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寡人之于国也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节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二、古文知识 (一)重点注释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之,主谓之间取独。于,对于。尽心焉耳矣,(算是)尽了心啦。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3、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
2、于,到。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其,指河内。4、河东凶亦然: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亦然,也是这样。5、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考察邻国的当政者,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察,考察。政,当政者。之,结构助词,的。无如,没有像。之,这样。者,句末语助词。6、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这是为什么呢?”加少,更少。加,更。之,的,结构助词。7、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我用打仗做比喻。好战,喜欢打仗。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8、填然鼓之:咚咚地敲着战鼓。填,拟声词,模拟鼓声。鼓之,敲起鼓来
3、。鼓,动词。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9、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经开始。兵,兵器、武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10、弃甲曳兵而走: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曳,拖着。走,跑,这里指逃跑。1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或,有的人。1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因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以,因为。则,那么。13、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直,只是,不过。是,这,代词。14、”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
4、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之,主谓之间取独。无,通“毋”,不要。1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谷,粮食的统称。胜,尽,完。16、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细网不进池塘,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数,密。罟,网。洿,深。17、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砍伐树木按一定的季节,木材就会用不完。斤,锛子。以,按照。18、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养生,供养活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憾,遗憾。
5、19、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句式20、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五亩住宅的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树,种植。衣,穿。21、鸡豚狗彘之畜(x),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豚,小猪。彘,猪。畜,畜养。之,助词。无,通“毋”。2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23、谨庠序之教:认真兴办学校教育。谨,谨慎。庠、序,都是学校。教,教化。24、申之以孝悌之义: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6、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申,反复陈述。悌,敬爱兄长。义,道理。之,指百姓。2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顶着东西了。于,在。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2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黎民,百姓。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2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检,制止,约束。28、涂有 饿莩而不知发: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涂,通“途”,道路。饿莩,饿死的人。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29、人
7、死,则曰:非我也,岁也: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岁,年成。30、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于,表比较。而,连词,表顺承。3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罪,归咎,归罪。斯,则,那么。至,到,这里指归顺。(二)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颁白,头发花白。3、涂有 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三)一词多义于 1、寡人之于国也:于,对于。2、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于,到
8、。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比。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跟、和。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在。之 1、寡人之于国也/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2、五亩之宅/斯天下之民至焉/察邻国之政/邻国之民:结构助词 的 3、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未之有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之,代词。4、填然鼓之: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而 1、弃甲曳兵而走:而,连词,表修饰。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而,连词,表承接。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饿莩而不知发:而,连词,表转折。以 1、请以战喻:以,用。2、以五十步笑百步:以,凭借。3、斧斤以
9、时入山林:以,按照。4、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以,把。数 1、数罟不入洿池:数,密。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几。发 1、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2、野芳发而幽香:发,开放。3、发闾左谪守渔阳:发,征发。兵 1、穷兵黩武:兵,兵力。名词。2、兵连祸结:兵,名词,军事,战争。3、非我也,兵也/弃甲曳兵而走/兵刃既接:兵,兵器。4、草木皆兵:兵,士兵。胜 1、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胜,尽,完。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动词,胜利。3、驴不胜怒/高处不胜寒:胜,经得住。4、日出江花红胜火:胜,动词,超过。5、名胜古迹:胜,优美。加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
10、之民不加多:加,更。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加,虚报。斯 1、这 代词。登斯楼也。2、则,那么。连词。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凶 1、不幸的,不吉祥的:吉。信。2、庄稼收成不好:年饥岁。3、恶:暴。恶。顽。相(xing )。神恶煞。4、关于杀伤的:行(xng )。帮。5、厉害,过甚:雨风狂。畜 1、畜养 鸡豚狗彘之畜(x) 2、禽兽 念ch 畜生。食 1、吃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2、食物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四)古今异义1、河 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河内凶。2、走 古义:跑 弃甲曳兵而走。今义:行走。3、养生 古义:供养活的人。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今义:保养身体。4、斤 古义:锛子
11、 斧斤以时入山林。今义:重量单位。5、树 古义:种植。今义:树木。6、义 古义:道理。今义: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情谊:气。恩。重如山。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指认为亲属的:父。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姓。7、申 古义:反复陈述 今义:陈述。8、检 古义:制止、约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五)词类活用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的人。丧死,为死人办丧事。生,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的人。死,动词活用为名词,死人。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3、填然鼓之:鼓,名词活用为动词 击鼓,敲鼓。4、谨庠序之教 谨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2、 认真从事。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6、王无罪岁:罪,归咎,归罪。名词用作动词。(六)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亦走也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倒装句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申之以孝悌之义固定句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这和有什么不同呢? 2、直不百步耳 只是罢了。省略句1、何也 (此)何也 2、弃甲曳兵而走/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七)成语 1、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好或重的区别。 2、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三、内容主旨和写法 内容主旨:孟子借梁惠王问政的机会,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行仁政。写法:比喻论证 :用
13、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四、课后题(一)1第一个问题。“王道”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具体内容是:顺应农时,使民生有保障,并进而对他们实行伦理道德教育。第二个问题。孟子认为梁惠王没有解决人民生老病死
14、的基本生活条件,不能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实质上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没有区别,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这与孟子施仁政、行王道有本质的区别,相差甚远。2孟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对比,是多大的反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又是多么的残忍!多么的不仁!而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归罪于天灾,就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残害人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二)或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直耳,是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
15、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是何异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三)孟子在这里所讲的,其实和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样的。孟子的说法本于逸周书“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之类,管子荀子庄子中也有相近的表述,可见古人已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但应该明白,古人提出这种观点,主要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则是鉴于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而提出的,其目的不止在于合理利用资源,更重要的是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二者出发点是不同的。此题可由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评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