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和发展
1.民政福利事业改革
(1)改革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①社会福利改革指导思想
中国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指导思想是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础国情,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供养方法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小区为依靠、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国家提倡资助、社会各方面力量主动兴办社会福利事业新路子,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②社会福利社会化总体目标
a.投资主体多元化
从中国基础国情出发,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方法,形成社会福利机构多个全部制形式共同发展格局。
b.服务对象公众化
社会福利机构除确保国家供养特困群体需求外,还要面向全社会老年人、残疾人,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和覆盖面,并依据服务对象不一样情况,实施有偿、减免或无偿等多个服务。
c.服务方法多样化
社会福利机构和小区除集中养老、助残外,应发挥多个服务功效,为家庭和个人提供支持。
d.服务队伍专业化。
(2)社会福利机构改革
①社会福利机构改革要求
a.国家将社会福利机构及床位数作为社会发展指导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基础建设计划中统筹安排社会福利设施建;
b.各地在制订城市居住区计划时,不管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全部应按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公布《城市居住区计划设计规范》相关要求,将社会福利设施尤其是老年人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进行统一计划;
c.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处理好社会福利工作中政府职能和社会化关系,抓紧制订社会福利事业相关法规,研究制订社会福利机构分类管理政策方法,使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和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d.要根据产业化发展方向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运行机制。
②国家扶持和优惠政策
a.社会福利机构建设用地,根据法律、法规要求应该采取划拨方法供地,要划拨供地;根据法律、法规要求应该采取有偿方法供地,在地价上要合适给优惠;属出让土地,土地出让金收取标准应合适降低。
b.对社会福利机构及其提供福利性服务和兴办第三产业,安置残疾人福利企业,和单位和个人捐赠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国家给税收优惠政策,根据现行国家税法要求实施;
c.对取得民政部门同意设置社会福利机构按要求到相关部门办理法人注册登记时,相关部门应优先办理;对未取得民政部门同意而设置社会福利机构,相关部门不应办理法人注册登记手续;
d.对社会福利机构用电按当地最优惠价格收费,用水按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收费;对社会福利机构使用电话等电信业务给优惠和优先照料;
e.对社会福利机构中收养(包含社会福利机构在小区和居民家庭中分散寄养)就读于小学、初中孤儿,要按相关要求免收杂费、书本费;对被高中(职业高中)、技校、中专、高等学校录用孤儿,要免收学费、住宿费;
f.对各类社会福利机构中含有劳动能力成年孤残人员,应主动采取方法,优先推荐就业,无偿给上岗前培训。
(3)社会福利企业改革
中国社会福利企业改革和发展关键有以下多个方面结果:
①在政府主导下,形成了依靠社会力量多层次、多渠道、多个形式办福利企业新格局。
②改革管理体制,实现政企分离,健全了宏观管理规范。
③转换社会福利企业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大力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使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④深入完善和落实了国家对社会福利企业扶持保护政策。
(4)残疾人按百分比就业工作试点
残疾人按百分比就业是指机关、团体、企事业组织等用人单位,依法根据一定百分比招收残疾人就业。
①1990年中国制订了《残疾人保障法》,该法第30条明文要求:“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镇经济组织应该按一定百分比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合适工种和岗位。”为中国残疾人按百分比就业制度实施奠定了法律基础。
②1991年12月29日国务院批转《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纲要》提出“八五”期间,“地方政府要进行按百分比安排残疾人就业”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这项改革对转变中国残疾人就业模式是有其战略意义。
③1992年5月,国家计委、劳动部、民政部、中国残联发出《相关在部分城市开展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和按百分比就业试点工作通知》,决定在上海、广州、青岛、沈阳、大连、武汉、九江、无锡等大中城市开展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和按百分比就业试点。
④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试点工作深入扩大,到90年代末,这项工作已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全方面推开。
2.职员福利和住房制度改革
(1)职员福利改革关键
①改变企机关办社会现象,发明条件使单位福利服务职能逐步转归社会。
②和改革职员收入分配制度相结合,建立规范职业津贴制度。
③依据社会福利社会化标准,重构职员福利体系。
(2)福利住房制度改革
①住房制度改革具体目标
在全国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主动推进租金改革,稳步出售公有住房,大力发展房地产交易市场和社会化房屋维修、管理市场,加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初步建立起新城镇住房制度,使城镇居民住房达成小康水平。
②具体实施措施
a.全方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
1999年4月国务院在各地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基础上颁布《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统一规范全国住房公积金制度。
b.主动推进租金改革
要在职员家庭合理住房支出范围内加大租金改革力度,住房租金标准应按成本租金或市场租金计租。
c.稳步出售公有住房
城镇公有住房,除市(县)以上人民政府认为不宜出售之外,均可向城镇职员出售。职员购置住房以自愿为标准,新建公有住房和腾空旧房实施先售后租,并优先出售给住房困难户。
d.加紧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
各地人民政府要十分重视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加紧处理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经同意标准上采取行政划拨方法供给,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在计划、计划、拆迁、税费等方面给政策扶持。
3.小区服务兴起和发展
小区服务是指在政府提倡和扶持下,为提升小区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小区公共福利,以基层小区为主体,以小区组员自助一互助为基础,动员多种小区资源,开展含有福利性质社会服务。
(1)小区服务在中国发展历史
①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早期,是小区服务发展第一阶段——政府提倡阶段。
1987年,民政部主持召开大连市民政工作现场座谈会,首次提出了小区服务概念,开始提倡小区服务。
1987年9月,国家民政部在武汉召开了“全国小区服务工作座谈会”,这是小区服务工作第一次全国性专题会议,标志着小区服务进入实质性起步阶段。
②从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是中国小区服务发展第二个阶段——普及发展阶段。
a.1993年8月,民政部、国家计委等14个部委联合发出了《相关加紧发展小区服务业意见》,这是第一个全国性指导和规范小区服务发展文件;
b.1994年底,民政部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小区服务经验交流会,强调小区服务必需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标准;
c.民政部于1995年制订颁布了《小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在全国开展创建小区服务示范城区活动。并于1998年,命名了南京玄武区等44个城区为全国小区服务示范城区,为小区服务在全国普及和提升,树立了规范性指导和示范性样板;
d.1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相关转发(民政部相关在全国推进城市小区建设意见)通知》。文件提出以拓展小区服务为龙头,不停丰富小区建设内容,使小区服务有了更高层次发展目标和功效定位。
(2)小区服务特点
①福利性
这是小区服务根本特征。提升小区组员生活质量、促进小区公共福利是开展小区服务宗旨。
②社会性
小区服务是在政府提倡和扶持下,以基层小区为主体,整合利用小区资源开展社会服务。小区从本身需要出发,自主兴办,自觉为小区居民服务。
③群众性
小区服务以全体小区组员为服务对象,经过系列化、多样化服务内容,满足群众多个需求。小区服务不仅服务对象有群众性,而且它服务队伍也是群众性。
(3)小区服务分类
①社会保障性福利服务。包含:
a.为小区民政优抚对象、孤老残幼等特殊社会群体提供福利服务;
b.配合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为失业、下岗职员提供再就业和相关管理服务;
c.依据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要求建立小区医疗保障机构,提供医疗、保健、计生、康复等医保服务。
②面向全体居民开展便民利民服务。这类服务内容包含居民生活各个方面,如家政服务、维修服务、餐饮零售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等。
③和驻区单位开展双向共建服务。这是小区经过社会化服务体系,帮助驻区机关团体、企机关,摆脱“单位办社会”沉重负担,为单位提供需要后勤和福利服务,而驻区单位则向小区开放其福利设施,提供必需人力、物力资源帮助。
(4)小区服务内容
①老人服务系列
a.老人供养方面有:养老院、老人公寓、托老站等;
b.老人文化活动方面有:老人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老人文体协会等;
c.老人保健方面有:老人医院、老人保健中心、老人心理咨询站等;
d.老人生活服务方面有:老人家政服务、慰老陪老服务、老人婚姻介绍等。
②青少年服务系列
为小区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成长提供多种服务和帮助。包含:校外教导站、小学生课后寄托站、学生午餐服务、青少年文化活动室、待业青年职业培训班、失足青少年帮教组等。
③儿童服务系列
为小区儿童提供服务,如婴幼儿家政服务、托儿所、幼稚园、育儿学校等。
④残疾人服务系列
为小区残疾人提供保障服务。包含:残疾人就业服务、小区康复中心、残疾人生活照料、残疾人教育培训等。
⑤就业服务系列
为小区失业、下岗职员提供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再就业信息服务等。
⑥家政服务系列
为小区居民提供家政服务和家政服务中介。如家庭保姆、钟点工介绍,早餐、午餐配送,拆洗衣被,自助洗衣站,服装加工等。
⑦优抚对象服务系列
包含开展拥军优属服务,处理优抚对象生活困难,和驻区部队双向共建,帮助部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帮助政府做好征兵和退伍安置服务工作。
⑧便民利民生活服务系列
为方便小区居民生活提供多种服务,如家电、日用具维修、电话传呼、自行车寄存、代为加工食品等。
⑨小区医疗保健服务
包含:医疗保健、残疾康复、计划生育、心理咨询、家庭保健计划、家庭病床等。
⑩文化生活服务系列
设置小区阅览室、科普站、广播室,开展各类文娱体育健身活动,丰富小区居民文化体育生活。
⑾民俗改革服务系列
为小区群众婚丧嫁娶提供移风易俗、现代文明服务。
⑿治安调解服务系列
建立小区治安联防小组,开展安全保卫宣传,调解居民之间、邻里之间、居民和集体之间发生多种纠纷,维护小区社会安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