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PVC-PU碳酸钙共混改性研究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2436232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6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PVC-PU碳酸钙共混改性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PVC-PU碳酸钙共混改性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PVC-PU碳酸钙共混改性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PVC-PU碳酸钙共混改性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PVC-PU碳酸钙共混改性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士学位论文单位代码 密 级 公 开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 目: PVC/PU/碳酸钙 共混改性的研究 学 院: 材料与化工学院 专 业: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职 称: 副 教 授 提交日期: 2016 年 05 月 15 日答辩日期: 2016 年 05 月 21 日 中 国 重 庆 2016年05月目录摘要1关键词1第一章 引言31.1 聚氯乙烯简介31.2 热塑性聚氨酯(TPU)简介51.3 碳酸钙的介绍及在共混体系中的作用7第二章 PU与PVC共混比例的研究82.1 PU与PVC共混体系的研究进展82.2 PU与PVC共混体系

2、混合比例研究112.2.1 热塑性聚氨酯与PVC共混不同型号试验研究112.2.2 试验结果及结论122.2.3 热塑性聚氨酯与PVC共混比例试验研究152.2.4 本章小结16第三章 纳米碳酸钙/TPU/PVC共混体系的研究163.1 纳米碳酸钙在聚合体系中的作用163.2 纳米碳酸钙在混合体系中试验及结果173.3 本章小结19总结19参考文献20致谢语22PVC PU碳酸钙共混改性研究摘要:热型聚氨酯聚氯乙烯在现代工业和建筑也中得到广泛应用,更为合理的配比和节约成本的配方搭配是混改的重要课题.本文重点介绍了聚氨酯和氯化聚乙烯的以及碳酸钙的特点,以及在三者混合体系中相互之间的作用,通过试验

3、得出热塑性聚氨酯和氯化聚乙烯的最佳混合型号和混合比例为70/30,以及纳米碳酸钙含量为20份时对混合体系补强作用的最佳。关键词:热塑性聚氨酯 氯化聚乙烯 纳米碳酸钙 共混 特性原目录和页码错误,顺手帮你改了不用谢哦你要是还是要以前的目录就自己复制过来就好记得要把这行字删了哦2Study on blending modification of PU PVC calcium carbonatepolyme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1 classes Yu Jiacong Instructor Zhao LisaAbstract: Thermal polyurethan

4、e polyvinyl chloride in modern industry and construction also are widely used, the more reasonable ratio and saving the cost of formula collocation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to change the mix. This paper introduced polyurethane and polyethylene chloride calcium carbonate and characteristic, and betwee

5、n the role in three hybrid system, obtained through the test of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and chlorinated polyethylene best mixing model and mixing ratio 25 / 75, and nanometer calcium carbonate content of 20 of mixed system of reinforcing effect best.Key words: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chlorinat

6、ed polyethylene nano calcium carbonate blend characteristics第一章 引言1.1 聚氯乙烯简介 聚氯乙烯树脂 PVC 由氯乙烯( CH2=CHCl )聚合得到,其分子链上结构单元的键接方式基本为头-尾结构1,结构式为 PVC 具有热塑性,由于 PVC 的分子链中含有的大量氯原子,它不溶于水、汽油和乙醇,在醚、酮、氯化脂肪烃和芳烃,具有良好的耐腐性强、介电性。而且还具有电器性能优良强度高、耐化学药品、耐油、电器性能优良等特点。但是分子之间存在着较大作用力,因为PVC 树脂分子链中有大量的极性键C-Cl 键,因而 PVC 树脂相对来说比较坚

7、硬,具有一定的脆性。另外,其分子中的 C-Cl 键在受热加工时,容易脱去 HCl 分子,在大分子链中引入不饱和键,影响树脂的耐老化性能2。 PVC 有如下缺点:(1)PVC 的韧性差,不能用为结构材料。根据 Vincent 关于聚合物脆韧性断裂行为的表征,其悬臂梁冲击强度(缺口)最低值仅为 2.2k J/m2,PVC 制品是脆性材料,受冲击时极易脆裂6。(2)PVC 的热稳定性差,并且受温度的影响大。PVC 的熔融温度约为 210,在 100时就开始分解出 HCl,高于 150时分解更加迅速。 PVC 的粘度极高流动性极差,只能生产形状比较简单的硬制品和一些软制品,无法生产形状复杂的硬制品。一

8、般的 PVC 制品软质 PVC 的使用温度下限为-30,硬制品温度使用下限为-15,6。(3)PVC 的增塑作用稳定。因而加入的低分子增塑剂用以改善其加工性能,却因其稳定的增塑作用在制品的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发生溶出、迁移、挥发,不但制品会因变硬而无法使用,而且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6。(4)PVC 的耐燃性和耐药品性良好,但维卡温度较低为80 3。表 1.1 PVC 的基本技术参数3 PVC 的结构特点:PVC 颗粒是一种多层次结构。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1)亚微观形态:由初原始微粒和级粒子核构成,尺寸在 0.1m 以下,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6;(2)微观形态:由初级粒子和聚结体构成,尺寸在 0

9、.110m 范围内,使用显微镜就可观察到;(3)宏观形态:由亚颗粒和颗粒构成,尺寸在 10m 以上,用肉眼就可以观察。采用不同聚合方法得到的 PVC 颗粒,微观形态极为相似,而亚微观形态其实是一样的,但是在宏现形态上却有着显著差别。正是由于宏观形态的差别才造成表面积、单体脱吸性能、孔隙率以及吸收增塑剂性能等的变化6.7。硬 PVC 的增韧改性剂大体可分为非弹性体增韧改性剂和弹性体增韧改性剂。1.2 热塑性聚氨酯(TPU)简介 聚合物共混物的性能与聚合物之间相容性有极大关系5,聚合物与否相容是它们共混情况的重要因素,所以相容范围和相容性是其主要标准。由Huldebrand等推导的公式:混合热H(

10、1-2)2,当H 0时,可能有较好的相容性,PVC的溶解度参数是19.2 22.1(J/cm3)1/22,TPU的溶解度参数为19.2 21.8(J/cm3)1/23,从溶解度参数来看,聚氯乙烯与热塑性聚氨酯共混物应有较好的相容性。所以,在聚氨酯和聚氯乙烯的共混应用中,所用的是热塑性聚氨酯(TPU)6。11。 聚氨酯的相关应用现已发展到粘合剂、橡胶、纤维、塑料等高分子材料领域,但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在聚氨酯化学中发展较晚,1952 年才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的相关报道7;其后美国人于1958 年发表了关于热塑性聚氨酯的相关研究成果,在1962 年热塑性聚氨酯的使用工业化,这是最早投入市场的

11、热塑性弹性体工业化应用8。热塑性聚氨酯在常温下显示硫化橡胶性能,可采用高温加热热塑性塑料成型的加工方法进行加工。热塑性聚氨酯这种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并且具有简单经济的加工方法,对现代建筑业和工业材料的进步有着巨大的潜力,其发展速度相当迅速。 热塑性聚氨酯良好的物理性能,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硬度高且富有弹性,并且具有优异的低温性能、耐臭氧性、耐油等性能,其缺点是蓄热性较大,耐老化性差,容易打滑、湿表面摩擦系数低等;此外,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价格较高。因此,采用其他聚合物特定性能来弥补 TPU 的某些性能缺陷,或者利用 TPU 的一些优异的物性改善其他聚合物的性能缺点,同时也降低热塑性聚氨酯成本,有关

12、这方面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兴趣9-10。热塑性聚氨酯改性研究以共混改性研究为主。本章结合文献综述了热塑性聚氨酯与聚氯乙烯纳米碳酸钙共混的研究。 TPU 是一种分子中基本没有交联结构的 AB 型嵌段共聚物,其中 ,由小分子二元醇或异氰酸酯与二元胺构成;A 为硬段,由柔性长链多元醇和异氰酸酯构成,其结构如图 2 所示11-12。图 1.2 热塑性聚氨酯的结构 TPU 分子的强度、耐水性能、弹性、耐磨性能、伸长率及高低温性等特性与其分子间的作用力(氢键及范德华力)、分子量、链段韧性、体积大小、极性、结晶倾向、取代基的位置及支化和交联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11。TPU 的软段与软段之间的无序卷曲排列,形成

13、了无定型区,赋予其耐低温性能、弹性、吸湿性和柔性,而硬段与硬段之间互相交替有序排列,形成重复结构结晶单元,赋予 TPU 以刚性、高强度和高熔点等特性。TPU 分子链中含有氨酯、脲、醚及酯等基团,分子中的软硬段间彼此交替却不相容的,它们以强有力的氢键结合而成11。1.3 碳酸钙的介绍及在共混体系中的作用 碳酸钙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是CaCO,相对密度2.71,呈中性,基本上不溶于水和醇,溶于盐酸。碳酸钙无臭、无味,成白色固体状。有结晶型和无定型两种形态。结晶型中又可分为六方晶系和斜方晶系,呈菱形或者柱状。熔点1339,10.7MPa下熔点为1289。在825896.6分解,在约825时分解为

14、二氧化碳和氧化钙。溶于稀酸呈放热反应,同时放出二氧化碳。也溶于氯化铵溶液。碳酸钙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工业上用途甚广。 碳酸钙根据其生产方法的不同,可以将碳酸钙分为轻质碳酸钙、重质碳酸钙、胶体碳酸钙和晶体碳酸钙。除却这些分类外还有纳米碳酸钙,纳米碳酸钙比表面大于25m2/g,立方形,吸油值小于28g/100gCaCO3,粒径分布 GSD为1.57,纳米活性碳酸钙的工业制备是在一定浓度的Ca(OH)2的悬浮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进行碳化。纳米活性碳酸钙粒子在25100nm之间可控,且无团聚现象,产品性能优异,可作为高档塑料、橡胶等功能填料。 纳米活性碳酸钙是目前价格相对低廉、产量较大的并且已工业化的功

15、能性纳米填料,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塑料、造纸、涂料、橡胶、油墨等行业。纳米碳酸钙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易团聚的缺陷,在聚合物中经常分散不均,因此在添加进共混体系之前,要改进它的的分散性和分散稳定性,通过对其进行表面处理可以改善其与高聚物之间的润湿性和结合性。在本文中,主要研究纳米碳酸钙在共混体系中的作用。第二章 PU与PVC共混比例的研究2.1 PU与PVC共混体系的研究进展PVC 可以有效地加强热塑性聚氨酯的阻燃性, 而 PVC 最大的缺点是其热稳定性和耐低温性差( 尤其是低温弹性) 。热塑性聚氨酯是既有橡胶的物理性能如弹性好、耐磨及耐油又有塑料的加工性能的高分子材料, 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热塑性聚氨

16、酯可以与很多聚合物进行共混改性, 其中与聚氯乙烯( PVC) 共混研究较多, 能有效地降低热塑性聚氨酯的成本, 使热塑性聚氨酯应用更为普遍。二者在共混研究中有都有着很多独特的性质。氯化聚乙烯与热塑性聚氨酯的共混搭配可以有效地克服自身的缺点, 二者共混能相互弥补一些缺陷。得到性能优良的混合材料。Kim 等人研究共混体系相容性发现, 热塑性聚氨 酯的软段中羰基和聚氯乙烯中亚甲基氢原子, 这二者 有弱氢键形成, 带来共混体系杂络合 11 。王胜杰等人运用了 FTIR 研究热塑性聚氨酯与聚氯乙烯共混物的相容性发现, PVC的加入破坏了TPU中原有的氢键, 并且TPU中羰基与 PVC中的 H 形成了新的

17、氢键, 从而表明共混物有较好的相容性。DSC 研究发现,共混物的相容性主要来自聚氨酯的软段, 硬段含量增加对共混物的相容性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是由于TPU 硬 段含量增加, TPU 的硬段有序排列随之提高, 并形成结晶结构, 软段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有利于共混物的相 容 13, 14 。普遍认为,只有聚酯型热塑性 聚氨酯与聚氯乙烯相容, 聚醚型热塑性聚氨酯与聚氯乙烯相容性较差。最近研究表明: 聚氨酯的软、硬段结构影响了TPU 与PVC共混的相容性。热塑性聚氨酯的硬度和硬段/ 软段的比率也影响与聚氯乙烯的相容性15 , TPU90( 硬度为 90, 硬段/ 软段比为 4. 44) 和 T PU70

18、( 硬度为 70, 硬段/ 软段比为 210) 在相同条件下与聚氯乙烯共混, T PU70/ PVC 共混物的断裂能比 TPU 90/ PVC 要高, 共混物的断裂能越高, 反映共混物的相容性越好, 热塑性聚氨酯的硬段 / 软段的比率越低, 热塑性聚氨酯与聚氯乙烯共混相容性越好。热塑性聚氨酯为次要组成, TPU 起了改性剂作用, 加入少量的热塑性聚氨酯可以提高聚氯乙烯的冲击强 度和低温柔韧性, 且不影响聚氯乙烯的其他物性, 这一 点对相对分子质量高的硬聚氯乙烯表现更明显16 。热塑性聚氨酯为主要组分, 共混物的热稳定性大 大提高 17 , 共混物随着热塑性聚氨酯量的增加热稳定 性加强, 但在

19、500 时, 由于 TPU 的量多, 热失重加 剧, 这是由于聚氨酯发生了高温降解。研究还发现, TPU / PVC 为 50/ 50 时, 拉伸强度有微弱的下降, 下降 幅度很大程度取决于相分离, 模量随聚氨酯量的增加 而下降, 同时热塑性聚氨酯能提高共混物的耐老化性 能。聚氯乙烯为主要组分, 聚氯乙烯能有效地提高聚 氨酯的阻燃性18 , 增塑的聚氯乙烯( 40 份 DOP 增塑 剂) / 热塑性聚氨酯为 50/ 50 时, 共混物的阻燃性如氧 指数( L OI ) 值仍然大于 21( 含 40 份 DOP 增塑剂增塑 的聚氯乙烯 L OI 值为 25) 。而 Kalfoglou 等研究聚氯

20、 乙烯和聚氨酯溶液法制备共混物测阻燃性发现19 : 聚氯乙烯在质量比小于 60 % 时, 对聚氨酯的阻燃影响不大, 聚氯乙烯含量大于 60 % , 阻燃性能显著提高, 原因 可能是聚氯乙烯和聚氨酯在熔融共混后, 能延缓聚氨 酯的干炭化( dry charring) 形成。由于聚氯乙烯对温度较敏感, 易发生降解, 因此, 只有软质的热塑性聚氨酯才可以和聚氯乙烯熔融配合共混19。2.2 PU与PVC共混体系混合比例研究2.2.1 热塑性聚氨酯与PVC共混不同型号试验研究 本文选用SG5型PVC作为实验实验标准,因其聚合度处于中间位置,有利于实验比对。通过与不同型号的热塑性聚氨酯实验,得到的混合体系

21、的物理性能较理想搭配体系。实验药品如表2.1所示:表 2.1 实验药品药品及试剂名称规格生产厂家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聚氯乙烯碳酸钙轻质硬质酸钙钙锌复合稳定剂EVAJ-S75S80.S85.S90.S95型SG-5型规格超细超白工业级工业级石梅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宜化化工有限公司西陇化工有限公司桂林宏远非金属矿粉有限公司江都三洋塑化公司实验方法如下: 将处理好的TPU与PVC准备好后进行试验,把 PVC 和助剂在高速混合机上捏合。当高速混合机的温度达到 60时,加入 PVC 和热稳定剂,继续加热到 80时,加入增塑剂。当温度上升至 105时,停止加热,取出基料备用,然后再将基料与 TPU 及

22、其它助剂在常温高速混合机捏合 510 min。2.2.2 试验结果及结论 将制作好的各组样品进行测试,得到如下图表:表2.2 PVC 型号对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项目J-S75S80S85S90S95拉伸强度/Mpa断裂伸长率/%100%定伸力/Mpa5.19460.722.954.12420.683.1115.2969.784.423.31380.562.982.98330.412.54图2.1 TPU 型号对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1) 定伸力(2) 拉伸强度(3) 断裂伸长率 有以上图表可得出如下结论:有表2.2可知,随着体系中 TPU 硬段含量的增加,TPU 与 PVC 分子之间的作用

23、力增大,共混体系的硬度、100%定伸应力、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等力学性能变好。由图2.1可知,从 TPU75 到 TPU95,随着 TPU 中硬段含量的提高,TPU/PVC 共混体系的硬度和 100%定伸应力逐渐增大。共混体系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则随着 TPU 中硬段含量的提高先增大后减小, TPU 型号为S85 型 TPU 与 PVC 的共混体系具有最大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S75型 TPU 与 PVC 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及加工性能最好,S85 型 TPU 与 PVC 共混体系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优。从综合方面考虑,本实验初选定 PVC-SG5 及 TPU85做为下一步研究氯化聚乙烯与热塑性聚

24、氨酯最佳比例的对象。2.2.3 热塑性聚氨酯与PVC共混比例试验研究表2.1 TPU/PVC 的共混比对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TPU/PVC90/1080/2070/3060/4050/50拉伸强/Mpa15.0315.9719.2118.3517.73断裂伸长/%1166.7611154.28998.97812.34687.53100%定伸力/Mpa14.0215.9719.8918.6317.97 由表2.2 可知不同 PVC 含量对 TPU/PVC 共混体系100%定伸应力、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PVC 含量的增加,断裂伸长率不断降低,而拉伸强度则随共混体系中 PVC含量的增加先

25、增大后减小,且当 TPU/PVC 的质量共混比为 70/30时,共混体系具有最大的拉伸强度。PU 价格高,而 PVC 的价格低,当在共混体系中增加 PVC 的含量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因此,综合生产成本及图 2.2 中 TPU 与 PVC 的共混比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等因素,从试验中优化出 TPU 与 PVC 的最佳共混比为 70/30。2.2.4 本章小结 通过研究制备 TPU/PVC 共混合体的最佳配方,探讨 TPU种类、TPU 与 PVC 的共混比、100%定伸应力、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 TPU/PVC 的质量共混比为 70/30时,TPU/PVC 共混体系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共混体系

26、的力学性能较优,加工流变性能较好,两相界面的作用结合力也较大,两相分布均匀。第三章 纳米碳酸钙/TPU/PVC共混体系的研究3.1 纳米碳酸钙在聚合体系中的作用 无机填料改性可以提高聚合物的强度及韧性,以往的无机填料增韧改性方法是将聚合物与未改性的无机填料进行熔融共混或原位共混,这种方法往往使材料的刚度、强度、耐热性、尺寸稳定性及可加工性能下降。而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无机纳米粒子填充改性聚合物,不仅能起到增韧的作用而且能提高基体的模量和强度等力学性能,达到增韧和增强的双重效果。 纳米粒子表面存在多不饱和键和缺陷的晶格,这样,使得聚合物大分子和纳米粒子相互发生 化学作用,导致它们分子间的热力学性质发

27、生变化,特殊的有序化结构在大分子和纳米粒子 之间形成,巧妙的使聚合物大分子受到了填充物的牵制,阻止了高分子材料从晶片上脱落 , 因而降低了磨损消耗。纳米粒子其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硬度,在其填充到基体中后,其表面能 可使其吸附有机大分子链,粒子就充分发挥其锚钉作用,吸收了冲击和摩擦过程中的大部分 载荷,起到了支撑作用,保护了基体大面积脱落,其硬度使填充后整体的强度增大,起到有效的补强作用。 纳米粒子中,纳米活性碳酸钙是目前产量较大、价格相对低廉的已工业化的功能性纳米填料,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油墨、涂料、造纸等行业。纳米粒子与基体的界面结合是补 强增韧机的重要前提,两相界面结合是复合材料拥有特

28、殊效应的关键点。结合时,纳米粒子 与基体之间促成了一些新界面,它们在复合材料中具有缓解和减弱应力集中、阻止分散和裂 纹扩大等作用。3.2 纳米碳酸钙在混合体系中试验及结果 试验采用用硅烷偶联剂改性的方法对纳米碳酸钙粒子进行表面处理,制备出 TPU/PVC/改性纳米碳酸钙复合材料。共混及试样制备采用超重力法制备的纳米 Ca CO3经湿法表面改性处理,在105进行烘干,过筛后,制成改性纳米 Ca CO3粒子。将改性纳米 Ca CO3粒子、CPE 及其它助剂与 PVC 按配方混合,经高速搅拌双螺杆挤出机进行挤出造粒后,制成 PVC 样条。表3.1 偶联剂改性纳米 Ca CO3对 TPU/PVC 共混

29、体系硬度的影响共混体硬度89909292.59329.2纳米碳酸钙含量0510152025 从表 3.1 看出,随着改性纳米碳酸钙用量的添加,共混物的硬度逐渐增大,经不同偶联剂改性的纳米碳酸钙填充到共混体系时,共混体系的硬度不同,经硅烷偶联剂改性的体系稍高于经钛酸酯偶联剂及铝酸酯偶联剂改性的体系。表3.2 改性纳米碳酸钙对 TPU/PVC 共混体系拉伸强度的影响共混体拉伸强度/Mpa9.1113.5217.2820.0220.3521.32纳米碳酸钙含量0510152025 由表 3.2 可以看出,不同偶联剂表面处理的纳米碳酸钙填充 TPU/PVC 体系时,其拉伸强度均随着纳米碳酸钙添加量的增

30、加而增加,体系的拉伸强度随着填充剂纳米碳酸钙的加入明显提高,而当添加量的份数大于 15 份时,拉伸强度增加的不再明显。表 3.3 改性纳米碳酸钙对 TPU/PVC 共混体系断裂伸长率的影响断裂伸长率/%600.21815.45935.631106.131020.89998.78纳米碳酸钙含量0510152025 从表 3.3 可看出,随着填充剂的加入,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先明显提高,后缓慢降低,且当改性纳米碳酸钙的用量为 15 份时,复合材料具有最大的断裂伸长率。当体系中改性纳米碳酸钙的含量达到 15 份后,随着改性纳米碳酸钙含量的增加,也会增加 TPU 分子链与 PVC 分子链间的距离,使得

31、共混体系的断裂伸长率降低。因此,当改性纳米碳酸钙的用量为 15 份,复合材料具有最大的断裂伸长率。3.3 本章小结 通过对 TPU/PVC/偶联剂改性纳米碳酸钙体系的力学性能研究表明:随着填充剂偶联剂改性纳米碳酸钙用量的增加,体系的硬度、断裂伸长率、100%定伸应力、拉伸强度等力学性能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在其用量为 20 份左右时,综合性能最优。偶联剂改性纳米碳酸钙填料添加到体系中后,在体系中起到了增强、增韧的作用。总结本文重点介绍了聚氨酯和氯化聚乙烯的以及碳酸钙的特点,以及在三者混合体系中相互之间的作用,通过试验得出热塑性聚氨酯和氯化聚乙烯的最佳混合型号和混合比例,以及纳米碳酸钙对混合体系

32、补强作用的最佳含量。当 TPU/PVC 的质量共混比为 70/20时,纳米碳酸钙含量为20份时,共混体系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参考文献1 赵德仁等.高聚物合成工艺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6:152156. 2 付东升,朱光明.PVC 的共混改性研究进展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03,15(1):43.3 张宇东,武得珍等.聚氯乙烯(PVC)共混合金J.化工进展,1994,3:5253.4 董明柏.聚氯乙烯,化工百科全书专业卷,树脂与塑料,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627654 .5吴培熙,张留成编.聚合物共混改性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7.6 肖欢.西安科技大学硕士

33、论文.2009.7 J.H.Saunder , Polyurethanes .TechnologyM. USA: John wiley & Sons,1964.8 C.S.Schocllenberger , H.Scott , G.R .Moore , Polyurethane VC , Virtually cross-linked Elastomer J. Rubber World , 1958 , 137(4):549-555. 9 金关泰,金日光,汤宗汤等编著, 热塑性弹性体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3 , 153 .10 G.霍尔登,N.R.莱格,R.夸克等主编,傅志峰等译 .

34、 热塑性弹性体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39-41 .11 叶成兵,张军,周圣中,热塑性聚氨酯与聚氯乙烯共混改性C.第二届全国橡胶制品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海南(海口),2003,41-47 .12 张军,叶成兵,周圣中,TPU/PVC/NBR 共混改性研究C. 第二届全国橡胶制品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海南(海口),2003,48-53 .13 王胜杰,罗莜烈,马德柱.用FTI研究线性多嵌断聚氨酯与聚氯乙烯、氯化聚氯乙烯共混相容性J.广州化学.1995,(4):15-20.14 王胜杰,罗莜烈,马德柱.用FTI研究线性多嵌断聚氨酯与聚氯乙烯、氯化聚氯乙烯共混相容性J.广州化学.1996,(

35、1):23-28.15 Kim,Yiyeon,Cho,Won-Jei, Ha Chang-Sik,Dynamic mechanical and morphological studies on the compatibility of plasticized PVC/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blendsJ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1999 , 71 ( 3 ) : 415-422. 16 C.BWang, S.LCooper, Morphology and Properties of Poly(vinyl Chlori

36、de)-Polyurethane Blends J.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1981, 26: 2989. 17 Chang-Sik,Yiyeon Kim, Won-Ki Lee etc, Fracture toughness and properties of plasticized PVC and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blendsJ. Polymer, 1998 ,39 .( 20 ):4765-477.18 Kalfoglou,Nikos.K, Property-composition dependenc

37、y of polyurethane-poly(vinyl chloride ) polyblendsJ.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1981,26(3):823-831 .19 G.霍尔登,N.R.莱格,R.夸克等主编,傅志峰等译 . 热塑性弹性体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39-41.致谢语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把可爱的我带到这勃勃生机的世界,给我营造一个这么温馨坚固的避风港,这么多年的悉心栽培,我无以为报,你们平安健康就是我此生最大的心愿。感谢我的导师蔡艳华教授,他工作尽职、严谨细致的作风将是我学习、生活中的好榜样;他耐心严格的指导和别具一格的学术风格给我带来奇妙的启迪。感谢我的同学,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相互帮助、探讨,让我回忆起以往学习、生活的点滴。我们共同见证了彼此的时光,四年美好,这么短,那么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也是大学生活接近尾声之时,我内心突然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是许多老师、同学、亲人、朋友的帮助与关怀才让我得以顺利完成。在这里,我发自内心地对你们表示真心的感谢!2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