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人口机会视域下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逻辑解析与路径建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00730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5.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口机会视域下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逻辑解析与路径建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人口机会视域下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逻辑解析与路径建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人口机会视域下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逻辑解析与路径建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Jan.2024Vol.26.No.1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JOURNALOF THEPARTY SCHOOL OF LESHA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理论探讨新人口机会视域下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逻辑解析与路径建构苏弘成李益长(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 0 1 1 7)摘要: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其中乡村人口问题至关重要。当前,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负增长和老龄化交汇的早期阶段。随着人力资本积累、城镇化进程加快、长寿人口比例增加,我国的新人口机会正在向规模型、质量型、长寿型、配置型等“混合范式”转型。从人口学角度出发,乡村人口呈现出总

2、量减少、素质不一、结构失衡、分布不均的特点,存在函待解决的问题。在新时代乡村治理实践中,应牢牢把握由新人口机会衍生的新型人口红利,推动乡村人口更高质量发展,提升乡村人口综合竞争力,提高乡村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完善乡村养老保障与服务体系,持续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关键词:新人口机会;新型人口红利;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中图分类号:C924.2文章编号:1 0 0 9-6 9 2 2(2 0 2 4)0 1-2 3-1 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4.01.00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1

3、】的重要论断和工作要求,凸显了人口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基础地位。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恰逢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交汇的早期阶段,新人口机会衍生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城乡二元对立弱化、人口素质现代化加快、人口寿命显著延长等新型人口红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环境和人口优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乡村人口仍占全国总人口的36.1 1%2 。从人口学视角看,拥有总量充裕、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乡村人口是实现乡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科学辨析人口机会窗口、把握新人口机会,正确认识人口和乡村治理现代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新型人口红利的特征和优势推进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4、、问题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指出,人口现象本质上属于社会现象,人口的发展变化过程是以人的生理条件和其他自然条件为基础的社会过程,人口规律是受生产方式制约的社会规律。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恰逢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交汇的早期阶段,即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人口新形势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新人口机会特征明显。目前,国内关于新人口机会、新型人口红利、乡村人口问题、乡村人口治理的研究收稿日期 2 0 2 3-1 0-2 5作者简介】苏弘(1 9 9 9),男,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 0 2 3级硕士研究生;李益长(1 9 6 9),男,宁德师范学

5、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基金项目】2 0 2 2 年度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闽东民族村落畲汉文化互嵌共融研究”(项目编号:FJ2022MJDZ043)的阶段性成果。23理论探讨已较为丰富。从既有的研究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现代化理论研究、新人口机会研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较为翔实,但乡村人口的回流波动性、素质差异性、成分不定性比较明显且不易把握,故以新人口机会为背景的乡村人口问题研究相对空泛运用系统观念来看待人口与现代化的问题发现,人口与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交织相依、互促共进,人口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核心内容。有学者认为,人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是实

6、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基础条件 3。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村人口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 4。诚然,乡村人口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受益者,其生存和发展状态是影响乡村治理现代化成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的关键因素。但就目前来看,国内基于新人口机会视角论述乡村人口发展问题及其对乡村治理的决策建议研究相对还比较少,仍存在进一步研讨的空间。本文基于对新人口机会衍生的新型人口红利的分析,在客观描述当前乡村人口普遍特征的基础上,研判中国式乡村现代化进程中新人口机会的价值意蕴及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总结新人口机会视域下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实践策略。二、新人口机会与乡村人口特征分析(一)新人口机会分析人

7、口机会是人口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条件,如果经济社会政策和环境匹配合适,那么人口机会可转化为人口红利 5 。聚焦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不断深化的当今中国以及二者交汇的早期阶段,人口结构的新模式和人口发展的新态势给整体的经济社会结构带来了新挑战、提供了新机会。在基数大、242024年1 月新人口机会视域下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逻辑解析与路径建构第2 6 卷第1 期负增长、长寿化的全球人口发展背景下,立足我国人口规模、结构、素质、迁移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可以对新人口机会进行特征性分析。1.人力资本持续积累。人口基数大是我国人口的主要特点。2 0 2 2 年末我国人口比2 0 2 1 年

8、末减少8 5 万人,是近6 0 多年来我国人口规模的首次负增长,但我国的人口规模依然巨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 0 2 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 0 2 2 年全年出生人口9 5 6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 7%o6;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 0 2 2)预测,至2 0 35 年中国总人口将保持在1 4亿以上,到2 0 5 0 年仍超过1 3亿人,故人口规模巨大将长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巨大的人口规模将推动我国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进而衍生出系列新型人口红利。一方面,“基础型”劳动力存量充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 5 6 4岁)规模在2

9、0 1 3年达到1 0.0 6 亿人的峰值后开始下降,2 0 2 0 年下降至9.6 8 亿人 7 。其虽然呈现出减少趋势,但总体的劳动力存量供给依旧充足。另一方面,“技术型”劳动力增量提升。历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入学率由2 0 1 1 年的2 6.9%提升至2 0 2 2 年的5 9.6%,同时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普及使得“技术型”劳动力增量持续扩大。2.人口迁移流动加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人口迁移流动的动态性、多样性、媒介性有助于缓和城乡二元对立矛盾。当前,国内人口的迁移流动在空间上涵盖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农村与农村之间三种形式,在时间上涵盖定

10、居性迁移、季节性迁移、暂时性迁移三种形式。人口的迁移流动为城镇化进程提供发展机会。一方面,“配置型”人口机会产生。迁移流动人口主要是从生产效率较低的乡Jan.2024Vol.26.No.1村地区流向生产效率较高的城镇地区、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流向经济先行区,这类群体能够促进产业链条的要素配置、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技术创新,推动产业与人口之间的配置优化。另一方面,“回流型”人口为乡村赋能。随着“迁出型”人口的年龄增长和发展转变,部分劳动力选择返乡,包含返乡农民工、农村籍大学生等类群,其自身所携带的资金、技术、市场资源及思维观念等要素能够为乡村地区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要素完善、治理和建设理念更新带来

11、发展动能。3.人口长寿比例提升,老龄及长寿创造新机会。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分析,2 0 2 0年中国6 0 岁及以上人口为2 6 40 2 万人,占18.70%;8 0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4%,比2 0 1 0 年提高了0.9 8 个百分点 7 ,高龄化趋势明显。随着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医疗水平的总体提升,我国人口寿命普遍延长,人口老龄化和人口长寿比例的提升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带来新的机会。首先,“老龄化”倒逼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特点是低龄老年人口规模较大,呈增长趋势且增长区间较长,人口老龄化问题对老龄医疗体系、老龄福利政策、养老保障制度均提出

12、新要求,并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其次,人口长寿比例的提升将促进银发消费和老龄产业的发展。老龄人口对相关产业需求的“时间轴”延长、消费的“覆盖面”扩大,进一步推动了养老服务业、旅游业、医疗保健业、教育和娱乐业等银发经济的发展。最后,人口老龄及长寿优势为社会发展储备经验。考虑到我国目前低龄老年人规模大、素质优的特点,这类群体可以成为优质的人力资源,其所积累的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将对社会经验和技能传承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LESHA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并且随着长寿人口比例的提升,

13、未来老龄人口对社会发展的“夕阳价值”将继续延长。(二)乡村人口特征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乡村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城乡之间人口流动更为频繁,劳动力外流和农民工返乡现象并存,同时伴随着乡村人口自身的态势变化,最终形成较为典型的乡村人口特征。2 0 2 2 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 0 2 2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 335 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1.7 7 亿人,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为2 4.1%8 。2 0 1 7 年全国第一产业就业2.0 9 亿人,占总就业人数的2 7.0%9 ;2012年全国第一产业就业2.5 5 亿人,占总就业人数的

14、33.49%1 0 。将2 0 2 2 年的数据与其前五年(2 0 1 7 年)、前十年(2 0 1 2 年)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呈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究其本质,是因为农业的劳动成本投人高、收益波动性大,同时伴随农村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发展不平衡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乡村劳动力核心家庭举家向城镇迁移,乡村人口在数量、结构、素质、分布四个维度上也相应发生变化。1.乡村人口数量不断减少。2 0 2 2 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9 2 0 7 1 万人,比2 0 2 1 年末增加64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 1 0 4万人,比2 0 2 1年末减少7 31 万人 1 。从全国常住人

15、口的城镇化率来看,2 0 2 1 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比2 0 2 0 年末提高0.8 3个百分点 1 2 ;2022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 5.2 2%,比2021年末提高0.5 个百分点 6 。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逐年提高,这表明每年均有大量的乡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以上数据反映出全国乡村常25理论探讨理论探讨住人口数量在总体上表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2.乡村人口结构明显失衡。一是乡村劳动适龄人口占比逐年下降。选取山东统计年鉴2022福建统计年鉴2 0 2 2 作为案例进行数据测算,可以看出:山东农村1 5 5 9 岁劳动年龄人口由2 0 1 0 年的31 9 1.9 6 万人

16、减少到2 0 2 0 年的2 0 39.41 万人,占比从2 0 1 0 年的6 6.2 6%下降到2 0 2 0 年的5 4.37%1 3;而2 0 2 1 年末福建乡村地区农民家庭平均每户劳动力与平均每户常住人口的比值为6 9%1 4,较之2 0 2 0 年末的7 0.4%、2011年末的7 1.1%也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从本源上看,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乡村劳动适龄人口有了更多职业选择。城镇因具备更完备的医疗教育体系和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保障,更容易成为乡村青壮年的就业选择地。二是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老龄化是城乡地区普遍存在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乡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城镇。

17、近年来,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出现了“城市低、乡村高”的倒置特征 1 5 。三是乡村低龄人口日趋减少。乡村低龄人口和乡村适龄劳动人口存在联动关系,随着乡村人口向城镇“举家迁移”,越来越多的乡村低龄人口进人城镇接受教育。同时,由于处于育龄期的妇女多数迁往城镇谋求工作等原因,乡村实际生育水平降低。3.乡村人口素质参差不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 0 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由8 9 30 人上升为1 5 46 7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人数由1 40 32 人上升为15088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人数由38 7 8 8 人下降为345 0 7 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人数由2 6 7

18、7 9人下降为2 47 6 7 人 1 6 。但从总体上来看,乡村地区1 5 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仍以小学、初中为主。相较于城镇地区,乡村人口的受教育层262024年1 月新人口机会视域下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逻辑解析与路径建构第2 6 卷第1 期次仍然偏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学校面临着被迫撤并和整合的现实问题。乡村学校的师资生源流失严重,文化程度较高的乡村人口大量外流,并且乡村的常住人口大多为妇女、儿童和老年人这类“留守群体”,所以整体上“本土型”乡村人口的综合素质不高。而乡村地区“引进型”人口、“回流型”人口及“新乡贤”等群体拥有较先进的发展观念、具备较强的技能知识储备,综合素质较高

19、,因此乡村地区容易形成不同社群间的人口素质差异。4.乡村人口分布集散不均。长期以来,乡村代表高度分散的社群模式,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容易形成地缘性的“路径依赖”1 7 ,乡村的自然地理格局和经济产业布局均影响乡村人口的分布。临近港口型、交通枢纽型、产业集约型的乡村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较为集中;而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地理环境资源较差的乡村人口总量少、人口分布散。在同一个乡村内,人口容易以宗族、种姓以及血缘划分群落模式,也容易形成人口分布集散不均的村落格局。如福建省宁德市的畲族村落形成了以畲族文化为核心的“产业、人口、文化”聚集模式,而同个区域中非畲族村落集散的地区,人口分布的集中程度则相对较低。三、新

20、人口机会视域下实现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逻辑解析(一)中国式乡村现代化进程中新人口机会的价值意蕴乡村人口问题关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布局和发展后劲,其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根据上文所述,新人口机会主要归纳为人力资本持续积累、人口迁移流动加速、人口长寿比例提升三个方面。从逻辑内涵和根本目标来看,新人口机会与乡Jan.2024Vol.26.No.1村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相结合而催生出的乡村新型人口红利对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意涵深远。1.为乡村科教事业带来新机会。虽然充足的“基础型”劳动人口和增加的“技术型”劳动人口的主体部分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仅有少数常住于乡村地区,但从总体人口

21、变化态势的系统性视角来看,人口现代化正在逐步推进。乡村科教事业的参与主体、面向主体、受益主体均是人,持续积累的人力资本将为乡村科教事业发展提供新机会。2.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人口城乡迁移流动加速有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提高乡村经济产业应对市场要求的能力,完善乡村经济产业的发展链条。“配置型”人口机会虽然主要应用于城镇经济产业,但这部分人口能够优化产业配置,促进产业链条各要素的完善,通过“城乡一体化”的桥梁间接性地拉动乡村经济。“回流型”人口带来的资金、技术、市场资源以及思维观念则能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人新动能。3.推动乡村社会文化形态重构。随着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乡村人口老

22、龄化问题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直面的现实考题。各级政府部门对于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重视程度的提升、民众对于乡村人口老龄化的观念改变都将更容易带动政策和资金的汇集,形成先进的养老保障理念,推动乡村养老医疗体系、养老保险制度、养老福利政策等公共服务的完善,聚力营造“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社会风气。同时,随着老龄智库的扩充,老龄人口与劳动适龄人口在生产生活上的经验交流渠道将被打通,经验共鉴型的文化风气得以形成。4.助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从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看,人口总量的适度减少在一定程度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LESHAN MUNICIP

23、AL COMMITTEE OF C.P.C上减轻了资源环境压力,减小了自然资源消耗,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现,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二)中国式乡村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人口现实问题立足中国式乡村现代化进程,新人口机会同时蕴含着机遇与挑战。城镇化是乡村人口发展的重要趋势,乡村人口的特征愈发明显。根据上文归纳,当前乡村人口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总量减少、结构失衡、素质参差、分布不均四个维度。乡村振兴所需的人口“基础盘”有待整合和完善,中国式乡村现代化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其衍生的治理问题日益凸显。1.乡村劳动适龄人口断层,乡村现代化内生动力不足。随着城镇化的演进,城镇地区为

24、乡村劳动适龄人口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反观乡村地区,虽然传统农业逐渐实现向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转变,但总体上仍存在投入产出效率不高、劳动力成本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现实挑战。乡村人口中年龄优势较大、受教育程度较高或专业技术能力较强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留下中老年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乡村的劳动适龄人口已呈现结构性匮乏。学界有研究表明,7 7.3%农村家庭的农业劳动主要由6 0 岁以上老人完成,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是普遍的现实 1 8 。乡村农业劳动人口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农业生产投入的有效劳动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农业有效劳动供给失衡,并且随着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农业生产率将会

25、受到更大的影响。乡村劳动适龄人口的断层不但制约农业的发展,而且导致其衍生产业人力资本匮乏,进而使乡村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不足。27理论探讨理论探讨2.乡村养老资源相对匮乏,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速度逐渐加快是当前乡村人口的一大演进趋势,乡村老年人的赡养问题日益突出。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2022年全市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每人每月2 40 元 1 9 ,这意味着不享受城镇职工退休金的农民只具备很低的生活保障。当前,大部分乡村地区的养老资源乏,具体表现为养老服务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专业人员与养老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如大部分乡村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为公办乡村敬老院,这些机构不仅

26、财政投人有限,而且基础设施陈旧、缺乏专业护理人员。此外,由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长期沿袭“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路线,乡村养老事业缺乏充足的财政投人与科学的养老保障政策,乡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呕待完善。3.乡村人才短板明显,科技教育发展缺乏“活水”。随着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和公共服务资源下沉,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现今,部分乡村“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常住乡村的“存量”人口因年龄、性别以及文化水平等限制难以承担乡村治理重任;同时,部分乡村地区人才观念淡薄,缺乏主动发掘“增量”人口的能力。人口严重流失、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等问题普遍存在,乡村治理各项事业所需的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多层次的

27、人才队伍、多元化的人力资源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乡村人才“短板”明显。教育、科技事业发展的本质是人口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乡村地区难以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人才池”,教育和科技事业缺乏发展的新鲜活力。4.乡村人口分布形态阻碍产业链构建。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人口数量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形态特征。乡村人口分282024年1 月新人口机会视域下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逻辑解析与路径建构第2 6 卷第1 期布形态除了受到宗族观念、地缘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经济产业布局的牵制,这就容易造成乡村与乡村之间产业发展的两极分化。自然地理格局好、经济产业布局优的乡村人口更集中,人口更集中的乡村更容易拥有集约型

28、产业,进一步使得该区域的人口更加集中;而自然地理格局差、经济产业集约度低的乡村则容易形成人口分布与产业集约“双向牵制”的格局。新人口机会呈现出的乡村人口迁移流动加速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加快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缓解城乡二元对立矛盾,但如果未从宏观层面对乡村人口分布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和治理,乡村人口与产业的集约分布难以实现,将影响乡村产业链的构建。四、新人口机会视域下推进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路径构建中国式乡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命题和题中之义,其中乡村治理现代化问题最吃紧、最关键。立足新人口机会视域,需要秉持“科学认识、主动适应、积极应对”的原则审视人口新形势下的新机遇遇 2

29、0 ,充分挖掘和利用新人口机会转化出的新型人口红利,解决当前乡村人口问题衍生的治理问题。基于以上分析,在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路径构建中应当牢牢把握住如下主要遵循和实践策略。(一)主要遵循1.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要义。新人口机会产生的本质是人口发展态势的变化,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一大重心就是实现乡村人口的现代化,落实在个体上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乡村振兴的面向者、参与者、受益者均是乡村群众,因此在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Jan.2024Vol.26.No.12.遵循乡村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城乡的关系变迁是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

30、的现象,乡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从城镇回流以及分布的集散程度均是符合人口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在遵循乡村人口发展客观规律的原则下开展工作,注重宏观治理调控和微观规律分析的辩证统一。3.平衡乡村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乡村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都位于基本人口要素范畴,二者的均衡发展是发掘和发挥新人口机会的关键,数量适宜、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乡村人口形态是保障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效力、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实现程度的基础条件。4.聚焦新型人口红利的价值特性。人口红利是建立在人口学基础之上的经济学概念。新人口机会必须和与之匹配的政策相结合,才能转化为新型人口红利。立足新时代乡村治理实践,必须聚焦新型人口红利的价值特性

31、,合理利用与乡村人口治理相匹配的新人口机会,从而解决乡村人口问题,有效推进乡村现代化进程。(二)实践策略1.聚焦“规模型”人口红利,构建乡村劳动力“资源池”。一是优化乡村发展环境。一方面,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加大乡村基础性设施的政策投人和建设力度,解决乡村呕待解决的道路交通、服务设施等问题。另一方面,重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以打造样板式美丽乡村为目标推进“环境美、生态优、风气好”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进程,为乡村劳动力“资源池”夯实底层基础。二是数字赋能激活劳动力供给。一方面,推动乡域数字经济产业化发展,利用数字经济带动乡村电商、直播、物流等新兴行业的发展,为乡村本土人口、返乡

32、人口提供与城镇相同的就业机会和劳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LESHA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动报酬。另一方面,依托数字技术发掘乡村留守妇女、老人的人力资本潜能,为这一类弱势群体匹配更多如互联网就业机会,促进乡村留守妇女、老人的生计方式转型升级,为乡村劳动力“资源池”充实中层力量。三是提升在村人口福利待遇。一方面,加大对乡村基础农业、乡村小手工业、乡村制造业等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地方财政的投人,为乡村产业引入技能培训、风险规避体系,面对不同从业群体制定层级性、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升级和优化基础

33、性的福利待遇,在土地分配、住房补贴等方面为常住在村的群众提供更多的福利保障。在聚焦“规模型”人口红利的基础上,拓宽乡村人口回流渠道,聚力盘活乡村存量人力资本。2.聚焦“长寿型”人口红利,发展健全乡村养老产业与保障体系。一是延展乡村养老保障内容。一方面,主动充实乡村养老保障内蕴,在科学制定乡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针对乡村老龄人口的现状推出多元养老保障政策,将乡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旨归定位为持续发展乡村养老保险、养老服务和精神保障,构建以“普适性的乡村养老保险为底层基础、针对性的养老服务为中层主体、发展性的精神保障为上层端口”的多维度、多层次乡村养老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主动拓宽乡村养老保障的面向

34、群体,加强对乡村待保障老龄群体的筛选与核查,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适时、适当简化乡村养老保险的申报与审批环节,为待保人群提供申请便利。二是多主体协同配合。在已然构建的多维度、多层次乡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推动乡村养老保障多元主体的协同性匹配,进一步研究整合乡村地区负责养老保险与负责养老服务的工作部门,推进乡村养老保险和乡村养老服务的统一调配、一体融合、互促共进,29理论探讨理论探讨实现乡村地区养老保障多项内容的统一供给,提升乡村养老供给的效率性和便捷性,加快实现乡村养老保障“点上的连接、面上的覆盖”。三是引导与扶持乡村养老产业发展。一方面,依据实际的老龄化情况对所在乡村的内生养老资源进

35、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通过政策宣传、网络推介、招标引资等方式主动引导“新乡贤”、返乡创业者及外来企业参与乡村养老产业;同时,适当引进城镇地区养老服务的标杆企业发挥示范和带动效应,聚焦“银发消费”发掘乡村养老潜在市场。另一方面,加大乡村养老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给予实质性补偿、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建立专项基金等方式,推动乡村养老产业发展。在聚焦“长寿型”人口红利的基础上,引导和扶持乡村养老产业发展,延伸和丰富养老供给内容,持续推动养老产业与保障体系升级。3.聚焦“质量型”人口红利,创新优化乡村人才政策。一是健全乡土人才培育机制。一方面,建立乡村专业技术人才培育机制,通过开设农民生产合作社、专业技能

36、培训班、职业生涯规划课等,落实就业技能培训政策,培养和发展一批“懂经营、能管理、爱乡村”的乡村致富带头人。另一方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构建“高校资源介入、田间实践支撑、实训基地检验”的立体式、多元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因地制宜地开设农业种植、农业管理、农产品流通等培训课程,强化农业实用技能培训。二是优化外来人才流人机制。一方面,搭建在外乡籍人才“储备库”,建立摸底排查、跟踪联络、对接服务的“一站式”人才工作模式,优化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渠道,通过政策福利和乡土情结引导、支持、鼓励“流出”的创业青年、教育科研工作者、医疗工作者、专业技术带302024年1 月新人口机会视域下中国式乡村现代化

37、的逻辑解析与路径建构第2 6 卷第1 期头人等带着知识技能和经验储备“回流”返乡干事创业。另一方面,创新外来人才的使用和培育机制,在引进条例、生活福利、安居资助及创业就业补助等方面出台相关的人才激励政策,为“流入”人才搭建教育、科技发展平台,创新流动人才科研工作站,增强外来人才在乡的幸福感、归属感、价值感,真正做到“回得来、干得好、留得住”。三是动态调整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一方面,运用辩证性思维、系统性观念应对乡村人力资本评估工作,根据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适当、动态调整人才评价体系,重视不同行业的效能差异,创设有弹性的指标空间,更好为乡村人才服务,激励乡村人才投人生产工作。另一方面,主

38、动探索从“数量评价”向“质量评价”的转向,在单一量化乡村人才产出数据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对乡村人才所带来的技能传输、观念带动、行业进步、产能提升的量化。在聚焦“质量型”人口红利的基础上,聚力引流各类人才,通过人才赋能为乡村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4.聚焦“配置型”人口红利,推进乡村产业链现代化。一是加大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方面,主动发掘乡村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依据乡村地区的人口自然分布规律、固有产业分布情况、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条件,科学制定符合乡村产业演进规律的发展规划,宏观调整乡村产业布局。另一方面,坚持因地制宜和突出特色、市场导向和政府支持相结合的原则,发挥“配置型”人

39、口能够“实时补位”生产要素配置的作用,主动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留在农村、引回农村,推动乡村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二是提高乡村产业科技赋能水平。配套完成集各项数字指标、数字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创Jan.2024Vol.26.No.1新平台建设,实现乡村产业的资源共享、信息流通和产业协同创新,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农村三次产业的数字化监管和服务,实现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提高产业的科技赋能水平,助力形成产业集群。三是提升乡村产业资源配置率。发挥“配置型”人口“资源于身、技术于身、经验于身”的特征优势,拓宽城乡产业协同交互渠道、完善乡村

40、产业生产要素配置、引导乡村产业生产理念升级,利用城镇产业链发展的辐射效应,扩大乡村产业的潜在市场,推动形成“县域统筹、乡域聚集、村乡联动”的发展格局,推进乡村产品加工和流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在聚焦“配置型”人口红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配置型”人口对乡村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优势,推进乡村产业集群化、现代化发展。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LESHA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乡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项。当前,我国总体人口的发展正处于负增长和老龄化交汇的早期阶段。随着人力资本积累、城镇化进程加快、长寿人

41、口比例提升,我国的新人口机会正在向规模型、质量型、长寿型、配置型等“混合范式”转型。立足乡村治理实践,新人口机会和新人口挑战并存,需要主动采取与新人口机会匹配的乡村经济社会政策,充分挖掘和利用新人口机会,牢牢把握由新人口机会衍生的新型人口红利,盘活乡村人力资本,健全乡村养老产业与保障体系,创新优化乡村人才政策,促进乡村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推进中国式乡村现代化进程。理论探讨五、结语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EB/0L(2 0 2 1-0 5-0 5)【2 0 2 3-1 1-2 3.h t t p s

42、:/w w w.g o v.c n/yaowen/2023-05/05/content_5754275.htm.2023-05-05/2023-11-23.2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城乡人口和流动人口情况EB/0L:(2 0 2 1-0 5-1 1)2 0 2 3-1 1-2 3 .h t t p s:/w w w.s t a t s.g o v.c n/s j/t i g b/r k p c g b/q g r k p c g b/2 0 2 3 0 2/t 2 0 2 3 0 2 0 6 _ 1 9 0 2 0 0 1.h t

43、ml.3刘厚莲,张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的农村人口基础条件研究J】.人口与发展,2 0 2 1,2 7(5):1 3 0-1 3 9.4 崔树义,田杨.乡村振兴的人口视角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3 3(5):1 1 8-1 2 8.5原新,范文清.新人口机会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 0 2 3(2):2 8-3 3.6】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 0 2 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0L,(2 0 2 3-0 2-2 8)【2 0 2 1-1 1-2 3 _ h t t p s:/ 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

44、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人口年龄构成情况EB/0L.(2023-05-11)2021-11-23.htps:/ 0 2 2 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0L】,(2 0 2 3-0 6-2 0)2023-11-23.http:/ 0 1 7 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0L(2 0 1 8-0 5-2 1)2023-11-23 _.http:/ 0 1 2 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0L(2 0 1 3-0 5-2 8)2023-11-23 _.http:/ 8 页)31理论探讨参考文献:1 习近平.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坚持不

45、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N.人民日报,2 0 2 2-0 1-1 9(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 8 9 3 1 9 4 9):中册M】.修订版.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3.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2-3.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1 9 0.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4 1 3.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2 0.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

46、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2 0:1 5.2024年1 月论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作用机理第2 6 卷第1 期责任编辑:杜小三(上接第3 1 页)11】国务院新闻办就2 0 2 2 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EB/0L(2 0 2 3-0 1-1 7)【2 0 2 3-1 1-2 3 _.h t t p s:/w w w.g o v.c nxinwen/2023-01/17/content_5737627.htm?eqid=d54ae40200027f700000000264672041.12】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 0

47、2 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0L】(2 0 2 2-0 2-2 8)【2 0 2 3-1 1-2 3 _ h t t p s:/ 3 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山东统计年鉴(2 0 2 2)EB/0L:(2 0 2 2-1 2-2 8)【2 0 2 3-1 1-2 3.h t t p:/i 4 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2 0 2 2)EB/OL:(2 0 2 2-0 9-2 8)【2 0 2 3-1 1-2 3.h t t p s:/t j.f u j i a n.g o v.c n/t o n g j i n i a n j i a n/dz2022/inde

48、x.htm.15】李辉,王瑛洁.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 0 1 2,5 2(1):1 5 4-1 5 8.【1 6】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六号):人口受教育情况EB/0L.(2023-05-11)2021-11-23.https:/ 0 2 3(4):2 9-3 4.1 8 叶敬忠,刘娟.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2 3:6 5.1 9 】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福州市财政局.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福州市财政局关于2 0 2 2 年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通知EB/OL:(2 0 2 2-0 3-1 1)【2 0 2 3-1 1-2 3.h t t p:/w w w.f u z h o u.g o v.c n/b s f w/z t l y/sbfw/ylbx/zcwj/202212/t20221213_4503424.htm.20】原新.正视人口负增长阶段的开启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 0 2 3(2:8 1-8 2.责任编辑:杜小三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