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与经验:一个研究述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36518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与经验:一个研究述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与经验:一个研究述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与经验:一个研究述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 年 第 1 期13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与经验:一个研究述评贺东航(复旦大学,上海200433)摘要:在探究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国家现代化路径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领域。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解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成效,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先锋队政党”和“使命型政党”的特性及其在新时代的作用,特别强调了党的自我革新能力对现代化的贡献。本文在梳理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与经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学术文献的研究和分析,绘制出一个关于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学术史图谱。研究发现,已有成果主题丰富、视角多样,

2、但缺乏对本土化现代化理论范式和复线历史观的考察,学理性和多学科研究有待加强;下一步研究应深化议题,拓展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路径,强化学理性研究,推动多学科综合讨论。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述评;研究拓展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19(2024)01-0013-11收稿日期:2023-12-16基金项目:复旦大学“两大工程”第二期项目“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IDH6220001/012)作者简介:贺东航,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专职研究员。在探究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国家现代化路径时,中国共产党领

3、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领域。自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中国现代化的研究经历了多个阶段,其重点和视角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发生演变。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后,学界关于此类的研究成果大幅度增长,有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与经验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内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所采取的一系列策略和政策,在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文化融合等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本文梳理了学术界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中的角色和所取得成就的研究,以及对中国式现代化经验的思考,探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4

4、2024 年 第 1 期学者们如何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解读阐析,力求在全面的研究述评中绘制出一个关于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学术史图谱,以便我们从这些研究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模式与特征。一、学术回顾与梳理“现代化”的意涵非常丰富。罗荣渠将学术概念的“现代化”总结为四个类别:一是落后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二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三是社会传统制度及功能变化的过程;四是心理、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过程。?亨廷顿(Huntington)归纳了“现代化”的九个特征,分别是革命的、复杂的、系统的、全球的、长期的、有阶段的、同质化的、不可逆的、进步的。?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对后发

5、国家现代化的研究发端于 20 世纪中叶,现代化研究者开始关注战后新兴的民族国家选择哪条道路实现现代化。阿尔蒙德认为,与西方国家相比较,后发国家往往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国家与民族建构、反殖民独立运动、传统经济模式受到工业化与全球资本主义市场冲击,以及传统政治势力的转型、政治革命、政党政治等要素在一个时期内同时出现。?在国内学者眼中中国政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其背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党主导模式。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来看,政党主导模式将政党主导的元素深深嵌入中国现代国家的方方面面,政党主导所形成的体制成为中国现代国家结构的一部分。?从国内学术界成果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研究始终是热点、是

6、显学。以“现代化”为主题在知网检索结果有 38 万多条,?尤其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这两年的成果很多。以下从六个专题予以梳理。(一)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研究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研究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将中国式现代化置入世界现代化尤其是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宏观视野下进行比较观察。迪韦尔热认为,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转型以及政党竞争的过程中,往往形成单一政党或政党联盟长期执政的现象。?阿尔蒙德认为,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往往伴随着冲突与危机,因而需要动员社会力量来应对危机局面,在推动国家的改革与转型中政党扮演了重要角色。?梁海森、桑玉成认为,多数形成主导?

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年,第 817 页。?美 塞缪尔 亨廷顿:导致变化的变化:现代化、发展和政治,美 西里尔 E.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年,第 4448 页。?Gabriel Almond,Understanding Political Development:An Analytic Study,Boston:Little,Brown press,1987,pp.3-32.?燕继荣、王江成:政党驱动的国家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道路及经验,北大政治学评论 第 11 辑,2021 年。

8、?此条目包括中英文期刊,检索文献限定为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辑)、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检索时间为 2023 年 12 月 11 日。?法莫里斯 迪韦尔热:政党概论,雷竞璇译,香港:香港青文出版社,1991 年,第 1015 页。?美加布里埃尔 阿尔蒙德:发展中地区的政治,任晓晋、储建国、宋腊梅译,上海:土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 474486 页。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与经验:一个研究述评2024 年 第 1 期15政党体制的国家都具有类似的背景,主导政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执政,并在国内仅有少数反对党。?与其他后发国家相比,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道路有着自身独特的自然条件

9、与历史轨迹。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但是传统权力结构迅速崩塌,制度构想中的新权力体系尚未形成,造成了权力真空。?民国时期,经济上的国家现代化进程有所推进,但许多旧有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特别是国家对基层的控制能力依然薄弱。?基于实际国情和现代化需要,中国走向了政党主导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政党主导模式的先决条件是构建一个具有领导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成长为这样一个具有领导力的现代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通过不断地开展党建工作与革命斗争,锻造了一支可靠的革命队伍,成为具有领导力的革命型政党,由此击败了所有国内的竞争者,建立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对基层民众组织

10、动员能力的强化,也极大推动了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可见,政党主导的元素深深嵌入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方面面。(二)关于中国共产党作为先锋队政党、使命型政党及党的自我革命性的研究关于中国共产党作为先锋队政党的研究,学界主要从生成逻辑、制度实践和法理基础的角度展开研究。关于“先锋队政党”生成逻辑的研究,陈明明、程文侠研究了“先锋队政党”从意识形态起源到组织形态构成的演化,认为该政党是具有内在权威性并且与大众高度结合的形态;?钟哲明、张辉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列宁政党理论的视角,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具有“先进”和“先锋”属性的理论渊源。?关于先锋队政党与中国政治制度与实践的研究,姚中秋认为先锋队政党创设了一

11、种“发展型社会主义”,它通过自身的组织能力实现了内部的工业化原始积累。?在“使命型政党”研究部分,学者们主要从概念界定、政党特征和政党建设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从概念界定看,唐亚林认为使命型政党是建立在党性人假设基础之上,具备领导国家和社会的地位,集多种使命目标于一体,将政党发展、国家发展和世界发展密切结合的新型政党;?唐皇凤、梁新芳认为使命型政党是一个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信仰共同体。?从政党特征来看,李海青?梁海森、桑玉成:党中心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比较研究基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越南的案例分析,国际观察2021 年第 3 期。?Joseph Esherick,Revolution in Chin

12、a:The 1911 Revolution in Hunan and Hubei,Michigan:U OF M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1998,pp.304-322.美西达 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 8092 页。?李宗远:中日债务析战前日本财阀对华经济侵略,抗日战争研究2009 年第 2 期。?陈明明:现代化进程中政党的集权结构和领导体制的变迁,战略与管理2000 年第 6 期。?贺东航: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历史脉络和重要制度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 年第 5 期。

13、?徐勇:“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学术月刊2007 年第期。?陈明明、程文侠:先锋队政党的构建:从意识形态到组织形态关于列宁建党学说的一个讨论,江苏社会科学2018 年第 4 期。?钟哲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和“先锋队”的理论,政治学研究2005 年第 3 期;张辉、张胜利:先锋队政党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底色,学习论坛2023 年第 2 期。?姚中秋:发展型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社会主义的方向,文化纵横2023 年第 2 期。?唐亚林:使命型政党:新型政党理论分析范式创新与发展之道,政治学研究2021 年第 4 期。?唐皇凤、梁新芳: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构成要素、

14、逻辑结构和优化路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 4 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62024 年 第 1 期概括指出使命型政党具有六大主要特点。?从政党建设来看,陈井安和赵小波则认为中国共产党建设使命型政党的历程中始终尊重客观规律,深刻把握党的建设规律和牢牢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关于中国共产党具有自我革命性的研究,学界主要从政党基因、必要性、实践路径和改革开放的动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自我革命性的基因来看,李宗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谋求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自我革命,并把自我革命定义为重要精神基因和内在基因;?吕红霞认为,红色基因与中国共产党人的自我革命精神有着内在的

15、联系;?赵绪生的研究表明党的本质属性就是自我革命。?从自我革命的必要性来看,姚桓将自我革命的进程与党的执政性考验联系在一起。?从自我革命的实践路径来看,刘彦昌指出,开展自我革命要有一种动力,以激励党员干部进行自我革命;?阚和庆和欧黎明认为,党的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推动改革开放成功的密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以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现代化并获得巨大成功,与党自我革命禀赋密不可分。?(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学界对于该时期的现代化进程有着不同的研究取向,包括实践内容、外在特征和内在逻辑等方面。一是关于实践内容,李久林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现代化是以重工业

16、建设为先导,在实现经济、科技的重点领域突破的前提下兼顾其他领域发展。?二是关于外在特征,罗荣渠认为,毛泽东时期中国共产党首先从“模仿”苏联模式入手,通过激进改革建立社会主义体制;?储建国将这一时期描述为“新激进模式”,即人民民主专政的运动式发展模式,并将其与邓小平时期的“渐进模式”相区别;?林尚立等学者则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现代化称为“赶超型”,即走跨越式发展道路;?此外,另有王文章等学者将毛泽东时期的现代化特征总结为“高度集中”,认为这是一种集约型的发展模式。?三是关于内在逻辑,罗荣渠认为,毛泽东和党关于现代化要“工业立国”的发展逻辑,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近代中国农业社会的思考,是将

17、俄?李海青:使命型政党的自我革命与新时代改革的再出发,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 年第 8 期。?陈井安、赵小波:使命型政党:价值取向、使命践履与历史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 年第 1 期。?李宗建、张润峰: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必须协同推进两种革命,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9 年第 3 期。?吕红霞:传承红色基因 推进自我革命,红旗文稿2019 年第 23 期。?赵绪生: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 年第 5 期。?姚桓:自我革命是应对执政考验的战略举措,探索2018 年第 4 期。?刘彦昌:自我革命:应对长期执政考验的中国智慧,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9 年

18、第 5 期。?阚和庆:党的自我革命:改革开放成功的政治密码,红旗文稿2018 年第 16 期;欧黎明:执政党自我革命:贯穿改革开放的内在逻辑,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 年第 1 期。?李久林: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 年第 3 期;武中哲:论毛泽东时代为中国现代化提供的遗产及其价值,探索2003 年第 5 期;王赟鹏:从工业化到现代化: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演变,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 3 期。?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第 501 页。?储建国: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模式演变,江汉论坛1999 年第 7 期。?林尚立:

19、政党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与现实发展,政治学研究2001 年第 3 期;杨光斌:现代化模式与现代政治的起源,党政研究2023 年第 5 期。?王文章:浅析毛泽东时代现代化建设的特征及其影响,兰州学刊2006 年第 2 期;陈明明:现代化进程中政党的集权结构和领导体制的变迁,战略与管理2000 年第 6 期。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与经验:一个研究述评2024 年 第 1 期17国经验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结果;?陈明明则将毛泽东时期的经验描述为“革命式现代化”,认为现代化政策的激进演化以及其内含的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现象深受党的革命逻辑的影响。?(四)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20、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关于这一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内涵,杨耕提出,邓小平开拓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即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走向开放的世界;?童建挺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有三重内涵,一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轨,二是后发式的现代化,三是以社会主义的方式实现的现代化;?有外国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取得经济改革成功的部分原因在于“分级制试验”,采取试点方式进行反复试验,试点成功后在大范围内复制推广,最终上升为国家政策和法律。?关于这一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成就,张神根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这被普遍认

21、为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转折点,这一政策使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变革;?胡鞍钢、刘守英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化实现了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型,尤其是从农业到工业的转变,以及后来服务业的大发展;?刘志彪认为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张成福认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还包括社会现代化,如社会治理产生了变革,中国共产党调整了户籍制度,将城乡差异缩小;?许耀桐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式现代化还表现为政治现代化,如在党的领导下实行党政分开,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废除职务终身制等。?(五)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有五个特征,包括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些特征既反映了中国的基本国情,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第 388394 页。?陈明明:在革命与现代化之间关于党治国家的一个观察与讨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年,第 3250 页。?杨耕: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中的两个里程碑,教学与研究1999 年第 10 期。?童建挺: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初探,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8 年第 4 期。?S

23、ebastian Heilmann and Elizabeth J.Perry,Mao s Invisible Hand:the Political Foundations of Adaptive Governance in China,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11,pp.62-107.?张神根、黄晓武:历史决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2022 年第 3 期;张树军: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党建2021 年第 5 期。?胡鞍钢: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特征与方向,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 年第 3 期;

24、刘守英:重新界定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理论与当代2020 年第 8 期。?刘志彪:在市场取向的改革开放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人民论坛 学术前沿2023 年第 5 期。?张成福:政府治理创新与政府治理的新典范:中国政府改革 40 年,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 年第 2 期。?许耀桐:论邓小平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贡献,政治学研究1997 年第 3 期。?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 10 月 16 日),人民日报2022 年 10 月 26 日,第 1 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82024 年 第

25、1 期关于新时代现代化成就,胡鞍钢认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十大特点;?王增福、毕国帅认为,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体现了党的领导又体现了人民的主体性,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主体性和市场经济的主体性,体现了坚持原则与改革创新、经济中心与全面协调、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与跨越提升辩证统一的鲜明特征;?燕继荣、王江成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四条基本经验,阐明使命型政党领导、发展型政府组织、包容性制度保障、创新型政策推动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关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与发展,王世泰、余达淮从人类文明新形态角度指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

26、创新的三层逻辑;?韩喜平、郝婧智从人类文明形态变革的角度,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传统现代化理念与实践创新的意义,强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超越性和独特性。?(六)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经验的研究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经验的研究,目前学界成果很多。代表性观点如王建华认为,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执政能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原因;?张利杰、马召伟认为,长期执政的特点使中国共产党能有计划地推进现代化、部署国家的未来发展战略,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重要机制;?王晓青认为,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自我革命能力使其能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领导策略,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取得的经验之一。?此

27、外,学界还从中国共产党执行的韧性与弹性的角度予以分析。例如,蔡文华指出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发展上采取了开放的执政理念,从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贸合作,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党不断调整经济策略以适应国内外变化;?韩慈认为中国共产党采取阶段性目标(五年计划)和目标接力的方式,是中国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因之一;?包炜杰认为,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从苏联模式的借鉴到改革开放的实践,党在历史的各个阶段不断调整现代化的策略;?杨德山则认为,特别是在经历“文革”等重大事件后,党更加注重政策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此外,唐亚林、周昊还从中国共产党独特的领导风格、重视国情的本土化特征、主张开放的执政理

28、念、重视经济文化多维度发展等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经验。?胡鞍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和意义分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 1 期。?王增福、毕国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史生成、本质特征与价值蕴涵,山东社会科学2022 年第 11 期。?燕继荣、王江成:政党驱动的国家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道路及经验,北大政治学评论 第 11 辑,2021 年。?王世泰、余达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架构及世界意义基于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的话语叙事视角,南京社会科学2022 年第 1 期。?韩喜平、郝婧智: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9、2021 年第 4 期。?王建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验基于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力的观察视角,东南学术2022 年第 6 期。?张利杰、马召伟: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和历史经验,实事求是2022 年第 6 期。?王晓青: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历程及经验启示,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22 年第 2 期。?蔡文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验与启示,重庆行政2022 年第 1 期。?韩慈:中国共产党运用五年规划(计划)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22 年第 6 期。?包炜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及其方法论意蕴基于中国

30、共产党发展观的考察视角,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 1 期。?杨德山: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和实践经验,人民论坛2023 年第 19 期。?唐亚林、周昊: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演进、路径选择与价值追求,理论探讨2022 年第 5 期。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与经验:一个研究述评2024 年 第 1 期19二、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述综上所述,已有研究成果涉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多个方面,包括理论逻辑、历史背景、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研究成果显示,从清末新政到民国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尝试表明了传统权力结构和新权力体系的冲突与转换,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基础的复杂性。中

31、国共产党的崛起与革命历程表明,其在现代中国发挥着核心能动者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先锋队政党”和“使命型政党”的典型特征,则体现了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自我革新的政党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之一,如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促成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现代化的发展则是全方位的,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总的来说,学者们的观点反映了他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理解,涵盖了多个主题和多样的理论视角,突出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政党引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这对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价值。不过,这些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

32、体现为以下四方面内容。第一,缺乏对本土化现代化理论研究范式的探究。以往的现代化理论研究视角大多基于“社会中心论”或“国家中心论”,这也不可避免地被代入对中国的现代化研究中。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这样的现代化模式在本质上属于“政党驱动”的现代化,需要探索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范式。第二,缺乏对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历史经验的复线考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中,关于中国共产党究竟是如何驱动这一进程的答案需要从理论和历史的梳理中提炼出来。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在长时段、曲折发展中形成的现代化模式,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复杂的面向,而理解这一面向就需要回归党本身来考察其领导现代

33、化的内在逻辑。但是,现有研究大多习惯于从一个角度对党的作用进行考察,由此形成的结论也大多限于单一的线性逻辑。因此,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历史经验,需要从历史学与政治学相结合的角度发掘政党驱动的“复线成长”逻辑,才能进一步深刻理解其内在机理。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学理性还需进一步加强。现有成果中对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宣传解读居多,即偏重于政策宣传、问题解读、措施引导等。这不仅使相关分析容易浮于表象或浅尝辄止,还易产生大量的重复研究问题,进而呈现出有研究热度而缺乏理论深度的状况。第四,需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不仅涉及政治学,还涉及经济学、历史学、

34、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的运用。既有研究多偏重于单一学科,运用综合性方法论的缺少;同时,也较少从大历史视域进行研究,从而使研究缺乏历史厚重感。三、关于研究拓展的若干思考在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取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24 年 第 1 期得了显著进展和重要发现。然而,正如上文评述所指出的,这一研究领域仍存在若干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潜在的研究方向。(一)进一步深化研究议题在学术研究中,研究议题是起点和核心,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和范围。好的研究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并且有尚未被充分研究的问题或新的视角。通常情况下,新的研究议题应该能

35、够丰富现有的知识体系,无论是通过一个问题的解决、新理论的提出,还是对现有理论的扩展。因此,选择合适的研究议题是进行有效研究的关键第一步,它影响着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最终的研究成果。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要议题,需要研究者首先从理论研究出发,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研究对象,梳理反思并讨论主流现代化理论范式在解释力上的不足之处,由此提炼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驱动要素。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是政党主导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因此,需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进行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研究。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开创并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答案要

36、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经验中寻找。因此,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需要把时间推至 1840 年,以此为始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先期背景,之后 20 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及其后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再到中国进入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只有通过如此长时段的历史研究,才能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活动进行全面的理解。正如已有研究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基因属性和实践特征体现为三种逻辑,即先锋型、发展改革型和使命型,三者在不同时期有着集中表现又相互交织层层递进。所以说,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并不是单一的,

37、而是复线。我们应当解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复线成长经验。由此,有以下五个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议题一,政党主导型的现代化:理论和历史的逻辑;议题二,先锋型政党逻辑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历程研究;议题三,发展改革型政党逻辑与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历程研究;议题四,使命型政党逻辑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历程研究;议题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成长的复线模式与经验研究。议题一主要探讨政党主导型现代化的理论和历史逻辑,包括分析政党领导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功能和影响力等。这一步骤将为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领导作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历史背景。议题二、三、四分别研究中国式现代化

38、三个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角色和作用;换言之,每一个议题聚焦于一个特定的时期(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探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策略及其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这些研究将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策略和方法,以及这些策略如何促进了现代化进程。如果说,议题一探讨政党主导型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和历史背景,为整个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为后续议题提供理论指导;那么,议题二、三、四是把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与经验:一个研究述评2024 年 第 1 期21个阶段过程作为实证依据;议题五则是综合分析与总结,在对不同

39、时期研究的基础上,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复线模式和经验(见图 1)。问题意识问题一问题二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式现代化辩证关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领导中国式现代化解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图示理论研究批判反思主流的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历史的分析时政分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议题二先锋型政党逻辑议题三发展改革型政党逻辑议题四使命型政党逻辑复线成长逻辑议题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成长的复线模式与经验研究研究结论理论和事实论证实证依据实证依据实证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现政党议题一政党主导型的现代化:理论和历史的逻辑历史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

40、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研究对象解释逻辑图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图通过对这五个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至少可以取得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第一,通过对现代化理论和政党理论的梳理,提出政党主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依据,即中国共产党作为现代化的核心领导力量,而先锋型逻辑、发展改革型逻辑与使命型逻辑是理解这一命题的主要线索。第二,通过对三个时期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分析,揭示中国共产党三种政党基因属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三个阶段呈现不同特征的“密码”。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22024 年 第 1 期第三,采用复线历史观来考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与经验。一是政治领导与治理模式的变迁,即分析中国共产党

41、领导的政治体制、领导风格,以及政策决策过程的变化,理解三个时期的政治路线是如何影响现代化进程的。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改革与发展策略、社会结构与社会政策、文化与意识形态的适应与调整。三是中国共产党在全球现代化舞台上如何定位自己,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如何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路径。四是通过考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与关键决策,如改革开放政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探讨这些决策如何塑造中国的现代化轨迹。五是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系”和“政治势能”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路径,总结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复线模式、经验和实践机制。(二)拓展新的研究

42、视角和研究路径研究对象直接关涉研究视角和研究路径的确定。从研究主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来看,需要重点关注三个研究对象,即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及其相互关系。前二者决定了研究视角的两个维度政党研究视角和现代化研究视角,而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需要将其置入具体的历史政治时空中进行,历史政治学可以为此提供有效的研究路径。第一,政党的研究视角。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结构、历史发展,以及它如何适应和引导社会政治变化;探究党内的决策过程,包括重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分析党的政策和战略是如何促进经济现代化的,包括市场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国际贸易等方面;分析党与社会各界的互动,包括

43、对民众、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影响;研究党如何在不同阶段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政策。第二,现代化的研究视角。探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政策和策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变化,如城乡差异、社会流动性以及人口政策等;考察中国式现代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角色变化。第三,历史政治学的研究路径。这一研究路径既可以考虑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连续性,又不忽视政治变化的复杂性,非常适合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与经验,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现代化过程中政治决策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历史政治学重视长期的视角

44、,能够跟踪和分析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的政治发展轨迹和现代化策略,揭示不同历史阶段的动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连续性和变革性,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行为逻辑。历史政治学不仅关注理论上的政党角色和功能,还着眼于实际中的政党行动和政策执行,有助于深化关于中国共产党基于先锋型、发展改革型、使命型三种属性的政党角色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不同推动作用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识别和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三)加强学理性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应当超越单纯的政策宣传和表面解读,要重视理论视野的拓展和理论化的表达。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从中国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和社会实际出发,

45、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与经验:一个研究述评2024 年 第 1 期23构建一个契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理论框架。这样的框架将更加有效地解释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引领和推动现代化进程,以及如何根据时代的变迁调整其策略。重点需要探讨中国共产党的独特政党基因属性,即先锋型、发展改革型和使命型,此三种属性为理解其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研究不仅会丰富对政党基因的理解,也将为分析政党如何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提供新的理论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和理论基础。(四)推动综合性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鉴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复杂现象,研究应该采用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要推动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整合应用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也可以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式,进一步丰富学界对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角色及其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的认识。如此研究,既可以增进我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的全面理解,更可以为现代化理论发展贡献中国自主知识增量。责任编辑:朱虹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