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3中医数字化行业研究报告:不断拓深应用场景补链市场供需失衡现状.pdf

上传人:宇*** 文档编号:2437147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DF 页数:55 大小:7.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中医数字化行业研究报告:不断拓深应用场景补链市场供需失衡现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2023中医数字化行业研究报告:不断拓深应用场景补链市场供需失衡现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2023中医数字化行业研究报告:不断拓深应用场景补链市场供需失衡现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2023中医数字化行业研究报告:不断拓深应用场景补链市场供需失衡现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2023中医数字化行业研究报告:不断拓深应用场景补链市场供需失衡现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55 页第 2 页 共 55 页前言前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中医药行业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近年来,国家层面对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转型。特别是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的发布,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的行动计划,这不仅是对中医药行业的一次重大鼓舞,也是对中国全民健康事业的一次深远影响。本报告通过深入调研和访谈多家中医数字化企业,旨在解析中医数字化的内涵、挑战与机遇,并聚焦于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数字化转型,探讨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提升

2、中医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中医知识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报告将深入分析中医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面临的技术难点,以期为中医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推动中医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为全民健康事业贡献力量。第 3 页 共 55 页目录目录前言.2目录.3图表目录.4第一章 行业背景:中医市场扩容,数字化助力供给端改革.61.1 基础概念:聚焦诊断、治疗,中医数字化进入技术深度融合阶段.61.2 市场规模:诊疗人次持续攀升,中医医疗成为刚需.71.3 供给分析:中医医疗资源补给与诊断治疗需求严重倒置.81.3.1 基层市场不断扩大,中医诊所仍然是主要供给者.91.3.2 中医医师依然是稀

3、缺资源以及各大中医机构的核心优势.91.3.3 中医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市场化配置不充分.10小结.11第二章 驱动因素:四大引擎共振,中医数字化进程加速.132.1 政策驱动:国务院纲领性文件引领中医数字化产业良性循环.132.2 社会驱动:人口老龄化推高慢病需求,中医治理优势彰显.152.3 科技驱动:多元技术助力中医产业升级,释放诊疗数据价值.162.4 资本驱动:五年吸金破十亿,投资者偏爱系统数字化.17小结.18第三章 场景分析:三大领域布局,中医数字化矩阵落地.213.1 传统中医场景:赋能传统,提高中医的继承性、创新性、可及性.213.2 中医医疗设备配置:侧重辅助诊断,治疗因经

4、验依赖难以突破.223.3 场景分析:数字化赋能中医,拓展应用边界,打通全链模式.233.3.1 手段数字化:产品类别有限且较为同质化,竞争格局尚不明晰.233.3.2 系统数字化:发展模式各有千秋,线上诊疗服务存在马太效应.273.3.3 器械设备数字化:给予中医治疗更宽广的可能性,尚未看到天花板.373.3.4 三大领域差别显著,器械设备数字化未来市场空间更大.453.4 利用下沉路线分压主流中医医疗,一线城市仍是主战场.46小结.48第四章 企业案例.504.1 鹰眼智慧中医.504.2 大经中医.52第 4 页 共 55 页图表目录图表目录图表 1中医数字化发展进程.6图表 2中医类医

5、疗机构诊疗人次数(万人次).7图表 3中国中医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亿元).8图表 4中国中医医疗服务机构数(个).9图表 5中国中医药人员数(万人).10图表 62021 年我国中医资源配比.10图表 7关于中医系统数字化的相关政策.13图表 8关于中医手段数字化的相关政策.14图表 9关于中医器械设备数字化的相关政策.14图表 102021 年中国主要慢性病种类两周患病率().15图表 11中医数字化涉及技术罗列.16图表 12传统中医和中医数字化模式对比.17图表 13近五年中医在线诊疗投融资表(万).18图表 14传统中医流程泳道图.21图表 15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22图表 1

6、6中医数字化三大领域划分.23图表 17四诊数字化技术盘点.23图表 18手段数字化产业链拆解.25图表 19圣美孚中医综合诊断系统.25图表 20四诊数字化现存技术难点.27图表 21系统数字化优劣势对比及影响.28图表 22挂号数字化的技术和应用层面重难点拆解.29图表 23处方数字化技术盘点.30图表 24处方数字化发展趋势及技术难点.31图表 25系统数字化产业链拆解.32图表 26大经中医的核心产品逻辑.34图表 27中医远程医疗的模式.35图表 28中医数字化中游参与者职能.36图表 29医疗机器人分类及自动化程度.37图表 30煎药机器人技术盘点.38图表 31针灸机器人的基础构

7、成.40图表 32针灸机器人的专利申请清单.41图表 33中国医疗机器人投融资轮次分布.43图表 34中国治疗机器人重点技术盘点.44图表 35中医数字化三大领域综合发展能力评估指标.45图表 36中医医疗服务玩家营收及市场份额.47图表 37医能体解决方案.50图表 38区域数智中医药云平台架构.52第 5 页 共 55 页第 6 页 共 55 页第一章第一章 行业背景行业背景:中医市场扩容,数字化助力供给端改革中医市场扩容,数字化助力供给端改革1.1.1 1 基础基础概念概念:聚焦诊断聚焦诊断、治疗治疗,中医数字化进入技术深度融合阶段中医数字化进入技术深度融合阶段中医数字化指通过现代信息技

8、术手段,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先进的数字技术应用于中医领域。对中医理论、诊断、治疗、药物配方等传统知识进行数字化转化、记录、分析、存储和传播,从而为中医提供夯实的技术支撑。这种数字化转型旨在为中医传统“望、闻、问、切”诊断方法及其可能存在的疗效评估模糊性提供明确和量化的解决方案。具体而言,中医数字化可广泛应用于健康管理、医疗咨询、诊断与治疗、远程医疗服务、中医知识远程教育和传承、处方开具与药物配制,以及中药材的种植、加工、流通和储存等多个关键环节。这一过程不仅为中医的研究、教学和临床提供数字化工具和平台,还助力中医知识的保存、传承和现代传播。本次研究报告将聚焦在中医数字化

9、进程中的诊断和治疗等关键环节,以对中医医疗服务数字化转型的新方向和发展趋势做研究。中医数字化的发展历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紧密相连,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当时科技的发展水平和中医学界的需求。从简单的电子化文献资源到现在的大数据与技术融合,中医数字化已然成为中医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图表 1 中医数字化发展进程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制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中医学界开始将古籍和经典文献进行数字化扫描和储存。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对中医知识的初步电子化,为后续的深度整合和应用打下基础。随之,学术机构和研究单位开始对电子化的中医文献进行整合,创建了多个中医知识数据库,使得中医研究者和医生能够更为便捷地查找和引用

10、相关资料。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多个中医数字化应用和平台开始浮现。例如,中医电子医案系统、在线诊疗平台等显著提高了中医的教学、研究和临床工作效率。目前中医数字化进入了深度融合阶段,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的研究和临床。第 7 页 共 55 页未来,中医药产业将在传承中华传统医学智慧的同时,不断探索符合中医发展规律的现代化道路,以创新驱动传统医学的发展。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为中医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机遇,中医行业应抓住当前数字化浪潮,深度融合先进技术手段赋能中医事业,推动中医服务模式实现数字化升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21.2 市场规模市场规模:诊疗人次持续攀升,中医医疗成为

11、刚需:诊疗人次持续攀升,中医医疗成为刚需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主要有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等构成。2022 年中医医院约 4,779 家,是诊疗人次主要贡献者。从诊疗人次看,中医医院远超于中医诊所和中医门诊部。中医医院自 2015 年以来持续上升,在 2019 年诊疗人次共计 5.86 亿人次,2020年受疫情影响有所下滑,共 5.18 亿人次,但随着疫情扰动因素逐渐消失,2022 年诊疗人次再次攀升,达到 5.99 亿人次。综合历史数据来看,无论中医医院或中医诊所的诊疗人次均呈现稳定上升的态势。图表 2 中医类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数(万人次)数据来源: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2022,2022

12、 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蛋壳研究院制中医医疗逐步成为中医医疗逐步成为“刚需刚需”,市场规模市场规模增速可观增速可观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2 年中医类总诊疗人次数已超 12 亿,结合中医类次均门诊次数和药费(总计约 440 元人民币),中医医疗服务市场规模预期于 2026 年可达到 7,126亿人民币,20222026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6.2%,增速可期。2021 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促进中医发展的政策,例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 关于印发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的通知等,这些政策有助于加快复苏国内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

13、升中国中医医疗服务能力,第 8 页 共 55 页推动中医诊疗服务行业市场发展。图表 3 中国中医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亿元)(中医医疗服务市场规模是指患者接受诊断和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过程中支付的门诊费用和处方药费用)数据来源: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2022,蛋壳研究院制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医学瑰宝,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疑难病症以及重大传染性疾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后疫情时代,人民健康意识观念变化、生育政策进一步放开、人口老龄化趋势凸显的新形势下,加之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展现出的重要价值,中医药服务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充分认可。可以预见,在国策支持与社会需求

14、双轮驱动下,中医医疗服务市场前景广阔,增速可观。而中医数字化建设也为中医医疗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数字技术与中医服务的深度融合将推动中医医疗实现由点到面的转型升级。此外,中医数字化建设也将持续释放中医医疗市场的增长动能。1.31.3 供给分析:中医医疗资源补给与诊断治疗需求严重倒置供给分析:中医医疗资源补给与诊断治疗需求严重倒置现阶段国内仍处于中医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供给不足,中医诊疗需求与中医医疗服务供给呈现严重不平衡的局势。中国中医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型中医院,此类中医医院仅占医疗机构的 0.45%,而 2021 年我国中医院的就诊人次占全国医疗就诊人次的比重达 16.9%,主第 9 页 共 55

15、 页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医疗资源及诊断需求严重倒置。1.3.11.3.1 基层市场不断扩大,基层市场不断扩大,中医诊所中医诊所仍然仍然是主要是主要供给者供给者2022 年,中国中医医疗服务机构总数达到 68,406 家,其中中医诊所最多,数量为 60,396家;中医医院共 4,779 家,中医门诊部则有 3,231 家。近年,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基层中医馆的建设,旨在完善覆盖基层的中医药服务网络。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通知,2022 年力争实现中医馆建设全覆盖。此外,国家政策也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医联体合作和医生多点执业等模式,以市场化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图表 4 中国中

16、医医疗服务机构数(个)数据来源: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2022,2022 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蛋壳研究院制1.3.21.3.2 中医中医医医师师依然是依然是稀缺资源稀缺资源以及以及各大中医机构的核心优势各大中医机构的核心优势根据数据统计,中国从事中医药行业的工作人员数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从 2018 年的 71.5 万人增加至 2022 年的 91.9 万人,其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6.5%。根据预测,2026 年,将进一步增长到 113.5 万人,其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为 5.4%。尽管中医药人员总量持续增长,资深中医师的数量却相对较少。2022 年数据显示,中医类高级职称医师占比不

17、足 25%,中医医师在从事同类人员的占比为 17.2%,预计到 2026 年达到 19.2%。增长虽稳定,但相对缓慢,资深中医医师依然是稀缺资源。第 10 页 共 55 页图表 5 中国中医药人员数(万人)数据来源: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2022,2022 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蛋壳研究院制1.3.31.3.3 中医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中医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市场化配置不充分市场化配置不充分东部地区的中医医疗资源最为丰富,医疗机构数量达到 1,715 家,医务人员总量高达381,681 名,均居三大地区之首。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医疗机构数量最少(1,329 家);中部地区的医务人员数量最少(

18、241,071 名)。虽然中部地区的医疗机构数量略微超过东部,但其每个医疗机构的平均医务人员数量最低,仅为 152 名,存在医疗机构规模较小或人员配置不足的问题。图表 6 2021 年我国中医资源配比数据来源: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2022,蛋壳研究院制第 11 页 共 55 页从中医医疗服务的供给侧来看,导致供需不匹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中医医疗资源的投入和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推动,缺乏市场化配置。近年国家虽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但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仍需进一步的体制机制创新。当前中医医疗服务的供给与日益增长的民众诊疗需求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需要在政策支持下继

19、续扩大供给规模,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以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供给端与消费端达到平衡。新冠疫情为公众提供了重新评估中医价值的机会,从而增强了人们对中医的认同。尽管如此,中医的进一步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为了促进中医现代化的进程,并充分发挥其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核心作用,一方面需要系统和持续地加强中医理念和知识的普及和科普教育;另一方面,亟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中医更为便捷和有效地融入现代医疗体系。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医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商开始探索并实践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数字化商业模式。这种模式旨在解决传统中医诊疗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客户获取的地域限制、医师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分

20、布不均以及患者随访和长期健康管理的不便等。小结小结中医数字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中医知识和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以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医医疗服务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预计到 2026 年可突破 7000 亿元大关。增长动力在于国家政策支持,以及人民健康意识提升带动的消费需求增长。从供给端看,中医医疗资源分布仍不均衡。高端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型三级医院,基层医疗资源较为缺乏。资深中医医师依然面临稀缺状态,增长虽然稳定,但相对缓慢。当前中医数字化发展的重点,在于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中医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够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民众诊疗需求。中医数字化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

21、阶段,面临的挑战是供给侧的资源分配不均衡,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效率。这既是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医在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必由之路。第 12 页 共 55 页第 13 页 共 55 页第二章第二章 驱动因素驱动因素:四大引擎共振,中医数字化:四大引擎共振,中医数字化进程进程加速加速2.12.1 政策驱动政策驱动:国务院国务院纲领性文件引领纲领性文件引领中医中医数字数字化化产业良性循环产业良性循环早在 2016 年 2 月,经国务院同意,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文件中特别提到,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发智能化中医健康服务产品。作为我国中

22、医药行业未来十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该领域较为完整的国家级发展规划,为中医数字化的发展夯实发展基础,并为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指明了方向。图表 7 关于中医系统数字化的相关政策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蛋壳研究院制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强力倡导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撑疫情防控和改善医疗服务,更加重视中医数字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平台构建。通过打破中医系统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中医医疗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利用,为中医系统数字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近年来,中医药政策持续发布,强调要运用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行业实现现代化转型。2019 年 10 月发布的 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23、的意见 则是近年较为重要的政策,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支撑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为中医药发展“把脉”“开方”,提升中医药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中医系统数字化、信息化,推动中医药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自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以来,共有省级政府已陆续出台落地实施政策 24 条。其中,四川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到 2022 年川药综合产值达 1200亿元;甘肃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 提到 2022 年,甘肃省中医药全产业链总产值达 1000 亿元以上。第 14 页 共 55 页图表 8 关于中医手段数字化的相

24、关政策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蛋壳研究院制在 2018 年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指出“立足继承,开拓创新”,要求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与现代科技相融合。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丰富发展中医诊断设备产品,研发中医医疗器械、辅助用具和系统。围绕中医养生保健、诊疗与康复能力提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开展中医医疗器械及相关辅助用具研发,重点研发系列智能脉诊仪、舌诊仪等诊断设备,数字化、小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中医治疗设备。图表 9 关于中医器械设备数字化的相关政策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蛋壳研究院制中医行

25、业仍然处于政策引导和推动的背景下,政策的支持将“小众”中医推向了“大众”视野,未来将继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中医数字化建设。这些政策将从资金扶持、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一体化推广等方面发力,助力中医数字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政策助力中医数字化行业良性循环从行业层面,随着政府和医疗机构对中医数字化建设投入的加大,中西医信息化技术将逐渐融合。未来,中医和西医将在诸如病历管理、诊疗流程、处方用药等方面实现信息化资源共享,患者将能够更好地享受到中西医并重的医疗服务。从企业层面,面对中医信息化的市场需求,企业将加码投入到中医信息化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中。这将有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医信息化产业链,涵盖硬件设备

26、、软件平台、数据服务、终端应用等多个环节。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将推动整个行业的持续创新和发展,为中医数字化营收创造新的增长点。从社会层面,为了满足中医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需求,相关教育和培训第 15 页 共 55 页体系也将得到完善。更多的中医专业人才将通过学习掌握信息化知识和技能,为中医信息化建设贡献力量。此外,面向公众的中医信息化培训和宣传也将逐步开展,提高社会对中医信息化的认识和应用。2.2.2 2 社会驱动社会驱动:人口老龄化推高慢病需求,中医治理优势彰显人口老龄化推高慢病需求,中医治理优势彰显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慢病患者基数扩大,人口亚健康也渐生端倪慢病是指不具有传染性,但通过长期病理损

27、伤积累最终形成疾病状态的慢性病症,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以及肾脏、骨骼、神经等疾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慢性病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我国慢性病患者人数规模预计将持续扩大,慢性病防控形势日趋严峻。图表 10 2021 年中国主要慢性病种类两周患病率()数据来源: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2022,蛋壳研究院制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看,2022年我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 14.9%,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老龄化必然会

28、对以慢性病为主的医疗服务体系产生一定冲击。此第 16 页 共 55 页外,环境污染、不规律生活方式以及过度压力等因素叠加,导致中国慢病患病人数持续增加。中医理念符合慢病治理的需求,寻医中医意愿节节攀升相比西医,中医医疗服务覆盖从疾病预防到治疗康复的整个生命周期,强调预防及控制慢性病并提倡保持健康饮食及生活习惯以保持精力充沛及身体健康,提升免疫系统机能。在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方面,中医具有独特的优势,更符合当前患者的诉求。疫情三年,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采用中医医疗健康方案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有效率达到 90%以上。患者对中医文化认同感不断加深,向中医寻求帮助的主观意愿也因此节节攀升。2.2

29、.3 3 科技驱动科技驱动:多元技术多元技术助力中医产业升级助力中医产业升级,释放诊疗数据价值释放诊疗数据价值随着中医患者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粗放式中医管理模式难以满足我国的现实需求,在新技术的驱动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为核心的各种软硬件工具开始渗透中医药的各个环节,推动产业生态向协同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这不仅重塑了中医传统产业的运作模式,也有助于优化中医产业链结构,促进资源合理再分配。图表 11 中医数字化涉及技术罗列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蛋壳研究院制中医数字化作为中医诊疗服务和数字科技深度融合的新兴交叉领域。对中医来说,数字技术是推动中医革新发展的重要手段,而非对传

30、统中医的取代,数字化手段打通了中医诊疗信息的孤岛状态,释放了海量诊疗数据的价值,使中医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2020 年之前,部分公立中医医院和中医门诊部已步入提供线上医疗服务的初始阶段,但这种尝试止步于提供网上预约挂号等基础服务。近年来,越来越多拥有线下门店的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开始拓展线上医疗服务,提供中医咨询诊断、开立处方等服务。据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具备线上及线下服务能力的中医医疗机构渗透率已达到 16.7%,与过第 17 页 共 55 页去相比显著提升。图表 12 传统中医和中医数字化模式对比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制中医数字化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中医学、信息科学、生物医学工

31、程等多个学科。中医数字化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还需要与中医的传统知识体系相结合,既要保持中医的独特性,又要满足现代医疗的需求。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医数字化还会涉及更多的新技术和新应用,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边缘计算等,这都为中医数字化的未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2.2.4 4 资本资本驱动:五年吸金破十亿,投资者偏爱系统数字化驱动:五年吸金破十亿,投资者偏爱系统数字化中医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拨款、医院自筹和社会融资三个方面。根据中医药投融资情况看,2017 年中医药行业的投融资规模达到近年的最高点。从一级市场情况看,20152017 年是中医药行业的高速发展期。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

32、智能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与医疗领域加速融合,中医数字化和信息化项目显著增加,互联网大厂的入局也进一步拓宽了中医药行业的融资渠道。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中国加大对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疫情防控和医疗服务水平,使投资者对中医信息化和在线诊疗的关注度也明显提高,获得了市场预期的一致性。第 18 页 共 55 页图表 13 近五年中医在线诊疗投融资表(万)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蛋壳研究院制从 2017 年中医广泛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后,数字化支撑下的细分赛道“中医在线诊疗”崭露头角,例如榕树家于 2022 年获得单笔 1.6 亿元的融资金额,近五年中医在线诊断企业获得的投资金

33、额累计超过 10 亿元。根据数据显示,目前投资者的关注点依然聚焦在系统数字化领域,因投资回报周期短,加之政府持明确的支持态度,使得投资者信心倍增。同时,系统数字化可以高频适配市场需求,天生携带互联网的基因,可协同处理和解决产业链的弊端,具备更多的投资潜力。过去,中医药在医改中受到诸多限制,资本市场对中医药领域持有审慎态度。但近期中医药相关政策在落地速度和频率上均有质和量的提升,“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出了促进中医药发展的相关举措,中医药行业也将搭上政策和投资的东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小结小结当前推动中医数字化发展的四驾马车:第一匹马是国家政策的驱动。近年来,中央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中医数字化,特别

34、是在疫情期间,政策明确提出要打破中医系统的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化互通共享,为中医数字化注入了强大动力。第二匹马是社会需求的驱动。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患者的增加,与中医的整体调理和预防治疗的优势不谋而合,这也倒逼中医数字化以适应这一需求。第三匹马是科技发展的驱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中医数字化提供了有力工具,推动中医实现服务模式升级。第 19 页 共 55 页第四匹马是资本市场的驱动。中医数字化领域,特别是中医在线诊疗赛道,近年来吸引了大量投资,资本的加持也促进中医数字化加速推进。在国策支持、社会需求拉动、技术赋能和资本助力下,中医数字化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并正在成为中医实现现代化的重

35、要途径,以更好满足当代民众的健康需求。第 20 页 共 55 页第 21 页 共 55 页第三章第三章 场景分析:三大领域布局,中医数字化矩阵落地场景分析:三大领域布局,中医数字化矩阵落地3.13.1 传统中医场景传统中医场景:赋能传统赋能传统,提高中医的继承性提高中医的继承性、创新性创新性、可及性可及性传统中医主要发生在门诊、药房、住院部三大场景,其中门诊占据最主,因中医诊断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病情本质进行辨识,以诊察病情、辨别证候、判断病种的过程,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然后医生会根据诊断结果开具处方,配合中药或其他治疗方式达到治愈或控制疾病的效果。图表 14 传统中医

36、流程泳道图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制常用的中医诊断方式为“望闻问切”,望诊主要是医者对患者面部、舌部、眼部、耳部以及身体相关部分的颜色、形态、体质等进行诊察。闻诊主要是医者通过听声音、闻味道等手段对患者进行健康状态诊察。问诊是医者对患者进行问询,通过问答形式对患者进行健康状态诊察。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两个部分,切脉也称为脉诊,主要是医者通过切按患者的脉搏来了解病情,所选取的切按部位依据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等方法的不同而不同;按诊是指通过对病体的肌肤、手足、胸腹及其他部位的触摸按压,检查患者胸腹的痞块、皮肤的肿胀、手足的温凉、疼痛的部位等特征。中医处方主要建立在诊断基础之上,根据患者体质、病症、

37、病位、病情、病史等相关信息,以及所需要药材、器械、手法等,提出针对患者的中医药配方和治疗方案。中医治疗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治疗、拔罐治疗、手法治疗等方法。为了进一步扩充中医的服务范围,在“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优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建设中医互联网医院,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构建覆盖诊前、第 22 页 共 55 页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让患者享有更加便捷、高效的中医药服务,极大地提高中医医疗服务的可及性。3.23.2 中医医疗设备配置:侧重辅助诊断,治疗因经验依赖难以突破中医医疗设备配置:侧重辅助诊断,治疗因经验依赖难以突破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

38、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试行)的通知,2012 年提出中医诊疗设备配置原则,要求各中医医院积极应用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成果,为中医临床服务,并促进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药技术相结合,做到继承和创新并肩而行。该文件针对中医诊疗设备、病房设备和各专科科室均清晰列举了设备清单,但目前数字化仅在诊断环节体现了成熟度,治疗和病房环节的依然处于萌芽探索阶段。图表 15 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数据来源: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试行),蛋壳研究院制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在于精确性,而辅诊系统可以协助中医更系统地收集患者信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症状特性进行分析,提出辨证分类的依据,从而显著提高辨证的精确性。目前

39、,数字化辅诊系统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并展现出了优异的应用效果。此外,辅诊系统可以更精准地触及基层医疗,在有限的医疗资源情况下,数字化辅诊系统可以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提高诊疗下沉率。未来,利用现有技术进行基层迭代和优化,以促进辅诊设备的择优循环发展。而治疗过程更复杂多变,需考量诸多因素,依赖医生的临床经验积累,患者体质情况都存在差异,治疗方案需要医生视具体情况制定,极度依附于医师的过往经验,目前不易被人工智能取代。总体来说,目前中医数字化发展侧重辅助诊断多于诊疗环节,这与中医本身的理论特点和数字化技术发展现状都有密切关系,这种趋势在未来还会有所延续。第 23 页 共 55 页3.33.3 场景分析:

40、数字化赋能中医,拓展应用边界,打通全链模式场景分析:数字化赋能中医,拓展应用边界,打通全链模式目前,大部分中医医疗机构已通过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电子病历数据,可有效覆盖中医医疗健康的整个生命周期。这为区域性的协同医疗、在线医疗和远程医疗等应用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共享基础。此外,结合数字化技术的“中医+”新型服务模式收集大量的真实世界病案数据,这些数据为中医医疗的更精准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进一步推动了中医数字化的前景。图表 16 中医数字化三大领域划分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制对于数字化赋能的中医技术在各个场景中的应用层出不穷,力图打造一个通过全流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提

41、高健康、亚健康、患者健康管理体验的新型医疗模式。经过多年发展,中医数字化已涉及诊前、诊中、诊后多个环节,至少已在挂号、检查、开药、缴费、远程医疗、人工智能辅助临床决策等多个方面为中医医疗普及更多人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次研究,将中医数字化定义为中医医疗诊疗,即借助数字化技术进行的一切诊断和治疗的行为,并根据拆解的数字化三大领域(手段数字化、系统数字化、器械设备数字化)做对应的技术盘点。3.3.13.3.1 手段数字化:产品类别有限且较为同质化,竞争格局尚不明晰手段数字化:产品类别有限且较为同质化,竞争格局尚不明晰中医四诊数字化建设是中医诊疗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望、闻、问、切四诊的辅助达到诊断智能的效

42、果。中医理论认为四诊相互为用,数字化手段可以实现四诊有机融合,辅助中医医师进行综合分析推理,科学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提升诊断效果。图表 17 四诊数字化技术盘点第 24 页 共 55 页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制望诊望诊这一环节中颜色与形态相关方面进行数字化的主要手段就是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图像识别与智能化处理,从而识别出患者的健康状况;舌诊作为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识别舌体形态、舌糜、舌色等特征,可以推断气血津液变化;面色辨识可以反映脏腑功能和气血状态。关于患者体质辨识,中华中医药学会已经于 2009 年发布了ZYYXH/T157-2009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将人的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

43、湿热质、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 9 种。体质辨识数字化即以此理论标准为指导,根据量表设计原理,采集被检测者健康信息,并对这 9 种体质分数值的结果进行分析,来判断体质类型。闻诊闻诊这一环节进行数字化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空气动力学原理对咳嗽、声嘶、声低等病理性声音进行记录,通过红外光谱、顶空分析、气相液相色谱分析等方法对患者所呼出或散发出来的气体特征进行刺激性分子记录,然后再利用智能化手段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病位证素、病性证素等诊断信息。问诊问诊这一环节进行数字化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来识别出患者在回答相关问题时所透露的疾病信息,然后利用知识图谱等手

44、段解析患者症状,形成数字化病案,进行病因和证型推理,同时还可辅助中医开展线上问诊。脉诊脉诊进行数字化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压力、超声等传感器采集到脉象的波形,并识别出平脉、滑脉及弦脉等特征,从而得出患者的体质等特征,并与其他诊断结果互相参照,得出诊断结果。当前,有些中医也会将 X 光、CT、核磁共振等检查结果作为诊断参考,因此也可以将这第 25 页 共 55 页些结果数字化后作为数字化按诊的数据来使用。行业内的竞争相对较高,但同时也存在合作与共赢空间行业内的竞争相对较高,但同时也存在合作与共赢空间在中医数字化诊断设备领域,主要参与者包括医疗设备研发与制造企业、医疗信息技术企业、医疗机构。上游为医疗

45、信息技术企业,提供关于医疗信息技术应用的解决方案,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中医诊断设备中的应用。例如,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中医诊断设备,可提高诊断的精确度和速度。中游为医疗设备研发与制造企业,负责中医数字化诊断设备的生产、研发和销售。这些企业通常拥有较高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开发出针对中医特点的数字化诊断设备,例如脉诊仪、舌诊仪等。下游为医疗机构,如中医院、中医诊所等,是中医数字化诊断设备的直接使用者。医疗机构对设备的使用反馈意见对于设备制造商来说至关重要,以便能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改进产品,提高设备的性能。图表 18 手段数字化产业链拆解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制由于中医数字化诊断设备行业

46、尚处于发展初期,产品类别有限且较为同质化,市场规模相对较小,竞争较为激烈。然而,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以及政府的扶持,中医数字化诊断设备市场前景乐观。因此,未来不仅有大量的创新型企业涌入市场,还存在相当程度的竞争与合作,例如诊断设备直接与在线诊断平台打通端口,线下数据直达线上,升级患者体验。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诸多中医问诊系统、舌诊仪、面诊仪、眼诊仪、脉诊仪、四诊仪等,并且有些已经在医院、保健服务机构等场所获得应用,如芜湖圣美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中医综合诊断系统”就包括了中医脉象诊断系统、舌面象诊断系统、体质辨识系统、养生调理系统、辨证处方系统等五大模块。图表 19 圣

47、美孚中医综合诊断系统第 26 页 共 55 页图片来源:圣美孚科技近年来,随着红外热成像断层扫描技术的发展,可以无辐射、无创伤全身采集人体数据,与中医理论相结合,反映人体在未病和已病状态下健康信息,更直观、客观化实现健康管理。如鹰眼智慧中医通过红外人体热成像技术,并结合智能诊断辅助决策系统的应用,可以帮助医者进行病理生理状态检查和提示。四诊技术未来可采用多模态数据融合、增强学习等来提升诊断模型鲁棒性四诊技术未来可采用多模态数据融合、增强学习等来提升诊断模型鲁棒性在望诊方面,成熟的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实现了对面部和舌象的高精度图像特征提取和识别。通过构建标准化的中医学图像库,可以统一专家经验

48、,提供高质量的模型训练数据,以提升识别与分类的准确性。但中医视觉信息标准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广泛收集不同地区不同类别医生的临床图像,形成代表性的训练数据集,同时组织专家达成诊断结果的共识,才能提高算法泛化能力。在问诊方面,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使人机语音交互更加自然流畅,自然语言处理与知识图谱技术增强了对患者述语的理解与病情推断能力,这些技术已经在一些医疗辅助系统中得到验证和应用。但中医问诊数字化对专业语料理解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这需要编制规范的中医知识图谱,同时应用迁移学习等技术迁移自然语言处理模型,才能达到精准解读患者口述的病症。闻诊占据核心地位但技术未跟上,未来仍有迸发空间闻诊占据核心地位

49、但技术未跟上,未来仍有迸发空间在闻诊领域,气体传感器在气味分子检测方面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拓展,不仅提高了检测范围,而且增加了通量。此外,光谱技术也被用于定量分析气味样本的成分,使得气味特征的提取更加精确。同时,机器学习算法的应用也使得对气味组分之间的复杂关联有了更深入的挖掘,实现了智能化气味特征提取。这些技术的潜力巨大,未来有望第 27 页 共 55 页实现对更多气味类型的采集和分析。通过训练更多的临床数据,神经网络模型的识别和分析能力也将得到显著提高。现有技术可以检测痕量挥发性化合物,但气味样本的采集和处理依旧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过程中需要控制环境条件、提纯样本,未来需进一步与医学结合设

50、计采样方案。切诊成熟度相对较低,但潜力不容小觑,切诊成熟度相对较低,但潜力不容小觑,中医全息化诊断指日可待中医全息化诊断指日可待在切诊方面,目前高灵敏度的生理信号采集与成熟的信号处理技术实现了准确的脉搏特征提取;机器学习算法具备对复杂脉象进行智能分类分析的能力。这类技术或可借鉴图像、语音、信号采集等成熟技术,结合临床知识图谱,开发智能按压模型。但切诊信号变异性确实存在,需要收集足够样本并设计自适应模型,按诊数字化可先从压力传感和信号处理入手,再增加临床验证,这将大幅推进中医全息化诊断。图表 20 四诊数字化现存技术难点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制总体而言,中医四诊数字化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但现有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