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渑池县等幅新开工项目立项建议书.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486133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76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渑池县等幅新开工项目立项建议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渑池县等幅新开工项目立项建议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开工项目立项建议书 工作项目名称:1∶5万古城幅(I49E006016)、北段村幅(I49007016)、观音堂幅(I49008015)、渑池县幅(I49008016)区域地质调查 工作项目负责人:杜凤军 承担单位名称: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计划项目名称:豫西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 实施单位名称: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日 期:2010年4月12日 24 目 录 一、概况 1 二、项目起至时间 1 三、立项依据和背景 1 四、以往工作程度 8 五、目标任务及实现的可行性论述 9 六、技术路线、技术方法 10 七、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分年度工作安排建议 11 八、预期成果 13 九、主要实物工作量 13 十、质量保证 14 十一、组织管理 14 十二、经费预算 15 十三、单位资质情况 21 十四、附图 23 一、概况 1.项目名称:1∶5万古城幅(I49E006016)、北段村幅(I49007016)、观音堂幅(I49008015)、渑池县幅(I49008016)区域地质调查 2.承担单位: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二、项目起至时间 1.项目起至时间 2010年1月~2012年12月 2.项目所述计划项目的工作周期 2010年1月~2015年12月 三、立项依据和背景 1.立项依据 (1)上级文件依据 根据国土资源部2010年2月5日专题业务会议精神,按照“地质矿产保障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中国地调局于2010年4月12日下发了《关于做好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启动项目总体方案编制和论证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项目总体方案的编制和论证工作。 (2)工作区矿产资源丰富,为河南省重要矿产的之一 铁、铝、煤是河南省优势矿产,工作区位于嵩山—箕山铝土矿成矿带西延带上。工作区有大型煤矿3处,中型煤矿2处,小型煤矿1处;中型铁矿1处,小型铁矿4处,大型铝土矿3处,中型铝土矿3处,大型玻璃用石英砂岩矿1处,小型水泥矿3处,大型铸型砂矿1处,大型耐火粘土矿1处,重晶石矿点2处。近年来,在渑池县浅覆盖区发现了大量的煤矿和铝土矿床(如渑池县礼庄寨特大型铝土矿),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 (3)工作区为1∶5万区域地质调查空白区,与基础地质有关的问题尚未解决。 ①有些地层划分及时代归属尚未解决,主要是缺乏古生物等资料,时代归属依据不充分,如上寒武统、延长群、白垩系等。 ②区内出露的小岩体没有时代归属依据,与成矿关系不明。 ③地质构造尚未查明,如白埠镇逆冲断裂是区域上的三门峡-鲁山断裂的一部分,其构造样式、活动期次及逆冲断裂之下的地层等研究不够;再如青地崖走滑断裂,向南东延伸到新安马沟、宜阳周村一带,也是一条较大规模的断裂,但在区内向北西方向延伸情况不明。 ④渑池县城附近为大面积的第四系覆盖区,覆盖在其下的煤、铁、铝等资源尚不清楚。 ⑤黛眉寨铁矿成因需要进一步研究,前人多认为属沉积成因,与铁矿伴随的有重晶石矿出现,现在有人提出可能与火山物资有关。 ⑥东洪阳一带缺失石炭纪地层,可能为断层错断,需要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研究。 ⑦西山底断裂西段对铝土矿及煤矿控制作用不明。 ⑧古城一带的新生代沉积盆地特征需要进一步研究。 (4)工作区北部山清水秀,地质遗迹众多 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座落与工作区中南部,北部地区有黛眉山国家级地质公园,地貌景观观赏性很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黄河两岸地形差别较大,是地质灾害多发区,需要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 2.地质背景 工作区位于华北陆块南部,地层发育,岩浆活动较弱,地质构造复杂,具有长期构造演化历史。 地理拐点坐标111°45′,35°10′;112°00′,35°10′;112°00′,34°40′;111°30′,34°40′;111°30′,34°50′;111°45′,34°50′;总面积为1691km2。 (1)地层 区内地层以中元古界蓟县系汝阳群、洛峪群、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等沉积地层为主,少部分为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火山地层。 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 仅出露马家河组,出露于工作区北部的黛眉寨、赵沟一带及落峪、等地,主要岩性为紫红色、灰绿色安山岩、辉石安山岩,夹紫红色泥灰岩、泥岩等,厚1425~1746m。 中元古界蓟县系汝阳群 不整合于熊耳群之上,其上被新元古界青白口系洛峪群平行不整合覆盖。出露于工作区中部的北段村—牛心坡一带,由下而上分为云梦山组、白草坪组和北大尖组。 云梦山组:厚155.7~199.6m,横向上分布稳定,主要岩性为紫红色、灰白色厚-巨厚层中-粗粒石英砂岩,紫红色、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少量紫红色薄-中层含砾细粒石英砂岩和紫红色泥岩。下部发育双向交错层理和低角度交错层理发育,上部发育低角度交错层理和槽状层理。本组是赤铁矿的主要含矿层位。 白草坪组:厚61.5~131.1m,以大量紫红色泥岩发育为特征。下部主要岩性为紫红色泥岩,粉砂岩,夹细粒石英砂岩;中部主要岩性为紫红色泥岩、灰白色中-粗粒石英砂岩,灰白色砂屑白云岩、白云质石英砂岩;上部主要岩性为紫红色泥岩,灰白色、暗红色含砾粗粒石英砂岩,细-中粒石英砂岩,灰白色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含海绿石岩屑石英砂岩等。石英砂岩、砂屑白云岩中槽状层理发育。 北大尖组:厚175~338m,主要为灰白色、浅肉红色中厚—巨厚层细粒石英砂岩、细粒海绿石石英砂岩,中-厚层细粒(含海绿石)长石石英砂岩和紫红色泥岩。自下而发育低角度交错层理、槽状层理、平行层理。上部厚79.6~176.25m,主要为灰白色、浅肉红色中-厚层细-中粒石英砂岩、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发育冲洗交错层理和槽状层理及平行层理。 中元古界蓟县系洛峪群 平行不整合于汝阳群之上,其上被寒武系平行不整合覆盖,出露于渑池窑坡~马头山一带,自下而上分为崔庄组、三教堂组和洛峪口组。 崔庄组:厚138~186m。下部主要为灰白色厚层细粒石英砂岩、灰白色薄-中层细粒石英砂岩,上部为灰黑色、灰绿色、紫红色泥岩,少量褐红色、灰黄色薄层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 三教堂组:是玻璃用石英砂矿主要含矿层位,厚22~47m。主要岩性为灰白色、紫红色、浅肉红色中层细粒石英砂岩,浅肉红色、紫红色厚-巨厚层细粒石英砂岩,地貌上多形成单面山。 洛峪口组:厚75~170m。下部主要岩性为灰黑色、灰绿色、紫红色泥岩;中部为土黄色、浅红色巨厚层叠层石细晶白云岩,细晶白云岩、紫红色中层砂屑细晶白云岩;上部为紫红色泥岩、砂屑细晶白云岩、细晶白云岩。 寒武系 平行不整合于汝阳群之上,其上北奥陶系马家沟组平行不整合覆盖,自下而上分为辛集组、朱砂洞组、馒头组、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和三山子组。 辛集组:厚约12m。底部为灰黄色中层角砾岩,下部为灰白色厚、中层粗—中粒岩屑石英砂岩,上部为紫红色薄-中层白云岩化灰岩夹含砾细粒钙质石英砂岩。 朱砂洞组:厚约20m。下部及上部为浅灰色叠层石灰岩与白云岩互层,中部为浅灰色厚层豹皮状灰岩夹灰质白云岩。含三叶虫Redlichia sp.。 馒头组:厚约270m,下部为灰黄、紫红色泥晶灰岩,夹少量灰色厚层砾屑、砂屑灰岩及叠层石灰岩;中部为灰黄色泥质粉砂岩、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浅灰色鲕粒灰岩,夹暗紫红色薄板状细粒岩屑杂砂岩;上部以紫红色粉砂质页岩为主,夹灰色鲕粒灰岩、含海绿石细粒岩屑石英砂岩;顶部暗紫红色页岩与灰色厚层泥质条带鲕粒灰岩互层。中上部含丰富三叶虫化石,主要有Probowmaniella sp.,Psilostracus obseletus, Chengshanaspis chengshanensis, Honanaspis sp., Tengfengia sp. ,Leiaspis sp. ,Sunapis laevis, Honania sp., Gangdeeria sp.,Zhongtiaoshanaspis rara,Gangdeeria neimengguensis, Bailiella lata ,Tengfengia sp.,Crepicephalina ruichengensis等。 张夏组:为水泥灰岩矿的主要含矿层位,厚约146m,下部为青灰色泥晶灰岩和青灰色生物屑鲕粒灰岩,中部为褐灰色厚层余鲕粒细晶白云岩上部为鲕粒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含三叶虫化石:Yujinia sp. ,Solenparia sp., Ttaitzuia ? sp., Anomocarella sp.,Taitzuia sp.,Peishania sp.等。 崮山组:为白云岩矿的主要含矿层位,厚约83m。下部为灰黄色泥质条带细晶白云岩、鲕粒细晶白云岩,中部为灰色鲕粒细晶白云岩;上部为灰色厚层-巨厚层含藻屑鲕粒细晶白云岩、含硅质团块或条带中-粗晶白云岩。含三叶虫:Blackwelderia sp.;腕足类:Obolus sp.。 炒米店组:厚约88.6m下部为浅灰黄色泥质条带砾屑砂屑细晶白云岩、泥质细晶白云岩;上部为灰红色鲕粒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含三叶虫 Changshania sp., Chuangia transversalis Kobayashi , Chuangiella sp., Prochuangia sp.。 三山子组:厚33.6m,为浅灰红色厚层含燧石团块或条带中细晶白云岩与淡灰红色厚层中细晶白云岩互层。 奥陶系 仅出露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与下伏寒武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上被石炭系本溪组平行不整合覆盖,厚90~150m。分布于解元庙、古城南、杨洼村一带,底部为为灰黄色中层硅质岩质角砾岩,下部为灰黄色含泥质白云岩;中下部为青灰色厚层泥晶灰岩夹灰黄色含泥质白云岩。中上部为灰黄色白云岩浅灰色厚层粉晶白云岩为主;上部为青灰色厚层一巨厚层状泥晶灰岩夹青灰色巨厚层状泥晶灰岩。含头足类:Armenoceras cf. coulingi(Grabau), A. tateiwai, A. cf. tateiwai , A. cf yixianensis, Atinoceras sp.及牙形石化石。 石炭系 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或寒武系之上,出露于解元庙、杨洼村、南坻坞等地,自下而上分为本溪组和太原组。 本溪组:是赤铁矿、黄铁矿、铝土矿及耐火粘土矿的主要含矿层位,厚约15m。底部为杂色铁铝质泥岩和铁质铝土岩,下部为灰白色块状铝土岩和浅灰色铁铝质岩,上部为杂色铁铝质泥岩及灰黑色炭质泥岩。 太原组:厚约26m。下部为生物屑灰岩夹少量泥岩,中部为灰褐色中细粒长石砂岩和铝土质泥岩,上部为含生物屑灰岩夹钙质泥岩,顶部为灰黑色硅质岩。蜓类化石主要有:Sphaeroschwageria subrotumde, S . acuta , Rugosofusulina diecta , R. extensa , Quasifusulina longmenensis , Triticites chinensis , T. henanensis,腕足类:Neochonetes granulifera,N. carbonifera, N. sp, Dictyolostus sp. Entchetina glocosa等 二叠系 整合于石炭系之上,出露于解元庙、东岭、发科岭、西洪阳等地,由下而上分为山西组、石盒子组、孙家沟组。 山西组:为煤矿(二1煤)主要含矿层位,厚56~67米,区域上其厚度变化不大。岩性组合为灰黄、紫红、灰色泥岩和灰黄、灰色粉砂质泥岩,粉砂质夹灰黄灰褐色细粒岩屑石英砂岩砂岩、及灰白色大占砂岩。主要有Emplectopteridum alatum,Emplectopteris triangularis ,Sphenophyllum sp , Alethoperis asendens , Cordaites principallis , Tingia carbonica,Pecopteris taiyuanensis. 石盒子组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小风口段、云盖山段和平顶山段。 小风口段:为煤矿次要含矿层位,厚约260m。底部为灰绿色厚层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砂锅窑砂岩),向上为灰黄、灰、紫红色泥岩、灰黄色粉砂质泥岩夹灰绿、灰黄、黄绿色细粒砂岩。植物化石:Taeniopteris multirervis,T. sp., Lobatannularia crassineria , Peopteris orientalioides ,P. sp ., Tingiostachya sp . Lobatannularia crassinervis, L. linearifolia , L. ensifolia, Compsopteris ellipticus , Fascipteris hallei ,F. cathaysiatus ,Gigantonoclean cathaysiana , G. sp. , Cladophlebis deltata , Calamites sp.等。 云盖山段:厚70~160m。底部为灰白色厚层含砾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田家沟砂岩),向上为灰、灰黄色、暗紫红色及紫斑泥岩、粉砂质泥岩和少量灰黄色粉砂岩夹灰黄色细粒砂岩及薄层炭质泥岩(煤层)。含植物化石Gigantoqteris nicotianefolia ,Lobatatannularia multifolia ,L.lingulata,Pecopteris anderssonii,P. norinii,P. lativenosa,等。 平顶山段:厚20~40m。为一套灰白色厚-巨厚层粗-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含砾粒粗,发育槽状或楔状交错层理或冲洗交错层理。 石千峰群孙家沟组:厚60~200m。下部为紫红色泥岩夹绿色泥岩及灰红、灰黄色细粒岩屑砂岩,上部为紫红色泥岩夹灰红色薄层泥质粉晶灰岩及少量灰绿色粉砂岩,顶部紫红色泥岩夹薄层钙质细粒长石岩屑砂岩。 三叠系 与下伏二叠系整合接触,分布于义马常窑、郭家山、上沟等地,自下而上分为石千峰群刘家沟组和和尚沟组、二马营组、延长群的油房庄组、椿树腰组和谭庄组。 刘家沟组:主要岩性为浅红色、灰红色中厚层细粒岩屑石英砂岩,细粒石英砂岩,浅红色、灰红色薄层泥质(或泥质)粉砂岩,砖红色细砂质粉砂岩,暗紫红色薄层泥岩,浅红色中层含砾不等粒石英砂岩及少量灰红色中层钙质砾岩。厚约189m 和尚沟组:主要岩性为淡红色薄层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鲜红色泥岩,褐红色、灰红色中层细粒岩屑砂岩,褐红色中层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及少量的灰红色中层砾岩。厚度大于98m,含植物化石:Neocalamites sp., N. shanxiensis , N. cf. shanxiensis , Metalpidodendron xiabanchengensis,Pletaspremum cf . usense, Crematopteris sp ., Phyllotheca sp .,Pleuromeia cf. jiaochengensis,Yuccites sp., Samaropsis milleiri,Phyllotheca? yaoertouensis, Cardiocarpus sp.。 二马营组:底部为厚约15m的一层灰绿色中厚层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底部含泥砾,水平层理,楔状层理发育,并以此为标志与下伏和尚组分界,主要岩性为灰绿色厚-中层细粒长石岩屑砂岩,灰红色、灰绿色中-薄层细粒岩屑砂岩,暗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含钙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厚约230m,植物化石Pecopteris sp. 油房庄组:厚约350m。主要岩性为浅肉红色中层细粒长石砂岩、灰绿色、灰红色中层钙质长石砂岩,灰红色薄层泥质粉砂岩,暗紫红色薄层粉砂质泥岩,植物化石:Equistites sp , Neocalamites sp., Cladophlelus raciborshii , C. sp.,Daneapsis fecundadeng . 椿树腰组:厚约817m。主要为灰绿色、黄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含植物Neocalamites sp., Equistites sarrani ,Cladophlebis sp.等。 谭庄组:厚约435m。岩性为棕黄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含植物Neocalamites carerei , N. sp., Cladophlelus shensiensis,C. sp.,Baiera gracilis等。 侏罗系 与下伏三叠系为整合接触,分布于义马常村,在渑池县南零星出露,出露地层为下侏罗统义马组。 义马组:为工作区煤矿主要含矿层位,下部为灰色粉砂岩夹石英砂岩及厚煤层,上部为灰黑色泥岩夹粉砂岩及薄煤层,含植物Cladophlebis aiatica,Coniopteris burejensis,Nilssonia orientalis, Ginkgoites digitata,G. magnifolius,G. sibiricus,G. cf. orientalis,Baiera gracilis, Equisetites yimaensis,E. latocladus manchurica,Podozamites lanceolatus, Neocalamites carrerei, Nilssonia orintalis, Phonicopsis angustifolia,厚约125m。 白垩系 出露于渑池县东南东孟村一带,下未见底,上被中新统洛阳组不整合覆盖。出露地层为东孟村组 东孟村组;灰黄、砖红、灰绿色泥质粉砂岩夹砾岩及石英砂岩,含恐龙Cainosauria sp.,Sanropoda sp.,厚196.2m。 古近系 与下伏二叠系不整合接触或断层接触,分布于工作区北部的王茅-南村和英言一带。出露地层为始新统,自下而上分为门里组、坡底组和小安组。 门里组:红色砾岩与砂岩互层,夹泥岩及石膏层,厚约535m。含介形虫Cypris decaryi,Eucypris stagnalis,E. illoformis,E. longa,Candoniella sp.,Herpetocypris sp.,Crestocypridea sp.,Cypridea sp.;腹足类Truncatella sp.,Gyraulus sp.等。 坡底组:下部红色砾岩与砂岩互层,上部紫红色、黄绿色泥岩夹石膏层,厚约614m。含介形虫Cyprinotus sp., C. cf. speciosus,Darwinula sp.,Euscypis sp.及孢粉等。 小安组:灰绿色、紫红色泥岩为主,下部夹石膏及砂岩,上部夹砂岩、泥质白云岩、炭质泥岩及薄煤层,厚约791m。含介形虫Cyprinotus speciosus,C.novellus,Cypris decaryi,C. subglobosa,Candoniella suzini,Ilyocypris aspera,I. dunschanensis,Caspiolla sp.,Eucypris stagnalis,Candona merita,Limnocythere elongate,Cyclocypris sp.及孢粉等。 新近系 中新统洛阳组:灰白色、灰红色砾岩、含砾砂岩、泥岩,夹灰岩,厚约216m。 上新统静乐组:深红色、棕红色粘土,夹钙质结核,厚10~80m。 上新统棉凹组:红色砾岩、含砾亚砂土、含砾亚粘土,厚约108m。含哺乳类Carnivora,Hipparion richthofeni等。 第四系 主要分布黄河两岸及涧河一线,由下而上划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下更新统:主要为砂层,夹粘土、亚砂土,厚0~153m。含哺乳类Dicerorhinus mercki,Stegodon sp.,Elephas meridionalis,Euctenoceros boulei,Cervidae等;植物Salix sp.,Carpinus sp.,Zelkova sp.,Acer sp.,Zizyphus sp.;孢粉Pinus sp.,Picea sp.,Abies sp.,Larix sp.,Betula sp.,Ulmus sp.,Artemisia sp.Alnus sp.,Cerpinus sp.,Celtis sp.,Populus sp.,Juglans sp.,Fagus sp.等。 中更新统:红色粘土,夹古土壤层、钙质结核和砂层,厚0~150m。 上更新统:黄土、砂、粘土,厚0~90m。 全新统:砂、卵石、亚砂土、粘土,厚0~15m。 (2)侵入岩 主要为晚侏罗世石英闪长岩、早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等,面积均很小,且出露零星。 石英闪长岩:分布于观音堂南,呈脉状产出,岩石呈灰褐、灰白、浅灰绿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少量为角闪石、黑云母,微量钾长石和石英,含量30%~35%,基质主要为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含量65%~70%。 花岗闪长斑岩:分布于南头岭一带,多呈脉状产出,岩石呈浅肉红色、灰白色等,具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钾长石,少量石英,大小为0.5~2mm,含量5%~20%,基质为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大小为0.05~0.1mm,含量80%~95%。 (3)地质构造 工作区断裂以北东向击北西西向正断层为主,少量为北西西向逆冲断裂和北西向走滑断裂。其形成时间主要为燕山期。 白埠镇逆冲断裂:位于工作区西南部,断层走向为北西西向,区内长约16km。断面倾向170°~190°,倾角为40°左右,主要表现为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马家河组逆冲到蓟县系汝阳群或洛峪群之上,西部汝阳群逆冲到寒武系之上,并形成次级断裂,寒武系逆冲到石炭系-二叠系之上。在观音堂南可见到糜棱岩化带,宽约30cm,地层发生倒转。 西山底断裂:位于黄河南岸的西山底一带,长约20km。断裂带较宽,但往往被第四系覆盖,局部可见到30m宽的破碎带,构造角砾岩发育,断面北倾,倾角大于70°,东段汝阳群直接与二叠系接触,中段为寒武系不同层位接触,西段被古近系覆盖。 青崖地走滑断裂:位于工作区东部的刘庄、牛心坡、青崖地、四龙庙一线,长约23km。断裂走向为北西向,地层切割了汝阳群与寒武系,断裂带上往往形成较宽的破碎带或沟谷,断裂带牵引小褶皱较发育。 (4)航磁异常 区内有4处丙类航磁异常,分布于熊耳群与汝阳群云梦山组接触部位,与基性岩或铁矿关系密切。 (5)地球化学异常 区内有水系地球化学异常24处,多为单元素异常,其中甲级异常2处,均为Sr异常,与汝阳群沉积岩有关;乙级异常2处,分别为Au和Bi异常,与熊耳群火山岩有关;丙级异常15处,主要有Au、Hg、B、Sr、Bi、Sb、Cd、Mo等,与中生代地层有关,丁级异常5处,有Y、F、Au、Ba等。 (6)矿产 工作区有大型煤矿4处,中型煤矿2处,小型煤矿13处;大型铝土矿3处,中型铝土矿3处,中型铁矿1处,小型铁矿5处,铁矿点4处,大型玻璃用石英砂岩矿1处,小型水泥矿3处,中型铸型砂矿1处,大型耐火粘土矿1处、矿点1处,重晶石矿点2处。 四、以往工作程度 测区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始于二十世纪初,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新中国成立之前,地质工作主要以路线调查为主。王猷、曹世禄(1932~1935年)、杨钟健、裴文中(1933年)等一批学者曾涉足测区,主要是对渑池、新安一带石炭系黄铁矿、二叠系煤矿进行调查,附有小比例尺的地质图,但精度较低,缺乏系统性资料。李悦言(1938年)在渑池、坡头、南村至垣曲进行路线调查,对区内各时代地层均匀简要描述,并在垣曲盆地第三纪地层中蔡玉哦重要化石,为本地层重要参考资料。 2. 新中国成立后至50年代末,以矿产地质调查为主。1950年韩影山等对陕县观音堂、渑池县英豪煤田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提交了报告,对本区地层、构造进行了划分。1957年河南省地质局渑池地质队对坡头一带石英砂进行了勘查,对矿区的地层、构造醉了较详细评述。同年中南煤田局149队、河南煤田局104队在观音堂—义马一带开展了煤田普查及勘探工作,对工作区内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并确定了矿区构造形态。1958年渑池县发科岭一带的铝土矿进行了勘查。同年河南省地质局豫01队对渑池黛眉寨一带的铁矿进行了普查。 3. 60年代至70年代,主要进行大规模区域地质调查阶段。60年代初,河南省地质局石油队在东部义马一带进行了1∶5万地质调查,对至今还是大地产进行了详细划分。1964年河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进行了1:20万三门峡幅区域地质调查,奠定了测区地质、构造的基础,1972年山西省地质局区测队编写了1:20万运城幅、三门峡幅运城幅地质图说明书。1976年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研究了河南省白垩纪、第三纪地层,1978年编制了1:50万河南省基岩地质图。 4. 80年代至今,主要为新一轮1:5万区调和专题研究。1996年在东邻区进行了1∶5万邵原镇幅、仓头幅、新安县幅区域地质调查,对区内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是重要的参考资料。河南省地科所对东秦岭北坡震旦亚界的研究(1981)、河南东秦岭北坡中-上元古界的研究(1988)、河南省华北地台中晚石炭世岩相古地理及铝土矿的研究(1984)、河南石炭纪和早二叠世早期地层与古生物的研究(1987)、河南省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及铅锌矿控矿环境的研究(1992)、河南华北地台南缘的推覆构造和拆离伸展构造的研究(1996),河南省区调队对河南奥陶纪牙形石的研究(1987)、河南省区域地质的研究(1989)、河南寒武系和奥陶系的研究(1991)、河南省岩石地层的研究(1997),山西区调队对山西的石炭系(1983)、二叠系(1982)、三叠系(1983)、下第三系(1983)、山西省区域地质的研究(1989)及山西省岩石地层的研究(1997)等,测区地质研究程度相对提高,主要是进行大区域研究,测区研究资料较少,但对测区地质、构造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五、目标任务及实现的可行性论述 1、目标任务 按照《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试行)》及有关的规范、指南,应用遥感解译资料,采用数字填图技术,以区域构造多呈与研究为先导,查明工作区地层、岩石、构造及其它各种地质体特征,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演化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查明区域成矿背景,为经济建设通过基础数据。 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1691平方千米。 2、可行性论述 (1)资料优势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掌握有大部分以往区域地质、区域矿产和物化探成果资料,近几年来我院承担了大量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地质资料,为本次区域地质调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工作区矿产资源丰富,为河南省重要矿产的之一 铁、铝、煤是河南省优势矿产,工作区位于嵩山—箕山铝土矿成矿带西延带上。工作区有大型煤矿3处,中型煤矿2处,小型煤矿1处;中型铁矿1处,小型铁矿4处,大型铝土矿3处,中型铝土矿3处,大型玻璃用石英砂岩矿1处,小型水泥矿3处,大型铸型砂矿1处,大型耐火粘土矿1处,重晶石矿点2处。 (3)人才优势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主要承担中央与地方财政出资的区域性、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公益性服务。事业编制500人,实有职工481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5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7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3人,河南省学科技术带头人6人,河南省地矿局拔尖人才13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46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25人。是一支人才密集、技术设备先进、地质勘查方法技术手段齐全、技术成果资料丰富、实力雄厚的全国省级骨干地质调查院之一。 建院10年来,先后承担国家与地方公益性地质项目二百余项。工作区分布河南、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多个省区,以及非洲津巴布韦、塞拉利昂、刚果(金)、赞比亚、大洋洲澳大利亚、中亚塔吉克斯坦等国,涉及的专业领域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勘查、环境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农业地质调查、旅游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地质测绘与制图、样品(矿物、岩石、珠宝、土壤、水等)分析与鉴定等。 河南地质调查院成立以来,先后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成果奖20余项,其它各类技术成果奖40余项,有3项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10项成果达国内先进水平,先后被授予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功勋集体”、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河南省人民政府高度评价我院为“我国最著名的地质劲旅之一”、“西部大开发的一支尖兵”、“全国省级地质调查院的一面旗帜”。 (4)技术设备优势 我院技术装备精良,配套齐全,现拥有加拿大凤凰公司V8多功能电法仪、美国Geometrics公司Stratagem EH4电导率成像仪、澳大利亚ALPHA公司TEMTX—32瞬变电磁仪、瑞典DIAMEC262型岩芯钻机、加拿大Atlas Copco公司CS1000 P6型岩芯钻机、德国Zeiss公司Axioskop 40 Pol透反两用偏光显微镜等一批国际上最先进的物探、钻探、岩矿鉴定仪器设备,此外还有野外数据采集仪30余台套、G856型质子磁力仪22台、全球定位仪67台、电脑277台及数十套其它常规物探、钻探、岩矿测试仪器设备。 (5)质量管理优势 区域地质调查多年来一直是河南省地质调查院从事的主要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之一,总结了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制度。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率先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现已通过三方认证,为成果质量提交奠定了可靠的保证。 已取得区域地质调查(甲级)和遥感地质调查(甲级)等地质勘查资质证书。 六、技术路线、技术方法 1.技术路线 以当代地球科学系统观和造山带新理论为指导,以区域地质构造研究为先导,在遥感技术(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上,应用数字填图(PRB)技术,采用遥感解译与地面调查相结合、地质填图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完成工作区的基础地质、铁、煤铝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旅游地质、环境地质背景、灾害地质等方面的全方位、多目标综合性地质调查与研究,提高区域地质调查与研究水平,力争在解决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方面获得新突破,并实现表达形式上的更新。 2.技术方法 按照《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所规定的具体原则,结合本工作区实际,对不同的地质实体采用不同的填图方法,解决区内存在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及环境地质问题,在调查过程中进行综合研究。 遥感解译:遥感解译分为初步解译、野外验证和综合整理三个阶段。通过初步解译,将测区内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分布及相互关系,分别标注在遥感解译图上,建立各种地质体的解译标志。然后在地质调查阶段,进行实地验证,编制遥感地质解译图,指导野外填图及找矿。 地质填图:应用数字填图技术,完成本次地质调查全程数字化。区别不同的填图单元采用不同的填图方法进行填图,沉积岩区采用岩石地层法填图;侵入岩区在填绘单元的基础上采用岩性+时代的方法确定填图单位;火山岩区采用地层-岩相双重填图法,第四系采用地质与地貌相结合的填图方法。 通过实测地质剖面,建立各类地质体空间几何关系以及地质体组合顺序,合理确定区域地质填图中各类地质体的基本填图单位,有效地把握区域地质构造框架,为解决区域地质调查需要解决的基础地质问题奠定基础。 地质观测路线以解决主要地质问题为依据,充分利用遥感解译资料,精心布置,总长度在2400km以上,以垂直区域构造线方向的穿越路线为主,适当辅以追索路线。 综合研究采用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手段进行,对不同的地质体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综合研究应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对设计编写、项目实施的起指导作用。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突出当前、考虑长远的原则。把野外调查与综合研究有机结合,做到两者统筹安排,互为补充。 七、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分年度工作安排建议 本次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类型为实测。 调查工作分三个年度进行,需要进行详细的工作研究、周密的工作计划、细致的工作部署,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才能全面完成本次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根据工作区地质地形实际,分为地质复杂区和中常区,地质中常区面积约500km2,地质复杂区面积约1191km2。 工作程序划分为五个阶段依次进行,即设计编写阶段、野外地质调查阶段、资料整理及野外验收阶段、地质报告编写阶段、成果资料汇交阶段。 1.设计编写阶段(2010年1月~2010年6月) 全面收集测区及邻区的有关地质、矿产、物探、化探等资料、前人研究成果,收集遥感数据,完成遥感影像图制作,进行遥感影像图的初步地质解译。同时进行数字地形图的制作及PRB字典库初步编写,为野外踏勘和试填图作准备。 对全区主要填图单元进行踏勘,通过踏勘,对测区地层、构造、自然地理、交通条件等情况有了大致了解,对卫星影像图解译标志进行初步验证和修改,并选择合适的基站位置,为设计编写提供依据。在野外资料整理后,对PRB字典库进行补充、完善。 设计编写在对前人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地质学新理论、按照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进行编写。设计书编写的同时,进行附图(地质研究程度图、地质草图、遥感解译地质草图,工作部署图等)的制作,设计初稿完成后,广泛征求熟悉本区情况的专家意见,提出区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工作重点,并进行认真修改后,提交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中心审查。 2. 野外地质调查阶段(2010年7月~2012年6月) 野外地质调查阶段主要任务是路线地质调查、地质剖面测制、综合研究及测区重要问题的检查,并按有关规定及时进行野外资料整理。 2010年7月~11月、2011年4月~11月、2012年4~6月为野外调查,其余时间为资料整理和综合研究。 2010年完成以工作区西南部观音堂幅为主的野外调查,面积约450km2。重点解决①白埠镇逆冲断裂带及其两侧的地质构造特征,查明两侧地层的变形特征,研究其活动时间及演化历史,并进行综合地质研究,基本确定该断裂的东延趋势,为寻找煤矿、铝土矿指明方向;②查明小侵入岩体的物质组成、时代、成因等;③研究北东向断裂与北西向断裂之间的次序关系,形成时间等。 2011年完成工作区以东南部的渑池县幅和中部的北段村幅为主的野外地质调查,面积约800km2。重点解决①青崖地走滑断裂及其两侧的地质构造特征,查明两侧地层的变形特征,研究其活动时间及演化历史;②中元古带至中生代地层划分及其标志,各时代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③汝阳群云梦山组沉积型铁矿分布层位、形成环境;④东洪阳一带地质构造特征。 2012年6月之前完成工作区北部以古城幅为主的野外地质调查,面积约441km2。重点解决①新生代盆地地层特征,划分地层单位、研究盆地形成背景和沉积环境;②查明小侵入岩体的物质组成、时代、成因及其与成矿关系③西山底断裂西段对铝土矿及煤矿控制作用。 3. 资料整理及野外验收阶段 2010年6月以后,进行各类原始资料的综合整理及研究。资料综合整理在数字填图系统中进行,按数字填图技术要求完成资料整理工作。 2012年7月进行野外验收,并对验收提出的问题进行补课。 4. 地质报告编写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2月) 首先进行全面、系统的资料整理和综合分析,编制地质图及相关图件,编写其余地质调查报告及分幅地质图说明书,于2012年12月提交最终成果验收。 5. 成果资料汇交阶段(2013年1~6月) 根据最终成果评审意见,对地质图、地质报告、分幅地质图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