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孟子〉两章难句解析.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664797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两章难句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孟子〉两章难句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孟子〉两章难句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孟子〉两章难句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孟子〉两章难句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孟子两章难句解析?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单句里的判断句。“是”是判断词,不必说是指示代词。“是”跟“非”相对持,“非”作“不是”讲,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偏正词组,下文有“城非不高也”。如果把“是”看成指示代词,可以通,但是不对,因为不能解释“是”跟“非”相对持的现象:“‘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主语的基本结构是转折复句,“而”是转折连词,“然”复指它前面的一长段话,亦即复指一个假设复句。“然而”不是转折连词。清朝袁仁林虚字说:“‘然’为实然,语

2、势缓,而‘连’字直转也。”“然”指一种情况,无主句;“不胜”的主语因泛指省;“者”可以看成表停顿的助词,也可以说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逗号。又,“夫”或说是发语词,没有意义,或说同“彼”,作“那”讲。 “如”,一般作“似”讲,但这里不是,“不如”就是“及不上”。译文:“包围着进攻它,就一定得到天时的条件了,是这个条件却又不能取胜,就是天时不及地利啊。”焦循孟子正义说“环”即周礼“巫环”之“环”,用卜筮来主持冲锋陷阵的人。2、兵革非不坚利也。这是一种“合叙”句。一般的两个主语共两个谓语的句子如“衣冠整洁”,即可以说成“衣寇皆整洁”,又可以说成“衣整洁,衣冠洁”、“衣冠整,衣冠

3、洁”、“衣整冠洁”、“衣洁冠整”等,这说明这种句型只有一套语法关系。“兵革非不坚利也”不能这样,它有两套语法关系,亦即有两个主谓结构,句子成分的有关词儿的说明与被说明之间的搭配并非任意的,而是受着严格制约的。“例如“兵”只跟“利”构成主谓关系,不能跟“坚”构成主谓关系;“革”只能跟“坚”构成主谓关系,不能跟“利”构成主谓关系。这是形式上的一套主谓关系、实质上的两套主谓关系。以本句而论,不说“兵革”非不利坚也”,而说“兵革非不坚利也”,“合叙”中又有错综变化,可算难中之难。又如:“衣食饥寒者,慈父之道也。”(盐铁论·忧边)其实是“衣寒食饥者”。没有错综变化只是合叙的例如:“君臣不惠

4、忠,父子不慈孝。”(墨子·兼爱中)意思是:“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这句的基本结构是因果复句。第一部分的主语因泛指省略。“天下之所顺”“亲戚之所畔”都不是主谓词组,而是偏正词组,两个“之”字的作用在于联系定语和以“所”字结构作成的中心语。介词结构“以天下之所顺”是方式状语,一般可以不在它后面加上逗号,现在加上,为的是强调状语。正句又是转折复句,转折复句的正句又是假设复句或者假设复句的紧缩形式。 “畔”,课本注“同‘叛’”。据王力先生的看法,此说未当。应该说“畔”在这里等于“叛”,后来写成“

5、叛”。孟子不见“叛”,“畔”共出现了六次;论语也不见“叛”,“畔”共出现了四次,如:“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公山弗扰以费畔”(阳贷)等。从论语孟子来看,可以依照王先生的说法。但还有另外的语言现象:尚书“畔”“叛”并见,各出现了一次。如:“时义和颠复厥德,沈乱于酒,畔官离次。”(胤征)“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大诰序)历来传说是由于孔子编成今文尚书,今文尚书至少不迟于论语,当然比孟子早得多。这样看来,说“亲戚畔之”的“畔”同“叛”还是可以的。“亲戚”基本义是“亲人”“亲属”。“戚”就是“亲”,同义并列。尚书·金縢:“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根据

6、不同的语言环境,“亲戚”有时候指父母;如:“亲戚妻子,质也。”(韩非子·八经)“其亲戚死,其肉而弃,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列子·汤问)。有时候指“家里人”,如:“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韩非子·十过)“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时候指“内族、外族的亲人”,礼记·曲礼上:“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孔颖达疏:“亲指族内,戚言族外。”史记有“外戚世家”。本句“亲戚畔之”,“亲戚”既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家里人”,还可以指“内亲外戚”,现代汉语里“亲戚”只指“族外

7、姻戚”,词义转移了。因此,杨伯峻孟子译注把“攻亲戚之所畔”译成“攻打亲戚都反对的人”,似属未确。“君子”,这里指“贤明的君主”。“有”,存在动词;一说音义同“或”。尚书·微子:“殷其弗或乱正四方。”史记·宋世家“或”作“有”。孟子·公孙丑下:“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赵歧注:“既,已也,或,有也。”从音理看,“有”“或”同在“匣”纽;“有”在“之”部,“或”在“职”部,“之”“职”对转。译文:“拿天下都顺从的力量去进攻连亲属都反对的人,因此,贤明的君主有不打仗的时候(或者“或许不打仗”),(但是,如果)打仗,就一定获胜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

8、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第分句是时间偏句,其他的都是正句。时间偏句表示了它是正句所发生的时间背景,它的真正作用等于时间状语,只是结构上不是词组而是分句;相同的用法如:“与人辩论,事理必尽,必伸其意。”(刘叟墓谒)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文言里更多的是用“之也”,如“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五人墓碑记)正句又是连贯复句。“所以”是介词结构,相当于“以此”,“所”指第分句到第分句的内容。清朝张文炳虚字注释:“‘所以’,顺上指原之辞,犹云唯其如此,所以如此。”连贯复句

9、的第一部分又是并列复句,前一部分讲肉体受折磨,后一部分讲行为有拂乱,讲肉体受折磨的又是四个并列复句。连贯复句的第二大部分又是并列复句。2、“苦”,本义是有苦味的草,引申为“辛苦”的意思,“苦”跟“劳”同义,鸿门宴有“劳苦而功高如此”。“体”与“身”也是同义词。“乱”说文:“不治也。”从丝的不治引申为行动的不治。“为”,甲骨文像手牵大象,引申为“做”,“所以”想达到的。“苦”“劳”“饿”“空乏”“拂乱”和“动”“忍”都增加使动用法,其中有动词也有形容词。陈承泽国文法草创“活用之实例”一节提到:“致动(按:即“使动”)主由动字转来象字(按:即形容词)之为致动理论上固属后起。盖动字中他动字之为致动,

10、往往易生歧误。”比方“忍性”,赵歧注为“坚忍其性”就不大好懂。按:“性”,音义同“心”,为了有错综变化才用上“性”。“忍”,不是“坚忍”。说文:“能也。”“能”本熊属,引申为“大胆”为“敢”,“忍性”就是壮大胆量;又如:“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敌也。”(韩非子·初见秦)“不能死”是“不敢死拼”。请参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忍能对面为盗贼”一句的说明。“曾”字也就是“增”。“益”,本义是水漫出,后来引申为“增加”。赵歧注:“曾益其所不能,增益其素所以不能行之者也。”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译本句为“增加他的能力”。赵注、杨译都有可商之处,因为赵注至少是不

11、明确;杨译原文“其所不能”也是跟译文“他的能力”搭配不拢。或认为“其所不能”是“曾益”的对象补语,它的前面可以加上介词“于”。译文:“因此,上天将要把重任落到这些人身上(的时候),一定要使他们心神苦恼,筋骨劳动,肌肤消瘦,身体困乏,行动(的结果)违背他所想达到的目的;凭着以上处境,就可以使他们心神震动,胆量壮大,从而对以前不敢做的事儿有所促进。”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并列复句。分号隔开三部分,三部分都是连贯复句。第分句以下各分句的主语都因承第分句的“人”而省略,第二、第三两个连贯复句的第一部分各又是并列复句。“而后”是连词,表示先后相连,意

12、思跟“然后”不同,“然后”是“这样以后”。或说“而”表音节停顿,“后”是“以后”。2、几个“于”都是介引表处所的宾语的介词,“于”这种介词结构一般是在动词后面,只在近代文言里有偶尔在动词前面的。现代汉语里表处所的介词结构既可以在动词前面,也可以在动词后面,大体说来后面的比前面的地位更重要些。3、“困”,本义是树木被四壁围着,引申为“围困”,又引申为“困惑”。“衡”,音借为“横”,赵歧注:“衡,横也,横塞其虑于胸臆之中。”不说音借,把“衡”作“衡量”讲,也通。“作”,说文:“起也。”就是“起立”。又,尔雅·释言:“作,为也。”或者说“作”当“创造”讲。“喻”,明白;同样的用法如:“

13、故作书以喻意。”(淮南子·修务)4、上古文言单音词为主,把这些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选用哪个词儿就得看语言环境,从语言的内容和形式看,有的是古今一致的,如“过”“改”“心”;有的只是作为一个语素,如“困(苦)”“虑(思虑)”“色(面色)”“徵(表现)”。翻译时,不断地作古今词语内容和形式的比较和分析,能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从而能作准确的翻译。译文:“人们常常做错了事,这才能得到改正;心意困惑,思虑阻塞,这才能振奋有为;表现在脸色上,发泄在言论中,这才能有所领悟。”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孟子的话富于辩证思想。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单句。谓语是主谓词组。就主语跟谓

14、语的逻辑关系来说,又具有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者”字结构中有个很长的附加部分,它的内部结构是并列复句,并列复句的两部分各又是假设复句。假设复句各个分句的主语意思上是中心语“者”,不妨认为“者”代替“君主”一类人物。但结构上不能简单地说“者”可以移到前面作主语。2、“拂”古音读“弼”,“拂”在“滂”纽“物”部,“弼”在“并”纽“物”部,“滂”“并”旁纽。“弼”,本义是矫正弓弩的工具,引申义是纠正或者辅佐,说文:“弼,辅也。”尔雅·释诂:“弼,俌也。”当是引申义而非本义。其实“拂”就是“弗”,也就是“弼”,原是矫正弓形的工具。两个“则”是转折副词,作“却”讲。赵歧注本句大意:“&lsq

15、uo;入’谓国内也,无法度大臣之家辅弼之士;‘出’谓国外也,无敌国可难,无外患可忧,则凡庸之君骄慢荒怠,国常以此亡也。”译文:“内部没有执掌法度的大家和辅佐君主的能手,外部没有可以抗衡的力量,没有外患,国家就经常处于走向来亡的困境。”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然后”,这样而后,是表示“有待而然”,它前面的是个条件,后面的是结果;又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雕也。”(论语·子罕)“然后”“而后”跟“则”相比,前者是必然条件;后者却可以是单纯的承接;如:“至家则君笑而立于门。”(林觉民传)包孕句。主语因泛指而省略。“知”的宾语的并列复句,它们的主语也因泛指而省略。2、“生”“死”都是不及物动词增加使动用法,后面可以补上代词“之”。“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在”,译成现代汉,介词结构或者在动词前面,或者在动词后面。译文:“这样,就能够知道在忧患中可以使人生存,在安乐中可以使人死亡。”这句话也含有很深的哲理,它能激发人们自强不息,战斗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