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标准体系.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421437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标准体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标准体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标准体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标准体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标准体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项一 古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知识构造】本专项重要讲述国内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初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某些: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括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与地方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基本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背景 初期政治制度 内容(夏商周时

2、期) (1)分封制 重要封国 诸侯权利和义务 概括初期政治制度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 影响 含义 (2)宗法制 特点 影响 (1)前提:秦统一。(规定:掌握秦统一过程和意义) 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 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古 代 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 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国 (1)中央行政 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制度变化 元朝:中书省、宣政院政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治 清朝:设立军机处 制 演进与强化 秦朝:郡县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 (汉至清) 汉朝:汉初,郡国并

3、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 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 宋朝:路、州、县 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明清:沿用行省设立。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特点(发展趋势) 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 唐:御史台 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 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 察举制:含义、发展、特性 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发展影响:专项二近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和专项三近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4、主革命【知识构造】中华人民共和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可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过程(屈辱史),同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摸索救国救民道路过程(抗争史和摸索史)。本专项重要涉及:列强侵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沦为半殖民地过程(屈辱史)、近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抗争史)二个方面内容。而摸索史重要在专项三中讲。 (1)世界形势:工业革命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而对外扩张 背景 (2)中华人民共和国形势: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3)主线因素:列强要开辟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品销

5、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 (1)鸦片战争 成果:南京公约内容、危害 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战争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华人民共和国150多万Km2 一、 (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打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门户 列 时间:18941895年, 强 概况 (4)中日甲午战争 成果:马关公约内容、危害 入 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限度大大加深; 侵 (5)列强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19世纪末 时间:190019,英法德俄美日意奥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成果

6、:辛丑公约内容、危害 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1)无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基本生存权; 政治: 影响 (2)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带来严重破坏 经济: 文化: (3)客观上增进中华人民共和国近代化进程:经济、思想等方面 时间:鸦片战争时期 (1)三元里人民抗英 通过:牛兰岗之战;两次包围四方炮台 意义:第一次人民自发抵抗外国侵略斗争 二、19世纪军民 (2)黄海海战: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抗日英雄: 反抗斗争 背景:甲午战败,马关公约签定,日本强占台湾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通过:邱逢甲、徐骧为首义军;刘永福为首黑旗军。 意义: (4)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 “九一

7、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军事 南京大屠杀 进行细菌战、毒气战 日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日本侵华史实 政治:“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 犯下罪行 经济:经济掠夺,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附庸经济 文化:履行奴化教诲和愚民政策 主线因素:灭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日本既定国策 九一八事变 因素 直接因素: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 (1931年) 国内形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政府在南方全力剿共 三、 影响:日本侵占东北,成立伪满洲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抗 局部抗战 A中共:刊登抗日宣言、“八一宣言”、瓦窑堡会 日 B东北军民: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 战 抗日救 淞沪抗战:1932年,蔡廷锴、

8、蒋光鼐 争 亡运动 C爱国官兵 山海关之战:1933年,安德馨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吉鸿昌 西安事变: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影响 D关内人民:1935年,北平,“一二九运动”:背景、特点 A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 抗日民族统 B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刊登自卫抗战声明书 一战线建立 C红军改编:八路军、新四军重要领导人 D正式建立:国民党发布中共提交国共合伙宣言 A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华人民共和国筹划 抗日战争 B太原会战:国共军队合伙抗日,平型关大捷 全民族抗战 正面战场抗战 C徐州会战:李宗仁,台儿庄大捷 D武汉会战;武汉失守,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9、 E枣宜会战:1940年5月,张自忠殉国 A洛川会议: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敌后战场抗战 B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1937年9月 C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地点:华北。 D少数民族抗日: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A 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背景 B中共七大召开:内容、意义 C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a1945年7月,中美英刊登波茨坦公示,促令日本投降; b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抗战胜利 胜利 c苏联出兵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对日关东军作战 d中华人民共和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办反攻。 e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

10、月2日订立投降书 A “第一次获得了完全胜利”;意义 B 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奠定了坚实基本; C 是重要构成某些,为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专项三 近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革命【知识构造】近代民主革命是实现近代民主政治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社会性质不同,因而民主革命内涵也有很大不同,近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革命,指谋求民族独立(反侵略)和社会进步(反封建)而进行斗争。近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革命,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本专项重要涉及农民阶级领导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略。 社会基本:

11、辛丑公约订立,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1)背景 经济和阶级基本: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旧民主主 组织基本:资产阶级革命团队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义革命 (2)武昌起义:1910月,组织者、影响 民国成立:时间、性质、都城、国旗、纪年 辛亥革命 南京暂时政府成立:性质、法令办法 (3)中华民国成立 颁布时间、制定机构 暂时约法 重要内容 意义 (4)辛亥革命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明显里程碑 因素:主线因素、导火线 第一阶段:中心在北京;主力学生;标语 (1)五四运动 过程 第二阶段:6月初,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意义?) 成果:获得初步胜利(初步胜利标志?) 意义:性质、广

12、泛性、影响、历史地位等 近 条件:经济和阶级基本、思想基本、干部和组织条件、外部条件 代 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 中 (2)中共成立 中共一大 内容:党任务;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国 意义: 时间:1922年 民 中共二大 内容:制定民主革命大纲 主 意义:近代第一种彻底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大纲 革 前提:国共第一次合伙(合伙因素有?) 命 新民主主 兴起:标志是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会议内容、意义?) 义革命 (3)国民革命 高潮:北伐战争:时间、目、过程、成果: 失败及因素:局部失败、彻底失败标志什么? 意义: 南昌起义:时间、地点、领导人、意义 (4)“农村包

13、围城 八七会议:时间、内容 市”道路开辟 秋收起义:时间、地点、领导人、意义 开展土地革命:内容、意义 (5)红军长征:因素、起止时间、结束标志、意义。 (6)抗日战争:(见上一专项) 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底,“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 战略反攻: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7)解放战争 战略决战:1948年秋-1949年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 渡江战役:)1949年4月,解放南京(意义?) (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历史意义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 专项四 近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构造】 本专

14、项涉及两条主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建设曲折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奋斗历程。第一、第二课反映是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建设基本线索。包括三个阶段:(1)建国初期民主政治起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本。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大纲,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逐渐确立了国家三大主线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多党合伙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核心内容。(2)“文革” 时期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本阶段要注意从历史角度结识国内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艰巨性和必要性。(3

1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建设转折和发展。这体当前积极稳妥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涉及新宪法在内一大批法律文献,建设法治社会和实行以法治国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和程序化健康发展轨道。第三课则反映实现祖国统一奋斗历程。“一国两制”理论创设,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基本;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背景: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内容 前提: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筹办: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内容?现 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

16、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民主政治建设意义? 代 中 一届政协:1949年9月,内容 国 时间:1954年 (1)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政治建设 一届人大 内容:宪法内容及意义 三大政治制度建立及意义政 (民主政治奠基) 会议意义: 治 二届政协:1954年,内容 建 阶段 (2)文革时期民主政治建设挫折:文革爆发、民主与法制破坏体现 设 时间: 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政治建设转折 内容: (3)新时期政治建设 意义: 民主政治初步构想提出: 民主政治建设成果 治国安邦总章程:1982年宪法 依法治国方略确立:过程、意义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背景目: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

17、现祖国统一。 含义: A 1979年元旦人大常委会刊登告台湾同胞书:内容 “一国两制”构想 形成过程 B 1981年叶剑英委员长在关于台湾问题九条建议:内容 C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祖 D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构想。 国 意义: 统 A香港问题由来: 一 港、澳回归 B港、澳回归概况 “一国两制”实践 C港、澳回归条件和意义: A发展因素: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B发展体现: “九二共识”等 C解决台湾问题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专项五 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知识构造】一种国家外交政策,重要由各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政治、经济和军事

18、综合力量)决定。本专项重要论述了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关系发展历程,可为三个阶段:(1)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从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是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奠基阶段,重要内容有:外交方针、政策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以独立姿态走向国际舞台。(2)20世纪70年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获得重大突破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及中日关系正常化。其中中美关系缓和是重大突破核心因素。(3)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进入全新发展局面。 背景:国际、国内 总原则、总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外交方针制定 另起炉灶:含义 (1)新中华人民共

19、和国初期 详细方针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 外交奠基 一边倒:含义、因素、作用 A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建交”、“签约” 历史背景 外交成就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重要内容 重要意义 日内瓦会议:时间、特点、内容 C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时间、特点 万隆会议 求同存异:含义、背景、影响 意义 现 因素: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 概况: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中 意义: 国 因素:是双方共同规定(为什么?) 对 A乒乓外交:1971年3月,打开两国交往大门 外 B基辛格访华:1971年7月,为尼克松访华作准关 (2)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 时间:1972年系 外交重大突破 中美关系缓和 进程 C尼克松访华 内容:订立中美联合公报 意义: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美建交公报刊登:1978年12月、内容 E中美正式建交:1979年,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影响:对双方影响、对亚太及世界影响 因素: 中日邦交开始正常化 概况: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订立建外交声明 意义: 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变化 (3)改革开放以来对 方针调节: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详细体现 外关系全新发展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重要活动 外交成就 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APEC):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