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北大中国哲学史笔记.Word打印.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2652925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中国哲学史笔记.Word打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北大中国哲学史笔记.Word打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北大中国哲学史笔记.Word打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北大中国哲学史笔记.Word打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北大中国哲学史笔记.Word打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讲:导论*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与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 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历史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 惊讶 闲暇 (精神)自由2. 中国哲学的特点(1).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 从宗教到哲学 人文关怀 忧患意识(2).中国哲学的特点:*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 (1)、合知行 (2)、一天人 (3)、同真善 (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 (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 (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3. 中国哲学的历史:*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 两汉经学: 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魏晋

2、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 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 清代朴学二. 哲学与哲学史*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 哲学就是哲学史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1.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 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 证明的方法 扼要的手段* 平等的眼光 系统的研究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 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

3、于学界。 陈寅恪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 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四. 思考* 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 *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 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 第二讲: 孔子* 孔子与儒家* 秩序与礼 仁 中庸 天命 君子与圣人一.孔子与儒家* 孔子其人 孔子与周公 孔子与六艺 孔子与儒家1. 孔子其人*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 2. 孔子与周公* 子

4、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孟子腾文公上*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 荀子解蔽3.孔子与六艺*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夡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5、,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史记孔子世家4. 孔子与儒家* 孔子与儒 六经与儒家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二. 秩序与礼*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极为混乱的时代。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

6、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 2.正名*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证,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子路)*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 3. 礼* 孔子正名的标准是“礼”,即“周礼”。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这套制度,在孔子看来是最完美

7、的。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 要掌握周礼的思想实质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阳货) * 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 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 孔子为了复兴周礼,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 “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 三. 仁1.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8、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其次说明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最后进一步说明求仁的具体条目,也就是仁的另一个特点,这就是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2.孝、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子曰: “君子笃

9、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 孔子所说的仁,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而是有其心理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孝。 3.为仁之方*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 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里仁)*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为仁之方包括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说,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这也就是所谓”忠”。如果再从消极方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即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恕”。忠恕的综合是为仁之方,也是仁的本身,所以曾参说:”夫

10、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过与不及 *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 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3 .中与时 孔子说的中庸并不是在两端取一个中间值,而是有很大的灵活性。* (孔子)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微子) * 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止则止,可以仕则仕,孔子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

11、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五.天命1.天与命*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 *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 在孔子心目中,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在孔子看来,他的使命和政治主张能否实现,完全是由命运决定的。 2.鬼神 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上,也采取一种两可的态度,不议论鬼神,却又不否定鬼神的存在。这也是放弃鬼神具有人格神的外貌,保留鬼神的权威。 *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

12、鬼?”(先进) *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为政)* 周人尊礼尚德,事鬼敬神而远之。* 礼记表记 六.君子与圣人1.君子与小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君子是孔子所肯定的一种人格。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的取向不同。君子所追求的是德与义,而小人则以利来取舍。2. 圣人*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季氏) *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 子曰:”圣人,吾不

13、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 圣人是孔子追求得最高理想。在他看来,圣人是天生的,连孔子自己都不敢以圣人自居,说明圣人的神圣性。圣人虽为生而知之,但非不可实现。 七.思考* 孔子的仁有什么特点?如何才能实现仁?* 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 君子和小人有什么不同?第三讲: 老 子 老子与道家 天道与道 反与弱* 无为与自然 儒家价值的批评 一.老子与道家* 老子其人 老子其事 老子其书 老子与道家1. 老子其人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史记 老莱子说 太史儋说 隐君子说2.老子其事* 孔子问礼* 老子出关孔子问礼* 现存共有5种不

14、同的文献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宜,但是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却引发了学界很大的争论。学者们要么纠缠于记载史料的真实性,有的非议于孔老会见时老子的年龄问题,要么则就历史留下的孔老对礼、仁义的相关言论与会谈言论的冲突发表议论。 * 陈鼓应:老学先于孔学* 对老子其人,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对老子、论语成书的时间,都作了详尽而有说服力的考据。* 在此基础上得出老学先于孔学的结论。同时分析了过去学界颠倒老、孔学术发展顺序的原因 。老子出关* 鲁迅:故事新编* 写完, 老子是的时候这么想的:“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关尹喜则给了老子一包盐、一包胡麻和十五个饽饽作稿费。关尹

15、喜还特地申明说,“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3.老子其书* 马王堆帛书 残叶学者论争老子的时代问题* 1. 以胡适、唐兰为代表的“早出论”,认为老子在春秋末年或战国早期就已形成,老子成书于孔子之前,是老聃的著作。 * 2. 一派以梁启超、钱穆、冯友兰为代表的“晚出论”,这一派的观点是向传统说法的一种挑战,但他们的意见也不尽统一。有人认为老子成书于战国中期;有人认为其成书当在战国后期;极端的意见则认为其成书更晚,大约要在西汉初期的文景之世。但是,其一致处在于都认为老于成书远在孔子之后。4.老子与道家* 老子与庄子* 老子在各个时期的学术地位* 老子与道教* 道教中的老子二.天道与道1.

16、一些对”道”的描述*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14章)*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忽。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14章) *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5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四章) 这里老子虽然都是用“好像”(“似”)的字眼,其实是肯定了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宗”)。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一”在这里是指具体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统一状态。但在老子体系中,他把这种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推崇为一种抽象

17、的最高的“自然”原则,或“无为”原则,这样的“一”也就成为“道”的同义语。 *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正)。”(39章) “一”是形成和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本原则 老子这里讲“道生一”,既有指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的意思,又有道使万物获得统一原则的意思。有了这一统一的状态和原则,然后分化为天、地(阴、阳),通过阴阳变化又产生和气,阴、阳、和三气化合再产生出万物来。* 道之为(帛书老子甲、乙本均无为字)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 这里说“道”是一种恍忽不定

18、,深邃幽远不可捉摸的东西。在恍恍忽忽的情况中,好像有某种形象,又好像有某种实物;在幽远深遂的情况中好像有某种细微的东西,而且还很实在。但是,这一切都是“道”恍忽幽深的情况。 2.天道* 道可道,非常道(1章) 具体的事物都是可以用名称来表示的,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是从“道”那里产生出来的,道是无形无体的,没法用名称来表达,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 *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 老子这里讲的是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无”或“道”,并把它作为宇宙的本原、万物的老根,似乎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不能是某一具体的有规定性的东西,加深了对世界统一问题的理解。

19、 三.反与弱1.反者道之动(1)一些相对立的事物和概念,都是互相依赖的关系。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章) (2)对立的一面,如果它的特点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表现出对立的另一面的特点。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41章 “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45章) (3)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58章)(4)“反”思想的不足 只是一些直观的感受 对立和转化是无条件的,自然而然的。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

20、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36章) 2.弱者道之用(1)刚强 柔弱的东西多属生存一类,与生长发展相关联;坚强的东西多属死亡一类,与终结结束相关联。 “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 “不可长保”(9章)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76章)(2)柔弱与刚强 柔弱胜刚强。(36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6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章)(3)弱

21、道上善若水 骨弱筋柔而握固。(55章) 守柔曰强。(52章)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10章)四.无为与自然1.有为* 人民的苦难的直接根源就是当时统治者的“有为”。老子对当时一些统治者,只顾自己享受,穿好的,吃好的,搜括大量财货,而根本不管政治腐败,土地荒芜,粮仓空虚的现象进行了批评。 *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第75章)*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 (第53章)2.不妄为* 统治者在表面上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听其自然,这样做,统治才能巩固,得到更多的好处。*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

22、将以愚之。”(六十五章)3.无为而无不为* 遵守“自然”的法则,在处己、待人、 应物上定能做到因道而动、循道而行。* “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 *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 * “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第49章) 五.儒家价值的批评1.对仁义礼智的批评* 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8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章)*

23、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8章)2.对儒家社会结构的批评 小国寡民最理想的社会和政治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章) 六.思考* 列出几家道德经的注本,比较至少两个以上注本之间的不同。* 老子与庄子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关于老子其人和道德经文本本身的争议。第四讲:墨子* 墨子与墨家* 兼爱与“仁”的反省* 尚贤与尚同* 非乐与节葬* 天志与明鬼* 三表一. 墨子与墨家* 墨子其

24、人* 墨子其书* 墨学渊源* 墨家1. 墨子其人* 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并孔子時,或曰在其后。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2. 墨子其书3. 墨学渊源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行夏政。 淮南子 *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汉书艺文志 二.兼爱与“仁”的反省1. 兼相爱,交相利 * 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因为”天下兼相爱则治,

25、交相恶则乱”(兼爱上)。这就是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墨子提倡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因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中),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相互残杀争夺的现象就自然消灭,也就达到了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2. 兼即仁*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人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墨子兼爱中)*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同上) 与孔子”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不同,墨子主张兼爱,要平等的、无差别的爱一切人。三. 尚贤与

26、尚同1. 尚贤*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尚贤上) 与孔子”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不同,墨子把一个人是否有能力作为选才的标准,而不注重其出身。 2. 尚同(1). 论国家起源*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形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尚同上)(2). 尚同而下不比四. 非乐与节葬1. 非乐* 认为音乐的盛行妨碍男

27、耕女织,“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非乐上).* 他还从提倡音乐所造成的政治后果论证这一点:“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三辩)* 他更反对与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周礼:“俯仰周旋威仪之礼诸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节用中) 2. 节葬 厚葬的危害* 使王公大人行此,则必不能蚤朝晏退,治五官六府,辟草木,实仓廪。* 使农夫行此,则必不能蚤出夜入,耕稼树艺。* 使百工行此,则必不能修舟车,为器皿矣。* 使妇人行此,则必不能夙兴夜寐,纺绩织纴。(节葬下) 五. 天志与明鬼1. 天志* 子墨子言曰: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曰:”中

28、者是也,不中者非也。” (天志上)* 子墨子言曰:戒之慎之,必为天之所欲,而去天之所恶。曰: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恶者何也?天欲义而恶其不义者也。何以知其然也?曰:义者,正也。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 (天志下)* 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天志上) 墨子所提出的兼爱学说,没有像孔子仁爱思想的心理基础。故必从外在寻一保证。这个保证就是天志。2. 明鬼* “古之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神,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明鬼下 * 鬼神又能协助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天,实行赏善罚暴,因为鬼神的能力也是超越一切常人的:”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

29、胜之。”(明鬼下) 六. 三表*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七. 思考* 墨子的兼爱学说有什么特点?* 墨子的非命与天志思想是否矛盾?* 墨子的三表法包括那些内容?第五讲:孟子* 孟軻,騶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彊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30、 * 孔孟之间* 性善论* 尽心说* 仁政* 圣人论一. 孔孟之间*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於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於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後陵迟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於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於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於当世。 史记儒林列传*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韩非子* 根据史记和韩非子的说法,孔子

31、死后,儒家确实有了分化。但由于文献的缺乏,不能对他们进行认识。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一部分是儒家文献,填补了孔孟之间儒家的空白。二. 性善论1. 人禽之辨*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离娄下) 孟子所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相同之处,即渴饮饥食等生理上的反应;而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即人之为人的本性。2. 四端*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

32、也。 (公孙丑上) 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2). 义内与义外*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欤?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

33、有外与?” (告子上)三. 尽心说 1. 尽心、知性、知天*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 心是人之”大体”,所以尽心能够知性;此乃”天之所于我者”,故尽心、知性,则能知天。 2. 求放心*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 孟子认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这是说,求知识、才能没有别的途径,而只要把他放弃(散失)掉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行了。 3. 养气(1). 养心* 孟

34、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尽心下)(2). 存夜气*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告子上)(3). 浩然之气*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斋”敢问何谓浩然之气?”主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

35、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扩充自己的善端,可以塞于天地之间,这样就达到了”大丈夫”的境界四. 仁政 1. 恒产与恒心* 他主张用他自己设想的”仁政”措施,通过”井田制”的形式来推行封建制度。* 孟子还把他这种通过正经界,”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同上)的主张,称之为”制民之产”,意思是要分配给农民固定的土地,使他们”死徙无出乡”(同上)。他认为:”无恒产者无恒心”。(滕文公上) 2. 王政*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公孙丑上) 孟子

36、主张实行王政,反对霸政。他认为霸政是以力服人,不能使人心服口服;而仁政是以德服人,能使人”中心悦而诚服”。 3. 民为贵*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尽心下) 孟子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为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够得到天下。五. 圣人论 1.先知先觉*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分为”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他借古人伊尹的话说:”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万章下)这是说,”天”生下人类来,就是要使先知先觉的人去开导启发后知后觉的人。 2. 圣

37、人*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万章下 )*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尽心下) 六. 思考* 什么是“四端”?* 谈谈孟子的修养方法?* 孟子对孔子学说的发展?第六讲:庄子*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

38、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 隐士与庄子* 道与物* 心灵与肉体* 齐物论* 逍遥游一. 隐士与庄子1. 士与隐士* 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史記伯夷列傳 2.隐士与道家3.从形隐到心隐 在庄子以前的隐士基本上是隐居山林,即形体上的隐,如伯夷、叔齐等。庄子则是一种心隐,即生活于社会中而超脱于社会。二. 道与物 1.物物者非物* “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

39、物。”(知北游)这就是说,产生物质的东西是非物质的。*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大宗师) 说明道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天地鬼神也受到道的支配。 2. 道与德* 德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德概念。庄子认为”全德”才能保持内心之德而不使之摇荡。* 与儒家所说的”德”不同,庄子说的”德”是要忘掉儒家德仁义、礼乐等。3. 道与物 *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齐物

40、论) 相对于道来说,物只是次一等的境界,是对道的亏损。三. 心灵与肉体1. 有形与无形* 从老子开始,道家就把世界区分为有形和无形的两种。* 道是有形的即形而上的,所谓”大象无形”;物是有形的即形而下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 无形者是宗,是始和母,有形者是子,是从无形者中产生的。2. 心与形* 老子已经开始区分心与形,”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很明显,他吧人分成”心腹”或”志骨”两个不同的部分。* 管子亦有”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的说法。* 庄子也对心与形有很明显的区分,”有人之情,无人之形”。在心与形之间,庄子更看重心。3.形:天与命(1). 道与之貌

41、,天与之形*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 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养生主)(2). 命* 在庄子看来,形体属于命运的领域,是一个人所不能参与的领域。”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形体的变化是人无法控制的,”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3). 形有所忘* 对于命运控制的领域,人所能做的就是遗忘。* 庄子对形体的看法,主张”形莫若就”,即顺应外界的变化。4. 心:虚与通、结与解(1). 心斋:虚*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42、;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 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间世) 相对于形体的”实”,心是可以虚的,而且这应该是它的本性。(2). 坐忘:通*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 “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 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 :”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 “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大宗师)四. 齐物论 1. 是非无定*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

43、不在己。 (秋水) 在庄子看来,贵贱、大小、有无、是非、同异等等一切都是相对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标准是无法衡量的。 2. 道通为一*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 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 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 者,得也。 (齐物论)五. 逍遥游1.有待与无待*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 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 列子虽御风而行,然犹待于风,所以是不逍遥的。在庄子看来,逍遥是内外无待的。2. 至人、神人、圣人* 藐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哲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