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等职业教育“三融”改革的实践难题与发展逻辑_李剑萍.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73740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职业教育“三融”改革的实践难题与发展逻辑_李剑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等职业教育“三融”改革的实践难题与发展逻辑_李剑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等职业教育“三融”改革的实践难题与发展逻辑_李剑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研究需要长周期稳定支持的自由探索环境,面向国家战略急需的重大科技攻关需要有组织的团队作战体系,两者既有共通点又存在一定的矛盾。创新使命引领大学战略型发展,既要统筹兼顾,又要战略引领。须一手抓自由探索为主的基础研究,培育引领性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另一手抓有组织攻关的应用研究,为解决国家战略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贡献突破性力量。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更要探索新赛道、凝聚大任务、联动产教研、解决大问题,真正起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四)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大学是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重要力量。但面对历史上最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最气势恢宏的实践创新,当前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还缺乏深入挖掘和系统总结,根子上没

2、有摆脱对西方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依赖,学理性的新理论和新实践提炼还不够。知识建构使命引领大学战略型发展,要在坚持对外开放中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原创性理论和知识体系,在借鉴吸收全球成果基础上构建探索文明新形态的创新理论,打造引领社会风尚和文化潮流的精神灯塔,贯通古今、融汇中外,形成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五)打造全球开放战略平台大学是国际教育和学术合作交流的中介纽带,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场所。我国大学还没有在全球教育和创新圈中发挥应有作用,与世界一流前列大学的实质性合作不足,牵头发起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全球话语议题还很少,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偏弱。全球开放使命引领大学战略

3、型发展,要求我们更加主动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需求,加大力度实施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合作,推进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深度对话,构筑世界人民增进文化交流、共享文明成果的战略平台。高等职业教育“三融”改革的实践难题与发展逻辑李剑萍(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党的二十大对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作出“三位一体”统筹谋划,一体推进,要求“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作为类型教育职业教育的高端,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如何以“三融”贯彻落实“三位一体”重大部署,还面临着一系列

4、亟待破解的实践难题,需要厘清理论逻辑,提出新发展阶段的建议。一、聚焦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厘清“三融”理论逻辑,破解“三融”实践难题科技创新依靠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高端,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大任务。创新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科技创新的影响已经从技术、产品、产业等领域向社会乃至人的精神层面全覆盖,正在深刻影响着社会变革和人的发展,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新要求。创新日益成为现代人的重要品质,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内涵,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创新人才是新时代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宏大人才队伍的排头兵。德鲁克(Dr

5、ucker,P.F.)指出,“产业结构改变,要求该产业内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精神。”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类型,既具有创新人才必备的创新思维、创新兴趣、创新能力等共同特征,又具备巧思善作地解彼得 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68.13决技术难题、高超操作技能等鲜明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专利。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职能所在、职责所系,也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比较优势。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一线力量,高等职业教育只有紧紧扭住培养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这个关键目标,才

6、能形成牵引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办学的纲领,吸引优质学生,提高办学质量,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从供给侧满足和引领企业需求,提升职业教育口碑,提振社会信心,激励全社会关心和办好职业教育,破解优质生源不足、学生发展预期不足、企业需求意愿不足、社会信心不足等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要走科教融汇之路,聚焦科技资源,实施科教协同育人。现代科技赋能、改造传统产业,使之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科技还从供给侧创造新产品、新服务和新需求。在现代社会,技术技能岗位和专业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与科技的结合更加紧密,其科技含量逐渐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

7、属性。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科教协同育人是高等学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共同之路。如果说,普通高等教育更加注重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属于科学原理“从0到1”的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则更加侧重科技“从1到N”的应用,与普通高等教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高职院校科教融汇要从观念和实践上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观念上“科在何处”,要不要科教融汇;二是实践上“无科可融”,如何科教融汇。高职院校既要在现实中正视自身科技含量不足、科技能级较低、科技氛围淡薄的困难,又要从观念上重视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厚植科技基础,科教协同育人,加强培养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科教融

8、汇要走产教融合之路,在与产业行业企业的合作中,提升学校的科技能级和科教融汇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科技能级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增强历史主动精神,积极、快速、大幅提升自身的科技能级,闯出一条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科教协同育人的新路子,用实践回应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要不要融、想不想融、如何融好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走产教融合之路,大幅快速增强科技能级,是由企业、高职院校及其关系决定的。在国家科创体系中,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最直接最迫切,成果要求最明确最清晰,创新机制最灵活最富活力。有统计数据显示,全社

9、会研发经费从 2020 年的 2.4 万亿元增加到2021 年的 2.8 万亿元,再提高到 2022 年的 3.1万亿元,中国科技实力快速跃升。在研发投入上,2022 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75%;在成果转化上,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8万亿元,企业贡献超过80%的技术吸纳;高新技术企业 40 万家,中小型科技企业 50 万家,贡献全国企业 68%的研发投入。相比之下,高职院校科技研发的力量和投入还很薄弱。有数据显示,2020 年全国高职院校研发经费 44.2 亿元,仅占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的0.18%,仅是普通本科高等学校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EB/OL.http:

10、/ EB/OL.http:/ EB/OL.https:/ 职业教育法)规定,“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当前的突出问题是,本科层次高职院校太少、普通高校应用型转型乏力。截至 2022 年年底,全国共有高职院校 1 521 所,其中,本科层次高职院校32所,仅占2.10%;民办本科高职22所,占本科层次高职院校的 68.75%。办学质量相对更高的公办高职院校升本数量很少,这或许有防止诱发高职院校“专升本”潮的策略性考虑,但也一度引发猜测。全国现有普通高校 1 239 所,其中,2000 年以后新建640 所。这些学校以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为主,如

11、果能够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弥补本科层次高职院校的严重不足。此前,受学科专业结构(较多是由师范专科学校为主合并升格的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资结构、学校文化、办学路径依赖等原因所限,这些学校应用型转型乏力,不愿转、不能转。近年来,情况有了较大改变,部分新建普通高校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先发展工科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对接企业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021 年 高 等 学 校 科 技 统 计 资 料 汇 编EB/OL.http:/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EB/OL.http:/ 年普通高等学校基本情况EB/OL.http:/ 职业教育法 实施细则、产教融合促进条例 及配套政策

12、2022 年 5 月 1 日起,新修订的 职业教育法 正式施行。但是截至目前,司法解释尚付阙如,绝大多数省市尚未出台 职业教育法实施细则,产教融合促进条例 普遍尚未列入地方立法规划,相关配套政策亟待补齐。从职业教育法规体系来看,地方 职业教育法 实施细则 堪称基础配置,地方 产教融合促进条例 可谓升级配置,在产教融合地方立法和司法实践基础上,应适时出台国家层面的产教融合促进规章。地方 产教融合促进条例 规范的重点在于,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社会等多元参与主体的权利责任义务;产教融合的财政、税收、基金、债券、用地等激励政策;产教融合中企业参与办学的制度保障,包括国有企业的责任和义务、民营企业的

13、引导激励政策、校企协同治理的责权利关系,尤其是集团化办学的产权、土地、财税、人事等制度保障和激励举措;完善并在校企合作中双向嵌入“双师型”教师培育标准、业绩考核与职称评定,等等。(二)在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中统筹考虑设置专门的产教融合管理部门产教融合是一场“交响乐”,八音合奏需要一个指挥家;产教融合是一篇“大文章”,全篇统稿需要一名责任者。当前,方方面面都 16觉得产教融合重要且必要,并从各自职能职责做了一些工作。从政府管理角度,产教融合涉及多个部门,但尚未普遍列入各部门职责,即使列入也不是“硬”职责、“硬”任务,没有明确分管处室;从教育行政角度,教育部门及其职业教育处室管不了企业,职业教育领导小

14、组、联席会议主要是议事协调,无管理职能;从企业角度,或是想融合不知道找哪个政府部门,或是被政府多个部门干扰经营。因此,可以考虑在新一轮行政机构改革中,鼓励地方政府在发展改革或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下设立“产教融合发展局”之类的二级局,统筹管理产教融合发展事业。适时将产教融合列为地方政府考核内容。地方可将 职业教育法 的落实情况纳入检查内容、教育督导内容等,立法、司法、执法和督导评价相贯通,形成促进发展合力。(三)依法规范加强职业教育经费多元支持体系当前,职业教育经费多元支持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地方财政普遍面临紧平衡、高负债、集中付息期、减税降费、民生保障硬性开支高等多重压力,财政性投入增长乏力;

15、一些企业换挡升级,校企合作投入税前抵扣政策不清晰、不到位;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联系不紧密,对行业企业贡献难度量,行业企业投入信心不足。对 19 个国家级新区产教融合情况的调研发现,各新区职业教育投入的主体仍是地方财政,职业院校中产教融合项目以设备购置为主,企业投入意愿偏低,已组建的产教融合实体多因资金问题难以完全实现预期目标。对此,需要多端发力、多措并举。一方面,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和比例,落实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主体责任。将“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和职业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落实情况纳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职业教育法 等执法检查内容,加强对各级政府履行职业

16、教育投入责任的督导评价。另一方面,健全职业教育经费多元投入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研制社会需求导向型政策,用好政府采购、服务外包等投入工具的放大效应,依法规范设立职业教育发展基金,探索职业教育资金供给新模式。四、三端着力,打造产教融合体新动能新优势,探索产教城融合发展新模式新生态职业教育直接面向经济主战场,只有真正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才能获得多方支持,推动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关乎就业和民生,关乎投资和消费,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产教融合是“三融”改革中难度最大和最为关键之处,深化产教融合要从三端着力。(一)办好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

17、长期以来,我国有着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传统,较长时期内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职工培训等主要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曾以行业企业为主、教育部门为辅。行业企业办学优势在于,紧贴实际需求,管理者和技术技能教师双向流动,甚至一身两任;不足之处在于,行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波及院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前,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有的成为行业企业的“优质资产”,有的经历坎坷、闯出新路,有的举步维艰、勉强支撑,有的因举办者“混改”发展面临不确定性。2021 年,地方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仅余46所。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根”和“魂”,亟待教育、发展改革、财政、税务等部门会同出台202

18、1年教育统计数据: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 EB/OL.http:/ 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3 0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应大力支持这些相关行业企业参与举办高职院校。(二)探索产业链型产教融合体行业企业是产业的基础,产业是行业企业的集群化和高价值化。新时代,各地加快了产业链的接链、补链、延链、强链步伐,这既是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之需,也是“双循环”新格局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韧性的要求。这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时代之变、时代之需和时代之机,抓住产业提速升级、转型重塑机遇,将传统基于行业企业的校企合作升级为现代的基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相贯通的产教融合,可降低职业院

19、校受行业企业经营管理波动影响的风险,提高职业院校的安全性、韧性和能级,延伸职业院校的专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基于产业链的产教融合更多主体、更为复杂、系统性更强,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组织实施难度更大。地方产业链型产教融合体,可由“链长”总负责,产业链“专班”组织实施,成立由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科研院所等组成的理事会,将产教融合体建设嵌入产业链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产业链型产教融合体的工作重点在于“链”,既要促进校企广泛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更要对高职院校专业链、专业群进行改造升级,促进高职院校专业群关联多元化发展,有效解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过窄过散、专业之间相互支撑不足、专业链与产业链错配等问题。

20、高质量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关联多元化、相互支撑,又与高质量的产业链高度匹配、密切联系,进而形成产业链促进专业群优化升级的良性机制,以专业群建设带动课程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提升高职院校的科技能级、办学实力和抗风险韧性。(三)夯实园区型产教融合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设立了诸如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园区、城市新区等若干园区。如果说产业链是一条无形无边界的“条”,园区就是一块有形有边界的“块”。发展园区是为了聚集产业,因此具有产教融合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园区型产教融合体的组织机制、管理模式、改革重点也别具一格。园区型产教融合体可由园区管委会总负责,管委会相关部

21、门、入园企业、高职院校、普通高校、科研院所等成立产教融合体理事会,理事会秘书处设在管委会的相应部门,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完善理事会章程和工作规则。园区型产教融合体的改革重点在于“区块平台”: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形成产教城融合发展示范,打造产教融合型“小城市”样板,在园区嵌入高职院校,注入科教融汇文化,有效解决多数园区以企业为主,有产无城、职住分离、人口潮汐式流动、文化类型单一等问题,成为宜产、宜学、宜居、宜创业的创新要素聚集区,尤其是青年人的向往之地;二是发挥园区大平台、管委会总管理、支持政策全汇聚的优势,统筹产业企业、高职院校、普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风投等资源,设立兼备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创新创业实践、创新驱动发展等功能的综合平台,富集科创要素,广泛实施科教融汇,深度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高水平培养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责任编辑:杨雅文职教全面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呈多样化格局 EB/OL.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职业教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