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45 卷 第 12 期2022 年 12 月北 京 体 育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Vol.45 No.12Dec.2022“大思政”格局下高等体育院校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高鹏,代小丽(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4)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等体育院校践行育人初心使命的关键抓手。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个案研究法,结合国家课程思政建设相关要求及北京体育大学生动实践,分析了“大思政”格局下高等体育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现实意义、内在优势、实施路径。研究认为:高等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工作是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关键一环
2、,对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创新三全育人机制至关重要;高等体育院校要善于整合课程育人资源,以深挖运动项目思政元素、用好冠军师资示范效应、弘扬红色校园文化作为课程思政工作的着力点;高等体育院校应通过加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打造课程思政协同教学团队、建设“通识-专业”优质课程群、融通课内外教学场域、完善评价标准和反馈机制等路径持续增强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关键词: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大思政;高等体育院校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port Universities fro
3、m the Perspective of“Gene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aki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GAO Peng,DAI Xiaoli(School of Education,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Abstract: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vital tool for sport universities to
4、carry out their original mission of educating people in the new era.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case study,combined with the national policy,and the practice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advantages,and implementation paths of curriculum
5、-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port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Gene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onclusions:the research holds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sport universities is a key part of developing the“Gene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
6、ucation”pattern,which is very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chools,and innovating the three-comprehensive education mechanism.Sport Universities should be good at integrating curriculum education resources,and take the ideologica
7、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sports,make good use of the demonstration effect of champion teachers,and promote the red campus culture as the foc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sport universities should continue to enhance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
8、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by strength体育与社会高鹏,代小丽.“大思政”格局下高等体育院校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12):34-42.doi:10.19582/ki.11-3785/g8.2022.12.004投稿日期:2022-08-09 修稿日期:2022-11-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体育教育理论发展与前瞻研究”(项目编号:19CTY009)。作者简介:高鹏,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师教育、体育教育基本理
9、论。34第 45 卷高鹏,等:“大思政”格局下高等体育院校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第 12 期ening the top-level design,building a collaborative teaching team,developing high-quality“general-professional”courses,integrating teaching fields,and improving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feedback mechanisms.Keywords: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
10、al education;three-comprehensive education;gene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port university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1。这要求全体教师都要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意识,将所教授的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中国体育从“弱”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进程本身即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生动写照。作为体育行业类院校,高等体育院校自成立之初便承载着“内强人民体
11、质、外争国家荣光”的办学使命,而这种深厚的红色基因以及来自中国体育本身蕴藏的“强国梦想”决定了高等体育院校有着天然且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用好用活这些资源,对高等体育院校持续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大思政”格局下高等体育院校课程思政模式的构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个案研究法,通过教育部、北京体育大学等官网查阅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北京体育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等文件或资料,并以“课程思政”与“体育”“体育课程思政”为关键词,以2020年5月2022年8月为时间对中国知网进行了2轮次主题检索,分别检索出文献1 207篇、1 150篇,再综合论文引用量和期刊
12、级别对检索文献进行了筛选,选出发表于核心期刊上的21篇论文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体育院校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特点以及北京体育大学的个案,分析了高等体育院校构建体育特色课程思政模式的目标定位、资源优势、现实路径等。1构建体育特色“大思政”格局:高等体育院校推动课程思政的聚焦点人无德不立。立德,是高校学子成长与成才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强国一代”,高等体育院校要加速构建体育特色“大思政”格局,将以“强国梦”尤其是“体育强国梦”为引领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至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广
13、大青年学子坚定“服务国家建设”的理想信念。1.1“大思政”格局下高等体育院校课程思政释义“大思政”是“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协同化育人的理念和体制机制,旨在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格局和有效协同的体制机制,打好组合拳,推动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协同育人”3。同上述定义相一致,高等体育院校的“大思政”格局同样以“增效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目的,以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全方位协同育人为机制,但其实施过程会更加凸显“体育育人”理念,更加注重对体育精神、运动项目文化、冠军师资成长经历等体育特色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运用。课程思政是高等体育院校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关键一环,与思政课程一道共同构成了高等体育院校
14、立德树人的合力。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等体育院校皆为体育学学科及体育类专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体育行业院校,体育类课程是该类院校最具特色和底蕴的一类课程资源。但与此同时,随着近些年学科专业布局的调整与完善,高等体育院校的课程体系也在逐步发生改变,其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非体育类课程资源。因此,较之其他类型的院校,高等体育院校的课程思政模式既有围绕体育主干课程形成的“体育+”的传统和优势,也有因设置非体育类课程而衍生出的“+体育”的变化和趋势:所谓“体育+”,是指高等体育院校课程体系以体育类课程为主体,自然会有“体育课程思政”的内35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第 45 卷第 12 期容,但这种“体育课程思政”又不是
15、完全意义上的“体育课(或运动项目类课程)的课程思政”,诸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等课程教学团队开展的课程思政,亦可被纳入其中。由于和体育有着天然的高融合度,体育类课程往往可以在对体育思政元素(如体育人物故事、体育精神等)“自然而然”地运用过程中实现育人目的。与此同时,体育类课程的课程思政不应只是“体育本身的思政”,其教学团队还可选择其他学科或领域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当中;所谓“+体育”,是指高等体育院校课程体系中还存在为数众多的非体育类课程,此类课程教学团队开展的课程思政,既可挖掘本课程或学科的自有思政元素,也可寻求与体育的结合,将体育思政元素整合至课程内容之中,从而形成非体育类课程的“体育
16、特色思政”。1.2“大思政”格局下高等体育院校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大思政”格局下的课程思政工作,应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成为高等体育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强基工程、构建“大思政”格局的亮色工程、培养卓越人才的提质工程。1)从需求导向来看,做优做强“大思政”格局下的课程思政工作可以持续助力高等体育院校培养卓越拔尖人才、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和“内涵式”是“十四五”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题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4在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以及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的背景下,高等体育院校更是要将立
17、德树人作为办学根本任务,将培养卓越人才作为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使命。落实立德树人,课堂是主渠道,思政课是关键课程,但仅凭思政课,育人效果显然是不够的。通过对“体育+”“+体育”的课程思政模式的不断优化,高等体育院校可以进一步加强不同类型课程协同育人的整体效应,进一步打造有思想深度、有育人温度的高质量课堂,进一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思想境界的双重提升,继而培养出一批既有矢志报国之志,又有开拓创新之能的高水平人才,以人才培养质量之高,实现自身办学实力之强。2)从问题导向看,做优做强“大思政”格局下的课程思政工作可以持续推动高等体育院校理清课程育人思路、创新三全育人机制。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领域近年
18、来出现的新生事物,相关研究和实践正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不同类型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相关工作虽各有做法,但也存在一些共性化的问题:如缺少对学校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出现“先做后想”甚至“只做不想”的情况;如在课程中简单机械地加入思政元素,出现知识教学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情况;如教师将课程思政的全部“功力”都用在第一课堂,出现忽视课内外“两大场域”联通互动的情况等。通过对课程思政的持续探索,高等体育院校可以逐步走出现阶段课程思政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盲区”和“误区”,并在大量的课程思政实践中进一步认清课程育人的基本规律和有效方式,进一步强化学校课程思政的体育特色和品牌效应,进一步理顺学校全员、全要素育人
19、的方式方法等,提高课程育人的实效性。2整合体育特色思政资源:高等体育院校推动课程思政的着力点“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高等体育院校要充分用好自身在运动项目、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等方面的优势育人资源,不断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加速打造学科与术科、教室与场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模式。2.1深挖项目育人资源:运动项目富含思政元素“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6学校中的体育活动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身体运动”,也不仅指向学习者的“身体健康”,其本身承载着“以体化人”“以体树人”的重要使
20、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四位一体”学校体育目标,其中的“享受乐趣”“健全36第 45 卷高鹏,等:“大思政”格局下高等体育院校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第 12 期人格”“锤炼意志”便是对体育运动思政育人潜力的深刻阐释。用好体育“全身心影响”的独特功效,尤其是发挥体育在塑造完全人格、锤炼意志品质、养成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文明学习者精神”大有裨益。较之于其他类型的高校,高等体育院校设置的运动项目课程种类更多、覆盖面更广。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学校仅面向体育教育专业便开设有20多个运动项目的教学与训练课程,而像三大球、田径、体操、游泳、武术等项目更是要求该专业学生全员学习、全员掌
21、握7。在此之中,排球、乒乓球、体操、武术这些项目本就蕴藏着极其丰厚的思政元素。以排球为例,自20世纪80年代起,排球项目便多次带给国人以惊喜和自豪,“女排精神”更是入选了首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通过在排球课堂中融入女排故事和女排精神,有助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专项技能、项目教法的过程中深化对爱国拼搏精神的感悟和内化,并将此转变为“教育报国”的鸿鹄之志,实现体育精神与教师师德的融合。再如,武术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历史任务和重大时代要求”8。通过在武术动作的教授中融入对中国传统养生理念和传统哲学观念的讲解,有助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形成对中
22、国传统体育文化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并成长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2.2用好典型示范引领:师资队伍常见冠军身影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中最能动的因素,“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以及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把控能力等,都深刻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效果”9。在高等体育院校的师资队伍中,“冠军”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在此类学校的讲台上,不乏一批曾在奥运会、世锦赛、全运会等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冠军运动员、功勋教练等。这些特殊师资,不仅有高超的运动技能和执教水平,而且还有极其精彩的个人运动生涯。这种身份和经历的双重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在课程思政工作中大有可为:一方面,“冠军师资”是“中
23、华体育精神”的现实载体,其本身具有很强的明星效应和示范作用,他们在课堂中的一言一行对心智尚在发展变化期的大学生会产生更大、更持久的影响,讲述的体育故事也更具感染力和信服力;另一方面,“冠军师资”是“带头拼,加油干”的先进典型,其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经历具有很强的传奇性和教育性,是绝佳的育人素材。在冠军师资讲授通识或专业类课程的过程中,通过“讲冠军故事”“讲运动项目的中国传奇”等方式,学生将会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运动员、教练员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在赛场上奋勇争先的感人事迹。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学校除利用“冠军师资”打造了“冠军大讲堂”讲座类课程外,还特别注重“活用”冠军资源,在体育赛事解说、跆拳道专
24、项教学等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团队中均加入冠军教练员或运动员,以此进一步拓宽“冠军师资”影响力的辐射面,形成多类型师资协同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如 体育播音主持 尽管是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但其教学团队中就有前花样滑冰世界冠军张昊的身影,他每每向学生讲授花样滑冰的相关知识时,都会紧密结合个人在冰场上克服困难、为国争光的真实经历,从而让学生在学会欣赏冰雪运动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一代代中国冰雪人“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2.3彰显校园特色文化:学校发展赓续红色基因在体育院校课程思政中帮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是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养过硬体育工作者的需要,更是体育强国建设战略的需要10。课程思政
25、资源从不只在课本之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扎实开展课程思政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自20世纪50年代立校之初便怀抱“强体兴国”的梦想,经过 70 余年的发展,高等体育院校不仅凝练出“教学、科研、训练”三结合的办学特色,而且还积淀起“拼搏奋进”“以体报国”的良好校风,甚至学校中很多课程、教材的建设历程本就承载着老一辈体育人“逐梦强国”的奋斗史。这些流淌着“红色基因”的校史、学科史、专业史、课程史等都是极为优质的课程思政资源。37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第 45 卷第 12 期教师在课堂中,除要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有机融入教学内容,还要善于结合课程知识点讲好讲透校史、校训
26、、课程史等,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校园、课程、课本中感受“体育正能量”。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生理学 课程教学团队便充分挖掘了学校、课程、教学团队承载的“红色体育梦”,课程中穿插了涉及学校发展史、运动生理学教学团队发展史、运动生理学前辈科技报国史、运动生理学 教材发展史等在内的“八个故事”,并围绕“八个故事”选编了契合知识点教学需要的百余个典型案例,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113打造体育特色实施模式:高等体育院校推动课程思政的创新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2。课程思政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对高等体育院校能否持续完善学校“三全育人”
27、思政大格局至关重要,对高等体育院校能否不断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至关重要。为此,高等体育院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和善用校内外资源,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建设,构建课内外一体化实施模式,完善课程思政评价反馈机制,推动思政育人全面融入各类课程,形成“课课有思政”的育人新常态。3.1加强顶层设计,做好课程思政“大方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思政的高质量推进,首先需要学校层面做好整体统筹和一体化设计,用学校课程思政的“大模式”驱动每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小模式”。高等体育院校对课程思政实施的顶层设计,既要遵循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的一般要求和标准,又要扎根校情、教情、学情,
28、充分体现体育行业特色、区域特色、学校特色。3.1.1基于校情学情,合理设计实施方案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是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的关键点。做好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制定,高等体育院校应做到“四个坚持”:1)坚持以上位文件为基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是为“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指导性文件。高等体育院校在进行实施方案设计时,应紧扣文件中提出的目标和路径,重点围绕教学体系、师资素养、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等方面形成方案。2)坚持以突出特色为导向。高等体育院校有着极为突出的行业特色,其办学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较之综合类、师范类院校以及这些院校中的体育院系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与此同时,各体育院校由于
29、自身办学历程、发展定位、服务面向等各不相同,又形成了体育共性特色之上的学校特色、区域特色。这些要素应在设计实施方案时应予以充分考量。3)坚持以整合资源为重点。如前所述,高等体育院校本就有极为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而高等体育院校设计课程思政方案的核心任务之一,便是实现对这些资源的有效调配,将资源的潜在育人价值转化为教育实效。4)坚持以理顺机制为动力。课程思政的顺利推进,需要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的合力支撑。这要求在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中做好对工作领导机构、“学校-学院”组织体系、考核结果运用等要素的提前设计。例如,北京体育大学在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时,不仅对课程思政的课程体系、方法体系
30、、培训体系进行了设计,还统筹考虑了课程思政的组织体系、教学赛事体系、宣介体系等,并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教学单位和教师个人绩效考核范围,从而切实激发了各单位和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3.1.2畅通联动机制,汇聚课程思政合力课程思政实效性的提升,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参与共治。高等体育院校应以管理体制改革和深化开放办学为突破口,重点打造2个联动机制:1)构建“学校-学院”纵向联动机制。“学院办大学”是现阶段高校优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普遍选择。在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学校和学院应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和责任边界。学校要做好课程思政的设计者、引导者和保障者,多用政策引导的方式激发学院和教师活力,充分
31、把38第 45 卷高鹏,等:“大思政”格局下高等体育院校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第 12 期课程思政的权责利释放给学院。学院要切实成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监督者和优化者,发动教师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因院制宜”地开展课程思政相关工作,及时跟进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和具体课程方案的修订。2)构建“校内-校外”横向联动机制。深化校际、校所、校地、校企合作,是孕育高校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高等体育院校要发挥与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体育行业协会、国家队等联系紧密的优势,积极打造校内外联合育人团队和共建实践育人基地,通过将冠军队伍、明星运动员、金牌教练等资源引入课堂,以及将课堂设在国家队训练场、冠军荣誉馆等方式,拓展体育
32、特色课程思政资源。3.2深化学科融合,打造课程思政“共同体”课程教学团队是课程思政的直接实施者和主力军。面对教学场域的新问题,教师组成研学共同体共同提升教学能力,是有效促进教学的方式13。打造富有体育院校特色课程思政模式,要从课程类型和教学需求出发,主动打破教师群体的学科、专业边界,推进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奥运冠军与学科专家、业界精英与课堂名师等协同教学团队建设。3.2.1以优促强,打造体育类课程的“体育+”协同教学团队体育课程思政可以借体育道德为中介对学习者进行社会美德教育14。体育学科和体育类专业是高等体育院校的强点,但与此同时,绝大多数高等体育院校目前都已不再是仅有体育学学科的单科性
33、院校。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均逐步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或专业,形成了综合化的学科专业布局和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体育类课程原有教学团队要积极适应这一变化,邀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等学科背景的教师加入团队,并用好这些教师的非体育视角和知识,依托新设团队挖掘课程中的“体育育人”元素和“体育思政”案例,重构符合体育课程思政要求的课程教学方案。3.2.2以强补优,打造非体育类课程的“+体育”协同教学团队随着学科专业的拓展,高等体育院校中开设了越来越多的非体育类课程。此类课程教学团队一方面要深挖本门课程所有的思政育人元素,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与校内体育类课程师资尤其是
34、“冠军师资”的合作,通过“跨界融合”“借力借势”的方式寻找课程思政的创新点。如 教育学 课程教学团队可打破“专业人讲专业知识”的教学定式,充分发挥体育院校知名教练员、运动员多的特色和优势,构建“体教复合”型教学团队,邀请“冠军师资”讲授“教师职业”的相关章节,尤其结合自身从冠军到教师身份转变的心路历程谈谈对“大先生”的理解,于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深化对“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认识。3.2.3以研促教,打造“院-校”两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需要教学研究的持续跟进。除建设“体育+”“+体育”协同教学团队外,高等体育院校及下设二级学院都应加强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的建
35、设,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等学科背景教师以及督导专家、学校教学名师等担任中心专兼职研究员,协同各课程教学团队加强对不同课程思政育人实施方案、评价标准的研究,从而通过“教研先行”“以研促教”的方式培育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例如,北京体育大学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等师资为主体成立了“思政教育协同发展中心”,中心研究员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以“研究生冠军班回信精神”“女排精神”“中华传统体育精神”“先农坛精神”的有机融入为主要发力点,提前布局培育课程,并配合相关教学团队进行了课程思政资源的整合和教学方案的重新架构,为学校获批的教育部、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提供了强大助力。3.3找准资源优势,构
36、建课程思政“金课群”“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根本在思政。”15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提升,如何加强面向学习者人文和科学底蕴的通识教育,将作为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高等教育领域的热议话题之一。为此,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就要“专”“通”齐抓,统筹做好专业和通识两大课程群建设。39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第 45 卷第 12 期3.3.1以体育精神为牵引线,持续提升通识课程“体育思政”亮色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代表了人类对自身极限的挑战和对更快、更高、更强的追求,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审美情趣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16。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出很多感人
37、至深的体育人物和体育故事,他们所展现出的体育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活力与能力,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和国家认同,也有助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17。对高等体育院校的通识课程而言,体育精神是最优质的课程思政资源,也是最容易使课程形成特色和优势的素材。学校应以运动项目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两类师资为主体,打造协同化通识课程教学团队,培育 新中国体育史 女排精神 反兴奋剂概论 等相关通识课程,将“中华体育精神”“女排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融入其中。例如,北京体育大学近些年便陆续开设了 体育史 新中国体育史中华体育精神 等通识课程,它们以体育的方式展现了新中国的成长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与“四史
38、”类课程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协同育人效应。再如,北京体育大学排球教学团队积极将女排精神有机融入课程设计。在课程内容方面,插入从排球起源、传播到中国女排的“五连冠”“十冠王”的实例故事,借此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组织方面,采用2人1组互相评比的教学情景,在对未完成任务一方进行技术评价和指导的同时,加入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思政教学;在课程评价方面,在教学效果评价中贯穿思政元素,并借助多元评价主体、多样评价手段对课程思政效果进行总体评价18。3.3.2以示范课程为先行者,持续不断增效专业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专业课程数量多、学时学分高,它们对学生的影响自然会更持久,但由于专业课程的设置需充分考虑国家
39、标准,故其开设的灵活性也相对较低。因此,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需要采用不同于通识课程的路径。高等体育院校可将已在课程思政领域积累了一定经验和声誉的专业课程打造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并通过公开课展示、慕课资源上线、教学经验交流会等方式,与其他课程教学团队共享这些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有益经验。例如,北京体育大学已连续多年开展了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的评选,并将部分入选课程推送至新华网“新华思政”平台及校内“北体课堂”平台,加强优秀课程的外宣内展。与此同时,学校还专门组织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的专项观摩活动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经验分享会等,邀请获批各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的教学团队向全校教师传授相关经验。通过“选树典型
40、-范例公开-集体研学”的方式,学校各教学团队均进一步深化了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也更能找准本团队负责课程推进课程思政的着力点。3.4融通教学场域,拓宽课程思政“行车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9。课程不止于理论学习,亦不止于课堂,这对课程思政而言同样如此。做好课程思政工作,需要教学团队打造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三维课堂”。3.4.1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增效“高质量”第一课堂第一课堂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主战场”,而专任教师则是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义不容辞的第一责任人
41、,教师的思政意识以及对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从根本上制约了这门课能否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20。因此,高等体育院校如欲提高第一课堂课程思政的实效,就必须从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意愿和能力入手。例如,北京体育大学正在以“训”“赛”“研”为着力点构建教师课程思政赋能体系:1)“以培训夯实基础能力”,邀请课程思政示范课负责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学团队等作为主讲人打造课程思政系列培训,结合优秀案例向全体教师呈现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引导教师思考个人讲授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对接点和创新点;2)“以赛事强化内在动机”,组织“最美课堂”“青年教师课程思政 教学比赛”等教学能力竞赛,营造“全员竞相课程思政”的良好氛围
42、;3)“以教研带40第 45 卷高鹏,等:“大思政”格局下高等体育院校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第 12 期动教学创新”,在每年的教改课题中专门设有课程思政类项目,激发教师研究并创新不同类型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3.4.2深挖校园思政元素,建设“正能量”第二课堂课程思政的效果,需要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第二课堂的有效支撑。前文已述,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史是新中国体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院校往往都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高等体育院校要善用校史、校训、校歌等非物质思政元素,推动上述内容进课堂、进讲座、进课外活动,让学生了解其中承载着的办学精神;要会用校园、教学楼、运动场馆等物质思政元素,将“冰冷建筑”中的
43、“温暖故事”讲深讲透;要充分利用“冠军讲堂”等形式,加强对中华体育精神的宣讲,坚定学生“强国有我”的信念。3.4.3丰富社会实践类型,用好“有温度”第三课堂社会是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也是让他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关键途径。高等体育院校一方面要继续组织好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另一方面要探索将社会实践“课程化”,将一些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转化为常态化开展的社会实践课程。例如,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香山五大红色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对原有暑期社会考察活动的“课程化”改造,开设了面向全校各专业的 革命传统教育社会实践课,其中既有对革命圣地的探访,
44、也有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环节,学生在其中不仅加深了对党的革命精神谱系的理解,而且在身体力行中还充分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初心意识和使命担当意识。3.5设定评价标准,优化课程思政“评价系”课程思政的效果如何,必须通过评价得以发现,通过反馈得以改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指出,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对高等体育院校而言,应重点从“分类定标”和“加强反馈”2个环节不断完善课程思政的评价反馈机制。3.5.1分类设定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对高等体育院校而言,课程思政工作效果的评判应包括“建得如何”和“教得如何”2个维度,因此,课程思政标准也就包括课程思政建设标准和课程思政质量
45、评价标准。前者指向课程建设层面,关注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是否建出了“特色”与“亮点”,偏重“整体成效”和“示范效应”;后者指向教学实施层面,关注一门课程在实践中是否真正对学生产生了思想引领作用,偏重“育人成效”和“实施水平”。例如,北京体育大学在学校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发布后,便着手启动了“两种多类”课程思政标准的研制,目前已基于不同专业和不同课型,陆续出台或基本形成了 课程思政建设标准 通识课课程思政质量标准 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思政质量标准 实践课课程思政质量标准 等。而 太极拳专项课 等一批课程已率先研制形成了“内容-方法-效果”三位一体,且突出教师与学生联合、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课程思政评价指标
46、体系21。3.5.2优化课程思政效果反馈方式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反馈和改进,而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标准和质量标准的初衷,便是要让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效达到更高水准。从现状看,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评价反馈应从“聚焦课程”“加强频次”“促进改进”三方面持续发力:1)遵循“回归课程评价,兼顾教师评价”的原则,学校要改变以往重“教师评教”而轻“课程评价”的状况,将评价的着力点更多置于一门课程的整体实施效果上;2)遵循“全过程、多频次”的原则,学校要变“一学期一评”为“一学期多评”,引导各课程教学团队通过信息化评价手段的应用,加强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数据的跟踪采集,并形成相应数据库,为后续分析做好数
47、据积累;3)遵循“问题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各课程教学团队要及时了解课程思政在实施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大数据”方式深入分析现有亮点和改进方向。例如,北京体育大学通过引导教师使用“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及引进第三方教学评价平台,加强了对每门课程育人成效的持续跟踪调查,很多课程现已形成“一课一评”“即讲即评”的模式。由于能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数据,教师开展课程思政41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第 45 卷第 12 期的重点和优化方向愈加明晰,反馈的“高频次”有效助推了教学的“高质量”。4结束语“明明德”是大学立校之本,育才必须以育人为先导。高等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工作的质量,事关高等体育院校能否培养出心
48、怀“国之大者”的创新拔尖人才。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高等体育院校要高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鲜明旗帜,不断完善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不断坚定学生矢志报国的人生信念,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精神融入到每一门课程、每一个课堂、每一次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学校站在体育强国一线,承载体育强国梦想的优势,结合课程特点“做思政”,深挖课程资源“推思政”,发挥课程特色“强思政”,不断完善高水平课程思政协同教学团队和教学实施体系,推动学校课程思政实施大模式和不同类型课程实施小模式的持续优化,将富有体育气息、赓续红色基因的课程思政打造为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的一张“亮点名片”。作者贡献声
49、明:高鹏:提出选题,撰写论文,修改论文;代小丽:参与文章修改及资料查找。参考文献:1 教育部关于印发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 通 知EB/OL.(2020-05-28)2022-06-10.http:/ 新华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EB/OL.(2022-10-16)2022-10-20.http:/ 杨晓慧.以“大思政”理念创新思政育人格局 J.思想教育研究,2020(9):6-8.4 新华社.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3)2022-06-11.http:
50、/ 求是网.总书记希望青年这样奋斗EB/OL.(2022-05-08)2022-06-15.http:/ 杨兆山,姚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育文论选讲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7:582.7 高鹏,林娜.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研究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9):96-104.8 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47.9 顾晓英.教师是做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 J.中国高等教育,2020(6):19-21.10 张洋,魏军.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