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李诗注我”:唐宋诗歌引李白诗歌自注的生成与演变.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61798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诗注我”:唐宋诗歌引李白诗歌自注的生成与演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李诗注我”:唐宋诗歌引李白诗歌自注的生成与演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李诗注我”:唐宋诗歌引李白诗歌自注的生成与演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语言文学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林阳华,男,福建漳州人,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宋代文学与文献、中国诗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视阈中的宋诗引唐诗自注研究”()阶段性成果。“李诗注我”:唐宋诗歌引李白诗歌自注的生成与演变林阳华(三明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福建 三明 )摘要:注释数量、注释类别、注释态度、注释意义四个要素是梳理唐宋诗歌引李白诗歌自注发展历程的维度,以之作为切入点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诗歌引李诗自注始于晚唐,晚唐成为唐宋诗引李诗自注的生成期,此期的注释数量和注释类别较少,注释态度是认同,注释意义单一;北宋初至南北宋之交

2、是唐宋诗引李诗自注的发展期,此期的注释数量和注释类别增多,注释态度是认同与否定并存,注释意义多元;注释数量和注释类别更多,注释态度是认同与否定并存的拓展,注释意义全面,标示着南宋初至宋元之交诗歌引李诗自注进入繁盛期。三个时期在继承与发展中推进了唐宋诗引李诗自注的生成与演变,其文化语境是唐宋诗人的游览经历、唱和活动、表达需要与接受态度等。关键词:唐宋诗歌;引李白诗歌自注;“李诗注我”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引言“与 千家注杜 五百家注韩柳 的热闹不同,宋人对太白诗的注释相对冷清,只有杨齐贤 集注李白诗 二十五卷,且早已散佚。”与宋人对李白诗歌注释(即“我注李诗”)的冷清相反,宋诗引

3、李白诗歌自注(以下简称“引李诗自注”,即“李诗注我”)则要热闹得多。仅就注释数量而言,宋诗引李诗自注仅次于排在首位的宋诗引杜诗自注。宋诗引杜诗自注是宋诗引唐诗自注的典型代表,以之为参照对象,宋诗引李诗自注在注释队伍、注释数量、注释体例、注释方式、注释形态等方面,虽然未出现宋诗引杜诗自注的那般繁盛景象,但在注释功能、注释意义等方面亦有其独特性。将这些注释要素当作一个整体看待,宋诗引李诗自注又具备自身演进轨迹。基于此,将宋诗引李诗自注作为一个独立单元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由于宋诗引李诗自注乃建立在唐诗引李诗自注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梳理宋诗引李诗自注的发展轨迹,有必要对唐诗引李诗自注先做考察。

4、晚唐:引李诗自注的产生中国古代诗歌引李诗自注的现存最早文献,是晚唐吴融的 题兖州泗河中石床。此诗有题下注:“李白、杜甫,皆此吟咏。”卷下笔者寓目所见,唐五代诗歌所引的李诗自注只有此处,注释数量少,这与唐五代李白诗歌的其他接受媒介呈现出的数量之多形成了较大反差。“(唐五代)这时期涉及李白的资料异常丰富”,“提及李白的诗有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卷 期 首左右,文有 篇左右,诗话有 则左右,笔记有 篇左右,编定的别集有部(按:分别是魏颢的 李翰林集 二卷,李阳冰的 草堂集 十卷,范传正的 草堂集 二十卷,均已亡佚),选本有 部(按:分别是殷的 河岳英灵集 首,韦庄的 又玄集 首,韦鄃的 才调

5、集 首,佚名的 唐写本唐人选唐诗 首)。”以上虽然是粗略统计的数据,但不难想见唐五代对李白的接受是颇感兴趣的。如果仅就诗歌为参照对象,首左右诗歌中只有吴融 题兖州泗河中石床 此首诗歌,涉及到引李诗自注,占比 ,由此可以说明,一方面,李诗被引用于自注中国古代诗歌的价值远远未受到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吴融此处自注的重要性,这离不开吴融此次兖州泗水河的游览经历。据诗题判断,吴融 题兖州泗河中石床 当是题壁诗。“题壁诗及其相关的形式,即诗人直接题写于公共场合如驿站旅舍、楼台亭阁、僧寺道观、名胜景点等地方的墙壁、廊柱、石壁之上的诗歌,以及其他题写于诗板诗牌、树木、树叶、竹子、芭蕉等等之上的诗歌。”题壁

6、诗的题写既具有“同步性”,即所谓的“直接题写”,也有“非同步性”,“就题壁诗词题写形式而言,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作者瞬时构思,即兴题写之作;二是因诗作脍炙人口,被他人书写于壁上之作,如元稹 阆州开元寺题乐天诗 即为此类。”第二种情况,便是“非直接题写”之作,即不是由原作者直接题写己诗。除此之外,“非直接题写”之作,还包括“寄题”,通过寄送的方式,请他人帮忙题写于壁上,此时作者不在现场,而在异地。吴融此诗,当是其游览兖州泗河所作,属于“直接题写”之作,自注中有“皆此吟咏”字样,“此”便是指兖州泗河。从诗句来看亦然,所谓“光景不回波自远,风流难问石无言”,“迩来多少登临客,千载谁将胜事论”,皆提供

7、了吴融在现场的线索。李白、杜甫曾有多年寓居、探亲于兖州的经历,留下了不少歌咏兖州的诗作。“泗河中石床,当为古石门,今兖州城东泗河金口坝。盛唐时这里是水陆交通要道,附近有尧祠等名胜,是繁华的宴游地。李白、杜甫都曾在这里游览、宴饮、送别、赋诗。百余年后吴融来此寻访李杜遗踪,对景怀古,作 此 诗。千 载 谁 将 胜 事 论?句 最 耐 体味。”据此所述,李白、杜甫当写过不少同泗河中石床相关的诗作,可惜留存下来的只有李白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杜甫 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 二诗。“鲁郡”是兖州的别称,“瑕丘”乃兖州的治所,此处代指兖州;而“东石门”“石门”又称为“古石门”,便是“泗河中石床”。题兖州泗河

8、中石床 自注中所指的“吟咏”诗作,当包括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正是因为吴融游览兖州泗河中石床的经历,为其写下 题兖州泗河中石床 并进行自注创造了可能性。此诗的自注内容置于诗题下,其注释体例是题下注。注释形态采用的是泛称,并未注明具体诗作。注释功能是补充相关诗作信息,并非对诗句内容的注释,虽然诗中有“谪仙醉后云为态,野客吟时月作魂”之句,但与现存李白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杜甫 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 所书写的内容似乎无关。以上涉及的题下注、泛称、补充相关诗作信息,皆只是注释体例、注释形态、注释功能各自注释类别中的一种,而之所以选择以上类别,与吴融的表达需要有关。从此诗的注

9、释对象来看,吴融并非是以诗歌正文中的具体诗句为注释对象,故而未将自注放置在诗歌正文中,因此采用的是题下注体例。从注释内容来看,吴融并非为了将李白、杜甫歌咏兖州泗河中石床的诗作,全部都罗列出来,而是强调发生的历史事件,故而采用的是泛称注释形态。从注释用意来看,吴融并非是为了注释诗歌正文中的具体诗句或诗意,而是提供相关背景,具体而言是补充相关诗作信息。从注释态度来看,吴融是以认同态度引用李白诗作信息的,自注内容未出现否定内容。题兖州泗河中石床 中有“何人清赏功乾坤”之句,正是就李白、杜甫创作了歌咏兖州泗河中石床诗作致使兖州泗河中石床得以流传功劳的称颂。从注释意义来看,吴融首次引用了能够代表李白诗风

10、的诗作当成诗歌自注内容。杜甫于天宝四年秋即将离开兖州,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是李白为此时的杜甫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原诗为:“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林阳华:“李诗注我”:唐宋诗歌引李白诗歌自注的生成与演变语言文学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此诗虽然是送别诗,但并未有一般送别诗的离别愁绪,“这首送别诗以 醉别开始,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此诗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是李白的代表诗风,彰显了李白诗风的一面,由于李白诗风具有多样性,故而注释意义单一。综合注释态度和注释意义,与吴融对李白诗

11、歌的接受情形是吻合的。“在盛唐、中唐、晚唐、五代文坛不同风尚影响下,人们对李诗的评论不断深化,李诗的雄、奇、逸、清新等特点被视为其经典风格”,“李白诗雄奇纵逸的风格和恢宏壮阔的境界,被晚唐人视为艺术典范。”一方面,吴融生活的晚唐,李白的雄奇纵逸诗风被视为经典诗风看待,这势必影响到吴融对李白诗风的接受。另一方面,吴融对李白诗风的肯定亦有文献可证。吴融 禅月集序 说道:“国朝为能歌诗者不少,独李太白为称首,盖气骨高举,不失颂咏风刺之道。”卷下认为李白是当时最擅长于创作歌诗的诗人,原因既在于其诗歌具有较为明确的“歌颂”和“风刺”功能,还在于其诗歌“气骨高举”,即具有超凡脱俗之气骨,这与“雄奇纵逸”或

12、“豪放飘逸”此类的诗风是相对应的。晚唐是中国古代诗歌引李诗自注的产生期,虽然此时的注释数量少,只有 处;注释类别少,不管是注释体例、注释形态、注释功能类别,分别只有 种;注释态度是认同态度,注释意义单一,对李白的多样化诗风和文本内涵的得失未给予多面认识,但正是吴融 题兖州泗河中石床 的存在,开拓了中国古代诗歌引李诗自注的疆域,为宋诗引李诗自注奠定了前行的基础。北宋初至南北宋之交:引李诗自注的发展北宋初至南北宋之交是唐宋诗引李诗自注的发展期。无论注释数量、注释类别,还是注释态度、注释意义,较晚唐皆出现了新风貌。就注释数量而言,此期较晚唐更多。共有寇准(处)、杨亿(处)、祖无择(处)、司马光(处)

13、、苏颂(处)、杨杰(处)、郭祥正(处)、王仲修(处)、晁说之(处)、廖刚(处)、程俱(处)、周紫芝(处)、李弥逊(处)等 位诗人的 处自注。注释数量由少变多,与宋人的游览经历、唱和活动等有关。李白的游览经历比较丰富,其所到之处成为了宋代诗人歌咏和触及的对象。李白有 酬崔十五诗,所写之地是安徽宣城泾县的琴溪,李弥逊 琴溪 便引 酬崔十五诗 自注;李白有 游水西简郑明府,所写之地是安徽宣城泾县的水西寺,李弥逊 秋霜阁 便引 游水西简郑明府 自注;李白有 赠汪伦,所写之地是安徽宣城泾县的桃花潭,杨杰 太白桃花潭、郭祥正 我归矣,便引 赠汪伦 自注;李白有 独坐敬亭山,所写之地是安徽宣城的敬亭山,周紫

14、芝 五月八夜月色明甚望麻姑昭亭二山 便引 独坐敬亭山 自注。以上皆与安徽宣城有关。此外,尚涉及湖北荆州襄阳和江西九江庐山。李白有 登庐山五老峰,所写之地是江西九江庐山西林寺,郭祥正 留题西林寺揽秀亭 便引 登庐山五老峰 自注;李白有 襄阳歌,所写之地是湖北荆州襄阳,寇准 汉上偶书 便引 襄阳歌 自注。以上涉及之地与兖州泗水河中石床没有重复,共有 处自注,拓展了自注的数量。李白诗歌涉猎广泛,包容万象,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此期诗歌唱和活动中多将其引用于自注。唱和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唱和活动包括有唱有和活动、有唱无和活动两种。此期包括的诗歌唱和方式,涉及赠答式酬唱和唱和式酬唱两种。“赠答式

15、酬唱,主要体现的是酬唱者的对话或寻求对话的关系”,“狭义唱和式酬唱,主要体现的是酬唱者的呼应对答关系”。前者涉及的诗作有:杨亿 黄旦宰江州德化县 引用的李白 庐山谣 自注,程俱 庚午重九予以忧患经此节物亦强举杯复同坐客步至陈氏水阁率尔成韵 引用的李白 九日龙山诗 自注。后者涉及的诗作有:司马光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 引用的李白 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 自注,苏颂 和北游 引用的李白 醉后赠王历阳 自注,廖刚 再和 引用的李白 北风行 自注。唐五代未出现唱和诗作引用李诗自注的情况,此种情况的出现,同样拓展了自注的数量,达到 处。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卷 期此外,尚有由于其他原因引用李诗自注

16、的情况,如王仲修 宫词一百首 其十三引用李白 宫中行乐词 其七自注、宫词一百首 其三十六引用李白 渌水曲 自注,晁说之 在边 引用李白 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 自注,祖无择 吏隐宜春郡诗十首 其八引用泛称的李诗自注等 处,也拓展了自注的数量。此期的注释体例、注释形态、注释功能等类别较晚唐也更多。就注释体例而言,晚唐的注释体例是题下注,此期亦有,如杨杰 太白桃花潭 题下注释:“李白诗云:太白登舟方欲行,忽闻江上踏歌 声。桃 花 潭 水 深 千 丈,未 若 汪 伦 送 我情。”卷七此期也出现了句中注和句末注两种注释体例。如杨亿 黄旦宰江州德化县“好继谪仙留绝唱,云屏九叠倚晴空。”句末注释:“李

17、白 庐山谣 有 屏风九叠云锦张 之句。”采用的是句末注体例。而司马光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恨无同好携三雅,共讲前闻醉百场。”句中注 释:“李 白 诗:痛 扫 鹦 鹉 州,与 君 醉 百场。”采用的是句中注体例。在以上注释体例中,题下注体例有 处,句中注体例有 处,句末注体例有 处,后两者所占比例为 ,远远超过题下注体例。就注释形态而言,此期不乏晚唐已有的泛称,如晁说之 在边“素心偶向三花尽,孤愤难教贰负催。”注释:“嵩山三花见李白诗,而此花近不复有在者,乃于州中山见之。”卷七并未直接注明“李白诗”为何,而是泛称之。使用泛称注释形态的有 处。此期新增了诗句、诗题加诗句两种注释形态。诗句注释形态

18、,如周紫芝 次韵林察院贺章正言得子“闻道长庚曾入梦,已应能作上楼诗。”注释:“唐人载李白襁褓中,其家携之上楼,问颇能作诗否,即应声作绝句一首,所谓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者是也。”卷三十四引用的诗句来自李白 夜宿山寺。使用此种注释形态的,共有 处。诗题加诗句形态,如李光 庚午重九予以忧患经此节物亦强举杯复同坐客步至陈氏水阁率尔成韵“樽中有酒须招客,篱外无花免笑人。”注释:“昌化地热,九日不见菊。李太白 九 日 龙 山 诗云:九 日 龙 山 饮,黄 花 笑 逐臣。”卷五直接注明诗题及诗句出处。这样的注释形态,共有 处。注释形态共有泛称、诗句、诗题加诗句三种类别。就注释功能而言,此期有 种。其一

19、,解释诗句出处。如王仲修 宫词一百首 其十三“禽鸟也能知乐事,宫莺娇醉弄春风。”注释:“李白诗云:宫莺娇欲醉。”解释“宫莺娇醉弄春风”的出处是李白 宫中行乐词 其七诗句。其二,解释诗意。如苏颂 和北游“诸贤酬唱无闲日,卷轴今应束两牛。”注释:“李白诗云:诗裁两牛腰,言其卷大如牛腰耳。”引用李白 醉后赠王历阳 诗句以解释“卷轴今应束两牛”诗意。其三,解释词语出处。如周紫芝 五月八夜月色明甚望麻姑昭亭二山“天恐两山看未足,故飞明镜照孱须。”注释:“昭亭,盖旧名敬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诗也。”卷五解释“敬亭”之称,取自李白 独坐敬亭山 诗句。其四,解释诗句出处加解释词语出处。如李弥逊 秋霜

20、阁“知己伤太白,五月念貂裘。”注释:“太白诗云:五月思貂裘,谓言秋霜落,名阁取此意也。”卷十四既解释诗句“五月念貂裘”出自李白 游水西简郑明府诗句,也解释词语“秋霜阁”的出处。以上 种注释功能类别,分别有 处、处、处、处。使用何种类别的注释体例、注释形态、注释功能,与北宋诗人的表达需要相关。就注释体例来说,题下注体例意在对诗题涉及的相关词语出处、整首诗歌的写作来源等进行注释,不适合放置于具体的诗句旁边注释。句中注体例、句末注体例,是就具体的诗句所作的注释,有明确的注释对象。此期诗歌引李诗自注占比 的是句中注体例、句末注体例,反映出诗歌对诗歌正文内部注释的重视,以及对诗歌潜藏信息挖掘的需要。就注

21、释形态来说,泛称没有采用具体的诗句或诗篇作为注释材料,给读者带来了二次甚至多次探寻具体注释内容的障碍;而诗句、诗题加诗句与之相反,提供了具体的诗篇或诗句信息,减少了读者探寻的障碍。此期诗歌引李诗自注有诗句、诗题加出自 四家宫词 宋刻本(卷三)。林阳华:“李诗注我”:唐宋诗歌引李白诗歌自注的生成与演变语言文学诗句注释形态,总共 处,占比 ,体现了宋代诗人向读者透露诗歌具体信息的欲望。就注释功能来说,解释诗句出处、解释诗意、解释词语出处、解释诗句出处与解释词语出处,乃是针对典故来源、篇章意蕴、词语出处等所作的注释,亦是宋代诗人根据需要对词语、诗句、诗篇所作的注释。除了解释词语出处是对诗题所作的注释

22、外,其他皆是对诗歌正文内部所作的注释。表达需要使此期诗歌引李诗自注具有注释类别数量上的保障,而对注释类别的创新发展则使之具有注释类别质量上的突破。自注类别的创新发展具有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单一到复合等一般规律。此期的注释体例、注释形态、注释功能,相较晚唐呈现了以上的某些规律。注释体例增加了句中注、句末注两种注释体例,注释体例类别由种增加到 种,呈现出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情状;由于题下、句中、句末有明确的位置,故而未出现复合情状。注释形态增加了诗题、诗题加诗句两种注释形态,注释形态类别由 种增加到 种,亦呈现出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情状。且诗题、诗句可独立成为注释形态,故而诗题加诗句具有复合情状

23、。而注释功能增加了解释诗句出处、解释诗意、解释词语出处、解释诗句出处与解释词语出处 种注释功能,注释功能类别由 种增加到 种,呈现出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情状。同时,解释诗句出处、解释词语出处亦可单独成为注释功能,解释诗句出处与解释词语出处同样具有复合情状。复合情状是整合融会、兼容开放的体现。此期的注释态度是认同和否定并存。体现注释态度的注释内容,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直接引用李白诗句、诗题加诗句、泛称诗篇,以解释诗句出处、解释词语出处、解释诗意、解释诗句出处与解释词语出处,并未出现否定的迹象。另一种是引用他人对李白诗歌的评论以解释诗意,体现出否定的迹象。如祖无择 吏隐宜春郡诗十首 其八“杜甫飗篱窄

24、”注释:“元稹论杜李之优劣,云李尚不能历其飗篱,况堂奥乎。”卷三祖无择以李白自比,引用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并序 对李杜诗歌的评价,以说明自己没能跨越杜甫的飗篱,折射出祖无择对元稹评价的认同,亦折射出对李白诗歌艺术成就的否定态度。此期的注释意义多元,引用于自注的李白诗风具有多样性。或具有雄奇飘逸风格的诗作,如寇准 汉上偶书 引用的 襄阳歌、杨亿 黄旦宰江州德化县 引用的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苏颂 和北游 引用的 醉后赠王历阳、郭祥正 留题西林寺揽秀亭 引用的 登庐山五老峰、杨杰 太白桃花潭 引用的 赠汪伦 等;或具有婉转含蓄风格的诗作,如周紫芝 五月八夜月色明甚望麻姑昭亭二山 引用的

25、独坐敬亭山;或具有清新俊逸风格的诗作,如王仲修 宫词一百首 其三十六引用的 渌水曲;或具有典雅华美风格的诗作,如王仲修 宫词一百首 其十三引用的 宫中行乐词 其七。如此等等,是对李白多样化诗风的彰显。之所以出现以上的注释态度和注释意义,与此期对李白的接受情形相关。“唐人对李白的接受着重其傲岸不羁的风神举止和壮浪恣肆的诗风方面,可以说仅仅是一个大概的感受和印象。对李白诗歌的多角度认识和全方位接受是从宋代开始的。”此期对李白诗歌的接受,确是“多角度认识”和“全方位接受”。受到元稹对李白诗歌评价的影响,宋人将李白和杜甫两个诗坛巨星放置于一起比较时,出现了扬杜抑李的态度。“宋人每以元稹为抑李扬杜老祖宗

26、,原因是他那篇 杜君墓系铭序 被五代人刘籧写进了堂堂正史。”“扬杜抑李的典型,就是唐代那位元稹。”“由于元稹、白居易二人对李白杜甫的抑扬,遂掀起了李杜优劣论的轩然大波,影响所及,延至今日个中原因之一,不能不说元稹、白居易对李白的批评是其始作俑者。”因元稹的抑扬造成的轩然大波,影响所及范围广泛,也波及到了宋诗引李诗自注,故而可见祖无择所谓的“杜甫飗篱窄”及其自注内容。另一方面,北宋人也称颂李白诗歌。苏轼、黄庭坚等诗坛大家认识到了李白诗风的独特性和诗歌艺术成就。“代表北宋诗坛杰出成就的主要作家,虽在个人欣赏趣味上有所偏爱,但都不存在扬杜抑李或扬李抑杜的问题。”罗宗强以文献资料为依据,考证得出以上观

27、点,亦为王安石诗选的先后排列顺序不存在扬杜抑李进行辨证。这两种接受态度,客观上也导致了此期诗歌引李诗自注内容呈现出的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卷 期双面性。而对李白诗风的接受,此期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此期对李白的“豪放飘逸”主导诗风有清晰的认识,将其作为李白诗风的“标签”。“宋人都认同豪放飘逸是李诗的主导风格宋人对李白风格多样性的认识大都体现在对李白诗句、诗篇的赏析解悟中换一个角度看,李白的诗篇、诗句能使不同思想、不同兴趣的人各有所得,也正反映了其诗具有多样性的风格。”相较于晚唐,此期诗歌对李白诗风多样性诗作的引用,确是全方位接受的一种体现。北宋初至南北宋之交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引李诗自注的

28、第二个阶段,在注释数量、注释类别、注释态度、注释意义等方面,对晚唐的发展显而易见,而走向繁盛则需要下一个阶段的到来。南宋初至宋元之交:引李诗自注的繁盛南宋初至宋元之交是唐宋诗歌引李诗自注的繁盛期。此期的注释数量有 处,包括:王灼(处)、崔敦礼(处)、陆游(处)、杨万里(处)、周必大(处)、朱熹(处)、张孝祥(处)、许及之(处)、张埏(处)、曾极(处)、周南(处)、李璧(处)、释居简(处)、郑清之(处)、汪莘(处)、魏了翁(处)、刘克庄(处)、徐鹿卿(处)、戴籨(处)、林希逸(处)、高斯得(处)、舒岳祥(处)、方回(处)、陆文圭(处),较北宋初至南北宋之交多了 处。之所以如此,与诗人的游览经历、

29、唱和活动等的变化关联同样甚大。李白的游览地除了安徽宣城泾县、江西九江庐山、湖北荆州襄阳外,还包括安徽黄山休宁、安徽池州贵池、安徽铜陵铜官山、江苏南京秦淮等地,当宋代诗人到达这些地方创作诗歌时,作为当地文化符号之一的李白,其价值得以凸显,亦引李诗自注。当杨万里游览安徽黄山休宁时,写下 新安江水自绩溪发源,引用了李白 清溪行 自注;当戴籨游览安徽池州贵池时,写下 壬子立夏日同郡博士黄次夔游江祖太白钓台成古诗并呈偕行诸丈,引用了李白 秋浦歌十七首 其九自注;当曾极游览江苏南京秦淮时,写下 升元阁铎,引用了李白 登瓦棺阁 自注;当戴籨游览安徽铜陵铜官山时,写下 五松山太白祠堂,引用了李白 铜官山醉后绝

30、句;当朱熹游览江西九江庐山时,写下 奉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十四篇 其二 折桂院黄山观,引用了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自注。如此等等。这些游览经历为 处自注的存在,提供了数量上的保障。唱和活动,亦为引用李诗自注创造了条件。此期涉及的唱和活动,亦包括赠答式酬唱和唱和式酬唱两种。赠答式酬唱诗作,包括:陆游 寄叶道人 引用的李白 长歌行、周南 乙卯之秋送项秘书絬池阳是时教官之阙尚在来春 引用的李白 秋浦歌十七首 其九、李璧 刘子澄约游汉阳郎官子澄风雨中绝江先去余泊舟黄鹤楼下风大不可进因成七言为寄 引用的李白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林希逸 偶怀丙午丁未同朝诸公怅然有感壬戌再预经幄先帝犹记小臣为安晚门人 引

31、用的李白 流夜郎赠辛判官、陆文圭 送王行可赴宣城学官 引用的李白 清溪行 等。而唱和式酬唱诗作,包含周必大 适蒙折简见约烹茶再次前韵 次韵胡邦衡二首 其二引用的李白 清平调、徐鹿卿 府判再示楹字韵诗再和之 引用的李白 蜀道难、舒岳祥 用韵寄胡元鲁因梅所袖达 引用的李白 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 等。赠答式酬唱诗作、唱和式酬唱诗作引用的李诗自注的总量达到 处,较北宋初至南北宋之交有所增加。此外,陆游 楼上醉歌 引用的李白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其三、陆游 妾命薄 引用的李白 妾薄命、陆游 春行 引用的李白 荆门浮舟望蜀江、许及之 骤雨忽至 引用的李白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崔敦礼 太白

32、招魂 太白远游 引用的李白 梁甫吟 蜀道难 梦回天姥吟留别 等 处自注,基于其他原因而构成此期引李诗自注总量的一部分。此期的注释体例类别较前期没有增多,但注释形态、注释功能类别,较前期增多。注释体例仍旧是题下注、句中注、句末注 种。使用题下注体例的包含王灼 题云月图 引用的李诗自注等 处,使用句中注体例的包含崔敦礼 太白招魂 太白远游、陆游 楼上醉歌 引用的李诗自注等 处,而使用句末注体例的包括张孝祥 奉陪宣守任史君谒昭亭神祠 引用的李诗自注等 处。林阳华:“李诗注我”:唐宋诗歌引李白诗歌自注的生成与演变语言文学这些引用的自注,此期根据表达需要,可做适当分类。如对整首诗歌的仿效对象、诗韵、相关

33、诗作等的解释,放置于诗题下注释,符合实际需要。如对典故来源、具体诗句诗意、词语指代内容、词语来源、观点表达等的解释,适合放置于句中或句末注释。如解释写作背景也会被放置于句末完成,采用句末注体例。此期的注释形态涉及泛称,如王灼 题云月图 题下注释:“王宾王画 峨眉月 巫山云 二图,仍大字写太白诗。李久善亦大字写子美 巫山 诗附其下。”卷四此处只言“太白诗”,未注明具体是何诗。使用泛称注释形态的有 处。涉及诗句,如释居简 广教不厌亭 题下注释:“李白云:相 看 两 不 厌,只 有 敬 亭 山,讥 同 游 者也。”卷六引用 独坐敬亭山 中的诗句注释。共有 处使用诗句注释形态。涉及诗题加诗句,如魏了翁

34、 高不疑与客登梁昭明钓台李肩吾和前诗见遗用韵谢之“遥想牧之歌晚月,闲寻白也咏平天。”注释:“李太白 秋浦歌: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卷十既引用李白 秋浦歌 诗题,亦引用诗句。使用此种注释形态共 处。除了此 种注释形态外,此期增加了诗题、诗韵 种注释形态。周必大 适蒙折简见约烹茶再次前韵“催开已奏清平调”注释:“李太白 清平调 三章,正为牡丹。”卷四李白 清平调 诗题被当作注释内容。汪莘 陋居五咏 题下注释:“首篇用太白 过汪氏别业 之韵。”卷三引用李白 过汪氏别业二首 其一诗韵作为注释内容。这两种注释形态处数分别达到 处、处。这些注释形态的使用没有明确的规律,如同样是为了注释诗句出处,既可以

35、采用诗题加诗句,亦可以采用诗句或诗题,乃是出于表达需要。而新的注释形态类别的出现,亦体现了此期对注释形态类别的创新发展,呈现出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情状。此期的注释功能包括解释诗句出处,如陆游 楼上醉歌“?却君山湘水平,斫却桂树月更明。”注释:“太白诗:?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陆游引用李白 陪侍郎叔夜游洞庭湖醉后三首 其三诗句,以解释陆游诗句出处。崔敦礼 太白招魂 太白远游 分别引李白诗题 处、处以注释诗句出处,虽然诗句和诗题与李白原诗有差异和改动,但这种现象却较为独特。还有解释诗意,如周必大 次韵胡邦衡二首 其二“翰林新调带烟霞”注释:“李白云他人之文如山无烟霞,而其 清平调 正为牡丹作。”

36、将胡邦衡比作李白,盛赞其诗歌似李白“有烟霞气”。又有解释词语出处,如李璧 刘子澄约游汉阳郎官湖子澄风雨中绝江先去余泊舟黄鹤楼下风大不可进因成七言为寄 注释:“郎官湖,唐刺史张谓所建,李白诗所谓 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 者是也。”卷一通过引用李白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并序 诗句,以解释“郎官湖”的出处。以上三种注释功能类别在上一阶段已存在,处数分别达到 处、处、处,此阶段又出现了以下几种新的类别。一是解释仿效对象。陆游 妾命薄 题下注释:“太白作此篇,言长门?事。予反之。”陆游此处注明仿效对象是李白 妾薄命,但语意与之相反。二是解释词语。杨万里 新安江水自绩溪发源“水记 茶经 都未识,谪仙句里万年名

37、。”注释:“又 云:何 谢 新 安 水,千 寻 见 底清。”“何谢新安水,千寻见底清。”出自李白 题宛溪馆,是对“谪仙句”所指的解释。此类注释功能共有 处。三是解释诗韵。以上所举汪莘 陋居五咏属于此类,只有 处。四是补充相关诗作信息。戴籨 壬子立夏日同郡博士黄次夔游江祖太白钓台因成古诗并呈偕行诸丈 句末注释:“李太白诗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即此地也。”卷一补充了与江祖太白钓台有关的李白诗作。此类注释功能只有 处。五是解释写作背景。张埏 水月洞绝句 句末注释:“鄱阳银峰张埏叔信游承月洞,偶思翰林李白诗,因摘其句,集成一绝,偶鬕诸石纪岁月云。庆元戊午季春上遆。”卷十通过

38、引李诗自注以解释 水月洞绝句 写作背景,透露出此诗是集李白诗句之作。此类注释功能只有 处。六是解释词语出处加发表诗学观点。陆游 春行“猩红带露海棠湿,野绿平堤湖水明。”注释:“杜子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李太白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卷 期 蜀江红且明,用湿字明字,可谓夺造化之功,世未有拈出者。”解释“明”字的出处,并对其具备“夺造化之功”做了评价。此类注释功能只有 处。七是解释诗句出处加发表诗学观点。方回 二月朔大雪已五日三首 其三“牛马毛寒缩如蹳,古今此句绝奇奇。”注释:“燕山雪花大如席,牛马毛寒缩如蹳,此李、杜所以为李、杜也。二句奇怪难敌,故拈出用之。”卷二十五既解释“燕山雪花

39、大如席”的出处,也发表此句有“奇怪”特征的观点。此类注释功能只有 处。以上注释功能类别的存在,也离不开南宋诗人的表达需要和注释功能的创新发展。就注释功能来说,解释诗句出处、解释诗意、解释词语、解释词语出处、解释仿效对象、解释诗韵、解释写作背景、补充相关诗作信息、解释诗句出处加发表诗学观点、解释词语出处加发表诗学观点,乃是针对典故来源、篇章意蕴、词语出处、词语指代内容、诗韵使用、诗歌评价等所作的注释,亦是南宋诗人根据需要对词语、诗句、诗篇、诗韵等涉及的诗歌内容与艺术所作的注释,皆是基于表达需要而做的选择。而解释仿效对象、解释词语、解释写作背景、解释诗韵、解释词语出处加发表诗学观点、解释诗句出处加

40、发表诗学观点等数种注释功能的出现,体现了注释功能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发展,且解释词语出处加发表诗学观点、解释诗句出处加发表诗学观点又具备复合情状,体现了由单一到复合的发展。就注释态度而言,此期依旧是认同和否定并存,但维度得到拓展。认同态度,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体现:其一,直接引用李诗自注,未有否定迹象。如许及之 骤雨忽至“江国凄凉五月梅”注释:“五月梅,李白句。”卷七其二,引用李诗自注,表达对李诗用字、风格等的肯定。如陆游 春行、周必大 次韵胡邦衡二首 其二在引用过程中,表达了对李诗在使用“明”字具有造化功和具有“烟霞气”特征的肯定。其三,集李白诗句为己诗句。张埏将出自李白 关山月 赋得白鹭鸶送宋

41、少府入三峡 赠宣州灵源寺仲?公 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 的四个诗句,作为 水月洞绝句 的集句对象,并在自注中注明除吃。其四,引用李白诗韵为己诗韵。汪莘 陋居五咏 所用诗韵分别是“丘”“牛”“幽”“羞”“流”“秋”,来自李白 过汪氏别业二首 其一。其四,引用李白诗句作为己诗句。方回 二月朔大雪已五日三首 其二引用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作为此诗首句,认为此句雄奇,故而使用之。其五,更诵李诗,表达对李诗的喜爱之情。高斯得 耽书“三诗梦觉吟”注释:“李、杜、苏诗,枕间更诵。”将李诗作为平日反复阅读的主要对象之一。这五种方式中,第一种是对北宋的沿袭,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种是此期的创新发展。否定态

42、度的表现形式与前期亦有不同。陆游 戏咏山阴风物“项里杨梅盐可彻”注释:“太白 梁园吟 云: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不知杨梅酸者乃荐以盐,佳品未尝用也。”认为酸杨梅才需要用盐来调味,而山阴项里的杨梅是佳品,就不需要如此做,对李诗给予了纠正。陆游 妾命薄 表达了对王昭君出塞虽然牺牲了自我,但却缓解了边患问题,促进和平的行为的高度肯定。而李白 妾薄命 则表达了对陈皇后阿娇美人香消玉殒悲剧人生的怜惜。陆游、李白对于古代妇女的人生遭际表达了不同的观点,故而陆游在自注中说明了反其意而用之的用意。由北宋否定李诗艺术成就到南宋否定李诗写作内容的转变,体现了注释态度表现形式的拓展。此期的注释意义全面,引

43、用于自注的李白诗风更具多样性。代表李白主导诗风的诗作,被引用的除了北宋已有的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北风行 襄阳歌 等之外,增加了陆游 楼上醉歌引用的李白 陪侍郎叔夜洞庭醉后三首 其三、春行 引用的李白 荆门浮舟望蜀江,徐鹿卿 府判再示楹字韵诗再和之 引用的李白 蜀道难,戴籨 五松山太白祠堂 引用的李白 铜官山醉后绝句 等。此外,尚有多种诗风。或具有含蓄婉转诗风,如许及之 骤雨忽至 引用的李白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或具有典雅艳丽诗风,如周必大 适蒙折简见约烹茶再次前韵 引用的李白 清平调;或具有清新俊逸诗风,如杨万里 新安江水自绩溪发源 引用的李白 清溪行。这些诗风在北宋亦有引用李诗自注诗

44、作。此期增加了自然天成诗风,如王灼 题云月图 引林阳华:“李诗注我”:唐宋诗歌引李白诗歌自注的生成与演变语言文学用的李白 峨眉山月歌;又有流畅明快诗风,如曾极 升元阁铎 引用的李白 登瓦官阁;再有慷慨悲凉诗风,如林希逸 偶怀丙午丁未同朝诸公怅然有感壬戌再预经幄先帝犹记小臣为安晚门人 引用的李白 流夜郎赠辛判官。而高斯得 耽书 引用的李白泛称诗作,更是将李诗全部囊括其中,通过反复更诵的方式,给读者以对李白诗风全面学习的印象。注释态度和注释意义在此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与南宋诗人对李白诗歌的接受情形同样关联甚大。“南宋对待李、杜,大概与北宋相似。虽杜诗的流布较北宋为更盛,但多数论者对李白也并未加

45、以贬抑。”相较于北宋诗人,南宋诗人对李白诗歌进行了更加全方位的接受与更加多角度认识。虽然也出现了陆游对李诗写作内容的否定,但为数不多。陆游堪称“小李白”,他本人实际上对李白的学习是最为到位的。“然放翁颇欲以 学力 为太白飞仙语,每对酒当歌,豪放飘逸而有宋一代中,要为学太白最似者,永叔、无咎,有所不逮。”陆游被钱钟书先生誉为“学太白最似者”,体现了陆游对李白诗风的深刻领悟和仿效创新,这应当客观上促进了陆游对李诗写作内容的熟悉,所以陆游以其深厚“学力”纠正了李诗写作内容上的错误,并发表了与李白不同的观点。另外,南宋诗人如高斯得此类诗人全面深入学习李诗,酷爱李诗,将其作为人生乐趣之一,客观上也促进了

46、对李白诗风的接受,使体现李诗多样诗风的诗作也成为了南宋诗人引用于自注己诗的对象。结语比起杜甫,“李白在宋代则徒具 虚位,尽管他的诗也为若干大家称扬,但是,仙才的形象似乎阻碍了人们对他的亲和感,无法可循的创作方式,也使学诗者望之却步,因此,比起杜甫,李白在宋代算是相当寂寞的。”李白在宋代“相当寂寞”的表现,除了对其称扬有限、诗歌难以学成之外,还有误解、批评的声音。但宋代诗人又试图使用自注这种渠道接受李诗,尽管规模不及杜诗,却自成景观,且较唐代更为丰富多彩。参考文献 周金标 中国古代诗歌注释学研究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吴融 唐英歌诗 文渊阁 四库全书 本 王红霞 宋代李白接受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47、社,吴承学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 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崔勇,刘玲娣,刘金柱 古代题壁诗词丛考(前言)北京:中华书局,武秀 李白在兖州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李白 李白全集编年笺注 安旗,薛天纬,阎琦,笺注 北京:中华书局,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李白诗歌鉴赏辞典(珍藏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张海鸥,誉高槐 李白诗歌在唐五代时期的经典形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吕肖奂 宋代酬唱诗歌论稿(代序)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杨杰 无为集 宋赵士粲彡无为军刻本 杨亿 武夷新集 徐德明,余奎元,邱文彬,点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司马光 司马光集 李文泽,霞绍晖,校点 成都:四川大

48、学出版社,晁说之 嵩山文集 四部丛刊 续编本 周紫芝 太仓薒米集 文渊阁 四库全书 本 李光 庄简集 文渊阁 四库全书 本 苏颂 苏魏公文集 王同策,管成学,颜中其,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李弥逊 竹溪先生文集 丁氏八千卷楼藏李鹿山原藏本 祖无择 祖龙学文集 宜秋馆校刊徐氏积学斋影宋钞本 张淑华 李白诗歌在宋代的接受 江西社会科学,()裴斐 李白十论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燕白 简论李白和杜甫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康怀远 李白批评论 成都:巴蜀书社,罗宗强 李杜论略 北京:中华书局,刘勉 宋人对李白诗歌风格的辨析 唐代文学研究,()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卷 期 王灼 颐堂先生文集 四部丛刊 三编本 释居简 北?诗集 日本应安七年刻本 魏了翁 鹤山先生大全文集 四部丛刊 初编本 周必大 周益文忠公集 清黄丕烈校跋并抄补明抄本 汪莘 方壶存稿 明汪璨等刻本 陆游 剑南诗稿校注 钱仲联,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解缙,姚广孝,等 永乐大典 北京:中华书局,杨万里 杨万里集笺校 辛更儒,笺校 北京:中华书局,戴籨 东野农歌集 文渊阁 四库全书 本 谢启坤 粤西金石略 清嘉庆六年铜鼓亭刊本 方回 桐江续集 文渊阁 四库全书 本 许及之 涉斋集 文渊阁 四库全书 本 钱钟书 谈艺录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蔡瑜 宋代唐诗学 台北:国立台湾大学,(责任编辑邬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