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5306∕T 106-2023 马铃薯原种、一级种生产技术规程(昭通市).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26258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76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5306∕T 106-2023 马铃薯原种、一级种生产技术规程(昭通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DB5306∕T 106-2023 马铃薯原种、一级种生产技术规程(昭通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DB5306∕T 106-2023 马铃薯原种、一级种生产技术规程(昭通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DB5306∕T 106-2023 马铃薯原种、一级种生产技术规程(昭通市).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DB5306∕T 106-2023 马铃薯原种、一级种生产技术规程(昭通市).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DB5306/T 106-2023昭通市地方标准DB5306/T 106-2023马铃薯原种、一级种生产技术规程2023-05-26 发布2023-07-26 实施昭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5306ICS 65.020CCS B 05DB5306/T 106-2023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昭通市农业科学院提出。本文件由昭通市农业农村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昭通市农业科学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宋维际、胡祚、普春、张清凤、李周、赵洁、王晓娇、吴炳献、余进隆、杨健康、李啟菊。DB5306/T 106-2023

2、1马铃薯原种、一级种生产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昭通市马铃薯原种、一级种生产的产地环境条件、栽培、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和贮藏等环节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云南省昭通市范围内的马铃薯原种、一级种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7331马铃薯种薯产地检疫规程GB 18133马铃薯种薯GB/T 29377马铃薯脱毒种薯级别与检验规程GB/T 29378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规程GB/T 29379马铃薯脱毒种薯贮藏、运输技术规程SN/T 1

3、723.1马铃薯金线虫和马铃薯白线虫检疫鉴定方法DB5306/T 70昭通市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各级别种薯的定义3.1.1原原种(G1 种薯)用脱毒组培苗或试管薯在人工隔离(温室、网室等)条件下生产出的,符合GB 18133规定质量、用于生产原种的种薯。3.1.2原种(G2 种薯)用原原种(G1种薯,微型薯)作种,在良好自然隔离条件下生产出的,符合GB 18133规定质量、用于生产一级种(G3种薯,生产用种)的种薯。3.1.3一级种薯(G3 种薯)用原种作种薯,在相对隔离条件下生产的符合GB 18133规定质量标准的种薯。3.2前作为本地块前季作物。

4、DB5306/T 106-202323.3种薯生理年龄反映种薯所处阶段的外部生理表现,即种薯萌芽期为只有顶芽萌发时;种薯壮芽期为薯块上有1/2芽冒出至0.5cm1.0cm时;种薯衰老期为薯块上有2/3芽冒出至1.0cm以上时。3.4传毒媒介昆虫指传播马铃薯病毒及一些植物病原细菌的介体昆虫,主要为叶蝉类、粉虱类、蚜虫类、蓟马类。3.5生产档案3.5.1栽培档案包括品种名称、产地、种薯级别、栽培密度、种植面积、肥料品种和施用情况、病虫害防治方法和农药使用情况、收获产量等的文件。3.5.2检验测试档案上一级种薯的检验测试报告,本批次种薯生产过程历次检验测试结果的文件。3.6杀秧用机械、农具刈割或化学

5、药剂杀死马铃薯地上茎叶的方法。4生产量目标以生产合格薯块数量超过登记或审定品种单株结薯数的10%以上为目标。5种薯生产主体要求5.1生产马铃薯种薯的生产经营主体需取得相应资质。5.2生产种薯的企业最多只能生产三个级别(原原种、原种、一级种)的种薯,但每片基地只能生产一个级别的种薯。5.3每个种薯生产企业均需配备具有专业资格水平的种子生产、加工贮藏和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各 2 名以上。5.4种薯生产企业应具备种薯冷藏条件,贮藏库按 GB/T 29379 标准建设。6产地要求6.1生产适宜区6.1.1大春季:南部海拔2200m、北部海拔1600m以上地区。6.1.2秋季:南部海拔1500m2200m、

6、北部海拔1000m1800m地区。6.2隔离条件及地块选择6.2.1自然隔离条件:优先选择在有山梁、森林、草地、河流等自然隔离屏障的区域。DB5306/T 106-202336.2.2物理隔离条件:在无自然隔离条件的区域,和低海拔秋季扩繁原种区域,需建造防虫网棚扩繁原种。6.2.3时间隔离条件:2 年以上未种植过茄科作物。6.2.4片区、地块选择按GB 7331和SN/T 1723.1进行检疫性病虫害检测,如无检疫性病虫害,则列为备选繁种片区。繁种地块首选缓坡地,不选低洼地。且前茬未用过马铃薯对其敏感的除草剂,周边200m无污染源,四周100m范围内不能生产商品马铃薯、低级别种薯及种植十字花科

7、、豆科及其它茄科作物。6.2.5土壤条件选择土壤pH值为5.57.5,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通透性好的轻质壤土或砂壤土。7播前准备7.1播种前进一步深翻土地30.0cm35.0cm,并打碎耙平,达到细、匀、松、绵状态。7.2种薯质量应符合 GB 18133的规定。7.3剔除病、烂、失水严重及机械损伤薯块。7.4原原种质量不低于3g/粒。原种尽量采用单薯质量为60g左右的小整薯。7.5种薯播种前处理7.5.1催芽、切块 于播种前15d20d研判出芽时间,如不能按预期出芽,需进行催芽。催芽技术、切块操作按DB5306/T 70 执行。7.5.2播种时用药防治病虫害用含有嘧菌酯ZX、噻虫嗪、中生菌素的

8、药剂按使用说明提前数小时拌种,防晚疫病、黑痣病、早疫病、传毒媒介昆虫。8播种8.1种薯生产季节大春季种薯为1月5月播种。秋季种薯为7月9月播种。8.2密度8.2.1密度设置原则株形高大的品种、晚疫病严重地区、土壤肥力高的地块,密度宜小;株形矮小的品种、早熟品种、土壤肥力较差的地块应增加密度。原原种质量3g8g为高密度、8g15g为中等密度、15g的按低密度播种。8.2.2原原种播种的密度:净作密度5000株/6676500株/667,按1.2m下线宽窄双行播种的株距为17.0cm22.5cm。DB5306/T 106-202348.2.3原种播种生产一级种的密度:净作密度4000株/66750

9、00株/667,按1.2m下线宽窄双行播种的株距为22.0cm28.0cm。8.2.4地下害虫防治:对地下害虫、黄蚂蚁发生严重地块,播种时用噻唑膦GR或辛硫磷GR撒施于种薯块周围,或拌在农家肥中施用。8.3其它部分基肥、盖土、覆膜按DB5306/T 70 中的8栽培执行。9田间管理和田间检查9.1田间管理9.1.1田间管理原则作业顺序由高级别种薯地块向低级别种薯地块依次进行。所有进入种薯生产地块的人员作业前应对外衣裤、手和鞋消毒;操作人员完成在本级别地块的工作后,按前述消毒程序执行后方能进入下一级别种薯生产地块。与土壤、植株直接接触的作业机具使用前必须清洗、消毒。9.1.2中耕、锄草和培土原种

10、生产地块田间可见种薯苗达10%时及时进行第一次小行和株间除草;苗高10.0cm15.0cm时,进行第二次中耕拔草,培土5.0cm左右;第二次培土在苗高25.0cm前进行,形成底部宽75.0cm、高度20.0cm的垄。一级种生产地块按DB5306/T 70执行。9.2其它条款追肥、灌溉、排水按DB5306/T 70执行。9.3.6检查完毕后,按规范记录签字。9.3.5检查中如发现病杂劣株,须及时按9.4规定执行。9.3.4检查时取样方法和数量,按GB 18133执行。诊治图册(全彩版)(张炳炎编著,机械工业.,2017年9月版)图谱确定。图谱(王田明,曹慧明著,中国农业科学技术.,2019年7月

11、版)确定,粉虱按马铃薯病虫害图谱(李国清,郭安超编著,中国农业.,2020年8月版)、马铃薯生产技术与病虫草害防治附录C确定;害虫形态按GB/T 29378 的附录D确定,叶蝉、蓟马按马铃薯生产技术与病虫草害防治9.3.3田间检测病害症状按GB/T 29377 的附录B确定,如没有对应病害的,再按GB/T 29378 的附录A鞋套用垃圾袋收集带到远离繁种地的垃圾点。手套,检测完第一块地时,须用酒精对外衣裤消毒并更换鞋套、手套,方可进入下一块地。换下的手套、9.3.2按高级别地块向低级别地块的顺序检查,检测人员进入种薯地块时须穿戴一次性鞋套、一次性续检测路线不可以与第一次检测路线重合。种薯地块,

12、可以采用此方法,即在可观测整块地的位置,目测规划“Z”字形的检测路线和检测点数。后地的位置,目测规划不串行的检测路线和检测点数。“Z”字形检测:对于面积较大且长和宽相差不大的9.3.1检查时调查路线 平行检测:对于面积不大或狭长的种薯地块可以采用此方法,即在可观测整块9.3田间检查DB5306/T 106-202359.4去杂去劣苗齐后,依据品种特征特性,分别于苗齐长至20cm前、现蕾时、封行前进行3次田间去病去杂,及时拔除杂株、病株和有疑问的植株。真菌病株: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立即在中心病株周围半径50m范围内喷施杀菌剂。细菌病株:及时拔除病株并对病株周围土壤和相邻植株喷施细菌杀菌剂进行处理

13、。病毒病株:不仅仅拔除发病植株,同时拔除周围相邻病株。拔除的病株应装入塑料袋内带到远离地块的地方进行深埋或灭菌处理。10病虫害防治10.1虫情调查种薯生产地块要随时观察传毒媒介昆虫的发生情况,利用黄皿诱蚜盘和蓝皿进行统计。10.2物理防治传毒媒介昆虫出苗前,插置25cm20cm规格黄蓝板25块30块/667m2,插置高度为黄蓝板下端略高于植株顶部,高峰前、高峰期分别每20d、10d更换1次。10.3化学防治传毒媒介昆虫化学防治方案详见附录A。10.4对其他害虫的防治按DB5306/T 70中的物理防治、附录A.2执行。10.5对病害的防治化学防治方案详见附录B。11收获11.1收前杀秧在马铃薯

14、生理成熟时即田间大部分茎叶由绿逐渐变黄但还没有转枯时杀秧。11.2收获时间杀秧后5d10d采收。11.3收获要求11.3.1留地时间:收获后按品种单独入库贮藏,不得堆放在地里超过7d。11.3.2采收过程中轻装、轻放。11.3.3剔除病、烂、机械损伤伤及病虫为害薯块,无霜冻条件下在地里摊晾1d,防止雨淋和长时间阳光暴晒。11.3.4按品种单收、单运、单贮藏,做好品种标注。DB5306/T 106-2023612收获后检测按GB 18133中的6.2.1执行。13贮藏13.1执行标准按GB/T 29379执行。13.2贮藏库管理贮藏时间长且在温度较高时期出库的种薯应单独贮藏,防止热空气频繁进入,

15、保证播种时种薯处于壮芽期。14出库前工作14.1出库前检查按GB 18133中的6.2.2执行。14.2标签按农作物种子标签二维码编码规则 农作物种子标签和使用说明管理办法生成二维码,印制、系挂标签。15记录管理按GB/T 29378的10.6执行。16质量追溯管理16.1种子生产经营档案中田间生产方面、加工包装方面、流通销售方面的管理按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2022年修订)执行。16.2种子生产经营档案保存时间2年以上。DB5306/T 106-20237附录A(资料性)马铃薯传毒媒介昆虫的药剂防治A.1传毒媒介昆虫的药剂防治马铃薯传毒媒介昆虫的药剂防治见表A.1。表 A.1马铃薯

16、传毒媒介昆虫的药剂防治害虫名称防治适期根据田间优势种类推荐使用药剂备注叶蝉粉虱蚜虫蓟马成虫防治以黄蓝皿监测刚见时叶蝉:50%吡蚜酮WG3000倍4000倍、48%噻虫胺SC6g8g/667、6%联菊啶虫脒25mL30mL/667。同一种薯批的地块,根据优势传毒媒介昆虫种类选择 1 种主要药剂,依次按不同类型的农药交替使用,延缓害虫抗药性。蚜虫:10%吡虫啉WP3000倍4000倍、20%啶虫脒WP3000倍4000倍、40%氯虫噻虫嗪WG8g10g/667。粉虱:成虫阶段,阿维菌素CS4000倍5000倍、20%呋虫胺SWG 2000倍3000倍或氟啶虫胺腈SC10mL12mL/667;若虫阶

17、段,10%溴氰虫酰胺OD750倍1000倍、22.4%螺虫乙酯1000倍;卵阶段,10%吡丙醚SC1000倍1500倍。蓟马:6%乙基多杀菌素SC1000倍1500倍、2%阿维菌素EC4000倍5000倍、0.3%印楝素EC500倍1000倍。DB5306/T 106-20238附录B(资料性)马铃薯主要病害的药剂防治B.1主要病害的药剂防治马铃薯主要病害的药剂防治见表B.1。表 B.1马铃薯主要病害的药剂防治病害名称防治适期推荐使用药剂及使用方法备注晚疫病团棵期起至成熟前a)当田间未出现中心病株时,可从现蕾期始间隔7d 喷施 12 次保护性杀菌剂,药剂可选 72%霜脲锰锌 WP400 倍60

18、0 倍液,80%烯酰吗啉 WG500倍液,68%精甲霜锰锌 WG800 倍1000 倍液。b)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要连根将薯块全部挖出,带出田外深埋或销毁。此时应立即开展防治,按 25%双炔酰菌胺 SC2500 倍液、250g/L 嘧菌酯SC2500 倍液、52.5%噁酮霜脲氰 WG1500 倍液顺序喷雾防治,再视病情选用 10%氟噻唑吡乙酮OD5000 倍液、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 SC700 倍液顺序,交替喷雾防治 24 次。施 药 间 隔 期7d10d,喷药 后 遇 雨 应及时补喷,每种 药 剂 在 同一 生 产 过 程中 施 用 不 超过2次。适当利 用 有 机 硅助 剂 可 提

19、 高药效。早疫病苗期至成熟前用52.5%噁酮霜脲氰WG1000倍液或250g/L嘧菌酯SC2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WG1000倍液加70%代森锰锌WP600倍液喷施。疮痂病播种时至结薯期每 667 分别用枯草芽抱杆菌(200 亿有效活菌数/g)670g 于播种时兑水 60kg 喷播种塘(沟)、于结薯时兑水5000kg灌根。或用33.5%喹啉铜SC200倍液浸种,并于现蕾、封行期用 500 倍液喷施。粉痂病播种时至结薯期播种时在播种沟(塘)内喷施 500g/L 氟啶胺SC1000 倍液 100kg,于块茎形成期每 667 用500g/L 氟啶胺 SC0.3L 兑 5000kg 水灌根。黑痣

20、病播种时至结薯期用 250g/L 嘧菌酯 SC30mL,加清水 1.5kg2kg 喷切好的 100kg 薯块。用 250g/L 嘧菌酯 SC1000 倍液在现蕾期喷施,喷施次数依病情而定,发病轻时喷施一次,发病重时每隔 7d10d 喷施 1 次,连喷 23 次。DB5306/T 106-20239附录C(资料性)网棚的设计与建造C.1网棚结构要求结构稳定,具有较强的抗风性。一般要求脊高2.6m,边高1.8m,跨度6.0m,棚长20.0m80.0m,拱圆形。选择直径为25mm镀锌钢管作为网棚的骨架材料。见图C.1。C.2拱杆和防虫网的加工制作将长度为12.0m、直径为25mm的镀锌钢管两端2.0

21、m处分别同向弯曲成140,呈“”字形,拱杆即成型。防虫网用40目60目的优质尼龙纱网缝制,宽幅12.0m,长度依棚长而定,要求缝扎牢靠,无裂口、破洞,进出口设2.0m深缓冲间,均挂防虫网,防治传毒媒介昆虫时均对缓冲间喷药。见图C.1。C.3防虫网棚的建造春播前,先按棚宽6.0m在地面上划出2条边线,在离该线50.0cm处划播种线,播完种后,将拱杆两端用力沿边线垂直插入地下,深度50.0cm,使拱杆成拱圆型,脊高2.6m,肩高1.8m,拱杆间距2.0m,然后用直径25.0mm镀锌钢管分别在拱杆的脊部和肩部做3道横梁加固。拱杆与横梁之间用卡簧固定,也可用l2号铁丝扎绑。最后扣上防虫网,拉紧,保持棚面无折,四周埋土踏实固定。见图C.1。图 C.1大棚整体结构图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业/农作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