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批评话语与创作观念相交织的“作坊式”批评--以毕飞宇《小说课》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99757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批评话语与创作观念相交织的“作坊式”批评--以毕飞宇《小说课》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批评话语与创作观念相交织的“作坊式”批评--以毕飞宇《小说课》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批评话语与创作观念相交织的“作坊式”批评--以毕飞宇《小说课》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7 卷第2 期2024年3 月浙江万里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Vo1.37 No.2March 2024批评话语与创作观念相交织的“作坊式”批评一以毕飞宇小说课为例梁静雯(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0 5 0 0 2 4)摘要:相较于学院派批评,以小说课为代表的“作坊式”批评展现出了独特的批评样貌,它不仅突出了批评语言的修辞特征,在批评方式上也更注重从写作过程进入文本,展示了作家批评的异质视角。同时,由于批评主体的作家身份,小说课还从整体结构与细节雕琢两方面展现了作家的创作观念,说明了小说创作的基本方法。在文学逐渐被边缘化的今天,这一批

2、评话语与创作观念相交织的“作坊式”批评对构建大众阅读,培养新生代作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重新唤醒了大众对经典的兴趣,也使得不同圈层的文学群体得以相互沟通。关键词:“作坊式”批评;小说课;毕飞宇;批评;创作中图分类号:12 0 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 7 1-2 2 5 0(2 0 2 4)0 2-0 0 5 6-0 5“作坊式”批评一词来自阿尔贝蒂博代,他认为文学批评可以按照创作主体的不同分为3种,分别是新闻式的、学院式的和作坊式的,而这些作家创作的“作坊式”批评因为强调以审美的眼光来面对作品所以又被蒂博代称为“寻美的 批评。蒂博代认为这是评论与创造的结合,是“居于艺术最深处的批

3、评 18。相较于媒体新闻式的批评和高校学院式的批评来说,“作坊式”批评的确是特殊的,由于写作主体具有批评家和作家的双重身份,这类作品既展现出了对文本意义的独到探索,又切中了艺术创作过程中作家们隐秘的思考,因而兼具了意义阐释与审美判断的双重功能。毕飞宇的小说课由于其生动的表达,深入浅出的阐释以及对写作过程中具体问题的真诚回应在众多作家批评中成功“出圈”,可以算作当今“作坊式”批评的典型之作。而在“多栖文人 广泛出现的今天,以小说课为例对这一横跨批评与创作的特殊文体进行研究无疑是适时的。1“作坊式”批评独特的批评样貌小说家毕飞宇深谱写作的趣味性与故事性,因而将小说创作的多种修辞手法充分融人了批评之

4、中。这种写作方式一方面使小说中常见的感性、描述性、修饰性的言说方式替代了学术批评中叠落的专有名词,形成了阐释方法的创新;另一方面,注重故事过程的讲述分析方式也更为贴合文本,为经典名篇和普通读者之间搭建了有效的沟通桥梁1.1带有修辞特征的言说方式“作坊式”批评中随处可见包含着感觉、颜色、动作的批评语言,这种带有强烈修辞特征的言说方式让严肃的审美判断凝聚于文字背后的所指,解放了批评语言本身,展现了独属于“作家”的批评魅力。比如小说课中出现了很多运用形容词进行分析的例子。看苍山延绵,听波涛泌涌一文主要分析了聊斋志异中促织一篇,毕飞宇认为小说中“各各悚立以听”一句非常关键,他说写到“唇吻翁辟,不知何词

5、”也收稿日期:2 0 2 3-0 9-2 1基金项目:河北师范大学校级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记作家批评与作家创作的互动关系一以小说课为例(XCXZZSS202354)作者简介:梁静雯(1999一),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56梁静雯:批评话语与创作观念相交织的“作坊式”批评是可以的,但只有加上“各各辣立以听”一句才算写“干净了”。毕飞宇认为这句话是对前面所有描写的总结,它更深人地展现了一个静谧的大场景,通过观者的反应真正让“驼背巫”从“巫”变成了“神”。在这里,作者用了“干净”这一形容词,而这一形容词的使用不仅形象地说明了小说最终达到深人、生动的

6、艺术效果,同时还说明了小说艺术的普遍规律:作家创作时往往有着层层深人的逻辑,他们既考虑动与静的结合,也不忘主体与衬托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将形容词运用到论述中的例子在小说课中还有很多,如用“黑色的”来形容林冲的密与狠辣,用“惊悚的、浩瀚的”来说明红楼梦中大面积的“飞白”等。另一方面,形容词使用造成的误解在小说课中也有提及。同样在谈及“干净 时,毕飞宇举例说,曾有报纸断章取义,说他提倡写“干净的小说”,毕飞宇反问道:“小说哪有干净的?反过来说,小说哪有不干净的?2 13由此可见,这类感性的描述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会成立,它在无限靠近确切的阅读感受时也存在着歧义的风险。不可否认,带有修辞特征的批评语言

7、和文本本身之间确有差距,这需要读者用个人的阅读经验来弥补,可反观一些专业词汇叠落的学术批评,它们虽然保证了表达的客观准确但同时也制造了阅读的门槛,读者同样难以进入。笔者认为相较于歧义,也许跨越这些专业知识抵达文本本身才是更困难的事。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是因为我们对它怀有诸多的期待,而“文学批评就是帮助人们去兑现这种期待 35 7。显然,“作坊式”批评带有修辞特征的言说方式更能触动读者,也许相较于学术批评来说,“作坊式”批评缺乏严谨性,但在“讲稿文本”这一明确的上下文的语境中,丰富多彩的修辞性语言无疑最大限度地还原了读者的阅读感受。这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言说方式可以看作是对学术语言的补充,它有利于

8、在社会中构建更广大的批评阅读群体,传播文学经典的艺术魅力。1.2通过重写故事进入叙事多关注文本的创作问题是“作坊式”批评的另一重要特征,这一写作倾向和批评主体的“作家身份”是分不开的。作家以自已的创作感受为支撑,在分析文本时以普遍的创作规律和个人的创作经验不断靠近作品,自然而然地把解读过程转换成了带领读者重新建构作品的过程。因为有作家本人丰富的创作经验作为对照,这类批评呈现出了写作过程的复杂与多样,而这也为研究小说内部的叙事结构提供了新视角。普洛普在进行童话研究时将人类学中“功能 这一概念引人了叙事学,他认为童话故事中相似情节的出现是因为它们的“功能”相同,而这一概念同“序列”“情节”等共同构

9、成了小说的叙事节奏。这些叙事学术语将小说结构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因此批评家们可以通过这些理论将整个故事拆分成一个个的小单元,以此来揭示作品的叙述特征以及其背后的意义。这类分析更为注重小说“写出了”的内容,并大多结合作品地域、时代、文化背景,以作家的身世与经历等外部材料做对照来解释故事的内涵。小说课则反其道而行之,毕飞宇完全避开了叙事学的概念,以作家的写作经验直面故事的讲述过程。在两条项链一节中,毕飞宇将莫泊桑项链一文中的人物名称替换掉,换成更中国的人名并尝试重写,然而仅仅是社会背景和人名的替换故事就变得漏洞百出。由此,毕飞宇向读者揭示了中法思维方式的不同,指出项链之所以在莫泊桑笔下成立正是因为当

10、时法国契约精神的牢固。在这一分析过程中,毕飞宇做了两件事,其一,对情节进行了准确的划分。“从王宝强携太太参加部长家的派对”到“是否抢部长太太风头,要不要摘下项链”再到“张小芳是否能看出项链是假货”“女人的虚荣可不可以,对社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表明了毕飞宇对文本结构的清晰把握。他在情节发展的每一个关键位置停下,并把这些情节准确地放到了国人的“机关常识”中,通过对比原文和重写故事中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物行为方式,进而看到了项链里重要的“契约精神”。毕飞宇在小说中的停留和叙事学中概括情节“功能”、构建情节“序列”等分析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对小说的结构进行了准确的切分,不同的是叙

11、事学分析使用专有名词,且小说文本即为全部的分析对象;而小说课中的论述更加通俗易懂,形式上更自然,且在重写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带入了中法2 种不同的文化。其二,替换背景后重写故事。虽然作者仅仅将法国换成了中国,主要情节和人物都维持不变,但是故事的内在逻辑却出现了巨大反转,而毕飞宇正是通过这一反差将读者带向了小说背后的社会学意义。叙事学认为情节功能第2 期572024 年3 月的实现与故事类型故事背景的匹配有着重要的关系,毕飞宇的分析同样说明了这一点,但他并不依赖文本本身的内容而更为看重“写作逻辑”。毕飞宇在置换项链的城市背景时,同时置换了2 个不同时空的社会逻辑,公务员体制内的“机关常识”以及中国现

12、实特有的“水货问题”都是在特定背景下的社会现象,它和国民特质、文化传承、特殊历史语境下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而这些不同都被毕飞宇用“重写”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也因此项链中表现的“契约关系”以及“真一假一真”的写作逻辑有了自然的呈现。项链的故事背景为“契约社会”似乎已经成为说无可说的共识,而毕飞宇则通过“过程性批评”带读者重新认识到,这一背景在小说每一处的存在以及它的重要作用。这一系列的分析都源于作家对故事的“重写”,而“重写”是客观理性的叙事学分析做不到的,“重写”中包含的生动描述、具有代入感的细节呈现贴近生活的丰富感受都是理性分析无法传达的。这是一种只有作家才能完成的批评,也只有让作家来做这

13、件事情才能使人信服。所以通过“重写”进人叙事可以算作作家们为批评提供的新路径,它或可弥补理论与史料拆解文本时的僵硬,为读者呈现出一种更真实也更鲜活的批评面貌。2“作坊式 批评展现的创作观念小说课采用讲稿的形式,以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为依托,从创作者角度对文本进行了深度阐释,揭示了作家写作过程中那些普遍而重要的考量。毕飞宇谈到,读小说时“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大 的问题,一个是关于小 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如何能看到小说内部的大,同时能读到小说内部的小 2 1,正因如此,小说课一方面向我们揭示了整体结构在创作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说明了雕琢细节对小说艺术表现力的贡献。2.1整体结构支撑小说格局

14、对文本整体结构的分析是小说课中的重要部分。如看苍山绵延,听波涛汹涌一篇,开篇就谈到了文章的体量与结构,毕飞宇把红楼梦和促织进行对比,说明相较于红楼梦由小到大的“倒金字塔”的样式,促织的小说逻辑是从大全景到小人物,再到小昆虫,是完全不同的从大到小的结构,而正是这种结构让小说具有了人间的烟火气。倾“庙”之恋中对受戒的分析也是从“篇章与结构”开始的,作者将小说分成了庙宇生活、乡村风俗、私定终身3个部分,说明了受戒篇幅分配的特殊,进而讲出了汪曾祺语言中特有的士大夫气、文人气。通读小说课可以发现,其中的每一篇分析都是建立在整体结构分析之上的,无论是以“冷”来定义鲁迅故乡的写作风格,还是研究杀手中的氛围塑

15、造,抑或是对项链进行重写,作者始终有着“以大观小”的格局,所有的审美判断都以整体结构为支点,相互支撑,所以小说课展示出了既贴合文本脉络,又凝练准确的批评样貌。然而,结构分析虽然在小说课中占用了大量篇幅,却未能形成一个系统范式,而这和作家对于不同文本的针对性分析有关。毕飞宇解释说“结构永远是具体的,它离不开具体的作品 2 17。在分析中也的确如此,对于偏重写人物感情的红楼梦,毕飞宇用“空一色一空”来概括整体结构;对于人物传记式的布莱克沃兹沃斯,他以“点面结构”来说明以细节带动整体人生经历的写作方式;而对于促织这一传统小说,他则是顺着故事的“线性结构”进行分析。这一“随意赋形”的方式展现出了作家批

16、评与理论分析截然不同的灵活多变,它需要作家丰富、独特的创作经验来支撑,也因此能准确切中不同文本的关要之处。而无论是毕飞宇对小说结构普遍性的重视,还是对具体小说针对性的分析,都不难看出整体的结构搭建在小说写作中的重要地位。2.2细部雕琢展现小说魅力小说课中对作品细节的分析彰显了小说家密的创作逻辑。在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毕飞宇除了详尽说明了“风”与“雪”对故事的推动作用外,还着提到了一个细节一一林冲最后是向“东”走的。相较于风雪描写的多次出现,林冲杀人之后“便出庙门东去”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但毕飞宇认为这一方向的选择并非随意为之,因为作者交代草料场在城东,如果向西走则意味着进城自投罗网

17、,所以向东走是必须的,这一动作既说明了林冲的理性和无助,也暗示了他必然会被逼上梁山的命运。这一简单的细浙江万里学院学报:58:梁静雯:批评话语与创作观念相交织的“作坊式”批评节极具表现力,同时也展现了作家创作时逻辑的细致、清晰。但这一细节的确不引人注目,似乎也不能为林冲这一人物带来更多的阐释空间,因此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大众和学者忽略了,而这正是作家的独特之处:注重小说的完成度。文本在大众和学者眼中永远是“完成”的状态,而作为创造者,作家面对的从来都是未完成的作品,文本对作家来说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动态过程,因此作为作家的毕飞宇才会重视这种细节,读者也只有在小说课这类“作坊式”批评中

18、才能窥见作家们那些不曾示人的匠心独运和从始至终的细致入微。小说细节还体现着作家独特的写作风格。风格代表着作家的辨识度,毕飞宇在小说课中也非常重视对作家们的风格进行分析。在谈到鲁迅时,他认为“冷”是鲁迅最具辩识度的风格。毕飞宇用基础体温作比喻,他认为如果说巴金的基础体温是高的,滚烫的,那么鲁迅的基础体温就是冷的,虽然鲁迅内在有着强烈的感情,但是付诸笔端时却尤为克制。比如在故乡中,主人公回乡的时间本可以有很多选择,但鲁迅却主动选择了冬天,毕飞宇认为这恰恰体现了鲁迅小说“冷”的特质,表达了他对故乡深刻、复杂的感情。“.小说有意思就有意思在这些地方,每个作家的性格不同,智商不同,感受的方式不同,健康状

19、况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哪怕描写的是同一件事,小说的世界也一定是气象万千的。2 118 对风格的重视及对细节的忠实让小说课真实还原了作家的创作理路,毕飞宇不只说明了作家们的风格,他更是在深入阐释这些风格的表现方式。而这一带有创作特征的解读方式更便于读者深刻理解经典之为经典的原因。3“作坊式”批评对构建大众阅读的影响3.1丝经典重现:让文学重新走进大众视野相较于颇有门槛的学术著作,“作坊式”批评对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认识文学的新契机:它在理论停止的地方展现了文学的经典性。乔纳森卡勒指出,“文学理论”出现的必要性在于“从事文学研究的人已经开始研究文学研究领域之外的著作,因为那些著作在语言、思想、历

20、史或文化各方面所做的分析都为文本和文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有说服力的解释 44。然而,当文学批评越来越执着于抽象的理论追问,它离具体的文学作品和直接的文学感受也就越来越远。文学与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等学科的交叉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边界,可知识的泛滥也冲淡了文学本身。而小说课这类“作坊式”批评重新将大家的目光聚焦于文本,在探讨“写什么”的意义问题时也关注了“怎么写”的审美问题。一切从文本出发,这让“作坊式”批评表现出了切合读者感受的“寻美”特质,也展露了它对文学本身的忠诚。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在这个追求短、平、快的“读图时代”文学承担的社会功能已经变得越来越有限,相较于短视频、电视剧等传播更广泛的媒介,

21、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效用正在逐渐减弱。嗨涩艰深的学术研究对此难免有无能为力之处,而在这种背景下,“作坊式”批评无疑是改变文学境遇的一次良机:它既能用丰富的语言形式贴近普通读者,同时还最大限度地将文学的魅力表达了出来。因此,“作坊式”批评或可使经典作品真正地被广泛接受,进而推动文学走向大众,承担更多的社会效用。3.2雅俗共赏:形成不同文学圈层的互动不同于侧重学术圈内部消化的学院式批评,也不同于大众媒体对文学过于扁平的传播,小说课这类“作坊式”批评因为兼具趣味性和专业性而可以与普通大众有效沟通,形成不同圈层的文学互动。蒂博代认为教授们所做的学院派批评是一种实证的研究,这种批评方式会引用众多史料和知识

22、,因而具备了一种专属于学院的严谨和权威。然而,它也有着相当多的缺点,比如旁征博引亦有陈词滥调的危险,纠缠于材料往往会导致避重就轻。而小说课这类“作坊式”批评恰恰可以弥补这些,它个性化的表达使批评跳出了学院派固定的体裁规则,具备了趣味性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同时以文本为重的批评理念也解放了材料对观点的束缚,使得批评文本更多地面对“真正的问题”。所以“作坊式”批评不是处于真空中的另类文体,而是与学院派批评互为补充的一块批评的拼图。然而比起学术批评的呆板,文学与大众生活的脱离也许是更严峻的困境。邵燕君认为,文学越来越边缘化的处境除了有文学期刊的办刊机制滞后的因素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生文学力量缺乏成

23、长的第2 期592024 年 3 月路径 5 。在她看来,2 0 世纪8 0 年代之后作家的“专业性 逐渐凸显,一部分成名的作家站在文坛的高处逐渐走向封闭,“纯文学”门槛提高又阻碍了新生力量的成长,新旧两代作家之间有了慢慢脱节的迹象。而小说课在为大众建立真实、生动的阅读环境的同时,充分展示了作家们的写作技巧和创作逻辑,即便创作过程充满了各种随机性,毕飞宇仍然在分析中努力条分缕析地说明。而这无疑是培养新生作家的有益尝试,为那些有志于成为作家的普通大众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参考。也许新旧脱节依然难以避免,但通过“作坊式”批评我们至少可以看到成熟作家们为弥合这一鸿沟所做的努力。由此可见,“作坊式”批评展现

24、了一种雅俗共赏的姿态,它既能与高高在上的学术批评有效互补,又是一堂为普通大众精心准备的文学课,因此这一具备专业性和亲和力的文体能够实现不同圈层文学群体的沟通。这也正是以小说课为代表的“大家读大家”丛书出版的初衷,“无疑,不少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也擅长于生动的语言表达,他们对中外著名作家作品的解读在文学史上的定位上更有学术的权威性,这类“大家读大家”同样是重要的。但我们和广大读者一样,希望看到的是他们脱下学术的外衣,放下学理的身段,用文学的语言来生动地讲解中外文学史上的名人名篇 12 15。以小说课为代表的“作坊式”批评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代文坛不可忽略的重要文体,这类作品不仅有着修辞性的批评话语,重

25、视过程化批评,还与作家们的创作活动密不可分,而它趣味与深刻并重的表达也为不同的文学圈层建立起了沟通渠道。“作坊式”批评在展现作家们非凡的文学素养时也打破了身份的局限,让他们披上“批评家”的外衣,打开了一扇面向普通读者的文学之门。这无疑是作家们对文学的当代境遇做出的一次重要回应,笔者也相信这种回应会在社会重新激荡起文学的热潮,迎来普罗大众更响亮的回声。浙江万里学院学报参考文献:1阿尔贝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 M。赵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2.2毕飞宇小说课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17.3汤拥华.文学批评入门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2 0.4乔纳森卡勒牛

26、津通识读本:文学理论入门 M.李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5邵燕君。传统文学生产机制的危机和新型机制的生成 文艺争鸣,2 0 0 9(12):12-2 2.A“Workshop-Style Criticism that Interweaves Critical Discourse andCreative Ideas:Taking BI Feiyus Novel Class as an ExampleLIANG Jingwen(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Abstract:Compared to academic c

27、riticism,the“workshop-style criticism represented by Novel Class notonly innovates in explanatory methods,but also focuses on entering the text from the writing process incritical methods,showcasing the authors heterogeneous critical perspective.At the same time,due to theauthors identity as the sub

28、ject of criticism,the Novel Class also demonstrates the authors creative con-cepts from both the overall structure and details,explaining the basic methods of novel creation.In to-days society where literature is gradually marginalized,the“workshop style criticism,which intertwinescritical discourse

29、 and creative concepts,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uilding public reading and cultivat-ing new generations of writers.It not only reawakens the publics interest in classics,but also enablescommunication between literary groups from different circles.Key Words:“workshop-style criticism;Novel Class;BI Feiyu;criticism;writing(责任编辑:高伟云)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