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中大外国语学校教师电子备课
任课教师: 学科 数学
教学课题
3.1.1一元一次方程(一)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教学准备
附课件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提出教科收第78页的问题,并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同进出现下图:
问题1:从上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
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1、问题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
2、从知的信息中可以求出汽车的速度;
3、从路程的角度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学习新知
1、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
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 千米,王家庄距秀水 千米.
2、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问题1: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
问题2: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
问题3: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
,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青山至秀水路段的车速”
可列方程:
3、给出方程的概念,介绍等式、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4、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步骤:
(1)用字母表示问题中的未知数(通常用x,y,z等字母);
(2)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三、举一反三,讨论交流
1、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
列算式:只用已知数,表示计算程序,依据是间题中的数量关系;
列方程:可用未知数,表示相等关系,依据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2、思考: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如果直接设元,还可列方程:
如果设王家庄到青山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可以列方程:
说明:要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只要解出方程中的x即可,我们在以后几节课中再来学习.
四、初步应用
1、例题(补充):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x与18的和等于54;
(2)27与x的差的一半等于x的4倍.
本例题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解答,然后教师点评.
解:(1)x+18=54;
(2)(27-x)=4x.
2、练习(补充):
(1) 列式表示:
① 比a小9的数; ② x的2倍与3的和;③ 5与y的差的一半; ④ a与b的7倍的和.
(2)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 12与x的差等于x的2倍;
(2)x的三分之一与5的和等于6.
五、课堂小结
1、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 你有什么收获?
课 后
反 思
中大外国语学校教师电子备课
任课教师: 学科 数学
教学课题
3.1.1 一元一次方程(二)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
2.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3.培养学生根据间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
4.体验用估算方法寻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培养学生求实的态度。
重点
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难点
对于复杂一点的方程,用估算的方法寻求方程的解,需要多次的尝试,
教学准备
附课件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小雨、小思的年龄和是25.小雨年龄的2倍比小思的年龄大8岁,小雨、小思的年龄各是几岁?
如果设小雨的年龄为x岁,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小思的年龄吗?
学生回答,教师加以引导:小思的年龄可以用两个不同的式子25-x和2x-8来表示,这说明许多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用含字母的式子来表示.
由于这两个不同的式子表示的是同一个量,因此我们又可以写成:25-x=2x-8.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方程.
二、自主尝试
1.尝试:
让学生尝试解答课本第67页的例1。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作如下提示:
(1)选择一个未知数,设为x, (2)对于这三个问题,分别考虑:
用含x的式子表示这台计算机的检修时间;用含x的式子分别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
用含x的式子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
(3)找一个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2.交流:
在学生基本完成解答的基础上,请几名学生汇报所列的方程,并解释方程等号左右两边式子的含义.
3.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补充讲解,并强调:
(1)方程等号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量;
(2)左右两边表示的方法不同.
4.讨论:
问题1:在第(1)题中,你还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另一个量,再列出方程吗?
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然后分组汇报交流:
选“已使用的时间”可列方程:2 450-150x=1 700.
选“还可使用的时间”可列方程:150x=2 450-1 700.
问题2:在第(3)题中,你还能设其他的未知数为x吗?
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交流:
设这个学校的男生数为x,那么女生数为(x+80),全校的学生数为(x+x+80).
列方程:x+80=52%(x+x+80).
三、建立概念
1.概念的建立.
让学生在观察上述方程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个未知数;“一次”: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
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1)23-x=一7: (2)2a-b=3
(3)y+3=6y-9; (4)0.32 m-(3+0.02 m) =0.7.
(5)x2=1 (6)
2.引导学生归纳:
从上面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经历哪几个步骤?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方框表示:
实际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
设未知数 列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四、估算求解
列出方程后,还必须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
①问题:你认为该怎样进行估算?
可以采用“尝试—发现—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尝试后发现,要求出答案必须用一些具体的数值代入,看方程是否成立,最后教师进行归纳.
可以像课本那样用列表的方法进行尝试,也可以像下面的示意图那样按程序进行尝试.
②在此基础上给出概念: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一般地,要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可以用这个值代替未知数代人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
五、课堂练习
练习课本第82页中练习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七、作业设计
课本第84--85页习题3.1第2,6,7,8题 第11题.
课 后
反 思
中大外国语学校教师电子备课
任课教师: 学科 数学
教学课题
3.1.2 等式的性质(一)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
2.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用等式的一条性质)一元一次方程;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及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化归”的思想.
重点
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难点
应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成“x=a”
教学准备
附课件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用估算的方法我们可以求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你能用这种方法求出下列方程的解吗?
(1) 3x-5=22; (2) 0.28-0.13y=0.27y+1.
第(1)题要求学生给出解答,第(2)题较复杂,估算比较困难,此时教师提出:我们必须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实验演示:
教师先提出实验的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思考能否从中发现规律,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你发现的规律.然后按课本第71页图2.1-2的方法演示实验.
教师可以进行两次不同物体的实验.
2.归纳:
请几名学生回答前面的问题.
在学生叙述发现的规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等式就像平衡的天平,它具有与上面的事实同样的性质.比如“8=8”,我们在两边都加上6,就有“8-11=8-11”.
3.表示:
问题1:你能用文字来叙述等式的这个性质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必须说明:等式两边加上的可以是同一个数,也可以是同一个式子.
问题2:等式一般可以用a=b来表示.等式的性质1怎样用式子的形式来表示?
如果a=b,那么a±c=b±c
字母a、b、c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式子。
4.观察课本P71图2.1-3,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用实验加以验证吗?
在学生观察图2.1一3时,必须注意图上两个方向的箭头所表示的含义.观察后再请一名学生用实验验证.
然后让学生用两种语言表示等式的性质2.
如果a=b,那么ac=bc 如果a=b(c≠0),那么
三、应用举例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可以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例1课本第72页例2中的第(1)、(2)题.
分析:所谓“解方程”,就是要求出方程的解“x=?’’因此我们需要把方程转化为“x=a(a为常数)”形式。
问题 1:怎样才能把方程x+7=26转化为x=a的形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1)两边减7,得、
x+7-7=26-7,
x=19. I
问题2:式子“-5x”表示什么?我们把其中的-5叫做这个式子的系数.你能运用等式的性质把方程-5x=20转化为x=a的形式吗?
用同样的方法给出方程的解.
小结:请你归纳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和结果的形式.
例2(补充)小涵的妈妈从商店买回一条裤子,小涵问妈妈:“这条裤子需要多少钱?”妈妈说:“按标价的八折是36元.”你知道标价是多少元吗?
要求学生尝试用列方程的方法进行解答.在学生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教师给出示范.
解:设标价是x元,则售价就是80%x元,根据售价是36元
可列方程:
80%x=36,
两边同除以80%,得
x=45.
答:这条裤子的标价是45元.
四、课堂练习
1.分别说出下列各式子的系数
3x,-7m,,a,-x,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 x-5=6 (2)0.3x=45 (3)-y=0.6 (4)
3.七年级3班有18名男生,占全班人数的45%,求七年级3班的学生人数。
4.思考:你能用等式的性质解本课引入时的方程3x-5=22吗?
五、课堂小结
①等式的性质有那几条?用字母怎样表示?字母代表什么?
②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最终必须化为什么形式?
③在字母与数字的乘积中,数字因数又叫做这个式子的系数.
六、作业设计
课本第84页3.1第3题
课 后
反 思
中大外国语学校教师电子备课
任课教师: 学科 数学
教学课题
3.1.2 等式的性质(二)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用等式的性质解简简单的(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
2.初步具有解方程中的化归意识;
3.培养言必有据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重点
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难点
需要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并且有一定的思维顺序。
教学准备
附课件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一、复习引入
解下列方程:(1)x+7=1.2; (2)
在学生解答后的讲评中围绕两个问题:
(1)每一步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2)求方程的解就是把方程化成什么形式?
这节课继续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探究新知
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通过观察就能选择用等式的哪一条性质来解,下列方程你也能马上做出选择吗?
例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0.5x-x=3.4 (2)
先让学生对第(1)题进行尝试,然后教师进行引导:
① 要把方程0.5x-x=3.4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方程左边的0.5,怎么去?
② 要把方程-x=2.9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x前面的“-”号,怎么去?
然后给出解答:
解:(1)两边减0.5,得0.5-x-0.5=3.4-0.5
化简,得
-x=-2.9,、
两边同乘-1,得l
x=-2.9
小结:(1)这个方程的解答中两次运用了等式的性质(2)解方程的目标是把方程最终化为x=a的形式,在运用性质进行变形时,始终要朝着这个目标去转化.
你能用这种方法解第(2)题吗?
在学生解答后再点评.
解后反思:
①第(2)题能否先在方程的两边同乘“一3”?
②比较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允许学生在讨论后再回答.
例2(补充)服装厂用355米布做成人服装和儿童服装,成人服装每套平均用布3.5米,儿童服装每套平均用布1.5米.现已做了80套成人服装,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几套儿童服装?
在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再作分析:如果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x米,根据题意,你能列出方程吗?
解: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米,根据题意,得
80x×3.5+1.5x=355.
化简,得
280+1.5x=355,
两边减280,得
280+1.5x-280=355-280,
化简,得
1.5x=75,
两边同除以1.5,得x=50.
答: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50套儿童服装.
解后反思:对于许多实际间题,我们可以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以求出问题的解.也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判别求出的答案50是否正确?
在学生代入验算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方法: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可以把这个数值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例如:把x=50代入方程80×3.5+1.5x=355的左边,得80×3.5+1.5×50=280+75=355
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50是方程的解。
你能检验一下x=-27是不是方程的解吗?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第84页练习 第(3)(4)题。
2.小聪带了18元钱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品,他买了5支单价为1.2元的圆珠笔,剩下的钱刚好可以买8本笔记本,问笔记本的单价是多少?(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
四、课堂小结
先让学生进行归纳、补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 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2) 我有哪些收获?
(3) 我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五、作业设计
必做部分 课本第85页第4(1)、(2)、(4)题
选做部分 课本第85页3.1第10题
课 后
反 思
中大外国语学校教师电子备课
任课教师: 学科 数学
教学课题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1)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用等式的性质解简简单的(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
2.初步具有解方程中的化归意识;
3.培养言必有据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重点
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难点
需要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并且有一定的思维顺序。
教学准备
附课件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一、复习引入
解下列方程:(1)x+7=1.2; (2)
在学生解答后的讲评中围绕两个问题:
(1)每一步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2)求方程的解就是把方程化成什么形式?
这节课继续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探究新知
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通过观察就能选择用等式的哪一条性质来解,下列方程你也能马上做出选择吗?
例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0.5x-x=3.4 (2)
先让学生对第(1)题进行尝试,然后教师进行引导:
③ 要把方程0.5x-x=3.4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方程左边的0.5,怎么去?
④ 要把方程-x=2.9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x前面的“-”号,怎么去?
然后给出解答:
解:(1)两边减0.5,得0.5-x-0.5=3.4-0.5
化简,得
-x=-2.9,、
两边同乘-1,得l
x=-2.9
小结:(1)这个方程的解答中两次运用了等式的性质(2)解方程的目标是把方程最终化为x=a的形式,在运用性质进行变形时,始终要朝着这个目标去转化.
你能用这种方法解第(2)题吗?
在学生解答后再点评.
解后反思:
①第(2)题能否先在方程的两边同乘“一3”?
②比较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允许学生在讨论后再回答.
例2(补充)服装厂用355米布做成人服装和儿童服装,成人服装每套平均用布3.5米,儿童服装每套平均用布1.5米.现已做了80套成人服装,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几套儿童服装?
在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再作分析:如果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x米,根据题意,你能列出方程吗?
解: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米,根据题意,得
80x×3.5+1.5x=355.
化简,得
280+1.5x=355,
两边减280,得
280+1.5x-280=355-280,
化简,得
1.5x=75,
两边同除以1.5,得x=50.
答: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50套儿童服装.
解后反思:对于许多实际间题,我们可以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以求出问题的解.也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判别求出的答案50是否正确?
在学生代入验算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方法: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可以把这个数值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例如:把x=50代入方程80×3.5+1.5x=355的左边,得80×3.5+1.5×50=280+75=355
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50是方程的解。
你能检验一下x=-27是不是方程的解吗?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第84页练习 第(3)(4)题。
2.小聪带了18元钱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品,他买了5支单价为1.2元的圆珠笔,剩下的钱刚好可以买8本笔记本,问笔记本的单价是多少?(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
四、课堂小结
先让学生进行归纳、补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我有哪些收获?我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五、作业设计
必做部分 课本第85页第4(1)、(2)、(4)题
选做部分 课本第85页3.1第10题
课 后
反 思
中大外国语学校教师电子备课
任课教师: 学科 数学
教学课题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2)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重点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 “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
附课件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89页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二)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学生讨论、分析:
1、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2、找相等关系: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
3、列方程:3x+20=4x-25 … (1)
设问1:怎样解这个方程?它与上节课遇到的方程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
设问2: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呢?
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
3x-4x=-25-20… (2)
设问3: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
等式的性质1。
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
设问4: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三)运用新知
出示课本第91页例2
可以由学生叙述教师板演,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给出解答,教师再进行讲评。
解题后反思归纳:
(1) 什么时候需要“移项”? “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2) “移项”的依据是什么?“移项”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练习
学生练习课本上第91页练习课堂小结
提问:
1. 今天你又学会了解方程的哪些方法?有哪些步聚?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
2. 现在你能回答前面提到的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吗?
3. 今天讨论的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又有何共同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整理:
① 解方程的步骤及依据分别是:
移项(等式的性质1)
合并(分配律)
系数化为1(等式的性质2)
② “对消”与“还原”就是“合并”与“移项”
③ 表示同一量的两个不同式子相等。
(八)作业设计
课本第93--94页习题3.2第2、3(3)(4)、7、8题
课 后
反 思
中大外国语学校教师电子备课
任课教师: 学科 数学
教学课题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3)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探索数列中的规律,建立等量关系。
2、能正确地求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判断解的合理性
过程与方法:
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合并同类项”“移项”,体会到古老的代数书的“对消”和“还愿”的思想,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重点
探索并发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难点
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附课件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前几节课,我们讨论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实许多数列、游戏活动中也蕴含着方程知识。出示课本79页例1: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
(二)探索分析、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这列数有什么规律?
(从符号和绝对值两方面)
学生讨论后发现:后面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3倍。
师生共同分析,完成解答过程:
解:设这三个相邻数中的第一个数为x,则第2个数为-3x,第3个数为-3×(-3x)=9x
根据这三个数的和是-1710,得
x-3x+9x=-1710
合并,得7x=-243
所以-3x=729
9x=-2187
答:这三个数是-243、729、-2187
引导学生讨论以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学生讨论、分析:探索规律,找出相等关系
如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设未知数的方法,同样给予鼓励。
(三)课堂练习
1、 三个连续的奇数的和是27,求这三个奇数。
2、 如果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29,你能求出这三个奇数吗?
(四)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在某月内,李老师要参加三天的学习培训,现在知道这三天的日期的数字之和是39.
1, 培训时间是连续的三天,你知道这几天分别是当月的哪几号吗?
2, 若培训时间是连续三周的周六,那这几天又分是当月的哪几号?
学生练习,讲评。
(五)课堂小结
提问:
① 你是怎样分析数列中的规律的?
② 你学会判明方程的解是否合理吗?
③ 试用自己的话概括“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学生思考、讨论、整理。
(六)作业设计
课本第93--94页习题3.2第5、9题
课 后
反 思
中大外国语学校教师电子备课
任课教师: 学科 数学
教学课题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4)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模型化的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更加关注生活,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重点
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难点
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附课件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信息社会,人们沟通交流方式多样化,移动电话已很普及,选择经济实惠的收费方式很有理实意义。
出示课本91页的例4;观察下列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表:
全球通
神州行
月租费
30元/月
0
本地通话费
0.30元/分
0.40元/分
设计以下问题:
1、 你能从中表中获得哪些信息,试用自己的话说说。
2、 猜一猜,使用哪一种计费方式合算?
3、 一个月内在本地通话200分和350分,按两种计费方式各需交费多少元?
4、 对于某个本地通通话时间,会出现两种计费方式的收费一样的情况吗?
(二)探索分析、解决问题
学生充分交流讨论、整理归纳
解:1、用“全球通”每月收月租费30元,此外根据累计通话时间按0.30元/分加收通话费;用“神州行”不收月租费,根据累计通话时间按0.40元/分收通话费。
2、 不一定,具体由当月累计通话时间决定。
3、
全球通
神州行
200分
90元
80元
300分
135元
140元
4, 设累计通话t分,则用“全球通”要收费(30+0.3t)元,用“神州行”要收费0.4t元,如果两种计费方式的收费一样,则0.4t=30+0.3t
移项得 0.4t-0.3t=30 合并,得0.1t=30 系数化为1,得t=300
答:如果一个月内通话300分,那么两种计费方式的收费相同。
问题2是开放性的,答案与通话时间有关
(三)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一个周末,王老师等3名教师带着若干名学生外出考察旅游(旅费统一支付),联系了标价相同的两家旅游公司,经洽谈,甲公司给出的优惠条件是:教师全部付费,学生按七五折付费;乙公司给的优惠条件是:全部师生按八折付费,请你参谋参谋,选择哪家公司较省钱?
(四)课堂小结、知识梳理
试用框图概括“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学生思考、讨论、整理。
实际问题题
列方程
数学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
实际问题的答案
数学问题的解
检 验
(五)作业设计
必做部分 课本94页习题3.2第10题。
课 后
反 思
中大外国语学校教师电子备课
任课教师: 学科 数学
教学课题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去括号与去分母(1)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更为简捷明了,省时少力;掌握去括号解方程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初步体验一元一次方程的使用价值,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
逐步树立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
难点
弄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方法;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准备
附课件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依次提出下列两个问题:
1. 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最终结果一般是化为哪种形式?
2. 我们可以采用哪两种方法将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化为“x=a”的形式?
当问题中数量关系较为复杂时,列出的方程也会较复杂,仅用这两种方法行吗?
(二)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96页问题。
分析:如果用方程解这道题,可以怎样设未知数?如果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那么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____度;上半年共用电____度,下半年共用电____度.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6x+6(x-2000)=150000
(三)解决问题
好,现在怎样使这个方程向x=a的形式转化呢?利用“分配律”先去括号,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进程,你能说出每步的依据吗?
6x+6(x-2000)=150000
↓
6x+6x-12000=150000
↓
6x+6x=150000+12000
↓
12x=162000
↓
x=13500
由上可知,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13500度。
思考:本题还有其他列方程的方法吗?
(四)例题分析
出示课本第97页例1,师生共同给出解答。
解答后应强调:①方程中含有括号时,一般需要去括号。②去括号时应注意括号前面的符号。
(五)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97页练习.
(2)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初一同学每人搬六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400块,问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3)学校田径队的小刚在400米跑测试时,先以6米/秒的)速度跑完了大部分路程,最后以8米/秒的速度冲刺到达终点,成绩为1分零5秒,问小刚在冲刺以前跑了多少时间?
3、拓展性练习:
编一道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使所列的方程是
6x+8(65一x)=400
并将其与上题中的(2)、(3)相比较,有何感想?将你的想法和同学交流.
(六)本课小结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在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又获得了哪些收获?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注意什么?
(七)作业设计
课本102页习题3.3第1、2、4题,103页习题3.3第12题
课 后
反 思
中大外国语学校教师电子备课
任课教师: 学科 数学
教学课题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去括号与去分母(2)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初步体验一元一次方程的使用价值,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敢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克服困难,锻炼意志,建立自信。
重点
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难点
弄清题意,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附课件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解下列方程:
(1)10x-4(3-x)-5(2+7x)=15x-9(x-2)
(2)3(2-3x)-3[3(2x-3)+3]=5
(3)
2、(课本97页例2)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2.5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小时,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问题1(课本98页例3):某车间22名工人生产螺钉和螺母,每人每天平均生产螺钉1 200个或螺母2 000个,一个螺钉要配两个螺母.为了使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应该分配多少名工人生产螺钉,多少名工人生产螺母?
解决问题的关键:
1、如果设x名工人生产螺钉,则 名工人生产螺母;
2、 为了伸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应使生产的螺母恰好是螺钉数量的
(三)课堂练习
练习1:某水利工地派48人去挖土和运土,如果每人每天平均挖土5方或运土3方,那么应怎样安排人员,正好能使挖出的土及时运走?
问题2:要用20张白卡纸做包装盒,每张白卡纸可以做盒身两个,或者做盒底盖3个.如果一个盒身和两个底盖可以做成一个包装盒,那么能否把这白卡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盒身,一部分做底盖,使做成的盒身和盒底盖正好配套?请设计一种分法.
(想一想:如果一张白卡纸可以适当的套裁出一个盒身和一个盒底盖,那么,怎样分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