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绪论11.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11.1 公司治理理论的提出与发展11.1.1 公司治理理论的提出11.1.2 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11.1.3 公司治理概念21.2 公司治理机制31.2.1 内部机制31.2.2 外部机制41.3 典型的公司治理模式51.3.1英美市场导向模式51.3.2 日德银行导向模式61.3.3 东亚、拉美家族控制模式71.3.4 公司治理模式趋同化82. 我国公司治理沿革92.1 我国公司治理沿革92.2 我国公司治理模式113.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113.1 研究方法113.2 股权结构113.2.1 股权结构概述113.2.2 样本统计123.2.
2、3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问题分析163.3 董事会183.3.1 董事会概述183.3.2 样本统计分析183.3.3 上市公司董事会问题分析213.4 独立董事213.4.1 独立董事概述213.4.2 样本统计223.4.3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问题分析233.5 监事会243.5.1 监事会概述243.5.2 样本统计243.5.3 监事会问题分析263.6 财务信息披露透明度273.6.1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273.6.2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问题分析283.7 经营者293.7.1 经营者概述293.7.2 样本统计293.7.3 上市公司经营者问题分析304. 公司治理发展方向与
3、建议304.1 股权结构方面304.2 董事会方面314.3 独立董事方面314.4 监事会方面324.5 信息披露方面324.6 保护中小股东权益方面32结论33致谢34参考文献35附录36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摘 要:公司治理是包含内部控制与外部机制共同作用的一个综合体系,在这诸多公司治理结构要素中,股权结构是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因素,它影响到公司治理的方方面面。受到上世纪90年代国企股权改制影响,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高、国有股“一股独大”这些问题现今仍然存在,在内部控制方面往往还存在独立董事机制空有其表、监事会名不符实、高管股权激励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综述,介
4、绍公司治理理论的提出与发展进程,继而概述了公司治理的内部与外部机制,以及典型的公司治理模式和发展趋势。第二部分简述了我国公司制的发展过程和现今公司治理所普遍采用的模式。第三部分随机抽取5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根据其2009年年度报告进行数据与信息的统计整理,从中小窥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阐述这些问题可能带来的影响和结果。第四部分适当地提出一些整改的措施和建议。关键词: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独立董事;监事会O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Abstract: Corporate governance
5、is an integrated system includes internal control and external mechanisms. Among many elemen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wnership structure is the most basic and important factor, which affects all asp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Under the impact of restructuring state-owned stake by 1990s, problem
6、s such as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the stock and the Big Stock of state-owned shares still exist in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today. Among the internal elements, the supervisory board seems a rubber stamp and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 likes window dressing, while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undev
7、eloped and the law is still not completed. These problems are all ba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sted companie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 as well as the typical pattern
8、s and trend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second part outlines th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Chinese companies and current models. The third part chooses randomly 50 listed companies as samples to collect data and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ir 2009 annual reports, to see what problems
9、that exist i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The fourth part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listed company; corporate governance; independent directors; supervisory board绪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在世界各地,许多国家纷纷出台一系列措施来规范公司的经营运作,
10、来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提升公司价值。在中国,上市公司不断增多与发展壮大,于是如何采用适当的公司治理结构来保障公司培育和发挥其核心竞争力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取得竞争优势成为了热门的话题和资本市场所关注的焦点,公司治理问题正受到高度重视。同时,股市的健康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上市公司的健康运行。不少有识之士都认为,当前中国股市最突出的问题是许多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合理。因此,对公司治理结构现状、所存在问题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和如何解决这些弊端的研究显得十分具有现实意义。1.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1.1 公司治理理论的提出与发展1.1.1 公司治理理论的提出1937年,罗纳德科斯发表了其著名篇章企业的性质(
11、The Nature of the Firm),文中首次将“交易费用”引入了经济分析,并由此拉开了企业理论研究的序幕。然而较之更早的伯利和米恩斯(Berly & Means)在1932年发表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就已经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公司两权分离现象和由此导致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冲突。直至1975年,威廉姆森首次提出“治理结构”这一概念,而“公司治理”则在20世纪80年代才在经济文献中出现。1976年,詹森和梅克林(Jensen & Meckling)在其经典论文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中,同时利用企业理论、产权经济学和公司金融理论,来决定在两权分离条件下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
12、为现代公司治理研究奠定了所有权基础1。1.1.2 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1)古典管家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中,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信息和资本能够自由流通,而企业则是完全理性的;在企业内部,经营者是对所有者唯命是从的“管家”,拥有同所有者相同的意志,因此不存在代理。显然,这些假设是不符合现实状况的,因此也无法解释现实中两权分离所带来的矛盾。(2)委托代理理论现代大企业多为两权分离机制,这是一种制度的创新,然而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在两权分离的公司中,经营者与所有者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又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受人的有限理性和自利心理影响,存在经营者不道德地损害股东及其相关主体利益以使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风险
13、。委托-代理理论认为,要限制经营者的“逆向选择”行为就需要构建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来达到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相互制衡,包括股东监督,接管市场和建立健全经理人市场等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并非十分理想。受公司所有权日益分散影响,加之监督手段的有限性,股东对于经营者的监督力度下降;董事会拥有监控总经理的功能,但是两职兼任则会使其丧失监督的独立性与有效性;经理人市场的不完善与在职人员的抵制也降低了对经营者的约束。2(3)现代管家理论由于委托-代理理论中对于经营者内在机会主义和懒惰倾向的假设是不甚合理的,而现实中也确实存在与该理论相悖的实证,因此Donaldson在1990年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也就是
14、现代管家理论。他认为,经营者自身的信仰、自尊以及所受到的激励可以使其与所有者保持利益一致性,从而成为现代公司制度下的好“管家”。(4)相关利益者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相关利益者理论思潮。该理论认为现代公司治理并不仅仅关系到所有者与经营者,因为公司是由各平等的利益相关方组成,而股东只是其中一方。因此管理者并不只是在为股东服务,而是为所有的相关利益者服务。该理论的提出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首先,从企业的本质方面来讲,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而签订契约的主体范围并不局限于股东、经营者、员工等,而是拓展到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或者受企业生存和发展影响的广泛的主体。其次,企业的目标也不只是追求
15、股东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创造财富3。然而,因为该理论尚未成熟,并且缺乏相应得公司治理机制,因此该理论仍未取代股东利益至上的主流理论。可见任何新理论在形成后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只要它反映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就可以不断发展完善。1.1.3 公司治理概念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通常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公司治理就是一种指导和控制公司的体系,明确公司的不同参与者如董事会、经理、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分配,并清楚说明就公司事务进行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广义的公司治理不仅包括上述方面,还包括了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收益分配激励制度、财务制度、
16、企业战略发展决策管理系统、企业文化和一切与企业高层管理控制有关的其他制度安排。”41.2 公司治理机制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是保障公司治理有效性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因此片面地强调任何一方面,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1.2.1 内部机制(1)股东大会股东是公司的最终所有者,对公司资产拥有终极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股东大会则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往往是通过董事会这一内部治理机制以及控制权市场的代理权争夺这一外部治理机制来实现的。(2)董事会董事会是由股东选举产生的,作为股东的代表行使对经营者的监控,并负责批准公司的有关重大决策。由此可见,股东大会和董
17、事会之间是信托关系,董事是股东的受托人。董事有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之分,前者是公司内部的管理人员,后者则是公司外部人员。非执行董事也称独立董事,是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任职的,对公司事务能做出独立判断。(3)经营者经营者作为公司或企业的最高领导人,在董事会领导下,为完成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既定的目标而从事日常的生产经营领导工作与管理工作,可以说经营者的工作风险高、工作艰难、责任重大。经营者所追求的自身效益最大化往往包括其薪酬及奖金的最大化、非经济性收入最大化和提升自己人力资本价值这三方面,因此所有者的利益与最终管理者的利益有可能是背道而驰的。同时,由于股东与经营者对风险的所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
18、导致他们对风险的态度也是不同的。两权分离造成了经理人员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公司利益之上从而使公司利益服从于高管的利益的可能性,而为解决这一问题、避免“逆向选择”行为,则应采取合理的薪酬制度来激励经营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股东的行动。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将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挂钩、股权激励等措施来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和经营管理者效用最大化的有机结合。(4)股权结构股权结构,即股东的产权结构,是各股票持有主体所持股权的种类和数量在目标公司全部股份中的分布状况,包括股权集中度与持股者身份特征两层含义。其中,股权集中度是衡量公司股权稳定性强弱的主要指标。由于股权结构反应了公司控制权在各投资主
19、体间的分布,并进一步决定了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这四大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因此股权结构是决定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的最重要的因素,直接作用于公司内部机制,而处理好股权结构是公司利益最大化的保证。此外,股权结构对于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与公司控制权市场作用的发挥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5)财务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为确保投资者的利益,财务信息必须保证充分披露和高度透明。同时,在这样的监督体系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也有利于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而会计信息的舞弊造假不仅不利于投资者作出有效的决策,也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严重威胁到社会经济的发展。1.2.2 外部机制(
20、1)企业控制权市场企业控制权市场是约束管理者和降低代理成本的有效形式,其运作途径通常有三种,分别是代理人竞争、善意地购并与敌意的接管。而一个活跃的企业控制权的竞争市场对有效分配资源至关重要,因为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有能力的管理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取代无能的经理,控制公司的资源。(2)法制基础法律制度对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构建方式和外部融资的数量具有相应的约束效应。与公司治理相关的主要法规包括公司法、证券法、会计准则、破产法、收购兼并相关的法律、对银行规制的法规以及一些非强制性的公司治理规则等。(3)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由于中小股东投资份额很小、人数分散,行使其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成本较高,难以参与公司内
21、部治理,并且在信息及专业知识上处于劣势状态,因此对于投资者的保护应更多集中在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上。在现实生活中,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及机构投资者利用其控制地位、大量资本、准确快捷的信息来源和专业知识有机会做出不利于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决定,使中小股东的权益受到侵害,这些都会严重打击中小股东的积极性,并将最终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4)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在竞争激烈的产品市场条件下,公司的经营状况受到经营者能力和责任心的重大影响,所有者可以通过经营业绩的横向与纵向比对来了解经营者的水平和尽职程度。由此可见,产品市场的竞争有助于克服两权分离条件下信息的不对称性,为所有者对经营者的选择和评价提供了一定依据
22、,因此也对经营者产生了激励与约束的作用。与此同时,它还有利于减少控股股东的“隧道行为”5。1.3 典型的公司治理模式1.3.1 英美市场导向模式英国是最早产生公司的国家之一。在英国公司形成、发展的几百年历史中,公司治理从最初的孕育到发展成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司治理中责任、监督、利益保护等概念的古老渊源可以追溯到12、13世纪的英格兰。美国虽然只有200余年的历史,却有着150多年的公司发展史,其发展进程几乎与英国同步。现代公司逐渐成为主流后,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是现代公司普遍采用的制度,而在英美为代表的市场导向模式中,所有权较为分散是其最大特点,然而这使得股东不能够有效地监控管理层的行为。例如
23、在美国,由于公司治理遵循着“投资者主权”和“股东至上”为核心的理论,股权的分散使小股东难以行使法律赋予其的监督权。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英美作为发展时间较久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市场活跃成熟,资本流通便利。其次是“有效市场理论”,受“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样的投资思想影响,投资者会依靠选择多种股票来分散风险,这就造成了投资的多元化和分散化。由于投资份额小,投资者对股价的关注就远远超过了对公司治理的关注程度,从而降低了对经营者的监督。最后,是受到法律方面的限制与约束,削弱了小股东对管理者行为的监控与激励6。在英美市场导向模式下的公司治理结构中,主要是从公司内部权力的
24、分配角度考察公司的治理结构:一般设立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并不设立监事会,即采用单一董事会制。从理论上讲,股东大会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但是由于股东分散,股东会将其决策权委托给一部分大股东或有权威的人行使,即董事会;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并在实际操作中拥有资产控制权,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并且董事会在内部管理上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在董事会内部设立有不同的委员会来协助董事会更好的决策,二是将公司的董事分为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内部董事是指公司现在的职员,以及过去曾经是公司的职员现在仍与公司保持着重要的商业联系的人员。外部董事一般包括三种人,一是与本公司有着紧密的业务和私人联系的外部人员,二是本公
25、司的外聘的人员,三是其他公司的经理人员。外部董事不在公司担任职务 ,而内部董事一般在公司担任重要职务,且一般是核心管理人。董事会聘用以首席执行官(CEO)为核心的管理团队来负责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首席执行官可以说是公司政策执行机构的最高负责人;同时,由于没有监事会,英美模式一般是通过独立董事和外部审计师等人员、机构实现对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监督,发达的会计和独立的审计确保了企业交易能在公开原则基础上进行记录和披露,从根本上提高了企业运作的透明度。为了缓冲削弱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代理问题,英美市场导向模式中往往采取高薪酬、高奖金,特别是股票激励措施以使经营者利益向所有者利益靠拢。而发达的
26、经理人市场、激烈残酷的并购、较为完善的法律监督制度等也对经营者产生了外部制衡效应7。1.3.2 日德银行导向模式日本和德国同作为银行导向型模式的典型,有着很多共同的的特点:公司股权较为集中;银行在融资和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银行涉足其关联公司的经营事务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主银行体系,即某企业接受贷款中具第一位的银行称之为该企业的主银行,而由主银行提供的贷款叫做系列贷款;公司不只是为股东负责,除去保障股东利益之外公司还需协调员工、银行、供应商、关联企业等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都设有监事会;人员激励约束方面采用了独具特色的年功序列制;虽然信息公开与外部审计也很重要,并非不
27、可或缺,内容较之英美也更为简洁。(1)日本在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军政当局就敦促家族银行合并,还替大多数公司指定一家主银行。二战期间财阀集团借机扩张增长势力,多数企业股份高度集中在少数财阀手中,财阀家族通过控股公司层层控制大批企业,从而形成了高度集中的“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公司所需的重建资金多从城市银行借贷,而城市银行则靠日本银行提供贷款支持,因此,在激烈的贷款竞争中,主银行及其监督体系得以确定下来。集体主义观念和决策的一致是日本文化的特征,因此日本的公司治理更强调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忠诚、信任和利益的一致性,这是日本公司之间交叉持股、员工终身雇佣制的文化背景
28、。同时也造成了经营者所承受来自投资者的压力较小、缺乏经理人市场等现象。日本设有监事会对董事会进行监督,但只针对其行为合法性,并不考虑商业性内容。受其文化及经理人市场不完善的影响,日本公司对经营者主要采用事业型激励,包括晋升、终身雇佣、荣誉称号等,而薪酬方面较之英美要低很多。而且与英美法律规定要求所不同的是,在日本,公司职员的薪资是保密的。在信息透明度方面,日本会计监察人作为对财务报告进行年度审计的会计师,其审计报告一般只向总裁一人而不是整个董事会报告。内部审计师是公司的正式职员,其审计结果也要向总裁报告。(2)德国德国在工业化发展初期,由于其企业主要靠银行融资和提供长期担保,股票市场作为企业筹
29、资渠道的功能远远逊于英美,同时造成银行渗透到德国经济的各个领域,并在公司设立于变更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至少从俾斯麦时代起,银行就是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俾斯麦曾通过银行促使经济增长。开始时,银行只是公司的债权人,但当银行所放款的那家公司到证券市场融资或拖欠银行贷款时,银行就变成了该公司的大股东。同时,因为未受法律限制,德国银行就成为了大型非金融公司的贷款提供者,也成为它们的主要股东。因此,德国银行与公司之间形成了天然、长期、稳定、密切的关系。 “伙伴关系”文化使德国公司与日本公司一样采用“谋求一致同意”的决策方法,“职工参与管理”在德国企业中相当普遍。德国公司对经理人员约束的显着特点就是通过
30、职工参与制来实现对经理人员的约束,此外,德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也十分特别。德国企业治理模式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从1870年开始德国的公司法就要求,除了股东会以外,公司还应当设有双层制的董事会结构,一是管理委员会(Board of Managing Directors),一是监事会(The Supervisory Board)。前者负责公司的日常事务;后者则是公司的控制主体,负责任命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并监督其行为,负责审批公司的重大决策但不履行具体的管理职能。1.3.3 东亚、拉美家族控制模式在绝大多数东亚、非洲以及拉美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大量典型的家族企业。这些家族企业的创业期多始于
31、20世纪50年代之前,即各国处于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时期。这一时期,一些人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和积累,开始在外国资本的夹缝中创办企业,进入了家族企业的创业期,其原始投资均来自自身或其家族成员。二战后,随着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这些曾经的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外国资本逐步退出,家族企业有了相对宽松的生存空间,通过并购、控股、参股的形式,控制了过去为西方资本控制和垄断的行业,企业有了迅猛发展。同时,家族企业开始出现家庭内部多元化,即公司管理权被分散给各创始人或创业者的子女。20世纪80年代至今,家族企业逐渐走向成熟,开始吸纳优秀管理人员进入企业高层,同时家族企业愈发地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家族企业中,企业
32、所有权或股权主要由家族成员控制,而企业主要经营管理权掌握在家族成员的手中,因此常常存在企业的决策家长化、企业员工管理家庭化的问题。而且控股家族往往也掌握着公司经营管理和投资的权限,因此该类型公司治理的问题常表现为控股家族作为大股东和管理层同小股东的利益冲突。而这样的公司在推行新的治理结构时,往往无法解决控股家族股份比重过高这一基本问题。因此即使设立有独立董事,一般也为控股股东提名,加之人才缺乏,并不能够实现其真正的独立性。同时,在这样的国家和地区中,公司控制权市场不活跃,并受政府影响,产业集中度很高,家族企业通常是多样化经营集团,这些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以及交叉补贴体制往往限制了市场的竞争性。1
33、.3.4 公司治理模式趋同化公司治理模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受到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采用外部监控模式的企业开始怀疑完全依赖市场监控的有效性,从而把目光转向公司内部,要求独立董事发挥更有效的内部监督作用;采用内部监控模式的企业开始重视市场因素对公司治理的有效作用;以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家族模式的企业也开始借鉴良好公司治理的成功经验,着手进行公司治理的系列改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各个因素的变迁使得公司治理模式呈现出取长补短、逐渐趋同的趋势。(1)英美公司治理模式的演变如前文所述,在英美公司治理模式中,由于股东的过度分散化,造成了两方面问题:
34、一是相当分散的小股东通常“搭便车”,往往缺乏监督经营者的积极性,易于造成“内部人控制”问题;二是小股东过于关注股价,缺乏对公司治理的关注,经营者则会迫于股价压力而采取短期行为,不适宜公司的长期发展。为解决该模式带来的弊端,英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补救。如逐渐放松银行对非金融机构投资的限制,使机构投资者由短期投资逐渐向长期投资转化;借鉴德国两级董事会制度来强化非执行董事的监控权。(2)日德公司治理模式的演变日德公司治理模式带来的主要问题较之英美模式则刚刚相反。由于股权相当集中,股票过度安全性,造成由于个人持股比例小,而公司法人之间相互持股形成一种不轻易出让股权的稳定形式,最终导致股票流动性小、股
35、票市场疲软。因为缺乏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公司内部监督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同时,企业对银行负债率过高,不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发展,日德纷纷采取措施,开始强调个人股东的利益并减少交叉持股数额以促使证券市场的发展;并且逐渐降低公司负债率,减轻公司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8。2. 我国公司治理沿革2.1 我国公司治理沿革(1)1978.12-1984.9 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也拉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会议提出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最初的改革思路是要通过“放权让利”调动企
36、业和职工的积极性。这从微观层面上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带来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1981年10月国务院转发国家经委、国务院体改办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在国家给予企业自主权同时,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改善。1983年和1984年先后进行了两步利改税,并进一步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但是当时的“利改税”并不能保证企业在平等有序的竞争环境下进行生产经营,企业的激励机制问题仍然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有企业对行政机关的行政依赖和软预算约束问题依然存在,企业仍然无法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2)1984.10-198
37、6.12 两权分离,多种经营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确定国家与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正确关系,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通过政企职责分开,使政府正确发挥管理经济的职能。1986年12月,国务院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可积极试行租赁、承包经营;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要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这对于进一步简政放权,改善企业外部条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促进企业内部机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明确了国有企业的法人地位。自此,“两权分离”成为了改革的主要原则。在此原则之下,出现了对承包经营制、租赁制、股份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各种形式的探索。(
38、3)1987.1-1993.12 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1987年1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企业改革,关键在于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从1992年开始,国有企业的改革开始走上了实践中国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的道路,即实现国有企业投资多元化,股份多元化,产权多元化,从而也必然会涉及董事会成员和管理人员的多元化。80年代末,发现大约有2/3的国有企业存在亏损或且潜在亏损,只有1/3的企业在赢利。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设备技术过时,政府则需要大量资本来支持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有企业开始部分私有化,并且开始向公众发售股票。这些公司自1990年后陆续在上海证券交易所
39、或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然而政府及其相关持股机构仍保留充足的股份以保障其控股权。政府并不愿意放弃控股权从而造成了非流通股和市场中上市公司流通股的现有结构。199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自此,现代企业制度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同年12月,公司法颁布。(4)1994.1-今 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制度新阶段现代企业制度的法律意义就在于要借鉴西方有效的企业法律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中国企业制度,即不再按照传统的依所有制性质来划分企业制度,而是按国际通行的方式,即根据投资
40、者在其所投资的企业中所承担的风险及享有的权益特点来划分企业的形式。从而使中国的企业制度能和世界的企业制度相接轨。2.2 我国公司治理模式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公司制本身就是一种舶来品,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更是缺乏必要的历史传承,可以说是“拿来主义”式的借鉴,而且是多方“拿来”的综合结果。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在股东大会下分设有董事会和监事会。表面上看来,我国现行公司治理的安排在形式上与德国的双层委员会制相似。但在德国,公司的股东大会对监督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管理委员会拥有直接任命和授权的关系。在我国则往往是由股东大会任命董事、组成董事会,并任命由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来与职工代表选举的监事组
41、成监事会。简言之,就是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是一条管理与控制层次线,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和总经理则是监督层次线。两线并行,并最终归于股东大会。3.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3.1 研究方法为了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在上海、深圳两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1818家(根据2010年4月19日两证券交易所公示数据)上市公司中随机抽取5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数据的采集分析。在采集样本的过程中,首先将1818家上市公司按其证券代码由小到大排列为43*43(=1848)的矩阵。然后利用MS Office Excel中的Rand Between函数得到一个取值位于043的13*
42、17随机数表(见附录1),之后再取得50组x位于113,y位于117的(x,y)的随机坐标(见附录2),对应找出随机数表中的位置及数值,再以该数值带入证券代码矩阵来最终确定所选上市公司证券代码(见附录3)。对于所抽取的上市公司的年报资料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3.2 股权结构3.2.1 股权结构概述股权结构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股权构成,即各个不同背景的股东集团分别持有多少股份;二是股权集中度。由于我国的上市公司大多是原来的国有企业转化而来,股权结构比较特殊,无论是股权性质还是股权集中程度具有与成熟市场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特点。在我国,上市公司所发行的股票主要分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两大类。其中,非
43、流通股又分为国有股和社会法人股。国有股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国家股是有权代表中央政府的机构或部门以国有资产向股份公司投资形成或依据法定程序取得的股份。国有法人股是国有法人、政府附属机构或企业以其依法占用的法人资产向独立于自己的股份公司出资形成或依据法定程序取得的股份。社会法人股是由非国有法人以其合法资产向股份公司投资或通过股权协议由其它机构转让而得的股份。流通股分为A股、B股和H股。A股是中国国内投资者在上海(SHSE)、深圳(SZSE)两证券交易所以人民币进行交易的股份。B股是在上海和深圳两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的向外国投资者发行的股份,又各自分为以美元进行交易和以港币进行交易。H股是在香港交
44、易所进行交易的向外国投资者发行的股份。除此之外,一些中国公司直接在纽约、新加坡、伦敦这些海外市场上市扩张资本,这部分股份也成为H股。93.2.2 样本统计(1)统计变量:前三大股东类型及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本文中股权集中度包括三大指标: 第一指标:CR指数(Concentration Ratio) (3-1)公式中是公司第i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本文中n取3,即计算前3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 第二指标:Herfindahl指数,简称H指数。 (3-2)H指数即前n位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本文定义前三位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这个指标的目的在于,对持股比例取平方后会出现马太效应,比例大的越大,
45、比例小的越小,从而突出股东之间的差距。第三指标:Z指数 (3-3)Z指数是指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Z指数越大,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的力量差异越大,最大股东优势越明显。而最大股东的实力优势明显,对公司运作和股价的市场表现会有很大影响。控股股东类型。按照控股股东的性质不同,控股股东可以划分为国有控股,民营企业控股,机构投资者控股,法人控股。实际控制人类型。上市公司通常只有一个最终的所有者,这个所有者持有了全部股份中的绝大多数。(2)统计结果:(原始数据见附录4)表1 第一大股东控股情况样本数量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5085.2312.2336.3915.89图1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46、分布在50家样本上市公司中,约有64%的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30%以上,平均持股比例为36.39%,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普遍较大,股权集中度高,其中第一大股东控股比例最高竟高达85.23%。同时,大多数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集中在20%至60%这一区间,尤其集中在40%上下,如图1所示。除去第一大股东外,只有38%的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10%,而在第三大股东中则该比例为12%。在控股股东中,国有控股超过50%,其中国有法人控股占据40%,国家股占14%。可见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占相当大的比重,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依然存在。另外,非国有法人控股和自然人控股分别占据2
47、8%和12%,如图2所示。 图2 控股股东类型分布根据图3统计结果,54%的公司最终控制人为政府控制,其中包括国务院及各级政府和各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而一些非国有法人和自然人控股的公司,则其实际控制人多为自然人。图3 实际控制人类型分布表2 股权集中度指标统计指标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S86.2615.1248.8817.01H0.72650.01530.17320.1389Z297.651.0518.6846.15通过表示股权集中度的三个指标的计算统计可见,在50家样本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偏高,其中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最高竟高达86.26%。其中,H指数最大值为0.7265,最小值为0.0153,多集中于0-0.2区间,如图5所示。Z指数则最大值高达297.65,平均值为18.68,除去最大值之外,Z值多集中于0-20这一区间,见图6。图4 S指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