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哲学作业.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5431367 上传时间:2024-10-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哲学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哲学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哲学作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哲学作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西方哲学思想源头的追溯西方哲学思想的源头来自于古希腊哲学思想。每个时期都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以及哲学流派。如泰勒斯、 阿那克西曼德、 毕达哥拉斯、 苏格拉底、 赫拉克歌德、 的柏拉图、 阿波罗尼、 巴洛尼德、 奥古斯丁, 康德亚里斯多德等人。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是人对自然界事物的思考, 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的希腊哲学是自然主义的哲学的一个原因。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影响着西方人, 古希腊哲学思想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发展。西方哲学对人和人的神圣性的探讨是西方哲学的重要内容, 而这种形而上学性的思维方式成为西方哲学的源头。 从古希腊以来, 亚里士多德便将柏

2、拉图的理念论发展成一个种和属叠加的世界图景, 形而上学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地充实这个世界图景。能够说形而上学在哲学史上从来没有消失过, 简言之, 没有形而上学就没有哲学.”因为人类理性并非单纯由博学的虚荣心所推动, 而是由自己的需要所推动而不停顿地前进到这样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不是经过理性的经验运用, 也不是经过理性的经验运用、 也不是经过由此借来的原则所能回答的, 因此在一切人类中, 只要她们的理性扩展到了思辨的地步, 则任何时代都现实地存在过、 并将还永远存在某种形而上学”康德说新的形而上学追求的是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又扩展了知识内容的真正科学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针对这一点我们看到了形而上

3、学的真正曙光, 我们也领会了哲学的真正含义。 范畴是纯粹思维的工具, 是形而上学的材料。没有范畴我们的思想就不能凝练。康德的这种先验范畴论的形而上学的规范就是要求人们在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角度谈论问题, 在这种普遍必然性背后就是本体。真正的哲学内涵寻找的就是自由, 只有自由意志的才是纯粹的, 这不但是因为自由是以自身为目的的, 更重要的还有自由本身规定的不可理解性。我们谈论自由时没有人能说清楚自由是什么, 或者至少没有一个关于自由的统一的概念。”这个提醒特别是针对自由概念的, 她们就既会认识到它作为在思辨理性的完备运用中的悬拟概念的不可缺少性, 同时一会意识到它的不可理解性。”Metaphysic

4、s的本意就是”自然之后”, 自然是普遍必然的, 自然之外就应该是真正的自由, 自由是一种本体, 自由的境界就是形而上学的境界。企图在世俗社会中找到自由或把自由当成一种手段都是无力的, 那样只能带来更多的不自由。自由在形而上学的范畴中展开, 并不意味着自由也是一种范畴, 其实自由更重要的是这些范畴自身的境域, 更重要的人在自身遭遇的过程中的一种形而上学的体验。自由的境界就是形而上学, 这些范畴无一不关照人生存的几微, 人生中无一不透显着这样的形而上学的纬度, 在这个意义上人能够说是形而上学的动物。 哲学把握问题的方式和其它学科不同, 它是用范畴来把握世界, 这种范畴背后还有一种形而上学的纬度在支

5、撑畴的运用。这种支撑是我们能够体验到而不可计算和操作的。形而上学不断地追问万事万物何以成为现在的样子, 它们曾经是什么样, 它们将会是什么样, 它们背后还存在么样? 这就是形而上学提出问题的方式。形而上学的发展经过漫长的过程, 从苏格拉底的对话法, 到柏拉图的理念论, 再到亚里士多德的种属结构, 到近代的康德的先验演绎, 再到黑格尔的辩证法, 再到海德格尔的基础本本体论。人类力图寻找的是一种能够明确地、 整体地解释世界的现象及本体的学问。 形而上学严格说来不是一门科学, 而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体验。能够说有不同通向形而上学的道路, 可是真正的形而上学只有一个。其实我们体会到的自身的对形而上学的体验

6、就是人的主体性。”摆脱了整个自然的机械作用的自由和独立的人格, 人们所想要的和能够支配的一切也都是只能作为手段来运用; 只有人们连同人在内所有的有理性的造物才是自在的目的本身”人的主体性只有在形上的演绎中才能透显出来。主体性是现代人的重要特征, 没有主体性就没有人的规定。主体性是我们体会形而上学的应有之感, 我们之因此要追求自由就是因为我们已经意识到了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就是我们每个人所能够着力的根本立足点, 形而上学必须要在主体性中体现。至上性的追求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境界。形而上学要求个人不断指向非人的东西, 就是脱离我们自身的某种东西, 而达到真正的永恒的境界。可是, 当我们走的太远

7、时, 我们的生活体验又把我们拉回到现实; 我们有一种漂流者的感觉, 可是我们每个人在当下又都有固定的身份。人不想成为神, 可孤独却在一步步地逼问出我们神圣的体验; 当我们和她人在一起交流的时候, 我们体会不到惟我独尊的境界, 我们在世俗社会中浮沉; 当我们闭关冥思时却感觉自己能够为天地立法。作为主体的人在现代社会日益成为一种符号, 这种符号标志着人的身份地位, 可是, 在这种符号的狂潮中每个现代人都想找到一个普遍必然的存在的精神家园, 这种精神家园就是纯粹的形而上学。 哲学是人的学问, 哲学的神圣性就是人的神圣性。人的神圣性在哲学上既体现在内在体验的方面, 也体现在外在超越的方面。一方面, 作

8、为一种认识的方式, 哲学的神圣性就是在我们的认知结构中总能找到一种对象, 这种对象在康德看来是从有条件性认识无条件性先验幻象。但更重要的是这个对象能给我们带来一种形而上学的体验。作为个人而言我是不相信神的, 可是我不能不承认自己有一种神圣性的体验, 这种神圣性是首先我们主体自身的能力。我们每个人都有把无尽的宇宙当成一种神圣性的存在物的倾向。可是每个人也都有把自己当成无限的倾向。人就是在这种对内对外的体验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和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这种体验的根据就是我们所说的形而上学的性质, 有些哲学家说人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 因为人的这种形而上学性不是显性的而是隐性的。我们需

9、要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不断地把这种隐性的能动性发掘出来, 而能把这一点发挥到极致的只有哲学家。 卡西儿说: ”因此, 一种人的哲学一定是这样的一种哲学: 它能使我们洞见这些人类活动各自的基本结构, 同时又能使我们把这些活动理解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语言、 艺术神、 宗教决不是互不相干的任意创造。它们是被一个共同的纽带结合在一起的。可是这个纽带不是一种实体的纽带, 如在经院哲学中所想象的那样, 而是一种功能的纽带。我们必须深入到这些活动的无数形态和表现之后寻找的, 正是言语、 神话、 艺术、 宗教这种基本功能。而且, 在最后的分析中我们必须力图追溯到一个共同的起源。”因为形上学性能把人性不断地提高到

10、新的高度, 人的这种内在超越性只有经过形而上学才能最终发掘出来。 另一方面, 我们个人又都面临着外在超越, 我们出于生存的考虑需要不断地提高物质水平, 不断地改进个人的生活条件, 还要保证个人有充分地发展条件。这种行动也要求我们充分的发挥个人能力, 去积极争取, 积极创造。我们只能在既有的基础上改造世界, 同时我们又有不断超越既有的状况使自己实现新的目标。在这种超越性的活动中我们不断地感受到人自身的神圣, 特别是对前人的所取得的物质成就和精神成就的赞叹。马克思认为人具有能动的创造性, 这种创造性是我们自身能力的展开, 同也是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改造。人的这种活动表现在哲学上就是我们永远也不能脱

11、离开我们形而上学的追求, 因为, 人总是反思自己, 不断地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在一种形而上学的追求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完满性。 人的神圣性还体现在对神性的体验之中, 神性是宗教探讨的问题。神是我们的人创造出来的, 可是神一旦创造出来之后就有了自己的独立性。不论我们愿意不愿意, 神都成为我们对象化的东西, 这种对象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世界上的各种宗教形态, 每个宗教都有自己偶像崇拜。这种偶像的神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马克思说: ”人创造了宗教, 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那些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 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

12、实性。因此, 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也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彼岸世界的真理消失以后, 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 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了对尘世的批判, 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 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我们不能在现世达到超越, 就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到来世。这种来世的寄托使我们每个人深深地体会到每个人都想要在大我中实现自身, 在前世今生实现自己的永恒。人的这种神圣性体验表现在现世就是少数人把自己想象成至上性的存在, 人的这种至上性也在形而上学中寻求论证, 形而上

13、学的最终追求就是寻求一种至上性的范畴, 达到自身的”一”。在这里弱者找到了自己庇护, 而强者要经过庇护弱者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在这个有机的宇宙中, 人生于天地之中, 宇宙是具有普遍价值的大我, 它的普遍价值在于每个生命个体之中; 生命个体作为宇宙的普遍价值的体现, 又以自己的生命创造活动而实现自己的尊严与价值。在这个宇宙大我与生命小我的关系中, 大我并不是压抑小我的某种神秘力量, 小我也不是大我自我实现的手段工具, 而是大我与小我在生生不息中的统一、 合一、 融合。”当然宗教并不回避死亡, 宗教的死亡和形而上学的死是不样的。形而上学的死亡在现世中承认自己肉体与灵魂的消失。人们只不过在看到别的个体的死亡现象时, 联想自身的消亡, 而做的一种想象来超越自身的生死。这种超越生死的境界, 就是人把自己设想为神之后所想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哲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