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三国演义》人物的悲剧色彩.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2576274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三国演义》人物的悲剧色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三国演义》人物的悲剧色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三国演义》人物的悲剧色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三国演义》人物的悲剧色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三国演义》人物的悲剧色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论三国演义人物的悲剧色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在中国妇孺皆知。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以西晋陈寿编写的纪传体国别史三国志为蓝本,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直至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建立晋朝。三国演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国演义的总体思想是拥刘反曹,“忠不顾死,义不负心”是小说的重要思想体系,其实质是尊崇仁德,贬乏残

2、暴,尊崇忠义,贬斥奸诈。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三部名著中描写人物最多的一部,共写了1191人。小说有意识地将刘备的宽仁和曹操的残忍作对比,褒刘贬曹的倾向十分明显,因此其情节线索和人物塑造大都以蜀汉为中心.着力刻画的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等许多的历史人物形象,汇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成就了这部千古不朽的名著。鲁迅先生曾说过:“喜剧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则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三国演义人物众多,雾里看花,悲喜不一,依据鲁迅先生的悲剧定义和作者罗贯中维护汉室正统和弘扬义气的核心价值观念,结合现代唯物史观和个人观点,我想浅淡一下曹操、姜维、魏延、诸葛亮四大人物的悲剧色彩。一、曹操:

3、一代枭雄的悲哀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曹操,的确是三国首屈一指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文武兼备,时人无人能及。单看曹操从三国演义中显示出来的军事才能和其用人之道,令人叹服.刺董卓、擒吕布、灭袁术、战官渡,令袁绍部队闻风丧胆,尔后统一北方,为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迈出了第一步,也为后来晋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三分天下这实力最强的曹魏是由曹操一手开创的,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可想而知.看曹操的用人之道,“操在衮州,招贤纳士”,为才唯用,不拘小节。再看曹操用人的一个小故事:“许攸暗步出营,径投曹寨,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而迎。遥见许攸,扶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慌扶

4、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曹操用人谦虚的态度,令士人折节,因此,他身边人才鼎盛,智谋团的人员在三国中是最多的,他的手下拥有了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毛玠等一批谋臣。然而,曹氏政权的最终灭亡悲剧根源在何处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没有保持礼贤下士的优良传统.曹操随着年事的增长,逐步变得荒淫昏慵,疑心愈来愈重,开始嫉贤妒能,日趋骄纵.特别是取得了西凉的胜利后。从他对待张松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待人态度转变的迹象。“曹操自破马超回,傲睨得志,每是饮宴,无事少出,国政皆在相府中商议。张松候了三日,方得通姓名,左右近得贿赂,却才引入操先见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

5、闻言语冲撞。遂拂袖而起,转入后堂。松自思曰:吾本欲献西川州郡与曹操,谁想如此慢人。看到此处,不禁扼腕叹息,昔日那个求贤若渴的曹操哪里去了。这时可以说是曹操统一天下,完成霸业的绝佳机会。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曰:“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之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败,而汉事将成也。”以至发展到后来以才压人,以武压人,枉杀贤良,为曹魏政权的败落留下了隐患。 二是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曹丕在位时,矛盾并不激烈,所以内部也比较安定。司马氏也毫无机会。而曹睿统治时期,国家大动干戈,对内大修宫殿,耗费国力,对外发动战争,平吴灭蜀,劳师无功,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6、也日益激化.而司马的势力也越来越庞大,要说曹氏也看到了司马的势力日趋扩大,所以用曹真来平衡司马的势力,然而时值诸葛亮北伐,曹真的才能平庸,司马很自然成为最高元帅,在战争中,他以守代攻,逐步培养自己的势力,积蓄自己的力量,孤立曹氏的政权。虽然后来曹芳将兵权交曹爽掌管,然而,此时的司马氏的羽翼已丰,曹爽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成为了斗争的牺牲品,曹氏政权几乎是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倾刻土崩瓦解,岂不可悲可叹!曹氏政权衰落悲剧在于:统治阶级自身荒淫,内部矛盾重重,不统一,外有兵荒,没有使国家稳定,造成外部力量有机可乘。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二、姜维:最后坚持者的悲哀对于三国

7、后期蜀国的将领姜维而言,这是一个在历史里也并不甚被关注的人物。但是,诸葛亮病故五丈原后,继承诸葛衣钵,高举蜀汉大旗,联吴伐魏,在蜀国灭亡之际,竟能说服魏国大将钟会谋反,这该是何等的才能和胆魄? 作为诸葛亮唯一的学生,可以想像姜维有何等的才气,吸引了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之后,诸葛亮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的信里,这样形容姜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随后,姜维便在30不到的年纪,成为了征西大将军。姜维也从此,开始成为三国后期,最耀眼的将

8、才。 234年,姜维32岁,诸葛亮54岁。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半路病故于五丈原,而魏国大将则是司马懿。姜维知道诸葛亮逝世的消息一旦传出,不但蜀军心会大乱,司马懿亦会立马进攻,于是命令密不发丧,悄然退军.但纸包不住火,消息最终还是传到了司马懿耳朵里,同诸葛亮鏖战多年的司马懿自然大喜过望,立刻进攻,姜维则调整队型,树起诸葛的大旗,鸣起战鼓,一副正面对垒的阵势。多疑的司马懿深恐诸葛亮的逝世是一个圈套,连忙撤军,而姜维命杨仪率小队人马在前方造势,自己则率大军安全退回蜀国.作为离开了老师诸葛亮,独自临危扛下重担的第一仗,不得不说相当漂亮。他没有呈匹夫之勇,与司马懿正面对抗,在蜀国头号大臣诸葛亮去世,军心

9、散乱之时,有效的保存了蜀国实力。随后即被册封为平襄侯,统领全军,成为蜀国最高权位的大将之一.随后他率军励精图治,平定蜀国四处不断发生的少数民族判乱,使得蜀国在宦官当道,庸君治国的环境下,依然延续了数十年的历史。纵观姜维的一生,充满着诸多的悲剧。他投靠蜀国,是因为被上司猜忌;他虽然成为诸葛亮唯一的学生,却是在诸葛亮去世的前几年,就连诸葛亮自己也觉得,认识姜维太晚,自己的生平尚未完全教予姜维;后来虽然成为蜀国第一大将,却因为自己是个降将,在朝中没有嫡系,没有根基,无法与黄皓等人对抗,而被排挤;十一次北伐,最成功的一次几乎要攻入长安,却因为黄皓怂恿刘禅,刘禅担心姜维成功后会谋反而急令他速回成都,使得

10、这一次出征前功尽弃,这和若干年后精忠报国的岳飞那催命的13道金牌何其相似!就连最后蜀国都亡了,姜维仍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成功说服魏国两个大将窝里斗甚至谋反,姜维的文武功绩与其悲剧性的一生,对照之下可谓空前!三、魏延:空有抱负者的悲哀魏延是个有性格、有特点,武艺高超的大将,空有一身好武艺,一生颠沛游离,保了三个主人,没有一个信任他。刘备对魏延稍好些,又碰上个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诸葛亮,压制了他一辈子,有功不奖,出好主意也决不采纳,死后还不忘把他置于死地,真是十足的悲剧人物。 魏延一生怀才不遇。先保刘表,只看他在刘表处连入厅议事的资格都没有,可见是个未入流的干部.其实他对刘备也算忠心,从那时起就想投入刘

11、备麾下。刘备率兵到荆州,魏延冒着危险开城迎接,却被文聘截住撕杀,刘备说是不忍看刘表自相残杀,领兵他去,魏延杀退文聘,一看已空无一人,只好暂时去投韩玄,一投刘备以失望告终。 韩玄仍然不重用魏延。到刘备打长沙时,韩玄要杀老将黄忠,又是魏延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地率众杀掉韩玄救了黄忠,打开城门迎入刘备.兴冲冲以为要立功受奖的魏延,谁想到诸葛亮见到他即一声断喝:把魏延绑了,推出斩首。还是刘备觉得魏延有功无过,才保住了一条小命,还要被呵斥一番,说他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只许你老老实实,不许你乱说乱动,如其不然,定要取尔狗命。二投刘备又闹了个灰头土脸.其实这才是冤乎枉哉,所谓相面用现在科学的方法来衡量,纯属子

12、虚乌有,诸葛亮不过是看他一反刘表,二反韩玄就认定他有反骨,一辈子都不信任他,直到入川成了头号大将仍然是只利用不重用. 魏延其实是可以和关、张、赵、马、黄并列的大将军,但评定五虎上将却把他排除在外。入川时黄、魏争功,虽然有点意气用事,但总是说明魏延的工作积极性是很高的,在那种受压抑的环境中,能焕发出这样的积极性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一直认为,魏延其实是智勇双全的,如果充分发挥他的积极性、创造性,也许三国的历史会改写。白帝城刘备败亡后,五虎凋零,魏延成了头号大将,诸葛亮本应改变看法,重用魏延,有事相商,互为倚靠,而恰恰相反,诸葛亮仍一如既往的压制他,对他提出的建议,对了也不听。一出祁山时,诸葛亮先

13、施反间计,让曹魏罢了善于用兵的大将司马懿的兵权,正处于人员调整的内乱时期。魏延建议抄近路出斜谷,直取长安,现在看来,这个建议是非常正确的,但诸葛亮一向不听人言,只相信自己,何况是他一直另眼相看的魏延,不但不采纳其意见,还把魏延好一顿呵斥,弄得魏延好生没趣,以后再没有提出过任何建议。每一次打仗时,遇到硬仗、危险较大的战斗,诸葛亮总是派魏延出马;碰到能得功劳的战斗,却只派魏延去诱敌等辅助角色。难怪有一次需要勇将出马,诸葛亮目视魏延,魏延低头不语,实在是太伤魏延的自尊心了。即使如此,魏延既没有考虑跳槽,也没有想过谋反,其人品也就算是不错了,如果是现代人,恐怕早就跳槽多次了。诸葛亮死后与其说是魏延造反

14、,还不如说是逼反了魏延更确切一些.诸葛亮死后把兵权交给杨仪,是不是利用杨仪和魏延死不对眼,默许他伺机收拾魏延?魏延岂能不怕杨仪利用职权,找茬收拾他?诸葛亮早应想到魏延必定是不甘心束手就擒,与其让人收拾还不如拼个鱼死网破,到头来还是被诸葛亮定计害死,诸葛亮对魏延可谓用心良苦,郁郁一生的魏延可说是三国中的悲剧人物.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四、诸葛亮:壮志未酬者的悲哀读三国演义,没有人不佩服诸葛亮的才干的。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更兼能呼风唤雨,会六丁六甲之术。祭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智取成都、骂死王

15、朗、空城计、诸葛妆神、木牛流马、识魏延反骨、七星灯,死后还能用木像退后,智杀魏延。诸葛亮真的是无所不能.但是,人无完人,我认为诸葛亮的不断失误和自以为是,也造就了自己的悲剧人生。 诸葛亮料定曹操赤壁兵败必走华容道,也知道关羽会义释曹操,但还是叫关羽去了,当时刘备的手下有张飞、赵云、刘封等大将,无论谁与关羽交换位置,曹操岂不是手到擒来。这件事我想只有用诸葛亮自己的话来解释:“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这一席话,我想不能言之成理吧!就事论事,这一笔还是给孔明记上了. 关于处理荆州问题,诸葛亮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诸葛亮的隆中对完全可以说明荆州的重要性。“先取荆州为家,后

16、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举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后来的局势的确也是按照这个战略方针发展的,选择关羽驻守荆州也是非常正确的。刘备的益州、荆州围攻中原的形势也基本形成。时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刘备刚刚夺取益州,定汉中,被称为汉中王,便马不停蹄地派费诗出王旨,令关羽取樊城、襄阳,这正是诸葛亮“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的战争策略。但是,认真想一想,刘备新取益州,根基未稳,人心未定,此时进行北伐时间太早不合时机,何况蜀汉的燎原之势,老谋深算的曹操、孙权岂有坐视的道理.诸葛亮也

17、应该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他早就应该派重兵给关羽以支援,稳固防守,待时机成熟,然后出兵。这次行动,关羽虽然也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以很快的速度攻下了襄樊二城,然而曹、孙联军,短短的几个月时间,荆州沦陷,真是丢了西瓜连芝麻也没有捡着。时建安二十四年秋十二月。我想大概是刘备、诸葛亮是刚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太小看曹操和孙权了吧,同是也过于高估关羽的能耐了。这场战争的失利,我想孔明是难辞其咎.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八阵图有可能不摆的.刘备发动的复仇之战,举蜀国精锐之兵,讨伐东吴,孔明的确也劝诫过刘备。“陛下初登宝位,若欲北伐汉贼,以伸天下大义,方可亲统六师,若欲伐吴,命一上将统

18、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根本没有劝谏过刘备)可是刘备一意孤行,执意要去。诸葛亮神机妙算,应该非常清楚刘备的军事领导才能,在缺乏诸葛亮指挥的情况下是一个什么样子。在劝谏不行的情况下,他完全可以和刘备一道出征,为刘备出谋划策.他也许觉得,刘备举全国精锐兵队,至少可以和东吴打过平手。他可没有想到刘备败得这样快,败得这样惨。因此,他在后出师表中写到:“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刘备此役,蜀汉损兵折将,使之与曹魏的实力悬殊越来越大,诸葛亮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 诸葛亮在对刘禅的处理方法上,以及处理政务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从出师表中可以看出,他让刘禅

19、在对待“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时都要向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人“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实际是叫刘禅什么也不干,什么主意也不拿。试想一想,作为一个皇帝,一切靠别人,自己毫无主见,如何当一个好皇帝?想当年孙权继承父兄大业的时候,年龄和此时的刘禅应该差不多,孙权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为什么不让刘禅去实践,去锻炼呢?刘禅又怎么会有所作为呢? 在处理军务和政务上,不分巨细,公事私事,事事操心过问.书中提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作为蜀汉军政的“第一把手”,小事做完,大事做尽,别人又做什么呢?又怎么发挥别人的主观能动性呢?又怎么使别人的能力

20、得到培养呢?何况小事做多了,必然会影响大事,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大事上.这样对自己的身体也不利,所以,终于导致自己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寿五十四岁,中道丧亡,难道不可悲可叹吗?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诸葛亮要负一定责任,以至蜀汉后继无人,造成“蜀中无大将,谬化当先锋”的局面。 在对待魏延的问题上,孔明用其勇,从不用其之谋,实际上魏延文武兼备,很有才华.诸葛亮却早早地给魏延戴上了“有反骨的帽子。试想一个长期有才难伸的人怎么不心生退意而有所作为呢!这应该是后来事态发展的根本原因。 如果诸葛亮没有这些失误,“匡复汉室的大业兴许能够完成吧? 五、三国女性之悲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性的悲剧无处不在,是

21、一个永不腐朽的话题。三国演义中,女性描写得不多,但每一个女性的出现都上演了一幕悲剧.她们只是作幕后的交易品,不能掌握自已的命运,没有女性的尊严,更没有过真正的爱情,有的也是作为政治交易,作为牺牲品。生活在最高层次的妇女,如皇后,贵妃,这此人在董卓、曹操乃至司马昭的眼中,是不值一提的,甚至可以随便杀的。别人的妻子是可以随便夺的,如曹丕纳甄氏。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女人是可以用来作军事武器的,如美女貂婵本是司徒王允府中的歌伎,自幼选入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伎俱佳,她本人并无什么雄心伟业,只是为报答王允以亲女待之之恩,而甘愿作了连环计中的一颗棋子。先嫁吕布,后献董卓,谋取他们父子分颜,吕布最终杀死

22、董卓。从全局来看,貂蝉确实对锄大奸大恶、重扶社稷,再立江山中立了汗马功劳,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加官晋爵,她只是男人们在争权夺势中可敌十万雄兵的法器,然而这法器一显灵就失去了自己美好的一生。孙权为了向刘备讨回荆州,于是以自己妹妹作饵设计杀刘备,说刘备到东吴入赘.把他赚到南徐,妻子不能够得,囚在狱中,却使人去讨荆州换刘备,等他交割了荆州城池,再作处理。不想孙夫人看上刘备,并结了亲,刘备得孔明相助脱得虎笼。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孙夫人乃帼国英雄,极其刚勇,侍婢数百,居常带刀,房中军器摆列遍满,虽男子不及,为保自己的丈夫,舍兄离家.后因吴蜀失义,刘备病逝白帝城,孙夫人也在东吴投江自尽.吕布为保自己,用女儿许

23、婚袁术等等,也是如此。对待自己的亲人尚且如此,何况他人.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些女人的感受,当然更谈不上感情.更有甚者,刘备逃难路过猎户刘安家,刘安杀妻子款待刘备,说是狼肉,刘备饱食后得知真情,洒泪而去。曹操听说后,赏了刘安金子百两。可见曹操认为刘安做得够义气,应该奖赏。那么,女人的生命是什么?一条狗?一头猪?一只鸡?任人宰杀.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总之,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的血泪史,每一个故事,每一位人物都渗透着斑斑血迹,充分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透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使我们了解到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的命运是悲惨的,封建社会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是深重的.我们痛恨战争的挑起者,同时也对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所遭受的众多不幸感到惋惜.也隐含着封建统治阶级必定会灭亡的道理。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