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艺术生产论”的发生、形态和问题_李映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913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生产论”的发生、形态和问题_李映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艺术生产论”的发生、形态和问题_李映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艺术生产论”的发生、形态和问题_李映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7“艺术生产论”的发生、形态和问题李映冰(兰州城市学院 文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内容摘要:马克思开启了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研究艺术问题的模式。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了艺术生产与科技进步、意识形态、消费等问题的关系和特性,开拓了艺术生产论的理论空间。中国新时期的艺术生产研究,在突破传统认识论文学观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为我们全面理解文学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从精神生产或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来看待、研究艺术生产,忽视了马克思是在资本社会、经济运营这一基础和层面上使用艺术生产概念、谈论艺术生产问题的;二是从经济学角度而不是从一般哲学角度解读“生产”,存在把艺术生产混同于一

2、般生产,把一般生产理论套用到艺术生产论,因而忽视艺术审美价值的倾向;三是在资本、技术、市场强势介入下,艺术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这种变化对艺术本身和现代社会将会发生何种影响,学界尚缺乏深入的思考。关键词:艺术生产;商品属性;精神生产;审美价值。作者简介:李映冰,文学博士,兰州城市学院文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研究。中图分类号:I0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8-2026-(2023)03-0077-10早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马克思就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形态,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11857年写

3、成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正式提出作为精神生产方式的“艺术生产”概念,与“物质生产”相区分,并在论述两者的不平衡关系中提出,艺术发展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1867年 资本论 出版,书中马克思把艺术生产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研究。可以讲,马克思开启了从政治经济角度研究艺术问题的模式,这是我们今天所谓“艺术生产论”的开端。但是,“马克思本人很少明确地、直接地谈论艺术生产尤其是艺术内部的生产机制问题,其讨论重心一般聚焦在作为精神生产门类之一的艺术生产与整体精神生产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上”2。这为后来的艺术生产研究留下了生长空间。一、西方艺术生产论诸形态布莱希特是最早关注艺术生产

4、理论的学者之一,在诸多问题上均有创见,举其要者:(1)与物质生产劳动相似,在艺术生产中,劳动工具、生产技巧决定着生产的成败与否。(2)作为人类独特的一种精社会科学论坛2023/3 文史纵横DOI:10.14185/ki.issn1008-2026.2023.03.02178社会科学论坛2023/3 文史纵横神实践活动,艺术不仅是对世界的认识和反映,同时通过这种活动实现对世界的改造和建构。(3)在商业化浪潮中,艺术生产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期待着读者(消费者)的积极参与,以便作为商品的作品能够实现自身独特的价值。布莱希特为艺术生产理论建构起一个宏阔的论域,为后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其中,本雅

5、明关注艺术生产与科技进步的关系,他讲:“艺术不是以观念的形式反映现实的认识活动,而是通过一定的艺术技巧来加工和改造现实的生产活动。”3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一种特殊生产活动,即它们同样由生产与消费、生产者、产品与消费者等要素构成,同样受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制约”4。因此,“只有从技术的角度才能对文艺作品进行直接的唯物主义的社会分析。技术概念是一个辩证的出发点,能够超越形式与内容、政治倾向和艺术质量的二元分析”5。本雅明的理论创新之处在于:“充分肯定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生产的重要作用,把科学技术看成是艺术发展与艺术普及的新的生产力。”6正是在科技的支撑和推动下,艺术的“

6、光晕”才得以祛除,艺术的普及才成为可能。本雅明同时指出:技术并不具有必然的进步性,“因为统治阶级对利益的渴求要通过它来满足,所以技术背叛了人”7。总体看,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充分估计了科学技术等生产力要素对于艺术发展的巨大意义,并把艺术技巧的创新与政治批判功能直接挂起钩来,开辟了研究艺术史、艺术社会学的新途径”8。阿尔都塞关注艺术生产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实践,也是一种对意识形态的生产。在阿尔都塞的影响下,马歇雷指出:“文学文本要挣脱意识形态强加的必然的强制而表征自由,以自由为主导来结构文本,申说自己的真实。这就是说,文学文本实际上对意识形态进行了加工,这种加工是一种结

7、构性的变化。它把意识形态的保守性、强制性结构,转化为开放性、自由性结构。”9这种开放性、自由性结构与保守性、强制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处于一种复杂的关系之中,它受制于意识形态,而又与它偏移和离心,保持着一段能够审视意识形态,甚至瓦解意识形态的距离”10。文本形式和意识形态这样一种复杂关系“来自于作家个人对历史和意识形态的独特的理解和构想正是通过意识形态,文学向意识形态发起挑战”11。意识形态和文学之间总是存在不对称和破缺,从而为一个新世界的诞生提供了可能。在阿尔都塞、马歇雷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伊格尔顿提出了自己的文学生产理论,其中既包括物质生产,又包括意识形态生产,伊格尔顿试图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

8、辩证关系12。按他的说法:“艺术可以如恩格斯所说,是与经济基础关系最为 间接 的社会生产,但是从另一意义上也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它像别的东西一样,是一种经济方面的实践、一类商品的生产。批评家,即使是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也很容易忘记这个事实。因为文学是处理人类意识的,这就诱使文学研究者局限于这个领域之内。”13因此,“如何说明艺79“艺术生产论”的发生、形态和问题术中的 基础 与 上层建筑,即作为生产的艺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之间的关系,仍是马克思主义批评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14。这一问题后来也引起了中国学界的争论。不过伊格尔顿最终还是回到了马克思原初的思路上,提出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解读,

9、要“回到马克思主义至关重要的问题:文化生产方式的所有权或控制权”15。比起作为精神生产的意识形态所能发挥的反作用,物质生产、科技进步发挥的作用才是基础性、决定性的。伊格尔顿对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回调。鲍德里亚关注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中的这样一段话:“消费从两个方面生产着生产:(1)因为只是在消费中产品才能成为现实的产品,因此,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2)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

10、用的对象。”16。这段话包含四个观点:(1)产品只有通过消费才能成为现实的产品;(2)产品只有消费者的参与才能最终完成;(3)消费创造生产的需要和前提;(4)消费创造生产的动力和“意向性产品”17。这些观点被鲍德里亚借鉴、采纳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消费文化理论:文学作品只有在消费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文学消费作为文学消费者内心需求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方向、内容,乃至形式;文学消费不仅在观念上引导着文学生产,而且在现实中生产着文学生产。综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8发掘了马克思没有展开的思想原点,明确提出艺术生产问题,并且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理论,运用到艺术领域,研究了艺术

11、生产与现代技术、物质生产、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多重关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新的思维空间、理论空间19。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艺术生产论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偏离了马克思的原意。比如,马克思虽然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生产,但强调这种生产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的精神生产。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在将艺术创作视为一种生产时,对艺术生产的精神性、特殊性注意不够,并有将艺术生产等同于意识形态或等同于一般商品生产的理论倾向20。因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因为中国自身独特的国情和语境,新时期以来,中国学者在借鉴、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逐步走上独立研究的道路。二、中国艺术生产论诸形态董学文

12、是新时期较早研究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学者之一,在19831984年间连续发表专题论文21,强调要重视艺术生产理论的研究。同时期,程代熙发文指出:“马克思与前人和他同时代的人的不同是,他既不是从哲学来谈艺术和美学,如康德、黑格尔那样,也不是就艺术论艺术,如丹纳,而是把艺术、美学放在政治经济学里进行科学的考察。”22稍80社会科学论坛2023/3 文史纵横后,肖君和发文提出:指导我们文艺思想、文艺创作的基础理论“应该是马克思的生产论,而不是反映论”。我国的文艺思想和文艺创作,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生产理论的指导下,才会出现“一个繁荣兴旺的新局面”23。20世纪80年代后期,文艺的商品属性、商品化问题

13、开始凸显,学术界就此展开了一次较为集中的讨论,这期间发表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何国瑞的 论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体系 艺术生产论纲,徐岱的 艺术生产发生论,朱辉军的艺术生产论的独创与缺陷,朱立元的 略谈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辩证关系,王德颖的 艺术生产论和意识形态论,张来民的 走向艺术生产论,刘启宇的 艺术生产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等。这些文章对艺术生产论的理论发生、价值和意义,艺术生产论与艺术消费论、意识形态论的关系,艺术生产与人文精神的失落与拯救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讨论。1989年,董学文 走向当代形态的文艺学、何国瑞 艺术生产原理 先后出版,两书作为建立“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

14、义文论的尝试,引起了学界关注。董学文一书的突出特点是:“一,以 艺术生产 作为文艺学从 经典形态(或 历史形态)过渡到当代形态 的理论起点;二,探索了艺术生产理论较为完整的范畴体系;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多维思维空间。”24何国瑞一书“以艺术生产的生成、发展、特征为本体,以艺术生产者的本质、创造能力、生产倾向为主体,以艺术品的性质、类型、关系为客体,以艺术生产媒介、属性、种类、艺术性为载体,以艺术消费者的消费本质、消费心理、消费方式为受体,试图建构一个具有 当代形态 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体系”25。毋庸置疑,以“生产”为逻辑起点建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对“艺术生产、消费的全过程

15、给予了充分关注,使文艺学理论与文艺活动的实际大大靠拢”26。但是,以生产为逻辑起点建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理论难题,那就是如何处理“生产论”与“反映论”的关系。关于这一问题,朱光潜在1957年就提到了,他讲:“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经常从生产观点看文艺的。那么,从生产观点去看文艺和单从反映论去看文艺,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单从反映论去看文艺,文艺只是一种认识过程,而从生产观点去看文艺,文艺同时又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依照马克思主义把文艺作为生产实践来看,美学就不能只是一种认识论了,就要包括艺术创造过程的研究了。”27看来,朱光潜并不满足以反映论作为理解文学的唯一途径,而把建立在马

16、克思实践哲学思想上的生产论作为解读文学的更为坚实的基础。在这一点上,艺术生产论的倡导者和朱光潜的思路其实是一致的。但还是有些含糊的地方需要澄清。反映论和生产论之间的争议,源于对马克思哲学的不同解读。正统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第一原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文学,基本属性是认识,基本职能是反映社会存在。81“艺术生产论”的发生、形态和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实践”才是马克思哲学的灵魂,艺术从根本上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因此,以实践论替代反映论,或者实践论和反映论并行,作为文学观的哲学基础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在马克思的思想中,生产主要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当马克思把艺术界定为一种特

17、殊生产的时候,是为了说明,在资本征服世界的格局下,艺术必须遵循生产、消费、分配的资本运行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生产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都是经济学的,而并未触及文学的内部规律。况且,即便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待文学现象,定性为艺术生产,但这种定性也无法否认“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具有观念生产的特质,最终离不开认识论这一哲学基础”28。因此,艺术生产论者就需要对反映论与艺术生产之间的内在关联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深化29,考虑到艺术生产论和文学反映论之争的背后是哲学观念之争,双方达成共识尚有待时日。20世纪90年代后,学界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思考更为深入,眼界更为开阔。其间,朱立元发表了 艺术生

18、存论与艺术反映论之关系辨析 艺术生产论与唯物史观 关于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等一组论文,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作了综合考察与研究,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见解,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与设想30。进入21世纪,“学界结合文化工业理论、消费理论、空间理论、生态理论、景观理论、文化资本理论、权力话语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展开了诸种关于艺术生产基础问题的讨论”31。这其中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叶纪彬的 新时期艺术生产理论研究述评,季水河的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在20世纪的多向展开,何志钧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异同辨,汪正龙的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多重内涵、当代发展及面临的挑战。一些个案研究也许更值得关注。比

19、如,王本朝通过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的生产机制指出:“现代文学体制与西方的器物、思想和文化导入中国的过程大致同步,它在进入中国社会历史的语境过程中,也自觉进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系统,并作为新思想、新观念诞生的温床不断改变和创造着文学现代性话语系统。”32现代文学生产机制及其思想、观念产生在西风东渐的历史背景下,仅仅从文学内部是无法观察到这一现象的。颜翔林通过对现代神话模式的研究发现:“在现代神话影响下的文艺生产,它的大众性成功地消解了以个人意志凌驾在众人之上的启蒙主义神话。尽管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势能,现代艺术还是比较成功地以娱乐性和审美性抵消了传统文艺的道德说教功能。”33不同于古代神话模式,

20、现代神话营造出一种光怪陆离的景观,神圣、严肃、崇高的英雄隐退,形态各异的芸芸众生粉墨登场,以此构成对传统的挑战。周韵通过对先锋艺术的发端及运行规律加以审视,发现先锋艺术与市场机制具有同生共谋的关系:“先锋艺术的确借助时尚与市场确立了这样一种关系一方面试图游离市场及其限制,强调自身的独特性;一方面又不断地寻求市场的支持,从而达到对市场的82社会科学论坛2023/3 文史纵横持续妥协。时尚原则促进了先锋派的竞争和转变,导致先锋派与市场日益同化,最终完全成为市场的时尚商品。”34这样看来,即便是号称先锋的艺术也得服从资本运行的法则,最终沦为自己反对的市场的奴仆。张玉能有些复古情结,他认为:“艺术作为

21、特殊的精神生产,与市场机制的生产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关系,那就是艺术引领着包括市场活动在内的所有人类活动,走向更高价值的实现与完成。”35在当今社会,否定艺术生产的产品生产属性、商品流通属性、价值交换属性,显然并不符合事实。合理的解释是,张玉能站在古典主义、精英主义的立场,希望艺术借助现代社会的信息网络、科技发明、工业生产、商品流通等便利条件的同时,继续保有自身的精神性、批判性、否定性、超越性等审美特质,以期更为高效地引领文明的进程。这个愿望是美好的。但现代社会,归根结底是资本和技术统治的社会,因此,如何利用资本而又免于被资本的侵蚀,借助技术而又免于被技术裹挟,就始终是艺术无法

22、摆脱的梦魇。孙秀昌试图返回马克思的原意,他讲:“马克思是在现实关系中来考察人的实践活动与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种种关系的。这种姿态注定了马克思在谈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关系时不可能对艺术自律有更多的措意。尽管如此,以个人自由活动为价值旨归的马克思还是敏锐地看到,在资本一元的社会关系下,那些秉持人的自由精神而从事艺术生产的艺术家应该与资本化的物质生产保持必要的张力。”36艺术生产虽由马克思提出,但这种生产既然以艺术为前缀,则必受艺术法则的制约,而表现为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实践活动。如果一种生产活动仅以牟利为目的,而无视其审美价值,或可称之为生产,却不可称之为艺术。因此,艺术生产就应在艺术与生产、功利

23、性与非功利性之间谋求微妙的平衡。2010年以来,研究进一步深化、细化。比如毛崇杰认为:“由于艺术产品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固有的审美价值分裂,因此有必要将艺术生产与消费并置作为文学活动的本体论基础,以此构建一种 生产-消费-价值 的理论模型。”37与何国瑞二十年前提出的理论模型相比,毛崇杰是以生产、消费为本体,而不是以产品为本体,这一模型似乎更符合现代社会艺术生产的特点。要注意到,现代社会的艺术生产是以消费为导向的,生产、产品均服务于消费,服务于市场,服务于资本。所谓的审美也只能服从消费、市场、资本,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面对这一现实,范周、褚钰琦不为所动,提出:“以文化凝聚力、文

24、化软实力、文化生产力、文化创造力作为探索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思路和基本原则。”38这个思路侧重于把文化、艺术当产品、商品做,因此最重要的就是把商品宣传推销出去,而并未去深究这个产品本身包含着什么价值。这应该是社会资本化产生的必然结果。陈齐佳显得有些悲观:“借助网络平台,商业力量很容易对文学创作活动形成一种全覆盖的控制。这种趋向短时期内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从长远看,则存在83“艺术生产论”的发生、形态和问题着诸多值得忧虑的因素。”39不可否认,网络平台对艺术生产的发展起过正面积极的作用,以电脑、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介在文学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了书写自由,促进了文化相关产业的繁荣。但是今

25、天,艺术生产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已经被网络平台控制,而无视艺术的审美特性和创作规律,使之完全屈从于资本、市场的意志,其负面作用显现无疑。遗憾的是,我们还没有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一小结: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艺术生产与现代技术、物质生产、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多重关系相比,中国的艺术生产研究既宏大又细微。宏大是指理论的热情和构想,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董学文、何国瑞、毛崇杰、朱立元是其中的代表。细微是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陈齐佳、王本朝、张玉能、颜翔林、周韵、孙秀昌等人的研究各具特色。这样就从相辅相成的两面为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建设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客观上,艺术生产论在突破习以为常的认识论的

26、文学观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为我们全面看待文学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认识论文学观的主导下,文学不过是作家反映世界、读者认识世界的工具。反之,艺术生产论“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艺术理论脱离艺术实践的毛病,克服了主要从静止的观点、主要从作品看问题的缺点,而是把艺术当作一个感性活动过程来考察”40。在艺术生产论的视域中,艺术创作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艺术生产不过是利益驱动的资本运作方式。观念的转变使得神化作家的“天才说”“代神立言说”彻底破产41,进而击碎了环绕着艺术的光晕。梳理新时期以来的研究成果,也可发现存在这样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由于受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模式影响,中国的艺术生产研究主要是从精神、审

27、美生产,或者从意识形态、社会关系、统治模式的生产的角度出发来看待、研究艺术生产。“忽略了马克思提出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理论的历史的、经济的社会背景,而对之作了一种纯粹精神的、美学的研究。对其中的 生产 这个词,仅仅作了一种消弭其历史性的隐喻式借用其实,马克思提出的精神生产或艺术生产必然地合理地含有商品经济时代,特别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生产的全部特征”42。马克思始终是在资本社会的前提下,在经济运营的层面上使用艺术生产概念、谈论艺术生产问题的。但因为国情和语境都不同,在中国谈论艺术生产问题,往往绕开资本、市场问题。结果是,要么把生产和审美联结起来,要么把生产和意识形态联结起来,但其共同特点是倒

28、向马克思批判的唯心主义。这不能不说是对马克思实践哲学、唯物史观的背离,进而形成对艺术生产理论的一种背离。二是与第一点相反,由于从经济学角度,而不是从一般哲学角度解读“生产”,研究中又存在把艺术生产与一般生产混同,把一般的生产理论套用到艺术生产中的倾向。84社会科学论坛2023/3 文史纵横应该看到,马克思用“生产”来界定文学,是为了说明在资本征服世界的历史阶段,文学活动也不能摆脱生产、消费、分配的资本运行法则。因此,当我们把文艺纳入生产的范畴,作为一种社会生产的形态进行研究时,混淆一般生产理论与文艺生产理论似乎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这个容易引起混淆的问题,马克思在 剩余价值理论一文中已经予以了说

29、明。文中马克思把劳动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简单说来:生产劳动可以转化为资本,进入新一轮的资本运作;非生产劳动则以工资或利润的形式体现,并不进入新一轮的资本运作。以此标准衡量,“艺术生产”也存在两种情况:以谋生为目的的艺术生产属于非生产劳动,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艺术生产则属于生产劳动。马克思的这种区分提醒我们,在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待文学问题时,不仅要看到在资本主义历史阶段,艺术生产具有盈利的特性,同时也要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43。真正的艺术生产“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生产,它是以人本身的发展、个性的充实和自我实现为目的的,其本质特征值生产审美价值

30、,而非商品价值”44。一言以蔽之,在艺术生产的商品性与审美性上,“审美品格应该有优先权。审美性是保持和提升艺术生产的精神品格的前提,若纯粹为了消费,那就只是生产而不是艺术生产了”“作为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必须坚持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在借助资本的同时,反抗资本对艺术的侵蚀”45。因此,单纯地从经济学角度解读文学并不全面,既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也不符合文学的现实。艺术生产论并不仅仅在资本社会对于文学活动的规律有着很强的说明性,艺术生产论同时也指向文学活动自身的审美特性,揭示着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艺术生产研究在从经济学视角考察文学现象时,也不能忽视文学活动自身的特性。三是在资本、技术、市场的

31、强势介入下,现代艺术已经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这种变化对艺术本身和现代社会将会发生何种影响,学界尚缺乏深入的思考。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不过是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和内容的观念表现。具体而言,交换作为商品经济的形式,确立主体间的平等。物质资料的私有作为商品经济的内容,确立个人的自由。因为商品交换的前提,是参与商品交换的主体互相承认对方是商品的所有者,商品交换是在双方自愿的原则下进行的,并不是诉诸暴力46。在自由平等交换法则下运行的商品社会,必将演化为民主社会,或者说,商品社会和民主制度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反之,中国文化总体呈“重农抑商”态势。这种态势的成

32、因非常复杂,非本文所及,这里只是指出,中国历代统治者明确意识到,商业活动促进人力、资金、商品、技术、信息的横向流动,这种流动势必冲击、动摇专制统治的两大基石贫民和愚民,最终摧毁专制统治本身。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看,专制统治希望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自由平等的商业活动会妨碍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贫民”于是成为最稳固85“艺术生产论”的发生、形态和问题专制统治的重要手段。从政治运作的一般策略看,专制统治力图固化并封闭个体的空间位置,隔绝个体间的横向关联,以有效实施其教化民众、最终达成其稳定专制统治之目的。“愚民”是稳固专治统治的另一重要手段。因此,商业活动与专制统治形成潜在而又尖锐的对立。如果从此视角出

33、发,那么新时期以来的艺术生产研究,其意义就不仅在于揭示了艺术活动的“生产”特性,从而使艺术生产者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矛盾消弭在文学艺术的生产过程中。文学生产论提出的重要意义,应在于使文学艺术从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界回到了资本驱动的现实世界。在市场化环境下,艺术像其他形式的生产一样,依赖于相应的技术、管理和经营策略,服从市场规律的引导和制约艺术生产已经成为艺术家或艺人、读者或观众、出版商或制片人共同打造作品自身价值、营造市场氛围、追求商业利润的文化实践活动,从而推动艺术走上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这种发展对于艺术自身的繁荣,价值不言而喻,虽然这种繁荣往往是庸俗的、畸形的;对于破除神学的、形而上学的观念,价值

34、不言而喻,虽然对于商品、货币的崇拜使神学的和形而上学的观念始终顽强地存在。当资本成为新的统治者,艺术所承担的打破总体性、一体化、同质化观念及现实,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解放的使命变得空前艰巨。但是,当我们意识到艺术生产的每一次运行,都可能成为转变普通民众意识、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时,那么,艺术生产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还是应给以积极评价。目前看来,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有待深化。最后需要指出,在以往的研究中,文学生产和艺术生产是作为可互换的两个概念被使用的。本文也是如此。但是,这种使用是以关注文学生产和艺术生产的共性、忽视两者的差异性为代价的。可以预期,对文学生产特性的研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

35、方向。(该文系甘肃省2020年社科规划项目文学意识形态论的发生、形态与拓展研究 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YB076)注释: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1页,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2陈奇佳:关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反思,载 江苏社会科学 2011年第4期。3苏宏斌:跨世纪的对话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载 学习与探索 1998年第2期。4马 驰:“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第162页,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57 刘北城:本雅明思想肖像 第175、120页,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61720 季水河: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在20世纪的多向展开,载 文学评论

36、2005年第4期。8王 雄:论瓦尔特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载 南京大学学报 1995年第4期。91011 德 西奥多 阿多诺:美学理论第340、337、342页,王柯平译,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2 冯宪光:20世纪西马文论本体论的主要形态,载外国文学研究 2005年第4期。1314 英 特里 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第65、81页,文 宝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15王逢振:今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第98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4页,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8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之外,不得不提到拉法格。根据李益荪的研

37、究,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拉法格在批评实践中所发现和总结的一系列问题和观点,如通俗文学的崛起、作家社会地86社会科学论坛2023/3 文史纵横位的变化、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变化革新等等,都是对“艺术生产”理论的丰富和补充。参见李益荪: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内在差异性,载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1940 冯宪光:马克思美学的现代阐释第186、187页,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1 董学文文章主要包括:关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载 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论集,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概念及其理论,载 文艺论丛(第18辑),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38、版;马克思论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载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2卷),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22 程代熙:一本值得一读的美学论著董学文 马克思与美学问题 述评,载 贵州大学学报 1985年第1期。23 肖君和:要用马克思的“生产论”指导文艺,载 文艺争鸣 1986年第4期。24 王德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文艺学当代形态建设,载 东岳论丛 1990年第6期。25何国瑞:艺术生产原理 第15页,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2629 童庆炳等主编:新中国文学理论50年 第75、76页,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7朱光潜: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载 哲学研究 1957年第4期。

39、28马 驰:论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载 社会科学 1998年第10期。30 本组文章均收入朱立元:理解与对话,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1 陈奇佳:21世纪以来中国的艺术生产论,载 人文杂志 2012年第3期。32 王本朝:中国现代文学的生产机制问题,载 文学评论 2004年第2期。33 颜翔林:现代神话与文艺生产,载 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34 周韵:为象征资本而战,载 湘潭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35 张玉能: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艺术本质论,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7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6 孙秀昌:关于马克思“不平衡关系”问题的两次论争,载 河

40、北学刊 2009年第1期。37 毛崇杰:艺术生产、消费、价值之本体论整合,载艺术百家 2010年第2期。38 范 周、褚钰琦: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看文化产业的兴起,载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第2期。39陈齐佳: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载 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41 陈定家:略论意识形态与艺术生产,载 甘肃社会科学 2002年第6期。42 金元浦:论文艺与经济,载文学评论2011年第6期。43 德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1册)第296页,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44 李 英:金钱崇拜与艺术生产,载 哲学研究 1985第5期。45 胡亚敏:再论艺术生产,载学术月刊2011年第10期。

41、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97页,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The Occurrence,Form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Artistic Production TheoryLi Yingbing(Institut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Lanzhou City College,Lanzhou,China)Abstract:Marx opened the mode of studying artistic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economy.Western

42、 Marxism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and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artistic produc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ideology,consumption and other issues,and opens up the theoretical space of artistic production theory.The study of artistic production in the new period of China has made a us

43、eful attempt to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epistemological view of literature,and has provided us with a new perspective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phenomenon of literature.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First,to view and study artistic prod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44、spiritual production or ideology,it ignores that Marx used the concept of artistic production and discussed the issue of artistic production on the basis and level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operation of capital;Second,on the contrary,when interpreting“produc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ra

45、ther than general philosophy,there is a tendency to confuse artistic production with general production and apply general production theory to the theory of artistic production,thus neglecting the aesthetic value of art;Third,with the strong intervention of capital,technology and market,art has embarked on a brand new development path.However,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in-depth thinking in the academic circle about how this change will affect art itself and modern society.Key words:artistic production;commodity attribute;spiritual production;aesthetic value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