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word)品社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我的徤康成长二、我的家庭生活三、我们的学校生活四、我们的社区生活五、我们的国家六、我们共同的世界第四部分实施意见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2、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
3、,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
4、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二)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
5、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三)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本课程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
6、的几个主要因素。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点面结合”的“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面”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个生活领域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在不同年段层次不同,螺旋上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
7、面的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能力与方法1、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2、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
8、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三)知识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9、。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我的健康成长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建议1、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中)1、开展“我能行,你也行等活动。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荣誉感和知耻心。愿意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中高)2、结合实例,举行有关善恶、美丑、荣辱等是非的辨析活
10、动.3、能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中高)3、回忆自己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的想法和表现;讲一件自己或他人克服困难的实际事例,互相交流。4、理解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习做有诚信的人。(中高)4、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并收集社会生活中关于诚信的事例,进行比较分析。5、懂得感恩和基本的礼仪常识;学会欣赏、宽容和尊重他人。(中高)5、邀请家长参加以“感恩”为主题的亲子交流活动。开展“寻找身边同学的长处”“我想感谢的人”的活动。6、体会生命来之不易。知道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安全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中)6、
11、从防火、防盗、防触电、防中毒、防溺水、防雷电等方面,查找有关安全的小常识和发生安全事故的案例,以知识竞赛、设置情境等方式,学习、演练自救自护方法。7、了解迷恋网络和电子游戏等不良嗜好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高)7、讨论、交流沉迷电子游戏的危害以及抵制的方法。8、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过积极、健康的生活。(高)8、从报刊、展览、影视中了解因吸食毒品酿成的严重恶果,举行有关的主题活动.二、我的家庭生活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建议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中)1、向父母长辈了解他们养育自己成长的事例。可以结合
12、有关的节日、纪念日,用写信或其他方式向父母长辈表达感激之情。还可以讲一则自己印象深刻的爱亲敬长的故事。2、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心家庭生活,主动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中)2、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选择一些自己可以承担的家务劳动,坚持去做。3、懂得邻里生活中要讲道德、守规则,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中)3、交流自家与邻里相处的情况,讨论邻里怎样才能和睦相处。观察自家周边的公共设施,为合理使用和爱护它们提出建议,做力所能及的事.4、了解家庭经济来源和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途径和方法。(中高)4、向父母了解他们从事的工作、家
13、庭经济来源,通过诸如水电、电信等费用了解家庭日常开支。5、知道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和谅解,学习化解家庭成员之间矛盾的方法。(高)5、组织“与父母长辈沟通的主题活动,请父母长辈一起参加。讨论怎样用平和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处理与长辈之间的矛盾。三、我们的学校生活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建议1、能看懂学校和学校周边的平面图.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平面图以及上学路线图。(中)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看平面图、寻找学校设施或周边标志物的活动。2、了解学校主要部门的工作和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中)2、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并交流学校某一方面的发展变化。访问老师或学校
14、其他工作人员,并向同学介绍他们是怎样为培养学生辛勤工作的.3、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作弊。(中)3、通过游戏,体会时间的宝贵。尝试设计一周的课余或寒暑假的时间安排,并进行交流。收集关于时间的格言、谚语和故事。4、体会同学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帮助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知道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友好交往。(中高)4、可以讲述同学互相关心的事例和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针对同学中常出现的摩擦和冲突,设置情境,讨论解决的办法。5、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中)5、尝试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件事,
15、并在班内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6、知道班级和学校中的有关规则,并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中)6、通过游戏和学校、班级活动,体验规则的必要性,并尝试制订规则.7、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体会民主、平等在学校生活中的现实意义.(高)7、分析班级民主参与和管理的现状,提出积极建议。四、我们的社区生活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建议1、能够识读本地区(区、县、市等)、旅游景区等小区域的平面示意图。正确辨认区域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中高)1、在地图上查找本地区(区、县、市、省)及省会城市的方位。开展认识地图的活动和查找地名的比赛。2、了解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
16、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本地区的变化和发展;了解对本地区发展有贡献、有影响的人物,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中)2、按主题分组查阅资料、调查访问、收集实物(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实地考察),并用报告、图片、实物展览等形式进行交流。3、关心了解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并感激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尊重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中)3、观察或访问身边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劳动情况,互相交流。4、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能够独立地购买简单物品,并明购物。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中)4、观察和实地调查学校或家庭附近的商业场所,比较价格变化情况。模拟或尝试实际购物活动,学习选择商品。5
17、、了解本地区交通情况,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学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中)5、列举本地区人们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讨论为什么使用这种交通工具。通过观察、访问调查或知识竞赛,学习有关的交通常识、法规和安全小常识.6、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形成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的意识,能够自觉爱护公共设施。(中)6、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公共设施及其使用、维护情况,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7、自学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中高)7、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公共场所中公共秩序的情况和人们的言谈举止、行为表现,作出自己的评价.8、体会社会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关怀.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
18、,要有尊重和平等的观念,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中高)8、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考察本地区的公益设施和福利机构.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关爱老年人和残疾人的事例.通过模拟活动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9、了解在公共生活中存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各种群体享有同等的公民权利,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歧视,不抱有偏见.(高)9、可以选择班级、学校和社会上对来自某些地域、行业、生活处境的人有歧视或偏见的言行,或者不同群体之间发生摩擦、冲突的现象,让学生展开辩论.10、了解本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活动,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能够识别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参与迷
19、信活动。(中高)10、列举本地区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设计、举办模拟民俗表演活动。列举本地区现实存在的陈规陋习、迷信现象,分析其对人们的不良影响。11、了解本地区生态环境,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中)11、进行实地调查,说明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通过板报、标语、广播等形式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并在校内开展诸如节水、节能等活动。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环境保护建议。五、我们的国家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建议1、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高)1、进行查找地图竞赛或拼图游戏。2、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0、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中高)2、选择、列举代表民族文化的实例(如传统节日、歌曲、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服饰、建筑、饮食等),进行交流展示。3、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知道并理解这些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中高)3、比较我国不同区域的气候、地形、资源等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生产和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的影响.4、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高)4、列举一些能够代表中国的典型标志和象征,并说明理由。观看有关祖国风光的影视片;收集整理图片、诗文、风景点门票等资料
21、,互相交流。5、了解我国曾经发生过的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知道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感受人们在灾害中团结互助的可贵精神.学习在自然灾害中自护与互助的方法。(高)5、收集有关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例,认识灾害的巨大破坏性。开展逃生模拟活动。6、初步了解我国的工农业生产,以及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工人、农民付出的辛勤劳动与智慧,尊重他们的劳动。(中高)6、了解当地一种农产品的来历,相互交流。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访问农户,或参加农业劳动、参观农业科技园。以常见的生活用品为例,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相互交流。7、了解我国的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
22、要作用,关注城乡交通存在的问题。(中高)7、设置情境,对比古今到达同一目的地所采用的交通工具和所选择的交通路线的巨大差别。8、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体会现代传媒,尤其是网络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在有效获取信息的同时,增强对信息的辨别能力,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网络道德、法律规范,做到文明上网。(中高)8、分小组交流个人运用不同通信方式与人联系、沟通的经验,以及利用不同传媒获取或发布信息的体会;制订文明上网公约。9、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高)9、观看一些反映我国历史上重大发明或重要文化遗产的影视片;或收集有关资
23、料,举行报告会。或讲述体现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发明创造的故事.10、知道近代我国遭受过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敬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高)10、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历史博物馆,还可以观看有关影视片,学唱历史歌曲。11、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高)11、在收集实物、照片和对家长等成年人采访的基础上,举办反映生活变化和祖国发展变化的小型展览。12、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热爱中国人民解放军.(高)1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少先队,和当地部队开展联谊活动,请
24、部队官兵担任校外辅导员。13、知道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知道我国颁布的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形成初步的民主与法制意识。(中高)13、介绍与小学生有关的法律,诸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围绕相关条文,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六、我们共同的世界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建议1、知道世界的大洲、大洋的位置,能在地图或地球仪上找到相应的国家或地区。(高)1、开展环流世界的模拟活动。2、比较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饮食等状况,从不同的角度,尝试探究差异产生的原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中
25、高)2、以小组为单位确定选题,然后收集某个国家、地区或民族具有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资料,加工整理后在全班作介绍。与同学交流自己收集的反映世界不同文化习俗的图片、邮票、明信片等.3、初步了解一些人类的文化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高)3、围绕文明古国以及其他世界文化遗产,收集图片、影像等材料,开展交流活动。4、初步了解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中高)4、通过各种途径,调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进出口产品。5、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崇尚科学,反对迷信.(高)5、围绕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设置主题,召开
26、辩论会。6、初步了解全球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等状况,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采取的相关对策,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高)6、分组选择不同的全球问题,收集资料,制作剪贴簿,办小展板,交流展示。7、知道我国所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知道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日益增强.(高)7、选择并收集有关联合国、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会等国际组织,以及我国主办的大型国际活动的图片或文字资料。8、感受和平的美好,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热爱和平。(高)8、收集有关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和人们谋求和平的资料,体验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说明:1、执照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
27、中各项与学段相对应,并按其适宜程度标注在各项后。(中)表示适用于中年级,(高)表示适用于高年级,(中高)表示适用于中、高年级。但各项课程内容及排列顺序与教材、课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2、本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在掌握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编写教材和开展教学活动,可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有所拓展。3、根据课程改革倡导的精神,表中所列教学活动建议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这些建议是提示性的,供编写教材和教学时参考.4、教学活动的形式不拘一格,鼓励教师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本标准是品德与社会
28、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在实践过程中,应当遵照本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一、教学建议(一)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综合实现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与方法目标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达成。因此,教师要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单元或课的教学目标,处理好长期形成的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进行设计,避免大而空。例如,“珍
29、爱生命,热爱生活”目标需要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诚实守信,友爱宽容”也是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践行逐步达成的目标,因此,它们不宜作为一节课的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目标具体化,确定每节课可达成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注意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目标.教学活动完成之后,还应通过学生的反应和作业检验目标的达成状况,深入反思并不断改进教学。(二)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
30、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应该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教学前,教师应对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有所了解,并通过观察、聊天等调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经验的差异,鼓励学生与拥有不同经验和观点的同伴、教师和其他人开展交流、讨论和对话,分享经验和感受。例如,在学习“诚实守信时,不能仅仅呈现诚实守
31、信的正面例子,可以适当呈现不诚实守信而获得利益的事例,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并且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或身边的人在这方面所遇到的不同情况和感受,对不同情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和探讨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学会根据情境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行为选择。(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和步骤,避免放任学生进行
32、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例如,学生第一次开展调查之前,教师可以提供一张调查表,列示若干调查内容,让学生填写;学生有了一定的调查经验之后,可以提示学生自己制订调查计划,写明调查的目的、对象、地点、要点和注意事项后再去调查。又如,让学生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的要点,避免学生不假思考地摘取资料,照本宣读。教师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并帮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教师自身要做到并且指导学生学会根据掌握的事实材料作出判断和结论,不要盲从和轻信他人的传言和不实信息。(四)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本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
33、校。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会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或校内外其他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既不能因为没有所谓的考察与调查的条件和资源,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传授,也要避免制作高成本的课件或教具,以及开展华而不实的社会调查等活动。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机会,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查、制作、游戏等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
34、距离。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平时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注意观察某类公共设施的分布、使用情况和变化,并做简单的记录,经常性地利用班会或课前几分钟相互交流和提问。在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时,就可以提取这些积累的调查成果设计教学。在学习有关本地区变化和发展的内容时,提前数周让学生收集家里或亲友家的旧物,听取旧物的拥有者讲述其来历。如果旧物拥有者允许,可将旧物拿到学校分类展示;不便拿到学校的,可以拍照、录音。教学时可以围绕某一类旧物,按使用或出产的年代分类,比较它们的差异和变化,让学生从中体会社会的变化。在学习其他国家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家庭、学校和商店里的进口商品或品牌,在世界地图上寻找这些商品或品牌所在国家
35、或地区的位置,从学生熟悉的商品或品牌切入,学习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历史、经济方面的知识。还可以结合奥运会、世界杯等国际性活动,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收集和学习主办国或地区的地理、历史知识和风土人情,以及该国或该地区与我国的联系。为此,教师平时就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与其他教师和相关部门沟通,并养成读报、收听收看新闻和通过网络收集信息的习惯,用剪报、摄影等方式积累素材。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习惯。可以通过开展诸如每日两分钟轮流播报新闻或见闻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五)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多样,如阅读、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问、游戏、角
36、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析,以及撰写报告书、制作图表等,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效用,而不宜在一节课内展现多种教学活动方式。教师要对以下几种教学活动方式加以重视。1、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体验学习的种类多种多样,大体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2、探究学习。探究学习重要的是通过探索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探求知识的学
37、习方式,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探求结论的方式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探究学习包括发现问题,设立假说,收集信息、资料、数据,处理数据,验证假说等步骤,整个过程必须为学生留下思维和行动的足够空间,不能将过程和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探究学习经常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最终结果的有无、正确与否,不是评价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3、问题解决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是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并尝试提出某种解释问题或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方式。问题解决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寻求解决或解释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多角度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
38、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问题解决学习没有固定的学习步骤,而且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实事,通过提出问题、查询资料、访问调查,提出有针对性与合理性的解决问题方案.在学习过程中,伦理的、道德的、对社会价值观和人的行为方式的思考与判断必然贯穿始终。4、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提供了开展探究学习所必需的交流平台。小组有多种组合方式。要根据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分组方式,可以座位相近或住家相邻的学生组成小组,也可按照兴趣相同或任务相同的学生组成小组,应特别重视不同特长、性格、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学生混编为一组。小组成员的
39、人数不宜过多,以4至6人为佳。教师应关注学困生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帮助他们融入小组学习,同时指导其他学生接纳和帮助这些同学。教师应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平等讨论,并让每个学生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小组的活动、交流和汇报,使小组学习成为培养学生平等民主意识与合作交往能力的过程。二、评价建议(一)评价的目的和原则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在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评价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意认知和操行相统
40、一,综合性和简约性相统一,显性表现和隐性品质相统一,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二)评价的目标和内容本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主要包括:1、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2、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方法,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3、学习结果。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考查其是否能够落实教学目标、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激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并有所进步。(三)评价的方式和方法本课程倡导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评价方式
41、。其主要的评价方法有:1、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3、达成水平评价.按照本标准的基本要求,以学年及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通过纸笔测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本课程不排除纸笔测试方式,但反对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或刻意追求难度,以及将学生的品德用卷面成绩衡量的做法.4、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5、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引导与帮助
42、学生对自己和同伴在学习中的表现及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学习结果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评价方式方法。(四)评价的实施和反馈1、评价要真实、可信、公正、客观。注意积累能真实反映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如学生的作品、作业等,将日常观察和定期考查相结合。2、评价要注重知行统一.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有机结合。3、评语既要简要、精练,又要注意差异性、针对性.评价结果要能够反映出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变化。4、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对评价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43、,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评价结果的反馈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反思。三、教材编写建议1、教材编写应以本标准为依据,应准确、完整地反映本标准的理念和要求。2、课程内容的条目、顺序与教科书内容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内容编排可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螺旋上升。3、教材编写要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整合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并通过设置若干学习主题,展现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4、选材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心理需求和实际生活需要,凸显学习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5、教材内容与呈现方式应有利于学生采用体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为学生的尝试、体验和实践活动
44、留有空间。6、教材的呈现方式要适合学生的阅读、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7、教材编写应考虑不同地区,尤其是农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适当拓展相关内容,选择贴近当地生活的素材.8、教材中的教学活动设计应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方案,供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选择.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应为教学服务,力求切合实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当做到:1、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其他各类图书、教学用具(包括地
45、球仪、挂图等)、音像资料、教学软件、校内环境设施和校园网络、图书馆等是学校中基本的资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并加以利用。可以结合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小组、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等,丰富和拓展本课程的内容。2、因地制宜利用社区环境资源社会公共设施和场所,如商店、纪念馆、博物馆、公园、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文化体育场馆、校外教育基地以及区域自然景物、人文景物等是需要因地制宜地充分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3、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种社会资源学校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以及周边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是重要的资源。本地区的民风民俗、传说故事、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例,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突发事件等,也是需要教师关注并加以整理、开发的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网络、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