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江海区消费场运行情况分析.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247613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海区消费场运行情况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海区消费场运行情况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8年江海区消费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消费是促进社会再生产的关键环节,在提高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商贸推动”战略的显现成效,民生改善工程的深入推进,和谐社会基础的进一步夯实,以及各级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的扩大内需政策的加快落实,我区消费市场步入较快发展的轨道,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更创下历史新高。消费市场在较快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消费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从态势看,消费总量持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创新高 2008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8亿元,增长39.88%,增幅比上年提高23.1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创下近年新水平。 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购买力持续增强和商贸流通市场不断完善等因素推动下,我区消费总量持续扩大,消费市场发展加快。从近年情况看,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0年4.32亿元增至2008年14.78亿元,增长了2.42倍。分阶段看,在“十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83.33%。截至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2005年总量相比,增长86.62%,只要保持双位数的增长速度,在“十一五”期间即可实现翻一番。 2001-2008年江海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消费增长速度呈后发争先态势。从2008年每月的增长速度看,我区自2月份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在1亿元以上,全年增速高位运行,增幅自3月份起居五邑各市区首位。全年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全市(19.5%)高20.38个百分点,比全省(20.3%)高19.58个百分点。与珠三角地区相比,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9市中增长最快的佛山高15.48个百分点,比增长最慢的深圳高22.28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看,我区渐现发力加速、力保领先的势头。 2008年珠三角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情况 地区 江海区 广州 深圳 珠海 佛山 东莞 中山 江门 惠州 肇庆 总量(亿元) 14.78 3140.13 2251.82 359.74 1177.84 838.23 476.95 489.34 423.36 233.81 增长(%) 39.88 21.0 17.6 19.3 24.4 20.5 20.5 19.5 19.6 18.8 (二)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市场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住宿餐饮业增长较快 批发零售业增长加快,对消费拉动有力。2008年全区批发零售业零售额增长43.61%,增幅比上年高26.96个百分点,增速分别比全市和全省高24.91和22.81个百分点,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73个百分点。全年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2.29亿元,其中批发业实现3.96亿元,零售业实现8.33亿元。批发零售业零售额所占比重上升至83.15%,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8.60%,成为拉动零售额高速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从增长速度和对消费市场的贡献度来看,批发零售业的市场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住宿餐饮消费也有较快增长。全年全区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49亿元,增长24.61%,增幅比上年高7.58个百分点,增速比全市高2.01个百分点,比全省高2.81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零售额所占比重为16.85%,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73个百分点。 (三)分规模看,批发零售业规模化发展趋势加快,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比重上升增长明显 商贸推动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区积极培育了一批以市场需求为向导、致力做大做强流通领域的规模商贸企业,2008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00亿元,增长182.92%,占批发零售业比重从上年的20.63%大幅上升至40.63%,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0.99个百分点。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业和个体户规模化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实现零售额7.30亿元,增长7.41%,占比从上年的79.37%优化至59.37%。批发零售业规模化发展趋势明显,为我区消费市场的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微观基础。 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占全区住宿餐饮业比重从上年的32.91%上升至35.52%,全年实现营业额0.88亿元,增长34.5%,比住餐业增速高9.89个百分点。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凭借价位较低和经营灵活等优势吸纳了更多市场消费,全年实现营业额1.60亿元,占比为64.48%,营业额增长19.77%,比住餐业增速低4.84个百分点。 (四)从商品销售看,石油化工制品类销售最为活跃 随着我区成品油零售点的逐渐增加,限额以上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从上年的1.12亿元迅速增加至4.38亿元,增长高达291.07%,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0.84个百分点。作为支柱产业的化工业,化工材料及制品销售畅旺,全年限额以上化工材料批零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0.7千万元,增长120%,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61个百分点。汽车类商品全年实现零售额0.39亿元,下降11.36%。随着利生汽车市场经营发展渐上轨道以及居民生活的不断殷实,汽车消费将成为我区今后消费市场的一大亮点。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6大类商品销售额占比情况看,石油及制品类占比达50.22%,比重最高。其次是化工材料及制品类,占比为30.54%。石油和化工材料两类商品销售额合计占据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市场的8成份额。汽车、文化办公用品、金属材料和其他类等4类商品占比相对较小,分别为4.68%、1.15%、6.48%和6.93%。 2008年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分类情况及所占比重 二、市场较快增长的支撑因素 (一)经济的较快增长奠定了消费市场快速发展的基础 200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71亿元,增长15.06%,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19亿元,增长11.38%。从增长速度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24.82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高28.5个百分点。在一揽子控物价、扩内需、保增长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推动下,我区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同时进一步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二)商贸战略的有效推动激活了消费市场的增长潜力 商贸推动战略成效显著,推动消费市场增长迅速。2008年下半年,在中环广场落成经营和江海区生态旅游暨美食节成功举办等一系列商贸战略推动下,我区消费市场继续激活,增长潜力迸发,各季度增速均高于全市,第三、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上半年(22.72%)高效增长的基础上稳步攀升至38.58%、39.88%,零售额增速与全市相比,从上半年的6.12个百分点进一步拉开至20.58和20.38个百分点。显然,商贸推动战略的深入实施,优化了我区的消费环境,刺激了我区消费增长,促进了我区消费市场的持续活跃。 (三)民生投入的持续扩大增强了居民的消费信心 我区全年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分别增长46.11%、23.32%和19.82%。公共财政对教育和医疗的加大投入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居民家庭在医疗和子女教育等大额支出方面的负担,社会保障体系的继续完善进一步稳定了居民对未来生活的预期。强有力的民生投入,切实地增强了居民的消费信心,有效地释放了居民的消费力,直接稳定了我区消费市场。 (四)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带动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稳步增长的城乡居民收入,为消费市场提供有力的支撑。2008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92.4元,增长12.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12元,增长12.37%。收入的提高,直接促进了消费的稳步增加,促进了即时消费需求的释放,刺激了消费市场扩容,带动了全区消费水平的提高。 三、消费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探析 2008年,我区消费市场在总体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推动下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与其他市区和周边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制约市场快速增长的因素仍然存在。 (一)消费市场规模相对偏小 我区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所占比重均有轻微上升趋势,但消费市场规模仍相对偏小。2008年,全区批发零售业增加值1.52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至7.17%,占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从2007年1.64%提高到1.93%。批发零售业所占比重相对偏低,我区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和GDP比重均列四市三区末位。从人均指标看,我区人均批零业增加值仅为807.65元/人,远低于蓬江2624.52元/人和新会3073.28元/人,差异比较明显。全区住宿餐饮业增加值2.02亿元,占第三产业和GDP的比重分别为9.53%和2.57%,占比分别提高0.64个百分点和0.08个百分点。与五邑其他市区相比,住宿餐饮业占第三产业比重比蓬江、开平、鹤山和恩平分别低3.09、6.06、1.57和3.08个百分点,列全市第五位。人均住餐业增加值1074.28元/人,略高于新会905.82元/人,但与蓬江2928.41元/人的平均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通过横向对比发现,拉动我区经济增长的“消费马车”跑得比较快,但“乘载量”有待扩容,我区的消费市场规模还需进一步扩大。 2008年五邑地区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对比情况 地区 批零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批零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 人均批零业增加值 (元/人) 住餐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住餐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 人均住餐业增加值 (元/人) 蓬江区 4.96 11.31 2624.52 5.54 12.62 2928.41 江海区 1.93 7.17 807.65 2.57 9.53 1074.28 新会区 7.34 24.42 3073.28 2.16 7.19 905.82 台山 5.46 18.67 998.94 2.18 7.47 400.16 开平 8.91 23.29 2259.31 5.96 15.59 1512.17 鹤山 11.80 32.50 3437.59 4.03 11.10 1173.54 恩平 6.35 12.97 1094.54 6.17 12.61 1062.80 (二)专业市场的缺位制约地区商贸经济规模的壮大 专业市场在有效组织供求、衔接产需、促进商贸流通、刺激消费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环顾珠三角地区的专业工业区镇,在相关产业的带动下大都培育了以地区工业产品为特色的专业市场,如虎门的服装市场、佛山的陶瓷市场和古镇的灯饰市场等。经过多年努力,我区逐步形成了以化工、机电、电子信息为支柱,金属制品、玻璃和家具等其他制造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我区在工业产业较快发展的同时,相关的专业市场配套却未成形,长期以来存在着“只有工业生产基地,未见专业产品市场”的局面。专业市场尤其是工业产品特色市场的缺位,已成为我区商贸流通发展程度不高和消费市场规模不大的一个制约因素。 在专业市场培育方面,我区与一江之隔的中山古镇存在鲜明的对比。从区域面积、常住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等方面比较,古镇区域面积4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6.9万人,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未到70亿元,而我区区域面积110.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94万人,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78.71亿元,我区占优势。而在行政地位、地理位置和工业基础方面,其与我区相比都不具有优势。然而,古镇竟能培育出国内最大的灯饰专业市场,而我区亦不乏工业产业支撑,有关部门也一直大力扶持和发展专业市场,但为什么成效不太明显呢? 专业市场的发展,除了依靠政府的政策引导,更多的还需要产业群集的支撑。在工业产业选择方向上,古镇以灯饰制造业为主。据有关资料,古镇全镇已登记注册的灯饰厂企5000多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2008年灯饰制造业总产值165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产品同质性较强,为灯饰产业提供技术、服务、销售和设计的相关企业已形成一个有机的链条,产业群集优势相当明显。2008年我区在化学原料及化工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等前五位工业产业的产值分别实现57.33亿元、40.42亿元、31.23亿元、30.89亿元和17.28亿元,五大工业产业产值合计达177.15亿元。然而,五大工业产业中谁是重中之重仍未有明确定位,各工业产业在生产效率、社会经济效益、资源整合、可持续发展和抵御外部风险等方面也未呈相对突出的优势,在产值、企业数量和从业人数等方面仍未产生相对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同类产品差异化也较大,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群集。有关研究表明,产业群集更容易自发形成相应的专业市场。专业市场的出现不仅有效降低了产业群集内单个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了开拓新市场所需的巨大进入成本和沉淀成本,而且激发了产业群集内企业进行成本降低型技术创新和产品差异化型变革的动力机制。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着一种耦合生长机制,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了专业市场的繁荣,专业市场的兴旺又带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诚然,我区要在商贸流通领域和消费市场实现质的飞跃,专业市场将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构筑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提高产业集聚度,促进产品专业市场的就地衍育。 (三)商贸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精品意识不强 我区小型商贸企业占主体,商贸业粗放经营特点明显,经营与管理感性成分多,引领生产与消费的意识不强,普遍存在观念、管理、营销与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受资金和人才制约较大,连锁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综合性消费发展相对不足,批发零售贸易机构功能单一,规模较小,规范化和市场化程度偏弱,知名度高、市场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大型流通企业和企业集团至今仍没形成,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和促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市场消费品种未尽丰富 在25类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中,我区仅占6类,主要以生产生活用的原料和材料为主,石油及制品、化工材料及制品、文化办公用品、金属材料等商品销售额分别占全市比重的8.46%、33.43%、26.69%、7.48%。食品、服装、化妆品、日用品、体育娱乐用品、家电音像器材和通讯器材等生活类商品市场,我区还没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在高档消费品中,汽车类销售额占全市比重的2.18%,而蓬江、新会汽车类销售额占全市比重分别为89.28%、3.72%,在汽车销售市场上,我区所占的份额比较低。此外,我区住宿类消费也相对欠缺,至今仍未有一家星级酒店,全市星级住宿类消费市场由其他6市区分占,酒店住宿业未能成为服务类消费市场的一个增长点。 (五)城乡居民收入总体偏低影响消费市场发展 收入是消费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近年来,我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虽然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但总体收入水平仍然偏低。2008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205元,但由于我区农村人口占比不高,收入总额不占优势,农民购买力未能成为消费的一个有力增长点。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市区平均水平的86.60%,可支配收入额比市区平均水平低2303.6元,比全省低4840.46元,收入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市场发展。在支出方面,城乡居民家庭在医疗、住房和教育方面的费用支出仍占较大比重,收入中的相当一部分以预防性储蓄的形式留存,从而削弱了居民的实际消费力。此外,金融市场波澜未定,财产性收入大幅缩水,降低了人们消费欲望。2008年来,股市大幅度跳水,金市、原油价格大幅震荡,投资的高风险和低回报严重地打击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使消费支出增幅减缓,银行储蓄大幅增加,全年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19%,消费欲望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区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 四、进一步活跃消费市场的几点建议 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议题,为促进我区消费市场更好更快地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稳定就业形势,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强各项保障 一是在2009年计划新增的就业岗位上,应尽量向商贸、餐饮、金融、信息和房地产等方面倾斜,积极扩大服务业的就业门路,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建立职工收入增长的激励机制,提高城市居民的持久性收入。同时,通过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宜居环境建设和推进优质校区校舍建设,刺激内需,拉动消费的持续增长;二是在提高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上下功夫。通过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优质、高效、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一站式”服务,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在切实落实国家减免税收,增加投入和补贴等相关措施的同时,要积极改变农民创业难、融资难的困境;三是加快落实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等保障制度在内的各项政策,为满足人们的各项基本生活需求、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创造条件。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二)依托产业优势加快建设专业市场 专业市场能带动支持产业的集群发展,直接消化产业集群生产的产品,促进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我区须抓住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培育和发挥,加快专业市场的建设发展。一是把专业市场建设作为我区重要经济增长极来培育,大力推进,务求实效。结合支柱产业发展方向抓紧制定相关专业市场的发展规划,把专业市场建设列入经济工作重点,在人、财、物和政策方面给于重点倾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力争在几年内使我区的专业市场建设有一个新飞跃;二是立足区情,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制订我区专业市场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科学制订规划制要做到三结合:即与我区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与我区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结合,与我区发展的定位相结合。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区情,立足当前。在发展步骤上,应坚持依靠现有产业基础起步,加大扶持力度,采取统一布局,与产业集群发展相结合,逐步推进,做到建设市场一个,带动产业一片,形成专业市场与支柱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三是采取多元化投入机制,依靠民营资本和外商投资,借助外力,形成合力,推进我区专业市场建设。在专业市场建设的起始阶段,政府应适当投入,在起到示范作用后,应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和外资投资专业市场,借外力办好市场。此外,要尽快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对原来政府投资的专业市场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并逐步出让专业市场的所有权,这不但有利于市场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政府尽快收回投资,真正实现投资与收益良性循环。 (三)积极创造条件力促消费升级 一是依托交通枢纽优势,加快发展物流业,加大力度做好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和连锁经营店的招商进驻工作,进一步引导限上企业做大做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扶持中小流通企业发展。大力推进企业经营向广度和深度延伸,推进企业规模化、连锁化,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二是鼓励企业参加行业和产品会展,大力宣传我区名优产品和特色产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会展业;三是着力培育我区特色饮食文化,提升江海路饮食街、礼乐田园风光饮食带和外海特色饮食街的规模和档次,致力打造我区成为珠三角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美食之区,带动我区商务、娱乐和住宿等服务消费;四是鼓励汽车品牌经销商在我区设店经营,加快利生汽车市场续建项目,力促我区汽车市场的尽快成形和进一步发展。 (四)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构建良好消费环境 从商品流通和消费服务领域入手,加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对关系消费者切身利益及消费安全的商品和服务领域,继续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整治,加大执法力度。积极推动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严厉打击消费品市场以次充好和假冒伪劣等行为,构建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促进消费。 供稿:统计股 撰稿:沈伟强 林淑芳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