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RISN-TG021-2016 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划诊断与预评估导则.pdf

上传人:bes****aha 文档编号:263759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PDF 页数:81 大小:38.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RISN-TG021-2016 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划诊断与预评估导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RISN-TG021-2016 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划诊断与预评估导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RISN-TG021-2016 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划诊断与预评估导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RISN-TG021-2016 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划诊断与预评估导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RISN-TG021-2016 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划诊断与预评估导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漪.S N 一 T 公 0 2 1 一 2 0 1 6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编中国庄 筑二必 么从杜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划诊断 与预评估导则G u i d e l i n e f o r d i a g n o s is a n d p r e 一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g r e e n b u i l d in g b l o c k s p la n n in gRI S N一 T G0 2 1 一 2 0 1 6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1 6 北京 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划诊断与预评估导则 编写委员名单主编:刘俊跃主要编写人

2、员:彭 锐 李 芬 刘 彬 郡涛 史敬华 陆元元 龙颖茜 李雨桐 李 渊 都 斌 尹 航 赖玉佩 魏 霖刘 刚 林英志编写单位名单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目 U舀 工程建设标准是建设领域实行科学管理、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和手段,对规范建设市场各方主体行为、确保建设工程安全和质量、促进建设工程技术进步、提高建设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实际需要,作为工程建设标准化的直接成果,已发布数千项工程建设标准,基本覆盖了工程建设各领域、各环节,规范并指导着建设活动各方的技术行为和管理行为。但同时,由于建设领域

3、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建设经验的不断积累、建设活动的复杂性以及标准制定条件的限制,现行标准还不能及时并全面地为建设活动各方尤其是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提供指导。我所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化研究与组织机构,在长期标准化研究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实践,组织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权威机构和人员,通过严谨的研究与编制程序,为推进建设科技新成果的实际应用,促进工程建设标准的准确实施,引导建设技术发展方 向,拓展工程建设标准化外衍成果,将陆续推出各专业领域的系列 技术导则,以作为指导广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建设实践活动的重要参考。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划诊断与预评估导则是该系列 技术导则

4、之一,编号R ISN 一 T G O 2 1,内容包括:生态环境诊断与预评估;空间布局诊断与预评估;能源利用诊断与预评估;资源利用诊断与预评估;物理环境诊断与预评估;道路交通诊断与预评估。该系列 技术导则及内容均不能作为使用者规避或免除相关义务与责任的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 2 0 1 6 年 1 月目次11C乙亡Jt了甲宙八乙0口0乙卜匕n匕勺了nU CU leslo自庄上亡d八匕000口9户六匕内b次U 11 lesl 11 110乙9曰0乙少曰90乙9曰0乙0白八己gd nj Cj1 总则 t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4 生态环境 4.1 一般规定 4.2 原生生态系统 4

5、.3 生态安全 4.4生 态 廊 道网 络 结 构 .5 空间布局 ,.5.15.2一般规定空间布局6 能源利用 ”6.1 一般规定 6.2 能源需求预测 ”“”“”6.3 能源供需匹配 ”6.4 常规能源供应 “”“”6.5 可再生能源供应 ”“”“”7 资源利用 。“”“7.1 一般规定 7.2 水资源利用 ”“”“”7.3 固 体废弃物利用 ”“”“”8 物理环境 8.1 一般规定8.2 热环境 8.3 风环境 3 7 8.4 声环境 .3 8 8.5 光环境 4 09 道路交通 一 42 9.1 一般规定 4 2 9.2 步行与 自 行车交通 4 3 9.3 公共交通 4 4 9.4交

6、通配套设施 4 6 9.5 出行结构与交通碳排放 4 7附录1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绿色建筑规划诊断与预评估 示例 50附录2 无锡中瑞生态城绿色建筑规划诊断与预评估示例 58附录3 参考资料 .68附录4 绿地生态效益指标计算 70附录5 与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对比 721 总则1.0.1 为推动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划的规范性、合理性、全面性,指导绿色建筑规划编制,制定本导则。1.0.2 本导则适用于绿色建筑规模化建设之前,针对城市片区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区别于建筑单体与城市)及其联系,对城市片区场地现状与自然本底进行诊断,并对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的规划方案进行预评估,提供技术指导。1.0.3

7、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划诊断与预评估应遵循下列原则:1 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规定;2 依据城市片区实际情况进行客观、系统、科学的诊断与预评估;3 依据生态绿色理念与目标,对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划进行诊断与预评估;4 综合考虑影响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划的因素。1.0.4 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划诊断与预评估除应符合本导则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2.0.1 城币片区u r b a n b l o c k 由城市路径或边界划分的城市区域,其内部元素以某些关系形成相联系的结合体。片区一般有其明显的轮廓范围,由城市道路、河流、绿化带等边界划分的城市区域。从形态和功能上看,片区是构成

8、城市的基本单元,绿色建筑规划的控制范围,其规模与城市控规编制中的管理单元大小一致。2.0.2 绿色建筑 g r e e n b u i l d i n g 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0.3 绿色建筑规划 g r e e n b u i ld i n g b l o c k p la n n in g 对绿色建筑规模、布局、功能的综合安排以及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区域化绿色建筑发展的蓝图。2.0.4 诊断与预评估 d ia g n o s i s a

9、 n d p r e-e v a l u a t io n 诊断,是诊视和判断现状及其发展情况,在现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诊断的思维过程,包括分析、推理、实践验证等。预评估,是对于规划前期方案的评价和估量,客观、准确地将与项目执行相关的场地空间、环境、资源、交通等方面数据资料真实、完整地汇集,对方案进行客观、准确的论证。2.0.5 乡土植物n a t iv e p l a n t 原产于本地区或通过长期引种、栽培和繁殖,被证明已经完全适应本地区的气候和环境,生长良 好的一类植物,具有实用性强、易成活、利于改善当地环境和突出体现本地文化特色的优点。2.0.6 廊道c o r r i d o r 不

10、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2.0.7 生态廊道e c o l o g i c a l c o r r i d o r 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治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2.0.8 T O D模式t r a n s i t 一 o r i e n t e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规划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又称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2.0.9 可再生能源技术r e n e w a b l e e n e r g y t e c h n o l o g y 利用可再生能

11、源满足各种终端需求的技术,如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地源热泵系统、生物质发电技术等。目前,同绿色社区结合较好、能够大规模推广的主要是太阳能和浅层地能的利用技术。2.0.1 0 高效能源技术h i g h e f f ic ie n t e n e r g y t e c h n o l o g y 在社区层面应用的、用于满足建筑能源终端需求的各类主动式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如冷热电三联供技术、集中供冷供热技术、蓄能技术等。2.0.1 1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a n n u a l r u n o f f v o l u m e c a p t u r e r a t i o 通过自然和人

12、工强化的人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2.0.1 2 低影响开发l o w imp a c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化措施,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2.0.1 3 固体废弃物S o l i d w a s t e 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人固体废弃物管理的物品、物质。本导

13、则所指的固体废弃物不包括危险废物。2.0.1 4 热岛强度h e a t i s l a n d i n t e n s i t 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2.0.1 5 湿球黑球温度(wB G T)w e t b u l b g l o b e t e m p e r a t u r e 综合评价接触热环境时人体热负荷大小的指标。WB G T是由黑球、自 然湿球、干球三个部分温度构成的,它综合考虑空气温度、风速、空气湿度和辐射热四个因素。2.0.1 6 环境噪声 a m b i e n t n o i s e 工业生产

14、、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频率在20一2 0 0 0 O Hz 的可听声范围内)。2.0.1 7 新能源汽车 n e w e n e r g y v e h ic l e 采用非常规的环境友好型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的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 V)、纯电动汽车(B E 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 C E 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2.0.1 8 无障碍设施a c c e s s i b i l it y f a c il it y 保障残疾人、老年

15、人、孕妇、儿童等社会成员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在建设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包括无障碍通道(路)、电(楼)梯、平台、房间、洗手间(厕所)、席位、盲文标识和音响提示以及通信,在生活中更是有无障碍扶手,沐浴凳等与其生活相关的设施。2.0.1 9 交通出行结构 d w e l l e r t r ip S t r u C t u r e 居民选择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地铁、私家车、出租车等各类出行方式出行量在总出行量中的比例。2.0.2 0 交通碳排放 t r a f f i c c a r b o n e m is s i o n 单位时间内(一般以年为单位)研究区域内所有交通工具出行时所排放的二

16、氧化碳。交通是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提倡步行、自 行车(零碳),公共交通及新能源汽车(低碳)出行可降低交通碳排放总量。3 基 本 规 定3.0.1 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划诊断与预评估应符合下列原则:1 一致性,同类型数据或方法引用的标准与资料应保持一致;2 可靠性,所采用的标准与资料应通过科学的论证与检验;3 代表性,应首先采用行业或学科内公认的标准与资料。3.0.2 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诊断与预评估领域应包括生态环境、空间布局、能源利用、资源利用、物理环境、道路交通等对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划整体综合效应影响较大的因素。3.0.3 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划诊断与预评估应包括下列程序(图 3.0.

17、3):迹兽 夕孵到(卿囚匹 11票 三画诬 平困生态环境 11空间布局 11能源利用资源 利 用物理环境 11道路交通明 确内 容 与目 标 1 1 确 定 对 象!1 选 择 方 法晒 诃(结 束)图 3.0.3 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划诊断与预评估的基本流程图 1 基本资料收集;2 确定诊断与预评估城市片区范围;3 确定待诊断与预评估的要素;4 现场调研、收集资料、样本抽取;5 生态环境诊断与预评估;6 空间布局诊断与预评估;7 能源利用诊断与预评估;8 资源利用诊断与预评估;9 物理环境诊断与预评估;10 道路交通诊断与预评估。3.0.3 解析对于现状要素完备的内容,对其按照导则条文进行诊断

18、与预评佑,若现状要素不完备的内容,则对其规划方案进行 预评 估。3.0.4 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划诊断与预评估的成果输出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于可以定量化的结果,应在诊断与预评估的结果中明确详细的表示;2 对于无法定量化的结果,则应给出确切的定性结果及是与否的对标判断;3 对于可以运用空间表达的结果,宜以空间形式予以展示。3.0.4 解析1本导则旨在促进绿色建筑规划工作的规范化、合理化、全面化,导则中输 出的技术方法与技 术指标可作为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划诊断与预评估的参考。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划是一个综合性、整体性较强的系统,可在导则提供的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下进行综合评价,为城市片区绿色建

19、筑规划提升提供技术支撑与指引。4 生 态 环 境4.1 一 般 规 定4.1.1 生态环境诊断与预评估应通过了解城市片区生态环境基本情况,为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划提供生态环境保护边界,同时为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划提供前期生态指标支持。4.1.2 生态环境诊断与预评估应包括下列内容:1 原生生态系统:对场地的乡土植物树种、水体湿地进行诊断;2 生态安全:对场地的水环境安全、大气环境安全、土壤环境安全进行诊断与预评估;3 生态廊道网络结构:对场地的生态斑块生态效益、生态廊道网络结构进行诊断。4.1.3 生态环境诊断与预评估应综合运用现场观察、资料查询、现场检测、软件模拟等方法,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最利于项

20、目开展的方法。4.1.3解析 1 现场观察是指通过查看城 市片区 自然环境现 状,获取生态环境信 息;2 资料查询是指通过查找资料数据等,进行对比、筛选、总结;3 现场检测是指通过仪 器采集后进行 实验 室检 测,或通过仪器在现场进行采集与检测;4 软件模拟是指对场地数据资料通过软件进行模拟计算,主要 包括 G IS 软件、C A D软件、雨洪分析软件、生 态效益评估软件。4.2 原生生态系统4.2.1 乡土植物树种诊断与预评估应对场地内现有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中乡土植物树种保留比例进行诊断与预评估,充分发挥乡土植物景观效果优良、成本低、管理方便的优势,保持当地生态系统稳定。【4.2.1 解

21、析1乡土植物树种指本地区天然分布或起源于当地的植物树种,通过在当地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最能够适应当地的生境条件,其生理、遗传、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适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划过程中,乡土植物树种的选取除了能够达到较好的绿地植物景观效果之外,同时还能带来低耗、低维护成本等绿色生态效益。应对场地内现有绿地植物整体 乡土植物树种保存状态进行诊断与预评佑。4.2.2 乡土植物树种诊断与预评估对象应为场地内现有绿地植物,包含场地内的乔木乡土植物、灌木乡土植物、草本乡土植物。4.2.3 乡土植物树种诊断与预评估宜采用现场观察与资料调研结合的方法,对场地内现有主要树种类型进行诊断,

22、并应对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配置比例进行预评估(分乔木、灌木、草本)。乡土植物树种诊断与预评估的指标判断标准如下:1 场地内主要树种是否以乡土植物树种为主;2 一般情况下,乡土植物树种 占所有树种的比例是否达到70%(判断乔木乡土植物比例、灌木乡土植物比例、草本乡土植物比例是否分别达到70%);3 在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植物立地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乡土植物树种占所有树种的比例是否达到90%。4.2.3 解析对场地内植物树种现状进行现场观察,详细记录场地内现有植物树种类型,通过查询文档资料或相关数据库获取本地 乡土植物树种名录与信息,其 中部分乔木和灌木 乡土植物名录可参考 中国木本植物分布图集(A

23、t l as of Wood y PlantsinC h i n a:D is t r i b u t io n a n d C l i m a t e )。4.2.4 水体湿地诊断与预评估应针对场地中水体与湿地的面积、保护情况等现状进行诊断与预评估,保护现有水体与湿地,为水土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局部小气候的调节提供基础。4.2.4 解析】水体与湿地不仅是场地中重要的景观要素,也是保持场地整体自然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水体的环境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发展,而湿地则对水环境的优化与提升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应对场地中水体与湿地的现状进行诊断。4.2.5 水体湿地诊断与预评估对象应为场地中现有的水体与湿

24、地,包括场地中的水资源存量、湿地的面积及其保护现状。4.2.6 水体湿地诊断与预评估宜结合文献、现场调研与检测以及 G IS 空间分析综合对场地 内现有水体与湿地 的现状进行诊断。4.3 生 态 安 全4.3.1 水环境质量诊断与预评估应针对场地内水体的各项环境指标进行综合的诊断与预评估,以保证场地中生物生存与生活的安全与舒适。4.3.1 解析】水是人类所需的不可替代资源,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水环境质量对人 以及其他生物群落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制约与支持作用,应对场地水环境质量进行诊断与预评估。4.3.2 水环境质量诊断与预评估对象应为场地内影响水质的水污染要素,

25、包括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的理化指标、有机污染综合指标等,需进行定量评价。4.3.3 水环境质量诊断与预评估可采用现场检测与专业评价方法交叉进行,宜根据 实际项 目需要采用单 因子或 多项 综合评估方法。4.3.3 解析水环境质量应分为地表水环境质量以及地下水环境质量,分别进行诊断与预评估。方法上分为单因子评价与多项综合评价方法,单 因子评价主要根据国家标准或本底值采用超标指数法,综合评价需考虑水体中所有污染物的综合作用,确定水质的综合级别。诊断与预评估结果应包含污染物超标项目、超标率、超标倍数、超标级别指标,同时应以水环境质量空间分布图形式直观显示,水环境质量检测项应包含重金属含量以及有机污染物含

26、量,检测标准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 B 3 8 3 8 和(地下水质量标 准G B/T 1 4 8 4 8,采 用污染指数方法分别进行各测试指标 的单项指标 污染评价和综合指标评价,宜采用 G IS 空间插值 方法对各采样点进行 空间插值,形成水环境质量空间分布图。4.3.4 大气环境质量诊断宜针对大气中的各项空气环境指标进行诊断与预评估,为城市片区绿色建筑项目选址、合理空间布局提供指标支持,为项目开发与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4.3.4解析大气环境质量是大气受污染的程度,即自然界空气中所含污染物质的多少。大气的组成成分,未受人为影响的情况下,在水平方向上的空间中几乎没有差异,

27、大气环境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受污染的程度,大气环境质量诊断是对大气中污染物总量程度的判断。4.3.5 大气环境质量诊断与预评估对象应按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含量来衡量,以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程度为尺度,包括P MZ.5、5 0:、N 姚、0 3、C O、P MI O。4.3.6 大气环境质量诊断与预评估应参考现行国家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 B 3 0 9 5,分别对环境空气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平均时间及浓度限值等进行诊断与预评估,宜采用实时空气质量监测(检测)结合G IS空间分析方法对区域环境质量进行分析。4.3.6 解析大气环境质量评估宜根据不同尺度采用不同方法,如规划区域较 小,则宜采 用布设

28、 固定采集频率(间隔 2 一4 h为宜)监测点获取场地 实时大气环境指标;如规划区域较大,则宜结合布设少量实时监测点并通过遥感反演方法获取区域空间整体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分布,遥感反演流程可参考 基于E N V IS.0的北京市气溶胶反演,其基本流程如下(图4.3.6):打开角度数据集角度数据集重采样辐射校正角度数据几何校正万 导 出 G c P 控,。点)乒 射 率 文 件 几 何 校 司合成裁剪角度数据合成和裁剪云检测气溶胶反演图 4.3.6 气溶胶遥感反演流程图4.3.7 土壤环境质量诊断与预评估应针对土壤中的各项环境指标进行诊断与预评估,以达到保护城市片区生态环境,维护人体健康的目的。4.

29、3.7 解析土壤环境质量是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诊断与预评估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基拙。4.3.8 土壤环境质量诊断与预评估对象包括重金属以及土壤氛和放射性核素等。4.3.9 土壤环境质量诊断与预评估宜采用土壤抽样检测、污染源调查方法对场地土壤环境进行诊断与预评估。4.3.9 解析】宜收集工作区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监测资料,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地质等综合性或专项的调查研究报告、专著、论文及 图表,野外实验和室内实验测试资料,中间性综合分析研究成果,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与污染有关的调查统计资料等。土壤氛污染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

30、B 5 0 3 2 5 要求进行检测,重金属污染应根据现行 国家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 B 1 5 6 18 中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进行检侧,土壤环境质量诊断与预评估宜以单项污染指数为主,指数小污染轻,指数大则污染重,同时应辅助综合污染指数划定污染等级。4.4 生态廊道网络结构4.4.1 生态斑块、生态效益诊断与预评估应对场地内现有的绿地斑块生态效益进行诊断与预评估,以转变城市建设中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予以忽视的现状。4.4.1 解析生态斑块是景观格局中具备生态效益的基本组成单元,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 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 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

31、效果。4.4.2 生态斑块生态效益诊断与预评估对象应为场地内具备一定规模的绿地斑块。4.4.3 生态斑块生态效益诊断与预评估宜采用调查方法获取场地内绿地斑块信息,结合绿地生态效益评估模型与G IS空间分析方法评估生态效益。4.4.3解析】生态斑块生态效益的诊断与预评估对象为场地内生态斑块,本导则中的生态斑块主要指绿地斑块。生态斑块生态效益诊断与预评估的主要流程为:1 场地 内植物树种信息调查;2 GIS 数 据准 备;3 生态效益模型计算。场地内 植物树种信息调查宜根据调查区域大小分别采用不同调查方法,如调查区域面积较大,宜采用抽样调查方法,调查区域面积较 小,宜采用全 范围调查方法。场地 内

32、 植物树种信息调查应获取植物物种 类型、树种数量、胸径、树 高、冠 幅、生长状况、病虫害遭受情况。G IS数据应包含区域边界、区域内植物分布、区域 内植物类型信息。结合 G IS 数据 以及植物信息调查数据进行绿地生态效益评估模型计算,宜定量化计算绿地斑块的固碳效益、净化空气、雨水截流、节能效益和美学效益指标,各生态效益指标计算(可参考本导则附录4)。4.4.4 生态廊道结构评估与诊断应针对场地内由植被、水体等构成的生态廊道及其各项指标进行诊断与预评估,以提升城市片区生态功能,为构建完整的城市片区生态廊道网络提供依据。4.4.4 解析1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表现为不同于

33、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蓄洪水等功能,由于生态廊道系统的结构完整性决定生态廊道功能,应对生态廊道系统结构完整性进行诊断与预评估,提升生态服务效益,引导城市空间扩展。4.4.5 生态廊道结构诊断与预评估应为廊道的结构指标,宜选取廊道长度、面积、连通度、环度、廊道曲度、形状指数、宽度、乔灌草结合度、物种多样性等作为生态廊道结构诊断与预评估指标(表4.4.5)。表4.4.5 主要廊道结构指标指 标 一公 式一生态学意义长度廊道结构宽度 确定廊道同基质接触的程度,对物种的迁移产生影响 确定廊道 同基质接触 的程度,影响内部环境形成,对

34、污染的过滤能力,还对边缘效应产生影响续表 4.4.5指标公式生态学意义 一廊道结构 一周长面积比 尸=L k/A k;乙 k 一第 k类廊道长度(k m),A k 一第 k类廊道面积(k m Z)判定廊道形状的主要指标,大小取决于廊道宽度和形状的复杂程度曲度 马=Q/L;Q 一 廊道实际长度,L 一从初始位置到某特定位置的直线距离 表示廊道的弯曲程度,对物种的迁移产生影响,几 为廊道的分维数,在 1 一2之间,接近 1时,描述对象为一直线,趋近于2时,线的弯曲程度相 当复杂,几乎布满整个平面密度 D=L/A;L 一廊道长度(k m);A 一廊道 景 观面积(k mZ)用来表述廊道的疏密程度 一

35、 一网络结构 一网络交点 十字形、T形、L形和终点等不同的交点连接类型影响物质能量的 流通方式和交点上物种的丰富度环度 K=m 一n+P;a=,n 一n+p/2,:一s p 表示能流、物流和物种迁移路线的可选择程度,可以很好地反映网络的复杂程度。数值范围 0,1 ,a=0 意味网络中不存在回路,a=1 意味网络中已达到最大限度的回路数连通度y=m/3(n 一Z P)测度网络连通性,变化范围 0,1 ,y 二。说明网络内无连接,只有孤立点存在;y=1表示网络内每一个节点都存在着与其他所有节点相连的连线4.4,6 生态廊道结构诊断与预评估宜采用分级方法对生态廊道结构指 一标进 行逐 项 诊断与 预

36、 评估。1 44.4.6 解析】生态廊道结构指标诊断与预评估判断标准如下:1 对于连通度、环度。连通度指标变化范围为0 一1,1 表示每个节点彼此相连,0 表示没有节点相连。环度指标的变化范围为0 一1,1 表示具有最大可能的环路数,0 表示无环路。2 对于廊道曲度、形状指数、宽度等。曲度指标在1 一2 之间,接近 1 时,廊道接近于直线,趋近2时,廊道的弯曲程度复杂;形状指数越大,表明形状越复杂。一般来说,廊道在满足最小宽度的基础上越宽越好,廊道的建议宽度随物种、廊道结构、连接度、廊道所处基质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对于草本植物和鸟类,12m宽度是区别线状和带状廊道的标准。3 对于乔灌草结合度和

37、物种多样性。乔灌草结合度分为工一V五个等级,工 级为最好,V级为极差;物种多样性指数越高越好。5 空 间 布 局5.1 一 般 规 定5.1.1 空间布局诊断与预评估应针对场地的空间布局现状与周边情况进行调研,及对规划阶段的地块尺度、混合用地、公共空间基本情况进行评估,为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划提供用地布局依据。5.1.2 空间布局诊断与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1一 地块尺度:对规划阶段的场地地块尺度进行诊断与预评估;2 混合用地:对规划阶段的场地的混合用地情况进行诊断与预评估;3 T O D开发模式:对规划阶段的场地 T O D 以公共交通为 导向.的 开发(t r a n s i t 一o r

38、ie n t e d d e v e lo p m e n t)模式周边的土地 利 用 情 况 进 行 诊 断 与 预 评 估;4 公共空间可达性:对规划阶段的公共空间的可达性进行诊断与预评估。5.1.3 空间布局诊断与预评估方法应包括现场观察与量测、资料查询.、模型计算、软件模拟等方法。5.1.3 解析】1 现场观察与量测是指通过查看场地的空间布局现状,借助人力或仪 器对场地 形 状、长度、面积 进行 量 测,获取 相 关信息;2 资料查询是指通过查找 资料数据,收集当地用地 空间布局相关政策规定、数据资料;3 模型计算是指通过空间分析模型,对空间布局相关指标进行诊 断与预评估;4 软件模拟

39、是指对场地数据资料通过软件进行模拟计算,主要 包括 G IS 软件、C A D软件。.2 空 间 布 局5.2.1 地块尺度诊断与预评估应对场地中各地块的尺度适宜程度进行诊断与预评估,提高土地开发效率,加强城市设计控制力。5.2.1 解析地块是用地控制和规划信息管理的基本单元。地块因用地条件及周边环境的差异,土地权属、土地制度管理、社会历史的原因,形成了地块尺度的差异。地块尺度限定了建筑布局及空间的组织,对于建筑密度、建筑高度、街道、广场及绿地具有一定影响。5.2.2 地块尺度诊断与预评估应包括尺寸、比例。地块尺寸是指城市土地权属二维的实际大小范围。5.2.2 解析地块尺度对城市空间形态有决定

40、性影响。地块比例是指针对地块边界的各个边的关 系。5.2.3 地块尺度诊断与预评估方法应为对地块的边长进行预评估,即对地块尺度的现状和合理性进行判定,包括地块的间距、长度和宽度。地块尺度应结合地形和场地条件,有利于鼓励行人与 自 行车交通方式,实现 自 行车、行人友好的尺度。5.2.3 解析1地块尺度预评估判断参考标准如下:欧洲城 市的研究,70m只70m 的街 区作为一个合理的底线可以满足 大多数城 市功能 的容 纳,即街 区规模 需要 大于 0.shm“,对于澳洲和美国的城市形态演变的研究,表明80m又1 10m的地块街区稳定性最好。街区空间渗透性表明理想的地块尺度是50一70m。交通效率

41、的研究则认为5018O m可以达到最优的机动车通行效 率。从 土 地 经 济性 来 看,以 60 一 18O m 的 临街 面,和(1,1.3)一(1,1.5)的地块临街宽度和进深比例,最能发挥基础设施的效率。5.2.4 混合用地诊断与预评估应对场地的混合用地情况进行预评估,引导土地空间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环境品质。【5.2.4 解析混合用地指一定范围内的城市片区地块内有三类以上使用性质的用地。5.2.5 混合用地诊断与预评估对象应包括居住商业混合、商住混合、商办混合等不同使用性质相混合的用地,并用混合街区比例来表达。5.2.5 解析混合街区比例定义为三类以上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相混合

42、(如居住商业混合、商住混合、商办混合等)街坊(片区)占新 区内区块 的比例。建设 用地 至 少包含 居住 用地(R Z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类)、商业服务业用地(B类),要求有不少于15%的居住建筑面积。表现形式一般是平面功能混合和空间上的立体功能混合。5.2.6 混合用地诊断与预评估方法应为分析混合街区比例。混合街区比例应为三类以上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相混合的街坊(城市片区)与新城内区块总量的比值。5.2.6 解析】混合用地街区 预评估判断参考标准如下:城市片区应提倡用地功能适当混合,不宜规划大面积单一功能的城市功能区。城市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城市片区的职住平衡率宜为40%一6

43、0%(职住平衡率为规划区域内岗位数与人口 数的比值)。城 市片 区内的居住 用地 宜与商业 办公用地 混合布置,并鼓励 内 部不同收入水平的居 民适度混合居住,避免规划 大面积的保障性住宅聚集区。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控规生态指标体系中的住宅区占混合使用建筑面积比例:50%一80%,工作区域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占混合使用建筑面积比例:20%一50%,长沙梅溪湖新城指标体系中指出拥有混合使用功能的街坊比例)70%。5.2.7 T O D开发模式诊断与预评估应对场地公共交通 以及公共开发强度等 T O D开发模式的内容进行预评估,以优化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片区紧凑、有机协调的发展。5.2.7 解析T O D

44、开发模式是一种围绕地铁、轻轨或快速公交线路站点周围进行的土地开发模式。它基于会共交通引导土地利用开发,促进城市空间的合理有序增长,最终形成布局紧凑、功能复合、人性化的城市形态,是可持续背景下提倡的新型土地开发模 式。5.2.8 T O D开发模式诊断与预评估对象应包括公共开发强度、公共交通站点两个部分。5.2.9 T O D开发模式诊断与预评估方法应为判断城市片区的地面公交站点 30o m服务范围或轨道交通 5 00m服务范围覆盖城市片区的比例不宜小于65%。5.2.9 解析在轨道交通站点或重要公交站点3 00m范围内强调关联用途的混合发展模式,至少包含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类)、商业

45、服务业用地(B类)、居住用地(R Z类)中的任意两类用地,且开发强度(地块容积率)相对高于周边地 区。5.2.1 0 公共空间可达性诊断与预评估应对场地中的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分布情况进行预评估,为城市片区开放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5.2.n公共空间可达性诊断与预评估对象应包括开放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两类。5.2.1 2 公共空间可达性诊断与预评估方法宜采用G IS空间分析为手段,以公共空间可达性判断标准为依据,结合对开放空间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合理性进行预评估。5.2.12解析城市片区开放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水体和城市广场等。城市片区内开放空间规划应体现均

46、好性、连续性、开放性、可达性的原则,开放 空间 5 00m服务 范围覆盖城 市片区的比例宜不小于9 0%。五类配套服务设施指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设施、商业设施等。五类配套设施服务半径覆盖率宜不小于90%,五类配套设施服务半径覆盖率(%)=五类配套服务设施 15min步行距离半径覆盖面积(m Z)/城市片区总面积(mZ)又1 0 0%。6 能 源 利 用6.1 一 般 规 定6.1.1 能源利用诊断与预评估应了解城市片区能源需求和能源供应的基本情况,为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划提供能源保障。通过诊断与预评估能源需求与各类高效能源供应技术的匹配特性,为片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能

47、源技术、最大程度降低常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奠定基础。6.1.2 能源利用诊断与预评估应包括下列内容:1 能源需求预测:对建筑能源需求总量、能源需求结构、各类终端负荷进行诊断与预评估;2 能源供需匹配:对常规能源供应总量、供应结构、供应效率进行诊断与预评估;3 常规能源供应:对可再生能源利用潜力进行诊断与预评估,包括太阳能、风能、土壤浅层地能、地表水浅层地能和污水资源等;4 可再生能源供应:对能源供应技术与能源需求匹配情况进行诊断与预评估,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高效能源利用技术。6.1.3 能源利用诊断与预评估应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查询,以及基于情景分析的软件模拟等方法进行。6.1.3 解析 1

48、实地调研是指对能源消耗的宏观外部条件(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能源结构及能源供应现状、建筑节能政策、标准规范、建筑节能现状、城市总体规划等)和微观内部因素(建筑服务水平、建筑能源利月效率、建筑使用规律等)进行实地调研;2 资料查询是指通过 网络和数据 库对各类资料进行查询和收集;3 软件模拟是基于情景分析对建筑各类终端能源需求和能源消耗进行模拟分析,可以采用能耗模拟软件进行全年采暖、空调逐时冷热负荷及能耗的模拟计算;4 情景分析是通过对影响未来发展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综合和系统的分析,研究不同的政策、措施对未来的能源发展趋势产生的影响和效果。6.2 能源需求预测6.2.1 能源需

49、求预测应在能源消耗现状和区域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区域不同类型能源(电、天然气、油等)消耗总量及宏观变化趋势、各类终端用能负荷的时空分布进行预测,作为优化能源供给及选择能源系统的基础。6.2.2 能源需求预测对象应为区域年最大能源消耗总量、能源消耗结构,各类终端负荷(冷、热、电、燃气、热水)的时间、空间分布,负荷的峰值及负荷强度分布。6.2.3 能源需求预测宜采用情景分析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6.2.3 解析 1 为避免以往采用的负荷指标法所造成的负荷高估等弊端,区域 负荷预测宜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来获取逐 时负荷。采用建筑能耗模拟软件,建立典型建筑模型并设置合理的发展情景对区域各类终端用能

50、负荷的时空分布进行模拟分析。2 利用地块信息来判断建筑的分类时可从用地属性、区域定位、建设规模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可参考下表(表6.2.3)选择需要建立的典型模型及其对应关系。3 典型建筑模型应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建筑的朝向、体量和形状。4 基于合理的情景分析方法,综合考虑区域规划要素,对影响负荷和能耗的关健因素如人口 数量、内部负荷、使用规律等进行量化,合理设 置多种用能情景,进行 区域能源预测。表6.2.3 建 筑归 类建筑类型详细分类归类依据用地属性区域定位规模办公建筑行政大型中小型AlA2A3 5科教城、产业园5)2 0 0 0 0 m 25 40%建 筑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建筑设计/结构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