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二)我们的定义: 公共政策学是尽可能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政策过程,探求其规律,形成系统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其目的是要改善公共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三)内涵:1,研究对象: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2,研究范围:政策系统;政策的本质、构成和功能;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政策的调整和终结等。3,研究的方法: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相结合,既注重事实分析又注重价值分析。定量分析:指在政策过程中对把有关的资料和信息用确切的数字定量化出来,建立数学模型,用数量关系分析研究对象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特征,并用数量描述研究结果的方法
2、定性分析:运用直觉和判断等方法对被考察对象的成分或具备的特征进行分析,并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有关的分析结果。事实分析指的是要分析一项政策事实是怎样的,描述政策的内容,性质,结果等价值分析指的是要分析政策有价值吗?为什么要实行这项政策?5,研究的目的: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一)公共政策决策行为的主体1,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2,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二)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分为三个层次:1,具体的个别的政策2,政策群和政策链(P8)3,政策一般:所有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三)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
3、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它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所构成。(四)政策过程:指政策系统运行的过程。由政策制订、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和政策终结等环节组成。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与特征(二)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二,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第一:政治性与权威性、强制性政治性是指公共政策的主体是政治组织,公共政策是政府的政治行为,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现行的政治统治。权威性指的是指公共政策在一定的范围内起支配作用,他人愿意服从或者
4、不得不服从。强制性指公共政策的执行以强制性的机关为后盾,政府机构可以对一些公共政策实行强制执行。但如果没有法律规定,一般不动用强制力。第二:公共性与偏好性公共性:从内容上看公共政策应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从主体上看,公共政策的主体具有公共性。偏好性:公共政策从提出到执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和利益分配的过程,所以它会体现政府的预设重点,体现政府的自利性,体现占强势地位的群体的偏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第三:稳定性(普遍性)与变动性(回应性)稳定性:表现为持续性和连续性变动性:公共政策随着利益关系、政策环境和政策资源的改变,需要调整,代之以新的公共政策。第四:整体性:首先表现为系统性
5、,即政策需要配套。众多数量,类型不同的公共政策共同组成公共政策体系,才能发挥公共政策的整体功能。其次,表现为层次性,如有中央政策,地方政策之分。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功能一,公共政策的功能1,管制功能:制约和禁止政策对象不做什么。第一:积极性的管制功能。政策条文突出激励原则,即对某种行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第二:消极性的管制功能。政策条文突出负奖励原则,即对某种行为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惩罚。2,引导功能: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方向加以引导。既是对行为的引导,又是对观念的引导。第一:正导向功能:政策对事物发展方向和人的行为的正确引导。第二:负导向功能:政策对事物发展方向和人的行为的错误引导。3,
6、调控功能: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在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具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同时也表现为特有的倾斜性。4,分配功能:通过政策手段将利益分配给特定的人群。它需要回答将资源或利益分配给谁?如何分配?什么是最佳分配三个问题。第三节:政策工具的含义,类型与选择一,政策工具的含义:指为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二,政策工具的分类(一)自愿性工具: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它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完成预定任务。其优点在于:成本低,与主张个人自由主义的文化吻合,有助于维系家庭与社区的关系。1,家庭和社区:政府将服务的职能转交给家庭和
7、社区。2,志愿者组织:志愿组织的志愿活动不受国家强制力的约束,不以追求利润为目标。3,市场:利用市场化的手段满足公众的需求或提供公共服务。(二)强制性工具: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1)管制: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对个人和机构的行为做出要求和规定的活动2)公共企业(国有企业):由公共企业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3)直接提供:由公共财政拨款并由政府及其雇员直接提供物品和服务。(三)混合性工具1,信息和规劝:信息传播:政府向个人和公司提供信息并期待它们的行为发生预期的变化。规劝:政府试图说服人们去做或不做某事,力求改变人们的偏好和行动。2,补贴:指政府给个人,公
8、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目的在于通过影响和改变受资助者对不同备选方案成本与收益的判断,促成其采取政府期望的行为。3,税收和使用者付费:1)税收:政府向个人或公司强制性征税,以引发所期望的行为或限制不希望的行为。2)使用者付费:政府对某种物品,服务或行为确定“价格”,由使用者或行为者支付这种费用 4)产权交易:政府通过产权拍卖,在没有市场的公共物品和服务领域建立起市场。如拍卖车牌照,拍卖排污量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类型(一)从形式特征上划分1.所谓公共政策的形式特征,指的是一项政策是由谁制定、它的合法化经过什么样的程序、它的目标群体是谁、它的适用范围和生效时间怎样、它的执行者是谁、主要的执行手
9、段是什么等等在政策文本上有正式规定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形式特征是由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划分和权力配置决定的。 3,公共政策的横向形式构成 公共政策的横向形式构成是政治体制决定的。 当代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体制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以中国为代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以美国为代表的总统制,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制,以法国为代表的半总统、半议会制,以瑞士为代表的委员会制。 公共政策的横向形式特征因这些政治体制的国家机构和权力配置方式的异同而互有异同。公共政策在横向结构上是由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但因政治体制的不同,公共政策的横向形式构成主要有三大差别:(1)是否有元首决策存在;(2)是否有司法决策存在
10、;(3)执政党的政策是否直接成为公共政策 l 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以两种形式成为公共政策:第一:直接的形式。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通过的政策性文件,以及党的主要领导人发表的一些重要讲话第二:间接的形式:将党的政策通过法定的程序,变成国家意志。l 将党的政策变成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有三种类型: 第一,中共中央与国家机构联名发布政策方案。 第二,中共中央提出政策创议,国家机构据此制定具体的政策方案,并按照法定程序通过。 第三,政府决策以党提出的政策原则为依据。中国公共政策在横向结构上的形式构成为:党的政策+人大决策+行政决策。美国公共政策在横向结构上的形式构成为:立法决策+司法决策+行政决策(包括总
11、统决策)4,公共政策的纵向形式构成 公共政策的纵向形式构成的类型差异,取决于国家结构,同时也同时也取决于各个层级的公共权力机关法定权力的大小和它拥有的实际能力的取决于各个层级的公共权力机关法定权力的大小和它拥有的实际能力的强弱。 中国公共政策的纵向形式为:中央政策地方政策(省政策市政策-县政策)-基层政策(乡政策)美国公共政策的纵向形式为:中央政策-州政策-地方政策(市政策-县政策)(二)从公共政策的内容划分1,从纵向的角度看,按照政策空间层次的不同,可以将公共政策划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1)元政策:是关于政策方向、政策价值、政策程序的总规定,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第一:方
12、向性的元政策:对国家和社会的总体发展方向作出选择和规定如改革开放政策就是一种方向性的元政策第二:价值性的元政策:从根本上规定什么样的目标值得追求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就是属于价值性的元政策第三:程序性的总政策:确定政策产生合法途经的政策,如民主集中制度就是属于程序性的元政策2)基本政策: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特征:第一:权威性,基本政策的制订和发布机关在规格上和级别上比较高,通常只有中央政府或其授权机关才能制定和发布,具有指导和约束具体政策的权威。第二:广泛性:适用范围广泛,覆盖整个国家,所有的行业,公民以及公民。第三:稳定性 :长期
13、性起作用的政策第四:系统性,指在内涵上会衍生出一整套具体政策,具体执行步骤和行动方案3)具体政策:是针对特定而具体的公共政策问题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特征:第一:涉及面广,形式多样第二:针对性强,内容详尽第三:时效性强,变动性强第四:执行性强,操作性强第三章 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一,政策系统的概念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二,政策系统的要素(一)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行为者1,直接主体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也就是那些获得宪法和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从而主导
14、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 直接主体包括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某些领袖人物。2,间接主体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即那些虽不拥有合法权力,但能够通过压力、舆论、私人接触等方式,参与、介入到政策过程中,并产生一定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政党,利益集团,媒体,思想库以及作为个人的公民3,政策网络(P188-189)(二)公共政策客体1,概念:公共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2,政策问题:基于特定的公共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3,目前群体:指受公共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对公
15、共政策的态度有(三)公共政策环境1,政策环境的概念:政策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2,政策环境的特点:多样性,动态性两种,一是接受,二是不接受。3,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第一:环境决定和制约公共政策政策环境是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的条件和基础。公共政策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 第二:政策对环境具有反作用。政策会改变环境,导致新的政策问题的产生4,政策环境的构成因素1)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态,包括国土面积,地形地貌,气候,自然资源等。地理环境不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同时也为政策的制订与执行提供了各种可能性。2)经济环
16、境:指对政策系统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要素的总和。第一:是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出发点第二:提供了政策系统运行所必需的资源。第三:影响政策系统的经济目标取向。第四:不同的经济形态对政策的导向、政策调整的范围,政策运作的方式以及政策的影响不同。3)政治环境:指对政策系统的生存、发展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的所有实际或潜在的政治状态(包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和法治状态(法律体系,法律机构,执法机构等)。政治环境影响政策系统的性质,政策系统的民主化程度和合法化4)社会文化环境:指公共政策活动所处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等环境因素。文化环境对政策的影响:第:影响政策的目标和目标排列的顺
17、序;第二:影响政策制定的依据;第三:影响政策信息的反馈;5)国际环境:指政策运行时所依据的客观存在的国际条件、状况以及影响政策过程的各种国际因素的综合。国际环境影响政策的表现第一,影响政策系统的价值选择第二,影响政策系统的参照系选择和目标选择。第三:影响政策系统的性质。四,政策系统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一)信息子系统: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所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和传递等活动,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资料。第一:信息的收集第二:信息的加工处理第三:信息的传递(二)咨询子系统咨询子系统是由现代政策研究组织以及各种专家、学者所组成的子系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为公共政策提供方案和其他方面的咨询
18、服务。第一:政策问题分析第二:政策未来预测第三:方案设计和论证第四:参与政策评估并反馈信息(三)决断子系统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高层领导者所组成,具有最终决策权,领导公共决策的全过程。第一:提出政策议题第二:考虑政策目标的确立第三: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第四:负责政策的最终决定。第三:方案设计及论证第四:其他政策相关问题的咨询第五:参与政策评估与反馈信息(四)执行子系统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其人员,主要是政府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构成,主主要职能是实施政策方案,实现政策效果。第一:实施政策方案前的准备工作第二:发挥指挥、沟通和协调等功能第三: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五)监控子系统由体制内外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所组
19、成,目的是使政策目标得以顺利实现,避免政策变形走样,保持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第一,确立政策执行的准绳和规则,提供检察执行情况的依据第二,监控政策执行情况第三,反馈政策执行情况(六)政策系统中五个子系统的关系信息子系统和咨询子系统是公共决策系统的基础决断子系统是政策系统的核心。执行子系统是政策系统运行的实践环节。监控子系统是决断子系统、执行子执系统良性运转的保障。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决策体制一,公共决策体制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的分配、决策的程序、规则和方式的总和。(1)决策权力:决策权力指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对他人的控制力、制约力和影响力。(2)决策程序:指由前后相继的步骤、环节与活动所构成的
20、决策形式过程(3)决策规则和方式:政策形成所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投票方式。三,公共决策权的配置(一)首长制和委员制1,首长制:最高决策权归某个人独掌1)优点:决断迅速,高效2)缺点:易导致权力滥用,压制民主,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会受到严重影响。2,委员制:最高决策权由两人以上的委员会议执掌。1)优点: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2)缺点:导致决策迟缓,效率不高,决策成本增加。(二)集权制和分权制1,集权制:指决策权集中于上级政策机关,下级机关只能依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体制。1)优点:更具全局性,统筹兼顾。2)缺点:政策适应性差,不能因地制宜2,分权制:指各级决策机关在各自管辖的范围
21、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机关无权干预下级机关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1)优点:各级决策机关能因地制宜制订政策,针对性强。2)缺点:各级决策机关的政策难以协调,易产生冲突。四,公共决策的规则(一)全体一致规则:指所有投票人都对某项公共选择的方案投赞成票或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才能通过的规则。特征:(1)一票否决。决策人形式上都平等地享有决策权。(2)决策者中没有人因最终的方案选择而利益受损。2,缺点:(1)决策成本过高(2)鼓励策略行为讨价还价,弃权,使自己在不承担风险和政策成本的情况下获益(二)多数规则: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的公共政策的择案规则。1,简单多数规则:指一项方案得
22、票最多就可通过的规则。2,绝对多数规则:指对于一项公共政策方案,需要超过二分之一的投票人赞同方可通过的规则。特征:决策效率高少数服从多数缺陷:多数剥削少数决策结果未必可靠投票悖论(三)投票悖论 1,什么叫悖论:指自相矛盾的说法。如果承认这个说法正确,就能推出这个说法不正确;反之,如果承认这个说法不正确,就能推出这个方法正确。2,投票悖论:在多数票规则下,集体选择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结果,而是在各种选择中循环.3,投票悖论告诉我们决策结果由决策规则所决定。民主集中制的优缺点: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优点:1.是观念的民主和纵向的民主;2.既有民主也有集中,民主是充分听取各方
23、意见,畅所欲言,集中是高度统一,令行禁止不足:1.民主与集中本身是一对矛盾,很容易由民主集中蜕变为绝对集中,民主程序流于形式;2.民主与否受限于领导的个人作风。第三节:市场、政府与公共政策一、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的基本理由(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所谓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外部条件的某种限制,而使得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配置到最佳状态。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干预,以调节市场机制,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必须首先肯定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仅以市场失败为限政策的基本作用是针对市场的失败或可能出现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二,市场、政府、公共政策的相互关系第一:效率问题由市场
24、机制解决第二:政府通过公共政策弥补市场的缺陷,既保证市场运行的外部条件,又作为市场机制的补充。市场不能解决宏观经济总量或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市场不能解决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问题;市场机制难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因此,政府需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等手段,对经济生活加以宏观调控。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两大特征,一是非排他性,二是非竞争性.所谓非排他性指的是一种物品被生产出来,可以同时供一个人以上的人共同消费,无论个人是否为这种物品支付了价格,要排除他人消费这种物品是不可能的。非竞争性指的是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减少或不影响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同时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
25、的公共物品称为纯公共物品。如国防、社会治安、消防、航标灯、天气预报等就属于这种纯公共物品。俱乐部物品:具有非竞争性,但又具有排他性。如收费公园公共池塘资源:具有非排他性,但它达到某一使用水平以后又具有竞争性。如牧场有些物品既具有私人物品的特性,又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这些物品叫做混合物品。如教育,医疗卫生等。结论:公共物品的特性决定了,每个人都想让别人为公共物品的生产付费,自己不用付费就能享用,因此,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来生产和供给,必须由公共部门或政府来承担公共物品供给的责任。第四节:公共利益,民意表达与公共政策一,公共利益与公共政策1,公共利益的含义:公共利益有两个层次:首先是利益获得者的群体
26、范围,其次才是利益实现的程度。公共利益是最大多数公民的利益,而非最大多数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2,公共利益的确定(1)受益的主体具有普遍性和非特定性(2)公共利益的界定更侧重于利益的长远性,即要考虑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的统一 (3)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的统一,即一项政策在满足直接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同时,也为其他公民带来了间接利益。(4)公共利益的界定要符合社会公认的基本价值判断,要维护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5)由程序界定公共利益(形式上体现公共利益)。即要有保证公民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制度保障(6)公共利益的立法界定和司法界定:公共利益的立法界定:指由立法机关对公共利益的内涵、属性、范围所做出
27、的法律界定公共利益的司法界定:指司法机关对具体涉及公共利益的争议事项予以裁决和救济。二,民意与公共利益(一)民意的内涵和特征1.民意是民众基于特定社会问题而形成的,具有多数一致性和相对稳定性并能影响政策决策的意见和看法,是民众意愿和利益诉求2,民意的特征:第一:民意表面上是群体意见,实则是个体意见的集合第二:民意产生于个人利益需求,其形成主要基于公众对自身利益的认识第三:民意是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第四:民意有“显性民意”(经过表达和传播的民意)与“潜在民意”(未经过表达和传播的民意)第五:民意表达实质上是公民民主政治权利的行使2,民意与公共政策的关系1)民意是影响公共政策的重要因素民意是政策问
28、题形成的原因民意是政策方案形成和评估的重要依据民意是公共政策合法性的基石民意有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2) 民意不能作为公共政策制定的唯一依据,这是因为:民意的短视性潜在性民意的存在民意的动态性民众“理性的无知”4)公共政策可以重塑和改变民意第五节:非政府行为者(公民、利益集团、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一,公民与公共政策(一)公民是公民政策的客体第一:公民的真正意愿很难确定第二:公民的意见多属短视第三:公民参与成本过高,效率低下第四:公民参与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二)公民是公共政策的主体1,政策过程的民主化要求公民参与2,政策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公民素质的提高消除了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障碍3,公民参与公共政
29、策过程的价值弥补政策信息的不足确保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提升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公民参与有利于政策方案的形成与评估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效力为公共政策调整提供反馈意见二,利益集团与公共政策1,什么是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由具有共同的立场、观点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社会组织。2,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作用)政策信息沟通:将政策信息在政策决策系统和利益集团、公民之间传递。利益综合与利益表达:将分散的,模糊的利益要求,转化为明确一致的组织利益要求,并通过正式的,非正式的渠道向决策层表明介入政策制定过程参与监督政策执行三,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1)什么叫大众传媒?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书籍、网络等人们借
30、以表达思想和意愿、传播各种信息的舆论工具。具有覆盖率高,信息量大,影响面广,冲击力强的特点。2)大众传媒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政策问题的认知程度,有利于推动政策议程的建立扩大政策诉求群体,有利于收集民意和政策方案形成强烈的政策舆论,为政策执行奠定舆论基础,监督政策执行,防止政策执行偏差收集公众对政策的反馈意见,有利于对政策的政策评估,推动政策的及时调整讨论:“网络是个好东西”第四章:政策过程的理论决策模型一,广博(完全)理性决策模型(一)概念:人们在决策时遵循最大化原则,抉择最优方案,谋求最大利益。(即选择获得最大社会纯效益的政策,这里的效益指通过公共政策所取得的所有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
31、价值综合度量。)(二)完全(传统)理性决策模型的具体步骤1,确定政策目标2,针对政策目标提出各种可行的备选方案3,预估各种方案的可能引起的社会后果4,根据可收集到的资料计算各种备选方案的F-C(社会总价值和社会总成本之差)值5,根据F-C最大原则选择备选方案作为最后的政策方案(三)完全(传统)理性选择模型应具备的条件1)决策者绝对理性2)决策目标单一,明确和绝对。3)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4)决策过程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四)评价1)理想化,无法实现。因为: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决策者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理性人人的认知能力(处理信息的能
32、力,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决策所面临的情况是价值冲突而非价值一致决策受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限制2)这一模型会增加决策成本,或者贻误时机。3)精英决策,加强了政府集权地位,违背了民主政治的原则4)强调运用理性分析方法(科学计算),为决策科学化提供了重要保证5)提出了基本的分析框架,给决策者提供了“力求最优”的指导思想二,有限理性模型1,概念:人们在决策时受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决策资源的制约,只能找到相对满意的方案。2,有限理性模型的主要理论观点:1)行政人的假设,人的理性是一种有限理性2)决策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P237)3)决策的满意原则4)决策的程序(四个阶段):情报活动:找出决策活动的理
33、由设计活动:找出可能的行动方案抉择活动:在各种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审查活动:对已作出的决策进行实施和评估3,评价认为决策既受理性的影响又受非理性的影响,对决策实际做了比较真实的解释。有利于节约决策成本强调理性分析,有利于科学决策提出基本的政策分析框架三,渐进主义决策模型1,概念:政策制订过程是对以往政策行为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2,渐进主义模型的特点:第一:渐进主义,政策制定以现行政策为基础,逐渐变迁第二:积小变大,通过点滴的变革,逐步实现根本变革的目的第三:稳中求变,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小的变革实现大的变革第四:决策是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作用、协商或妥协的结果3,提出这些观点的原因决策受主客观
34、条件的限制全新政策的后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已有政策已有很大的投入政治上的权宜之计4,评价:1)优点:可以避免严重的持久的错误有利于缓解和减少冲突,维持政治稳定。强调多元政策主体参与决策,体现了现代的民主精神2)缺限:具有保守主义特征,缺乏创新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这一模型不适用第五章 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定义、基本内涵(一)定义: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二)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1,客观社会现象2,被多数人察觉3,现实与价值、利益和规范的冲突4,通过团体与个人表达出来的问题5,政府的必要行动二,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1
35、,关联性与公共性关联性指政策问题之间,政策问题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公共性指政策问题关系到大多数人的利益,须由公共权力机关加以解决。2,主观性与人为性主观性:政策问题与人的主观判断有关,被有选择地加以解释和确认人为性:政策问题是人们违背客观规律的结果,以人们的利益为基础3,历史性与动态性历史性:问题的产生有一个过程动态性:问题处于变化之中,问题产生的环境是变化的,问题的解决的方案也是变化的。二,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条件(一)事件或问题必须明确且严重1,某种危机事件或惊人事件的发生2,大众传媒的作用(二)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和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1,政治领袖出于政治使命感,个人需要和团体利益的考虑,
36、密切关注社会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2,专家学者以他们所拥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提出政策建议(三)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政府必须设有相应的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及时发现和研究社会问题政府体制的建立和运作应体现民主原则以保证民意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反映政府机构讨论政策问题时应对民众和各社会团体开放,以反映民意并吸收大众的建议。三,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一)外在创始型 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经阐释和扩散进入公众议程,对政府施压使之进入政府议程。(二)政治动员型 具有权威作用的政治领袖主动提出其政策意向,并使其进入政策议程。(三)内在创始型 政策诉求源于政府机构内部的人
37、员或部门,其扩散的对象仅限于体制内的相关团体和个人,客观上不涉及社会一般公众,扩散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足够的压力以使决策者将问题列入政府议程。第六章 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3,公共政策基本价值目标第一:公平结果公平: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人,使他们获得相同的理想事物机会公平:人们获得平等地参与获得理想事物的机会分配公平:根据个体的实际贡献来获取利益第二:效率,在给定投入中的最大化产出第三:自由,只要不伤害其他人或群体的利益,人们能做他们想做的事情第四:安全(秩序),即生理生存心理上的最低需求4,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目标之间的关系:既有一致性,也有冲突性.当这些目标发生冲突时,一是要价值排序,二是
38、需注意他们之间的协调,尽量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三,确立政策目标的原则1,目标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确立目标必须针对某个实际问题,要具备实现目标的条件2,目标的价值判断或伦理考量:要回答“值不值得去做”这样的问题3,目标的具体性:概念要明确,目标的内容要具体,实现目标的条件要具体,尽可能使目标能量4,目标的前瞻性:政策目标要符合政策问题未来发展的需要5,目标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强调多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减少各目标之间的冲突(二)政策方案设计原则第一:紧扣政策目标:政策方案的设计必须以政策目标为核心,以能否实现政策目标为标准第二:规划多重方案,指要设计一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以供在多种选择中择优。第三:方案
39、彼此独立,指不同的备选方案之间必须彼此独立,相互排斥,不能相互重复和包容 第四:现实可行原则,政策规划应注重可行性分析,使方案建立在牢固的现实条件的基础上,使方案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并有成功的最大可能性。第五:方案要创新,政策方案要具有开拓性,有新思路,新方法(三)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1,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1)结果:一是政策制定者期望达到的结果;二是政策方案本身所产生的实际结果2)目标人群:公共政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的团体或者个人3)执行机构:指具体执行政策方案的机构,需要考虑执行机构的政策资源和能力,执行机构的组织健全程度,执行机构人员的意愿,执行机构的沟通能力4)法规:指政策方案所依据的
40、法律基础,方案从内容到程序都应该符合各种法律的规定2,可行性评估:根据现实条件是否切实可行,估计能否贯彻执行。第一,政治可行性。政策方案获取政治资源支持的程度 (可接受性、回应性、公正、法定)可接受性:公众是否接受这一政策回应性:政策目标是否符合公众的需求公正:对利益的分配是否合理平等法定:能不能得到现有法律的支持第二,经济和财政可行性。衡量政策或规划的成本和效益的大小成本:实施政策方案所需投入的资源收益:指的是投入的回报利润率:收益与成本的比率第三,行政可行性:现行的行政系统能否很好地执行这项政策权威:政策执行机构要有权威制度上的约定:要有制度明确划分执行机构及其人员的责权能力:政策执行人员
41、执行政策所应具备的素质、能力组织支持:执行政策所需的设备,设施第四,技术可行性:指方案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能够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效力:政策或规划是否会,或者已经达到它的预期目标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一,公共政策合法化的涵义:指法定的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政策合法化的外延和内涵:第一:政策合法化是有目的的活动,即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第二:政策合法化是法定主体依照法定权限所实施的活动第三:政策内容的合法化第四:决策程序的合法化第五:有关政策的法律化二,政策内容的合法化1,政策内容的合法化指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的宪法
42、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2,公共政策不能违背公共利益.第七章影响公共政策执行效力的主要因素一,政策问题的影响1,政策问题涉及的范围的大小2,政策问题的复杂程度二,政策本身的因素1,政策的正确性:政策具有合法性:指形式上要合法,实质内容上合法政策具有合理性:一方面,指政策内容反映了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指要具备现实可行的条件政策应体现公平:指政策对资源和利益的分配公平合理2,政策的具体明确性政策内容的具体明确政策目标的恰当,具体3,政策的协调性,即政策在其适用的时空范围内,不得与其他政策相抵触,相矛盾三,政策执行的资源1,财物资源:政策执行所需的经费和物质设备2,
43、人力资源:政策执行人员的配备3,信息资源:充足的信息资源,科学的信息加工,畅通的传播渠道,完全的信息产出是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4,权威资源:政策执行主体法定的权力和个人威信5,制度资源:规定和规范执行主体权利和责任的有关规定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1,象征性执行:只做表面文章,只宣传,不采取落实措施,不具体解决政策问题,实现政策目标。2,附加式执行: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附加一些原政策没有的内容 .3,选择性执行 :政策执行主体只选择对自身有利的政策内容执行,而对自己不利的政策就不执行。4,替代式执行:在政策执行中用自己的一套政策替代既定政策。 5,观望式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主体观望上级政策的变
44、动或其他执行机关的执行情况,6,照搬式政策执行:政策执行主体照搬照抄上级政策,缺乏灵活性第八章二,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1,事实标准:以特定事物和既定事实为依据,更多地通过调查、统计等实证方法建立数字、比例等量化关系,旨在确立一项公共政策在事实上产生了哪些实际的效果和影响。第一,政策效率:指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第二,政策效益:指政策目标实现的范围和程度第三,政策影响:政策对社会的影响程度第四:回应性:指政策实施后对特定团体需求的满足程度2,价值标准:建立在道德、伦理、观念、文化等社会政治价值观基础上,旨在确立一项公共政策的价值影响。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指公共政策实施后是
45、否解放了生产力,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社会公正:指政策结果所表现出来的与该项政策有关的成本和收益在社会不同群体或阶层中分配的公平性。第三,可持续发展:政策应当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以及环境、资源与发展的关系。3,技术标准:以技术手段、技术规范和技术工具为手段来服务整个政策评估活动,使评估活动建立在科学、客观和可信的基础上。第一,多样化: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政策评估第二,系统化:从整体出发使各种评估技术系统化第三,数量化:以定量方法为主,用数字表示政策评估活动的指标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一,对比评估方法(一)简单“前后”评估对比分析:将政策对象在接受政策作用后产生的某种变化值减去此
46、前得到的值,两者之差就是政策效果。(二)“目标与结果”评估:将政策主体所制订的政策目标与最后政策结果之间进行比较评估,从而得出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的评估方法。(三)“有无政策”对比评估法在政策执行前、后这两个时间点上,分别就有政策和无政策进行前后对比,然后再比较两次结果,以确定政策的效果(三)实验性对比法在政策执行之前将评估对象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控制组.前者被施加政策影响,后者不施加政策影响,然后比较这两组在政策执行后的情况,以确定政策效果.二,成本-效益分析法:对整个政策运行过程所投入的成本和所取得的收益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效益相等,成本越小的方案越优成本相等,效益越大的方案越优效益和成本的比率越大越优三,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