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疾控中心专家:出现中暑情况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600021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疾控中心专家:出现中暑情况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疾控中心专家:出现中暑情况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疾控中心专家:出现中暑情况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3 年第 16 期 专题笔谈281疾控中心专家:出现中暑情况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 李晓琴(山东省汶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 济宁 272500)【摘要】结合中暑特点与定义以及高温危害,对高温引起的中暑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对高温引发中暑的院前与院内急救措施加以分析。【关键词】中暑;高温;热射病【中图分类号】R1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2097-2644(2023)16-0281-03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不断崛起,污染物排放引发的臭氧层受到破坏,形成的紫外线照射加强导致各地气温升高,使得高温中暑现象屡见不鲜,对人们生活与生命健康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同时,影响社

2、会秩序稳定与经济发展。因此,高温中暑的有效预防与中暑后合理化干预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1 中暑概述 1.1 中暑的定义 中暑常与高温、高湿度环境有关,是一种围绕体温调节中枢功能、汗腺功能障碍以及水电解质紊乱等特征开展的,能够对人们生存构成一定威胁的现象。中度中暑对人体机体影响较轻微,经转移至低温环境、增加饮水量与补充电解质等可恢复正常生理功能。重度中暑则会对生命健康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中暑损伤则是在体温超过42的条件下,由细胞损伤直接引起的现象,能够形成广泛性器官功能障碍的同时,常伴随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与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等。此时,人体深部温度可达 43。同时在体温测量滞后性等因素

3、的影响,温度会有所降低,进而影响中暑的正确判断。常规表现多见于病理性全身发热、面部潮红等。受到心理状态损伤的影响,能够影响中暑的表现的同时促进其进行性加重。轻度中暑则可表现为轻至中度的精神障碍,而重度则会出现谵妄、癫痫甚至昏迷。同时,受到体温调节功能紊乱的影响,深部体温升高,调控机制受到阻滞。若未能及时干预,则会加重心脏负荷。除表现出明显的体温过高、心理状态损伤等症状外,多数中暑患者还伴随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等心血管系统疾病;腹泻、呕吐等胃肠道系统疾病;横纹肌溶解等骨骼肌系统疾病;精神错乱、大脑或脊髓梗塞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系统疾病;过度通气、呼吸窘迫综合征、肺

4、梗塞等呼吸系统疾病;急性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肝细胞性坏死等肝胆系统疾病。同时在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下,还存在电解质紊乱,新陈代谢功能异常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1.2 中暑的成因 无法在短期内提高高温适应能力,是导致患者出现各类型中暑的关键因素。经调查,常规大气压下温度超过 32、湿度超过 60%、长期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无法充分获得有效降暑措施、缺乏高热环境适应能力等因素是引起各类人群出现中暑的高级风险因素1。除在室外环境出现中暑外,室内温度过高、通风较差也是导致人们出现中暑的主要成因,同时能够诱发中暑的成因包括人体可获取的环境温度过高、自身患有能够具备发热能力的疾病,如甲状、甲亢等,湿度

5、过大同时穿戴衣物的透气能力较差、患有系统性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汗腺功能障碍也是诱发中暑的主要因素。2 高温环境概述 2.1 高温环境的概念与类型 数据调查结果指出,各国对于高温定义存在明显差异。北美部分国家将温度与相对湿度计算得出的热指数作为高温的划分标准。具体是指热指数温度最低达到 46.5,或连续两日日间三小时热指数超过 40.5即可判定为高温。而荷兰则将连续五天超过 25,且三天最高气温不低于30作为高温天气的判断依据。我国国家气象局将标准大气压下温度最低为 35称之为高温。世界气象组织则将连续 3 日以上最高气温不低于32,称之为高温热浪。现目前将以太阳辐射相对强烈、干热为特点的高温天气

6、称为干热型高温,同时伴随相对湿度较低等特点,以北方等平原地区多见。而表面大气压下温度相对较高、相对湿专题笔谈 2023 年第 16 期 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82度较高并符合高温条件的现象则称之为闷热型高温。其具备空气中含水量较高、闷热感明显特点,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四川盆地等华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等地带2。2.2 高温的危害 连续性高温与极端高温在增加我国居民中暑或热射病等以体温调节功能与中枢神经功能紊乱为特征的疾病风险外,还会造成生态破坏与社会经济损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持续高温会直接导致用水与用电出现季节性紧张现象。以夏季为例,持续性高温则会增加居民制冷设备的使用率,进而增加用电消耗

7、量,从而使得停电事故发生风险升高。同时,还会导致居民生活用水、农田灌溉与城市环卫用水量增加,增加了城建与居民生活及经济负担。此外,持续性极端高温还会造成干旱。受到降水量减少、水分蒸发量升高等因素的影响,土壤含水量降低,形成龟裂的同时,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对水稻、玉米等水分需求量较大的农作物来说,严重影响其夏季正常生长与秋收情况。同时,持续性高温,轻者会诱发机体温度调节能力失衡,严重则会导致其中枢神经功能性损伤、休克甚至死亡。长期的体温平衡主要依赖于汗腺排汗3。在体力劳动、营养指标下降等因素的诱发下则会形成高温疾病,当气温符合我国国家气象局颁布的高温标准时即35,人体具备的温度传感器与降温系统功

8、能逐渐发生紊乱,仅能借助汗腺排汗达到维持恒温的目的。当气温升高至 38时,汗腺功能逐渐下降,此时心肺负担升高。当标准大气压下气温达到39时,汗腺功能受损,甚至出现萎缩与衰竭,无法发挥通过排汗维持人体温度稳定的作用,此时引发急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升高。当温度达到40时,则对其神经中枢构成严重不可逆损伤,诱发猝死。此外,高温对人们日常生活、企业生产等造成严重影响。从城市建设与森林防火角度出发,还会增加火灾隐患。在城市建设的家庭电路老化以及森林因干旱引发的枯枝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下,均可构成严重火灾隐患。2.3 高温与中暑之间的联系 持续性、极端高温事件频发在影响社会秩序、公众健康安全的同时,一定程度上阻

9、断社会经济发展4。此外,也会引起地方居民恐慌,并对其生命健康安全构成一定威胁。近年来,在人口增加与城市建设加快等背景下,新发中暑、热射病等高温疾病人数逐渐增加。经调查,中暑现象的发生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因素占比较大,同时,高温可作为影响居民中暑的主要成因。这与中暑的机制与人体具备的体温调节能力密切相关。多数学者试验数据均证实了高温热浪是导致中暑的高风险因素。因此,高温对中暑的影响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北美地区等发达国家步入该领域的时间与我国相较更早。部分学者对美国上世纪 20 年代30 年代末期 86 个城市高温与居民中暑病例相关研究中,已经指出高温热浪对中暑病例的影响5。同时,

10、于上世纪 80 年代部分学者于美国某地开展的相关研究数据指出,年龄是影响居民中暑发病的因素之一,具体体现在年龄超过 65 岁的居民中暑发病率与 65 岁以下居民相较高达十倍。同时,部分学者数据指出,2003 年美国城市高温疾病调查数据显示,当气温达到 29时,高温所诱发的疾病病死率明显升高。我国学者所开展的城市夏季中暑指数研究数据则表明,中暑人群与干热与湿热两种高温类型密切相关。此外,部分学学者于某市的中暑调查研究中的数据显示,当标准大气压下气温达到39时,高温疾病发生率可达 70%,同时以七月份患病人数构成比最大6。3 中暑后的急救措施 当个别人群出现明显典型性中暑体征,如全身性发热、通气障

11、碍与心肺功能异常甚至休克等体征时,需及时帮助患者远离高温与高湿度环境,同时改善通风质量。通过解除其上衣开口、脱衣等措施恢复其自主通气能力,并为其创造良好的通气条件。随后,视周围环境使用蘸水的毛巾冷敷头部或对其全身进行冲洗,以充分帮助其降低体温。同时,选择流水冲洗,达到逐渐降低深层温度的目的。至该名患者恢复意识后抬高其头部。帮助患者缓慢小口饮用纯净水或淡盐水。观察患者中暑程度与是否存在意识,指导轻度中暑患者服用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中成药,或通过推拿大椎、合谷等穴位协助患者恢复正常生理功能,随后依据现场环境,指导患者及时补充水电解质。针对丧失意识休克的患者,结合现场情况,拨打120,并为其合理补充

12、生理盐水;针对存在周围循环功能障碍,甚至衰竭的患者,若患者存在明显呕吐与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则避免盐类的补充,降低患者形成心脏负荷增加,甚至心力衰竭与肺水肿的风险7;针对出现严重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则需完全依赖于医护人员治疗,需予以患者肾上腺素等药物;针对存在意识丧失且伴随自主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3 年第 16 期 专题笔谈283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需予以辅助吸氧治疗;若救护人员无法抵达现场,则必须进行人工呼吸;针对已经存在出现抽搐症状的患者,需予以镇静剂注射处置,同时观察患者颅内压情况。当患者转移至院内急救后,需在保证患者温度能够得以充分降低的前提下,进行急救。需立刻将患者转移至温度控制在

13、 2025之间的空调病房内,于患者大血管部位进行冰袋冷敷,用混有酒精的冷水对患者肢体、躯干进行反复擦拭,重点擦拭肩颈、手臂等部位,同时依据由颈到肩、上臂外侧、手臂,颈部到臀部,髂骨沿大腿外侧至足背等顺序进行擦拭。同时,需借助温度在410的 0.9%的氯化钠试液进行洗胃或灌肠,建立静脉通道降低因患者骨骼肌震颤与痉挛而形成的机体产热风险,同时遵医用药以降温。治疗期间,观察患者意识恢复情况,同时重视对其体表与深层体温以及心电情况的监测。每隔 15 分钟,测量患者肛门温度,依据温度变化,灵活调整治疗与护理方案。当患者体温降至 38时,停用物理降温并降低静脉滴注速度,同时观察患者心功能,避免患者出现心力

14、衰竭现象8。严密监测患者是否存在躯干高热,但肢体末端温度下降等现象。在患者体温降低期间,可能存在大量出汗现象,此时应采取预防休克与虚脱等措施。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寒颤9,依据患者是否存在寒颤现象调整用药量。若其持续存在该现象,则应加大药量。针对呼吸抑制患者,需立刻停止药物降温,同时应以 30 分钟为间隔进行心电监测10。严密监控患者是否存在心功能异常等现象。治疗期间,持续观察患者呼吸道是否存在异物,通过吸痰等措施保持患者呼吸道顺畅。针对存在休克的患者,应协助患者采取平卧位,并将其头偏向一侧,避免因分泌物误吸形成吸入性感染。在予以输氧措施前,及时清除口鼻与呼吸道的分泌物。治疗期间,应定期抽取患者血液

15、等样本进行体征监测,以及时察觉患者是否存在内环境紊乱与水电解质失衡现象,并依据患者情况与是否恢复意识及时予以患者肠道内或肠道外营养支持。除积极充分采取中暑后处理措施外,还需加强中暑预防,强化中暑知识宣传。多数人群存在中暑仅发生于温度超过 30情况下的认知误区,大量资料均已证实在即使在 25的环境中剧烈运动、湿度过大、排汗量减少、通风较差、个体差异、是否存在基础疾病等因素均能够影响人群出现中暑11。因此,应依据当地气温变化与自身差 异,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并提高对中暑的重视程度。避免在温度较高的午后参与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等,达到有效预防中暑,降低对机体中枢神经与多系统的损伤。4 结语 综上所述,

16、发生中暑前,应充分结合气温变化、温湿度以及个体差异,采取预防措施。发生中暑后,应立即结合患者是否存在意识等情况,考虑是否拨打 120,并在医护人员到达前,及时为患者创造低温、通风的良好环境,为其争取医疗干预前的宝贵时间,降低患者死亡与神经系统损伤发生的风险。参考文献 1 陈丽,宫志敏,应圣洁,等.20132018年上海市闵行区高温中暑与高温热浪的关系J.上海预防医学,2021,33(8):726-731.2 马婉婉,龚磊,吴家兵,等.安徽省 2023年度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报告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23,29(1):23-28.3 邱晨,王肇进,刘钰.预降温对高温环境下体能训练者生理指

17、标和运动效能影响的Meta 分析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22,43(7):753-762.4 鹿文涵,谷少华,孙仕强,等.20132019年宁波市高温热浪对中暑的滞后影响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2,38(1):106-112.5 谢环英,张晓芳.20182021 年某队属医院收治中暑 58 例分析J.武警医学,2022,33(11):1011-1012.6 李雷可.2 例职业性中暑病例鉴定思考J.河南医学研究,2022,31(9):1715-1716.7 邓红平,朱宝立,姚建华,等.3 例职业性中暑病例诊断分析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22,35(1):87-89.8 徐兴兴,赵锦江,高红梅.上海市青浦区高温中暑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21,16(2):150-152,213.9 王雅娇,廖嘉鑫,巫九官,等.武警某部魔鬼周集训防治中暑的做法J.武警医学,2021,32(5):458-460.10 童新善,吴小程.基层部队中暑预防与处置的主要做法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20,38(2):98-100.11 叶秋梅,潘开菊,曹小红.亚低温治疗仪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重度中暑患者降温中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1):116-1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