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48882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8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学好文言文一定要走好“三步曲”第一步:喜爱文言,培养兴趣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要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平时课后要主动地阅读文言文,可以阅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或者以前曾经从课文中学过)的成语故事,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自己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第二步:读好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同现代文的学习一样,需要从整体入手,也就是说从“

2、文”上下功夫。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文言文的朗读要求: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第三步:读懂文言文怎样读懂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同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只要走好上述的“三步

3、曲”,相信小学生学好文言文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学习文言文技巧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 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古今异义。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

4、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2断句 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

5、语来判断。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3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

6、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具体来说,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补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谓语、主语、宾语等,要视情况补充完整。 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过来。适当增减。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练,言简意丰,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

7、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4多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尤其是反复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脱离语言环境,干巴巴地去记一些语法规则是很难达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多读可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语感,以达到能够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们对文言文有丰富的感性知识。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阅读可以充分地领略古文的音乐美,增加学习的兴趣。文言文基础知识常用虚词用法之 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助词,有时也用作动词。一、用作代词1“之”常作第三人称代

8、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在句中作宾语。例如: (1)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它,他们不好的地方就 改正它。2有时也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我(们)”、“你(们)”。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您要怜悯(我)而让我活下去吗?3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或远指,相当于“这”、“这样的”、“那”、“那样的”。例如:(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

9、)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二、用作助词 1“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例如(1)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里面,再不医治,将会更 加严重。 (2)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永州的百姓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2“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例如: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呀。(2)而两狼之并趋如故。(狼)但是两只狼一起追赶(仍然)像先前一样。 3“之”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

10、是宾语提前的标志。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例如:(1)何陋之有?(陋室铭)有什么简陋的呢?(2)惟弃秋之为听。(弃秋)只听弈秋的讲解。4“之”用在表示时间久暂的单音词或不及物动词之后,起调整音节或舒缓语气的作用,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可不译。例如:(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好一会儿,(狼的)眼睛好象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2)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庄公将要击鼓进军。三、用作动词 “之”用作动词,充当谓语,相当于“去”、“往”、“到”。例如: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陈胜)又暗地让吴广到驻地附近杂草丛生的神庙里。(2)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我

11、想去南海,(你看)怎么样? 者 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常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词。一、用作助词1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宾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有指代作用。相当于“的人”、“的事物”。例如: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这不是离我们远的东西看着就小,离我们近的东西看着就大吗?(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徒步行走的人在树下休息。2“者”跟它前面的词语组成比况性结构,用在句末,表示相似于某种状况,常与“若”、”似”配合使用,相当于“象样子”。“象似的”。例如:(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但是(老虎)来回观察毛驴,觉得(毛驴

12、)象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2)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他说着这些话,脸上好象很悲伤的样子。3、用在数词的后面,一般指几种人或事物。例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心理,也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理活动。二、用作语气词1用在判断句中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2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有时:语前加一“有”字,形成“有者”的格式。一般可不译也可译为“的”。例如:(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有(个)

13、姓蒋的独享那(捕蛇的)利益三代了。3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句末,把结果或现象提示出来,后一分句申述原因或理由。例如:(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虽然如此),但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占有天时不如占有地利(更重要)。(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活板)不用木料做字模,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了。所 用作助词,偶尔也用作名词。一、用作助词1“所”字经常用在动词、动宾词组或形容词之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有指代作用。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相当于“的(人、事、地方)”,或“所的(人、事、地方)”。例如: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14、)这个(打渔)人一件一件地为(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了自己听到的事。(2)衣食所安。(曹刿论战)衣物食品这类安身的东西。2“所”用在动词前,后面再加上“者”构成“所者”格式,译法与不加“者”同。例如:(1)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刻舟求剑)船停下来了,就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2)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冯婉贞)傍晚的时候,所杀死的敌人大约百十来人。3“所”用在介词“以,从、为、由”等之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一般可充当主语、宾语或判断句的谓语,可分别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人物、处所、原因以及方式方法等等。相当于“的人”、“的地方”、“用方法”和“的原因”。例如:(1)是

15、吾剑之所从坠。 (刻舟求剑)这儿(是)我的剑掉入水中的地方。 句中的“所从”,即“从所”,表处所。(2)行拂乱其所为。(孟子二章)(上天)用种种行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句中的“所为”,即所做的事情,表动作行为。(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和尽忠陛下的职责。 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凭借。(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原因。4“所”与介词“为”配合,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所”不译,“为”可译作“被”。例如: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

16、板)毕升死后,他的那些印模被我的弟侄们得到了,至今还(一直)保存着。5“所”常与“有、无、何”结合,组成“有所”、“无所”、“何所”的格式,相当于“有什么”、“无什么”、“所什么”。例如:(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种没有的。(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未兰诗)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问姑娘想念的是什么?姑娘没有什么思念的,姑娘也没有什么想念的。6“所”用在数量词之后,表示概数。相当于“左右”、“上下”。例如:从弟子女十人所。(西门豹治邺)跟随的女徒弟约十人左右。二、用作名词,表示处所、方位。例如: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

17、所(出师表)一定能使军队内部团结一致,好的差的各得其所。而 用作连词。是文言文中起关联作用的虚词,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它连接的两个部分,或表示并列、相承的关系,或表示转折、递进的关系。有时也表示修饰的关系。“而”偶尔还可用作代词,但在初中文言课文中尚未出现过,故此项不作例释。1“而”表示前后相承关系,相当于“就”。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第一次击鼓,官兵的士气就上来了;第二次击鼓,士气就逐渐衰退;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2“而”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有时也可不译。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永州的郊野出产(一种

18、)奇异的毒蛇,黑色的身体,带有白色的花纹。3“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但是”。例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千里马(是会)常常有的,可是(识马的)伯乐(却)不(会)常常有。4“而”表示条件、因果关系,连接的两项,或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相当于“那么就”、“因而就”等。例如: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答司马谏议书)名称和实际是否相符的问题已经明白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就弄清楚了。5“而”表示假设关系,一般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例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各位如果有(这个杀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所向)就可以了。6“而”表示修饰关系,它所连接的

19、两项,具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即前项是后项的状语。相当于“着”、“地”。有时也可不译。例如;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河曲的智叟笑着劝阻他。 (2)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清晨前往,傍晚返回。则 在文盲文中常用作连词,连接动词和动词性词组,连接分句与分句,表示承接关系或转折关系。有时也用阼副词。一、用作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例如:(1)沾水则高低不平。(活板)沾上水就会高低不平。(2)吾恂恂而起,视其击,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我提心吊胆地爬起身,看看那瓦罐,我的蛇还在里面,就放心地睡觉了。2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反

20、而”等。例如:(l)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反而非常快速。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差役上,(我的死)比起我乡邻的死来,却已经在后边了。3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相当于“假如”、“如果”。为与前一分句的“苟、若、如、向”等假设词相呼应,可以译作“如果就”或“假如那么。”例如: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如果从前我不做(捕蛇)这种差役,就早已经困苦不堪了。4表示选择关系,与非”组成非则”句式,相当于“不是就是”例如: 非死则徒尔。(捕蛇者说)不是死了,就是搬迁了。 二、用作副词“则”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和

21、谓语之间,加强判断语气,相当于“是”、“就是”、“原来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这就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以 在文盲文中主要用作介词、连词,偶尔也用作副词、代词,与“为”字配合,组成“以为”或“以为”的格式,可以用作动词。一、用作介词 “以”作介词用时,跟后面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工具、凭借、原因和依据等。1、表示工具时,相当于“拿”、“用”、“把”。例如;(1)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拿当代的大事询问我。(2)以草火烧,瞬息可成。(活板)用柴火烧烤,一会儿就可制成。2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事物,相当于“凭”,“按照”、“根据”。例如:(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

22、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它的是非),也一定按照实情(去处理)。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多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相当于“因”、“因为”、“由于”等。例如:(1)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可是我由于捕蛇独自活了下采。(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他们)不因客观环境(称心)就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二、用作连词1连接两个分句,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例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

23、家)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皇帝)的缘故,皇上就派(他)到外面去带兵。2连接两个动词或词组,表示目的,相当于“来”、“用来”、“以便”等。例如,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一只狼正在柴禾堆中掏洞,打算将钻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2)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载这件事。3连接两个动词或词组,表示结果,相当于“以致”、“因为”等。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陛下)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下臣)忠心进谏的言路啊。4。“以”用在偏句开头,表示假设,相当于“假如”、“如果”。例如: 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如果咬

24、了人,(谁都)没有防治它的办法。5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行动的方式,相当于“而”,可不译。例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贵州没有驴,有好事的人用船装着运进去。6“以”与“是”组成顺承连词,构成“是以”或“以是”的格式,相当于“因此,。例如:(1)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见蔡桓公)(桓侯的病)现在已深入到骨髓,我因此不再说话了。(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因此大家公议推举向宠作中部总督,7“以”连接“上”、 “下”、 “往”、 “来”、 “东”、 “西”、“南”、“北”等词,表示方向,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作“以”、“往”等。例如:(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25、我)接受任命以来,日夜忧愁叹息。(2)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陈涉世家)(陈胜)就命令符离人葛婴率领军队攻取蕲县以东的地区。三、用作副词 “以”用在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极高,相当于“太”、“甚”。例如: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士兵们买了鱼烧来吃,得到鱼肚里的那张字条,本来(就)觉得事情太奇怪了。四、用作代词 “以”作近指代词用,相当于“这”、“这么”。例如: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那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即使骑着奔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呀。 五、“以”与“为”配合,用作动词1“以”与“为”结合,构成“以为”,“以为”的格式,相当于“认为”。

26、例如:(1)以为妙绝。(口技)(都)认为(表演得)妙极了。(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有的认为死了,有的认为跑了。 (3)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我认为宫廷里的事务。(4)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我认为大王的攻打宋国,同这个人害偷窃病一样。2“以”与“为”结合,构成“以为”、“以为”的,式,相当于“拿(用、把)当作”。例如:(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但是捉到蛇把它杀死晾干后,拿它当作药饵。(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好大好大的家伙啊,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3)子墨子孵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子墨子解下衣带圈起来算是一座城,拿木片

27、当作(守城的)器械。其 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副词、连词和助词。一、用作代词1“其”用作代词,指代人、事、物。表他称的相当“他(们)”、“他(们)的”、“她(们)”、“她(们)的”、“它(们)的”。在句子中主要作定语。例如:(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饲养马的人不晓得按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养啊。(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避之。 (曹刿论战)我(下车)看见他们的车迹乱了,(登上车又)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才去追击他们。2“其”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其中”。如: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稍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其中一只狼象狗一样坐在(屠户)

28、的前面。(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这(或“那”)人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象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二、用作语气副词1“其”用于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也许”等。例如: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也许(或“大概”)一定会说:“要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要在天下人安乐之后才安乐”吧!2“其”用于表示疑问、反问或转折语气,相当于“难道”、“又”、“那”等。有时也可不译。例如:(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凭(你)年迈所剩的余力,并不能去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2)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

29、竞火器,其何能胜?(冯婉贞)我们村(周围)千里都是平原,却和他们的枪炮对抗,那怎么能取胜呢? 三、用作连词 “其”作连词,用于抉择的问句,表示选择,相当于“是还是”。例如:呜乎!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唉1是真的没(千里)马呢?还是确实不知遭什么叫(千里)马呢? 乃 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副词和代词。 一、用作副词1表示相承关系,相当于“就”、“于是”、“才”。例如:(1)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活板)打算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才(在铁框子里)密密地排上字模。 (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以前)废置的事都兴

30、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整岳阳楼。 2表示判断语气的,相当于“是”或“本来是”。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应当立为国君的本来是公子扶苏。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竟”、“竟然”。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桃花源中人)问(渔人)如今是哪朝哪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二、用作代词“乃”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你的”。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宋王朝的军队北伐收复中原的时候,祭祖时不要忘了告诉你的父亲。于 文盲文中常用作介词,由它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常放在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在翻译时应提到谓语前

31、充当状语如果“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在句中用作状语,翻译时位置可以不动。1用在动词之后,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相当于“在”、到”。例如: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与齐国军队)在长勺交战。(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2用在动词之后,时间名词之前,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作补语,相当于“在(到)时候”。例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捕蛇者说)自从我家三代居住(在)这个乡里,算到现在有六十年了。3介绍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对于“对”, “对于”、“向”、“给”等。有时可不译,有时也可译作“跟”。例如:(1)操

32、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握蛇的山神听到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把)这件事报告给天帝。(2)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我打算告诉给掌管收租税的官吏。4用在形容词之后,介绍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比”。例如:苛政猛干虎也。(捕蛇者说,)残暴的政治比老虎还凶猛啊。5、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介绍出范围,相当于“在方面”。例如: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楚国在土地方面有余而在人口方面却不足。夫 用作助词,有时也用作代词。一、用作助词1用作发语词,放在句首,引起议论或强调的作用。可不译。例如;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打仗是靠勇气的。 “夫和别的字连用,组成“若夫”、“且夫

33、”等,放在句首,也表示引起议论。相当于“像那”、“要说那”的意思。例如: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像那连绵的阴雨密密麻麻地下着,一连几个月不放晴。2用在句末,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相当于“呀”,“了”、“吧”。例如:今若是焉,悲夫!(黔之驴)(毛驴)现在象这样(被老虎吃掉)了,可悲呀1二、用作代词 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些”、“那、那些”等,例如: 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叶公好龙)(叶公)是喜欢那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 三、用作名词 用作普通名词时,“夫”是成年男子的通称,女子的配偶,丈夫,旧时指从事体力劳动或被役使的人,如车夫、马夫、渔夫、役夫、民夫等等。例如:既而儿醒,大啼

34、。夫亦醒。(口技)不一会儿,小儿于(也被)惊醒了,大声啼哭。(她的)丈夫也醒了。(也) 用作语气助词。1用在句尾,表示加强判断和解释的语气,翻译时加判断词“是”,或以“呵”、“呀”对译。例如: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子子孙孙,代代相传,是没有穷尽的。 2用在句尾,表示加强肯定或否定的语气,相当于“啊”、“是的”。例如: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小恩小惠不能普及到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3用在疑问、反诘句末,表示疑问、反诘语气,相当于“呢”。例如: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想要它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用在句尾,表示命令或祈使语气,

35、相当于“啊”、“呀”,也可不译。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这里的情况)不能和外面的人讲啊15、用在主语或时间名词及状语之后,或复句的前一分句的句尾,起停顿作用,可以不译。例如;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 (黔之驴)(驴)形体的庞大好像有美德,声音的宏亮好像有本领。乎 常用作语气助词或介词。一、用作语气助词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和“呢”。例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怨恨(捕蛇)这个差使吗?2用在句末,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现在逃亡也是死,发动大事(指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吧! “乎”与表

36、示测度语气的副词“其”、“得无”等连用,在测度语中含有委婉的反诘语气。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够没有不同吗?3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呢”。例如;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有比这毒蛇还厉害的呢4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不亦乎”的句式是一种习惯的委婉反诘用法。相当于“吗”、“呢”、“吧”。例如: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象这样去打捞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乎”与表示反诘语气的副词“岂”、“宁”或与表示肯定语气的副词“敢”等连用,构成“岂乎”、“宁乎”、“敢乎”的句式,加强反诘语气,相当于“

37、呢”、“吗”。例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二、用作介词 “乎”有时用在句子中间,同“于”字,相当于“在”。例如:今虽死乎此。(捕蛇者说,(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差使上。焉 语气助词,有时也用作代词或兼词。一、用作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肯定,感叹或疑问的语气,相当于“了”、“呢”,或不译。例如:(1)今其宣十无一焉。(捕蛇者说)现在他们的家十(家)没有一(家)了。 (2)虽我之死,有于存焉。(愚公移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呢,二、用作代词1 用作疑问代词,通“安”,常用在反诘句中的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哪里”、“哪儿”、“怎么”等。例如:且焉置土

38、石?(愚公移山)况且往哪儿堆放泥土和石块?2用作人称代词,代事物,同“之”,相当于“它”。例如;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我)小心地喂养它,到(规定献蛇的)时候交上它。三、用作兼词 “焉”用于句末,有时还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的含义,相当于“于之”、“于是”、“于其”。介词“于”表处所。“之”、“是”、“其”是指示代词。可译作“在这里”、“在哪里”、“在其中”等。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六则)三个人同行,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哉) 用作语气助词。1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例如: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啊!(王叔远)的技艺也真是太灵巧奇妙了啊!2句中如有

39、疑问代词,“哉”在句末即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例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之人的心理活动,(我想)也许会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理,为什么呢?3“哉”常与“岂”、“安”等配合使用,构成“岂哉”、“安哉”的句式,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呢”、“难道(哪里)吗(呢)”,“怎么呢”等。例如:(1)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哪里象我的乡邻天天有死亡的威胁呢!(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矣 语气助词,1“矣”用在陈述句句末、,相当于“了”、“啦”。又有表已然、将然和由假设推出必然之分,表已然,有“

40、已经”的意思,表将然,有“将要”、“就要”的意思;表假设推出必然,有“如果那么就”的意思。例如: (1)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表已经发生过的事情)(2)小敌去,大敌来矣。(冯婉贞)小股的敌人撤走了,大股的敌人就要来了。 (表将要发生的事情)(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如果我不做这个捕蛇的差使,那么早就已经困苦不堪了。(由假设推出必然)2“矣”用在感叹句句末,相当于“啊”、“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你太不聪明了!3句中有疑问代词时,“矣”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例如:事将奈何矣?(触誊说赵太后)事情将怎么办呢? 4用

41、在祈使句句末,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例如:须叟,豹曰:“廷椽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西门豹治邺)一会儿,西门豹说;“廷椽起来吧,看样子河伯留客很久,你们都散去回家吧!”5用在句中,或前一分句句末,表示停顿语气,以引起下文,相当于“啊”、“了”。例如: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刻舟求剑)船已经行进了,可剑却是不走的。 对以上部分文言虚词的特点和用法,只作了扼要的介绍和归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学习文言课文时,要多留意虚词的用法。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虚词一旦离开了具体的文句,就难于确定它的意义和用法。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以期更广、更深地理解和把握文言虚词的特点、解释和用法。(一) 周

42、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守以卑者 ( ) (2)博闻强记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3. 周公要告诫儿子的是

43、: (用原句回答) 4. 读了本文,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1)谦卑(2)强大 2、不谦虚谨慎而失去天下,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 3、子无以鲁国骄士 4、一个人,不管身份、地位如何,都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 (二)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

44、不知马也!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食马者 ( ) (2)力不足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 概括前两个段落的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4.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参考答案】 1、(1)同“饲”,喂养(2)充足 2、拿着马鞭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呀!” 3、第一段: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段: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4、世上不是没有人才,要害在于首先要有识才之人 (三)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 阅十余岁 ( ) (2)是非木柿 ( ) 2. 、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3、“以为顺流下矣”表现了僧人的什么特点? 4、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