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577610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列问题。桃 花 源 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

2、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中的序。作者是_ ;晋朝的陶渊明。是著名的文学家本文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为线索的。其内容可归纳为渔人 发现进入作客辞别复寻 桃花源, 2。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

3、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3。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甚异之(想看到桃花源的尽头)4。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 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4、)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时间:晋太元中人物:渔人6。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环境优美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社会生活宁静安详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活动、穿戴、心情7。 “豁然开朗”在文中的意思是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为开阔光亮。;现在使用这个成语,除了原来的意思外,还可以形容对某一问题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或“心情由沉闷一匣子变得愉快”等)8。 渔人至桃

5、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10。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11。 桃源人为何“不复出?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12。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13。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14.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1)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2)百姓能安居乐业。(3)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15。 第3段中可以用来证实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语句是哪些?文中除反映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外,还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生活状况和怎样的待人之道?(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安居乐业;热情16.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或问:渔人既然“处处志之,

7、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7。 写高尚人士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有什么作用?含蓄手法,说明桃花源是“世外桃源”,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18.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1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为何写它?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

8、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劳动生活的愿望。桃花源记理解探究及答案(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9、,鸡犬相闻。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

10、久。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自然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生活状况:安居乐业;精神状态:自由快乐。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

11、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2、。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迁移拓展1 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写渔人的作

13、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