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理念的生成逻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691602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理念的生成逻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理念的生成逻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理念的生成逻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 年 4 月 第 41 卷 第 2 期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r.2024 Vol.41 No.2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理念的生成逻辑 李宝鑫1 杜 斌2(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摘要】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与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与时代合理性,是诸多社会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因此课程思政理念具有独特的生成逻辑。它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在理论发展、历史传承与实践创新三者之间的互动与合力中逐步形成与发

2、展的,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应然样态。只有在追踪溯源与回应现实中整体把握课程思政理念的生成逻辑,才能更好地结合具体发展实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与创新。【关键词】课程思政理念;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中图分类号】C97;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24)02-0096-07 收稿日期:2023-08-15 修返日期:2023-10-26 作者简介:李宝鑫(1994-),女,汉族,黑龙江嫩江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杜 斌(1978-),男,汉族,四川绵阳人,副教授,博

3、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高校特色新文科建设的时代意蕴、内容体系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YJAZH015。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2016 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378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的战略任务。2017 年,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实施纲要,要求高校“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2。随着文件精神的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指

4、导原则,该理念要求高校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育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主体、全方位、全过程,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全课程育人体系39。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与践行,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应然样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重大创新成果。从课程思政理念的生成来看,它是在理论发展、历史传承与实践创新三者之间的互动与合力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有其独特的生成逻辑。深入阐释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为深化认识课程思政理念的学理深度、全面把握课程思政理念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内在遵循与基本参照。一、理论逻辑:根植马克

5、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德育思想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课程思政理念不是“无水之源”,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汲取了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营养与智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根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课程思政理念这一新思想新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特质。(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遵循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下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既 第 1 期

6、 李宝鑫,等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理念的生成逻辑 97 是课程思政实践的核心内容,也是课程思政理念生成的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立场与方法为课程思政理念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与探究路径。价值论层面,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课程思政理念指明了根本价值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原则,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422。在马克思看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也会越来越迫切,这决定了教育与学习对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在不可避免地夺取政权之后,将理论和实践的工艺教育在

7、工人学校中占据应有的位置”5561-562,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556-557。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决定了社会主义教育不是把利己观念视为“真理”“把人训练成机器”4417,而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6385。课程思政理念作为新时代指导高校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教育思想,其根本目的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担当民族复兴重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这与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追求具有一致性,为课程思政理念的生成提供了根本目标遵循与价值旨归。本体

8、论层面,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为课程思政理念规定了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本体论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从本体论层面理解课程思政理念,就是将其放在社会存在中探讨课程思政理念“是什么”的问题。从宏观看,课程思政理念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存在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不断调整变化的必然结果。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课程思政理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都是由社会物质生产实践决定的,是反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社会意识教育活动。正是因为这种社会意识教育由社会存在决定,当社会矛盾变化调整时,社会意识教育也要不断完

9、善,进而反映社会存在的发展。因此,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微观看,课程思政理念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反映统治地位的无产阶级生产关系的社会意识教育活动,必须维护无产阶级的立场与利益,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性。课程思政理念本质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因此课程思政理念也有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是由“铸魂育人”中的信仰、价值和精神作为核心要素与基本结构,这也决定了课程思政理念“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7。认识论层面,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为课程思政理念提供了实践原则。马克思

10、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统一起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谈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140,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为指导实践服务,在实践检验基础上发展科学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与发展的认识论基础。一方面,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高校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困境,变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孤军奋战”固化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现实要求。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理念的发展,充分反映了认识运动的发展规律。课程思政理念并不是凭空产生,它产生于上海、北京等地高校

11、的实践经验。国家将课程思政理念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要求各高校要推动课程思政理念的实践探索,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因此,课程思政理念的发展经历了实践探索-总结经验-研究深化-实践发展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二)以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为深厚涵养 纵观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历史,道德教育始终占据重要位置,始终坚持以德为先的教育价值理念,把“如何做人”作为培养人才的根本标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服务于特定的社会政治需要,总是顺应时代历史潮流,是不同时期社会矛盾变化在文化上的特定反映,是中国古代人民在思想道德教育领域的理论创造,具有鲜明的 98

12、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41 卷 时代性、民族性与传承性。中国传统德育思想蕴含着课程思政理念生成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在内容体系、教育形式等方面,为课程思政理念生成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同时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在内容体系上,我国古代德育思想以“修己治国”为基本内核。“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反映了我国道德教育从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基本方法。它把个人修养提升到“家国天下”的高度,进而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这一核心理念指明了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双重作用。从个人发展角度来看,古代社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有“德”有“才”的“君

13、子”,作为一个“君子”既要有治国理政之“才”,还要有修身养性之“德”,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从社会功能角度来看,道德教育具有治国安民的社会功能,即“道之以德,齐之以礼”865。所有臣民都要接受道德教化,把道德伦理内化为思想信念与行为规范,使其守规矩、知廉耻、维社稷,达到“修己以安人”的效果810,最终实现“德治”安天下。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根本在于回应国家、社会和高校的人才培养需要,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这一根本要求与我国古代德育思想体系中“修己治国”的基本内核具有契合性。教育之本在于人才培养,培

14、养人才要突出务实求治,要与现实的社会国家发展密切联系,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学习能为民、为国、为社会贡献力量的能力和技术,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个人理想追求。在教育形式上,我国古代道德教育贯穿于各类文化知识教育。古代社会的道德教育没有专设学科,主要是通过教化形式把思想道德理念融入文化知识教育的学科之中,让学生在读书、习礼、诗歌等各类文化知识学习过程中灌输思想道德观念、培养自身品德修养。道德教育不仅要贯穿于课内的课堂教学,课外学生的言行举止也要接受道德规范约束。考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首要标准,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就指出,教师要以文、行、忠、信来考核学生,即文献、

15、品行、忠诚与信实,而品行、忠诚、信实均为道德要求,他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良好的品德修养是基础和前提,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要让每一名社会成员在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中,把道德伦理转化成价值信念与行为规范。课程思政理念要求高校把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改革关键,强调所有课程均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都应承担起价值教育功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三观”。这与我国古代社会把道德教育融入各类文化知识教育中具有统一性,都反映了知识教育体系与价值教育之间的融合性、渗透性。二、历史逻辑:传承中国共产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经验 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大学生

16、,培养堪当责任使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所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以往既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经验的传承中,立足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实际,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系统思考、探索与实践。(一)从“政治与思想教育”到“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出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功能和引领地位。早在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修大学、军校、苏区大学和综合类大学的重要教育内容,并要求对大多数无产阶级青年进行政治教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17、开始创办各类干部培训学校,为革命战争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干部。这些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以政治学习课程为主,包括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政治觉悟教育、军事教育等。这为新中国成立以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类学校教育逐渐恢复与运行,教育部明确要求,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中小学校都要开展“政治与思想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各类学校开展政治与思想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教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主义觉悟、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高级人才和新型知识分子。高校思想政治理 第 1 期 李宝鑫,等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理念的生

18、成逻辑 99 论课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随着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不同时期也进行了适时调整与完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政策为主。比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逐步开设了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和政治经济学四门科目;在爱国主义和时事政治教育上,主要开设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政治课程。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们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发展高校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这时期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与内容设置也转向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政策为主,包括

19、劳动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政治觉悟教育等。从 20 世纪60 年代开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用法由“政治与思想教育”过渡到“思想政治工作”,并一直沿用到改革开放初期。这一阶段,党和国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建设与发展,肯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国家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相结合,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体系、队伍建设等各方面的创新发展。(二)从“思想政治工作”到“德育与学科德育”: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校在恢复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内容基础上,面临着进一步加强思想

20、政治工作的时代要求。改革开放给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使大学生在学习国外先进文明成果的同时,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课题。面对新课题,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不够的,需要构建符合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鉴于此,1980 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80政教字 004 号),文件指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密结合为 四化 培养人才这个中心来进行,决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科学研究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979这明确了我

21、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方向,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管理、科研等高校日常业务工作相结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1987 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发 1987184 号)9124,要求高校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学工作结合的基本原则,即按照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结合,引导学生立足国家改革实践与个人发展实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认识。这一要求使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开始细化延展到学科专业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思想政治工作”迈入到“德育与学科德育”阶段,学科德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1995

22、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教政199511 号)9167阐释了“学科德育”的概念,提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的三育人理念,要求所有教职工都应承担德育职责,所有教学工作都应发挥德育功能,把德育融入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从而提高实施德育实效性。2004 年,国家颁布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9205,对“学科德育”理念做了系统概述。文件提出了高等学校所有课程教学都具有育人功能,要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各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各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树立坚定的政治理想与信

23、念,自觉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政治觉悟,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课程育人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三)从“学科德育”到“课程思政”: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全课程育人体系 进入 21 世纪以后,“学科德育”由理念走向实践,各地区启动了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实践,即挖掘每门课程育人功能,尤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内容融入各学科、各门课中,使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各阶段、各环节、全过程,整体搭建起了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体系。学科德育实践为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和前提,是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发展的雏形阶段。2012 年,党的十八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肩负着培养高质量人才、建设现代化教育强

24、国的时代使命,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环节,如何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新格 100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41 卷 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新课题与新考验。2014 年,习近平在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10上海市在总结学科德育实践经验基础上,率先开始了高校课程思政实践的探索,出台了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聚焦思政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教育课,选取了一批高校作为试点推行,逐步形成了“大国系列”等“上海经验”。课程思政理念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被正式提出,其

25、理念主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教育教学全主体、全方面、全过程,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全课程育人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2016 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进一步阐明了课程思政理念的基本内涵。随后,2017 年我国相继颁布文件提出了“三全育人”与“十大育人体系”的建设目标,强调高校要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引领,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课程思政理念成为新时代高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全课程体系,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指导原则。2020 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每门课的育人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体系1

26、1。这一阶段,高校从育人本质要求出发,把思想政治教育从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延伸到所有课程的思政建设,发挥所有课程的价值教育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课程育人体系。三、实践逻辑:回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要 课程思政理念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始终立足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实际,积极回应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建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全课程育人系统性工程,从而实现为党育才、为国育才,培养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一)课程思政理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战略需要“后继有人”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大计。中

27、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是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立足这一战略高度,中国共产党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阐释了“立德树人”重大命题,明确了落实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根本任务。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立德树人面临着内外挑战。从外在环境来看,在“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历史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复杂的内外局势,尤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受到市场经济悖论影响和西方敌对势力多方渗透,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不良社会思潮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不少冲击与挑战,青少年学生能否形成

28、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觉悟,能否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成为勇担责任使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从自身内在发展来看,我国高校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现象,认为价值教育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其他专业课只承担知识教育,部分教师缺乏课程育人的意识与能力,对课程中育人资源与功能开发挖掘不够。这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了新的挑战和任务。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376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高校建立“大思政”育人新格局的战略任务。课程思政

29、理念的提出和践行,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为基本要求,以全课程育人为总体目标,是对高校建立“大思政”育人新格局的现实回应。(二)课程思政理念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时代需要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是深化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史性变革,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方位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尤其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人的美好生活需求、自身发展需求由“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要依据时代发展变化,以坚持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不 第 1 期 李宝鑫,等 新时代

30、高校课程思政理念的生成逻辑 101 足,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自身发展需求与教育质量需求,存在供需匹配度低、供需连接不畅等新矛盾。因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供需动态平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掣肘12。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供需动态平衡,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科学指导,以国家社会及个人发展的动态需求变化为基本参照,不断激发内在创新活力,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精准供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等,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优化教育结构,进而产生最佳教育效果,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最大化整合育人资源、发挥最佳的协同效应。新时代提

31、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必须要逐步构建全主体参与、多领域延伸、全过程融入的“大思政”育人体系。课程育人是“大思政”育人体系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理念以全课程育人体系为目标导向,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挖掘专业课、通识课等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尤其是注重授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引领作用,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自觉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相关部门、学科课程、授课教师等共建共享体制机制,搭建合力育人系统工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质量和效益。(三)课程思政理念是革新高校育人生态系统的内在需要 育人是一个生态系统,维持高校育人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与良性运转,需要高校内部各要素、各环节、各方面之间的分工

32、协作,甚至需要高校与整个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联动、相互配合、协同并进。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的主渠道,建立全课程育人体系是新时代高校革新育人生态系统的现实诉求。建立全课程育人体系要依托高校课程体系内部诸课程之间的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协同联动,把课程体系与价值教育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内在统一,从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标137。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主阵地,如何打破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单打独斗”的固化思维与模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由“点”“线”式向“全”“面”式延伸与拓展,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合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课程思政理念中

33、的“思政”是“大思政”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决定了课程思政的“思政”不是思政课的“思政”,而是指“育人”,课程思政的提出和践行,不仅要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教育,还要挖掘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发挥隐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因此,课程思政理念的关键在于课程建设,在尊重课程规律基础上唤醒课程的育人功能。塑造思政课程合力,把每门课程做到课程思政整体的“最大公约数”14。结语 课程思政理念生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它们把理论发展、历史传承、实践创新整合起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互

34、动与合力。这既有力地保证了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本色、底色,更保证了其立足国家、社会及个人现实发展需要不断赋予的时代特色、推陈出新。因此,深化拓展课程思政理念与实践,要坚持对其生成逻辑的守正与创新。在理论上,要坚持把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丰富与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历史与实践上,要始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实践创新与时代问题的良性互动,要把历史经验与时代问题、具体实际、世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其向前发展的驱动力,进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课程思政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不断深化与延展。参考文献

35、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 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 号)A.2017.3 陈华栋.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 102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41 卷 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7 李忠军.“铸魂

36、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核心内涵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5(10):104-108.8 黄钊.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论(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9 教育部社科司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 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01).11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A.2020.12 沈壮海,刘灿.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21(3):4-10.13 宗爱东.课程思政:一场深刻的改革M.上海

37、: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14 张旭,李合亮.廓清与重塑:回归课程思政的本质意蕴J.思想教育研究.2021(5):116-121.The Generative Logic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as of College Curriculum in the New Era LI Baoxin,DU Bin(School of Marxism,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Sichuan,China)Abstract:The proposal and dev

38、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as of the college curriculum in the new era has its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and times rationality and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many social and historical factors.Therefore,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as have unique generative logic.It is the d

39、ialectical unity of theoretical,historical,and practical logic.It gradually forms and develops in the interaction and joint force between theoretical development,historical inheritance,and practical innovation.It is the natural patter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

40、ies in the new era,which is“changed by events,advanced by times and new by trends.”Only by tracing the origin and responding to the reality can we grasp the generating logic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as of the curriculum in a better way to combine the concrete development reality and promo

41、te the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Keywords: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as,theoretical logic,historical logic,practical logic (上接第 95 页)Context,Text and Discourse:Three Fields of Narrativ

42、e Construc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for Graduate Students LIU Ying1,2,3,HUANG Shiping1(1.School of Marxism,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1756,Sichuan,China;2.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hengdu 610072,Sichuan,China;3.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43、100005,China)Abstract:Educational narrative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for graduate students.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narrativ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of graduate students is an exploration.It meets

44、the needs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is an attempt to conform to their acceptance characteristics.The teachers of graduat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should construct the narrative situation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place,memory,and technology to create a common field of tea

45、cher-student interaction.The structure of the narrative text is realized in three parts:grand narrative,micro life,and hot topic,to build the sharing mechanism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The teachers shoul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rrative discourse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style,expressio

46、n,and system to achieve the resonance effec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These measures entirely play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warming peoples hearts and educating people.Keywords:Context,text,discours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for graduate students,educational narrative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