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标准体系概论.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42446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标准体系概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标准体系概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标准体系概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标准体系概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标准体系概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9.1学期期末考试应关键复习主观题第一章1、怎样正确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处理中国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而且同中国历史传统、中国优异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含有中国特征、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利用马克思主义处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经济文化全部较落后,这就要求我们进行中国革命和建设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教条,必需结合中国实际,处理中国问题。(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

2、和改革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这就要求要了解和知道中国历史情况、社会情况、中国国情等,达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完整、统一、深入了解和把握。(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异文化之中。它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照搬,也不是对中国文化复制,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文化中优异成份结合进而达成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清理,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又用中国优异文化表示方法和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语言形式,来深人浅出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2、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关键思想各自形成发展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答:(1)毛泽

3、东思想形成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专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正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2)邓小平理论形成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专题历史条件下,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并借鉴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3)“三个代表”关键思想形成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

4、0年代初以后,尽管我们所面临时代专题、关键矛盾和关键任务没有根本性改变,不过国际、中国和党内情况全部发生了重大改变,党所处地位和环境、党所担负历史任务、党本身情况,全部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具体来说,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深刻改变,是“三个代表”关键思想形成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关键思想形成实践基础。党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关键思想形成现实依据。正是在上述世情、国情、党情新改变背景下,党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关键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定党历史方位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

5、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建了“三个代表”关键思想。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关键思想各自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答:(1)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它将长久指导我们行动。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理论结果。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科学指南。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精神财富。(2)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集中反应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含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强大精神支柱。第一,邓小平

6、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理论结果。第二,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指南。第三,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需长久坚持指导思想。尽管现在国际中国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改变,不过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基础思想仍然有着现实指导意义。(3)“三个代表”关键思想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个代表”关键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需长久坚持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全部有着关键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三个代表”关键思想是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二,是实现全方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指针。第三,是加强和改善党建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关键思想提出一系列相关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标、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关键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含有长久指导意义。4、怎样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关键思想、基础要求和重大意义?答:(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其关键是以人为本。深刻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方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表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结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人全方面发展统一起来。

8、(2)科学发展观基础要求是全方面协调可连续发展。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方面发展。全方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方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方面进步。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镇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友好发展、统筹中国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个步骤、各个方面相协调。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连续发展。可连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友好,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道路

9、,确保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3)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需长久坚持关键指导思想。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关键思想相关发展思想继承和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正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中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提出。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通常规律认识深化,是马克思主义相关发展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表现。5、怎样才能使我们党一直和时代发展同时伐,和人民群众共命运?答:要使我们党一直和时代发展同时伐,和人民群众共命运,就必需全方面创新,和时俱进。任何党、任何思想全部必需在创新和前进中取得发展,我们党历史本身就

10、是一部创新发展史。“三个代表”关键思想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是发展、前进,不是凝固不变。她要随实践改变而发展。所以,全党必需在思想上不停有新解放,理论上不停有新发展,实践上不停有新发明,才能和时俱进。只有不停创新进取,把“三个代表”关键思想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表现在党建设各个方面,才能使我们党一直和时代发展同时伐,和人民群众共命运。6、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历史地位?答:(1)能否科学评价毛泽东历史地位,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成就,关系到党团结、国家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发展前途,不仅相关键历史意义,而且相关键现实意义。 (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11、,在相关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问题上,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一个是认为通常毛泽东一切决议、指示,全部必需果断维护、一直遵照;另一个是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全方面否定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 (3)1981年党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相关建国以来党若干历史问题决议,对毛泽东历史地位作了科学、实事求是评价。毛泽东是继孙中山以后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伟人,是伟大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她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胜利,为中国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

12、了重大贡献。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实践,大家对怎样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道路还缺乏规律性认识,加受骗初复杂严峻国际环境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发生过曲折。毛泽东晚年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确实犯有严重错误。不过,她错误是一个伟大革命家、一个伟大马克思主义者所犯错误。就她一生来看,她功绩远远大于她过失。她功绩是第一位,错误是第二位。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原苏联模式有何标准区分?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全方面突破。这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

13、段基础国情,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打破封闭僵化和因循教条,坚持不停创新,把中国融入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大潮中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重视民生,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感人民民主,实施决议民主化、科学化。全部这些,组成对苏联模式全方面突破。从新时期一开始,邓小平就是领导全党从体制模式层次上进行改革,一步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标准区分,这里着重指出以下多个方面。

14、首先,在对待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和怎样构建新社会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存在标准区分。邓小平吸收了苏联和中国深刻教训,在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果断地提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口号,把全党工作关键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一次全局性拨乱反正,使党工作方针发生了战略性转变。自党十六大以来,尤其是在党十七大汇报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党中央,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友好社会目标。全部这一切,全部深刻地总结了苏联和中国历史经验教训,是对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一个巨大突破。其次,在对待商品市场和资本主义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存在标准区分。邓小平高瞻远瞩,正确地处理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辩证关系。

15、她把市场和计划看作一个方法和手段。资本主义既能利用“计划”,社会主义也一样能够利用市场。正是从这一创新理论出发,发明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这么,就找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巨大驱动力,既适应于中国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也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便于吸收世界文明最新结果,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组成部分之一,无疑是对斯大林否定市场计划经济体制模式重大突破。第三,在发展观上是坚持“民本”思想还是坚持“国家至上”(实质是“君本”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还是“唯意志论” 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存在另一标准区分。邓小平深刻总结了这一教训,十分强调我党实

16、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实事求是,要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出发,要从民生需要出发。党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结果由人民共享;还坚持全方面协调可连续、统筹兼顾地科学发展。这么,便以科学发展观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这种以民本、民生、民需为根本,以科学发展为关键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无疑是对苏联国民经济片面以重工业化和重工业军事化发展模式突破,也是对苏联“唯意志论”赶超发展战略突破,尤其是对斯大林那种国家至上、忽略民生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突破。第二章1、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为何要继续解放思

17、想?怎样科学了解理论创新?答: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大法宝。解放思想是党思想路线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前提条件。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新情况、处理新问题、开拓新局面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么成绩,恢复和重新确立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关键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是党思想路线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髓。然而,假如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在新发展阶段必需继续解放思想。回顾党奋斗历程,我们在实践上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每一个重大进步,全部离不开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历史过程。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和时俱进精神

18、,推进理论创新,不停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党全部理论和工作和时俱进,要尤其重视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先导,要经过理论创新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它各方面创新,为各个方面创新提供指导。要使党和国家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假如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优异性和领导资格危险。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错误、有害。实现理论创新,必需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和教条式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思想和行动愈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时代发展要

19、求。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我们必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见解和方法,不然,我们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需要注意是,并非任何标新立异见解全部是理论创新,有可能是已经被实践否定旧理论见解沉渣泛起,有可能是适合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历史发展条件理论见解简单照抄,也有可能仅仅是杜撰新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空想。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第三章 1、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今天,怎样看待以毛泽东为关键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在

20、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艰辛探索?答: 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早探索者和开拓者。即使最终未能在这一伟大而艰巨任务上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功,但她在探索中取得初步结果,对以后者,却含有基础性、铺垫性作用,从内容上、理论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奠定了基础,含相关键理论和实践上意义。关键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毛泽东在部分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探索上初步结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和关键内容。第二,毛泽东探索初步结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一条正确思想路线。第三,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勇于创新精神和理论品格对中国特色

21、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开辟含有显著示范作用。探索是一个开拓,总会有成功和失误,探索本身是弥足珍贵历史遗产。毛泽东探索过程中发生部分失误,为以后者在同一问题上成功探索提供了关键借鉴。正如邓小平所说,从很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没有做事情做起来,把她反对错了更正过来,把她没有做好事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探索存在着一个连续性、继承性和发展性关系。第四章1、怎样认识含有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答: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多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

22、刻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二是这么变革没有引发巨大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团结,而且是在人民基础上普遍拥护情况下完成。这些情况说明,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础完成确实是一个伟大历史性胜利。同时,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部分失误和偏差。关键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和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不过,不能因为出现部分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伟大意义。列宁说:“判定历史功绩,不是依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东西,而是依据她们比她们前辈提供了新东西。”所以,社会主义制度确实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

23、大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 划时代历史巨变。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社会主义改造是搞成功,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个重大贡献。”第五章1为何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答: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立即基础完成、开始全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思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过程中经验教训,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思索怎样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相联络。她认为,新中国成立早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好照抄苏联”,“这在当初是完

24、全必需,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发明性,缺乏独立自主能力。这当然不应该是长久之计”。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关键教益是要独立思索,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道路。她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确道路。在这个探索中形成了部分正确和比较正确理论见解、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比如,党八大正确思想、毛泽东在1956年和1957年前后作论十大关系和相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关键讲话,和很多相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关键见解,包含到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全部含有长远指导意

25、义。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探索中提出很多关键思想见解,尽管有还是不够成熟设想,有并未付诸实施,有以后也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全部为以后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关键理论和实践价值。同时,也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良好开端,为我们在新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基础。第六章1、为何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强调公平正义? 答:温家宝总理2月发表了相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任务和中国对外政策多个问题长文。文章谈及,中国正处于并将长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这一阶段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二者“相互联络、相互

26、促进,是统一整体”。 中国处于“初级阶段”,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全社会物质财富,这好了解,因为即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由处理温饱到总体上达成小康历史性跨越。但毕竟我们人均中国生产总值还不高,还有多万贫困人口没有处理温饱问题,城镇发展和地域发展也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情况并没有根本改变。 然而,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并不表示我们就能够忽略民主法治建设,和对公平正义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文明进步显著标志,它反应是大家从道义上、愿望上追求利益关系尤其是分配关系合理性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大家

27、期待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多种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困难群体得到有效救助,全体人民在各尽所能、发明社会财富基础上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结果。 社会公平正义,首先表现为公民个人法律地位平等,表现为每一位公民全部能平等地享受宪法要求权利和义务。假如缺乏上述平等,就没有起点意义上公平,也谈不上正义。但在经济生活中,部分官员和垄断集团把公共权力变成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工具,取得法律要求之外种种特权,破坏了公民权利平等;滥用公共权力侵害公民个人依法享受权利,造成一些领域权力和权利之间法律地位不平等。这些腐败行为污染了社会环境,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根源。 其次,改革开放

28、以来,即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升,但也要看到贫富差距有扩大趋势,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公共产品供求失衡等问题凸显。以目前大家关心收入分配为例,不管从城镇、地域还是阶层和行业,差距正越拉越大,贫富两极分化趋势日趋显著。 和财富差距相连,是大家发展起点、发展机会、表示意愿和享受社会公共资源和服务不平等,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结果不能惠及全体人民,部分贫困人群甚至被社会排斥而日益边缘化。全部这些,全部严重影响着社会友好稳定,也影响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且,在初级阶段,因为社会财富并不富裕,假如做不到分配公平,极可能使少数贫困群体基础生活受到威胁。 所以,目前假如我们不能妥善处理因公平正义问题产生种种社

29、会矛盾,不能处理公众关心民生问题,不能确保公众民主权利有效实现,那么,经济发展可连续也极难实现。 目前,强调公平正义,就需要政府实施一系列公共政策,包含从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公民民主权利;改革政府体制,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改革收入分配,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不停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建立覆盖全社会保障网,等等。 总而言之,公平正义和发展生产力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尤其在社会财富分配分化当下,更需要经过公平正义来弥合大众心理“不公平感”。第七章1、怎样看待经济全球化影响?应该怎样应对?答: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改变深刻背

30、景和根本趋势。正确定识和妥善应对全球化,不仅有利于中国促进科学发展、友好发展和和平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体系转型、友好世界建设和人类文明进步。现在,经济全球化已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正在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影响。一、全球化主动作用关键有:(一)促进发展模式创新。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跨国企业已发展到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全球企业阶段。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提升和其人均GDP增加之间成正比。不管一个国家发展模式怎样调整改变,不考虑全球化原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优异发展模式。(二)促进

31、国际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它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国家间经济相互依靠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全球经济链条越拧越紧,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依靠增强。除国家利益外,共同地域利益和全球利益显著增多。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关系改善,国家间协调合作增多,出于不一样利益而形成不一样“志愿者联盟”不停出现。谋霸权、搞对抗,坚持集团政治和冷战思维越来越不得人心。(三)促进安全内涵扩展。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包含到经济、民生、社会和自然等广泛领域。非

32、传统安全关键由人类发展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自然不协调引发,其实质是发展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模糊了安全和发展界限,增大了国际安全合作紧迫性,挑战着传统安全主导地位,缓解了国家间军事对抗关系。如恐怖主义和气候改变不是任何单一国家能够处理得了,美国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国际社会。又如,美俄在导弹防御问题上矛盾尖锐,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总来说合作顺利。(四)促进国家主权转移。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组织发展。仅1990至1998年,国际组织就从26656个增至48350个,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25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成为全球性规则制订者和监督实施者、全球性问题管理者和全球性争端处理者。WTO在其相关处理争端规则

33、和程序谅解中,全方面要求了WTO处理贸易争端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决实施和监督和救助措施等,并专门设置了争端处理机构(DSB)。确实,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关键行为体,国家主权仍然是国家至高无上权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不争事实就是国家主权在越来越多地向政府间国际组织转移。比如,向联合国、地域组织转移政治、外交和军事权利,向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全球企业转移经济权利,向多种多样其它非政府国际组织转移社会权利。全球化还促进一国中国规则尽可能和国际规则协调和一致。(五)推进国际体系转型。现行国际体系关键特征是:由西方尤其是美国主导、国家间名义上平等而实际上不平等、国际组织作用有限、霸权

34、主义和“问题国家”得不到有效制约。现行国际体系在应对日益增多全球性问题方面日渐乏力,其调整、完善和转型乃大势所趋。以后几十年内新国际体系有可能基础形成,其关键特征:一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因为新兴大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振兴,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有利于多强不利于“一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不利于发达国家改变,“一超”和多强、南方和北方两个力量对比失衡问题有望最终处理。据国际权威机构估计,世界排名前20位经济大国将重新洗牌,中国将跃居世界第二位,俄罗斯、印度、巴西将跃入前10名,另有部分发展中大国将跃居前20名。美、中、欧、日、俄、印度、巴西等新各极之间利益融合和相互依存度提升,相互发生尖锐对抗和全方面战

35、争危险性降低。二是西方和非西方国家共同主导。未来伴随美国“一超”地位和西方力量优势逐步丧失,西方主导地位将难以维系,多极、西方和非西方将共同主导新国际体系,国际关系民主化将得到发展。三是国际组织作用增强。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将深入充实、完善和强化,对大国和“问题国家”约束将得到加强。四是国际治理多样化。全球性问题增多将促进国际治理模式多样化,如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大国共治和中小国家共治、全球性国际组织治理和地域性国际组织治理等相互结合和相互补充。五是和平渐进性。以往国际体系变革全部是经过战争实现,这一次国际体系转型可能在保持总体和平状态下经过大国之间、南北方国家间斗争、协商、妥协以渐进式改良逐步

36、完成。(六)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人类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问题、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础上,形成人类新共同价值观念和新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主导地位,实现对西方文明总体超越。二、在看到全球化主动作用同时,对其逐步积累负面作用也不能忽略。(一)经济危机。伴随全球经济链条日益紧密,能源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显著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可能性增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其传导速度、影响深度可能远远超出以往世界经济危机。另外,气候改变、环境恶化等问题长久得不到有效治理,也最终会威胁全球和各国经济可连续发展。(二)社会动乱。全球化造成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37、家内部社会矛盾全部有可能激化。如美、英、法等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大量外移,失业问题突显,社会风潮增多。全球化还使各国中国原因和国际原因联络和互动增强,国际问题诱发中国动荡、中国问题引发国际动荡机率全部在增大。(三)大国对抗。有国家背离全球化演进方向、背离人类历史前进步伐,没有放弃搞霸权主义,没有放弃搞战略扩张,没有放弃搞军备竞赛,没有放弃遏制其它新兴大国。尤其是它还将在一二十年内保持战略优势,一旦摆脱目前战略困境,仍有再次挑起大国对抗可能,那将对国际体系转型、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产生严重危害。(四)地域动荡。全球化中边缘化国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核扩散等,可能使用二十一世纪头20年内地域热点不是随全

38、球化深入逐步降低而是继续增多,使地域热点对全球安全形势牵动作用增大,使国际形势在总体和平状态下局部动荡继续加剧。三、置身全球化浪潮,要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全球战略意识。完善国家发展观、利益观、安全观、主权观和国际秩序观。全方面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五个统筹,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化发展间良性互动。摒弃绝对排外国家利益观,远离霸权主义那种维护一己私利国家利益观,把更多全球利益和地域利益纳入国家利益视野,在推进和外部世界互利共赢中发展并延伸国家利益。创新国家安全观,促进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和平发展协调,促进维护传统安全和维护非传统安全协调,促进维护本国安全和维护国际安全协调,促进

39、军事手段和其它手段间协调,努力争取摆脱“安全困境”羁绊,推进安全和发展统一,努力维护国家综合安全。妥善应对国家主权转移趋势,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利益发展取舍国家主权让渡,以是否有利于本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稳定决定对国际干预立场。充实国际秩序观,在合适参与全球治理中推进友好世界建设。增强统筹中国国际两个大局能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际两个大局互动增强,要善于利用全球化机遇促进中国发展,善于利用全球化压力推进中国制度创新,善于规避全球化风险维护本身安全,善于防范中国问题冲击地域和全球安全和发展。第八章1怎样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资源节省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大意义? 答:

40、(1)转变经济发展方法重大意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需加紧转变经济发展方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党十七大明确提出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战略任务。长久以来,中国发展经济所走全部是粗放型增加路子,在计划经济年代,因为经济发展慢,资源供求矛盾不是很显著。但伴随市场经济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加紧,资源供需矛盾不停加剧,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软肋”。因为资源消耗大,资源供给短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资源对外依靠程度越来越大,伴随中国全方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紧,经济规模深入扩大,工业化进程推进,城市化步伐加大,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资源需求肯定大幅增加,资源供需矛盾

41、将深入加剧。总而言之,转变经济增加方法是中国国情要求、形势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友好社会,是确保中国经济社会可连续发展根本出路,对于建设资源节省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含有重大意义。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法能够节省资金和资源消耗,提升资金和资源使用效率,从而缓解中国经济发展和资源不足和资金短缺矛盾;第二,提升消费品档次和质量,愈加好地满足大家日益增加物质和文化需要;第三,能够降低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连续发展;第四,能够促进科技进步,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能力。(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齐、管理民主

42、现代农村。统筹城镇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镇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方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重大决议。它集中表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新理念、新思绪,是对我们党长久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相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继承发展,是统筹城镇发展根本方法,是新世纪新阶段处理“三农”问题重大战略布署,为中国农村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宽广道路。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一个关键内容,就是经济社会全方面协调可连续发展,城镇协调发展是其关键组成部分。全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需确保占人口大多数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结果。第二,

4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中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肯定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镇之间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关键前提。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化、城镇化同时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结果,走含有中国特色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城市和农村共同繁荣现代化道路。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方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任务。我们正在建设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其关键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但大部分地域农村面貌改变相对较小,部分地方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洁净水、农民儿女

44、上不起学。这种情况假如不能有效扭转,全方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所以,我们要经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紧农村全方面建设小康进程。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持久动力。扩大中国需求,是中国发展经济长久战略方针和基础立足点。农村集中了中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消费群体,是中国经济增加最可靠、最持久动力源泉。经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加紧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潜在购置意愿转化为巨大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连续增加。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友好社会关键基础。社会友好离不开宽广农村社会友好。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但也存在部

45、分不容忽略矛盾和问题。经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愈加好地维护农民群众正当权益,缓解农村社会矛盾,降低农村不稳定原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友好社会打下坚实基础。(3)统筹区域发展重大意义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个关键标准。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域全部有很大发展,但地域发展差距也在不停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4)建设资源节省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大意义 党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友好社会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

46、节省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奋斗目标。这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新飞跃,是统筹人和自然友好发展和促进可连续发展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省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关键任务。 建设资源节省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依据中国国情和可连续发展要求作出正确选择。建设节省型社会,是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含有全局性和战略性重大决议。加紧建设节省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加紧建设节省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中国基础国情决定。第一,中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索取量和对自然界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压力和日俱增

47、。第二,中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第三,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生存和发展。建设资源节省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不合理使用,造成了自然对人类报复。现在人类所面临人和自然不友好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全部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假如我们今天肆意浪费,我们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代价。只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合理可连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实现人和自然友好相处。假如人类不立即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

48、现人和自然友好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星球。第九章1怎样正确了解社会主义社会民主、自由和人权?答:(1)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史和现实情况说明,任何一个民主本质、内容和形式,全部是伴随本国经济文化发展而发展。并不存在唯一、普遍适用和绝正确民主模式。(2)民主形式是多样,没有统一标准。民主形式很关键,没有特定形式,民主实质性内容就表现不出来。不过同民主实质相比,形式毕竟是第二位。(3) 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是为广大劳感人民所享受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民主,它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它和资本主义民主最大不一样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取得了管理国家和社会权利。社会主义民主是真实民主。它公开认可本身阶级性,认为统治阶级民主就意味着对于被统治者专政,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相辅相成。(4) 民主建设是逐步发展历史过程,它发展程度同一定经济文化情况相关联。因为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仍不够完备,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丰富和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党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5)自由一样不是抽象概念,而有其实际内容。社会主义自由处理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处理最广大劳感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