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核心要素及实践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61998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核心要素及实践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核心要素及实践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核心要素及实践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 年 4 月 第 41 卷 第 2 期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r.2024 Vol.41 No.2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 理论框架、核心要素及实践路径 王 娇(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摘要】新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为实现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探讨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构建理论框架、明确核心要素,提出实践路径,以提升思政教育效果。通过阐述“思政课程”与

2、“课程思政”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分析并得出两者融合的理论依据,进而构建融合发展的理论模型。在核心要素方面,重点关注教学内容融合、教学方法创新、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学生主体地位等关键点。融合发展的有效实施,可通过顶层设计、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评价机制完善的实践路径。总结研究成果,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融合发展【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24)02-0103-06 收稿日期:2023-11-12 修返日期:2024-01-10 作者简介

3、:王 娇(1988-),女,汉族,甘肃金昌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This study is supported by the Sich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NO.2021YFG0031;中国(绵阳)科技城网络应急管理研究中心课题:移动互联网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体系研究,项目编号:WLYJGL2023YB01。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由于全球化、信息化等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并不断创新发展。然而,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大学生思想观

4、念、价值取向的变化,以及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严重制约其效果和质量1。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成了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壁垒,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这种融合可以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理论框架: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基础 在深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时,不可避免地要触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这两大核心要素。这两者既各具特色,又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坚实基石。(一

5、)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 中指出,“思政课程”设

6、计应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04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41 卷 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框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一方面,“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

7、基础。“思政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念,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来源和依据。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又是“思政课程”的有效延伸和拓展。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熏陶和影响,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理论依据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有深厚的理论依据。首先,从教育学角度来看,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思政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专业课程教育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学生成长过程。其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思政教育中,只有通过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才能更好地触动学生

8、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意志,使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3。此外,现代教学理论也强调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融合。在这种背景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既具备必要性,也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通过教育融合,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三)理论模型(图 1)该模型包括三个层面:目标层、内容层和方法层。目标层面,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既符合教育的根本任务,也顺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图 1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理论模型 内容层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应

9、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价值观教育、历史文化教育、法治教育等内容融入其中,形成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体系。方法层面,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应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教育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二、核心要素: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关键点 在探索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时,需关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这两者的融 第 2 期 王娇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

10、、核心要素及实践路径 105 合,不仅是教育理念的革新,更是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所在。要实现这一融合,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核心要素:(一)教学内容融合 教学内容融合作为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基础,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4。为实现这一融合目标,必须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与“思政课程”理论体系有机结合,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注重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包括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社会现象等。通过将这些内容融入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和反思,从而增强

11、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还应关注课程内容的价值导向,确保所传授的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引导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教学内容融合需要注重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高校应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合理安排“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顺序和进度,确保二者在内容上的衔接和呼应,加强对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和设计,避免出现重复、冗余或相互矛盾的内容,确保融合发展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教学内容融合需要关注时政热点和社会现象5。教师应将最新的时政信息和社会动态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时政

12、热点和社会现象,教师通过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确保思政教育时效性和针对性。(二)教学方法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导致思政教育效果不佳。因此,必须积极探索跨学科、互动式教学等多样化方法,以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提升思政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跨学科教学是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有效途径6。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各学科往往自成体系,缺乏相互渗透和融合。然而,在现实中,许多问题都需要跨学科知识和方法来解决。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关键。例如,在讲述历史事件时,可以引入文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相

13、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和意义。这种跨学科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拓宽学生视野,还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互动式教学是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然而,现代教育理念下,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采用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互动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参与度和体验感。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有争议性或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在

14、线教育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进行思政教育也成为一种趋势。这些技术手段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例如,在线教育平台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和交流,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真实场景进行沉浸式学习体验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还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三)教师队伍建设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直接关系到融合发展的深

15、度和广度,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思政素养和全面发展。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成为推动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重要保障7。首先,加强对教师的思政教育培训是提升教师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思政教育培训,包括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践研讨等多种形式。通过这些培训,一方面,教师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和要求,掌握 106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41 卷 思政教育的最新理念和方法,提升思政教育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和进修,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教育观念,以适应思政教育的发展需求。其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思

16、政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是提升教师思政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为教师提供参与思政教育课题研究的机会,支持教师开展思政教育改革和创新实践。通过参与研究和实践,一方面,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思政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提供有力支撑。再次,建立健全教师评价机制也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将思政教育效果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将教师的思政教育表现与职务晋升、薪酬待遇等挂钩,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思政教育工作。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

17、效果等多个方面对教师的思政教育工作进行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指导。最后,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提升教师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交流会议、教学研讨会等活动,为教师提供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平台。通过交流与合作,教师可以共享教学资源、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学问题,共同推动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高校还应鼓励教师之间跨学科合作,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四)学生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是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核心理念。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思政教育的对象和主体8。只有充分

18、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实现思政教育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9。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经历和需求。因此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必须摒弃“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思政教育真谛。高校还应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和拓展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机会,让其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展示和发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等活动是提升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途

19、径。传统思政教育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然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合作学习。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学生反馈和评价也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有着最真切的感受和评价。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应建立健全学生评价机制,定期收集学生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

20、效果。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成长需求,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个性化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不仅是一种课程的设计思路,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教师应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深入地沟通和交流。通过倾听学生心声、理解学生需求、关注学生成长,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和价值观念,为思政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通过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教师还可以用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总体来看,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关键点包括教

21、学内容融合、教学方法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主体地位四个方面。只有全面把握这些关键点,才能实现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持。第 2 期 王娇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核心要素及实践路径 107 三、实践路径: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实施策略 在探索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之道时,明确的实践路径和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乎教育理念的革新,更是对高等教育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刻承诺。因此,我们需要从顶层设计、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到评价机制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考量与布局。(一)稳抓顶层设

22、计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首先需从顶层设计出发,制定全面且具有指导性的战略规划,同时配以相应的政策保障,确保融合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战略规划上,高校应确立明确的融合目标,即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思政素养的优秀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明确“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在融合过程中的定位与功能,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教育格局。在政策保障方面,高校应制定一系列支持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首先,要加大对思政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为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要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思政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

23、思政教师队伍。此外,高校还应完善激励机制,对在融合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确保战略规划与政策保障的有效实施,高校还应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通过对融合发展的过程进行持续跟踪和评估,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确保融合发展顺利进行。高校还应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二)重构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核心环节。为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高校需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全面优化和重构。首先,要打破传统“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界限,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高校应鼓励思政教

24、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开发跨学科课程,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另外,高校还应开设一些具有综合性、创新性课程,如社会热点问题研讨、跨学科实践项目等,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政学习平台。其次,要注重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高校应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合理安排“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顺序和进度,确保二者在内容上的衔接和呼应。另外,高校还应加强对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和设计,避免出现重复、冗余或相互矛盾的内容。此外,高校还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挖掘校内外各种优质资源,如历史文化遗址、红色教育基地、企业实践平台等,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提供丰富多

25、样的教学素材和实践机会。另外,高校还应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教育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教学工具和学习体验。(三)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对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传统教学方法往往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因此,推广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创新方法成为改革的重点。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真实案例,让学生在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在“思政课程”中,可以选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如历史事件、社会热点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问题解

26、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情境教学是一种将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体验和感悟。在“思政课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角色扮演、模拟演练等手段,创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推广这些创新方法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不断探索。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导,增强他们的教学方法改革意识和能力。还应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和分享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方法。108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41 卷 (四)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完善是确保高校“思政课程”

27、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有效实施并提供持续改进依据的重要环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关键。这一体系应涵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学生反馈等多个方面。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结合,既要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也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还应引入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等外部评价机制,从多个角度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效果进行全面评估。此外,高校还应建立激励机制,对在融合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和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利用,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确保融合发展的持续推进和

28、不断优化。通过完善评价机制,高校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实际效果,为进一步改进和提升融合质量提供有力支持。这也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参考文献 1 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1):5-9.2 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54-60.3 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3):59-62.4 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

29、径J.未来与发展,2018(4):99-103.5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6 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66.7 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8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9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30、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Theoretical Framework,Core Elements,and Practical Paths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an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Jiao(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

31、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Sichuan,China)Abstract:The new era poses new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o achiev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explor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32、curriculum ide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be enhanced by construct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clarifying core elements,and proposing practical paths.By elucidating the basic concep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

33、tical courses an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ir integration can be analyzed and derived,and a theoretical model for integrated development can be constructed.In terms of core elements,the focus is on key points such as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co

34、ntent,innovation in teaching methods,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s,and the subject status of students.Practical paths,including top-level design,curriculum construction,teaching method reform,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improvement,can be adopted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

35、d development.By summariz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prospecting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this paper may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develop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integrated development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