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学课程练习题系别: 专业: 班级: 姓名: 二九年八月第一章 绪论一、填空:1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概括为(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几部分。2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等动态过程。3.一般而言,人的自觉的、清晰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活动,是以人的(注意)状态为基础并由此相伴随。4.个性心理表征着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主要包括了(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5.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了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三方面。6.行为是有机体对所处环境的反应,这种反应有三
2、种基本形式,即(内在生理性反应)、(外在躯体性运动)和(人的言语活动)。7.心理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道德性)原则。8.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观察法)和(调查法)两种。9. 心理实验法包括(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两种基本形式。10.(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创立的第一所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二、选择题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于年创立于(D)。.俄国 .中国 .美国 .德国2心理现象又被称为(B)。 A心理过程 B.心理活动 C.心理规律D.个性心理心理现象与其他物质现象一样,始终处于发
3、展变化之中,因此,在研究中必须遵循(B)。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4(B)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标志着心理学真正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观察法 B实验法 C经验总结法 D调查法5.在实验中由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是(D)。 A.控制变量 B.因变量 C.反应变量 D.自变量6.强调研究个体意识的功能的心理学流派是(B)。 A.构造主义心理学 B.机能主义心理学 C.行为主义心理学 D.人本主义心理学7.教师想了解学生对作文的态度,让学生填写了问卷,与部分学生座谈,与个别学生谈话,找到了问题的原因。他用的是(B)。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测验
4、法 D.实验法三、判断题1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探讨和窥测别人心理究竟在想什么。()2心理现象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所以,在研究它的时候必须坚持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3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二者有机地构成了人的完整的心理面貌,实现着心理活动。()4.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写成了最早的心理学专著灵魂论,它同样可以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5.心理学的研究有其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但主要的不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而是心理活动的具体内容。()四、论述题学习心理学对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有何意义?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及个体心理的发展一、名词解释心理发展:
5、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是个体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提高的过程。心理年龄特征:在人体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二、填空: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了心理的(主观性)。4.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而言,都是脑的(反射)活动。5.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性)。6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的(主观因素)。7.人的心理
6、活动是由(客观现实)引起的,具有客观性,但由于人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以及个性特点等的差异,使人的心理活动带上了鲜明的(个性特色),因此,人的心理活动又具有( 独特)性。三、选择题1(C)是关于心理实质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A唯心主义心理观 B唯物主义心理观C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D灵魂论2( B)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A自然环境 B客观现实 C人际关系 D社会生活条件3对于动物中的“母亲印刻”以及印度狼孩回归人类社会后难以学会人类基本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等两种现象,可以用来解释的观点是(A)。A.个体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 B.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论C.环境决定论 D.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
7、用论4.(B)是检验人的心理的唯一标准。 A.客观现实 B.实践活动 C.心理规律 D.社会生活条件四、判断题1所有唯物主义心理观都可以正确解释心理的实质。()2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只要有了正常人的脑,便可以产生人的心理。()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不相同。()4.人的心理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发展的,社会环境是检验人的心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5.人的心理的主观性表明: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以凭人的主观臆测去反映客观现实。()6.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客观的,不应带有具体人的个别
8、特点。()7.人脑好比是一个加工厂,没有客观现实作为原材料是无法生产出产品的。因而,只有在人脑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下才能产生心理。()五、简答题1.“狼孩”的事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答: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放映,其内容是客观的,人的环境必须是有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其中,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必然不能建立起人的心理。2.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哪些?答: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性。3.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答: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的主观因素。六、实例分析孟子自幼丧父,由孟母教养
9、。传说孟母为了教育孟子,曾三迁其舍,从“其舍近墓”到“近居市旁”,最后“徙舍学宫之旁”,终使孟子成为儒家大师。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七、论述题 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第三章 心理状态一、名词解释: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状况和相对稳定的品质。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发生的注意。有意注意: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并且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注意对象上。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故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
10、一个对象上。二、填空题:1.注意具有三种功能,即(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和(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2根据注意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3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选择性)和(集中性)。4(注意的分散和分心)是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品质。5正上着课,突然一个人推门走了进来,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扭头去看他,此时产生的注意属(无意)注意。三、选择题:1人在高度注意时,其注意指向的范围(A)。A缩小 B增大 C没有变化 D变化不显著2鹤立鸡群就是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注意现象是(B)。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以上
11、三种注意都不是3这个东西我鼓起眼睛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个名堂来,他一拿到手却豪不费力就看懂了它。就他的注意来说,属(C)。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三者综合4有的学生在上课时边听课边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B)。 A分配 B分散 C转移 D广度5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还可以作笔记,这属于注意的(D )。A广度 B转移 C分散 D分配6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是维持(B)的重要因素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7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的(D)。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8“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反映了注意在(A)方面的一个品质。
12、A广度 B转移 C分散 D分配9小学儿童玩游戏机的水平不亚于成人,这是因为他们的注意(D)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A广度 B转移 C分散 D分配四、判断题1无意注意就是基本上没有注意。()2通过观察人注意的外部表现,完全可以准确客观地判断其内部的注意状态。()3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分散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4注意的转移要受注意原来紧张度的影响。()5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征有关。()6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维持学生的注意无关。()7注意的分配不受所从事的活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8注意的稳定性就是指注意始终不变地指向和集中于注意对象的个别方面。()9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转移。()10由于
13、无意注意缺少目的性,必然会导致学习上的分心,所以要努力避免它。()11相对强度的刺激比绝对强度的刺激在引起无意注意的过程中具有更普遍、更重要的意义。()12大家正专心地看书,突然一个人尖叫了一声,大家一下都把目光投向了他,结果造成了注意的转移。()。五、简答题:1课堂上如何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2课堂上造成学生注意分散的原因有哪些?答: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表现出厌倦、淡漠; 2、教学内容过深或过浅,不适应当前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引不起学习兴趣,调动不起学习积极性;3、教学方法呆板、单调,缺乏启发性,造成学生学习枯燥、索然无味;4、意志力薄弱,怕艰苦,管不住自己,缺乏控制注
14、意分散的能力;5、师生关系不融洽;6、教室内外的干扰;7、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分散学生注意。第四章 感知觉一、名词解释: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感觉适应:同一刺激物在刺激强度不变的条件下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的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计划和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知觉。二、填空题: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3根
15、据信息的来源,可以把感觉分成(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4同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和(感觉对比)等现象。5“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嗅觉适应)现象。6“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是感觉的(同时对比)现象。7吃了糖后再吃水果,总是觉得很酸,这是感觉的(继时对比)造成的。8红、橙、黄等类似太阳和烈火的颜色,能给人以温暖之感,这种现象属于(联觉)。9在心理学上,人的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的。10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四种基本特性。11良好的观察应具备(客观性 )、( 准确性)、(全面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敏捷性)等品质。二、选
16、择:1看到一个苹果,听到一首歌曲,属于(B)。 A感觉 B知觉 C观察 D思维2容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成为知觉选择的对象的刺激物是(D)。 A在运动的背景上继续运动的物体 B强度大,对比不明显的刺激物 C在空间上距离远,不连续的刺激物 D形状相似的一组刺激物3人体所产生的饥饿、便意、呕吐等感觉属于(D)。 A肤觉 B平衡觉 C运动觉 D机体觉4同样一个灰色图形,放在白色的背景上显得暗些,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则显得亮些,这种现象属于(B)。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联觉 D知觉恒常性5教师用带颜色的粉笔标出黑板上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利用知觉的(C)。 A理解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6单
17、一的持续的强烈刺激使感受性(A)。 A降低 B增强 C不变 D变化不明显7由于弱光的持续作用,致使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叫作(D)。 A感觉适应 B感觉能力 C明适应 D暗适应8感知觉反映的是(C)。 A经历过的事物 B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当前出现的事物 D今后一定会出现的事物9感受性是指(A)。 A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B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C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D感觉阈限跟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10“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是指(A)错觉。A时间 B运动 C 大小 D方位11.嗅觉不灵,表明(C)。 A.绝对感受性高 B.差别阈限小 C.差别感受性低 D.绝对阈限小
18、12.人们对社会上某一事物产生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这一现象称为(C)。 A.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社会刻板效应 D.首因效应13.知觉恒常性通常包括三类,下面不属于知觉恒常性的是(B)。 A.大小恒常性 B.重量恒常性 C.形状恒常性 D.颜色恒常性14.人在知觉事物时,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取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它部分成为背景,反映了知觉的哪种特性(A)。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四、判断1知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许多个别属性的反映。()2知觉是多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3第一印象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
19、没有必要认真对待它。()4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换。()5强度大,对比不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对象。()6即使刺激不完备,我们仍能保持对知觉对象的完整认识,这是因为知觉具有理解性。()7在知觉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会因知觉的距离、光亮等物理条件的变化而改变。()8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成正比关系。()9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10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不容易被感知。()11在人类的感觉系统中,听觉具有主导地位。()12只要人体的眼睛、鼻子、耳朵等感受器是完好的,就能产生视觉、嗅觉和听觉等感觉。()13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潜力
20、,通过实践训练可以得到很大发展。()。14弱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15从阳光下进入暗室,会突然觉得什么都看不见,但过一会就好多了。这是使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16感觉适应是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觉器官发生变化的现象。()17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任何对象的知觉映象永远不变。()五、简答题1感觉和知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区别:1、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产生是某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的产生是分析器系统活动结果; 3、知觉比感觉复杂很多,它们是本质上不相同的两种感性认识的形式。 联系:1、同属于认识过程的感
21、性阶段;2、都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3、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2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第四章 记 忆一、名词解释: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再认: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仍能辨认出来。遗忘: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现或错误地再现。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二、填空题:1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三个基本环节。2记忆的内容主要是以(表象)和(语词)的表现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3记忆可按内容的不同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
22、和(动作记忆)四大类。4三级记忆说根据记忆在人脑中存留时间的长短把整个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5学习后过两天测得的记忆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刻测得的保持量更高、更全面的现象,叫记忆的(恢复)。6提取信息的两种基本方式是(再认 )和(重现)。7遗忘的心理原因目前主要有三种解释,它们分别是(消退说)、(干扰说)和(压抑说)。8在心理学史上最早用实验方法来研究遗忘进程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揭示出了遗忘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9衡量一个人记忆力好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标准,它包括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准备性)。10老师一时叫不出某个学生的名
23、字,却能迅速从名册中找到,就其提取方式来说,属于记忆过程中的(再认)。三、选择:1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叫(C)。 A感知 B思维 C记忆 D想象2识记内容主要是以(C)的表现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 A话和图 B情感和事例 C表象和语词 D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3瞬时记忆最明显的例证是(D)。 A感知觉 B幻觉 C错觉 D后像4根据储存时间的长短划分的保持量最小的记忆是(D)。 A长时记忆 B运动记忆 C情绪记忆 D短时记忆5上课做笔记主要是靠(B)来完成的。 A长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形象记忆6若要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通过(B)来完成的。 A延长记忆的时间 B扩大每个组块的信息量
24、C增加记忆的内容 D改变记忆的速度7从记忆的角度讲,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属(C)。 A情感记忆 B意义识记 C无意识记 D有意识记8学习后过两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刻测得保持量更高、更全面,这种现象属于记忆的(C)。 A再认 B重现 C恢复 D保持9填图题主要是通过(D)来完成的。 A识记 B重现 C保持 D再认10学习后立刻睡觉,其保持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的保持效果更好,这是由于(C)的缘故。 A超额学习 B记忆恢复 C无倒摄抑制影响 D无前摄抑制影响11记忆保持曲线最早由(C)提出。 A亚里斯多德 B冯特 C艾宾浩斯 D弗洛伊德1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遗忘进程是(A)。
25、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遗忘平缓 D基本不遗忘13超额学习的量与记忆保持量之间的关系是(B)。 A成正比 B成正相关 C成反比 D成负相关14拉法格曾称马克思的头脑就像军港里一艘升火待发的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驶向任何思想的海洋。从记忆的品质看,这是记忆的(B)好的表现。 A敏捷性 B准备性 C持久性 D准确性15“张冠李戴”主要是记忆的(B)太差造成的。 A敏捷性 B准确性 C持久性 D准备性16、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B)记忆A长时记忆 B感觉记忆 C情绪记忆 D短时记忆三、判断1记忆所反映的过去经验必须是个人经历过的事物。()2记忆的表象既然是感知留下的映象,所以,它与直接
26、感知到的同一事物的形象一样鲜明、完整。()3个体保存经验最简便、最经济的形式是语言逻辑记忆。()4感觉记忆的迅速消失是因为刺激物迅速消失的缘故。()5短时记忆由感觉记忆发展起来的,所以,短时记忆比感觉记忆的保持量大。()6对短时记忆容量的决定因素,往往不是信息的绝对项目数,而是其组块数。()7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处理并不是长时记忆内容的唯一来源,但却是最主要的来源。()8再认和重现的关系,犹如识记和保持的关系一样,是属于记忆过程中两个完全不同的基本过程或基本环节。()9无意识记的本质是没有记忆。()10由于无意识记表现出极大的偶然性和片段性,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防止无意识记的参与。()11在识
27、记的保持过程中所发生的质和量的变化,从根本上说,都是起消极作用。()12能再认的不一定能重现,能重现的一般都能再认。()1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与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实际上指的是同一曲线。()14不同性质的材料具有不同的遗忘曲线,艾宾浩斯曲线只是众多曲线中的一条。()15在材料难度、数量、结构形式相近的情况下,集中复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的效果。()16学习刚好成诵以后,再花时间去重复,对保持来说,已无明显意义了。()17既然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相关,所以,最佳记忆效益与超额学习的量成正比。()18衡量一个人记忆力的好坏,必须综合考察一个人的各项记忆品质。()19、天生的盲人也可以有视觉表象。()五
28、、案例分析1在生活中,常听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讲,我们当学生的时候,曾学过这样,学过那样,毕业后就再也没有时间和机会接触了,过去学的全部还给了老师。这种遗忘现象,可用什么理论来解释?如何解释?答:消退说理论分析2“曼谷”是泰国首都的简称。它的全称是“共台甫马哈那坤奔塔哇劳狄希阿由它哈底陆浦改劝辣塔尼布尼里鸟隆冬帕拉查尼卫马哈拉洒坦”。这对许多人来讲,都难以记住,而对一个懂得梵文的人来说,却很容易记住,为什么?答:意义识记六、简答题1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由哪些?答:1、识记的任务和目的;2、学习的态度;3、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质量;4、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5、识记的方法。2影响再认速度与准确性的因素有哪
29、些?答:1、对旧事物识记的牢固程度;2、当前呈现的事物与过去识记事物的相似程度。3及时复习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答: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七、论述题联系实际,试述在学习活动中如何防止和避免遗忘的产生。答:1、组织有效地复习A、复习要及时B、合理分配复习的时间C、指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复习D、采用阅读和重现交替进行的方法;2、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超额学习的量与记忆的保持之间成正相关;3、注意用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4、复习要适量。第四章 思维与想象一、名词解释:想象: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描
30、述和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二、填空题: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2根据想象时有无预定的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3无意想象最极端、最明显的例子是(梦)。4有意想象按内容的新颖程度、独立程度和创造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5创造性想象的特殊形式是(幻想),它可分为(积极)和(消极)。6工程师设计建筑物是(有意)想象中的(创造)想象。7听音乐时产生的想象是
31、(有意)想象中的(再造)想象。8根据探索问题答案方向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集中性思维)和( 发散性思维)。9根据解决问题时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10(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它贯穿在整个思维过程之中。11衡量发散思维品质的三个维度是思维的(流畅性)、( 变通性)和(独特性)。12判断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好坏的指标是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逻辑性)和(灵活性与敏捷性)。13创造性思维遵循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一般性规律,但它同时又具有独特的思维活动程序。英国心理学家GWallas认为,任何创造性思维活动都必须经过(准备阶段)、
32、(酝酿阶段)、(豁朗阶段)和( 验证阶段)四个阶段。三、选择题:1想象所反映的内容是(D)。A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 B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事物C现实生活中目前没有但将来会有的事物 D包括以上所有的事物2无意想象最极端、最典型的例子是(B)。A上课走神 B做梦 C发烧说胡话 D灵感3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C)。A再造想象 B有意想象 C幻想 D做梦4在创作小说时,作家们常常从众多人物事例中提炼出人物的形象,这一过程属(B)。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理想5吴承恩构思“猪八戒”形象的过程属(D )。A表象 B幻想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6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都是有意想象,它们的主要差异是(D)。
33、A表象储备 B实践要求 C知识经验 D独创新颖7开着的汽车突然停了火,司机要找出原因,首先还是靠(C)。A直观形象思维 B抽象逻辑思维 C直观动作思维 D创造思维8思维的基本过程是(C)。A抽象和概括 B比较和分类 C分析和综合 D系统化和具体化9动机对解决问题有密切关系。动机过分强烈时,解决问题的效果是使(D)。A问题迎刃而解 B问题不能解决 C解决问题的效果呈上升趋势 D解决问题的效果下降10“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指(A)。A有分析无综合 B有综合无分析C有具体无概括 D有形象无抽象11教师讲课时,从教学原理出发,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向学生讲授,教师的这种思维方式是(C)。A创造思维
34、B直觉思维 C发散思维 D辐合思维12“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思维的(A)。A概括性 B灵活性 C直觉性 D间接性 13幻想与一般创造性想象的区别是(A)。A幻想体现个人愿望 B幻想比较朦胧粗糙 C幻想是消极无益的 D幻想没有创造性四、判断:1想象产生的新形象是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2由于想象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以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我没到过大草原,但当我读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头脑中却出现了大草原的情景,这自然是我创造想象的结果。()4梦是一种消极的无意想象。()5贯穿思维过程最基本的环节是概念。()6“夜来风雨声,
35、花落知多少。”说的是思维的概括性。()7“鲸不是鱼”这是思维“推理”的表现。()8想象与感知觉最大的不同,在于想象的形象不来源于客观现实。()9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无创造性。() 10再造想象是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接受文化知识不可缺乏的重要心理因素。() 11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正确理解语言文字和图形符号标志的意义;二是要有丰富的、高质量的表象储备。() 12“固执己见”是思维独立品质的表现。() 13在创造思维的成分中,最主要的是分析思维,另外发散思维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五、简答题1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有何区别与联系?答:涵义不同: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
36、述和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有创造性因素,创造出新形象。联系:创造想象必须依靠再造想象的帮助,以再造想象为基础。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答:1、环境因素,及问题情境;2、个人因素,包括知识经验,动机状态,思维定势、功能,固着与变通,情绪状态,人际关系六、论述题: 联系实际,试述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五章 情绪与情感过程一、名词解释: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挫折:是一个人的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二、填
37、空题: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 )而产生的态度体验。2情绪和情感在人类的心理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人的情绪和情感具有(信号功能)、(感染功能)和(调节功能)几方面的功能。3人的表情是指情绪和情感在有机体身上的外在表现,它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三种。4在众多纷繁的感情中,按情绪状态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种。5个体遭受挫折后的行为反应主要有(积极)、(消极)和(妥协)三种表现方式。6个体遭受挫折后积极的行为表现有(升华)、(代偿)和(改变策略)几种。7个体遭
38、受挫折后消极的行为反应有(攻击行为)、(固执行为)、(退化行为)、(白日梦)和(逆反)几种。三、选择题:1人在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获得怎样的体验是以该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C)为中介的。A动机 B态度 C需要 D感觉2具有弥散作用的、比较持久而微弱地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叫做(C)。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情趣3猛烈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欢、愤怒、绝望等,属于(C)。A心境 B热情 C激情 D应激4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叫做(B)。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激动5鲜艳的花朵,有韵律的音乐,优美的舞蹈,秀丽的风景,可以引起人们的(B)。A道德
39、感 B美感 C理智感 D共产主义情感6由人的道德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叫做(B)。A美感 B道德感 C爱国主义情感 D理智感四、判断:1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它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特性或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性。情感不是反映活动,是人对反映内容的特殊态度。()2人的情感不仅产生于认识过程,反过来又给认识过程以影响。正如托尔斯泰说的“不是因为美你才爱他,而是因为你爱他才美。”()3“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激情状态的表现。()4“知之深,则爱之切”这说明情感依赖于认识过程。()5情感与需要密不可分的。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于该事物是否满足于人的需要。因此,凡是人们需要的事物,都能引起人们的情感。()五、简答题1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怎样?答:区别:1、情绪始终跟需要,特别是生理需要相关联,情感更多地跟社会需要相联系; 2、情绪是人、动物共有的,情感为人类所特有; 3、情绪具有情境性表浅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情境性、深刻性,是个体结构或个性的表现; 4、情绪有冲动性和外显性的表现,情感则更加深沉,常以内隐的形式存在或以微妙的方式流露出来。 联系:1、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情感是情绪中稳定的因素; 2、情绪的形成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