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中试卷带答案班级: 姓名: 题序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一、填空题。(共20分)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的现象有_ 、_、_和产生沉淀物。2、像水龙头一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_。3、常见的机械大都是由_、_、_以及_等基本组件组合而成的。4、我们实验观察的小电动机中,转子上有_组线圈。5、钢缆能承受巨大的_,拉紧的钢缆像梁一样结实。6、动植物具有与_相适应的一些特殊身体结构。7、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_和_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_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8、以_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_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_。9、前人用来打井
2、水的辘轳是_的应用,它是个_力的简单机械。10、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 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_;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_;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使用酒精灯加热物体应该用( )加热。A外焰B内焰C焰心2、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含量的增加。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3、我们在灯光下读书、写字,利用了光的 ( )。A直线传播B反射原理C折射原理4、观察植物果实、根、茎、叶的切片时,把标本切成( )的薄片。A厚实完整B薄而透明C厚而均匀5、同一时刻,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 )A长度相同B方向相同C形状相同6、下列不属于导致世界
3、人均供水量减少的原因的是( )。A环境污染逐渐严重B海洋面积增大C人口迅速增长7、燃烧一张纸和撕碎一张纸作比较分析正确的是( )A前者没有产生了新物质,后者产生了新物质。B前者发生了物理变化,后者发生了化学变化。C前者发生了化学变化,后者发生了物理变化。8、日常生活中的电路,基本是一个开关控制一种电器,所以可判断是( )。A串联B并联C串并联9、埃菲尔铁塔不容易倒塌的主要原因是( )。A上小轻,下大重B上大重,下小轻C抗风能力弱D材料是实心10、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是( )。A化学变化B物理变化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
4、构相同。 ( )2、米饭、玉米遇碘酒变蓝色因为它们都含有淀粉。( )3、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食盐、碱面、味精的颗粒是一样的。( )4、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相比,稳定性更好的是三角形。( )5、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6、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将成为垃圾的世界。( )7、大量喝酒会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所以我们可以少量喝酒。( )8、废电池是一种需要谨慎处理的垃圾。 ( )9、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10、放大镜是凸透镜,老花眼镜的镜片也是凸透镜。( )四、连线题。(共10分)1、将相关联的原理进行连接。汽车方向盘 斜面盘山公路 省力杠杆羊角锤 费力
5、杠杆镊子 轮轴五、图形题。(共12分)1、淀粉的消化实验步骤如下:1收集唾液准备2支试管,编号A、B,在试管中各加入2mL淀粉糊。在A号试管中加入2mL清水,在B号试管中加入2mL唾液,振荡摇匀把A、B号试管放在盛有37水中恒温保存510分钟后,在这2支试管中各加入12滴碘液摇匀,观察2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是否发生了变化,并记录(1)实验现象:A号试管淀粉糊_,B号试管淀粉糊_。(2)实验结论:口腔中的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够消化食物中的_。(3)生活中有许多食物都含有淀粉,如_、_、_(至少写出三种)。探究马铃薯中是否含有淀粉。用到的物品:水果刀、滴管、碘酒。探究的方法:首先用水果刀将一个新鲜的
6、马铃薯切开,再用滴管将碘酒滴到马铃薯的切面上,然后看切面上是否有蓝色出现,最后得出结论。请回答下列问题。2缺少的实验物品是_。3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_4 得出的结论是什么?_六、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请找找看,你发现了自行车上使用了哪些简单机械?_ 2、我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应注意哪些?_ 3、放大镜怎么样使用?_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共20分)1、改变颜色 产生气体 发光发热2、轮轴3、杠杆 轮轴 滑轮 斜面4、三5、拉力6、环境7、沉淀; 过滤; 灭菌 8、太阳 八 太阳系9、轮轴 省10、支点 用力点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A2、A3、B4、B5、B6、B7、C8、B9、A10、B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2、3、4、5、6、7、8、9、10、四、连线题。(共10分)1、五、图形题。(共12分)1、1 变蓝 没有变色 淀粉 馒头 米饭 地瓜 2马铃薯3马铃薯切面变成蓝色4马铃薯中含有淀粉六、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答:杠杆、轮轴、斜面2、答:注意个人卫生 讲究营养并注意饮食习惯注意学习姿势与用眼卫生 加强体育锻炼 保证充足的睡眠 不迷恋电脑 科学用脑。3、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