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地缘”影响下云上村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研究_苏婉婷.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8657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缘”影响下云上村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研究_苏婉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缘”影响下云上村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研究_苏婉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缘”影响下云上村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研究_苏婉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3环艺设计“地缘”一词最早见于国内研究人员对于西方(尤其是德国)人文地理学一个分支学科“地缘政治学”的翻译名称,而所谓“地缘群体”是指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社会群体,是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地缘群体以居住关系为基础,是由同一地方的居民所构成的邻居关系的社会,如城邦、部落或村落等。地缘群体在长期共同生活与创造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文化地缘文化1。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地缘文化的内涵也在不停延伸、丰富和完备。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提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2,侧面说明了中国传统乡村所具备的地缘性。随着时代发展,传统乡村的“乡土性”屏障被打破,其“地缘”情况较过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2、变化。而乡村民居是传统乡村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因此,思考具备地缘特征和地域文化的传统民居如何在可持续性前提下发展,是如今不可回避的问题。一、云上村的“地缘文化”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传统民居改造逐渐成为艺术文化领域以及城乡规划政策中的热门话题。罗平交通便利,背靠云南,是云南面向广西、贵州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东大门。由于村落位于山谷之中,受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加之石料资源丰富,云上村的传统民居呈现出以石头房为主的传统民居形式。对于这些具有地域特征的传统民居而言,其整个聚落的空间布局、建筑形态和建筑材料,都记载着社会的变迁。建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地缘文化和集体记忆,

3、反映着生活价值和物用价值的时代属性。纵观各地,大多数传统民居的发展都采取这两种方式:一种是凝固式保护;另一种则是毫无章法地大拆大建。这两种极端发展方式都具有自身的弊端,它们不仅忽视了居民在整体大环境下的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而且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云上村是一个典型的强地缘聚落。古时云上村山多地少,道路不便,因此由村民结合形成的固定的社会单元具有极低的流动性,这使得云上村传统民居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在民居选址上,村民们具有共同的居住文化认同。民居住宅依山而建,依托地势,选择的方向为向阳的一面,并聚拢于山脚处。民居住宅聚集于村落北部和东部,村庄的建设呈现出无规律的自然生长状态,其沿山体走向自然

4、发展(如图 1)。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减少建造成本,当地居民还选择就地取材。综合以上因素,云上村的传统民居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还有显著的地方色彩,并且形成了独特的聚落外貌。因“地缘文化”形成的独特建筑形式以及自然景观构成了云上村独特的生态环境。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云上村的交通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这也催生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云上村的地缘外延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在现代建筑技术的基础上,由当地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强势介入与当地人外出后返乡所带来的思想转变使得云上村及周边乡村的民居形式产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便是传统民居的消失与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兴起,但

5、随之而来的便是以云上村传统民居为代表的乡村文化的保护问题。二、“地缘”影响下云上村民居现状(一)云上传统民居的特征“地缘”影响下云上村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研究文/苏婉婷 王晓斐 通讯作者/邹 洲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原有的乡土社会结构和生活价值观受到了巨大冲击,而作为乡土文化生活物质载体的传统民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异化民居的崛起使传统民居走向衰落。罗平县云上村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文化生活观念,形成了独特的民居形式以及建造文化。本文通过探求云上村传统民居中的不可变因子,分析传统民居的内在价值,剖析影响民居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因素,试图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关键词:传统民居;地缘文

6、化;可持续发展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艺术介入在云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的策略与实践研究”(2017FH05392)研究成果。DOI:10.16129/ki.mysds.2023.04.04394创意2023/04民居住宅是一种文化,它既是生态环境、人文生境的集中体现,又映射着聚落发展的轨迹,是聚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随着时代更替,村民们受到外来文化与技术的冲击,被城镇建筑的思潮所干扰,纷纷选择摒弃原有的特色建筑,建造西式小洋楼。因此,传统的特色民居慢慢被各式现代洋楼所取代,村落失去了原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区域特色和乡村建筑的特有魅力。但现存的云上村传统民居仍保留着其传统的

7、设计思想与文化内涵,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顺其自然的空间观。云上村地处山间小盆地,周围群山环绕,野兽较多。为了居民的居住安全,传统建筑的开窗都较小,甚至没有,整个建筑就像一个坚固的堡垒(如图 2)。有的建筑还单独建造了地窖,以便于粮食储存,防患野兽。同时因为当地属于高原季风气候和南亚热带气候,降水充沛,早晚温差大,空气潮湿,所以当地传统建筑多采用坡屋顶形式,便于排水;坡屋顶的三角构造使得热气汇聚于屋顶两坡交叉处,夏天聚热于顶部,有效地对室内环境进行降温;厚实墙体具有优秀的保温性能,使得室内环境冬暖夏凉。云上村传统民居注重营造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是民居赖以依存的自然环境,云

8、上村的民居以山地为背景,根据自然条件将建筑融入自然之中。同时,传统民居又是很强的人文景观,云上村不同组合方式的庭院空间序列和建筑群、纵横交错的屋顶和巷道、体现地域风格的建筑造型和材料,以及色彩装饰的建筑“符号”系统、反映文化特征的石雕,木雕,村落中的中心广场、戏台、祠堂等都是能够反映当地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村落空间构成和乡土建筑类型。二是因地制宜的材料观。“天人合一”是中国人最基本的造物观念,强调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因此在造物过程中,人们也理应最低程度地改变自然。云上村的传统民居有很强的生态性,其生态精神受民族信仰的影响,是本地区传统民居的一大特点,并体现在建筑选址、建筑布局、建造

9、技术、建筑装饰等各个方面。从建筑内部布局到外观造型装饰都体现了朴素的生态精神,是传统民族信仰和生态观念的有机统一。云上村布局紧凑,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乡村聚落依山体走势而成,使建筑本身成为山体景观的一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在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当地人充分利用了当地特有的地质条件喀斯特地貌,建造了许多木构架的石头房,这种地貌具有碳酸盐石材和木材丰富的特点,其中石材作为天然材料可以重复利用,能够达到可持续的效果;在建筑装饰方面,彝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这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征、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等历史文化传统(如图 3)。三是秩序井然的道德观。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造就了内涵

10、丰富、风格独特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一种秩序性、规范性的道德观念,这种伦理思想也将自身所具有的秩序感表现在了云上村的传统民居中。云上村的建筑布局以及单体建筑的规模、体量、建筑色彩、建筑式样、建筑布局以及装饰装修等都呈现出明显的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观念(如图 4)。从整个村落的布局来看,中心位置是村落的政治文化中心,设置了村委会以及中心文化广场,在体量上大于民居建筑。传统民居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家族伦理理念、宗教信仰和行为准则。这种秩序常常通过对空间的使用来表现,例如最大的房间是给家长的,晚辈一般住在耳房。这种伦理性其实是中国人内心的伦理思想和秩序规范的体现,而在传统民居的发展

11、中,这也是不可变因子。(二)云上村民居的现状因其地缘外延的拓宽,云上村及其周边村落发生了巨图 2 云上村传统民居开窗(图片来源:作者拍摄)图 1 云上村复原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95环艺设计大变化。以村内建筑分布与类型而言,村内现有建筑呈现出分散式布局,并可按照建筑的材料和构造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传统石头屋”“砖混建筑”“钢筋混凝土建筑”,这三种不同的建筑类型有着三段不同的时代发展背景。在云上村中存在着三种大相径庭的建筑形式,在聚落中,西式小洋楼和传统民居交错分布,这使得建筑群落失去了原有的整体秩序。如今云上村的三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式也代表了这三种不同的民居发展现状。根据其风格特点,笔者将

12、其分为经济型民居、小康型民居、富裕型民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讨论。1.经济型民居所谓“经济型”民居指仅能勉强满足日常使用需求的民居,在云上村的民居形式中,这类民居形式的占比约为5%。经济型民居多为传统的石头房,目前普遍存在朽损、屋顶漏雨、居住品质低、采光通风差、室内低矮难利用等问题,甚至其中的部分民居还属于急需改造的“经济型”民居(如图 5)。经济型民居的使用者的经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其住宅多为常年修补并保存下来的传统建筑。这类建筑最具有云上村传统民居的特征。从文化属性而言,经济型民居是传统乡村民居文化的重要载体,但也存在着住房安全无保障、卫生设施不齐全、改造成本较高等问题。2.小康型民居“

13、小康型”民居是指利用现代营造技术与材料修造的,但仍部分保留了当地传统民居风貌的民居建筑,在云上村的建筑中,这类建筑的占比超过了 50%。与“经济型”民居相比,“小康型”民居的使用面积略有增加,居住功能更加体现了现代化,设备设施配置完全。因此,人们的居住环境也有所改善(如图 6)。通过对云上村现有小康型民居的分析,笔者发现“小康型”民居建筑存在着以下三大问题:一为其主体建筑框架和大部分建筑构件均来自现代营造技术与材料;二为在建筑形式上,此类民居摒弃了云上村原始的建筑风貌,仅保留了部分传统的生活风貌;三为尽管其在空间布局上有了进一步优化,但仍存在空间使用率不高,闲置房增多的问题。3.富裕型民居“富

14、裕型”民居是指利用现代营造技术与材料打造的非传统的、装饰浮夸的现代民居,在云上村,这类民居有12 座。这是家庭收入达到富裕的标准后,居民进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所造成的。在设计建造方面,“富裕型”民居要求建筑经过精心设计,功能和空间布局合理,能够满足生产工具存放的需要。但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其完全抛弃了当地传统的建造形式,追求的是城市化、西方化的民居形式,这在本质上是对其传统文化的抛弃。这些民居形式存在着主体建筑框架和大部分建筑构件均受现代营造技术与材料影响,建筑格局和层高尺度打破了传统民居形制的问题。而且在外观造型上,其也存在着多仿制欧洲建筑,装饰烦琐浮夸,以此彰显身份,因而与村貌相冲

15、突,失去地域性特征的问题(如图 7)。三、“地缘”影响下云上村民居问题分析以上三类民居是乡村发展过程中民居演变的结果,是在宏观环境与个人喜好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随着时代发展,传统乡村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也发生了变化,在“地缘”外延扩展后,云上村民居在时代进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旅游价值与区位条件之间矛盾云上村的传统民居为样式独特的石头房,不仅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还充分反映了村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当地人还会请剑川的木雕师傅对木材进行装饰,之后再将其作为建筑部件来使用,因此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也体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特征,并发挥着不同的艺术效果。就文化内涵

16、而言,云上村传统民居具有旅游开发资源的共性特性,存在差异性的文化体验感,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加之当地具有万亩油菜花的自然景观,有着图 4 传统民居空间复原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 3 云上村传统民居建筑材料(图片来源:作者拍摄)96创意2023/04图 5“经济型”民居现状(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 6“小康型”民居现状(图片来源:作者拍摄)很强的观赏价值,因此也使得当地文化旅游价值更高。虽然云上村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还有政府的专项旅游政策的支持,但是其旅游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主要原因是其区位条件差。云上村位于罗平县东部,距主风景区较远,距主要的国内客源市场和国际客源市场的门户位置较

17、远,并且云上村经济条件有限,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没有形成便捷安全的交通系统(如图 8)。另外,云上村的旅游开发处于初级阶段,以住宿和承接团建为主,旅游的时间较短,行旅比过高。这些因素限制了游客的前往,也是云上村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瓶颈。(二)传统民居保护与城市化进程的冲突中国现在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时期,据云南省统计局网站发布的云南省 202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所显示,2021 年云南省城镇化率为 51.05%。高速的城市发展水平对中国传统民居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城乡房地产热不断升温,许多千百年来保存下来的传统民居被拆毁破坏4。尤其是一些富裕起来的乡

18、镇,其传统民居的建设性破坏程度尤为严重。比如昆明周边乡镇传统的一颗印建筑,现在只在个别村镇中极少数出现,极富地域性和文化性内涵的传统民居成为经济发展中最直接的牺牲品。云上村也正处于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当地的传统民居异化严重。其传统民居形式出现了断代发展的趋势,传统民居消失,异化洋楼出现。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也使得传统民居不再具有充分满足居民的使用价值。另外,传统特色民居慢慢被各式现代洋楼取代,这使得乡村建筑群落缺乏秩序性,村落失去原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区域特色和乡村建筑的特有魅力,乡村建筑的独有特色逐渐丧失(如图 9)。(三)传统民居保护模式错位长期以来,我国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主要采取“凝固式”保护,开

19、发形式也以“大拆大建”为主。这种保护与开发模式并没有把传统民居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发展,更没有把保护与利用有效结合起来5。云上村的乡村振兴发展深受云南高校关注,而当地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开发云上村,这两种不同的保护与开发的方式使得云上村陷入了“专家保护”与“政府保护”的双重博弈。只有把“开发”与“保护”从势不两立转化为相互依存,才能改变传统民居由政府主导的开发保护现状,使其转变为由村民自治、社会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变有限发展为有效发展,保证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四、“地缘”影响下的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传统民居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否对传统民居进行了整体性保

20、护。民居建筑、依图 7 “富裕型”民居现状(图片来源:作者拍摄)图 8 云上村区位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97环艺设计存环境、建筑文化以风俗人情构成了完整的传统民居系统。第二,是否能在对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利用中完成动态性保护6。“凝固式”保护全面完整地保留了传统样式和功能布局,这显然是不适合当代生活需求的,重要的是在分析传统民居固有的不可变因子后,在保护和发展其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良。这是一个渐进演化的过程,而不是断代式拆建的过程。在保护建筑形式以及建筑文化的同时,也要针对不同形式、状况的民居进行分类改良。因此,云上村传统民居可依据不同状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使村民在对传统民居的文化

21、认同中保证其生活质量和经济收益,使传统民居完成保留与发展的相互融合。(一)经济型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经济型”民居的可持续发展,可采取“低端”技术路线,局部加固,在原有的布局基础上优化其功能,使其最大程度地满足现代化生活需求。所谓“低端”技术路线,就是用较低的建造修缮成本进行改造,力求使用本土材料、本土技术以及本村人力,以此减少造价并获得最实际有效的改造效果7。埃及的建筑师哈桑法赛(Hassan Fathy,1900-1989)认为:“建筑是为人建造的,作为主体的人,他不能用被任何可以替代的对象作为替代物,建筑在满足他们身体和生理需要的同时,还必须要为他们的心理和文化进行服务。”他主张以最低的

22、耗费创造最原生态的环境,以此来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并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即使是在贫困地区,也要“使其建筑具有艺术的魅力”8。因此,在重视传统民居的外部风貌保护的同时,更要重视其内部的功能改造,以有限的财力来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以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居住品质为主要目标。在改造的过程中,可以对梁、柱、楼板、楼梯等木质结构进行加固;屋顶做防漏处理;一、二层加大开窗,方便采光,增加室内必要的生活空间,如卫生间。云上村家庭单元小,生活空间存在富余,居民可以利用富余空间适当发展乡宿,增加家庭收入(如图 10)。(二)小康型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现在的“小康型”民居虽然还保留着部分传统民居的影子,但基本已经异化。

23、对于“小康型”民居的本地风格化处理,我们要在尊重居民文化意识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现代建筑材料。因此,如何在异化的民居中体现传统文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所做的一切改造工作一定是建立在对现有建筑、地区文化历史尊重的基础上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建筑功能的再利用与建筑文脉的展示。在“经济型”民居向“小康型”民居过渡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传统的肌理,优先选择传统的制作工艺和材料,对建筑局部进行优化,空间布局进行演进,使其更符合现代居住要求。如果建筑破损严重,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利用的一些原有材料构件,如瓦片、石雕、木雕等进行再装饰。对于已经异化的民居,我们可以使用贴片、涂漆等方式改善其异化的外观,并且尽

24、量对现有部分进行修缮,使改造部分尽量同老建筑在同一秩序中演进、更迭,从而避免改造部分对老建筑的干扰。在居住空间的设计中,此类民居要新增一些现代功能空间,如卫生间、洗衣房、杂物间等,这使其在扩大生活空间的基础上,丰富了居住功能,满足了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充分合理利用剩余居住空间,发展第三产业,利用好政府提出的“云上居”政策,发展乡宿、民宿,增加非务农收入可以吸引青壮年返乡就业,增强人口结构的可持续性(如图 11)。(三)富裕型民居可持续发展路径图 9 云上村建筑形态组成图(图片来源:作者拍摄)图10 云上村传统民居结构图与“经济型”民居改造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 11“小康型”民居改造与

25、烤烟房改造为生活体验馆(图片来源:作者自绘)98创意2023/04图 12“富裕型”民居轴测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 13 “富裕型”民居功能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对待“富裕型”民居的本地化改造,我们更要考虑文化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唤醒村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是这类民居改造的首要条件,传统民居形式是经过时间选择后保留下来的文化精华,体现了当地居民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造物智慧。传统民居形式有着古朴的风格和独特的外观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正是这些独特性才是其区别于其他地方建筑的关键。因此在设计改造过程中,我们要探寻传统建筑中的不可变因子,在不可变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改变。在改造过程中

26、,我们应该将设计的关注点放在室内空间的优化和利用上,而不是追求浮夸的外观。民居服务于人的居住体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民居视为炫富的工具。民居的建筑外观要尽可能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采用当地原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如图 12)。“富裕型”民居的可持续发展,实质是在探索文化的可持续以及生态的可持续性,民居的本质还是要“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居住体验。在改造的过程中,我们应重点把握主要问题,也就是精化室内空间,打造宜居、智能、现代的居住体验,而非把重点放在用来“炫富”的外立面(如图 13)。五、结语工业化、现代化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快节奏的生活节奏使人变得浮躁,全球化的大背景冲淡了人

27、们的文化认同,但传统民居用它几千年的历史智慧和文化沉淀抚慰着我们焦躁的内心。通过对云上村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方式的探索和对其文脉的理解,我们明白了自然生态可持续以及人文生态可持续的重要性。在传统民居地发展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不应该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应该相互配合,协调发展,这才能走出具有地域特色,充分体现“地缘”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除此之外,在传统民居的发展中,我们不仅要对建筑本体进行保护发展,还要因地制宜,寻求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的民居特征以及家庭需求,进行有目的的发展,将传统民居的造物智慧与造物文化融入现代发展之中,挖掘乡村特有的人文特征,将其发展成一个具有地域特征和传统文化特征的

28、和谐、自然、共生、公平的新民居。参考文献:1周娅.建构主义新视域:地缘文化及其建构机制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3.2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3 李连璞,曹明明,刘连兴.中国传统民居:困境分析与可持续路径 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31-134.4 伍国正,陈新华,刘新德.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J.怀化学院学报,2009(7):26-28.5 高少洋,马云.多样性发展下的传统民居保护策略研究 J.城市建筑,2021(35):98-100.6 李冲.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J.住宅与房地产,2019(22):221.7 王瑜,李戈,陈柳.低技术策略下黎族传统民居的传承与调适探析 J.新建筑,2019(4):112-116.8 谭良斌.发展与继承西部乡村传统民居的功能适应性研究 J.新建筑,2016(1):128-130.作者简介:苏婉婷,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域文化与环境设计研究。王晓斐,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域文化与环境设计研究。通讯作者:邹洲,云南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研究。实习编辑:徐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