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传统城市向心性空间图式中地标的演变:以西安明城区和天津老城区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35914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城市向心性空间图式中地标的演变:以西安明城区和天津老城区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传统城市向心性空间图式中地标的演变:以西安明城区和天津老城区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传统城市向心性空间图式中地标的演变:以西安明城区和天津老城区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9Vol.38 No.03 2024CHINA ANCIENT CITY2024年 第38卷 第03期摘要:向心性空间图式在西方的空间哲学中体现为舒尔茨的“场所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表现为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天人同构”的环境观。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中的体现反映于传统舆图。以天津市和西安市为例,分别统计其在古代和现代所具有地标的类型属性和空间结构,挖掘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在中国古代城市与现代城市中表现的异同。结论显示:地标的配置向可参与性、视觉刺激性和多元复合性演变,并且地标的拓扑向心性、层级性和复合性之间存在着关联。结论以期揭示中国传统空间观念和城市建设规律,为当代历史街区保护提供

2、参考,并探索中国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在现代城市中的转译方法。关键词:地标;向心性空间图式;历史城区;当代演变Abstract:The Centripetal Spatial Schema is represented by Schultzs Theory of Place in Western Spatial Philosophy and embodied in the Notion of Harmony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ity existing since antiquit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e embodime

3、nt of this concept in the morphology of ancient Chinese cities is reflected in traditional cartography.Based on ancient maps,the author takes Tianjin and Xian as examples,conducting separate analyses of the types and spatial structures of landmarks in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contexts.This study aims

4、 to unearth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expression of traditional centripetal spatial schema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cities.The conclusion aims to illuminate traditional Chinese spatial concepts and urban development principles,providing insight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histor

5、ical urban quarters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and exploring methods for transl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entripetal spatial schema into modern urban environments.Key words:landmarks;centripetal spatial schema;historical urban quarters;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汪丽君,贾 薇Evolution

6、 of Landmarks in the Centripetal Spatial Schem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ities:A Case Study of the Ming City Wall District of Xian and the Old Quarters of TianjinWANG Lijun,JIA Wei引言作为哲学与心理学概念的引入1-2,“图式”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中,用以解释传统建筑空间,探究传统建筑空间所具有的特征和产生的规律。图式不单是传统建筑中欧氏几何的随意组合,还是以人们对社会存在和居住概念的认知作为依据的

7、构造活动3。其中,向心性空间图式作为一种具有典型“集体记忆”特征的空间原型,在西方的空间哲学中体现为舒尔茨的“场所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表现为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人本体”的向心观念和“天人同构”的环境观。从“天下观”“九阶制”到居住环境的择中性理论无不体现“中心”的意义4。不论是微观的单体、中观的聚落,还是宏观的城市,均可以看到这一空间图式的转译,体现在人类聚居的最原始阶段则是人们围绕中心形成聚落的现象。当原始聚落发展为城市时这一特征也被保留,成为几千年来贯穿于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向心性形态原型(图1)。相对于现代主义造成的城市空间同质化,古代地图所反映的中国传统城市向心性的空间秩序体现

8、了中国传统空间哲学中追求整体与秩序共存的场所精神5,追求共性与差异性并存的城市形象,同时也是中国人“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而这恰恰是现代城市建设普遍缺失的。现今关于城市向心性形态这一概念较少有专门性的研究,大都将其作为形态特征之一加以提及。因此本文尝试以中国传统城市向心性空间图式为研究对象,通文章编号:1674-4144(2024)003-0049-08 DOI:10.19924/ki.1674-4144.2024.003.007中国传统城市向心性空间图式中地标的演变:以西安明城区和天津老城区为例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中华语境建筑人环境融贯机制的当代营建体系重构研究”(编号:

9、52038007)。作者简介:汪丽君,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健康人居环境与智慧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贾 薇,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50同层次,以及人工与非人工的边界。二者共同决定了主体所获得的环境知识和路径知识,最终形成城市的空间图式。1.2 地标塑造城市空间的特色风貌城市建筑风貌往往是分层级呈现的,既包含具有共性特征的片区,也包括作为焦点与中心存在的标志物7。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就曾将城市建筑分为纪念物、一般住宅以及一些其他建筑8。影响城市风貌感知的要素有很多,包括人工或自然的物质空间环境与社会历史文化等非物质空间环境。其中,建筑作为城市环境

10、中最主要的实体往往对城市风貌起到主导作用。而城市中的建筑分为一般建筑、重要建筑和标志性建筑。一般建筑指城市中大量性建造的普通建筑,如住宅、普通办公楼等,构成了城市风貌的基底;重要建筑是指高度、体量、尺度较大,区位相对重要的公共建筑,能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突显特点;标志性建筑是城市中最具标识性的建筑,是展现城市风貌的焦点9。其中的“标志性建筑”和“重要建筑”实际上就是本文所指的“地标”,而地标所辐射的地段构成了建筑风貌的特色区段10。1.3 地标类型的演变既有研究可知,权力机构、宗教建筑和标志性构筑物这三种属性的空间节点与古代城市的向心性拓扑结构具有深刻关联,而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结构与城市功能发生

11、了改变,以往在古代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三类地标的类型属性也在现代城市中演变出不同的功能属性(图2)。过探究两座城市中地标的演变,得出规律,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城市风貌塑造提供参考。1 地标作为空间图式中的关键要素1.1 城市向心性空间图式的环境特征城 市 的 向 心 性 空 间图式是一种集体记忆,当人们试图认识一个具有向心性特征的宏观尺度下的城市空间时,环境中往往存在一个或几个地标(landmark)作为城市中共同的参考系。除此之外,次一级的地标也会作为次一级的参考系,帮助空间使用者识别城市环境6。笔者将城市向心性空间图式的环境特征分为两大类,即地标类型(landmark type)和空间结

12、构(space structure)。地标类型包括中心和其他节点处的地标及其所辐射到的领域所呈现的意象;空间结构包括连接节点和中心处地标的路径、地标所辐射到的领域以及围合领域的边界,建筑和组织关系,道路的布局方式,城市空间的不图1 中国传统舆图中的向心性形态特征图2 三种类型地标的演变汪丽君,贾 薇:中国传统城市向心性空间图式中地标的演变:以西安明城区和天津老城区为例权力机构性地标51Vol.38 No.03 2024CHINA ANCIENT CITY2024年 第38卷 第03期1.3.1 视觉标志性地标传统城市中的视觉标志性地标一般由钟楼、鼓楼、牌坊、塔等纵向尺度较大,且具有纪念性形态的

13、构筑物组成。除了具有视觉聚焦的功能之外,还体现了当时上层阶级对普通民众的统治与象征作用。现代城市中的视觉标志性地标一般由超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高度、体量和造型上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建筑和塔、雕塑等标志性构筑物组成。这类地标一般具有很强的商业属性,在设计之初往往以在感知层面对空间使用者产生作用为目的。当一个地标的视觉特征越强烈,越容易引起公众在感知上直接且强烈的共鸣。1.3.2 可参与性地标 相比于西方传统城市中市政厅或教堂前的市民广场,中国传统城市中寺庙或许才是最具公共性的场所11。宗教建筑形制等级较高,其所具有的纪念性使这类建筑不同于其他一般性的建筑。宗教建筑的布道、祭祀和庙会,以

14、及围绕于此所发生的社交活动,使得宗教空间成为一种公共参与性地标。在现代城市中,这些公众可参与的地标演化成为一些更具有世俗性的场所,例如具有文化价值和社会向心性的城市级别公共空间、面向公众开放的建筑遗产、社会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城市级别的绿地空间和公共广场。这类地标作为一个物理空间,由于使用者通过亲身经历从而获得独特体验,因此其可参与性较强。1.3.3 权力机构性地标在传统城市中,皇宫、府衙等权力机构集中在一个封闭围合的区域之内,统治阶级既在物理空间上占据了绝对中心的位置,又在属民心理上象征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此类地标对于大多数空间使用者来说是不可接触的。但在现代城市中,政府机构性地标指的是城市

15、级别的各个政府部门,主要职能是政府的办公建筑,向市民提供公共性行政服务。因此相比于传统城市,这类地标除了是官方权威的象征之外,更加强调对市民的公共服务性。然而权力机构性地标本身作为一种符号,其所代表的社会或文化意义也依旧象征着官方或权力机构对空间的分配与规划12。2 西安明城区和天津老城区地标类型属性的演变2.1 西安明城区与天津老城区的异同本文选取西安明城区与天津老城区为研究对象。对这两座城市而言,古城墙是最早的建成区域,且城墙均始建于明朝。目前学界大都使用“明城区”代指西安城墙内的建成区域13。在本研究中分别用明城区和老城区代指西安和天津两座城市城墙范围内的建成区域。西安作为闻名世界的东方

16、古都,有着长达3 100年的建城史,累积了深厚的历史遗迹,其城市规划的设计思想影响至今14。从秦汉到隋唐,对城市格局与轴线的继承和创造是西安城市规划经营的价值追求,及至明清西安府城,形成了古都轴线与空间序列。西安城市发展亦尊重前代遗产,在当代建设中注重有机融入,形成新的创造15。如今,西安现存的完整的城墙建于明朝,城市格局基本沿袭了明清时期的格局,城内街区很多古建筑遗存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因此古城风貌也得到较好保留(图3)。天津于1404年12月23日设卫筑城,是我国古代唯一有明确建城时间记载的城市16。天津城初以土版筑,周长九里余,城高三丈五尺,宽二丈五尺,城的形状是东西长、南北短,又称“算

17、盘城”。如今的天津老城区虽然还保留着原本城市中心的鼓楼和城市平面大致的矩形轮廓,但是风貌已经与过去大不相同。道路和街区的尺度变大,除了鼓楼附近的街区保留一些仿古建筑群,其余的街区基本被住宅或商业建筑所占据(图4)。图3 不同时期的西安明城区形态对比西安明城区(清朝)西安明城区(现代)52两座城市都是矩形集中的城市形态,经过上百年的历史变迁后依旧保留着与原本大致相同的城市轮廓和城市的中心钟楼和鼓楼。不同的是,西安依旧保留着古城墙和很多建筑遗产,而天津的古城墙和很多古建筑却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没能得到保留。本文通过比较两座城市中地标的类型演变及配置变化,尝试揭示中国传统向心性城市形态的发展规律。2.2

18、 不同时期西安明城区中地标类型属性的演变统计清朝时期和现代时期西安明城区中以不同类型属性地标为代表的各个街区的分布及占比(图5-6),结果表明,相比于清朝西安古城,在现代西安旧城区中,以权力机构性地标为代表的街区占比显著降低(10%3%),以可参与性地标为代表的街区占比显著升高(19%43%),以现代商业建筑、高层建筑等为代表的视觉标志性地标的占比升高(1%16%)(表1-2)。2.3 不同时期天津老城区中地标类型属性的演变明清时期和现代时期天津老城区中以不同类型属图4 不同时期的天津老城区形态对比图5 以不同类型地标为代表的街区在西安明城区中的分布(清朝)图6 以不同类型地标为代表的街区在西

19、安明城区中的分布(现代)天津老城区(清朝)天津老城区(现代)汪丽君,贾 薇:中国传统城市向心性空间图式中地标的演变:以西安明城区和天津老城区为例53Vol.38 No.03 2024CHINA ANCIENT CITY2024年 第38卷 第03期表1 西安明城区中以不同类型地标为代表的街区占比(清朝)表2 西安明城区中以不同类型地标为代表的街区占比(现代)图7 以不同类型地标为代表的街区在天津老城区中的分布(清朝)图8 以不同类型地标为代表的街区在天津老城区中的分布(现代)以不同类型地标为代表的街区占比(%)标志性建、构筑物宗教建筑宫殿、府衙等权力机构其他1%19%10%66%视觉标志性地标

20、可参与性地标权力机构性地标其他1%19%10%66%以不同类型地标为代表的街区占比(%)标志性建、构筑物建筑遗产城市公园公共文化设施城市广场行政机构其他16%40%4%4%3%3%42%视觉标志性地标可参与性地标权力机构性地标其他16%43%3%42%性地标为代表的各个街区的分布及占比见图7-8。结果表明,相比于明清时期,在现代天津老城区中,以权力机构性地标为代表的街区的显著占比降低(16%0%),以可参与性地标为代表的街区的占比几乎不变(29%30%),以现代商业建筑、高层建筑等视觉标志性地标为代表的街区的占比显著升高(1%17%)(表3-4)。2.4 地表类型的对比在两座城市中占比最多的是

21、没有特定地标且以住宅为主的街区和以可参与性地标为代表的街区。其次是以视觉标志性地标为代表的街区。由视觉标志性地标和可参与性地标所代表的街区占比在两个明城区中相似的变化可知,相比于强调统治阶级在物质环境中的控制地位和在属民心理中的象征地位,现代城市中地标的功能属性更加强调公共空间的公众参与性和城市形象的视觉刺激性。54表3 天津老城区中以不同类型地标为代表的街区占比(清朝)表4 天津老城区中以不同类型地标为代表的街区占比(现代)图9 不同时期西安明城区中地标的空间结构图10 不同时期天津老城区中地标的空间结构以不同类型地标为代表的街区占比(%)标志性建、构筑物宗教建筑宫殿、府衙等权力机构其他1%

22、29%16%56%视觉标志性地标可参与性地标权力机构性地标其他1%29%16%56%以不同类型地标为代表的街区占比(%)标志性建、构筑物建筑遗产城市公园公共文化设施城市广场行政机构其他17%22%4%0%4%0%53%视觉标志性地标可参与性地标权力机构性地标其他17%30%0%53%由以可参与性地标为代表的街区在两座现代城市中的占比可知,西安明城区的公众可参与性比天津明城区的可参与性强,原因可能是天津老城区的面积较小,大部分街区被居住空间占据,而西安明城区的面积较大,城区内地标的类型更加多元化,而保留下来的古代城墙和建筑遗产也衍生出了很多公共空间,因此有较多的可参与性地标。3 西安明城区和天津

23、老城区内基于地标的空间结构演变3.1 不同时期西安明城区内基于地标的空间结构演变相比于明清西安城,现代西安明城区的街区尺度变化不大,地标在城区中的配置变化也不大,较为均衡(图9)。中心地标的接近中心度减弱,说明从明清到现代,西安明城区的地标配置存在去中心化的态势(表5)。可参与性地标在城西安明城区中地标的空间结构(清朝)西安明城区中地标的空间结构(现代)天津老城区中地标的空间结构(清朝)天津老城区中地标的空间结构(现代)汪丽君,贾 薇:中国传统城市向心性空间图式中地标的演变:以西安明城区和天津老城区为例表5 不同时期西安明城区中心地标的接近中心度时期清朝现代中心地标的接近中心度0.320.23

24、区中的配置较多,同时诸如古城墙等的建筑遗产得到了保留,并且结合公园和公共文化设施等发展成了可参与性的地标,因此城市的活力较强。3.2 不同时期天津老城区内基于地标的空间结构演变相比于明清时期,现代天津老城区的街区尺度变大,而带有地标的街区减少,集中在中心地标附近(图10),中心地标的接近中心度变大,向心55Vol.38 No.03 2024CHINA ANCIENT CITY2024年 第38卷 第03期图12 西安明城区和天津老城区的尺度差异4.4 km西安明城区的尺寸图11 单层级向心性和多层级向心性也意味着城市具有更强的向心性。中心空间包含的地标种类越多,人们越容易对其形成更加丰富的感知

25、体验,因此如何整合中心区域不同类型的地标是营造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可参与的城市中心空间的关键。4.2 地标的拓扑向心性、层级性和复合性之间存在关联相比于古代城市,西安明城区的向心性减弱,而天津老城区的向心性增强,然而现代西安明城区的公众可参与性比天津明城区的可参与性强。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西安明城区中心地标钟楼周围存在很多不同形式的次级中心,诸如竹笆市、回民街、碑林博物馆、湘子庙等,因此地标的配置形成具有层级性的向心性拓扑结构。相比于西安明城区,天津老城区中心地标鼓楼周围仅有一片商业性质的仿古街区,层次较为单一。而相比于单层级的向心性拓扑结构,多层级的向心性拓扑结构会引发城市公共空间资源和人

26、口形成中心化的趋势(图11)。二是天津老城区的面积较小(1.0 km1.6 km),且大部分街区被居住空间占据,而西安明城区的面积较大(3.0 km4.4 km)。在街区尺度相似的情况下,西安明城区内的街区更多,地标的类型更加多元化,保留了古代城墙和建筑遗产并由此衍生出更多的公共空间,有较多的可参与性地标,因此中心空间的地标对于周边的控制减弱,呈现去中心化的态势(图12)。表6 不同时期天津老城区中心地标的接近中心度时期清朝现代中心地标的接近中心度0.380.603.3 西安明城区和天津老城区空间结构的对比对比现代时期的西安明城区和天津老城区可以发现,西安明城区中带有地标的街区占比比天津老城区

27、高,地标的配置也较为均衡。而计算两者的中心地标的接近中心度可知,天津老城区的向心性比西安明城区的向心性强,即西安明城区的去中心化程度高于天津老城区,也就是说西安明城区内的城市中心地标对城市的控制较弱,形成了很多次级中心,因此城市公共空间资源分配更为公平,公众参与性更强,城市的活力也更强。可能的原因是西安明城区内保留下来的分布在城市各处的古代城墙和建筑遗产结合城市公园、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了可参与性的地标。4 结论4.1 地标的配置向可参与性、视觉刺激性与多元复合性演变宗教建筑等可参与性地标与古代城市的向心性拓扑结构具有深刻关联。宗教建筑的占比越大,向心性越强。分析现代城市中地标配置可知,可

28、参与性地标依旧与现代城市的向心性拓扑特征存在关联。可参与性地标占比高的西安明城区的向心性强于可参与性地标占比低的天津明城区。而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结构与城市功能发生了改变,以往在古代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三类地标的类型属性在现代城市中发生了改变。由不同时期地标类型占比的统计结果可知,在社会空间的框架下,相比于古代城市更加强调统治阶级在物质环境中的控制地位和在属民心理中的象征地位,在现代城市中地标的功能属性更加强调公共空间的公众参与性和城市形象的视觉刺激性。古代城市的中心空间往往只有一种类型的地标以宫殿和府衙为代表的权力机构性地标,并且对于普通人而言是不可接近的。在现代城市中,中心空间的地标种类往往

29、是多元的可参与性地标和视觉标志性地标。可参与性的增加会产生更大的可达性,1 km1.6 km天津老城区的尺寸性更强(表6)。虽然中心区域的整体风貌为古典形式的商业建筑群,但是由于城区大部分被住宅占据,且以古代城墙为代表的古建筑现已不存,因此城市意象变得平庸,城市的活力也减弱。3 km56图13 西安明城区中具有复合性和参与性的地标环城公园资料来源:左图来源于https:/ 西安明城区钟楼附近的棚户区4.3 城市更新过程中基于地标需考虑的问题在未来的历史街区更新与再生的过程中,如果以地标作为出发点,则可以重点考虑地标的功能复合性和配置层次性,提高公众可参与性。天津老城区内地标的功能较为单一,大都

30、是视觉刺激性的商业建筑,并且地标的配置的层次性也较为单一,因此活力较弱,公众参与性也较弱。可以借鉴西安明城区对于地标的处理:建筑遗产结合公园形成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单一功能的地标转化为可参与性的复合性地标(图13)。此外,在城市街区中,除了能代表街区风貌的地标,大部分街区内的建筑由居住建筑组成。在考虑代表性地标对风貌的决定性作用之外,街区内的其他居住建筑的空间质量也应得到改善。西安钟楼附近很多古建筑遗产是决定城市风貌的地标,但是这些地标所处的街区中的居住建筑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古色古香的街巷包围着落后的棚户区,城市风貌虽然具有传统特色和独特意象,但是依然无法弥补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环境较差的不足,因

31、此在未来也应考虑如何在改善风貌的同时提升居住环境的现代性(图14)。注释:地标,通常指的是在地理或城市环境中,由于其独特性、显著性或标志性而引人注目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其在导航和定位时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因文化、历史或艺术价值而成为特定地区的象征。参考文献:1234567891011 12 13 14151617康立新.国内图式理论研究综述 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4):180-182.王楠.视觉图像的心理规律初探:从阿恩海姆的“图”到贡布里希的“图式”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汪丽君.建筑类型学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业祖润.传统聚落环境空间结构探析J.建筑学

32、报,2001(12):21-24.段建强.陈从周造园思想、实践与理论及其研究述要 J.中国名城,2021,35(3):12-19.杜澍,周君,赵坤,等.中国城市文化空间研究的进展、趋势和应用建议 J.中国名城,2022,36(3):1-7.凯文林奇.城市意象 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学 M.黄士钧,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徐一品,王正,韩冬青,等.城市总体建筑风貌规划及管控方法 J.城市规划学刊,2022(5):81-89.王建国.城市风貌特色的维护、弘扬、完善和塑造 J.规划师,2007(8):5-9.犬吠工作室.共有性:行为的

33、生产M.解文静,许天心,史之骄,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1.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 M.刘怀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陈道麟,王树茂,温建群.西安市明城区保护展望J.建筑学报,2003(2):22-24.蒋苑.近代以来西安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历程研究 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2.王树声.重拾中国城市规划的风景营造传统 J.中国园林,2018,34(1):28-34.郭凤岐,来新夏.天津的城市发展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宋海朋.中国城市建设模式的演进历程及其特征J.中国名城,2023,37(5):61-66.责任编辑:于向凤收稿邮箱:在线投稿:http:/汪丽君,贾 薇:中国传统城市向心性空间图式中地标的演变:以西安明城区和天津老城区为例国传统城市向心性空间图式的角度,以地标的类型和在城市中的配置为切入点,探讨了如何在现当代城市建设中借鉴传统营建智慧塑造城市意象,研究结论或可为现代城市更新和历史街区再生提供借鉴。5 结语当前中国城市在宏观上面临着城市结构碎片化的问题,在微观上则面临着城市空间秩序感缺失的问题17,而在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背景下,建筑师与规划师们也肩负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的重任。传统城市营建智慧或许正是解决当前城市上述问题、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答案。本文则尝试从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