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562399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完整版)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及通过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3.掌握诗中的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 4。背诵默写三首诗. 第一课时 【文学常识】 1.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唐代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

2、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2.作者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10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

3、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3。背景介绍. 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

4、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此时,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4。关于秋兴八首。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

5、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秋兴是大历元年(766)年秋天,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本课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自主学习】 1。生字注音。 萧(xio)森 孤舟一系(x

6、) 急暮砧(zhn) 2。理解下列字词的意义。 玉露:白露。萧森:萧瑟阴森.丛菊两开:第二次开放。催刀尺:赶裁新衣.砧:捣衣石. 【自主思考】 1。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玉露、枫林、江间波浪、塞上风云、捣衣声。表达了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明确:“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只有人才会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有了同样的情感。 3.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 明确:“催刀

7、尺”即催动刀尺。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急暮砧”,傍晚时分,砧声四起,声音急促。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第二课时 【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8、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自主学习】 生字注音。 壑(h) 朔漠(shu) 青冢(zhng) 省(xng) 载(zi) 【自主思考】 1。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怨恨. 2.请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一个“群字,点出了山的簇拥与集中、一个“万”字,点出了山之多。这句诗刻画了一副雄伟的图景!山本来是静态之物,在这里却是起伏连绵,延续不绝。“赴本是形容人的词汇,但作者却用拟人的手法来比拟群山,从而把千山万壑写活了,让群山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更使得群山万壑具有人的情感,写出了群山想急切前往荆门拜谒王

9、昭君之墓的情态。 3。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颔联写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这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王昭君一生的遭遇.颈联从王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王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 4。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

10、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第三课时 【写作背景】 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

11、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自主学习】 生字注音. 渚(zh) 萧萧(xio)下 繁霜鬓(bn) 潦(lio)倒 浊(zhu)酒杯 【自主思考】 1.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

12、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O?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2.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做具体分析。 明确: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既对偶又精确。 作者单位:湖北十堰市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