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以求仁为宗”:孙应鳌《论语近语》的诠释特色.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39196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求仁为宗”:孙应鳌《论语近语》的诠释特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以求仁为宗”:孙应鳌《论语近语》的诠释特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以求仁为宗”:孙应鳌《论语近语》的诠释特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哲学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李胜垒,男,河南平顶山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思想史。基金项目: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阳明心学与贵州文化传承研究”()。“以求仁为宗”:孙应鳌 论语近语 的诠释特色李胜垒朱韬(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 西安 )摘要:“以求仁为宗”是孙应鳌诠释 论语 的一大特色。孙应鳌在 论语近语 中心仁互释,以仁体归为心体,建构起了独具特色的仁体论。在对 论语 各个章节的阐释当中,他将求仁的思想贯穿其中,多次表达出求仁的主张。与此同时,他还阐发了求仁的具体路径。求仁主要依靠志于仁、克己复礼、慎独等工夫,同

2、时还要体现在人伦日用之中。孙应鳌的 论语近语 颇具个人特色,不仅在 论语 学史上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关键词:孙应鳌;论语近语;求仁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引言孙应鳌()是王阳明的第二代弟子,是黔中王学的集大成者,在当时学界享有盛誉。清代学者称:“奋起荒檄,以学行知名,为黔中人士之冠”,可见其地位之高。孙应鳌一生潜心治学,著述宏富,数量多达二十余种,所著 论语近语 在 论语 诠释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诚如清代学者指出:“孙淮海先生,生有明盛时,得孔孟所以教人之指,著有 四书近语,每发一论,亲切著明,与朱 注 相表里。”孙应鳌 论语近语 阐释 论语 的一个

3、重要特点,就是表达“以求仁为宗”的学术宗旨,这在 论语 诠释史上独具特色。本文兹就这一问题作出分析,以管窥其解经特色。论语近语 中的仁体论 仁体论的提出宋代之前,学者往往将天地万物的根本溯源至道、气等,因此就有了道本体、气本体等观点和立场。宋代,儒家学者为应对佛道二教的挑战,遂创立了“仁体论”。最早提出“仁体”的学者是北宋程颢。程颢说:“仁至难言,故止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观仁,可以得仁之体。”程颢提出的“仁之体”,主要是从道德论、修养论的层面进行论述。王阳明也提出过仁体,但他“强调的不是 仁 体 的 存 在 意 义,而 是 仁 体 的 工 夫 意义

4、”。孙应鳌在发扬王阳明心学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仁体,尤其在存在论上阐述仁体,丰富和发展了宋代以来的仁体观念。众所周知,在王阳明思想中,心(良知)是天地万物的本体和主宰。阳明后学由于对其师说教有着不同的理解,遂分化成“良知现成派”、“良知归寂派”和“良知修证派”。在这些派别中,一些学者空谈心体良知,引起学界反省。当时就有学者指出:“迩者霸儒,创为新学,削经划诗,驱儒归禅。缘其作俑,俾其易入。而一时奔名走誉者,自叩胸臆,叵以惊人彪彩,罔克自售,靡然从之,纷其盈矣。”可谓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为了克服李胜垒,等:“以求仁为宗”:孙应鳌 论语近语 的诠释特色哲学学界这种弊病,孙应鳌将良知以仁替换之。在 论语

5、近语 中,他说:“仁者,人之良心也”“仁,即吾心之良能”。孙应鳌单独论良知并不多见,但这并不表明他不关注良知,而是在他的理解中,良知和仁是一种等同的关系,仁即良知,良知即仁,对仁的关注其实就是对良知的关注。孙应鳌将良知替换成仁,说明他已经把王阳明的心本体发展成了仁本体,将王阳明心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孙应鳌明确说:“明道先生曰:学者先识仁,识得此体,以诚敬存之。识仁则大,不识仁则小。”可以说,仁体构成了孙应鳌心学思想体系建构的出发点,也是他诠释 论语 力图着重阐述的学术观点。仁体论的建构在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中,心与理的基本关系是“心即理”。作为一名心学学者,孙应鳌继承了王阳明这一思想,他在 论

6、语近语 中说:“吾心就是物理,物理就是吾心。”天地万物之理,其规律性与人心之认识是相通的,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人心与外在事物是同一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心学本体论。尤为值得提及的是他对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中的一段解释:天地万物真实之理,根于人心,一定不易,所谓故也。天地万物流行之用,妙于人心,推运不息,所谓新也。孙应鳌对“故”和“新”的解读,颇具心学色彩,可谓独树一帜。他指出,“故”是天地万物真实之理,它以人心为根据;“新”是天地万物流行之理,是人心之妙用。在这种解释之下,天地万物之理的总括和运行都统摄于人心之下,这样,人心就自然成为天地万物存在的依据。这是“温故而知新”诠释史上从未有过的新解。

7、孙应鳌通过这种新颖的解释进而阐释他的心学本体论,远比以往的心学家表达更为精妙。孙应鳌虽然坚持心本论,但他并没有空谈心体良知。他说:“心是活物,出入靡常。如就规矩,则日精日微;任其放荡,则愈骛愈远。”孙应鳌意识到,人心如果不加以管控、节制,则随时可能奔走驱驰,方向错乱。因此,为避免出现心体良知的泛滥无归,孙应鳌将良知替换为仁,将心上升到仁体的高度,使心落实在仁上。他说:“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之以为心者也。”孙应鳌无疑继承了宋代以来儒家“天地以生物为心”的主张。天地以生物之心普及万物,而天地生物之心是仁心,所以万物之心也是仁心。人作为万物之一,也是天地所生,其心本于天地之心,所得之心即是仁心

8、。在这种诠释当中,仁是人心的内容,人心就在于仁。孙应鳌说:“人心只是一个仁。仁之本体,全具于吾心。”仁作为人的一种道德品质,它不存于人的其他任何部位,而是存在于人的心中。一方面,因为有了心的存在,仁才有了落实之处;另一方面,正因为有了仁的存在,心才有了情意归属和善恶判断。当然,孙应鳌阐释心仁关系,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建构仁体,他在 论语雍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的解释中说:“圣门之学,全在求仁。夫子称颜渊其心不违仁,提出个 心 字与 仁 字相粘。可即心是仁,即仁是心;心外无仁,仁外无心。故孟子曰 仁,人心也,是在夫子称颜子处体贴去的。心存则仁存,心亡则仁亡。”心与仁是紧密不可分的关系,是统一的。

9、没有仁,就无所谓心;没有心,仁也就无法显现,双方互相成就不可分离。在这种关系中,仁即是心,心即是仁,心外无仁,仁外无心,心仁互释,仁体归为心体。这是孙应鳌对心与仁关系的一个总的概括,也是他心本论中一个独特之处。为凸显仁体归于心体这一命题,孙应鳌还借用天理这一概念,他说:“仁,人心也,人心即天理也。当理而无私心之谓仁,得其心之所安之谓仁,无一毫惜身为名之念以杂其心之谓仁。”人心就是仁,即是天理。人秉持天理而无私心就是仁,心安理得就是仁,不被名利所惑就是仁。正因为人心是仁,体现为天理,所以它是纯粹至善的,“人心本然之天理,本无不善,本无恶,所谓仁也”。孙应鳌将仁体上升到天理的高度,这样仁就更加具备

10、了决定万物善恶和存在的价值依据。孙应鳌将仁上升到本体的高度,把仁体归为心体,使空洞的心注入了仁的内容,为宇宙和人生提升了价值和意义,对当时学界空谈心体良知之弊无疑有着矫正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时代价值。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卷 期 论语近语 中求仁的思想主张在本体论上,孙应鳌以仁体归为心体。反应在修养论上,他以求仁为宗旨,这是他诠释 论语 的一大特色。孙应鳌说:“仁者,人也,人之所以为人也。仁者,心也,心之所以为心也。”孙应鳌无疑继承了孔孟以来以仁释人的传统,将社会属性的仁作为人的本质。如果说“仁者,人也”的说法是对儒家传统的重申,那“仁者,心也,心之所以为心”的说法则鲜明体现了孙

11、应鳌独具特色的仁体归为心体的心学思想,这是他对儒家心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推进。既然仁是人之所以为人之理,是心之所以为心者,那么,仁当为人所学所知。孙应鳌在 论语卫灵公“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的解释中说:水火不过活人之身,而仁则能活人之心,有是心则身赖以生,身为重乎?心为重乎?无水火不过害人之身,不仁则害其心,害身为重乎?害心为重乎?在儒家理解中,心为一身之主宰,支配着身体的正常运作。而仁能“活人之心”,直接影响着心,所以人必须求仁,这是关乎个体身心顺畅健康的重要途径。在这里,孙应鳌着重突出了“求仁”二字。事实上,求仁正是孙应鳌对儒家为学工夫的提炼,他直截了

12、当地指出:“圣门之学,主于求仁。”他认为儒门的核心就是求仁,这可以说是他对圣门为学工夫的概括和总结。在此基础之上,他进而认为,儒家经典 论语 一以贯之的主题就是求仁,他说:“一部 论语,圣人惟教人以求仁。其第一章首提学字,不言何学,则学者学此仁而已。”论语 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仁。而孙应鳌认为整部 论语 的主旨,就是教人求仁,而且从首章就将此点明,这可以说是他对 论语 的独特诠解,有他自己心学思想在其中。正是出于对求仁的重视,孙应鳌在对 论语很多章节的解释中,屡次表达出求仁的主题,如在对 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的解释中,孙应鳌说:“人之所以得为知者,以其择仁而处也。苟择不处仁,

13、一则失身于匪人,而放僻邪侈之心恣;一则受变于薄俗,而礼义廉耻之道丧;自失甚矣,焉得为知?可见知者所以成其仁也。”这里说的“成其仁”指的就是求仁。在儒家的理解中,人是社会性存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到发展和完善。个体应该与那些仁人相处,这样才能发挥榜样的效力,见贤思齐,使自我得到提升,所谓“孟母三迁”,即是指此。相反,如果与那些不仁之人相处,自己的德行不仅能得到提升,反而会滋长邪妄之心,从而道德败坏。所以,人应该在居住的问题上审慎选择,以求仁为宗旨。又如他解释 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章:君子为仁之全功,至精至密。富贵,不以道,不处;贫贱,不以道,不去;所以全仁也。若慕富贵、恶贫贱,是去

14、仁而无以成其名矣。然君子为仁,不但此义利大关头,虽终食之间亦不违仁,仁不以终食而间也。又进之,虽造次亦不违仁,仁不以造次而间也。又进之,虽颠沛亦不违仁,仁不以颠沛而间也。可见君子无一事而不体仁,无一时而不体仁,无一处而不体仁。取舍存养,对待皆是。孙应鳌这里所指出的“为仁”“全仁”“体仁”,都指向了求仁。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孙应鳌将求仁看作是每个个体无事、无时、无处所当为之事。这就意味着,求仁体现于个体的整个生命历程当中。虽然人生有限,但人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不断追问道德的意义,使自身由生物性的存在提升为德性的存在,进而培育自己的理想人格。即使 论语 中的一些篇章没有明确提到仁,孙应鳌在解

15、释中也会将求仁的主旨贯穿进去。如在 论语公治长 篇中,孔子让子路、颜渊回答各自的志向。子路回答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回答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孔子自言其志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孙应鳌释曰:“颜渊、季路、夫子各言己志,虽有大小、分量不同,总之,只是一仁字都尽之。子路,求仁者也;颜渊,不违仁者也;夫子,合内外以成其仁者也。”颜渊、子路和孔子所言,并未提及仁字。而孙应鳌认为,他们三人所述李胜垒,等:“以求仁为宗”:孙应鳌 论语近语 的诠释特色哲学无不涉及仁,都可以用仁来概括。具体来说,子路是“求仁”,颜渊是“不违仁”,孔子是“合内外以成仁”,总之,三者都贯

16、穿了一个主题:求仁。又如 论语微子 载:“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也。”孙应鳌亦以求仁释之:“周公教鲁公四事,只是一个仁字。不施其亲,仁及于亲也;不使大臣怨乎不以,仁及于大臣也;不弃故旧,仁及于故旧也;不求备人,仁及于群臣也。”周公授予鲁公之言,并未提及仁字。而孙应鳌认为,周公教鲁公者,不外乎一个仁字。孙应鳌此处,同样是以求仁来解释经文。总之,孙应鳌通过对 论语 的解释将自己的求仁思想贯穿进去,这成为他 论语 诠释的一大特色。论语近语 中的求仁工夫与实现路径 志于仁在宋明理学家的理解中,“志者,心之所之也”。志是人的心理活动所指向、追求的

17、目标,代表意志的方向性、定向性,表示人所追求的目标、方向或者动机。在为学工夫次第上,理学家往往将立志作为首要,例如朱熹的弟子就曾问“为学工夫,以何为先”,朱熹则认为“专在人自立志”。孙应鳌发扬了这一传统,他强调:“志于仁,便无恶,心存也。不志于仁,便恶,心亡也。人莫不慕善而恶恶,而其究也,卒不免恶人之归,志不立故也。故人莫大于立志。”人志于仁,心便存;不志于仁,心便不存,这是孙应鳌基于仁体归为心体而得出的结论,反映了他独特的心学主张。孙应鳌还说:“圣人之学,首言一志字,即后面到从心所欲之域,亦只完得当日一点为学之志耳。故学莫大于立志。”孙应鳌将立志作为为学工夫的第一步,这是正确的。因为立志与人

18、生问题具有同一性,立志的实质就是对人生最为紧要的问题的思考,因此立志便成为了人生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人不立志,人生便没有方向,就会陷入歧路,所以必须形成人生先立志的铭训。有时孙应鳌还将立志表述为其他说法:“有志者,不可夺也。故学莫先于立志,学莫敏于逊志,学莫贵于致志,学莫切于贵志,学莫美于尚志,学莫要于持志。”“逊志”“辨志”“致志”“贵志”“尚志”“持志”等这些提法,与立志一样,都是强调学者要立志于仁。值得一提的是孙应鳌对 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解释。他说:志于道,便是与之终身,不使须臾离之。自此道之实有诸身,谓之德;自此道之纯一于心,谓之仁;自此道之散见于物,谓

19、之艺。必据于德,然后所志之道凝聚而不徙;必依于仁,然后所志之道浑融而不滞;必游于艺,然后所志之道兼体而不累。志、据、依、游,皆一志之运用。孔子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他教人之条目,都是学者为学之路上的必要环节。孔子虽然提出此四者条目,但并没有言明其轻重次序。孙应鳌讲的“志于道”,其实就是“志于仁”,并给予“志于仁”以独特的地位。“志于仁”包含了“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并且都统一于“志于道”之中,皆是“志于道”的发用流行。孙应鳌这个解释可以说颇具个人特色。克己复礼与慎独孙应鳌在解释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中说: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之以为心者也。人得天地生

20、物之心为心,浑是一团天理,便浑然与物同体,有何私欲?但人为气拘物蔽,不见与物同体之本然,只从自家躯壳起念,然后有私欲。夫克己复礼,便可以为仁,则仁只是个心,而天下之人无不是这一个心也。全得我之本心,即全得天下人之本心,自然万物皆吾一体,四海皆吾度内。天地以生物之心普及万物,而天地生物之心是仁心,所以万物之心也是仁心。人作为万物之一,也是来自天,人之心本于天地之心,所得之心即是仁心。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体所得之心都是仁心,彼此之间没有差异,所以是同体的关系。虽然人与人先天地存在一种同体的关系,但是,由于气禀之偏和物欲之蔽,人的仁心受到遮蔽而无法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卷 期显现,从而无法认识

21、到与物同体的关系。所以,人需要在后天的实践中通过克己复礼,使仁心明觉,重新认识到人原本生来与物的同体关系,最终实现“万物皆吾一体”的境界。可以看出,孙应鳌在诠释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理学的核心概念,诸如天地生物之心、理欲之辨、克己复礼等等,这反映了博采前儒是其心学思想的突出特点。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孙应鳌在阐释克己复礼之时,还将它与慎独联系起来,他说:“其机则在审理欲之几耳慎独,使此心主一于理而无他适耳。此心不主一于理而人欲得以干之,则视听时就违于视听,言动时就违于言动,己由何克?礼由何复?此心能主一理而人欲不得以干之,则未尝不视听而视听皆理,未尝不言动而言动皆理,己就此克,礼就此复。”慎独是儒家工

22、夫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基本含义是“独处无人时,自己的行为与思想要谨慎不苟”。在孙应鳌的理解中,克己复礼的过程中少不了慎独。只有时常在隐微、幽暗之处用功,在别人不知的独居之地用功,禁绝自欺,在意念犹动未动之际进行省察,存善去恶,才能保证克己复礼的有效性。这样,孙应鳌便将慎独与克己复礼进行了巧妙的勾连,将慎独纳入到克己复礼之中,显示了其独特的心学思想,这是他 论语 诠释中一个颇具特色的地方。求仁体现在人伦日用之中孙应鳌认为,求仁并不是令人难以企及的高深之学,它就体现在人们的人伦日用之中,他在 论语雍也“夫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的解释中说: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此是

23、一念之公己公人,便是仁人之心体也,又何必施之博而济之众耶?“能近取譬”,就在立达上见之。苟自一念之立达而推之于人,是即求仁之门路,圣人教人求仁,其言切近精实如此。曰近,则不必求之远,而事即在;曰譬,则不必外之于我,而仁即存。人类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是天地所生,这种关系决定了人们之间要相互关爱。当然,由于身份地位和职业特性的不同,人们的仁爱之心的实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不能像伟大人物那样“博施济众”,但是圣人并不以此来强人所难。只要有推己立人之心,并将其落实在生活、人伦、职事等外在的道德践履中,仍然是值得称许的,也是仁道的体现。将仁落实在具体的实际活动当中,尤为重要的就是从遵守孝弟的家庭伦理开始

24、,逐步扩充自己仁爱之心。在儒家的理解中,仁爱的实施必须从自己的家人开始,再逐步扩充到其他人。正如杜维明所说:“儒家认为,一个人根本不可能绕过他的原初的种种纽带表达他对人类的普遍之爱。对一个不知道关心自己近亲的人,几乎不能指望他能真实体验并理解普遍的爱。因此,亲亲 就被看做是 仁 的 最伟大的运用。”孙应鳌秉持了这种观念,他释 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时说:学仁工夫就从孝弟做起。盖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不虑而知为吾之良知,不学而能为吾之良能,爱亲敬长便是良知良能之最真切处。从此爱亲敬长孝弟之良心栽培起,一毫不丧失,由是达之天下,无一物不爱,无一物不济,充满此良心之量,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25、仁是人之良知良能,是人不学而能、不学而知的一种道德意识。仁的践行,首先要践行孝弟等家庭伦理,亲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再向外扩充,博爱天下万物,进而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也就是说,“仁的具体践行则是依照孝作为本根来实现”。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家庭为伦理本位的社会,这就决定了在仁的实践中,人必须首先去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再去爱其他人,这是一个不能打乱的次序。孙应鳌认为,对民众的普遍关爱,须以对亲人的爱为前提。结语 论语 作为儒家重要经典,记载了孔子的思想和言行,自古便受到学者的重视。在 论语 诠释史上,名作亦是辈出。纵观古代学人对经典的诠释,汉唐学者对 论语 的诠释多注重章句训诂,而到了宋代以后,

26、学者又多阐发其蕴含的精深义理,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自己的学术思想。孙应鳌对 论语 的诠释,采取的正是后一种路径,其李胜垒,等:“以求仁为宗”:孙应鳌 论语近语 的诠释特色哲学 论语近语 建构了独特的仁体论,抒发了“以求仁为宗”的宗旨,并提出了求仁的工夫路径,在 论语 诠释史上颇具特色。清代学者曾这样评价孙应鳌的 论语近语:“论语 开章言学,未言所学何事。先生提仁字贯之,曰学者学此而已。今试取 论语 二十章,反复玩味,何一非圣人教人求仁之事?”这个评价非常契合孙应鳌 论语近语 的诠释特点。可以说,孙应鳌以求仁为核心去诠释 论语,使他在 论语 学史上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孙应鳌的 论语近语 虽然是古代社

27、会的产物,但有着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化,西方资产阶级的一些糟粕性道德理念不断传入。此外,互联网带来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齐,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受到一些错误的诱导。要整饬社会道德风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可为当今提供借鉴资源。孙应鳌的 论语近语 凸显和强调了“仁”这一道德规范的地位和价值,正可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从而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解决当前出现的一些道德问题。总之,孙应鳌的 论语近语 可为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积极的文化资源。参考文献 唐树义,黎兆勋,莫友芝 黔诗纪略 关贤柱,点校 贵州:贵阳人民出版社,孙应鳌 论语近语 孙应鳌全集:第一册

28、赵广升,编校整理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程颢,程颐 二程集 王孝鱼,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陈来 仁学本体论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秦际明 杨慎学案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孙应鳌 孙应鳌集 赵广升,点校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杨伯峻 论语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 朱子全书:第六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朱熹 朱子语类 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 朱子全书:第十八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张世友 传统“慎独”道德精神与及其现实价值 齐鲁学刊,()杜维明 中庸:论儒学的宗教性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石真龙 理学与心学:陈淳孝道思想的两重性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责任编辑王小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