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古陶瓷制作工艺模板.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440859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陶瓷制作工艺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古陶瓷制作工艺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古陶瓷制作工艺模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古陶瓷制作工艺模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古陶瓷制作工艺模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古陶瓷制作工艺原料篇1、粘土陶瓷原料。是一个含水铝硅酸盐矿物,关键化学组成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和结晶水,同时含有少许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和着色氧化物等。粘土含有独特可塑性和结合性。其加水膨润后可捏练成泥团,塑造成所需要形状,经焙烧后变得坚硬致密,这种性能,组成了陶瓷制作工艺基础,粘土是陶瓷生产基础原料。2、瓷土制作瓷器原料。由高岭土、长石、石英等组成,关键成份为二氧化硅和三氧化铝,并含有少许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和氧化钠等。它可塑性能和结合性能均较高,耐火度高,是普遍使用制瓷原料。3、高岭土陶瓷原料,是一个关键由高岭石组成粘土。它化学试验式为:Al2O32SiO22H2O,

2、重量百分比依次为:3950、4654、1396。纯净高岭土为致密或松疏块状,外观呈白色、浅灰色,被其它杂质污染时,可显黑、褐、粉红、米黄色等,含有滑腻感,易用手捏成粉末。煅烧后颜色雪白,耐火度高,是一个优良制瓷原料。4、坩子土陶瓷原料,是粘土一个,产于北方地域。它矿物组成以高岭土为主,其次还有石英等,是北方常见制瓷原料。5、瓷石制作瓷器原料,是一个由石英、绢云母组成,并有若干长石、高岭土等岩石状矿物。呈致密块状,外观为白色、灰白色、黄白色和灰绿色。有呈玻璃光泽,有呈土状光泽。断面常呈贝壳状、无显著解理。6、长石陶瓷原料,属不含水碱金属或碱土金属铝硅酸盐,是陶瓷生产中关键熔剂原料。长石是一族矿物

3、总称,呈架状硅酸盐结构,化学成份关键是钾、钠、钙和少许钡铝硅酸盐。在成瓷过程中,长石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逐步熔融,变成乳白色粘稠玻璃体。这种玻璃体能够起到助熔作用。另外,还能够起到高温垫塑作用和高温胶结作用,预防高温变形。冷却后长石增加透明度,提升光泽和透光度,改善瓷外观质量和使用效能。长石在陶瓷生产中用作坏料、釉料、色料熔剂等。7、石英陶瓷原料。其比学成份关键是二氧化硅,另含有少许杂质,它一部分以硅酸盐化合物状态存在,组成多种矿物岩石;另一部分则以独立状态存在,成为单独矿物实体。常见作陶瓷原料脉石英和石英岩二氧化硅含量分别在99、97以上。脉石英作致密块状结晶态或凝固为玻璃态,并呈矿脉状产出,多

4、呈白色、乳白色或灰色、不透明或半透明,质地坚硬,断面有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石英岩作致密坚固块体,石英是硅酸盐工业基础原料,也是陶瓷生产中不可缺乏原料。8、滑石陶瓷原料,是一个含水镁硅酸盐,化学试验式为3MgO4SiO2H2O,通常成粗鳞片状和细鳞片状致密集合体,作块状。纯净滑石外观呈白色,含杂质者通常为淡绿、浅黄、浅灰或浅褐等色,含有油脂光泽,富有滑腻感,薄片呈半透明透明状。滑石关键用于制造多种滑石质工业瓷和釉。在瓷中加入少许滑石(12),能够提升透明度、白度和致密芳,扩大烧结范围。坏体中如同时含有滑石和长石,则增强机械强度和耐磨性。在釉中滑石作助熔剂,提升釉弹性,还能够增强釉料乳浊性。9、白

5、垩陶瓷原料,属于钙质类原料,关键成份为氧化钙,理论组成为氧化钙56、二氧化碳44。晶体呈菱面体,有时呈粒状或板状。颜色为白色或乳白色,杂质污染时可呈暗灰、黄、红、褐色。有玻璃光泽,质脆。在陶瓷生产中广泛用于配制釉料,关键起助熔作用,能降低釉熔融温度,促进釉层玻化,提升釉光泽度和透明度。10、釉石制备釉料一个物质,俗称釉果。关键由石英、绢云母组成,常含有少许长石、方解石、高岭石和黄铁矿等杂质。为致密块状,外观多呈青绿、浅绿、微黄、浅黄色,断口呈贝壳状。釉石和少许石灰质原料配合,可制成釉料,常作青釉或纹片釉配料。11、釉灰用来制备釉料,起助熔作用物质。由石灰石和凤尾草(狼鸡草)炼制,经陈腐、淘洗而

6、成。化学成份关键是氧化钙,制备方法很简单,即把石灰石和凤尾草相间层层堆放起来,经8501100煅烧,停火冷却后置窑中湿式陈腐3个月,然后置于地面自然干燥,再研磨、淘洗成釉灰,称为头灰。其残渣经过一段时间陈腐,再进行粉碎和精细淘洗,所得釉灰称为二灰。二灰和头灰相比,氧比钙含量略有降低。12、不子制瓷原料专用名词。瓷土由产地采掘后,加以粉碎淘洗,制成砖形小块,俗名不子。13、助熔剂制作陶瓷时,为了促进胎、釉原料熔化而加进助熔物质。助熔剂关键有氧化钙、氧比钠、氧化铅等。它在烧成过程中,可加速低温易熔物形成,并降低制品烧成温度。14、着色剂在陶瓷器胎、釉中起呈包作用物质。陶瓷中常见着色剂有三氧化二铁、

7、氧化铜、氧化钴、氧比锰、二氧化钛等,分别展现红、绿、篮、紫、黄等色。15、青花料绘制青花瓷纹饰原料,即钴土矿物。中国青花料蕴藏较为丰富,江西、浙江和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全部有钴土矿藏。中国古代青花瓷使用青花料一部分来自国外,大部分属国产,进口料有苏麻离青、回青;常见国产料有石子青、平等青、浙料、珠明料等。16、苏麻离青又译作苏泥勃青,一个进口青花料,产于西亚地域。元代、明代早期景德镇窑烧制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花料,苏麻离青成份特点是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低锰可降低青色中紫、红色调,使青花色泽浓艳;高铁往往使青花出现黑疵斑点,浓艳和黑斑相映成趣,成为苏麻离青呈色突出特点。17、回青一个进口青

8、花料。上等回青亦称佛头青。回青关键是明代正德后期至万历早期景德镇御窑厂使用,多和石子青配合制料。二料搭配,相得益彰,烧制出青花色调蓝中微泛红紫,浓重,鲜艳,使青花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8、石子青亦称无名子。青花料中一个。明代后期至清代初年景德镇窑使用石子青绘画青花瓷。上高石子青含三氧化二铁538%、氧化锰2987%、氧化钴415%,通常呈色蓝中带灰而清雅,部分明丽浓艳。19、平等青亦称陂塘青。青花料中一个。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镇窑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含铁量较少,烧成后,色泽淡雅,清丽而明澈,晕散不严重,呈色效果颇佳。20、浙料青花料一个。明代末期、清代景德镇窑青花多用浙料。浙江江山

9、生青料含三氧化二铁 440、氧化锰1997、氧化钴181%。烧成后,青花色泽通常蓝中泛灰,清丽幽雅;也有青翠鲜艳。21、珠明料青花料一个。产于云南省。云南将其所产上等青花料称为金片或珠密,珠明即由珠密转音而来。清代景德镇窑和明、清时期云南部分瓷窑青花器曾用此料。珠明料氧化钴含量较高,达411。烧成后,青花色泽葱翠鲜艳。22、玻璃白绘制粉彩瓷器使用颜料。玻璃白成份是二氧比硅、氧化铅和氧化砷。二氧化硅是形成玻璃白关键成份,氧化铅为熔剂,氧化砷起乳浊剂作用。它不透明,能够使彩颜色明亮、滋润、柔和如含粉质。古陶瓷制作工艺成型篇1、陶车陶瓷器中圆形器成型关键工具,古称陶钧,又称辘轳。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

10、期。完善陶车由旋轮、轴顶帽、轴、复杆、荡箍组成。旋轮为圆形木质,轴顶帽嵌于旋轮后面中心部,覆置在插埋于土中直轴顶端。荡箍套置于轴下部。夏杆安在轴两侧,起平衡、定位作用。制坯时,将胎泥放置于旋轮上面中间,拨动旋轮,使之快速持久转动,然后用手将放置于旋轮中间胎泥拉成所需要器形。陶车也用于修坯、装饰等工序,陶车出现和广泛使用,提升了陶瓷手工业生产效率,对提升陶瓷器质量相关键作用。2、轴顶碗陶车上一个部件,又称轴顶帽。呈八棱矮柱形,底面有一锅底状凹窝,瓷质,凹面施釉,比较光滑,制作规整。镶嵌固定在陶车旋转后面中心部位,凹窝扣在直轴顶端,是使陶车旋转关键部件。3、荡箍陶车上一个部件。呈扁矮圆筒状,瓷质,

11、内侧面施釉,制作规整。安套在陶车直轴下部,和直轴两侧复杆下端相连,是使陶车平稳旋转关键部件。4、陶拍制作陶瓷器工具。器物成型后用来修整器物、拍印纹饰。由木板或陶制成,平面通常呈铲形。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颇为盛行。使用陶拍拍打器物外壁,不仅能够使器物表面光整,而且能够使因手制等原因造成坯体结合不良之处紧密牢靠。同时,在拍面上刻出阴纹或缠绳子,拍打后,在器物坏体上还能够出现多种花纹,装饰器物。拍打时,往往用砾石或陶垫垫在器物内壁,以预防变形。5、淘洗陶瓷原料加工过程中一道工序。其过程是将开采、粉碎以后原料放在水里簸动或加水搅动,以除去杂质,使其符合工艺要求。6、陈腐陶瓷坯料加工关键工序之一。将泥料

12、放在不透光、不透气室内储存一段时间,并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陈腐有利于坯料氧化和水解反应进行,从而改善泥料性能。陈腐时间多在十二个月以上。现在生产,多用真空练泥替换陈腐。7、练泥对泥料深入加工工序。把经过淘洗压滤泥料反复翻打,或切成小块反复堆积敲打踏练。练泥可使泥料致密均匀,其致密性、可塑性,并改善其成型性能。8、成型陶瓷器生产工序之一。将制备好坯料制成要求尺寸和形状并含有一定机械强度生坯。古代多用手工捏塑、模制、泥条筑成及轮制拉坯等方法。成型后坯件仅为半成品,其后还有干燥、施釉、烧成等多道工序。9、手制陶瓷制品手工成型方法,是最古老成型方法。包含捏塑法和泥条盘筑法等。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13、文化陶器普遍彩手制,有些地方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仍然采取,已发觉西周时期原始青瓷也为手制成型。即使伴随陶瓷工艺进步,手制已从最初主导地位退到隶属、次要地位,但迄今未曾间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殉葬用青瓷冥器、唐代长沙窑、宋代磁州窑瓷塑玩具均为手制成型。云南边境傣族制陶,迄今还以手制为主。手制陶瓷器,不管时代早晚、地域差异,其共同点是器物造型不规范,器壁厚薄不匀,有留有手制痕迹,如指纹、泥条盘旋痕等。10、轮制比手制进步一个陶瓷成型工艺。将泥料放在劝陶车旋轮上,借其快速转动力量,用提拉方法使之成形。轮制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盛行于山东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时期蛋壳陶,即是轮制陶精品。以后,轮制更以其无可替

14、换优势成为陶瓷成型工艺主流。春秋时期原始瓷器已由原来手制成型改为轮制。瓷质轴顶碗,是一个相当进步陶车设备,表明成熟瓷器一出现即采取轮制成型。轮制陶瓷器特点是器形规整,厚薄均匀,在器壁表里普遍留有平行轮纹,器底则往往遗有线割编心纹。11、慢轮成型陶器成型方法之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一部分陶器开始使用结构极为简单、转动很慢轮盘即慢轮辅助成型,提升了劳动效率,为轮制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这种慢轮也能够用来修坯和装饰花纹。用慢轮修整坏体往往遗留有局部轮纹。12、快轮成型陶瓷器成型方法之一。将胎泥放置于陶车旋轮上面中间,拨动旋轮,使之快速旋转,然后以手工拉坯方法制成所需要器形。快轮成型技术出现

15、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沿用至今。快轮成型法比手工和慢轮结合成型法有了显著进步,器形规整,厚薄均匀,能够制作器壁很薄器物。快轮成型法出现和普及大大提升了陶瓷器产量和质量。13、拉坯即做坯,日用陶瓷器成型方法之一。随轮制法出现而出现。把作坯用泥料放在陶车上,转动轮盘,双手按泥向上提拉,随手法屈伸收放把坯拉成所需形状。通常盘、碗、盅、碟等圆器类均需拉坯成型。现在除部分念古瓷厂采取拉坯成型,通常不再使用。14、圆器古代陶瓷手工业专业分工术语,指能够直接在陶车上拉坯,或用陶模(范)成型器物,如碗、盘、碟、杯、盏、洗等。景德镇制瓷行业分工精细,专门生产这类器物行业称为圆器业或圆器作坊。古瓷器分类术语。将圆

16、器作坊中制作器物称为圆器。15、琢器古代陶瓷手工业专业分工术语。将不能仅靠陶车,而需要多个工序或深入加工成型器物称为琢器,区分于盘、碗、碟一类圆器。琢器制作方法有在陶车上拉坯,也有分段制作,然后粘接成型。古瓷器分类术语,指琢器作坊中制作器物。这类器物现有生活用瓷,又有陈设艺术瓷,常见有方形、圆形、扁形、多角形或雕塑器物。16、泥条筑成法陶器手制成型方法之一,是新石器时代最常见制陶方法。包含泥条圈筑法和泥条盘筑法。立即坯泥制成圈状层层相叠,或用一根长泥条从下向上螺旋式盘筑,再将里外抹平,制成器形。商、周时期原始瓷器亦为泥条盘筑法制成。用这种方法制成器物,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或圈筑痕迹。17、捏塑

17、法陶瓷制品手制成型方法之一。将泥料用手捏塑成型。新石器时代早期即已出现。这种方法出现后一直沿用,这种方法适适用于制作比较小、对工艺要求不太精器物。器壁上往往留有指纹,器形也不大规整。18、雕镶成型法陶瓷器成型方法之一。方形或多角形器物,因不能用陶车成型,所以先将练好泥料制成坯板,再切成适宜小块,然后用泥浆将其粘接成所需要坯体形状,最终将表面加以修整成器。19、模制陶瓷器成型方法之一,即用模子制坯。新石器时代模制法是局部内模。利用较大圆形砾石作内模,以制成圆腹圜底陶器。另一个意义上模制是用模型作外范。将泥料涂敷或打成泥片置入模型内,用手或机械压制,稍干取出,即为器坯。模制用模型有单模和合模,古代

18、多用生土制成(或经素烧),现在通常多用石膏。20、陶范金属或陶瓷成型时用具。通常为陶质。先做成阳模,再用泥从模上翻出,然后入窑烧结。出现于商代,当初用来铸造铜器。秦代及其以后,用于制作陶瓷俑、动物模型和器物部件、花纹等。以陶范制陶瓷器物,可使器形规范并提升产量。21、旋坯制坯过程中一道工序,又称利坯。拉坯制成器坯,粗厚不平整,必需经过旋削。旋车和拉坯陶车相同,只是中心多一木桩,桩顶浑圆,多裹以丝绵。旋时将坯体扣合桩上,拨动轮盘使之转动,用刀旋削器坯,使之内外平整光滑、厚薄合适。22、慢轮修坯和泥条盘筑法结合使用一个制陶工艺。制坯时放在能够转动轮盘(慢轮)上,利用轮盘旋转修整器物口沿,使之规整。

19、此工艺大致开始于仰韶文化中期,为以后轮制陶器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慢轮修整器物往往局部留有轮纹,个她人小型陶器有时器壁上也遗有较多轮纹,但轮纹密度比轮制小得多,且往往仅存在于局部。23、脱胎一个薄胎细白瓷制作工艺。这种瓷器胎体薄到几乎看不到程度,似乎脱去胎体,仅剩釉层。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窑烧制白瓷中出现了半脱胎状,成化时期有了新发展,达成了脱胎效果。白瓷脱胎,从配方、拉坯、旋坏、修坯、旋釉到装窑烧成,工艺要求极严。旋坯最为艰苦、紧要,关键时刻,少一刀则嫌过厚,多一刀则坯破器废。24、挖足将拉坯时留下泥把切削掉一部分,然后挖成器物底足工艺。近现代又称为挖坯或剐坯。25、削足瓷器成型工艺之一,指将拉坯

20、时留下泥把切削掉一部分,制成器足。26、挖足过肩瓷器成型工艺之一,碗圈足和碗壁相接处称为碗肩,所挖圈足内深度超出碗肩,形成碗底薄、圈足内深外浅碗足形式,称为挖足过肩。27、涩圈亦称砂圈。在碗、盘类器物旋釉后,将内底刮去一圈釉,使胎体裸露,这一环形无釉区域,称之为涩圈。涩圈工艺出现于金代,流行于元代北方地域,元代以后仍存在。这类器物叠烧时不用间隔具,将器物圈足直接置于另一件涩圈上,装烧简便,节省空间,可提升产量。但器物内底一圈无釉,影响美观,只能作为一般民用瓷器。古陶瓷制作工艺装饰篇1、陶衣陶器表面施加一层薄薄物质。以很好陶土或瓷土经淘洗加工,用水调和成泥浆,涂于陶器坯体表面,入窑烧成后即形成陶

21、衣。陶衣有白、红、赭等颜色。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上,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等陶器也往往涂陶衣。陶衣能够使陶器表面光洁美观,将彩陶花纹衬托得愈加鲜明。2、化妆土起瓷器美化作用一层物质。化妆土是以上好瓷土加工调和成泥浆,施于质地较粗糙或颜色较深瓷器坯体表面,其颜色有灰色、浅灰色、白色等。这种工艺出现于西晋时期浙江金华婺州窑,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等处也开始采取,南北朝起,湖南、江西、四川、河北等地窑口相继使用。施用化妆土能够使粗糙坯体表面变得光滑、整齐,坯体较深颜色得以覆盖,釉层外观显得美观、光亮。化妆土出现为制瓷工业普及,扩大原料范围,提升瓷器质量起到了主动作用。3、划花陶瓷器装

22、饰技法之一。在半干器物坯体表面以竹、木铁扦等工具浅划出线状花纹,然后施釉或直接入窑焙烧。划花手法灵活,线条自然、纤巧。它用工具直接在坯体上划制,操作简便,整体感强。划花出现时间早,应用广泛,还往往和刻花、剔花结合使用。4、刻花陶瓷器装饰技法之一。刻花是在还未干透器物坯体表面以铁刀等工具刻制出花纹,然后施釉或直接入窑焙烧。刻花线条有宽有窄,转折改变多样,兼有线和面艺术效果。它用刀直接在坯体上刻制,整体感强,装饰效果颇佳。5、刻填花陶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亦称刻花填色。在器物坯体表现或施釉坏体釉面以刻刀刻出花纹,将色泥或白彩浓汁填在花纹凹线内,然后入窑烧制。6、印花陶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以有花纹陶瓷质料

23、印具,在还未干器物坯体上印出花纹,或用有纹样模子制坯,直接在坯体上留下花纹,然后入窑或施釉入窑烧制。印花规格统一,操作简单,节省工时,生产效率较高。印花技法出现较早,至隋唐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宋代达成了较高水平,经典作品如定窑白釉印花盘、碗、枕等。7、剔花陶瓷器装饰技法之一。先在器物坯体表面施釉或施化妆土,并刻划出花纹,然后将花纹部分或纹样以外釉层或化妆土层剔去,露出胎体。施化妆土者罩以透明釉。器物烧成后,釉色、化妆土色和胎地形成对比,花纹含有浅浮雕感,装饰效果颇佳。剔花技法始于北宋磁州窑,陆续被其它部分窑场采取。8、珍珠地划花瓷器装饰技法之一。工艺过程是在已成型呈色较深器胎上施一层薄薄白色化妆

24、土,以尖状工具划出装饰纹样,再以细竹管或金属细管在纹样以外空隙戳出珍珠般小圆圈,罩透明釉后入窑高温焙烧而成。划花线条和戳印小圈呈深褐或浅褐色,和白色化妆土形成颜色对比,装饰效果独特。它是借鉴唐代金银器錾花工艺而创制出一个工艺,晚唐时兴起于河南密县窑,北宋以后传输到省内周围各窑及河北、山西两省窑场。珍珠地划花瓷器造型有枕、瓶、罐、炉、洗、碗、灯等。9、贴花亦称模印贴花、塑贴花。瓷器装饰技法之一。贴花是将模印或捏塑多种人物、动物、花卉、铺首等纹样泥片用泥浆粘贴在已成形器物坯体表面,然后施釉入窑焙烧。贴花纹样生动,逼真,含有较强立体感。这种技法出现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及唐代流行。10、剪纸贴花宋代

25、吉州窑瓷器装饰工艺之一,是将民间剪纸艺术和瓷器装饰相结合一个独特技法,通常装饰在碗、盏内壁。制作时,先在坯体上施一层含铁量同釉,贴上多种图剪纸,再施一层含铁量低釉,揭掉剪纸,入窑经高湿烧成,即在色彩斑斓浅褐色窑变釉地上展现出酱黑色剪纸纹样。剪纸贴花装饰效果朴实典雅,含有民间气息。11、堆塑陶瓷器技法之一。净以手捏或模制立体人物、动物、亭阙等密集而又有规律地粘贴在器物坯体上,然后直接或施釉入窑烧制。三国两晋时期流行青釉谷仓罐是这种装饰技法代表作品。12、锥拱瓷器装饰技法之一,又称锥花。用尖细锥状工具在瓷坯面划刻出龙凤、花草等细线纹饰,再罩釉烧制。这种工艺始于明永乐年间,一直延用至清。13、镂空亦

26、称镂雕、透雕。瓷器装饰技法之一。在器物坯体未干时,将装饰花纹雕通,然后直接或施釉入窑烧制。镂空纹样通常较为简单,多为几何形图案。这种技法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以后继续延用,并有所发展,工艺日趋复杂。元代出现双层结构镂空高足杯,清代又出现外层镂空、内层绘画转心瓶。14、玲珑瓷器一个雕镂装饰技法。在器物坯体上,按设计位置以金属刀透雕出若干米粒状孔眼,称为米花或米通,用笔蘸釉填满孔眼(有些器物孔眼不填釉),然后通体施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孔眼处充满玻璃状透明悉汁,含有玲珑剔透装饰效果。玲珑技法出现于明代早期,明代晚期盛行,清代仍有烧造。15、彩绘陶瓷器技法之一,即用毛笔蘸多种颜料,在陶瓷器上绘制纹饰

27、。彩绘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汉、唐时期有了较大发展,明、清时期最为盛行。彩陶上彩绘是在器物坯体或涂施陶衣坯体上绘画花纹,入窑一次烧成。彩绘陶则是在烧成陶器上绘画。瓷器有釉下彩绘和釉上彩绘之别。釉下彩绘是用颜料在坯体上绘画花纹,然后施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釉上彩通常是以颜料在施釉后高温烧过器物釉画上绘画,然后再入窑以600900低温烘烧。16、点彩瓷器装饰技法之一。将褐彩点绘在瓷器釉面上,入窑高温一次烧成。青瓷点彩出现于西晋时期,流行于东晋、南朝早期,至唐代仍可见到。彩点多见于器物口沿、肩和器盖盖面上,有还以彩点组成几何形图案,自然友好,疏密得体,简练明快。17、分水绘制青花纹饰一个工艺,又称混水,

28、出现于清康熙朝。青花绘制有勾线和染色分工。画面勾线后,用混入适量料水青花料染色,依据画面需要,可将青花料调配成不一样浓淡,分出5种、7种甚至9种色阶,称为青花五彩。康熙青花利用分水技法描绘山景、岩石、花草待纹饰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富于表现力。古陶瓷制作工艺施釉篇1、施釉又称上釉、挂釉、罩釉。是指在成型陶瓷坯体表面施以釉浆。其方法有蘸釉、荡釉、浇釉、刷釉、吹釉、轮釉等多个。按坯体不一样形状、厚薄,采取对应施釉方法。2、蘸釉又称浸釉,是最基础施釉技法之一。将坯体浸入釉浆中片刻后取出,利用坯体吸水性,使釉浆均匀地附着于坯体表面。釉层厚度由坯体吸水率、釉浆浓度和浸入时间决定。通常适适用于厚胎坯体及杯、

29、碗类制品。3、荡釉即荡内釉,施釉方法之一。把釉浆注入坯体内部,然后将坯体上下左右旋荡,使釉浆满布坯体,再倾倒出多出釉浆,随立即坯体继续回转,使器口不留残釉。依据不一样要求,也有两次荡釉,但不能多过两次,不然易产生气泡。荡釉法适适用于口小而腹深制品,如壶、瓶等内部上釉。4、浇釉大型器物施釉方法之一。也适适用于一面施釉坯体。方法是:在盆中架放一木板,将坯体放在木板上,用勺或碗臼取釉浆泼浇器物。过大坯体多由两人共同操作,但两人手法必需一致,方可使釉层均匀。5、刷釉又叫涂釉,施釉方法之一。用毛笔或刷子蘸取釉浆涂在器体表面。刷釉法多用于长方有棱角器物或是局部上釉、补釉、同一坯体上施多个不一样釉料等情况。

30、在艺术陶瓷生产上也常见此法,以增加部分特殊艺术效果。最早见于秦汉时期原始瓷,因其不是通体施釉,而仅为口、肩及内底等处局部施釉,所以采取刷釉方法。6、吹釉施釉方法之一。用一节小竹管,一段蒙上细纱蘸取釉浆,对准器坯应施釉部位,用嘴吹竹管另一端,釉浆即经过细纱孔附着在器坯表面,如此反复进行,即可得到厚度适宜釉层。吹釉发明,使器物里外均得以均匀施釉。适适用于大型坯体、薄胎坯体、色釉制品及需要上多个釉坯体。吹青、吹红两种吹釉工艺均为清初所创。7、洒釉施釉方法之一,亦称洒彩。在坯体上先施一个釉,然后将另一个釉料洒散其上,使两种釉色产生网状交织、线面对比、方向改变纹理。有全器洒釉,也有局部洒釉。8、轮釉施釉

31、方法之一。将坯体放在旋转轮上,用勺臼取釉浆倒入坯体中央,利用离心力作用,使釉浆均匀地散开而附着在坯体上,多出釉浆飞散到坯外。这种方法适用于盘、碟类形状扁平器物。9、玳瑁斑一个黑釉结晶斑。釉面以黑黄等色交错混合,黑色中有黄褐色斑纹,有如海洋动物玳瑁壳色泽。玳瑁斑器物坯体用含铁量较低瓷土做成,生坯挂釉,入窑焙烧后再挂一次膨胀系数不一样釉,二次烧成。因为釉层龟裂、流动、密集、填缝,便在黑色中形成玳瑁状斑纹。玳瑁斑始见于宋代。以江西吉安永和窑制品为代表,因这类制品在盏为主,宋代称玳瑁盏。10、兔毫斑宋代建阳窑创烧黑釉结晶斑纹。在黑色釉面上透出尖细棕黄色或铁锈色条纹,状如兔毫,釉中含有较多量氧化铁,还含

32、有微量到少许氧化锰、氧化钴、氧化铜、氧化铬等其它着色剂。兔毫形成可能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釉层中产生气泡将其中铁质带到釉面,在1300高温下,釉层流动时,富含铁质部分流成条纹。这些细条纹全部闪银灰色光泽,是冷却时析出赤铁矿小晶体所致。兔毫纹结晶釉制品均为宋代建阳窑茶盏,即所谓兔毫盏,是宋代点茶器上品。江西、四川、山西等地瓷窑也仿烧兔毫盏,但数量比福建少。11、油滴斑宋代建阳窑创烧黑釉结晶斑纹。釉面上散布着很多含有银灰色金属光泽小圆点,大小不一,油滴斑生成是因为釉中含铁量大,烧成时铁氧化物一群群富集,冷却时局部形成过饱和状态,析出赤铁矿和磁铁矿晶体所致。通常釉厚入油滴较大,釉薄处油滴较小,甚至不能形

33、成油滴,油滴形成还和烧成温度相关,通常不超出20左右,油滴斑结晶釉全部施于茶盏上。除福建建阳窑,北方地域定窑、耀州窑、鹤壁窑、临汾窑也发觉过油滴结晶釉标本,以临汾窑为多。定窑、鹤壁窑烧造油滴结晶斑点很小,但有很强银质光泽。12、鹧鸪斑宋代建阳窑烧制一个黑釉结晶斑。因较多铁元素在釉里结晶,黑色釉面便展现类似鹧鸪胸前羽毛一样白色圆点花斑,宋代文件里称为鹧鸪斑。后代称为油滴斑。古陶瓷制作工艺烧成篇1、陶窑烧造陶器窑炉。中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使用窑烧造陶器。新石器时代陶窑有横穴窑和竖穴窑两种,火焰流动属于升焰式。商周时期,横穴窑消失,竖穴窑继续使用。商代南方出现了龙窑,为平焰式,关键用于烧制印纹硬

34、陶器和原始瓷器。大约西周晚期,北方发明了半倒焰式馒头窑。以后,馒头窑逐步成为烧制陶器关键窑炉。2、横穴窑陶窑窑炉形制之一。最早资料发觉于河南新郑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流行于仰韶文化时期。商、西周时期基础不见,横穴窑是在生土层中掏挖修制而成,由火膛、火道、火眼、窑室等部分组成。火焰由火膛进入火道,然后经火眼进入窑室,上升流经坯件,最终烟从窑室顶部排烟孔排出窑外。横穴窑升温较快,但不易控制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燃料利用率较低。3、竖穴窑 陶窑窑炉形制之一。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商、西周时期继续使用,以后逐步被半倒焰式馒头窑替换,竖穴窑是在生土层掏挖修制而成,由火膛、火道、火眼、窑室等部分组成

35、。龙山文化、商、西周时期普遍有窑箅,窑箅上设火眼。烧窑时,火焰从火膛进入火道,然后经火眼进入窑室,上升流经坯件,最终烟由窑室顶部排烟孔排出窑外。竖穴窑比横穴窑有所进步,可将烧成温度提升部分,但也不易控制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燃料利用率较低。4、仰韶文化陶窑仰韶文化陶窑分为横穴窑和竖穴窑两种。横穴窑火膛在窑室前方,顶部有弧度,其后有3条大火道倾斜而上,火焰由此通入窑室之中。窑室平面略近圆形,直径1米左右,窑室上部向里收缩,底部有大小各异火眼。竖穴窑特点是窑室在火膛之上,火膛为口小底大袋状坑,并有数股火道和窑室相通。火膛外侧有火门,从这里递送燃料。早期竖穴窑比较原始,到仰韶文化晚期有了较大改善,窑室

36、逐步后移,火道也由垂直道变为沟状道。5、龙山文化陶窑龙山文化早期陶窑由火膛。火道和窑室3部分组成,火膛较深,在窑室前方下部,火道有三股主火道及两侧两三股支火道,火道上部有窑箅,箅上有火眼,离火瞠近火眼较小,远较大,这么使窑内受热均匀。窑箅上部即窑室,窑室呈圆形,直径近1米,窑壁上部往里收缩成穹隆顶。龙山文化晚期陶窑结构更趋合理,火膛同窖室之间距离变长,在窑室正前方,火膛为椭圆形竖坑状,后面为沟状火道,火焰由火道进入窑室,窑室圆形,直径13米左右,窑室周围由低到高依次向里收缩成穹隆顶。6、商代陶窑商代早期窑炉火膛结构呈直壁平底圆筒形,直径约14米。火膛一侧有些人门火膛上部为窑算。窑箅由支往支撑,

37、厚约01米,上面密布直径10厘米圆形箅孔。窑算上面即窑室。商中期窑炉和商代前期基础相同,不过箅孔直径变大,有利于升高窑室内温度。商代后期陶窑仍然属于圆形馒头窑,火膛上面窑箅箅孔数量降低,不过直径增大,火膛内支柱减掉,这么火膛内可容纳更多柴草,增强火力,提升窑室内陶器烧成温度。7、西周陶窑西周陶窑炉形制属于圆形馒头窑,分为两种:一个由窑室、窑箅、火膛。支柱和火门等5部分组成。窑室底部平面呈圆形,直径18米左右,窑箅厚04米,箅上有4个对称椭圆形箅孔,箅下为圆形火膛,在火膛中部和后壁相接处,有一长方形支柱,在和支柱对应壁上挖有火门。另一个窑箅底部没有支柱,窑炉由窑室、窑箅、火膛和火门4部分组成。8

38、、瓷窑烧造瓷器窑炉。早期并无专门瓷窑,瓷器和陶器应为同窑烧造因为烧瓷比烧陶需要更高温度和工艺,伴随制瓷业发展,瓷窑逐步从陶窑中分离,成为专门烧造瓷器窑炉。瓷窑类型较多,按形制划分,有馒头窑,龙窑、阶级窑、蛋形窑等;按火焰走向划分,有直焰窑、倒焰窑、半倒焰窑、平焰窑等。馒头窑和龙窑是最常见,也是延续时间最长。通常说来,北方平原地域多使用馒头窑,南方山区、半山区多依山建造龙窑。9、馒头窑窑炉形制之一。因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空间,故称馒头窑。一说因外形近似馒头而得名。通常所说馒头窑是指半倒焰。倒焰式窑炉馒头窑是北方地域流行陶瓷窑炉形制,由窑门、火膛、窑室、烟囱等部分组成,约出现于西周晚期,至今仍

39、在使用。烧瓷器馒头窑以砖坯或砖砌筑,平面形制关键有3种,一是火膛为半圆形;二是火瞠呈半圆形或扇形,这种形制馒头窑,因平面近以马蹄形,故又名马蹄形窑;三是火膛、窑室平面合起来为圆形,烧瓷馒头窑立面为券顶或穹隆式顶,火膛通常低于窑床。馒头窑轻易控制升温和降温速度,保温性能好,适于焙烧胎体较厚,高温下釉粘度较大瓷器。10、马蹄形窑馒头窑形制之一。因其平面状似马蹄形而得名。其火瞠呈半圆形或扇形,窑室以前至后渐宽,左右两壁外弧或略外弧,后壁齐直,通常后部左右各设一个平面呈方形或半圆形较大烟囱,后壁下部左右设徘烟孔,和烟囱相通,火焰流动方法属于半倒焰。马蹄形窑唐至元代流行于北方地域,宋、元时期南方地域有窑

40、口也用马蹄形窑烧制瓷器。11、龙窑窑炉形制之一。以粘土或砖坯、砖依倾斜山坡建筑而成,因形如龙身而得名,是南方地域五行烧制陶瓷器窑炉形制。由窑门、火膛、窑室、排烟孔等部分组成。拱形顶,整体平面呈很窄长方形,和地面有一定夹角。火焰由下部窑头至上部窑尾,和窑身平行流动。龙窑出现于商代,称陶瓷同窑合烧。东汉中晚期出现了专烧瓷器龙窑。两晋时期发明了分段烧成技术。南朝时期倾斜度、结构渐趋合理,隋、唐时期完全成熟。宋、元时期长度显著增加,龙窑建筑方便,装烧量大,产量高。其升温快,降温也快,轻易维持还原气氛,适合于焙烧胎体较薄。高温下粘度较小石灰釉瓷器,所以有些人说龙窑是青瓷摇篮。12、阶级窑窑炉形制之一。出

41、现于明代福建德化窑,由宋元时期分室龙窑发展而成,以砖等材料依倾斜山超建筑,倾斜度在21左右。由窑门、火膛、若干个室和烟囱等部分组成。各室依次相连,从下至上底部一室高于一室,形成层层阶级,故名阶级窑。阶级窑就整体而言,是一个有较大倾斜度龙窑;就每个室而言,又是一个半倒焰式馒头窑。现有龙窑装烧量大、产量高优点,又有馒头窑轻易控制升、降温速度等优点,并能充分利用前一室余热,节省燃料,它适合于烧制德化窑白釉瓷器等含氧化钾成份较高、釉在高温下粘度大瓷器。13、葫芦形窑窑炉形制之一,窑因其形状而得名。以砖、或砖砌筑,由窑门、火膛、前室、后室、烟囱等部分组成,券顶,整体平面呈长条束腰状,以束腰处为界,分为前

42、后两室。窑床和地面有一夹角,角度比龙窑小得多,通常为412。至明末清初后室消失,发展演变成了蛋形窑,葫芦形窑是由龙窑发展而来,对龙窑进行了较大改造,适合于烧造氧化钾含量较高、釉在高温下粘度较大瓷器。14、蛋形窑窑炉形制之一。出现于明末清初江西景德镇窑,是由元明时期葫芦形窑发展演变而成。以砖等材料闹筑,由窑门、火瞠、窑室、护墙和烟囱等部分组成,窑床前低后渐高,倾斜度为3左右。窑室前部高而宽,后渐低、窄,略呈扁长圆形,似平卧在地上半个蛋,故名蛋形窑,蛋形窑窑身全长1520米,最高,最宽处约5米左右,容积150200立方米。蛋形窑以柴作燃料,烧成时间短,单位耗柴量低,产品质量好。它对清代景德镇瓷器手

43、工业发展,起了关键作用。蛋形窑建筑结构,对国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15、升焰窑亦称直焰窑,陶窑窑炉一类,是中国古代陶窑早期形制,流行于新石器时代和商。西周时期。在生上层掏挖修制而成,由火瞠、火道、火眼、窑室等部分组成。烧窑时,火焰由火膛进入火道,然后经火眼进入窑室,从室底往上升,流经坯件,烟由窑室顶部徘烟孔排出窑外。这种火焰流动方法窑炉称为升焰窑。横穴窑、竖穴窑即属于升焰窑。升焰窑易升温,但不易控制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燃料利用率较低,装烧量小。西周后期,逐步被半倒焰式馒头窑所替换。16、平焰窑陶瓷器在烧成过程中,火焰在窑内和窑身平行流动窑炉称为平焰窑。龙窑为经典平焰式窑炉它升温快,烧成时间短,可

44、提升产量。17、半倒焰窑馒头窑形制之一。其火膛呈半圆形或扇形,窑室左、右、后壁齐直、略外弧或外弧。窑室底,即窑床较平或略向后倾斜,后部设烟囱,陶瓷器烧成过程中,火焰由火膛斜直喷向窑室顶部,因为设在后壁下部排烟孔和烟囱吸引,倒向窑室后半部,烟则由排烟孔进入烟囱,排出窑外。这种火焰流动方法馒头窑,成为半倒焰窑。半倒焰窑约出现于西周晚期,以后逐步流行,用于烧制陶器和瓷器。18、倒焰窑馒头窑形制之一,亦称全倒焰窑。从半倒焰窑发展演变而来,在形制结构上和半倒焰窑有显著不一样。其平面火膛、窑室合为一个圆形,壁直立,上部收缩成穹隆式顶,外观呈圆形馒头状。烧窑时,火焰从火膛斜直喷至窑室顶部,然后全部倒向窑底,

45、流经坯件,由吸火孔进入烟道,借助烟囱抽力,将烟从排窑孔排出窑外。倒焰窑出现于明代,沿用至今,关键用于烧制瓷器,也用来烧制琉璃瓦和琉璃建筑构件等。19、窑门陶瓷窑炉组成部分之一,供窑工进窑摆放坯件和开窑搬运烧成品使用。古代除横穴窑和竖穴,其它多种窑炉均在前窒开设一问,龙窑,阶级窑因为腰身比较长,除前壁门外,还在窑室左右壁设若干个门,数量随窑身长度而定,多者可达10个以上。窑门形制,左右两边直立,顶部通常呈拱形。装完坯件后,以粘土或砖等材料封闭,通常留有观火孔和取火样孔道。20、火膛陶瓷窑炉组成部分之一,亦名燃烧室。因窑炉形制不一样,火膛位置、形状上下尽相同。横穴窑火膛在窑室前方或斜下方、呈甬道状

46、。竖穴窑在窑室下方或斜下方,呈袋坑状或竖坑状。其它多种窑炉火瞠均在窑室前部,平面呈半圆形,扇形或前窄后略宽梯形等。底面低于或略低于窑床。龙窑、阶级窑、葫芦形窑因为窑身较长,需在窑室顶部两刚设投柴孔分段烧成,有投柴孔下有特建火膛,如阶级窑。有虽无特建火膛,但窑室底部柴燃烧处,实际上起到了火膛作用。21、火道 窑炉组成部分之一。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横穴窑和竖穴窑火道设在火膛上部,呈垂直状或沟道状。烧窑时,火焰由人膛提议,必需经火道才能进入窑室。其它多种窑炉极少设火道,火焰通常全部是由火膛直接进入窑室。22、炉栅窑炉火膛组成部分之一,出现于北宋晚期、燃料在火膛内燃烧时,炉栅起着通风和滤去炉灰作用。北宋晚期和金元时期有炉栅在火膛中前部,有则充满火膛,下面是较深落灰坑。明清以来逐步采取了生铁铸造炉条,使炉栅结构大大简化。23、储灰坑窑炉火膛组成部分之一,亦称落灰坑,在炉栅下面,较深。烧窑时,炉灰从炉栅落入坑内。储灰坑不仅有临时存灰作用,而且还是一个通风道,促进炉栅上和火膛内燃料充足燃烧。24、窑室陶瓷窑炉组成部分之一,是装烧陶器或瓷器空间。因窑炉种类不一样,窑室形制也不尽相同,横穴窑、竖穴窑窑室基础呈半圆形;馒头窑窑室和火膛合为一个馒头形空问;龙窑呈隧道形;阶级窑各室呈馒头状;葫芦形窑呈卧地葫芦状;蛋形窑形似禽蛋。25、窑床陶瓷窑炉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技术交底/工艺/施工标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