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目标定位.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548884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目标定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目标定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目标定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目标定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目标定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选修教材培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目标定位 新课标提出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包括两个部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各有五大模块。 1。必修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 必修课要突出基础性和均衡性是因为要做到“公平发展”。“公平发展的观念是指一切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所以要对一切人施以实质上是公平的教育。这是必修课程的直接价值支撑”。 如何达到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要求?新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也就是说,通过语文学习,每位高中生的人文素质和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都要达到一个基本的标准,每个

2、学生都要在语文的“应用、审美、探究”等方面均衡地发展。2。选修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也就是在实现“基础性、均衡性”基础上致力于有选择的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公平发展”指导下的“基础性”“均衡性”并不是要求我们的教育简单划一。个性差异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是在培养人,并不是在制造机器零部件,为了体现教育要适应不同个性,所以要设置“选修课”,要寻找适合于每个人能力、能力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这是“选修课程的直接价值支撑”。 如何在语文学习上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新课标提出选修课“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相比“基础性、均衡性”,这一点更应

3、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现代课程理论认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具有等价性,二者具有同等的价值,这里没有主次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语文科相对其他学科更需要课外课内结合,因为它是一个开放的学科,语言学习无处不在。过去有学者提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实在很有道理。中外语文教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将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必修课、精读课,既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不利于他们人文素质的培养,连“基础性、均衡性”也不能完成,更谈不上“个性发展”。但是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认识是不够清晰的,或者说即使有了认识也不敢有大的教学实践去改变现状。因为大多数人总认为必修课的教育价

4、值要比选修课高,因此,在平时教育中重视必修课、精读课到了“无微不至”“精耕细作”的地步,但选修课往往成了走过场的点缀。近年来,由于高考的压力,语文选修课、文学讲座、文学社团活动在萎缩,有些地区学生的文学社团活动、读书活动、学生自办刊物活动看似很热闹,究其实,往往只是少数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没有普及到大多数人,实际上,“选修”制度并没有在我们语文课堂中站稳脚跟。这里有考试升学的影响,有教学理念的偏差,与课程标准的规定不够清晰、不够有条理、不够具体也有一定关系。 必修课与选修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必修课就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基础与均衡性;而没有选修课则没有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充其量是一种平庸的“训

5、练”,而非人性化的教育。所以两者决不能偏废。这些在理论上容易理解,但在实践操作时并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贯彻。随着部编教材的出版,随后遇到的问题更多的可能是如何处理选修课的问题。 (三)语文选修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关注不同选修系列的能力培养重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课程标准)选修课五大系列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大约可分为三个板块(系列)。(1)1、2“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主要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增加个人文化底蕴;(2)3、4“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学应用”系列,偏重于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3)5、“文

6、化论著”系列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它们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层次。 各个系列涉及的文体不同,阅读目标也有差异,所以选修课教学首先应树立文体意识。学习文学类文本应多关注阅读的开放性、个体体验的独特性,学习实用类文本应多关注对信息、事实、观点等的准确理解和掌握。应注意课标中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顿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能把握基本事实”等提法,以及关于不同文体阅读鉴赏方法和文体基本特性的提示。所谓重点培养哪一方面的语文能力,只是相对而言,课标提

7、出的审美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不与各个系列形成完全两相对应的关系,例如文学类文本的分析、欣赏、评价中,显然有探究的成分,而将探究的成果形诸文字或进行群体性交流,就在锻炼语文应用能力,“文化论著研读”中也可能涉及文学审美因素,各个系列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含有应用的取向。教师在教学中对此应该有融通的理解,采取灵活而合适的教学策略。2、兼顾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两个方面不同系列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课标据此提示我们:“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

8、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课程标准)高中语文选修课不同于高等学校中文专业课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不以传授系统完整的学科专门知识和理论为重点,而要立足于语文活动,致力于实际的应用;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仍是必需的,但要对学科知识和理论下一番精选的工夫,以服从于提高学生整体素养的需要。各种新课标语文选修课实验教科书在这方面已经作了很大努力,体现了课标的这一导向。在教学中,我们还应注意课标规定的“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等目标

9、,以及“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尝试创作小说、剧本”“尝试新闻、通讯的写作”“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等提法。“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两个系列,不能仅从课程名称理解其所包含的课程内容。仔细研究课标的相关目标,我们会发现,“语言文字应用”系列是指对语言文字方面论著和法规的研读、对语言文字问题的研讨,以及语言文字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系列既包括对中外文化名著文本的研读,也包括对有关文化专题的研讨、对文化交流活动的实际参与等。简而言之,这两个系列的选修课分别包容了理论研讨和实践能力两方面,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学生创造理论与实际相互联系的各种条件。至于“诗歌与散文”“小说与

10、戏剧”“新闻与传记”三个系列的课程,除了重点进行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外,也包括尝试进行文学创作和相关文体写作的要求,在教学中对这两方面应予兼顾,促进“读”和“写”的互动和转换。对此,课标关于选修课系列的“教学建议”提出了一些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借鉴,也可以因地制宜,利用本校本地的教学资源,自己创造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3。拓展思维“活”而有“度”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延伸和提高,教学内容更具有选择性,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学习的理念,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比必修课有明显的进步。在具体的选修课系列中,拓展性的目标会各有侧重。如“诗歌与散文”系列;“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

11、的思想内容”;“小说与戏剧”系列:“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适当的评价”:“新闻与传记”系列:“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语言文字应用”系列:“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文化论著研读系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4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出选择性与个性化。在内容上,选修教材的编者多为在某一专业领域大有建树的大学资深教授或著名学者,这使得选修教材专业性强

12、,内容精深、系统,未必完全符合高中学情。同时,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且高中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尤其是语文学科,学生在知识面、阅读条件、阅读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应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尊重不同地域、不同个体的学情差异,杜绝一视同仁地开展教学,而是量力而行,对教材内容作适度取舍,与本地本校学情不太相符的要适度删减,与此同时,可开发适合本地本校学情的教材作为学习内容。5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上要体现选择性与个性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与审美的

13、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可见,学习方法与过程的选择性与个性化也是选修课的一大特征。集中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合作学习,讲授式、专题研究式、索引资料研究式、主题辩论式、实践活动式、论文式、讲演式等都可作为选择的样式。比如“语言文字应用”系列和“新闻与传记”系列,教师可以先选择讲授法,让学生了解相关理论与方法;再采用材料阅读法,让学生学会搜集、筛选、整合、处理信息,增强能力;随后,选择模拟现实情景、实地调查访问、专题探讨、成果展示等方式,通过观察、发现、讨论、对话、写作等活动,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在感知、体验、应用、实践

14、中循序渐进地提高。6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选修课的研习应真正体现“自主”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的自主发现。研习什么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在实践探索中发现,在合作探究中发现,在阅读求证中发现。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中的李杜诗风之比,学生可以发现诗的题材不同、所用意象不同、抒情方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可以从作品比较、流派比较、不同评论比较、考据考证比较、文本理解比较、艺术风格比较等多个不同角度去确立研究方向。教师在选修教学中的作用应充分体现“引导发现”,而非“告诉约定”功能,自觉成为学生研修的好导师、好帮手、好伙伴。7选修课在学习过程中防止面面俱到,应以点带面,范例引导,举一反三。老

15、师以全讲全析、不留死角为追求,一讲到底,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老师高度负责精神的表现,其实,是最不负责任的做法。一方面严重侵占了时间独立思维的空间,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另一方面忽视了教学中“学”的方面,没有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来考虑选修课的教学设计。老师应精心设计学习方案,并以此为范例让学生模仿,自主地设计自己的学习方案。8不能将选修课上成专题讲座课,不能搞“百家讲坛”似的学术报告。选修课虽具有较明显的专题性质,但毕竟教学对象不是大学生,教学目标不是学术研究,因而,不宜以大学讲座式的课型来开展教学。如教学中外戏剧选读中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就不宜大讲特讲莎士比亚创作思想的发展和中西方戏剧的

16、不同特色,因为这样就任意地加深了难度,拓展了宽度,背离了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与特点。9选修课不能上成语文知识专题课。选修教材的编写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作基本框架,同时,迫于高考的压力,教师很容易在选修课的教学中出现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型设计。有的老师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时,以系统地讲解语法和修辞知识为主,完成脱离教材,另起炉灶。有的老师生硬地将所开设的选修课内容和高考对接,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将选修课上成了高考考点知识复习课。先秦诸子选读几种课型设计:1) 学案式设计:老师精心设计学案:学案应包括“自主阅读”(作家作品的相关介绍和教材阅读指南部分和大视野)、“语言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名句

17、)“重要语句翻译”“初通大意”“阅读训练”“疑难记录”“初读印象”。第一课时:课上借助工具书和相互间的交流,完成学案。第二课时:检查学案完成情况,老师对重点语言知识加以强调,解决“疑难记录”的问题,学生自述文意,老师补充归纳。第三课时:讨论解决“思考讨论练习”中的问题,梳理作者的观点,分析文化价值,探讨现实意义。或问答式交流,或双方辩论,或书面整理。2) 范例引导式:第一课时: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经典原文”。引领学生梳理语言知识,疏通字句;把握重要的句子的意思,了解文本的大意;借助相关资料,领会作者的思想及文化价值。第二课时:学生按照“经典原文”的学习思路,来自学“相关读物”部分;在老师指导下学

18、生交流,相互释疑;用提前准备好的检测讲义,强化学习内容,检查完成情况。第三课时:归纳整理语言知识(可给学生印发归纳提纲),解决“思考讨论练习”中的问题,讲述并评价作者观点,撰写小论文。3) 合作探究式:第一课时:(课前老师要编制预习提纲,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解释疑难词语、把握关键句意,利用资料和网络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阅读单元提示类文字)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相互质疑问难,老师组织大家交流解决,消除“经典原文”和“相关读物”中的语言阻碍,能够准确的理解文意。第二课时:讨论解决“思考讨论练习”中的问题。组织小型的演讲或辩论,审视古代文化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中寻找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19、。第三课时:半小时检测。由老师命制测试题,形式灵活,包括广泛,要兼顾语基、文化常识、内容理解、思想探讨、情感教育等方面。15分钟批改,同位交换批改,当节公布成绩。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命题新课改给高考命题带来哪些变化?当我们在谈论课程改革的时候,总喜欢将高考教诲在课改的对立面上,把高考当作课改推进的障碍。事实上,真正与课改不协调的是高校的选拔方式,而并非是高考本身。长期关注高考命题的人会深切地感受到,高考其实一直处在改革的进程之中,特别是近年来,高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些方面甚至并不比课程改革的进度慢。这里既有高考本身“法久终弊”的原因,也有改革受到各方面制约,有些人把一些深层次

20、的社会、文化问题,简单地全部归因于高考,以为只要改革高考,其他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从而对高考改革期望值过高,抱怨也过多。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是高考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原则。如高考题量的减少、试题开放度的加大、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这些变化是上个世纪高考试卷上就已经出现的气象。而在课改之后,高考试题更是有了大的变化,如试卷结构、考查内容、命题形式更趋科学合理,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只是,高考是关乎人的命运的大事,每一跬步都影响太大,所以,高考改革一直秉承着“稳中求变”的原则艰难地进行。单就湖南题来看,近年的变化就非常大。如“语用题”消失,诗歌鉴赏题考查形式

21、的变化(2004年,在湖南卷上出现了一道形式全新的诗歌鉴赏题,我觉得非常有创意,称之为“模板式鉴赏”,几年来,唯独湖南多次这样考。唐朝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2005年湖南题在贝多芬,一个巨人文后,出了一道15分的鉴赏题,相当于增加了一篇小作文,加强了学生鉴赏表达能力的考查。诸如此类,在各省命题中都有表现。1新旧考试大纲的对照见PPT。2综观2009年的十个课改省区的九套考题(海南,宁夏同题),明显的变化有如下几个方面:一、试卷结构上形式多样。以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选考题(文学作品和实用文体)、语言运用为序,有海南宁夏卷、辽宁卷、安徽卷。以语言、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文学作品为序的,山东卷、

22、浙江卷、天津卷。有以语言、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为序的如广东、江苏卷。还有的不分一二卷。二、对选择性的重视程度不同。安徽、浙江、天津没有选做题。三、考查内容的调整。江苏附加题,福建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阅读。四、命题的形式变化。主观题的增加五、各部分权重赋分不同。六、能力指向的变化,应用能力、探究能力。江西省语文学科选修课程分类划分情况是:选修IA: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选修IB: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江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语文学科课程模块开设方案高一 第一学期 必修1模块 必修2模块 第二学期 必修3模块 必修4模块高二 第一学期 必修5模块 选修模块 第二学期 选修模块 选修模块高三 第一学期 选修模块 选修模块 第二学期 自主安排 自主安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