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当代都市剧中房子的多层空间...指——以电视剧《心居》为例_骆静潇.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8443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3.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都市剧中房子的多层空间...指——以电视剧《心居》为例_骆静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当代都市剧中房子的多层空间...指——以电视剧《心居》为例_骆静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当代都市剧中房子的多层空间...指——以电视剧《心居》为例_骆静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47影视美学在思想激荡的 20 世纪下半叶,西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空间转向”,许多学者开始重视对空间的阐释和研究,并促使地理学、建筑学与其他学科的飞速交融。在此历史背景下,“空间不再被视作静态的、中性的、纯然由地理气候因素释义的外在客体,而被重新认知为社会关系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关涉资本扩张、权力专制与体制自我维持的至关重要的社会角逐场。”1而电视剧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大众文化产品,对空间的着力刻画本就构成了剧作影像化的重要一环。电视剧中对空间的塑造既是推动叙事、隐喻剧情主题的需要,又是提升观众对剧情认同的必要手段。而在当代都市剧的影像空间塑造中,除了对鳞次栉比的建筑描绘之

2、外,房子这一具有生活气息的生活场景同样是难以忽视的空间元素。改编自滕肖澜同名小说的心居,是一部讲述上海城市居民生活的都市剧,剧中反复被提及的“家”与“家”的物质载体房子,构成了其铺陈情节与矛盾的重要空间。本文选择心居作为都市剧的具体个案,探索作为空间元素的房子在都市剧中的多种结构功能。一、作为叙事空间的房子:多元关系交织的矛盾发生地在现实中,个体与空间的辩证关系构成个体对世界的认知基础。于是,为增强文本的可感性,叙事性文本常常不吝笔墨地对空间环境进行细致地描摹。有学者在探究叙事与空间的关系时提出,“一切叙事都是在时空中展开的文化行为”2。在都市剧心居中,导演对房子的刻画便显示了其作为叙事元素的

3、作用。(一)推动剧情的叙事元素房子是人类的主要生活空间,家庭所呈现的复杂关系常被蕴于房子中,并通过房子中的空间变化进行表征。买卖房产、变换装潢、人员迁入迁出等,这些空间维度的变化大多隐喻着家庭生活发生的某些变化。因而,在都市剧的空间关系建构中,房子常作为一种叙事元素,具象化地表现出城市中的家庭生活,发挥着承载情节冲突、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在 心居 中,局促的房子构成了角色的主要活动空间,承载了大量的情节与复杂的人物关系。当剧中的人物关系铺陈在有限的空间内时,丰富的戏剧张力自然得以迸发,并构成剧情向前发展的动力。剧中以四世同堂的顾家作为叙事主线,庞大的家族构筑了多组复杂的人物关系,姑嫂、夫妻、兄

4、妹、翁媳间的故事在上海本地退休教师顾士宏的家里交织展开。一心想在上海扎下根的外地媳妇冯晓琴,却不得和丈夫顾磊的父亲顾士宏挤在同一屋檐下。而丈夫顾磊为拦下离家出走的冯晓琴,不慎坠楼身亡。在故事伊始,主角冯晓琴便被抛掷在一个绝境的边缘。她作为一个外姓人、外地人如何与死去丈夫的父亲、姐姐、奶奶一家人相处?顾士宏的房子便作为空间实体承载了一个家庭内部暗流涌动的情感与矛盾。因而,从叙事的角度来看,在剧中角色对空间进行重塑中,空间不仅是矛盾的载体,更是故事情当代都市剧中房子的多层空间意指以电视剧心居为例文/骆静潇摘 要:近年来,一批讲述现代城市居民生活的都市剧引发了收视热潮。在这些都市剧中,房子作为城市生

5、活的核心地点,是剧中着重塑造的影像空间。本文以反映上海居民生活的都市剧心居为例,探寻房子在不同空间语境下的隐喻作用,进而勾勒出当代都市剧在空间塑造中的审美共性。关键词:都市剧;空间意指;心居DOI:10.16129/ki.mysdx.2023.04.020148美学2023/04节的助推器。(二)深度参与人物的塑造“社会生活既能形成空间,又形成于空间,既是空间的生产者,又是空间的产物。”3人物的生活在剧中塑造的一个个房子中火热展开,文本空间一方面推动着故事情节不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剧作手段悄然参与着对人物的塑形。因而,与其说导演在塑造房子这一空间,不如说是导演以房子来塑造人物。在心居中,顾

6、清俞和施源虽然是青梅竹马,但生活的际遇迫使两人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当二人再次相见时,施源成为了身负巨债、生活落魄的导游,而顾清俞则是知名投行的高层白领,但这依然抵挡不住顾清俞对施源心生情愫。而悬殊的经济地位和施源自卑的心理,却让顾清俞不敢全身心地投入这段感情。但经闺蜜的开导,她终于放下心中的负累,从家出发穿越城市,穿着一袭如婚纱般的白色连衣裙来到了施源的家,并向施源主动告白。导演为塑造顾清俞从犹豫到坚决的心理变化,并充分地让观众感受到顾清俞那一刻的决绝,导演将顾清俞明亮整洁的房子作为此次“求爱之旅”的出发地,而将昏暗逼仄的小巷作为目的地,利用空间上的强对比凸显顾清俞为这段感情敢于抛下一切

7、的决心。当顾清俞在巷口与施源相遇时,一个俯拍向下的摇镜头更是点睛之笔,强化了空间上所营造的落差感。导演所强化的空间差异既是二人之间悬殊经济地位的隐喻,更是彼此心灵隔阂的物质化表征。二、作为精神空间的房子:漂泊心灵的寄托地空间理论的奠基者列斐伏尔曾把社会空间概括为“空 间 实 践(Spatial Practices)、空 间 的 再 现(Representations of Space)和再现的空间(Spaces of Representation),即 感知的空间、构想的空间、生活的空间”4。“可感知”“可生活”强调从物质的维度上把握空间,“可构想”则描绘了一条从精神维度思考空间的路径,将研究

8、深入到人的心灵世界。除了将房子视为由钢筋混凝土搭建的物理实体外,心居也在影像中筑起了心灵世界的“房子”。从表层上看,心居讲述了外地人冯晓琴试图在上海买房的故事,但剧名又时刻提醒着观众,这也是一个探讨当代人精神如何安放的故事,正如其宣发海报中所言“烟火人生,心有所居”。“人心应何居处”的问题由来已久,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回答。回到剧中故事发生的时间,2017 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进入到物质较为丰裕的时代。但物质的丰盈并没有给人带来精神生活的充实,狂热的消费文化、世俗文化逐渐在社会中弥散,加剧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物化。而个体意义归属的缺失,则与精神家园的崩塌相伴而行。心居 则

9、以一组鲜活的影像对照“实验”,用生动的故事试图找寻当代人失落精神家园的方法。冯晓琴与其妹妹冯茜茜便是这场“实验”的主人公。在这组被编织在不同故事线的“对照实验”中,二人的出身与目标是被控制的变量,二人最终的归宿则是“实验”的结果。冯晓琴姐妹二人从南方偏僻的乡村来到上海,渴望逃离窘迫的村庄,扎根大城市并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这构成了二人行为的动力。此时,房子成为姐妹二人上海居民身份自我确认的标签。于是,在上海拥有一套房子构成了二人安放精神的空间能指。但二人实现该目标的方式,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起初,冯晓琴将购房的希望寄托于丈夫一家的资助,但由于丈夫猝然离世,她不得不将希望寄身于自己。她从做外卖

10、员到创业开养老院,以个人的不懈奋斗实现了购房的愿望。虽然最终房子的首付仍是其过世丈夫的家人(顾士宏、顾清俞)协助解决,但奋斗过程本身却帮助冯晓琴找寻到人生的价值归属,完成自我对上海居民身份的认同。而在买房中,来自上海本地人顾家的帮助,则从他者的角度促成了冯晓琴融入城市进一步的身份确认。而与冯晓琴不同,妹妹冯茜茜则处处钻营,不择手段,走出了与姐姐截然相反的道路。剧中,她为提高自己的业绩额,不断降低自己的底线。为拉贷款,她与在政府工作并已婚的阿哥保持着不正当的关系,向资质不符的开发商违规放贷。最终,冯茜茜由于生活的不正当关系与工作上的违规操作被逐一揭发,只能离开上海远走深圳。冯晓琴与冯茜茜在结局中

11、的差异,实则是努力奋斗与不择手段差距的象征。设置这组相似又互成对照的人物关系,深刻地映射出当代人在“内卷化”日益加深的快节奏生活中,个体所面临的普遍焦虑。而心居最终的叙事目的则是,通过成功塑造这样一个有关个体奋斗的神话,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给予漂泊的心灵可以悬系的码头。三、作为生活空间的房子: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表征地社会背景同样是形塑影像空间的重要元素,以上海为叙事背景的心居,在房子的塑造中,便呈现出当下都市家庭生活的面貌和城市生活中的某些特质。(一)民族性格的积淀长期以来中国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也形塑了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民族性格。伴随着经济的腾飞,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这也侧面推动了城市间

12、、城乡间人口的高速流动。其结果是,经济发达城市的人口与日俱增,人地关系紧张。作为反映当代都市家庭生活的电视剧,无论是149影视美学以学区房为叙事焦点的小舍得,还是以外来务工姐妹如何在上海买房为主线的 蜗居,房子常是难以逃避的话题,并构成了剧中的典型空间。而心居则是在剧名上,便毫不遮掩地将都市居所问题作为其叙事母题。古代知识分子常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这是因为在中国的语境下,家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家国同构”观念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处。即便在现代社会,家作为一种组织结构依旧在中国社会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人的社会道德和价值体系都是建立在家的基础上,并通过家来表达。

13、”5反言之,社会生活空间则是由不同的家庭空间所建构的。这便不难推断,空间与社会关系是紧密相连的,空间的概念并非是静止的,而呈现出可感的流动性。在不同的时代,中国人对于家庭空间的定义也有着不同的阐释,这预示着某些新旧观念的碰撞和社会惯例的更迭。电视剧作为一种社会文本,其剧作内容和社会现实生活常有一种互文性的关照。因此,剧中围绕着房子的影像符号,更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隐喻符号折射出现代人关于“家”的“感知结构”。如今,都市化的社会生活颠覆了传统人的居住方式和生活观念。在 心居中,冯晓琴和其妹妹冯茜茜对于拥有房产的执着,可以透视出某种社会心理。冯晓琴姐妹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从而拥有自己的家,自己的家

14、是脱离公婆束缚独立出去的个体家庭,这与古代中国聚族而居的传统大不相同,表征了当代人追求个体独立与自由的精神面貌。但更为重要的是,都市生活中家的样貌更是一种身份的表征,涉及自我身份的认同。(二)城市身份的物质标识所谓身份认同,其关涉的便是“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6,或可言,身份认同是一种认识自我的过程。社会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个体必须在与他人、集体间建立认同关系的过程中,找寻自我的社会定位。而对城市的新移民来说,家与房构成了个体与陌生城市的联结,指涉一种自我城市居民身份的认同。背井离乡的新移民远离的是熟悉的地理空间,也是熟知的文化习惯。初到新的空间,新移民需要在心理上适应不同的文化规则,

15、享受与户口上的“本地人”不同等的政策,这难免会使外来人口产生身份上的焦虑。而购买房产则意味着在落户、子女入学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优势,于是置办房产成为个体缓和身份焦虑的出口。在心居中,起初冯晓琴买房的表层动因是为儿子寻找一个好学区。但是在和妹妹谈心中,她却无数次提到,“我买房子就是为了争口气。”因此,“今天的房子更是新移民们确认身份、融入主流的重要象征。”7而都市剧紧紧抓住了当下的社会情绪,将买房这一戏剧动机在此类型剧中进行反复实践,进而实现对城市生活的抽象化表征,唤起了剧外人的认同。这也就不难解释,缘何在大城市买房成为当代都市剧中屡见不鲜的桥段。房子是家庭生活的物质载体,而家庭又是社会构成的基础

16、组织。电视剧心居所塑造的繁复人物关系与情节如一支细小的竹筒,可以窥见影像中的社会风貌。只不过,电视剧通过浪漫、艺术的话语将现实难以回答的问题赋予“想象性的答案”,成为导演写给当代“沪漂”们的生活寓言。四、结语 在心居中,房子既是叙事的动力、社会关系的表征,又是心灵安定的象征。从可感知的、可生活的空间到可构想的空间,房子成为混杂多义解读方式的空间实体,剧集的主题也从反映社会生活的表层真实渗透到当下社会环境中大众的心灵肌理。心居虽然有意呈现出都市中不同阶层的个体困境,但剧情中还是会有些难以自洽的矛盾设置,生硬地将这些不同社会身份的生活混杂在一起,最终导致剧情生硬而混乱。而 心居 通过主角冯晓琴的视

17、角,力图为观者提供一条解决现实困境的路径,即只有将困难都装载进真诚、奋斗的框架中,问题才能得以解决。但这种理想化的表达却忽视了现实生活的复杂底色,最终使观众形成一种疏离生活的感受。参考文献:1 陆扬.空间批评的谱系 J.文艺争鸣,2016(5):80-86.2 龙迪勇.空间叙事学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3 沈浮郡.中国电视剧空间批评综论 J.中国电视,2017(8):40-45.4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20.5唐溧,胡晓霁,刘亚慧,等.社会养老为何在农村水土不服“家文化”视角下城乡养老意愿差异的实证研究 J.农业经济问题,2020(1):128-136.6 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 J.外国文学,2004(2):37-45.7 蔡骐.社会性文本与粉丝型受众解析电视剧蜗居及其粉丝 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2):71-75.作者简介:骆静潇,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研究生。编辑:姜闪闪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