收藏 分销(赏)

“大技术”与《长空之王》的复合型技术叙事_孟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73755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技术”与《长空之王》的复合型技术叙事_孟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技术”与《长空之王》的复合型技术叙事_孟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技术”与《长空之王》的复合型技术叙事_孟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32新作评议DISCUSSION ON NEW MOVIES责任编辑:杨天东2023年五一档期上映的 长空之王是一部通过试飞员讲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新主流电影。近年来,资源配置丰富、制作品质精良的新主流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取得了可观成绩,尤其是多部现象级电影作品的出现使新主流电影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类群。作为一部典型的新主流电影,长空之王如何在众多成功前作中脱颖而出,便成为导演刘晓世等主创团队必然面临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创作累积,新主流电影已然成为一种新的类型范式,可化约为主流题材与商业制作结合的创作模式。规模逐渐扩大的电影序列证明这一模式效果明显且可复制。在类型确立的基础上,新主流电影还产生了

2、各具特色的亚类型,譬如动作型新主流电影湄公河行动、史诗型新主流电影 长津湖、英雄人物型新主流电影 中国机长等。正是这些不断创新的亚类型使得新主流电影成为一种在中国越来越具有影响力的电影类型。由此来看 长空之王,便发现它在类型上进行了一次新的叙事实验以技术为叙事核心,或可称这一类影片为技术型新主流电影。自“将技术提高到最高地位的哲学先驱”海德格尔以来,“大技术”(大写字母 T开头的技术)便成为“一种系统地看世界的方式”。(1)技术社会的崛起和不断强化进一步激发了技术意识的深化,“大技术”时代“大技术”与 长空之王的复合型技术叙事文 孟君/Text/Meng Jun提要:长空之王是一部通过试飞员讲

3、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新主流电影。在该片中,导演进行了一次以技术为叙事核心的叙事实验。它是由专家型试飞员、航空技术叙事主题和虚拟制作技术叙事手段等多线构成的复合型技术叙事,以此来表现中国航空工业技术的精进。在“大技术”时代,电影艺术和电影技术重归“技艺”合二为一的古老传统,长空之王的技术叙事拓展了技术题材电影在叙事层面上的可能性。关键词:长空之王 新主流电影 大技术 复合型技术叙事的这一现象必然在电影艺术中得到表现。作为一门诞生于工业技术时代的艺术,技术是电影的本体属性,长空之王正是一次关于技术的电影实践。它试图揭示:技术之于电影,既是手段,也是目的。长空之王选择了航空高新技术的重要一环试飞员为

4、电影题材,但并不仅以塑造人物为目标,而是以技术为核心,以叙事对象、叙事主题和叙事手段多线构成的复合型技术叙事表现中国航空工业技术的精进。一、“刀尖上的舞者”长空之王的叙事对象是试飞员,影片讲述了以主人公雷宇为代表的新一代试飞员的成长故事。在类型叙事中,一般有 A和 B两条故事线同时进行,A故事线“主要涉及外部矛盾赢得官司、消灭怪兽,或者其他外在的行动。而 B故事线描绘的是主人公的内心困境,通常与心理状态和精神世界有关”。(2)长空之王据此采用了两种方式讲述故事与塑造人物:一种方式是传统的线性情节模式,从接受试飞员身份、遭遇挫折到获得成功的三次试飞经历,以此形成故事链,来表现主人公的成长;另一种

5、方式是立体的人物结构,通过多重人物关系丰富和完善主人公的形象。主人公雷宇被放置于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历史巨链上,由此,试飞员成为宏大历史的“中间物”。新中孟君,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Big Technology”and the Compound Technical Narrative of Born to Fly 0332023年第6期国成立以来,共有三代试飞员:第一代是勇气型试飞员,第二代是技术型试飞员,雷宇是第三代专家型试飞员。第三代试飞员不但要有敢于牺牲的勇气和极限飞行的技术,还要掌握专业的航空知识,他们是“会飞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因此,影片着力表现第三代试飞员的两个特征,即伟大的牺牲精神

6、和高超的专业技术。正因如此,他们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影片主要用三次试飞来架构情节,表现试飞员的牺牲精神和专业技能两个特征。验证和分析数据是新型战机正式投入使用前的必要测试环节,试飞员的任务是获得新型战机在速度、高度、耐寒耐热等方面所能承受的极限数据,需要付出汗水、智慧,甚至是生命才能获得这些宝贵数据,三次试飞充分体现了试飞员伟大的牺牲精神。在第一次试飞时,队长张挺作为僚机,辅助雷宇飞行;第二次试飞时,张挺英勇牺牲,雷宇身负重伤;第三次试飞时,雷宇和战友不惜代价搏命操作,最终顺利返航。影片结尾处使用了中国航空史上许多已经牺牲的试飞员留下的最后真实声音,不仅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亦使观众对试飞员

7、的使命“国之重器,以命铸之”达成深度共情。除了牺牲精神之外,影片还通过三次试飞详细展示了试飞员必备的各项专业技术。试飞前,年轻的试飞员们需要通过身体机能、改装技能和航空理论的素质测试训练。试飞员的飞行技术也被称为“飞包线”技术,即突破安全边界飞行,获得极限数据,再反馈给飞机研发部门。第一次试飞遭遇“负尾旋”和“空中停车”险情时,雷宇跳伞,慌乱中丢失数据卡;第二次试飞为了测试矢量发动机,进行吞烟实验时遭遇“双发停车”险情,张挺在雷宇跳伞后放弃跳伞,独自操作飞机试图获得极限数据,最终英勇牺牲;第三次试飞面临生死危机时雷宇放弃跳伞,运用高超飞行技术克服鸟击导致的停机险情,带着极限数据和受伤的队友成功

8、脱险。从丢失数据卡到用生命获取数据,雷宇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试飞员。第三代试飞员不但要有飞行技术,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也同样重要,他们应该是“航空理论的探索者、飞机设计的参与者和飞行的先行者”。雷宇正是典型的专家型试飞员,他热爱飞行,积极钻研飞机的研发技术,在第一次试飞失败后提出用防尾旋伞增加飞机的安全性,这一技术被成功应用到飞行中。但是,这一情节的合理性遭到观众的质疑,观众既质疑加防尾旋伞技术的可操作性,也质疑科研人员为何忽略该项设计。这也反过来证明:在技术叙事中,技术是关键元素。除了通过情节和事件表现人物的成长性之外,影片还通过三组人物关系来塑造主人公,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生动。第一组人物关系是

9、雷宇和张挺之间的传承关系,张挺发现并引领雷宇成为一名合格的试飞员,推动雷宇的成长。第二组人物关系是雷宇和邓放之间的竞争关系,在残酷的试飞考验中两人从竞争对手转变为共生死的战友,邓放激发雷宇成为一名成熟而优秀的试飞员。第三组人物关系是雷宇和沈天然之间的情感关系,朦胧的爱情将英雄降格为凡人,避免英雄过度神圣化。整体来说,影片重点完成第一组人物关系,弱化了第二组和第三组人物关系的建构,其中细节的缺失和表现的乏力使得主人公雷宇的形象存在符号化和概念化的问题。长空之王的片名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味,指向试飞员的历史身份和国族身份,英文片名Born to Fly则具有浪漫色彩,喻指试飞员的使命是“注定飞翔”

10、。可见,中英文片名包含着塑造试飞员的双重叙事目的:一方面,影片对航空技术知识的介绍使试飞员工作的危险性更加写实;另一方面,对“以身犯险”牺牲精神的渲染为试飞员形象增添了不无残酷的浪漫,这正是“刀尖上的舞者”的双重复杂意涵。二、“卡门线”下的竞技清晰的故事线和不断成长的人物形象完成了 长空之王的类型架构,但是类型并不总是稳定的,“类型这个概念的问题在于它是由成规构成的,不是由普遍的、跨越历史的规则构成的。成规的重要特点是以共识为基础。共识与普遍规则不同,它比较容易发生变化。规约是可以改变的。这种可变异性使电影类型具有灵活性,电影的类型具有 或多或少比较稳定但又不断发生转移的基础”。(3)可变异性

11、使得某些类型片更加具有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长空之王对技术的精准表现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可变异性。与 冲天飞豹歼十出击空天猎 等试飞员题材影片相比,长空之王明显加重了技术层面的叙事,在航空飞行和航空科研等部门的支持下,创作者首次在电影中向观众揭示“卡门线”下航空技术的激烈竞争。034新作评议DISCUSSION ON NEW MOVIES“卡门线”是距离地球表面 100公里高度的一条隐形线。在 100公里以上的高空中,大气过于稀薄,飞机无法飞行。因此,“卡门线”成为区分航空和航天的一条技术界线:“卡门线”以上是航天技术发展的自由疆域,“卡门线”以下是飞机器等航空技术的国际竞赛,涉及制空权的争夺。

12、从技术角度来看航空/航天电影可以发现,表现航天技术的电影数量庞大,流浪地球 2就是表现航天技术的“硬科幻”电影。影片中出现了行星发动机、量子计算机、太空电梯、人工智能等高精尖技术。这部充满技术元素的影片获得广泛认可说明,在剧情片中加入技术元素是有益的,也是可行的。相对来说,表现航空技术的电影较为少见,因为太空电影的叙事主体是人类,是超越了国别、民族和地域的抽象主体,因而能获得普遍认同;而航空技术是人类之间的竞技,航空电影侧重表现“卡门线”下的技术竞赛,其叙事目的是获得国族认同。正因如此,长空之王的叙事主题不是具有意识形态意味的故事与人物,而是隐含着国族立场的技术。影片循从技术发展脉络形成故事链

13、,并以技术细节支撑和丰富故事的发展。影片中先后测试了 K8改装的飞机和隐身机两代战机,尖端机型的迭代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从“飞豹”、歼-10、歼-11、歼-15到歼-20不断发展的伟大历程。同时,导演刘晓世意识到,“长空之王并不是一部宣传片,也并不单单有视觉冲击力,它有自己的故事构架和细节,而这个故事又很特殊,它必须依托技术和行业上的准确性,同时在军事逻辑和航空逻辑上也不能胡编乱造”。(4)因此,技术细节的表现既要准确,又要与剧情恰当融合。影片通过王副司令员、韩局长、魏总工和张挺的讲话,详细介绍了国产歼击机的历史和性能,明确先进的航空技术之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三次试飞的险情设计全面

14、展现动力系统、防尾旋、空中停车、大迎角、包伞等空中技术,尤其是深度诠释了“失速尾旋”和“空中停车”两项风险度极高的试飞技术。“失速尾旋”是指飞机呈螺旋状、急速翻转下坠的一种非正常现象,它会导致飞机进入失控状态。为了获得极限数据,试飞员要主动让飞机进入“失速尾旋”,并在这一危险状态下改出,恢复正常状态。“空中停车”则是指飞机在空中运行时发动机突然停止工作,导致飞机失控,试飞员要重启发动机,为发动机的研发取得关键数据。在三次试飞中,雷宇均遭遇了这两种险情,最终以过硬的飞行技术解决了险情。正因为真实、详细地呈现了航空技术,长空之王形成了过于机械化的“硬核现实主义”风格,这一风格的优点是对现实的忠实还

15、原和真实再现,却与强调想象力和审美性的电影美学目标相龃龉,幸而创作者对此有充分自觉。“一开始的剧本,因为对航空机械以及执飞流程的细致描绘,存在大量的专业术语,投资方觉得更像是一本飞行手册,但刘晓世觉得必须要保留。一方面要让观众感受到题材特有的、真实的航空逻辑和军事逻辑;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过高的观看门槛而成为小众电影,这不仅是 长空之王所遇到的难题,也是本土题材电影工业化层面颇为典型的痛点。”(5)事实上,不难理解导演为何以匠人精神事无巨细地还原技术细节,其目的并不是普及航空知识,而是以具有说服力的技术事实表现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国家匠艺”。这种具有强烈表征意义的“国家匠艺”是新时代国际秩序中“

16、卡门线”下技术竞争的现实使然,也是创作者对“大技术”观念的理解和回应,即以技术表现技术主导的世界。从观影感受来说,长空之王的观众需要一定的航空技术知识储备。大量的战斗机技术参数和细节构成了影片的技术门槛,这是对观众的挑战,更是对创作者的挑战。为了弥补技术写实对美学的减损,影片尝试将数字技术作为叙事手段,通过虚拟制作技术形成具有强烈技术色彩的电影技术工业美学。三、后期前置的虚拟制作技术随着技术的快速升级,虚拟技术在电影制作中逐步得到广泛应用。虚拟技术不再是被动的后期剪辑和制作,而是贯穿电影创作全流程的重要叙事手段。在长空之王中,虚拟制作技术的叙事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度还原的光影和音

17、效。为了真实还原飞机的航行状态,创作团队在剧情、取景、表演上大力追求写实,更重要的是,大规模采用 LED虚拟拍摄技术,并整合实时数字影像、实时光影渲染、实时摄影机运动跟踪与实时运算等技术,以创建“高真实天空”场景。其中,LED屏幕技术尤为重要。LED屏被用于显示广阔而壮美的高空静态和动态画面,它的画质决定0352023年第6期了最终呈现在银幕上画面的质量。在 长空之王中,LED屏的搭建实现了 U型屏、O型屏、顶屏与打光屏组合的技术突破:开角 180度、高 10米、直径 16米、面积 400平米的 U型屏幕提供了宽大的拍摄区域;行业首例高 7.5米、直径 12米、面积 270平米的 O型屏幕创造

18、更加自由的机位运动;亮度达到近 5000尼特、面积为 283.68平米的顶屏,以及两块能够自由开合的12平米打光屏,为现场提供理想的环境光照。精确计算的 LED屏技术和实时跟踪的数字技术相互配合,保证点距、高亮度、广色域、抗摩尔纹、可视角度等指标达到真实飞行时大光比、高反差的光影要求,使影片最终获得高质量的高空飞行光影和音效。二是节奏激烈的运动镜头和打斗场景。航空电影注重运动镜头和打斗场景的表现力,然而,飞机剧烈抖动时和垂直降落、大迎角、双机对冲等高难度运动镜头中,投射在飞机舱盖、飞行员头盔和眼罩等弧形反射物的光影变化难以真实再现。影片首尾段落与外机抗衡的激烈场面和三次试飞遭遇险情的惊险画面都

19、考验虚拟制作团队的技术水平,影片制作团队开发和应用的大型虚拟拍摄系统解决了这些技术难题。为了真实还原复杂的运动场景,制作团队仿效真实战机的操作运动,开发了数字引擎和六轴云台的联动操控程序,数字场景和摄影机运动的虚实联动实现沉浸式“开飞机”。这套技术系统能让演员和摄影师同时进行手柄操控,控制数字场景和座舱,以精准的透视关系进行实时运动匹配,从而逼真模拟了高速飞行中主客观视角的真实感受,获得高质量的主客观镜头。与 1999年的 冲天飞豹相比,2023年的 长空之王在视效方面提升明显,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电影工业水平快速增长的结果。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普遍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电影美学,将数字技术

20、作为叙事手段的 长空之王形成了技术工业美学。在这种强调感官体验的美学中,故事和人物被弱化,视听效果被强化,美学的变化表明技术叙事是该片进行类型变异的必要手段。结语尽管作为一种“生产性知识”的技艺(古希腊语)曾将技术和艺术紧密并置在一起,但在现代社会,技术的地位却远在艺术之下。正如芒福德在谈到技术发明与艺术活动的关系时说:“当今技术与艺术却处于互相分离的状态,这反映了现代文化特有的文不对题。”(6)电影便是个极好的例子:电影诞生时,是工业技术的一个新发明,是照相术的延伸,随着电影被纳入艺术门类,技术却逐渐被排斥在本体属性之外,声音、色彩、宽银幕、3D、数字等新技术应用到电影中时总是被保守的电影人

21、所抵制。事实上,技术和艺术的割裂并非不可弥合,人们可以“将匠艺和艺术结合起来,因为所有的技术都蕴含着某些表现性意义”。(7)长空之王提供了一种有效策略,即将人、物、手段分别作为叙事对象、叙事主题和叙事手段,三重技术叙事统合成复合型技术叙事,从而回归艺术和技术合二为一的古老传统。通过技术叙事,长空之王成功表现了试飞员和中国航天事业。这种技术型新主流电影的实践表明,电影领域中的艺术和技术可以被再次并置在一起。在“大技术”时代,电影和技术的关系必然会进一步加强,电影形式和电影内容的技术属性会得到强化。对未来的人工智能、元宇宙、太空等技术题材电影而言,长空之王的技术叙事拓展了叙事层面的可能性。(1)美

22、 唐 伊德 技术哲学导论,骆月明、欧阳光明译,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7年版,第 42页。(2)加 保罗 卢西 故事感,王建设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2年版,第 67页。(3)荷 彼得 菲尔斯特拉腾 电影叙事学,王浩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版,第 188页。(4)澎湃新闻 专访 长空之王导演刘晓世:那个孤勇者背后的孤勇者,https:/ 5月18日访问。(5)东西文娱 长空之王,电影工业又一次主动冒险对话导演刘晓世,https:/ 5月 18日访问。(6)美 刘易斯 芒福德 机器神话(上卷):技术发展与人文进步,宋俊岭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7年版,第 277页。(7)美 理查德 桑内特 匠人,李继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年版,第 361页。出品空政宣传文化中心中国航空工业文化中心中国融通文化教育集团有限公司编 剧 桂 冠 刘晓世导 演 刘晓世摄 影 指 导 白玉侠美 术 指 导 覃伟立声 音 指 导 王砚伟主 演 王一博 胡 军 周冬雨 于 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