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疏离矫正的路径选择——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思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691735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疏离矫正的路径选择——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疏离矫正的路径选择——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思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疏离矫正的路径选择——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思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年 3月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Mar.2024第2 期Journal of the College of Northwest Adult EducationNo.2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56作为社会化的人,要在现实生活中生存,就必须和其他人建立地缘、法律、社会等各种关系,通过相互之间的关系来实现有效沟通和交往。任何人在成长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和谐发展,而人际交往所实现的功能恰恰就是各个环节中的重要节点,健康的人际交往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但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塑造个体正确的价值观

2、和世界观,增强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有助于提高面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肯定能力,更有助于明确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和规划,为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开放性、功利性、虚拟性等特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实践中,由于以自我为中心、交流技能欠缺、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导致人际关系出现疏离倾向,甚至产生人际冲突。所以,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疏离的原因,寻找相应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疏离问题,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的方式对省内部分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进行调查,从中寻找人际关系疏离的原因,并基于马克思的交往

3、理论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提供借鉴。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和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会出现很多困惑。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成器”和“成我”的过程,既要深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又要着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在现实环境中,大学生由于人际关系不和谐,导致在处理各种交际问题时冲突不断,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需要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一)师生关系不够亲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助推器。大学生远离家乡,进入陌生的大学校园环境之后,除了同学以外,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老师的治学态度、为人处世、人格魅力,对学生有很收稿日期2023-11-27作

4、者简介 张永祯(1989),男,汉族,甘肃武威人,硕士,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研究。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疏离矫正的路径选择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思考张永祯(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打破了人们交往的常规模式。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难免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能够高效处理复杂人际交往关系,是大学生自身价值得到实现、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本研究以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为切入点,分析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探寻导致其人际交往疏离的原因,结合马克思交往理论,提出矫正大学生人际交往疏离倾向的对策,以期帮助大学生在现实社会环境中

5、更好地展开人际交往,助力他们健康成长。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疏离;马克思交往理论中图分类号G6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539-(2024)02-0082-07DOI10.20012/ki.ISSN1008-8539.2024.02.01282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得以认识大学、了解外部世界、学会相处和沟通。实际情况却是,大学生往往只注重朋辈间的沟通和交流,忽略了向老师请教和相处的机会,和谐的师生关系付之阙如。对于大学老师来说,与学生的交流,基本上仅限于短暂的课间休息时间,辅之以邮件、微信、QQ、短信,很少主动地、面对面地和学生交流他们的生活、情感。

6、因此,大学生遇到各种困难,更多地选择和自己的朋辈商量,很少请教老师,听取老师的意见,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根据对省内部分高校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统计得知,师生关系不够和谐,无法以朋友或者师长身份相处的占比53.4%。教师不够主动、学生不够积极、平台不够宽广、缺乏良性互动,是师生关系紧张的主流样态。(二)社会交往技能不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一词是指人与人之间 的相互交换、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和影响,这里所指的人不是费尔巴哈所认为的那种“抽象的人”,而是人类历史中“现实的人”。他们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从社会学角度看,也可以把交往看作一种现实的社会的

7、为了生存所必须进行的交互活动。大学生必须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在现实环境中具有明显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为此,在具备相对完整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外,还要具备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大学生由于身处相对单一的校园环境,面对的都是学生和老师,缺乏和社会不同人群接触的实践经验。笔者以调研员身份接触部分高校一年级和四年级学生 177人,尝试通过聊天、讨论感兴趣的话题来了解学生社交能力。?图1大学生社交技能表现统计通过统计分析(图1)可见,社交媒体环境中大学生被动的放弃了人际交往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妙且富有诗意的感觉。社交排斥、师生关系紧张、情感转化力弱、情绪化,以自我为中心、师生关系紧张等现象导致社交技能退化与

8、情感漠视。(三)传统人际交往观念淡化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交往讲求“礼”“仁”“信”。首先,“礼”是人际交往的准则。儒家的“五伦七教”思想,其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家庭内外交往中要有一定的伦理规制,一般是以“礼”为规范,同时讲求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交往,明辨是非、有底线、有原则。其次,“仁”是人际交往的核心。“仁”作为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思想,要求人们在实际交往中要有仁爱之心、谦让之心、恭敬之心,要求爱人、互利、自制、自省、义利兼顾、群己两得。再次,“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础。“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包括“诚”与“信”两个方面。“诚”重在内心修养,是“信”的内在自觉;“信”重在为人准则,是“诚”的外在

9、表现。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因子,其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人际交往思想,深刻理解、有效利用“诚信”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对于指导我们为人处世和待人接物具83有重要意义。新媒体具有极强的虚拟性,大学生依托微信、抖音、微博等社交 APP 开展交流互动具有较强的隐匿性。3信任危机充斥日常交往全过程。在新媒体领域中,人们可以依据自身需求扮演多种角色与人交往,加之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较为薄弱,在隐私得不到有效保护的同时,还容易被错误的观点和言论影响,进而弱化了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容易上当受骗。4大学生平时疲于应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人际交往的优劣不以为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关于人

10、际交往的理论与实践尤为漠视和淡忘,有意无意地单纯以专业成绩的好坏评定学习结果和成长状况。在缺乏道德约束和伦理规制的人际交往中,大学生难以与朋辈之间建立信任关系,更难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疏离原因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非一朝一夕而成。要实现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发展,就要从横向和纵向维度思考其产生的原因,并加以探究分析。从2019年11月开始,笔者深入学生课堂、宿舍、图书馆、食堂等场所开展实地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社会交往网络以及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状况。同时,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观察,试图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入手找寻学生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人

11、际关系危机的原因。(一)家庭教育环境欠佳家庭是社会最小单位,而亲情是最基础、最长久的关系。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性格养成、价值观、未来发展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家庭作为孩子最原始的成长环境,担负着向孩子传授礼貌礼节、待人接物、生活技能,培养孩子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等重要职责。通过对发放问卷的统计,家庭结构、家庭氛围、亲子关系和谐程度对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影响占比44.3%。首先,家庭教育对孩子交往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直接影响。家长的教育理念影响孩子的教育实践,家长的教育理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时家长的行为方式对孩子有着榜样示范作用。由于一部分家长自身接受教育水平有限,照猫画

12、虎式地教育子女,对孩子过于宠爱或过于严厉,导致孩子身心受挫,形成性格缺陷,出现缺乏安全感、自私冷酷等性格特点。这些孩子在进入大学后往往表现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为人处世方法欠妥,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等情况,从而制约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其次,家庭结构及亲子和谐程度影响孩子性格培养。当前独生子女居多,很多父母从小溺爱孩子,极力为孩子创造较为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固定思维。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变得性格孤僻,不善于和别人合作,导致在进入大学后不能尽快适应环境,出现不会沟通、不善沟通、交际困难等问题,严重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性。再次,家庭和谐程度影响孩子交往能力和性格塑

13、造。家庭和谐程度直接影响孩子的个人习性。成长环境不同,所表现的个人交际能力和意愿也有很大差别。家庭氛围和谐健康,学生往往积极向上、乐观、真诚、善良;反之,会产生自闭、冷漠、自私等负面交往倾向。长此以往,对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和未来的人生方向、事业发展、成长成才都有着不利影响。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家长往往对其放任不管或者无从管束,大学生又不可避免地深受新媒体时代人际交往格局的影响和制约。对于涉世未深、独立自主能力薄弱的大学生来说,颇有不知所措、进退失据之感,常常变得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惟其如此,我们要看重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正视家庭教育环境对于大学生为人处世的影响,让家庭教育环

14、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持续发挥正面功效。(二)传统教育模式传承不够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导致就业压力增大、竞争激烈,学生戾气较重,相互争斗加剧,这对大学生的日常交际形成了更大的挑战。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缺少人际交往方面的引导。学生在实际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更别说关心和爱护同学,很多学生甚至出现损人利己和恶意中伤同学的心态。高校管理体制未给学生预留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学分制也存在一些问题,以学84分制为主的高校培养模式,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疏于实际操作,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关课程指导和人

15、际交往系统训练,导致大学生很容易出现交往偏差。尽管高校已经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辅导员,但由于辅导员队伍参差不齐,相关专业技能缺乏,学生管理工作千头万绪,疲于应付,致使部分大学生遇到人际关系方面的冲突和问题时不能得到来自辅导员的有效指导。辅导员对学生的关注也会出现亲疏有别,关系好的自然关注多。通过对556名省内高校一、二年级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全过程观察,有39.8%的同学生长环境优越,但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差,遇到问题不能理性全面地看待,容易剑走偏锋,心理失衡和心理疾病随之而来,非常不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三)社会多元文化冲击“突破了血缘、地缘关系的交往却

16、陷入了一个悖论,即本来应该随着交往范围扩大的交往对象和交往频率没有随之增加,社会关系变得更加松散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变得疏离化。”5P82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越发达,新的文化元素越来越多,这些因素服务社会发展,必然造就多元文化。对参与问卷调查的607名大学生手机APP下载量进行统计,探索大学生群体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线下社恐”和“线上社牛”的原因。98.3%33.7%29.9%78.1%88.6%46.9%44.80%81.50%0.0%20.0%40.0%60.0%80.0%100.0%120.0%?图2大学生手机APP下载量统计通过分析(图2)数据得大学生交往中往往产生身体连

17、接与精神断层、“线上社牛”与“线下社恐”现象。受各种非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容易产生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等畸形的价值观。失去了线下进行眼神交流、换位思考的机会,情感沟通能力也有所退化。第一,多元文化交融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思想。在全球化时代,世界早已是一个整体,经济发展的世界性联系更加紧密,多元文化并存,意识形态领域不可避免地出现中西文化冲突,不断冲击大学生本就不完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价值观决定行为规范。针对问卷中第12个问题“你认为自己的价值观和交往观念是否成熟,处理人际关系时是否考虑他人感受?”统计与分析:价值观的偏差导致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产生焦虑和困惑,从而产生模糊性价值取向,导致自我认识

18、不够清晰、自我定位不够明确。第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疏离化人际交往的范式使社会成员的道德责任感及交往中遵守道德和情感的意志弱化。交往成了某种工具和手段,交往的理性和价值观被淡化,人与人的情感关系和伦理道德关系随之被物化。”6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接触事物越来越多,在校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不完善,对信息甄别能力差,不知不觉中沾染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第三,虚拟网络媒介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实践。人际交往要实现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在交往双方之间完成信息的交换和情感的交流,但前提是要有一定的媒介和空间。当前,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尤其是抖音

19、、快手等多种直播85平台的快速发展,早已打破了人与人传统的交往方式,极大地隔断了人与人的面对面交往。很多学生仅仅在虚拟网络中实现人际交往,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人际之间的心理距离随之拉大,引发人情冷漠和交际匮乏。另外,很多大学生在虚拟网络中的交往缺乏法律监管和自律约束,容易失去道德底线或者逾越法律的界限,现实生活中则出现信任危机。(四)个体自我认知偏差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要从个体认知偏差中寻找原因。个体自我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因素方面。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相互之间在各个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相形见绌,势所必然。尤其对于从农村进入城市

20、的大学生来讲,往往会存在一些自卑心理,认为自己生活条件、家庭教育、学习环境不如别人,觉得自己说的方言比较难听等等,以至于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面对开放的环境和开放的人际关系,有时候会产生自傲、自私、嫉妒心理,对于自我认知不够清晰,对于未来规划不够明确。大学生自我认知差异对其人际交往的影响常常是以自己的认知评价为基础的。自我认知直接影响自我发展,善于和别人沟通的大学生比较乐意结交新朋友,也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比较活跃;反之,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出现不善言谈、性格孤僻、瞻前顾后等问题,从而使人际交往陷入被动局面。自我认知和自我肯定度高的学生在交往实践中,会表现得更

21、加从容淡定,而自我认知和自我肯定度低,经常否定自我的学生,在人际交往实践中往往表现出自卑、自觉不如别人、对言行敏感、疑心重等特点。三、新媒体时代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疏离的路径选择马克思从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出发,认为社会交往是人类生存、活动、实践以及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们为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而进行物质生产的前提,是制约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面。社会交往主要分为不同群体的内部交往、外部交往以及世界交往等三种不同形式。7P09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个体成长和职业发展。大学生人际关系疏离的原因有家庭、社会、环境、自身等原因,因此,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摆脱人际关系困境、消

22、解人际关系疏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构建和谐家庭环境家庭是建立在自然血缘纽带基础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家庭教育以父母同子女的社会交往实践为前提。家庭作为个体成长中的第一所学校,在培育个人的优秀品德和行为规范中有着重要作用,品行端正、性格健全的孩子往往都是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熏陶出来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品行好坏,“有其父,必有其子”,即此之谓也。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疏离状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的和谐程度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际交往能力。和谐且温馨的家庭环境能使孩子具有很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健康

23、体魄的成长,身处和谐的家庭环境,孩子往往表现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活力。相反,家庭环境不和谐、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双方关系紧张,对孩子的成长会带来严重危害,孩子往往会出现人际关系淡漠、疏离、自私等表现。因此,家庭教育中应该注重和谐氛围的构建和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同时应该增强家长的责任感教育,促使家长在工作之外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谈心谈话,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习情况、感情状况,做到相互尊重,积极营造温馨、健康的家庭氛围。第二,转变家庭教育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严父出孝子”已经不适应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这样的教育模式使得孩子在长期的压抑状态下生活,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很显然是不可取的。家长应该

24、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基础上与孩子建立平等相处的软环境,在言谈举止、行为习惯、为人处世等方面感召孩子。家长有必要通过自我提高的方式,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和道德品质,为学生树立积极的交往榜样,同时对孩子进行人际交往能力和价值观的引导,改变单一的教育方式,不唯分数、不86唯成绩,而是注重交往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培养。在和孩子相处时,父母应该坚持原则,不能过分溺爱和苛责,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化解孩子的交往困难。(二)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目的和意义在于推进高校育人环境良性发展。研究教育问题其实就是研究人的本质的问题,脱离单个人讨论教育是没有实际意

25、义的。“教育:人之目的;教育:人之生成;教育:人对人的活动。”8P74学校是大学生除家庭之外的另一个教育场所,也是规范的教育场所。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培育,学校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对其进行诸如价值观、人际交往技能提升的人文教育。大学生人际关系疏离的改善与缓解,离不开学校对育人工作的重视。高校应该从突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教育管理、协调网络与现实等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理念,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动性。首先,增设人际交往技能提升课程和讲座。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增设人际交往方面的选修课程,或者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将人际交往方面的技能融合到大学生思想

26、政治教育课程当中。其次,增强高校师生交流沟通意识。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应该建立协同培育机制,不能将学生的培养仅仅抛给辅导员,其他老师应该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对学生通过专业课、公共课等平台进行人际交往技能的传授和引导,帮助学生摆脱错误的人际交往模式,树立信心,克服在人际交往中的疏离倾向,解决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困难。再次,改变教师常规的考核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教师不能将引导学生人际交往的工作当作任务来完成,而应加强自身修养,增强自主沟通意识,建立长效互动机制,充分利用课堂、课间、课后时间开展学生人际交往困惑答疑。不能单纯地以科研任务来评价老师的教学成果,要将老师对学生的

27、关爱、呵护、价值培育等纳入考核范畴,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最后,强化高校育人功能。教育本身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往活动。高校开展育人工作应该将重心向对“人”的关注移动,通过对“成器”规律的把握和认识,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以便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三)创建健康社会环境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大众传媒载体的广泛渗透,或多或少地改变着人的生活、行为、思维方式。高校与社会广泛对接后变得异常开放,大学生思想活跃、对于新鲜事物比较敏感,社会对价值观还未成型的大学生有着深刻影响。健康的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有着重要的引导和实践作用。创建新媒体时代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要从传统价值观、舆论环境、网络空

28、间等方面入手。首先,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以和为贵”。“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学而第一)儒家强调个体应该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要做到“诚实”“诚信”。应该尝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从进入大学开始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引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软环境。其次,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舆论环境是国家形象和社会精神面貌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大学生交往意识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创建良好的社会空间时,还要强化舆论

29、引导,牢牢把握舆论的正确导向,摒弃错误舆论,提高舆论鉴别能力,弘扬时代主旋律。再次,净化网络空间,提升网络治理能力。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普遍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往,甚至部分大学生通过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获取高额利益,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物质需求。因此创建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就尤为重要。可以采取互联网空间维度上的虚拟整合和时间维度上的进程压缩,使网络环境得到双重净化。(四)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还属自身因素。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疏离倾向,要从大学生自身做起,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一要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通过学校开展的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

30、,从理论角度进行自我分析和认知,自觉自主学习人87文字校对:贾红红际交往的原则和意义,合理认识人际交往,保证与他人的正常交流。要通过公共课程学习和实践交流,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坚持以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二要摆脱个人主义。“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离娄下)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功利主义作为人们衡量一切事物标准的前提下,人们往往会在现实生活中迷失自我,很多时候都以自己的好恶来判定事物,从而产生人际关系疏离。大学生群体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从感性走向理想、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在人际交往中要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思想,尝试考虑双方价值诉求,尽量使双方在同一

31、件事情中得到共同价值和利益,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平衡。认知能力处于相对较弱状态的大学生群体,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客观、从容、全面地认识自己,避免个人偏见和认知偏差,从而影响人际交往。大学生应该摆脱一味索取的心理,在讲奉献和比作为中提高自己的素质,尝试学习和理解“投桃报李”的真正含义,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定位自我,在平等的软环境下提高沟通意识和交往技能。总之,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现实环境中的不足和弱点,时常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总结和反思,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克制性格脾气、矫正行为习惯,防止出现人际交往中的疏离倾向。参考文献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白苡凡.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21):21-23.3商小咏.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 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04):111.4 贺建民,谷溪.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J.中国报业,2022(22):126-128.5龙柏林.人际交往转型与人伦生态重建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邱勤.青年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物化与应对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07):150-153.7邓伟志.社会学辞典 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8蔡中宏.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