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赵氏孤儿”故事的整全和文化价值分析_陈秀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819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赵氏孤儿”故事的整全和文化价值分析_陈秀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赵氏孤儿”故事的整全和文化价值分析_陈秀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赵氏孤儿”故事的整全和文化价值分析_陈秀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赵氏孤儿”故事的整全和文化价值分析陈秀娟,(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 ,河南工学院,河南 新乡 )摘要:回到原典,理清“赵氏孤儿”故事的流变,构建出“赵氏孤儿”故事的全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则故事携带的文化基因以及它得以远播广布的文化价值。从“赵盾弑君”到“晋灵公不君”,再到太史公复杂的褒贬态度和价值观念,典籍中的“赵氏孤儿”故事由一则宣扬世家大族仁德善行的高台教化故事,逐渐演变为富有市井气息的节义、报恩和复仇故事,成为民间戏曲青睐的素材,造就了经典戏曲 赵氏孤儿。关键词:“赵氏孤儿”故事;赵氏孤儿;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赵氏孤儿”是一则耳熟能详的传统

2、故事,经史子集对其均有记载,但内容各有侧重,形成了“赵氏孤儿”故事的不同面相。本文回到原典,梳理出故事的“前传”“正传”“外传”和“后传”,构建出一个整全的“赵氏孤儿”故事,理清故事的流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则故事携带的文化基因以及它得以远播广布的文化价值。“赵氏孤儿”故事的整全史书有关“赵氏孤儿”故事的记载,最早见于 春秋。春秋 文风简朴,不枝不蔓,仅以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事件的始末:始于宣公二年秋,“晋赵盾弑其君夷皋”;高潮在成公八年夏,“晋杀大夫赵同、赵括”;以“赵氏孤儿”赵武参与的两次会盟 “宋之会”和“虢之会”为收束。值得一提的是,春秋 有关“赵氏孤儿”的记载并不包含后人熟知的赵氏被灭

3、门以及搜孤救孤等内容,更多细节待 春秋三传 国语 和 史记 去铺陈衍发后,形成了“赵氏孤儿”故事的“前传”“正传”“外传”和“后传”,使故事日渐丰满整全,所承载的文化基因也日渐丰富。左传 的相关记载可视作“赵氏孤儿”故事的“前传”。左传 详细记载了赵盾弑君的起因 晋灵公不君,还记录了庄姬与赵婴齐的私情,点出庄姬因私怨向晋侯进谮言才是赵氏“下宫之难”的导火索,栾氏和郤氏做伪证推波助澜,晋侯不辨真伪最终导致赵氏覆灭。“前传”交织在政治矛盾、权利斗争和家庭冲突之中,内容渐趋复杂丰富,故事性、戏剧性也得到了加强。国语 不录“赵氏孤儿”本事,着笔墨于赵盾推贤举能和劝君讨伐不义之事,是对赵盾德行的补充说明

4、。这些情节使“正传”中义士们为救助赵孤奋不顾身的行为得到合理的解释,可视为“赵氏孤儿”故事的“外传”。后世熟知的“赵氏孤儿”故事的主体内容 屠岸贾族灭赵氏、搜孤索孤的恶行,韩厥、公孙杵臼、程婴救孤存孤的义举,最早见于 史记,是“正传”。据 赵世家 记载,是屠岸贾事先发难制造了赵氏“下宫之难”,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及赵氏家族均死于此难,赵盾在“下宫之难”前已经去世。赵朔的妻子庄姬公主在宫中避难并生下一名男婴,是为赵氏孤儿。赵朔门客公孙杵臼与赵朔的朋友程婴使用调包计和苦肉计帮助赵孤脱困:由程婴首告公孙杵臼私藏孤儿(调包计,用一不知名婴儿替代孤儿,并非程婴亲子),公孙杵臼死难(苦肉计),程婴带着

5、孤儿隐匿山林,并将他抚养长大。赵氏孤儿得以平安长大并恢复身份还得仰赖一位义士:韩厥。韩厥因曾经受恩于赵盾 ,对赵家态度第 卷第期 年月河南工学院学报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作者简介:陈秀娟(),女,江西吉安人,河南工学院副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跨文化戏剧理论与实践、中西经典文学研究。友善,试图阻止“下宫之难”未果后称病不出,并保守住赵氏孤儿得以幸存的秘密;待孤儿成年后,又寻机帮助孤儿恢复了身份。除了“前传”“正传”和“外传”,“赵氏孤儿”故事其实还有常常被人遗忘的“后传”,那便是赵氏孤儿赵武长大成人,承继赵宗、位列要职之后的行藏举止。关于赵武,史记 只用

6、非常简约概要的文字勾勒了他恢复身份后直到去世期间发生的几件大事:“赵武冠,为成人”;“赵武(为程婴)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赵武续赵宗二十七年,晋平公立。平公十二年,而赵武为正卿”;“赵武死,谥为文子”。左传 除进 一步扩展 春秋 提及的“宋之会”和“虢之会”外,还在“襄公卷”多次述及赵武;“昭公卷”也记载了赵武之死:“昭 公 元 年 十 二 月,庚 戌,卒。郑 伯 如 晋吊,及雍乃复。”从 春秋 到 春秋三传 和 国语,再到 史记,“赵氏孤儿”故事的载体由经书到史籍,内容由简入丰,主题从政治权谋到忠义伦常。作为一则故事,“赵氏孤儿”有了前传、正传、外传和后传,已经整全而

7、圆融自洽了。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历史上像赵氏这样历经沉浮的世家大族并不鲜见,何以赵氏孤儿的故事成为经书和史籍青睐的对象,一再被叙说,一再被重写?长久以来,赵氏因何陷入灭族困境、赵孤如何被救如何被抚养长大、赵宗最终如何得继,向来是人们一再言说和重点关注的内容,也是“赵氏孤儿”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我们的研究还需要深入一步,拨开故事表层去深入挖掘这则故事背后隐含的文化意味和价值取向,才能知晓这则故事成为经典,得以远播广布的原因。另外,赵孤恢复身份后的行藏虽然在上述典籍中有着或详或略的记载,但大部分研究者似乎并不太关注这部分内容,使得赵盾之德,鉏麑、提弥明、灵辄、公孙杵臼、程婴、韩厥等人的义举

8、缺少了必要的回响。对延续赵宗后赵武行藏的忽视,使得人们无从知晓祖先之德和义士义举最终浇灌出的“独苗”是否成材,更缺失了一个深入探析这则故事如何得以千载流传的视角,这不得不说是“赵氏孤儿”研究中的一个缺憾。本文尝试回到记载这则故事始末的原典,分析史籍记载中侧重点、详略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结果,提炼“赵氏孤儿”故事在流变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赵氏孤儿”故事文化价值的变迁 从“赵盾弑君”到“晋灵公不君”对比 春秋 和 左传 对“赵氏孤儿”故事的记载可以看出,春秋 的核心在一个“弑”字,左传 的重点是“晋灵公不君”。“弑”,与“杀”同义,专指悖逆伦常、僭越身份地位的杀

9、人之举,如子杀父、臣杀君,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色彩的字眼。春秋 称赵盾“弑其君”,显然是对赵盾的指责批判;但到了 左传 后,批判的力度则因赵盾所弑之君 晋灵公 不君而有所减弱。左传 不吝笔墨,详叙“晋灵公不君”的事实:厚敛以雕墙、弹人取乐、杀人无度、拒谏、残害良臣,是一位德不配位的“不君之君”。诗 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为君者应当谨修德行,方能顺承天命,如若“失德”“不君”,便会导致天命不永、臣民反对。由此反观赵盾的弑君之举,就可以明白犯了弑君之罪的赵盾为何没有受到处罚,归国后仍然能列位公卿,主持国政,原因即在“晋灵公不君”。这一叙述重点的变化,正如上文所述 国语 对赵

10、盾的记载,是使“赵氏孤儿”故事中义士义举合理化的另一个注脚。左传 所载“赵氏孤儿”故事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内容是鉏麑、提弥明、灵辄和韩厥等四义士的挺身相助。鉏麑是晋灵公派去刺杀赵盾的刺客,与赵盾本无交集,但他见赵盾为官勤勉为臣恭敬,暗叹赵盾为“民 之 主 也”,不 忍 相 害,最 终 选 择“触 槐 而死”。晋灵公设宴,伏甲兵恶犬欲杀赵盾,车右提弥明与恶犬相搏,救赵盾于危难,“斗且出,提弥明死之”。赵盾得以从这场危机中全身而退还有赖于另一位义士:灵辄。身为灵公士兵的灵辄倒戈帮助赵盾脱困,因为他是曾得过赵盾帮助的“翳桑之饿人”,此举正是为了报答赵盾当年的一饭之恩。韩厥之所以向晋侯进言,帮助复立赵

11、氏,按 左传 所载,似乎是因为“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以及“不敢侮鳏寡”。韩厥所言非虚,但若联系 国语晋语五 中关于“赵宣子言韩献子于灵公,以为司马”的记载,可以说,韩厥若干年后向晋侯奏请复立赵氏的举动,与当年赵盾对自己的举荐有一定的关系,若说韩厥此举是为了报答赵盾当年的举荐之恩也并非没有道理。可见,左传 写明了赵盾弑君的原因 晋灵公不君,为赵盾弑君之举找到了伦理支撑,并进一步通过鉏麑、提弥明、灵辄、韩厥这四位义士的义举,从侧面塑造出赵盾既贤且忠的形象,从而消解了对赵河南工学院学报 年第期盾“弑君”之举的道德审判,也为“赵氏孤儿”故事加载了丰厚的伦理道德内蕴,使这则故事包

12、孕了崇尚德行的文化因子,并成为其日后得以远播广布的文化远源之一。春秋三传 中的 春秋榖梁传 和 春秋公羊传虽然没有像 左传 一样对“赵氏孤儿”故事多加铺衍,但对故事源头的核心事件 赵盾弑君 的态度,与 左传 基本一致。作为与 左传 并列的儒家经典,公羊 榖梁 的补充、辅证,有着不容忽视的文化意义与人文价值。太史公的褒贬态度与 左传 相比,史记 对“赵氏孤儿”故事的记载从人物到情节都更为丰满,太史公在这则故事中寄寓的价值观念和褒贬态度也较为复杂。史记 对“赵氏孤儿”故事的道德态度大体承自 左传。史记 中“世家”居于“本纪”和“列传”之间,以诸侯功臣为对象,叙述其兴灭传承之经历。有夏以来,诸侯功臣

13、不可凡举,史记 只作三十世家,其取舍的标准在一个“德”字:“史记 为天下言道之书,非为一人一家作谱牒也。世家中一篇或数十世,其人不皆可传,即爵宜传,列之于表足矣。故每世家皆云 嘉 某 之 某,见 世 家 之 义,唯 德 乃 可 世 其 家也。”那么,赵世家 因何“德”而位列 史记 三十世家呢?首先,晋灵公屡次要加害赵盾,派去的刺客鉏麑感念赵盾之忠与贤,选择违背君命,触树而死;后又纵狗伏士欲杀赵盾,曾受过赵盾恩惠的“桑下饿人示眯明”挺身相护,助其脱难。由这两处记载,赵盾之德跃然纸上。其次,在“赵氏孤儿”事件中为存孤救孤、延续赵氏而出现的义举,除示眯明外,还有公孙杵臼的慨然赴死、程婴的忍辱负重、韩

14、厥的大义相助,加上反面人物屠岸贾的灭赵害孤之举,从正反两个向度表露出太史公的道德褒贬。但是,太史公的褒贬态度并非单一不变,史记的字里行间还隐藏着不少需要研究者去深挖的内涵。细究 史记赵世家 描写程婴和公孙杵臼二人以调包计和苦肉计救助孤儿的片断,会发现其中隐含着太史公对这一事件的道德批判。据 史记赵世家 记载,“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即公孙杵臼和程婴二人密谋使用调包计,将他人婴儿伪装成赵氏孤儿,代赵孤去送死。说文 曰:“谋,虑难曰谋。”“取,捕取也。”可见,“谋”“取”二字都含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意思。司马迁在此使用“谋取”二字,实则运用了“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不过,纪君祥本元杂剧 赵氏

15、孤儿 中,将“他人婴儿”改成程婴亲子,而使太史公在“谋取”二字上表露出来的贬斥态度也随之脱落。然而,如今我们站在 世纪的时间维度去回看这个情节时,会发现其中留下了一个被有意或无意忽略的道德缺憾,或者说伦理困境:以“他人婴儿”代替赵孤赴死受到了太史公司马迁的道德审判,那么,程婴以亲子替死就只是一桩义举,身为父亲的程婴亲手断送儿子的性命便无需受到道德指摘吗?代替赵孤赴死的程婴之子应该去何处向何人申诉呢?这些问题,纪君祥没有回答,在纪本 赵氏孤儿 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众多戏曲改编本也没有回答,直到 世纪,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改编的 赵氏孤儿 才让程婴之子化身为鬼魂向舍弃亲子救赵孤的父亲发出追问,体现了中

16、西方不同的文化关切点。探究两者的不同及其产生的原因已超出本文的研究范围,需另外撰文加以研究。赵武的文化价值严格来说,“赵氏孤儿”故事并未随着赵氏复立而结束,它还需要一个“后传”,记叙赵武在承继赵宗后的行藏,让世人知晓众人费尽心机存续下来的赵氏血脉是否沿续了赵氏祖先之德,又是否能让在救孤存孤过程中涌现的善行义举得到相应的回报。如此说来,赵武的一生注定要负重前行。但这并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是“赵氏孤儿”故事数千年来远播广布,它所承载的文化基因是什么?它的文化价值是什么?换言之,作为“赵氏孤儿”故事“后传”的主人公,赵武的文化价值是什么?春秋 国语 左传 史记 均对赵武有详略不同的记

17、载,关注点也不同。春秋 与赵武有关的记载是两次会盟,寥寥数语,只列出了两次会盟的时间、地点和参与人,值得注目的是“晋赵武”在两次会盟中的地位。两次会盟的与会诸侯国及其代表并非以晋国以及赵武为尊,但 春秋 打破“当先书楚”或“楚当先晋”的常规,将“晋赵武”列于参加会盟国家的首位。究其原因,“是仲尼贵晋有信,故先书赵武也”,以及“亦取宋盟贵武之信,故尚之也”。春秋 的简略记载,凸显出赵武品行的一个突出特点:“信”。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背信弃义,因此,春秋 因赵 左传 中所记“翳桑之饿人”为灵辄,在灵公宴席上发现险情后提醒赵盾并与狗搏杀救赵盾脱困的是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史记晋世家 未见关于灵辄的记

18、载,帮助赵盾从灵公宴席上脱困的是“桑下饿人示眯明”。陈秀娟:“赵氏孤儿”故事的整全和文化价值分析武有“信”而推崇他,就在情理之中了。左传 和 国语 对赵武的记载较为详细,包括赵武参与的重要事件、能体现赵武品行的言论,以及国君和时人对赵武的评价,合起来便可形成对赵武较为全面的认识。国语 除了在 晋语六 中详细记载了赵武行冠礼的经过外,在 晋语八 中还记载了三则能体现赵武品行的事件。其一,“赵文子请免叔孙穆子”:楚鲁两国相争,楚杀鲁国叔孙穆子,赵武以叔孙“以死安利其国”为由,请楚国赦免叔孙,并且说,如果所有人都能像叔孙一样“恤国”,则“何败国之有”。其二,“赵文子为室张老谓应从礼”:赵武修建房子,

19、有人指出他的房子违规逾制,赵武了解情况后,立即说:“止。为后世之见之也。其斫者,仁者之为也;其砻者,不仁者之为也。”其三,“赵文子称贤随武子”:赵武以范武子为贤,因为他“纳谏不忘其师,言 身 不 失 其 友,事 君 不 援 而 进,不 阿 而退”,也就是说赵武认为,进退有度、言行中规中矩、既能 推 举贤能 又能劝 退宵 小,这 才 称 得 上 是“贤”。从这三处记载可知,赵武遵制、敬贤,凡事以国事为重,有公卿大夫应有的大局观和品德修养。左传 关于赵武的记载多见于 襄公卷 和 昭公卷,除 春 秋 所 载 两 次 会 盟 外,还 有 澶 渊 之会 、垂陇之会 ,以及其他相关记载:“赵文子为政,令薄

20、诸侯之币而重其礼”,以礼和文辞来“靖诸侯”“弭兵”;有才能,可以处理好别人处理不好的事情,“诸侯弗能治也,及赵文子为政,乃卒治之”;擅长诗礼对答,赋诗言志 ;沉稳持重,时人对他的评价是“其语偷”“年未盈五十,而谆谆焉如八九十者”“谚所谓老将知而耄及之者,其赵孟之谓乎”,等等。国语 和 左传 还记载了时人对赵武的评价。首先是晋国国君的评价:晋悼公认为赵武“能恤大事,使佐新军”。还有同时代人的评价:秦后子认为赵武“宽惠以恤后”“主诸侯之盟,思长世之德,历远年之数”;楚子囊为劝阻楚国出兵助秦国攻打晋国,给出的理由是“魏绛多功,以赵武为贤而为之佐。君明臣忠,上让下竞”。相较 左传 和 国语 而言,史记

21、 对赵武的记载颇为简单,即:“赵武冠”;“赵武为程婴服齐衰三年,使其永享祭祀”;“赵武继赵宗二十七年,赵武为正卿,赵武死,谥为文子”。虽没有更详细的信息,但也记录了一些有关赵武的关键信息:为人仁孝,不忘程婴养育之恩,为他服孝三年,并不忘祭祀;不仅延续了赵氏血脉,也恢复了赵氏家族的地位,官至正卿,死后得到美谥。据 逸周书谥法解 记载,以下六种情况都可谥为“文”: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愍民惠礼以及锡民爵位 。可见,“文”乃美谥,是对赵武生前品行功绩的高度认可。通过梳理 春秋 国语 左传 和 史记 中关于赵武的记载可以发现,赵武一生的行藏当得起他的谥号“文”,既像赵氏先祖赵盾一样有

22、德有才、既仁且忠,又延续赵氏,建立了自己的功业,是一位贤良之臣。赵武身上所体现的君子品格、仁者关怀,才是其文化价值所在,这是“赵氏孤儿”故事承载的又一文化基因,也是它数千年来得以远播广布的原因之一。从高台教化到市井伦理经过 春秋 国语 左传 史记 的铺陈衍发,“赵氏孤儿”故事可谓圆融丰满,前传中赵氏祖先赵盾位列公卿,广有贤名,勤勉政事,举贤任能,乐善好施,当得起“仁德”二字;正传中粉墨登场的义士义举使这则故事具备了为后人传颂的节义精神;后传中赵武死后得美谥“文”,他的德行是对正传中所载义举的最好注脚,丰富并巩固了这则故事中体现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基因。如果说 史记 之前(包括 史记)对“赵氏孤儿”

23、故事的记载侧重于高台教化,故事重点描摹的人物是赵盾、赵武这样的公卿大夫,推崇他们的仁德善行的话,那么 史记 之后,当“赵氏孤儿”故事流布到后代诗文、碑传、书信和戏曲之中,程婴、公孙杵臼这样的小人物就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故事主题也从高台教化式的仁德善行变为市井气息浓重的节义、报恩和复仇了。刘向编写的 新序 和 说苑 较早关注到“赵氏孤儿”故事的节义和报恩主题。新序 和 说苑 记载的“赵氏孤儿”故事情节与 史记 所载大致相同,值得关注的是刘向为这则故事选定的主题归属以及对它的评价。新序 将“赵氏孤儿”故事辑入“节士”篇,称赞程婴公孙杵臼“可谓信交厚士矣”;说苑 在“复恩”篇中辑入此则故事,文末

24、议论可见刘向的道德态度:“故人安可以无恩,夫有恩于此故复于彼;非程婴则赵孤不全,非韩厥则赵后不复。韩厥可谓不忘恩矣。”自此而后,“赵氏孤儿”故事更多地被人们当作一则节义和报恩故事来传颂。陶渊明在 读史述九章 中将程婴与公孙杵臼和伯夷、叔齐、箕子与管鲍等节义之士相提并论,赞许程杵二人重义轻生的义举和品德 。庾信感叹南朝梁国覆灭时没有像程婴这样的节义之士救助梁国国君及其河南工学院学报 年第期子嗣,发出“故组竟无闻,程婴空寂寞”的感叹。素有豪侠之风的李白写出了程杵二人救孤之举的侠义之气:“提携袴中儿,杵臼与程婴。立孤就白刃,必死耀丹诚。”有趣的是,程杵二人存孤续赵之举到了宋朝被赋予了别样的意味。赵宋

25、皇室子嗣不旺,“赵氏孤儿”故事中的“续赵”之意被别有用心地与赵宋皇室繁衍子嗣、延续国祚的目的相嫁接,故事中春秋战国时期“晋国赵家”之“赵”也被巧妙地替换成了“赵宋”之“赵”,有“续赵”之功的程杵二人被封侯立庙享皇家祭祀 。可见,有宋一代对“赵氏孤儿”故事的主题关切发生了转变,从市井伦理上升到了庙堂之高,只不过这一次不再是宣扬统治者的高台教化,而是为统治者延续国祚服务。不过,这一主题关切在宋元相交之际再一次发生了变化,又回到了市井伦理。南宋亡国之际,程杵存孤续赵的义举成为南宋遗民烈臣思慕追怀的对象,以程杵入诗言志或抒怀的诗文作品为数不少,其中,文天祥的诗句颇具代表性。他在 使北 组诗中写道:“程

26、婴存赵真公志,赖有忠良壮此行”;被元军押解北上途经无锡时,又写下这样的诗句:“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总而言之,在元朝入主中原、南宋灭亡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一向以节义得到称许的“赵氏孤儿”故事受到更多的关注,尤其是程杵二人存孤续赵的义举更是被赋予了特别的政治色彩和文化意味。这则故事在宋朝曾经被赋予的繁衍子嗣、延续国祚的特殊目的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宋亡元兴的巨变之下,民众对忠烈节义的思慕和追怀,“赵氏孤儿”故事由此晕染上更为浓重的市井伦理气息,使它日后成为民间戏曲青睐的素材。纪君祥率先将“赵氏孤儿”故事写入元杂剧,此后,“赵氏孤儿”故事改头换面,成了戏曲舞台上的经典之作 赵氏孤儿,并衍

27、生了众多不同形态的改编本。元代末年有南戏 赵氏孤儿记;明代有传奇 八义记;清代以来,昆曲、京剧、秦腔、川剧、湘剧、汉剧、闽剧、越剧、蒲仙剧、潮剧、河北梆子、豫剧、曲剧、赣剧、滇剧、桂剧等均有以“赵氏孤儿”为题材的作品。时间来到 世纪 年代初,我国出现了四五个剧团同时上演 赵氏孤儿 的热闹场景。世纪以来,北京和上海两个文化重镇先后出现“赵氏孤儿热”:年,国家话剧院和北京人艺几乎同时推出话剧 赵氏孤儿;年,上海越剧院推出新编越剧 赵氏孤儿 之时,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和河南省豫剧院二团也在上海上演各自编排的 赵氏孤儿。赵氏孤儿 不仅在国内舞台上受欢迎,也是最早走出国门,翻译到海外并在海外上演的中国戏曲,

28、并形成了两次较为集中的改编期:第一次在 世纪下半叶,赵氏孤儿 在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均出现了改编本;第二次在 世纪的 年代,英国和韩国相继推出 赵氏孤儿 的话剧改编本,德国还有一个歌剧改编本。这些跨越时代和文化的改编,成就了戏曲 赵氏孤儿 的经典地位。卡尔维诺指出:“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 我正在重读 而不是 我正在读 的书。”布鲁姆也认为,“不能让人重读的作品算不上经典。”套用这两句话,我们可以说:经典戏剧是那些一再出现在舞台上,而不是曾经出现在或者正出现在舞台上的戏剧。它似乎包蕴着无尽的能量,每一次移植,每一次改编,都会呈现出一种新的面相,仿佛有挖掘不尽的内涵,值得剧本读者、舞台观众

29、一再咀嚼品味。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戏曲 赵氏孤儿 之所以能够跻身经典,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生发出不同的面相,与“赵氏孤儿”故事在形成过程中积淀的丰厚文化基因和价值是分不开的。(责任编辑杨文忠)参考文献: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杜预,注孔颖达,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左丘明国语韦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司马迁 史记 张大可,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聂石樵 诗经新注 雒三桂,李山,注释 济南:齐鲁书社,赵寅君“赵氏孤儿”研究太原:山西大学,张大可,丁德科史记论著集成:第卷北京:商务印书馆,许慎说文解字徐铉,等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黄怀信 逸周书校补注泽 西安:三秦出版社,刘向 新序 上海:商务印书馆,刘向 说苑今注今译 卢元骏,注释 中国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金融 鼎 陶 渊 明集 注 新修 上 海:华东 理工 大 学出版社,庾信庾信选集舒宝章,选注郑州:中州书画社,李白李太白集长沙:岳麓书社 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文天祥文天祥全集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译文出版社,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陈秀娟:“赵氏孤儿”故事的整全和文化价值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