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3篇.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26162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PDF 页数:41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3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3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3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3篇.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3篇.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八年级语文说课稿3篇国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篇1教材分析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是当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说,小说以“台阶”为线索,用第一 人称,叙述了一位“父亲”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将自己的三 级台阶的房屋建成了九级台阶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要强、勤劳又很谦卑的农村父亲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传统农民复杂 的内心世界和坚韧顽强的人生历程。本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 是对弱者的关爱与同情,是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透视那个特殊 年代中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启示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社 会中的弱势群体,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同情心。同时启示学生语 文 于生活

2、,只要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富有一颗爱心和同情心,关注社会中容易被人忽略的人们,就有无穷写作素材,开阔学生作文取材的视野,回归写作本源。一、说教材1.台阶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 二 单元 第三课。台阶是一篇以父亲为描述对象的短篇小说,以农民 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小说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虽以父亲为主要描述对象,但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 表现一代农民形象,除具有农民的老实厚道、要强、勤劳、朴实 等品质外,这位父亲更是一个用劳动证明自己存在价值从而赢得 别人尊重的人。这一点也正是他有别于普通农民之处。另外,全 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饱满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 也流

3、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 的生产力。2.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特点和文体特征,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一定 为,整体把握故事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父亲”形 象的特点,继续培养读书习惯和能力。不仅如此,新课标的语文 还要求我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多些引导,让他 们获得更多裨益。所以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体味作品赋予“父亲”形象的深刻意蕴,正确对待理想的追求与实现,如何正 确对待人生价值,也是我们预期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情节的单一,文字朴素的特点,无 疑给学生解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所以我们将一定为自读篇目,预计一课时完成,当然困难仍

4、然是存在的。因为作品兼有崇敬和 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态,决定了“父亲”的 形象中蕴含的意蕴,具有比较开放的意义。所以如何挖掘理解主 题就成为本课的难点。台阶的语言很简朴,但细节描写极富 情感,学生可能分析不深不透,故而将重点确定为:如何品欣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父亲形象的。一、说学生: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立意新鲜,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蕴含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八年级学生学习起来 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2、能力分析。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

5、,并且能够 通过反复阅读感悟的思想内涵。3、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 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三、说教法和学法: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 水平,拟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A教法:预习法台阶一文较长的自读课文,只安排一课时,如果全部内 容放在课堂上时间不够。而且我们学校学生的语言功底差,应注 意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故而课前布置 预习:利用工具书,掌握课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的 音形义并搜集作者的相关材料;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 方,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 堂学习做准备。课

6、堂上采取以下教学方法:(一)复述法:台阶篇幅较长,通过复述能快速抓住小 说的情节,且能提高学生的概括与口头表达能力。(二)讨论法: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 和生生的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旨在鼓 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三)诵读法:教读这篇要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 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 复读、读反复,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 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B学法:学法具体如下: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学法上正是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父 亲”的人物形

7、象分析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可以结合学生独特的个 人体验,在是师生间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人性化的 解读。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教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总而言之,在学法上以学生自读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2.勾画圈点法。注意养成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四、说教学程序: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 了“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 知人物形象”、“再读课文,品析精美的段落,深入父亲的内心 世界”、“深入探究,弄清台阶的深刻内涵”等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父亲,他可

8、能是清贫的,以 至于我们在人前都不愿意提起;他可能是平凡的,以至于我们在 人群中无法将他辨认出来;他也可能是卑微的,他一生的追求在 我们看来是那样的不值一提。但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却带给我们很 多深层的感动和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 阶,走近这位父亲。(二)、检查预习:课程标准认为八年级的学生仍要一如既 往地进行字词教学。所以我我没有舍弃这个环节,而且为了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开火车读的方式,来考察学生对作者的 情况的了解与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读音进行了及时的 校正。(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1、小说叙述的主要事件是什么?2、父亲为什么要执意建一座有

9、高台阶的房屋?3、在你心中他是一个怎样的父亲?课文中哪些细节可以体 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本环节主要采用快速阅读法、勾画圈点等教学方法,旨在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教学目标。)(四)、再读课文,品析精美的段落,深入父亲的内心世界A、片段一:课文第18、19、20自然段(准备之时)1、大声朗读这个片段,然后根据上下文在“父亲已经把满 满一曲黄泥踏好”这样一句话后穿插心理活动描写,以第一人称 穿插父亲的心理活动描写,请动笔写下来,三五句即可。(这个地方耽误的时间较

10、长,这也反映出学生的动脑动笔能 力有待提高。)展示写作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2、从哪些细节可以感受到父亲内心的情感?B、片段二:品读课文第21自然段(砌成之时)本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体现了父亲什么样的心理?C、片段三: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砌成之后)朗读课文,哪些词语该重读?两个问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语 气来朗读?(小说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完成了对父亲性格 的刻画。少了细节,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由于是用 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不便直接描写父亲的心理活动,所以用细 节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那么的细节描写取到了推动情 节发展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使的语言生动感人,具有 艺术

11、韵味。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把握人物形象,不仅理解作者的构 思技巧,学会解读小说的方法,而且潜移默化的引导其学会通过 人物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意识。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 力,使学生能够完整流畅的表达。)(五)深入探究,弄清台阶的深刻内涵李森祥:乡土永远是我创作的源泉,也是我情感的源泉。任 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不会忘记我来自农村,我也有责任把中 国农民最本真的情感表达出来。作者在父亲身上倾注了怎样的情感?说说你的理由!(体会 作者的情感,其实就是把握的主旨的过程,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蕴涵于作品深处的意蕴就迎刃而解了。)(六)板书设计:台阶李森祥勤劳要强父亲节俭富足被尊重自尊渴望自卑无奈当然,一节

12、课下来后,本人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遗憾。如,这么长的一篇小说,如何在一节课中,即能让学生、听者有一整 体感,又要在某一点上讲深讲透,我还是觉得比较难操作。回顾 整堂课的教学,应该说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思维活跃,感 情投入,对父亲的形象有了较深的体验,但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 显然还远远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当然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我们的 要求不能太高。因为本人对于时间的把握不太好,导致课堂延时,之所以拖堂几分钟,给老师们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是次要,主要 原因还是想把课上完,怕误了第二天的周周清考试。课已上完,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收获也罢,遗憾也罢,这 一切都会成为我的宝贵财富,激励我上好今后的每一堂语

13、文课。团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篇2一、说教材1.教材简介杜甫诗三首选自杜甫的杜诗详注。在人教版九年义 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其中 的三首诗。杜甫诗三首历来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课,学生能对诗歌的形式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 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感染。是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课文体裁不尽相同,内 容各有侧重,其教学任务是: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富有创 意地探究内容和写法,在文言文教学上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局 面。课文选取的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 不同,风格不同。望岳描写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赞美泰山 高大雄

14、伟的气势,抒发作者攀登绝顶的誓言,融情、景、理于一 体,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衰城 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已之情。诗歌 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显露,内 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石壕吏是诗人回华州 途中所见,明写老妇失子之痛、无人应征之苦、自请应役之举;暗写差役逼征之暴,在一定程度反映他思想的矛盾,既有对人民 百姓的同情,也有对官府差役的含蓄揭露。诗情沉郁而忧愤。这 三首诗,是诗人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 民的关注,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2、该文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地位及作用。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

15、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 的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通过杜甫诗歌的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 的构建及其对诗歌情感的体会有积极作用。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根据本课在初中阶段的地位及其作 用,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内容)(2)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了解作者的生 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揣摩诗歌的体裁特点和写作手法。(形式)(3)通晓诗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些古诗。(语言)4、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16、。(3)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迁移到写作方向。二、说学生1、说学生的知识经验、技能态度及其与学习新知识的关系。初二的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不高,认知、品析诗歌还欠火候;他们年龄尚小,阅历尚浅,品悟诗情也须点拨。本班是学校今年 转型的第一届实验班,生源主要来自之前本校的普通班,全班共 36人,属于小班额。学生语文基础普遍不扎实,学习本课仍有 较大难度。因此,必须通过介绍古诗的时代背景进入学选择一个 好的教学方式、确立一个好的教学策略,是学习的制高点。2、说学生生理特点、学习态度和水平,以及由于态度、智 力和身体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本班学生男生占三分之二,好动,喜欢体育活动,学习成绩 不如女生。在教学

17、中,更要积极培养男生的学习兴趣,多提问,多表扬,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3、说学法。由于学生水平较弱,对古诗、文言文虽然并不陌生,但要真 正达到教学目标,仍需要严抓基础教学,主要是用讲读法和质疑 法。按作者三个时期内容层次,组织一系列问题积极启发学生思 考探究,并要求他们记好笔记、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背三首诗。三、说教法诗文总有魂,把握诗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如望岳中的“望”字是学习本诗的关键,首联写远望泰 山,第二联写近望泰山的景物,第三联写细望泰山的万千变化,第四联写作者由望泰山联想的自己远大抱负。既表现了泰山的神 奇秀丽,又表现了青年杜甫宽广的胸怀。春望中的“忧愁”二字是学习该诗的关键,第一

18、、二联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描写 了国都破败的惨淡景象。第三、四联通过自己的所盼所思,表现 了思念亲人的离愁别绪。全篇贯穿了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石 壕吏中的老妪和差吏之间的对话,是学习的关键。我们不难发 现,老妪的话句句都是在差吏逼问下说出来的,可以让学生设想:差吏一进门就问:你家有男丁吗?老妪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役仍逼 着要人,老妪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问贯穿在老 妪陈情的全过程。是理解全诗的一条主线,只要抓住它就不难理 解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注。通过杜甫诗三首提炼诗文之魂的教学,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 效果,还可以推广到其他古诗文的教学

19、中去,以提高古诗文教学 的效率。一堂课不是让孩子做什么,而是让孩子学会怎么做,即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 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在提炼出“课 之魂”的基础上采用以下教法:1、望岳采用古诗四步教学法。听、读、说、悟四步教 学,让学生把握物境、情境、画境、意境。2、春望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法。学生合作探究,感知诗 意、把握意象、赏析意蕴、比较鉴赏。3、石壕吏采用自主演读教学法。(学生自主设计、自 主演习、自主评价。)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一一师生互动一一 知识内化一一拓展深化。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一一自主探究一 一想象画面感悟意境四、说训练1、三

20、种类型训练安排(课内外)三种类型的练习均有,以巩固型训练为主;课外的紧扣中考 题型,这是重头;能力型训练,以写作时巧用古诗词和学习写作 手法为主要方向。【一】如望岳安排以下同步训练: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1n题。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岱宗:(2)未了:(3)造化:(4)钟:(5)会当:(6)凌绝顶: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 泰山怎样的形象?3、这首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 _的景象。5、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

21、是 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 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 顶、俯视一切的 06、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 是自 而,时间是从 至,并由 遥想将来的 O7、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南岳()和西岳()(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 的。8、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标题 中的“”字,二是诗句中的“一词。【二】如石壕吏安排以下写作能力训练学了杜甫诗三首,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学 习诗圣杜甫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 人把石壕吏改写为一则故事。提示:A

22、、运用想象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神态。B、展开合理地联想,补充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 节。2、对上中下三类学生训练的区别安排布置课外同步练习作业,对后进生的作业详细批改,并要求 及时订正记录在错题本上。五.说过程采取343教学法,在结构上实施四步流程,考虑到学生水平 较弱,本课相对难度较大,安排为2课时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分别把握各首诗魂授课。第一、二课时学习望岳、春望第二课时学习石壕吏教学目标:1.(内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 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 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 和气概;学习春望石壕吏,

23、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 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重点)2.(形式)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常识。了解作者的 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揣摩诗歌的体裁特点和写作手法。(难点)3.通晓诗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些古诗。(语言)第一课时学习望岳一、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唐朝有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仕途坎坷,身经离 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 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他是谁?不错,是杜甫!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杜甫诗三首,去领略一代诗圣的豪情与哀情。(激趣入题,引起学生的注意)2、题目分析杜甫诗三首刚好是杜甫三个时期的

24、作的诗歌。3、解决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岱宗()未了()决眦()骚()簪()逾墙()邺城()戍()老妪()幽咽()烽火()(扫清文字障碍,多读,获得语感,是下一步研读的必备条 件)4、背景介绍: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一一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 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 是这期间写的。(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会)5、体裁介绍:这是一首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 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

25、的限定,体 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望岳这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6、朗读,疏通诗句,理解诗意。(1)配乐诗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5)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6)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象诗歌 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画意,就诗的内容质疑。(多种方式朗诵,加深记忆,提高学生兴趣)二、研读望岳1、教师提问:若全诗就抓一个字,你觉得应

26、该是哪个字?明确:“望”。(引导学生明确目标)2、作者到底“望”到了些什么?请展开想象,设想诗人当 时望岳的情景,将你想像到的内容写成一段话。(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此诗被后人称为 歌咏泰山的“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你认为它堪称“绝 唱”吗?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 审美情趣。)明确:(1)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 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天下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 比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

27、诗人凝望泰山“曾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 了,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 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 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三、深入探究1、问: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 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诗的 理解逐渐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 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

28、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 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 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 下的豪情壮志。2、写作特点:(1)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 穷。1、2句虚写,3、4句实写,5、6句实写,7、8句虚写,虚 实交错,意蕴悠长。(2)情景交融,写景有序。先集中写景,后集中抒情;先 远望,后近看,再凝望。四、巩固拓展1、学生背诵默写望岳。2、搜集古代描写泰山的诗歌三首,并加以翻译,在班上展 出。学习春望一、整体感知1.背诵望岳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

29、奉先县探家,未几,安 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 于邮州。七月,唐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 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 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 的所在地一一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会)3.介绍体裁:春望是一首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 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 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 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

30、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4、朗诵(1)配乐朗诵春望,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 五言律诗的诵读要领。(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4)教师范读,学生随声低和。(多种方式朗诵,加深记忆,提高学生兴趣)5、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二、研读春望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 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 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2、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可能

31、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 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 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 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只要言之成理,当以鼓励为主。)3、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 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 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4、学生把握全篇,想象整体形象。(充分发挥想象力,有助于提高对本诗的理解。)三、深入探究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

32、是诗人情感 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引导 通过形象体验情感,更贴切。)2、这首诗中,名句较多,你认为哪两句诗最值得被称为名 句?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可能会涉及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 诗句的品析评价等。(1)关于表现手法。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 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2)关于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 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 强烈的情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3、播放音调低沉的背景音乐,学生齐背春望。(朗诵更能让学生走入

33、本诗情景)四、巩固拓展比较两首诗的异同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异同。明确:同:都写“望”见之景,抒“望”中之情,情景交融;异: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 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第二课时学习石壕吏一、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2)石壕吏写作背景简介。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 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 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 壕、潼关等

34、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 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 生动而流传最广。(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会)3、介绍体裁:这是一首叙事诗4、朗读(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应注意停顿、节 奏、语调。(2)学生自由读。(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4)全班齐读。(多种方式朗诵,加深记忆,提高学生兴趣)5、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6、小组合作翻译(培养学生合作能力)7、当堂抽查翻译(检查学生掌握程度)8、理清情节一共叙写了几个人物形象?到底谁是主人公?各人物形象 在故

35、事中都有些什么活动?(为下面演小品做铺垫)二、研读石壕吏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小组合议,根据诗歌内容 设计一个小品石壕吏。2、一组同学上台表演故事石壕吏,其他同学评表演的 内容与诗歌内容是否相符。3、评价表演,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步,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明确:故事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 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 从军。(2)学生根据情节提示,读诗,背诵。(通过演小品,让学

36、生在生动的表演中把握课文;评价表演,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三、深入探究1、本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 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 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2、学生听读配乐朗诵,深深体味诗作的思想情感。(配乐 能令朗诵效果更好)四、拓展延伸(一)看课文,自由提出疑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学生可能提出或教师启发的问题有:1.作为一名女性,我对文中老妇人的儿媳妇“出入无完裙”,感受特别深刻。裙:古谓下裳,上古时代,男女服装差别不大,区分也不严格。唐代以后,妇女穿裙之风大盛,男以穿袍为常服,女以裙为常服,后

37、泛指衣服。为什么连一件会客的衣服都没有?(生活贫困)为什么会如此贫困呢?(战争)2.是战争使这个家庭生活贫困艰难。老妇人一家仅仅是生活贫困吗?他们为这场战争还付出了什么?(二子战死沙场一 子苟且偷生,孀妻弱子无依,老妇自请应役)在了解这个家庭的命运的同时,进一步在语境中落实字词。戍:防守。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己:停止,这里引申为 完结。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结合文本理解 字词,更切实际)3.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捉”说明这绝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乱搜捕。这的确称 得上“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捉人”也与“捉壮丁”的内涵 大有不同。“人”是一般的

38、概念,“丁”的内涵则比较具体。玄 宗天宝律法规定:“制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二十二岁才 是壮丁年龄,而现在捉尽壮丁,及于老弱。4.为什么夜间出动捉人?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 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至U;二则表明县吏手 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5、从“吏呼一何怒”看出“吏”有着怎样的嘴脸?(凶恶 残暴,如狼似虎)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个换位思考,如果我们 站在“吏”一一一个军队下层官吏的立场,说说他为什么“吏呼 一何怒”?石壕吏不过是一个下层的小军官,迫于上司的命令而挖空心 思“夜捉人”,不也是无奈之举吗?他家里也许还有妻儿老母,他自己的性命也可能朝不保

39、夕。6、背诵诗歌,抽查过关(二)课外作业: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学学 诗圣杜甫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 把这首诗改写为一则故事。提示:1.注意运用想象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神态。2.展开合理地联想,补充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 节。(拓展作业不仅是本课的总结,它还是学生课外迁移的方向)(三)总结老妇人是杜甫笔下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 过这一形象,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 现了唐朝人民虽怨恨战争,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义无返 顾地走上前线支持平叛战争。而当时的杜甫看着老妇人泪别,万分同情,却不能解救。

40、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他是真正的人民诗人!六、说板书采用提纲式,使全文纲举目张,条理清晰,对复杂的课文尤 为重要。书写与教学内容同步进行,加深理解与记忆。在黑板上 画出。总之,作为一名授课者,我们应该吃透教材,根据教材和学 生的特点灵活施教。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评委,谢 谢大家!团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篇3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顾茅庐,下面我将本课的教材地 位、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对这 篇进行说课。一.说教材地位:这篇课文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第20课,本课是 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课

41、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 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 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 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学好这一课,对 于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 的作用。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长春版语文教材每一册的最后一课都是古典名著的节选,所 以同学们已经学习过大闹天宫武松打虎等名篇,所以可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说的有关知识及欣赏小说的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 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

42、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已初步形成,所以我把着眼于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确立 重点、难点。加之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第一课时已经完成 疏通文意的任务,所以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知识与能力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感悟刘备真诚的礼贤下士的人物特 点。2.过程与方法学习并深入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侧面烘托的写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物的精神,体会真诚的人性之美。4.教学重点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学会欣赏小说的常用方法。5.教学难点把握思想内涵,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三.说教法和学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 平,是

43、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众所周知,我校学生的素质是 比较高的,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素质尚可,加之一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只要处理得当,是很容易吸引所有孩子的学 习兴趣和热情的。因此,我采用以下教法:阅读复述法起到整体感知的作用启发引导法引领学生在品评人物、探究文旨。板书及多媒体辅助法既能纲举目张,又能总结提升,使一 些问题和要点形象化。扩展讨论法 起到扩展学生视野,增强学习的自主性的作用。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中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 性化行为”我觉得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参与者,应注重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法的指导。为此我采用以下的学法:自主预 习法、角色朗读法,复述法、批注赏析

44、法、小组讨论法。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巧妙地设计导入环节,能营造浓厚的学 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 将这样导入这堂课。首先提出问题:“课题三顾茅庐的出处是哪里?”意在 培养学生“阅读由题目开始”的意识。很多学生会认为就是出自 小说三国演义。其次,我在大屏幕上展示出师表中的重 点段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段,明确“三顾茅庐”这个 成语是出自出师表。出师表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 册的课文,这也可以为以后的学习进行一个铺垫。继而提出问题:“诸葛亮由最初的躬耕南阳到二十一年来的受任与奉命,你认为 他人生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三

45、顾茅庐”可以 说是诸葛亮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探究他人生态度转变的原因,自 然的就把话题引领到刘备的真诚邀请,礼贤下士的做法上,这样 就导入了这一课。2.整体感知(1)选择性阅读 朗读你认为能够表现刘备遭受波折的段落 和词句。它是中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 键环节,在语文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 常常是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训练学生朗读。选择性阅读既能够训 练阅读朗读能力又能锻炼学生迅速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2)给出关键词复述课文复述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词句,把课文 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听写关键词语,既能够检验学生们的预 习情况,又能够给学生以

46、抓手,不至于复述课文时把握不住重点 或者产生遗漏。我将给出下列关键词:亲叩惆怅拥炉抱膝枉驾侥幸光阴荏苒顿开茅塞衣襟尽湿3.精读赏析课文的精读既要关注整体性,避免过多琐碎的提问肢解课 文,又要有一定的深度,防止阅读流于肤浅。我设计了这样的问 题讨论:“刘备请诸葛亮出山,遇到了哪些波折?刘备的哪些言 行能够表明他的诚意和谦恭?”这是关于刘备这一艺术形象的核 心问题,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有条理的对刘备所遇波折进行赏析,学生分析的过程中就可以品评人物了。刘备“三顾茅庐遇到的波折可不仅仅是三个。简述如下:第一折,表现在姿态上。第一次拜访,刘备是这样报家门的:“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

47、见先生。”刘备虽尚未成就,然而声名却是天下俱闻,又兼具皇室血统,刘 备也是颇为自得的。然而诸葛亮负责接待的小童子却说:“我记 不得许多名字。,一句“先生不在家”,门都没让进去。第二折,遇上恶劣天气。二请诸葛,恰逢隆冬时节,下起大 雪。张飞抱怨天冷,而刘备却认为这是好时机啊,赶上雪天去,正好让诸葛明白他的一片殷勤之意。此等殷勤,也不白费,这次 好歹被让进门了。可是进门后只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留 一小笺表达自己的诚心相请之意。其措辞,也极为谦恭。称诸葛 仁慈忠义,以姜子牙、张良喻暗诸葛亮才华。诸葛亮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对其夸赞更上一层楼。从中可见刘备非常懂得人 情世故,表现出十分的诚意。

48、这一情节中,刘备进门遇见的是其 弟,出门又遇到其岳父,两者之身形气质让刘备都误以为是诸葛 孔明,通过对其亲人出场描述和对诸葛亮居住环境的描写都衬托 出亮高人雅士之风范。第三折,春暖花开,诚心出硕果,请的贤士归。三请诸葛,刘备更为用心。这次去,先请卜卦者,选了一个好日子,又斋戒 三天,还要熏沐更衣,备上礼物,如此这般,愈发郑重。如果说 前两次去请诸葛亮刘备确实也是一片真心诚意,是真诚的,那这 第三次可以说是虔诚的。这次到隆中,离草庐还有半里路,就提 前下马步行,前两次都是到门口才下马,这细小的行动变化也彰 显了刘备内心的恭敬与虔诚。这次诸葛亮倒是在家,只不过还没 睡醒。刘备自己“徐步”而入。徐,

49、缓慢,没有声音。看着诸葛 亮在堂上大睡。刘备呢,“拱立阶下”。特别恭敬的站在台阶下。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睡。刘备接着又等了一个时辰。终于正式见 面了,刘备是下拜诸葛,称自己是“汉室末胄,涿郡愚夫”。言 行举止的细微之处无不显示着刘备的赤诚与真心。邀请贤人,仅仅是做到恭敬还不够,也需要洞明贤人的心志。刘备是如何言语打动孔明的呢?“大丈夫抱经世奇才,怎么能够 白白的让一生浪费的山林泉水之间呢?希望您能为天下老百姓 着想啊。”刘备是很高明的,他不说你跟我一起建立功业吧,而 说以天下苍生为念。刘备的至诚之心,终于打动了诸葛亮。闻名千古的隆中对由 此诞生。然而,还有一折。问策完毕,刘备再次邀请诸葛亮出山,

50、诸 葛亮却又推辞。使得刘备使出最后杀手铜。哭。刘备的哭,是出 了名的,但也是很有艺术含量的。“先生要不出,天下老百姓可 怎么办啊?”这个哭啊,气势磅礴。“泪沾袍袖”,衣襟全都湿 了,估计是涕泪滂沱。以柔克刚,乃是一等一的大智慧,孔明终 于被感动了,决定出山。刘备好高兴啊,可算是把高人请出了。然而还不算完,还有一折。这最后一折是送礼。这个送礼更是有讲究了。你送,人家诸 葛亮清高不受。怎么办?看刘备怎么说:“这不是聘大贤的礼品,只是表明我个人的一点点心意而已。”如此,孔明才接受。至此,教师可以明确:对刘备形象的塑造采用的手法以语言、动作描写为主,表现了刘备宽宏的气度和礼贤下士的品质,以及 他兴复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课外辅导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