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边疆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初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81372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边疆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初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边疆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初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边疆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初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42024 年 第 1 期中国边疆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初探邓旭(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91)摘要:中国边疆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其自身独特鲜明的历史脉络。在晚清以来构建现代国家的艰难尝试中,边疆的空间形态与边疆族群的政治认同逐渐发生转型,并以此揭开了边疆现代化的序幕。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构建和传播既强调“一体”又肯定“多元”的中华民族话语,促使边疆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完成现代转变。新中国成立后,党在边疆地区渐次推行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真正开启了边疆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边疆经济进一步融入国家整体战略,并在随后的西部大开发与兴边富民行动中迅速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边

2、疆的形态功能与发展路径再一次跃升,中国式现代化的边疆实践进入了“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快车道,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鲜活案例。关键字:边疆;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19(2024)01-0064-15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疆地区的现代化关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质量水平与总体格局。?如何实现边疆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推动边疆成为我国现代化

3、发展“新的增长极”,已成为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时代命题。目前,学界有关边疆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尚不充分,对中国边疆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整体性探讨仍显不足,有关不同历史阶段边疆现代化的逻辑演变、收稿日期:2023-12-0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历史上边疆与内地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及比较研究”(20&ZD215)作者简介:邓旭,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边疆”一词指广义上的陆疆区域,即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甘肃、西藏、云南、广西等地区。中国边疆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初探2024 年 第 1 期65阶段特征等问题,仍有讨论的空间与必要。?现代化作为工业革命以来传

4、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革命性的转型,它不仅指向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思想等全方位的变化。?从全球范围来看,现代化浪潮发端于西欧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而流布于世界其他地区,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在自身特质与外界压力的共同作用下,我国不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明显的差异。我们认为,与内地相比,边疆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因其自身的“异质性”而有着独特的演进逻辑与发展历程,虽然不同边疆地区内部的现代化进程并不完全相同,但总体而言,边疆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仍具有相当的研究共性,在以中长时段来审视边疆与内地的现代化进程时,二者的差异似更为显著。?故本

5、文对中国边疆现代化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于中国边疆地区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在空间形态、族群认同、发展模式等方面所发生的不同于内地的一系列现代性转变。边疆地区的现代化进程紧凑、挑战艰巨、成就突出。梳理和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边疆现代化的历史脉络,不仅可以为边疆地区在新时代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经验,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意涵与独特价值。一、中国边疆现代化的早期尝试(18401949)现代国家是凝聚国民共识与整合社会资源的最佳手段,任何试图迈向现代化的社会,都必须面对建设和发展现代国家的历史任务。?鸦片战争以来,传统中国被迫卷入世界现代转型的整体进程之中,构建现代国家以保证

6、主权完整民族独立作为彼时中国社会的核心命题,成为晚清边疆开始转向现代的核心背景。在晚清与民国政府推动边疆现代化转型的历史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包括边疆族群在内的各族人民,完成了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实现了中华民族族与现代国家的统一,使中国边疆真正迈向现代化成为可能。?学界对现代化的理论阐释体系宏大、谱系绵长,但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问题的探讨尚未形成系统性理论,一些学者借用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后现代化理论等框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但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的讨论与系统性总结。相关研究如胡鞍钢、王绍光、康晓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年;

7、胡鞍钢、温军:社会发展优先:民族地区新的追赶战略,民族研究2001 年第 3 期;林毅夫、蔡防、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地区差异分析,经济研究1998 年第 6 期;吴建国:试论民族地区现代化的起点、分期和特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 年第 6 期;钟霞:清末新政与边疆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以广西为例,学术论坛2005 年第 5 期;等等。?参见美吉尔伯特 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沈宗美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年;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由于空间结构、经济形态与文化心理等要素的巨

8、大差异,近代以来的中国边疆在发展路径与发展速度等方面长期与内地存在较大差异。正如套用西方现代化规律难以培育出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也不能盲目照搬或模仿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与发展模式,忽视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的现代化也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参见廖伯琴:传统科技与民族现代化,民族研究1997 年第 5 期;宁亚芳:中国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成效与基本经验,民族研究2021 年第 6 期;周平:中国边疆政治学,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15 年,第 428442 页;等等。?林尚立:国家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实践,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 年第 1 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662024 年

9、第 1 期(一)晚清建省改制与现代边疆形态演进左传云“古者天子守在四夷”,传统中国的疆域往往呈现一种具有等级性的“中心边缘”二元结构。在天下观、华夷观等传统观念与经济地理等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边疆往往因其“异质性”而不能获得与中原平等的政治地位。总的来看,历代王朝的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较为松散,中央政府用郡县制统治内地,而以多种特殊的制度安排来维持对边疆的掌控。清朝立国后,以边疆少数民族身份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满族,通过对自身的“汉化”改造以及对儒学的转化吸收,获得了汉族的广泛支持,成功进入到正统华夏王朝的序列与谱系之中。?在统治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满族统治者进一步发展历代中原王

10、朝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治边理念,一面对汉族与少数民族实行民族隔离政策,一面加强自身与蒙藏等少数民族的联系,逐步将自身打造为联接华夏各族的“核心链条”。在此基础上,清王朝不仅进一步夯实、拓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疆域,奄有新疆、西藏、蒙古等广大“藩部”地区,更凭借其自身雄厚的综合实力,成为对高丽、安南、琉球等数十个“属国”(属邦)拥有宗主权的天朝上国,建立起以藩属体系为基本框架的秩序体系,在事实上主导着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藩属地区作为清帝国的边缘地带,是近代东亚秩序演变首当其冲之地。鸦片战争以来,基于藩属体系的传统东亚政治秩序在与西方主导的现代世界体系的对峙中落败,随着越南、缅甸、琉球等周

11、边属国不断被列强侵占、控制,新疆、西藏等藩部地区也陷入了随时被肢解的险地。在此形势下,传统“中心边缘”结构下的治边模式既难以有效整合动员各类社会资源,又常因无法满足西方主权原则对实际统治的要求而屡为列强所趁,?清王朝在边疆问题上陷入治理无力与阐释焦虑的双重困境,推动边疆由模糊暧昧的天朝疆域转向清晰严肃的国家领土势在必行。1877 年,左宗棠收复伊犁,挫败了英、俄利用阿古柏政权来侵占、肢解中国新疆的图谋,经过一系列筹备后,清廷于 1884 年在新疆设巡抚、置州县,拉开了边疆地区建省改制的序幕。几年后,台湾、东北等地相继建立了行省,对蒙藏等地设省的讨论也日渐增多。晚清政府在边疆地区推行建省改制,主

12、要是为了推动边疆与内地“一体化”、加强国家对边疆的掌控,而并不以推动边疆的现代化为直接目的。但这一行为却促使中国边疆的政治空间形态萌生变化,原本模糊暧昧的传统王朝羁縻之藩部开始向界限森严的现代主权国家之领土转变,这其中既包含边界层面从模糊到清晰的“形”变,也内蕴了法理层面从“疆域”到“领土”的“质”?Pingti Ho,“In Defense of Sinicization:A Rebuttal of Evelyn Rawski s Re-envisioning the Qing,”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57,Issue 1,1998,pp.1231

13、55.?与内地郡县相比,藩部和属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皆具有很强的异质性,故时常被合称为“藩属”,以示其殊于内地。需要指出的是,此二者间的关系常因人随势而变,中央政府会依据具体事件来策略性地选择凸显二者间严格的地理政治界限或相反。就前者来看,有清一代曾多次就疆界问题与哲孟雄、安南等属国进行过严格的划分,并委婉地拒绝了苏禄、哈萨克玉兹部等内附;就后者来看,雍正等清朝君主常有“在云南为朕之内地,在安南仍为朕之外藩,一毫无所分别”等语,以示其天下之主的政治地位。总的来说,藩部是清朝自身疆域之一部,中央政府对西藏、蒙古等藩部有着较强的控制权,而属国则为内政自主之国,仅在名义上接受清廷的册封。在不同

14、时期,清政府对属国的影响力也有所起伏。?如 19 世纪 70 年代日本故意扭曲清廷官员“生番并非华民”“不载版图,为声教所不及”等语制造台湾事件,20 世纪初英国强辩“宗主权”与“主权”以侵略西藏,等等。中国边疆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初探2024 年 第 1 期67变。此外,在此过程中清廷废除伯克制度?,弛民族隔离之禁、举文教、兴厂矿等举措,在客观上也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边疆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总之,在藩属体系的消解过程中,中央政府以丧失传统的宗主权为代价,获得了对边疆绝对的现代主权。?在地处北疆的新疆建省后,边疆与内地开始尝试以一种全新的法理原则联结在一起,“使大一统的疆域通过领土性过程而

15、以民族国家领土的形式得以延续”?,中国边疆与内地的制度同质性进一步增强,其政治空间形态也开始向现代演进。(二)民国初年边疆族群政治认同的现代转向历史证明晚清政府并不足以肩负构建国家推动边疆现代转型的重任,姗姗来迟的“新政”并没能挽救满族贵族的统治。在清朝统治“正统性危机”与民国建立“合法性困境”的两难境地中,?整个国家陷入严重的分裂危机正如时人所论“蒙回藏人之能与汉人同处一国政府之下者,全恃满洲君主名义羁縻之耳”“满洲君主去位之时,即汉蒙回藏分离之时”。?革命党的激进言行使边疆族群的精英们对“共和体制”并不信任,如何在确保国土完整和族群团结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国家,成为新政权必须面对的问题。在立宪

16、派与革命派的激烈论战中,随着革命党人对立宪派“大民族主义”思想的吸收以及南方革命阵营内旧官僚和温和革命派势力的增长,革命党内部原本主张“内地十八省建国”等极端声音日渐消退,旨在团结边疆族群避免国家分裂的“五族共和”思想逐渐为孙中山等革命领袖所接受,成为促成南北政治势力整合认同的关键政治符号。1912 年元旦,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中郑重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不久后,“五族共和”被具有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所确认,各族人民在政治上开始拥有真正平等“国民”的国民身份,实现了名义上平等的联合。1912 年

17、 4月袁世凯颁布大总统令明确指出:“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疆,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自不能如帝政时代再有藩属名称以谋内政之统一,而冀民族之大同”?,以中央政府之治权进一步改善了边疆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不平等地位。在国家由传统到现代的痛苦蜕变中,边疆族群对国家、民族的政治认同发生重大变化,以往对王朝、君主的传统认同逐渐转变为对国家与国族的现代认同,边疆族群的领袖们以新国家为认同对象,纷纷表示“同系中华民族,自宜一体出力,维护民国”?、愿“同谋五族共和”?,开始“尝?清朝在新疆回部实行的一种官制。?Xiaoyuan Liu,Recast ALL under He

18、aven:Revolution,War,Diplomacy,and Frontier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13,p.10.?但兴悟:“大一统”中国的重新塑造:近代边疆危机与建省改制,学海2008 年第 5 期。?杨念群:清帝逊位与民国初年统治合法性的阙失:兼谈清末民初改制言论中传统因素的作用,近代史研究2012 年第 5 期。?刘晴波: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 538 页。?孙中山全集第 2 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 2 页。?孙燕京、张研主编:民国史料

19、丛刊续编,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 年,第 88 页。?西盟会议始末记,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版),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 349 页。?朱绣编著:西藏六十年大事记,吴均校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 50 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682024 年 第 1 期试着去认同这个以国家形式组成的大民族”?,一个超越政府、政权形式和政治体制具体性质的永恒的、不可侵犯的现代“祖国”观或者“国家”观逐渐形成。就其不足来看,民国初年中央政府的治边实践及其“五族共和”理论虽然“使得中华民国能够继承清朝的边疆”?,但仍未能满足边疆现代化对族群整合、制度一体与政

20、令畅通等问题的需求。一方面,“五族共和”理论过于强调边疆族群的“多元”,而忽视了国族建设中的“一体”,边疆族群对国家和国族的认同并不牢固,由此统合而成的族群与疆域仍然难以被有效组织动员;另一方面,无论是北京还是南京中央政府都没有深入边疆基层的能力与愿望,许多设想空有主张而难以实现,二者推动边疆族群认同变化的着力点仍停留在对达赖、王爷等少数精英加官进爵的层面,而对边疆现代化最主要的力量万千边疆民众,始终缺乏唤醒的手段,更遑论组织动员。民族认同是后发外生型国家普遍面临的危机,民族认同问题不解决,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无从谈起。?总的来看,在这一历史阶段中,边疆族群与内地人民为构建现代国族付出了巨大的努

21、力,但构建现代国族的任务仍未完全实现,团结国内各民族、整合边疆与内地以构建现代国家的历史重任仍待来者。(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与边疆族群政治认同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整合边疆以构建现代国家的问题。长征以后,随着红军深入西南,革命的话语在边疆地区广为传播,阶级话语所包含的全新知识使一直处在边缘和底层的贫苦农民逐渐意识到“受穷不是命里注定而是被剥削的结果”?,底层百姓的政治观念逐渐因此而发生集体性转变。此外,中国共产党还根据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就工作时长与工资问题、粮食与地租问题、办厂与贸易问题、教育帮扶问题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现代政策,?为封闭保守的边疆带来一阵鲜活的现代之风

22、。长远来看,中国共产党在边疆地区的一系列实践不仅以实践克服了政党意志在边缘区域渗透无力的传统局限,更进一步促进底层群众超越家族、族属的认知藩篱,转而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和国家领域,为即将到来的全民族抗战做好了思想准备。“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不断扭曲利用“中国本部”“民族自决”等理论,制造边疆与内地的分裂。不同于国民党政府对“民族”问题的刻意回避,中国共产党坚持辩证与统一的结合,在阐明中华民族与各少数民族间整体与部分层次关系的基础上,主动构建和传播既强调“一体”又肯定“多元”的中华民族话语,?将边疆族群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纳入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洪流之中,建立了广?华国梁、戴峰:民国初年蒙古王公对

23、“五族共和”政策的民族认同,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2 期。?Prasenjit Duara,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5,p.76?申剑敏: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与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人文杂志2001 年第 6 期。?双村调查笔记(1998 年),转引自吴毅:从革命到后革命:一个村庄政治运动的历史轨迹兼论阶级话语对于历史的建构,学习与探索2003 年第 2 期。?相关的政策条例如:中

24、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布告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告康藏番民众书 中华苏维埃西北临时联邦政府回番夷少数民族委员会布告等,参见民族问题汇编第 256 页、第 285 页、第 264 页;1937 年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的张闻天在当年 5 月 11 日的解放周刊就边疆地区民族教育政策做了系统地说明,等等。?青觉、赵超:一体之下的多元平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话语构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1 期。中国边疆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初探2024 年 第 1 期69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的残酷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抓住民族主义的旗帜”?,通过对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创造

25、性诠释,不仅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更将抗战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纳入世界所有受压迫人民共同反帝反殖运动这样一个更大范畴的意义系统之中,?使抗战期间的国族建设在追求民族主义政治目标的同时又超越了民族主义,最终促使包括边疆族群在内的国内各个民族的政治认同完成了现代转变。二、新中国成立以来边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19492012)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完成了现代国家的构建,实现了民族与国家的统一,这不仅使中国边疆现代化事业有了牢固的政权保障,更意味着边疆现代化的动力机制由外在刺激转变为内在驱动。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在这种赶超性很强的发展中,发展主体对现代化历史进程的积极反应

26、和有效把握是发展的关键”?。作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战略规划与制度安排,不断推动边疆与内地交流交往交融,使边疆逐渐融入全新的国家形态与政治体系,走上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广大边疆地区融入全国发展规划,在“兴边富民”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下,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互动愈加频繁,边疆现代化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新中国成立后边疆地区的现代化我国绝大多数边疆地区是民族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以族群政治为核心内容的边疆问题仍未完全解决,以何种方式将边疆地区纳入现代国家成为重要问题。得益于抗战时期在根据地部分地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

27、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理论进一步成熟,抗战胜利后,民族区域自治已经成为党解决边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949 年具有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构。”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民代表大会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宪法形式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为边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坚实保障,从根本上消除了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的政治障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

28、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首先,它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为边疆与内地在现代国家框架下的重新连接提供了可靠的方案,实现了领土与国家主权的严格重?周积民先生曾言道,民族主义是近代中国“凝聚人心、动员社会的最有效的意识形态符号,谁抓住了民族主义的旗帜,谁就占据了领导现代化的精神制高点”。参见周积民: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年,第 4552 页。?关凯:反思“边疆”概念:文化想象的政治意涵,学术月刊2013 年第 6 期。?林尚立:政党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与现实发展,政治学研究2011 年第 3 期。?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云南行

29、政学院学报2005 年第 4 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 372 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702024 年 第 1 期合,边疆开始作为中国国家主权呈现的空间承载。其次,这一制度是在充分尊重和满足少数民族自治愿望的前提下,以法律的形式将边疆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纳入了现代国家政治体系,从根本上理顺了边疆与内地的关系,确保了广大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此外,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过程中,现代行政、司法等国家管理制度实现了政教分离,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成为边疆各族人民的中坚力量,保证了国家权力可以直接深入边疆民族地区的各个基层。总的来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边疆现代化发展提供了

30、制度保障,按下了边疆现代化的启动键。随着全国政权的逐渐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党在新阶段应然的首要任务。在以社会主义的革命与建设来推 动现代化发展的国家建设路径确立后,社会主义成为了现代化与工业化的前提与条件。?1954 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国家,“四个现代化”成为全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如何推动广大边疆地区共同实现这一目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边疆地区能否实现现代化关乎整体目标的实现,但由于历史因素,边疆地区的社会发育还不成熟,各项物质基础十分薄弱,并不具备独立革新以推进现代化的

31、能力;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内在要求“所有的兄弟民族地区、区域自治的地区都现代化”?,“我们不能设想,只有汉族地区工业高度发展,让西藏长期落后下去,让维吾尔自治区长期落后下去,让内蒙牧区长期落后下去,这样就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因此,必须而且也只能通过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来促使边疆地区走上现代化道路。源于对“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条件,决不能认为各民族都会在同一时间、用同样的方式进入社会主义”的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对边疆地区的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给予了极大的耐心与空间。当时,广大边疆地区尤其是西藏、云南等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长期与世隔绝,仍处在封建地主制、奴隶制、农奴制等社会阶段

32、。一方面,落后的社会体制严重奴役、束缚着百姓,只有进行民主改革,才能废除各种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促进边疆的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边疆现代化所遇到的阻力更大、矛盾更多,一不小心就会“闯出祸来”。1954 年中共中央以“慎重稳进”的方针,从边疆民族地区“多种社会形态并存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方式”?,以“分类指导”原则来稳步推进边疆地区的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如内蒙古等牧区实行“三不两利”和“稳、宽、长”的政策,即在改革中实行“不划阶级、不没收财产、不搞面对面斗争”和“牧主、牧工两利”的平稳过渡政策,对牧主财产实行和平赎买。在云南则创造性地将省内少数民族地区划分为

33、“缓冲区”“和平协商区”“直接过渡区”三种类型。每一种类型进行民主改革的方法也各不相同。经过数年努力,广大边疆地区在完成以变革生产资?1956 年,毛泽东曾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明确了这种逻辑关系,他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 717 页。另可参见林尚立:社会主义与国家建设基于中国的立场和实践,社会科学战线2009 年第 6 期。?周恩来选集下卷

34、,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 23 页。?周恩来选集下卷,第 266 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5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 500 页。?刘先照: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年,第 246 页。中国边疆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初探2024 年 第 1 期71料所有制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改革基础上,对个体经济加以改造,通过开展互助运动建立了共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彻底获得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解放。北疆牧区的劳动关系在社会主义原则下得到进一步优化,牧区经济稳中有升;西南边疆以独龙族、德昂族为代表的一些少数民族则在此过程中实现了跨越

35、式的发展,直接过渡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是边疆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一场意义深远的大变革。首先,这场变革在中国 60%以上的国土面积内,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层面完成了国家的整合,为边疆融入全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设打下了基础,边疆与内地在经济结构与市场交互等方面走上了互利互补的道路。其次,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通过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废除了各种特权和压迫剥削关系,将几百万边疆少数民族从落后残酷的奴隶制下解放出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边疆地区的生产力。最后,这一巨大变革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为边疆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与文化基础,使边

36、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发展战略而言,受国际环境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长期实行“均衡发展”的战略,这一战略遵循“有计划、按比例”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布局原则,通过计划指令来加强国家基本建设在中西部地区的投入,以此来提高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1964年,中共中央提出了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和建设“大三线”的方针,将我国的生产力布局进行了一次大调整。这一全局规划对我国边疆尤其是西南边疆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国家先后向西部战略转移人口百余万,累计进行了 2000 多亿元的国家投资,奠定了西部工业发展的基础,缩小了与东部发达地

37、区的差距。但应该指出的是,三线建设并不是对西南地区的综合开发,而是以“备战”“备荒”的国防目标为主,其间安排和建设的主要是重工业与军工部门,轻工业和消费品工业仍主要留在东部,加上“靠山、分 散、隐蔽”的选址原则,许多三线建设时期建设的工业企业未能对周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边疆与内地的市场联动与互补发展仍未成熟,边疆地区的现代化潜力仍待进一步释放。(二)改革开放以来边疆现代经济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点重新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 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边防工作会议,通过了边疆建设规划(草案),重新将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

38、,并明确提出内地发达省市要“实行对口支援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边疆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逐步扩大的问题”也开始受到重视。?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外局势并不乐观,从国防安全来看,在当时很有必要把中西部建设成一个体系齐全的战略后方;从经济层面来看,由于美国的霸权制裁和国内极不平衡的区域经济格局,我国也需要平衡区域生产力以构建内向型的区域经济的自我循环。参见温军: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2001 年,第 152 页。?权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1997 年第 6 期。?国家民族事务委员政策研究室:国家民委政策文件选编,北京

39、:中央民族出版社,2010 年,第 242 页。?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年,第303304 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722024 年 第 1 期了活跃边疆经济,中央政府相继出台边境小额贸易暂行管理办法 国务院关于口岸开放的若干规定 关于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和经济合作促进边疆繁荣稳定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边疆地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增多,边境贸易得到快速发展,从 1980 到 1990 十年间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达 25.1%,?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显著提升。1987 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构想,

40、并在不久后针对当时的发展形势提出了“两个大局”发展战略。?在“两个大局”战略规划下,国家被划分为东部和中西部,在“东部率先发展、中西部全力支持”的规划中,边疆在国家治理和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处于从属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核心区的治理和发展,为整个国家波浪式的阶梯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二十余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成熟。19811999 年,全国 GDP 每年平均增长达到 9.8%,人均 GDP 增长达 8.4%,总体上看已提前完成了“三步走”中的第二步。从横向对比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面积不到全国总面积的 12%,却集中了全国 70%以上的工业企业,?东部地区 GDP 占全国 GDP

41、 总量的 58.12%,人均 GDP 达 1143 美元,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而我国西部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则明显相对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仅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也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符。如何协调东、中、西三大地带关系,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1992 年,在沿海地区的示范效应下,中共中央提出“要像重视沿海发展那样,重视沿边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安排形成了沿边开放重大战略。?这一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沿边地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对外开放的局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之后边疆治理工作的进一步转型提供了经验。至此,我国逐渐形成了“沿海沿边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

42、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1998 年,国家民委提出“兴边富民行动”,涉及我国 136 个陆地边境县(旗、市、市辖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58 个边境团场,共覆盖 190 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和 2100 多万人。但由于政策落实与前期筹备等原因,行动开始的一年多里,并未获得显著成效。1999 年,为了贯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个大局”战略,走好中国现代化战略安排的第三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常永胜、王桂芳:对外贸易与边疆经济发展,实事求是1995 年第 1 期。?1988 年邓小平曾对“两个大局”有过详细的论述:“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

43、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参见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 277278 页。?李竹青:党的三代领导人与西部大开发,贵州民族研究2003 年第 1 期。?刘先照主编:中共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年,第 269 页。?沿边开放是党中央制定的一个长期战略,自 1984 年国务院首次发布 边境小额贸易暂行管理条例,制定边境贸易政策起,党和国家先后制定了国家民委关于加强进入内地城镇经商、旅游的边疆少数民

44、族人员的工作的意见(1987)、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外贸易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0)、关于积极发展沿边开放和经济合作促进边疆繁荣稳定的意见(1991)来指导边境口岸贸易。1991 年又公布关于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和经济合作促进边疆繁荣的通知和关于继续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易货贸易若干意见的通知,确定了“发挥优势、通贸兴边、加强管理、健康发展”的边贸方针和政策。1992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边境贸易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积极发展与原苏联各国经贸关系的通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沿边开放战略的相关制度。?张丽君、陶田田、郑颖超:中国沿边开放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及思考,民族研究2011 年第 2 期。中国边

45、疆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初探2024 年 第 1 期73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在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这一战略被明确为“中国共产党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直接关系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问题。西部大开发战略覆盖 686.74 万平方公里,近 3.5 亿人口,对边疆地区的现代化发展具有历史性影响。兴边富民行动是以加快沿边区县经济为着眼点的区域性经济政策,它通过加大对边境地区的投入和对广大边民的帮扶,使边境居民“因边而富”,达到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的目的。相比而言,“兴边富民行动”所涉及范围较小、针对性更强;西部大开发作为国家战略,其不仅范围更大

46、,而且涉及区域发展规划、经贸金融政策、地区优惠政策、教科文卫和人才政策等多个方面的政策配置,是一个涵盖边疆发展各方面、多层次综合施策的重大举措。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对边疆地区的现代化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兴边富民行动”对沿边市县的居民收入与产业升级产生了巨大影响。1998 年,我国 135 个边境线、旗市、市辖区国内生产总值达 826 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为38.827.134.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3983 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36.3 个百分点。截至 2013 年,上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8682 亿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为 20.245.434.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3.

47、6 万元。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沿边地区第二产业大幅提升,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人均生产总值有了质的飞跃。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13.7 个百分点。总的来说,兴边富民行动效果显著,促进了全国边疆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居民人均收入、公路网建设、医院人均床位数等均有显著增长。?与之相比,西部大开发战略举措对边疆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则更为全面和深远。西部大开发十年间,边疆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成就斐然,在经济发展、基础建设、文化教育与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皆取得重大进步。从经济发展来看,边疆国民生产总值十余年间从 2001 年的 16719.9 亿美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103558.9 亿美元,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

48、重从 17.5%上升到 19.2%,年均增长达 12.5%。?从基础建设来看,截至 2008 年,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新增公路 3.4 万公里,新增铁路2627 公里,机场增至 12 个,在全区形成了现代立体交通网,极大地改善了居民出行。?新疆全区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2万公里,农村公路通达率为98%;?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13万公里,是 1999 年的 2.3 倍,县县通公路已基本实现。?从文化教育发展来看,云南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98.29%,初中毛入学率达到 103.12%。?截至 2007 年,新疆普通高校数量由 17 所增加到32 所,十年时间增加了 15 所;在校大学生人数

49、由 54058 人增加到 226012 人,增长了 31809,这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生由1999年的23224人发展到2007年的81978人,增长了252.98。10年间,新疆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少数民族教育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生态环境来看,边疆地?王飞:兴边富民行动实施绩效评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 年,第 53 页。?李光辉、黄华、陈川:中国边疆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路径,中国经济报告2023 年第 3 期。?白振华:十年大开发 十年大发展内蒙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年回顾及展望,实践2010 年第 3 期。?天山南北展新颜西部大开发十周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成就纪实,财经界2

50、010 年第 6 期。?何纲、陈朴、杨亚波:西部大开发 10 年来西藏经济发展的回顾与思考,西藏研究2009 年第 4 期。?徐忠祥、赵松涛:七彩云南十年巨变云南省民族教育西部大开发 10 年发展纪实,中国民族教育2010 年第 11 期。?蔡文伯、罗俊:西部大开发 10 年来新疆高等教育的成就与反思,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 年第 5 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742024 年 第 1 期区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西部大开发十年间内蒙古自治区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 371 亿元,森林覆盖率由 14.82%提高至近 20%,受风沙危害的 2.4 亿亩土地得到初步治理;?西藏江河源头生态安全屏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