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纺织工业发展计划() 纺织工业是中国传统支柱产业、关键民生产业和发明国际化新优势产业,是科技和时尚融合、生活消费和产业用并举产业,在美化人民生活、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生态文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增加、促进社会友好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十二五”时期,纺织工业规模效益稳定增加,结构调整不停深化,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显著提升,在全球纺织产业中地位深入巩固。“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方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建成纺织强国冲刺阶段。为促进纺织工业转型升级,发明竞争新优势,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编制本计划。 一、现实状况和形势 (一)“十二五”发展成效 1.
2、规模效益稳定增加。“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年均分别增加8.5%、9.2%和11.5%,主营业务收入70714亿元,利润总额3860亿元;全行业纺织纤维加工量年均增加5.1%,达5300万吨,占全球纤维加工总量50%以上;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年均增加6.6%,达成2912亿美元,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同类贸易比重比“十一五”末提升3.1个百分点。 2.结构调整连续深入。,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量比重由51:29:20调整为46.6:28.1:25.3;纺织纤维加工总量中化纤比重达84%,比提升14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出口通常贸易比重由74%提升
3、到76.9%;出口市场深入多元化,新兴市场份额逐步提升;中西部地域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达成23.2%,比提升6.4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海外投资步伐连续加紧,纺织工业技术、标准、产能、设计、品牌、营销渠道等国际合作全方面开展。 3.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大中型纺织企业研究和试验(R&D)经费支出257亿元,比增加81%,研发投入强度为0.67%;有效发明专利数5381件,是2.3倍。“十二五”期间,人均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加10%左右;16项结果取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和装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碳纤维、间位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及海洋
4、生物基纤维等实现技术突破;信息化集成应用及智能制造形成若干试点示范。 4.品牌建设有效推进。“十二五”时期,全行业品牌意识深入提升,行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和品牌价值评价体系初步形成。中国国际服装衣饰博览会、中国服装大奖、中国国际时装周、各地服装节等活动连续举行,纤维、面料、家用纺织品流行趋势研究和公布,纺织服装行业年度品牌发展汇报公布等,推进了行业品牌发展。现在活跃在中国市场服装家纺品牌约3500个,全行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00多个。一批服装家纺品牌在海外建立设计机构和销售网络,中国设计师作品在国际舞台展示交流。服装家纺网上销售额年均增加超出40%,高速增加电子商务扩大了品牌产品市场影响力。
5、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广泛推广,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取得主动进展。 5.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十二五”时期,大量节能降耗减排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百米印染布新鲜水取水量由2.5吨下降到1.8吨以下,水回用率由15%提升到30%以上,全方面完成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取水下降和污染物总量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再利用纤维占纤维加工总量比重由9.6%提升到11.3%。废旧纺织品回收、分捡和综合利用产业链建设开启,“旧衣零抛弃”活动推进了旧服装家纺规范回收和再利用进程。“十二五”以来,纺织工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很多困扰行业发展和需要连续关注问题,关键包含:产业创新投入偏低,创新型人才缺
6、乏,综合创新能力较弱;要素成本连续上涨,国际比较优势减弱;中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部分行业存在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质量标准管理体系有待深入完善,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棉花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中国棉花质量下降。 (二)“十三五”发展形势 1.全球纺织产业和贸易展现新格局。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正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加紧推进工业化进程“双重挤压”。发达国家在科技研发和品牌渠道方面优势显著,在高端装备、高性能纤维、智能纺织品服装等领域制造能力仍将增加。亚洲、非洲地域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显著,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为代表区域性贸易协定实施将降低相关国家贸易成本,印度、越南
7、、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纺织业呈显著上升趋势。“十三五”期间,全球纺织产业格局将深入调整,尽管中国拥有全产业链综合竞争优势,但面临国际竞争压力加大,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任务紧迫。 2.中国外纺织消费市场蕴含新空间。人口增加和经济复苏将支撑全球纤维消费需求继续增加,估计“十三五”期间全球纤维消费量年均增速为2.5%以上。内需扩大和消费升级将是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最大动力,城镇居民收入增加、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二孩政策全方面实施等发展红利和改革红利叠加,将推进升级型纺织品消费增加,估计中国居民服装和家纺消费支出年均增加8%左右。伴随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医疗健康等方面投入稳步增加,产业用纺织品
8、纤维消费将继续保持快速增加。 3.纺织和互联网融合催生新变革。“十三五”期间,“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全方面推进,信息技术在纺织行业设计、生产、营销、物流等步骤深入应用,将推进生产模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变,由传统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数据、云平台、云制造、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发展将催生新业态、新模式。纺织工业和信息技术、互联网深度融合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宽广空间,也对传统生产经营方法提出挑战。 4.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新局面。“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实施,为促进纺织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机遇。建设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区,和支持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促进就业
9、一系列政策实施,将推进新疆纺织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引导1亿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将增强中西部纺织工业发展内生动力。全球纺织分工体系调整和贸易体系变革加紧,将促进企业更有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主动主动地“走出去”,提升纺织工业国际化水平,开创纺织工业开放发展新局面。 5.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环境保护技术和标准成为发达国家保持竞争力关键手段,围绕化学品安全控制、碳排放等内容技术性壁垒将有所增加。中国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执政理念和国家整体战略层面,愈加严格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治理要求,对印染企业带来更大压力。要从建设生态文明新高度推进纺织工业节能减排,发展低碳
10、、绿色、循环纺织经济以推进行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纺织工业发展环境和形势正发生深刻改变,总体看,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主动把握需求增加和消费升级趋势,利用好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纺织工业将保持中高速发展,加紧向中高端前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方面落实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靠树立并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根本,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为关键,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形成发展新动能,发明竞争新
11、优势,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初步建成纺织强国。 (二)基础标准 1.坚持市场导向。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坚持市场导向,营造公平竞争营商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发明力。把握个性化、时尚化、健康安全消费新趋势,形成有效供给和消费升级良性互动。2.坚持创新驱动。完善行业创新体系,加强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技术、管理、生产和经营模式创新,加大研发设计投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现关键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增强行业软实力,提升科技进步对行业发展贡献率。3.坚持优化结构。加紧采取优异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质量管控和品牌运行能力,扩大中高端产品供给,提升产业用纺织品比重,推进纺织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转型升级
12、。4.坚持协调发展。坚持行业发展和资源、要素、环境相适应,坚持处理目前问题和行业长远发展相结合,坚持中国区域优化和国际化发展相协调,坚持培育骨干企业和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协同推进,促进行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同时提升。 (三)发展目标 深入巩固提升中国纺织工业在生产制造和国际贸易中优势和地位,形成创新驱动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品牌效应显著、国际合作加强纺织工业发展格局,发明国际竞争新优势,初步建成纺织强国。 1.行业增加目标。“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6%-7%;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保持基础稳定。纺织工业增加方法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科技创新目标
13、。“十三五”末,大中型企业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成1%。“十三五”期间,纺织行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加15%,规模以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加8%。高性能纤维、生物基纤维整体达成国际优异水平。两化融合能力增强,成套智能纺织技术装备实现产业化应用,智能制造成为推进纺织工业转型升级关键力量。 3.结构调整目标。“十三五”末,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类终端产品纤维消费量百分比达成40:27:33;中西部地域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提升5个百分点。高品质、功效性、智能化产品比重大幅提升,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型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快速发展。 4.质量品牌目标。“十三
14、五”末,纺织服装产品质量深入提升,国际标准转化率提升10个百分点;纺织行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深入完善,品牌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品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品牌国际运行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市场认可度高、美誉度好著名品牌。5.绿色发展目标。形成纺织行业绿色制造体系,清洁生产技术普遍应用,到,纺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8%,单位工业增加值取水下降23%,关键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突破一批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关键共性技术,循环利用纺织纤维量占全部纤维加工量比重继续增加。 三、关键任务 (一)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1.加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深入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纺织科技协同创新体系
15、建设。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关键试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作用,开展基础性科学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制约行业发展技术瓶颈。建设和完善纤维新材料、产业用纺织品、功效性服装家纺等领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生产和应用、军工和民用之间协作创新。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建设,推进纺织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及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提升为企业服务能力。 2.加强行业关键技术突破。把握全球纺织发展趋势,跟踪前沿和高端技术,加强行业科技创新研发。深入突破高性能纤维高品质低成本技术和生物
16、基原料和纤维绿色加工技术,突破新型非织造、多个材料多层复合、立体织造等关键技术,推进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建筑交通、国防军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技术研发。研究无水少水印染、高速低成本数码印花技术,功效性面料整理技术,大幅提升纺织绿色制造技术及应用水平。加大纺织智能装备(生产线)及智能产品研发推广,开发纺织专业应用软件。专栏1:纺织科技创新关键工程(一)创新服务平台。推进建设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创新中心,过滤、医疗、防护等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创新平台,提升产业集群区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开发、质量品牌、智能制造等方面服务水平。(二)化纤新材料关键技术。突破高强高模碳纤维、对位芳纶、连续碳化硅等高性能纤
17、维及复合材料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及应用产业化技术。突破生物基合成纤维原料高效合成技术,发展生物基聚酯、聚乳酸纤维、生物基聚酰胺纤维等产业化技术。攻克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低成本产业化技术。优化和提升医用海藻纤维、壳聚糖纤维、甲壳素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三)绿色染整加工技术。研发低给液染色、针织物平幅连续加工、非水介质染色及微胶囊染色等技术、数码印花低成本墨水及可拆卸喷头等关键技术,绿色助剂及功效性整理技术等。(四)产业用纺织品技术。突破功效性敷料、肾透析纤维材料、植入修复等医用纺织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高防护性能纺织品和高智能感知功效性材料及服装。突破纳米级非织造技术,加紧多模头纺粘熔喷、多功效整理
18、、多层加工等复合技术产业化应用。(五)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发展高效、低能耗、柔性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纺织装备,纺织专用应用软件系统,形成纺织各专业领域智能制造系统化处理方案。 3.推进纺织行业模式创新。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在纺织行业融合应用,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制造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纺织经济发展新动力。以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为关键,调整优化制造步骤,发展基于互联网协同制造新模式。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关键,推进研发设计创意等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创客平台等创新网络化公共服务模式。以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为关键,发展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以适
19、应消费升级为关键,激励纺织服装企业面向个性化、定制化消费需求,重构供需关系,创新商业模式。 (二)大力实施“三品”战略 1.优化产品供给结构。充足挖掘消费热点和需求盲点,扩大中高端纺织服装产品供给。重视设计创新,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加强产品形态、产品功效、生产步骤及消费体验等各步骤创意设计,开发时尚化、个性化产品。发挥纤维、纱线、面料、服装、家纺流行趋势公布平台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提升产品开发效率。适应养老、运动休闲等消费升级需求,开发健康舒适、绿色安全、易护理等功效性纺织品。加强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纺织技术结合,发展智能纺织产品。以拓展应用新领域为关键,加紧开发推广医疗、环境
20、保护、应急防护等产业用纺织品。 2.提升质量保障能力。在全行业大力弘扬和培育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树立质量为先经营理念。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全步骤质量管控,推进质量追溯体系和测量管理体系建设,提升企业质量确保能力和产品消费安全。支持企业采取优异技术装备组织生产,扩大在线计量检测控制系统应用,提升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控制正确性和一致性。支持行业性质量技术服务网络、检测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第三方检测试验室技术水平、检验公信力和公共服务水平。规范生态、绿色、功效性纺织品等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制度。针对功效性产品、童装等关键产品开展国际标准对标和实物质量比对活动。树立质量领先企业标杆,广泛普及ISO9001质
21、量管理体系认证及其它优异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经验。3.完善纺织行业标准体系。完善纺织行业标准化体系,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基础支撑作用。加强纤维新品种、功效性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等领域标准制修订。优化标准工作机制,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链上下游标准衔接配套。推进发展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加强标准国际合作,加紧国际标准转化,主动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推进纺织优势产业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推进纺织标准国际互认。 4.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建立和完善品牌服务体系,加强纺织行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落实落实。引导企业加强品牌战略管理,明确品牌定位,促进品牌和文化创意产业、高新
22、技术产业融合,提升品牌产品附加值和性价比。促进纺织服装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融合发展,提升品牌文化内涵。深入推进制造企业品牌、设计师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提升中国流行面料、高级丝绸、绿色纤维等标志影响力。激励纺织服装企业以参股、并购等多个形式和国际设计机构、品牌运行机构、国际品牌企业合作,提升品牌国际化水平。利用新媒体等有效传输渠道,加强品牌宣传。专栏2:品牌建设工程(一)开展品牌价值评价。加大品牌价值评价 纺织服装、鞋、帽业国家标准实施力度,扩大品牌价值评价范围,公布中国纺织服装品牌价值评价榜单,推进品牌价值评价和金融对接。(二)加强关键品牌培育示范。关键跟踪培育100家左右服装
23、家纺品牌企业,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推进一批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三)培育品牌服务机构和服务平台。关键培育一批含有较大规模、较强影响力纺织服装设计创意示范平台、品牌运行推广机构、品牌咨询培训机构,支持国际服装衣饰博览会、国际时装周、多种设计大赛及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等品牌活动,推进服装衣饰文化国际交流,提升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国际中国影响力。(四)加强品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充足发挥行业中介机构作用,组织开展设计师、面料师和商标品牌管理人才培训;加强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对接,加强吸收引进国际创意设计和品牌管理运行高端人才。 (五)提升品牌国际化运行能力。支持品牌企业到国外建立研发
24、设计机构、营销网络,促进品牌产品出口;支持着眼于品牌国际化、技术升级、设计创意、时尚研究、品牌运行、市场开拓跨国并购合作,提升品牌全球化资源整合能力;支持企业进行商标国际注册,开展知识产权布局。 (三)推进纺织智能制造 1.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纺织装备开发。加强对高性能纤维、生物基纤维等化纤新材料成套装备、短步骤新型纺纱织造装备、新型印染等装备开发生产,提升装备生产效率、性能功效和自动化、数字化水平。开发纺织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质量控制和实施系统,推进含有自动感知、智慧决议、自动实施功效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化开发和应用。推进吊挂系统、智能物流包装、智能机器人、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等开发应用。
25、专栏3: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纺织装备工程(一)化纤材料装备。研发年产万吨级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成套设备、聚酯纺前原液着色(溶剂载体型)设备、工业化规模高强高模碳纤维成套设备、新型地毯丝成套设备、聚乳酸长短丝纺丝机、化纤长丝高速卷绕系统和高速机械包覆纱机。(二)纺纱织造设备。研发自动转杯纺、喷气涡流纺等短步骤纺纱设备和智能化细纱机,开发多纤维用精梳关键技术、无槽筒精密数码卷绕技术、ADS自动落纱系统及细纱机在线监测系统等关键技术和系统。研发自动穿经机、吹结机、高速剑杆织机、数控节能型喷气织机、特种纤维织造装备等新型机织设备,研发数字化织布工艺和多台套织机生产管理系统,研发高速电子多臂、主动式凸轮
26、开口机构等关键装置。(三)非织造设备。开发高速梳理机、智能化多模头纺熔复合非织造布生产线、新型纳米级非织造生产线、双组份纺粘非织造生产线、高效高产环境保护节能气流成网生产线、湿法成网非织造生产线。(四)针织设备。研发立体成型电脑横机、一步法全成型袜机、高性能纤维多轴向经编机、五功位电脑提花圆纬机等针织装备。研发全系列细针距高速舌针制造技术、基于机器视觉技术针织物疵点检测装置、高速高可靠性电子式自侦错选针器等关键技术和专用装置。(五)印染设备。开发生产新型印染生产线数字化监控系统,数控化印染主机装备,包含经轴染色和物流系统、数控超大花回圆网印花机、全幅宽固定式喷头高速数码喷墨印花装备等。(六)专
27、用基础件。开发钢领、钢丝圈、织针、钢筘、锭子、针布、槽筒、针刺机刺针等专用复合加工生产线,提升纺织专用基础件使用寿命和质量性能。 2.推进智能工厂(车间)建设。推进信息化技术在纺织生产、研发、管理、仓储、物流等各步骤广泛利用。研究制订纺织智能制造体系架构、数字工厂(车间)参考模型、通用技术条件、评价验证等智能制造标准。在棉纺、印染、化纤、服装、针织、家纺等行业,开展以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在线工艺和质量监控、自动输送包装、智能仓储、智能管理为关键特征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车间)试点示范。经过智能化生产和信息化集成管理,提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劳动生产率提升30%以上,产
28、品开发生产周期缩短20%以上,残次品率下降30%。专栏4: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车间)示范工程(一)智能化纺纱。实现纺纱全步骤自动化生产、数字化监控和智能化管理,工序间物料自动输送,夜班无人值守,设备生产过程、故障可远程控制、诊疗,万锭用工20人以内。(二)化纤长丝智能生产。建设涤纶、锦纶等化纤长丝智能化车间或生产线,实现化纤生产过程模拟,化纤生产数字化集成系统应用、卷装落卷、换筒管、堆放、包装及运输自动化和智能化,形成化纤长丝系统优化和控制一体化处理方案。(三)智能化印染生产。建立智能化印染连续生产车间和数字化间歇式染色车间,含有印染生产工艺在线采集、智能化配色及工艺自动管理、染化料中央配送、
29、半制品快速检测等系统,实现生产实施管理MES系统、计划管理ERP系统及现场自动化SFC系统集成应用,从单一装备数控化向整体工厂智能化转变。(四)智能化非织造布生产。纺丝、成型、原料输送、包装等工艺技术自动化、数字化、连续化集成应用,实现非织造布生产全步骤数字化监控和智能化管理。(五)智能化针织车间。经过数据网络将针织设备和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联通,对设备状态、生产数据、工艺数据和花型数据进行在线监控,实现对设备集群智能控制和物料、仓储、输送自动化、智能化。(六)智能化服装、家纺车间。应用RFID技术,含有自动化缝制单元、模板自动缝制系统,智能吊挂系统、柔性整烫系统,自动立体仓储
30、和物流配送系统,建立包含测体、设计、试衣、加工自动化生产步骤及检验、储运、信息追溯、门店管理等在内信息化集成管理体系。 3.培育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制订服装测量方法标准,推进人体数据库建设和服装号型标准制订,提升三维人体测量、服装3D可视化及模拟技术正确性和实用化。激励建设消费者和生产企业信息交互平台、产业链协同供给平台,在服装、家纺行业,推广个性化定制和批量定制,直接对接消费需求,用工业化手段生产个性化产品。 (四)加紧绿色发展进程1.加强纺织绿色制造基础管理。推进纺织行业绿色制造、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建设,适时制修订关键产品能耗、水耗及关键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深入完善纺织清洁生产评价体系,推
31、进印染、化纤等关键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建设废旧纺织品回收和再利用体系,规范废旧纺织品回收、分拣、分级利用机制和“旧衣零抛弃”活动步骤。根据国家统一绿色产品合格评定体系建设要求,推进包含原液着色纤维、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等产品在内“绿色纤维”及绿色纺织品认证。制订“十三五”行业节能减排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路线图,建设行业节能减排数据库,加强印染、粘胶、再生纤维行业规范管理。2.开发推广优异绿色制造技术。推广优异无水少水加工技术和装备,在印染行业实施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进水效对标达标,大幅降低单位产品取水量。支持关键用能企业建立能源管控中心,加紧变频电机、节能空调、锦纶熔体直纺、再
32、生丙纶直纺等短步骤技术推广应用。推广清洁绿色生产工艺,推广废水、废气中热能、水资源、染料、化学品、原材料回收循环利用技术,研发推广印染、粘胶等废水深度治理、少污泥、低成本关键处理技术等,降低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排放。推进纺织企业燃煤锅炉除尘脱硫脱硝综合治理等技术改造,实施集中供热替换和燃煤锅炉煤改气工程。全方面推进定型机废气回收治理。加强有毒有害化学品替换技术开发,建立纺织化学品风险管控机制,逐步限制壬基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等有毒有害物质在纺织品中使用,激励建立企业环境、化学品使用信息披露机制。开发推广废旧纺织品、瓶片物理法、化学法高值化技术,扩大和提升废旧纺织品在土工建筑、建材、汽车、家
33、俱装潢等领域再利用水平。专栏5:绿色制造工程(一)节水技术。推广小浴比间歇式染色、全自动筒子纱染色、数码喷墨印花及数码喷墨印花和平网圆网结合技术、泡沫整理、针织物平幅印染等少水染整技术,关键产品用水量下降20%以上。(二) 节能技术。推广冷轧堆、棉织物低温漂白等高效低耗技术,高效节能电机及智能空调系统、节能型烘干定形设备,锦纶6纺丝环吹风技术、印染太阳能热水系统、智能蒸汽节能系统。(三) 清洁生产技术。扩大原液着色化纤应用,再生纤维素纤维绿色制浆及新溶剂法纺丝技术应用。推广无PVA(聚乙烯醇)上浆、无涂层防钻绒织造技术等。 (四)污染物治理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扩大双膜法废水治理及再生水回用、定
34、形机废气治理回收技术、喷水织机中水回用、丝光淡碱回收、洗毛废水羊毛脂回收利用等技术应用。(五)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共性技术。研发适合中国废旧纺织品快速检测、分拆、破碎设备,开发物理法、化学法兼备高效连续生产关键技术,突破废旧纺织品预处理、分离、高值化、再利用生产技术。(六)纺织化学品开发及应用技术。加强高效环境保护型浆料、染料和印染助剂、高效环境保护化纤催化剂、油剂和助剂研发及应用。开发推广绿色环境保护型阻燃、防水等功效性后整理助剂。推广生物酶技术在羊毛无氯丝光和防缩处理中应用。 3.加紧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全方面提升纺织行业环境保护意识,提升纺织行业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
35、推行绿色设计,开发生产绿色纺织产品,公布绿色产品目录,开展绿色产品评价,促进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良性互动。激励企业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加紧绿色化改造提升,严格实施环境保护相关法规,促进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建设绿色企业。根据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标准,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开展绿色供给链管理试点,构建从原料、生产、营销、消费到回收再利用纺织循环体系,培育绿色供给链示范企业。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发挥东部地域行业引领作用。发挥东部地域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起点和枢纽区位优势,广泛吸收和统筹中国外优势创新资源,关键发展技术研发中心、时尚创意中心、品牌营销
36、中心和高端制造中心等价值链高端步骤,率先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制造示范基地。发展电子商务交易、纺织服装物流、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境保护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国际化龙头企业成长,和中西部省份之间加强产业协作。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在环渤海地域形成时尚创意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中高端制造基地互动发展区域布局体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进长江上中下游地域纺织产业协调发展,以江淮、长江中游和成渝地域城市群为关键,完善产业园区环境,愈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现代纺织工业制造体系。面向中西部地域不停升级消费需求,构建以服装、家纺、产业用终端产品为关键新型工业化基地和物流中心。 2.支持中西部地域
37、纺织产业发展。依靠特色资源优势和边境区位优势,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中西部地域纺织产业发展。西北地域利用羊毛、羊绒等动物纤维资源优势,深入提升毛纺产业链制造水平。西南地域以蚕丝和麻资源、少数民族纺织传统工艺、毗邻东南亚等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纺织品。东北地域继续推进亚麻和汉麻等特色产业发展,并依据向周围国家扩大开放需求发展纺织服装业。新疆深入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区和向西开放关键窗口作用,依靠棉花资源,利用优惠政策,加紧产业配套发展,建设优质棉纱棉布基地,大力发展服装、家纺、针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效带动就业。 3.提升纺织国际化发展水平。借助“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38、,主动引导优势企业整合全球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形成有竞争优势跨国企业集团。激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跨国布局原料生产加工,建设棉花、羊毛、化纤等境外原料基地,稳定原料供给。支持品牌优势企业经过并购和股权资本合作等方法,提升目标市场属地销售品牌和市场渠道开拓能力。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和国外品牌配套快速反应体系。借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联运通道、海关便捷通关和投资贸易便利化推进,开展“经认证经营者”(AEO)互认,加强沿线国家技术标准合作,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打造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区。 4.推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计划指导,加紧纺织产业集群升级。加强集群内大中小企业协调发
39、展,促进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链高效协作,提升集群企业协同创新和质量保障能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产业集群应用,完善和提升产业集群公共服务能力,扩大集群内企业资源开放共享,推广协同制造、云制造新模式,促进智慧集群建设。优化集群内产业结构,加紧优势主导产业、产品发展,培育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发挥好电子商务平台作用,促进专业市场和集群企业之间信息互通,实现有形市场、无形市场和生产企业互动发展。到,建设一批技术管理优异、质量体系健全、主导产品突出、品牌影响力较强纺织行业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3-5个产值达千亿元世界级纺织产业集群。 (六)提升企业综合实力1.加紧企业技术改造。实施强基工程,
40、提升行业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优异基础工艺开发应用及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能力,改善和提升纺织产品质量、效率、能效环境保护等水平。激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扩大纤维新材料、智能化装备、高附加值新产品产业化和在纺织及相关行业应用。支持印染企业根据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标准加紧更新改造,提升纺织行业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水平。推进品牌企业研发设计中心、信息化集成系统及智能仓储配送系统建设。推进化纤、棉纺、印染、化纤长丝织造行业严格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对能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达不到标准和生产不合格产品或淘汰类产能,依法依规有序关停退出。2.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41、激励纺织企业延伸产业链,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吞并重组,经过横向联合、纵向整合做优做强,提升企业全球资源整合能力,促进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平台化运行,培育一批含有国际竞争优势纺织企业集团。到,全行业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品牌企业超出50家。激励中小企业专注于纺织特定细分产品市场、技术领域和用户需求,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连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工艺水平,成长壮大为“单项冠军”企业。加强大中小企业协作,优势品牌企业发挥带动联动作用,中小企业做好专业配套服务,形成协同发展优质供给链。3.发展服务型制造。支持纺织企业由传统生产型向服务制造型发展,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引导纺织制造企业以拓展产
42、品功效、提升交易效率、满足用户深层次需求为关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产品设计和整体处理方案。加紧推进优异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终端品牌企业加强消费需求研究引导,增强品牌运行功效,为产业链配套企业提供设计及渠道平台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消费体验及个性化服务。支持纺机装备和纺织行业系统软件服务企业发展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建设大数据平台为用户提供远程运维及工艺优化服务。支持工程用纺织品生产企业向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和施工、运行维护和产品更新回收等服务领域延伸。支持大型骨干企业以主导业务为中心,建设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优化行业采购供给链,创新业务步骤,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效率。 4.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加强纺织行
43、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依法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科学决议水平。深度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现代管理体系。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网络化、扁平化、平台化发展,促进企业供给链管理柔性化、精细化、高效化。广泛普及5S现场管理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创新人才管理,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一批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提倡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激励企业推行社会责任,深入推进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建设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支持企业公布社会责任汇报,构建友好劳动关系。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数据库建设,到基础健全企业信用评价体
44、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软实力。 四、关键领域 (一)增强化纤行业创新开发能力 利用工业强基工程等专题实施,加强化纤基础技术工艺研究,优化生产工艺步骤,加强和下游产业协同开发,推进高性能纤维、生物基纤维高品质、低成本产业化生产及批量化应用。发展高效、低能耗、柔性化、自动化、信息化化纤技术装备,开发多重改性技术和工程专用模块及其组合平台,实现聚酯、锦纶等通用纤维高效柔性化和功效化,丰富涤纶、粘胶、锦纶、腈纶等功效化、差异化产品,提升产品性能及品质。定时公布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引导纤维新产品开发方向,提升丰富终端产品功效。专栏6:化纤新材料工程(一)高性能纤维及应用。推进碳纤维、芳纶、聚酰亚胺
45、纤维品种开发及应用。加强低蠕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聚甲醛、高性能聚四氟乙烯纤维等产业化及应用。提升聚苯硫醚纤维高品质和差异化开发应用水平。(二)差异化、多功效纤维。研究并提升表面构筑、等离子体加工、高能射线辐照交联等仿真加工技术水平。发展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新型聚酯成套技术及装备。建立差异化功效化集成开发和应用系统,实现大容量聚酯、聚酰胺高效柔性化生产,提升原液染色、抗起球、抗静电、阻燃、抗熔滴等差异化、功效化纤维产品水平。(三)生物基纤维。推进溶剂法纤维素纤维、聚乳酸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及生物基聚酰胺纤维等生物基化学纤维规模化生产,突破生物基合成
46、纤维原料工业化制备集成化技术和绿色加工工艺开发;开发国产虾(蟹)壳、海藻等海洋生物基纤维原料;拓展生物基纤维应用,满足功效性纺织品和产业用领域需求。 (二)拓展产业用纺织品应用加大新型纤维材料在产业用纺织品领域推广应用,提升双组份纺粘热粘合非织造技术、高速湿法成网非织造技术应用水平,促进多轴向经编、三维编织、机织、多个材料多层复合技术及复杂形状织物模压成型技术和装备产业化。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推进产品标准和应用领域使用规范对接,促进原料、生产、应用之间协同创新,推进过滤、土工、安全防护等领域产业用纺织品产品质量认证评价,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应用水平。扩大产业用纺织品在环境
47、保护和生态修复、医疗健康养老、应急公共安全、建筑交通、航空航天、新材料等关键领域应用。专栏7: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工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用纺织品。发展和节能环境保护、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相配套纤维复合材料和制品,如骨架增强和减重材料、专用机械轻量化材料、电池隔膜等。(二)环境保护用纺织品。发展高性能高温滤料、高效常温滤材、水处理滤材、土壤环境修复材料、可降解农用纺织品等。(三)健康养老用纺织品。研发和推广高端生物医用敷料,医用植入型纺织材料,老年疾病保健、缓解和康复等功效型纺织品,功效型纸尿裤,成人失禁用具,可穿戴体征监测智能型纺织品,推广纺织基运动健身器材。(四)应
48、急和公共安全用纺织品。发展预防和应对地震和洪水等自然灾难输排水软管、高性能绳缆、功效型服装及装备、加固纺织材料,和高性能阻燃、防核、防电等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用功效性纺织品及服装。(五)“一带一路”配套纺织材料。关键推进土工用、建筑用、结构增强材料、绳带缆等纺织品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海洋综合开发等领域应用。 (三)提升天然纤维开发利用水平 加强天然纤维开发应用,支持企业和农业种养植机构合作,提升棉花等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能力,建设优质棉、麻、丝纤维基地,支持开发汉麻、柞蚕丝、木棉、罗布麻等天然纤维原料。支持利用基因技术改良国产细羊毛品质,加大生物酶技术在羊毛防缩丝光、苎麻脱胶等加工步骤应用,提升纤维利用效率。激励棉纺行业推广新型纺纱、粗细络联等优异技术装备,开发特种结构纱、精梳高支纱及多个纤维混纺,扩大高品质棉产品生产。支持丝绸行业扩大自动缫丝机、数码织造、数码印花技术应用,推进麻纺行业采取高效节能优异技术,缩短生产步骤,提升羊毛、羊绒产品精细加工能力。加强天然纤维面料开发设计,扩大激光、轧光、涂层、磨毛及免烫防污等功效性整理技术应用,改善天然纤维面料舒适、易护理性能,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