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2008年秋季宜昌市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八年级语文
(考试形式:闭卷 试题分汉字、阅读、写作三部分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请将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卷上,注意对准题号。交卷时只交答题卷。
亲爱的同学,又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之旅即将结束。本学期,我们追溯历史,问询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抒发情怀,呼吁让世界充满爱;寻访名胜古迹,感受说不尽的桥;走进唐诗宋词,体验莲文化的魅力……此刻,让我们展开试卷,品读文章,抒写真情,体验成功吧!
第一部分 汉字(10分)
1.根据语境,给下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⑴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 )使也交卸了。(《背影》)
⑵恐怕是一种情感的影响,“日薄( )西山,气息奄奄”。(《落日的幻觉》)
⑶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nì( )迹。(《大自然的语言》)
⑷近年来,由于引进五彩斑lán( )的观赏鱼而给某些地区带来霍乱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生物入侵者》)
2.从备选的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字,将其代号填写在横线上。(2分)
⑴看见满院狼____(A.籍 B.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背影》)
⑵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____(A.拔 B.跋)涉了二三十年。(《信客》)
3.根据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花”字的意思。(2分)
⑴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芦花荡》)
⑵在那里,鲜嫩的芦花正在迎风飘撒。(《芦花荡》)
4.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老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897块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不同字体的“和”字,表现了中国汉字的演化过程,也表达了孔子的人文理念——“和为贵”。从书体上来看,以下两个“和”字分别属于_______体和_______体。(2分)
第二部分 阅读(60分)
一、阅读《三峡》一文,回答问题。(11分)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横线上。(2分)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⑴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溯( )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 )
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8.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________描写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3分)
9.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2分)
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二、阅读下面三个语段,回答问题。(17分)
【材料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节选自《中国石拱桥》
【材料2】如果一种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殖。①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舱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②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岛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殖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节选自《生物入侵者》
【材料3】同里的桥,不比周庄少。其中紧紧汇集在一处的“三桥”则更让人赞叹。三桥都小巧玲珑,构筑典雅,每桥都有花岗石刻的楹联,其中一桥的楹联为:“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人家。”淡淡地道尽了此地的魅力所在。据老者说,过去镇上居民婚娶,花轿乐队要热热闹闹地把这三座小桥都走一遍,算是大吉大利。老人66岁生日那天也必须在午餐后走一遍三桥,算是走通了人生的一个关口。你看,这么一个小小的江镇,竟然自立名胜、自建礼仪,怡然自得中构建了一个与外界无所争执的小世界。在离镇中心稍远处,还有稍大一点的桥,建造也比较考究,如思本桥、富观桥、普安桥等,是小镇的远近门户。
——节选自余秋雨《江南小镇》
10.在【材料1】的括号内填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1分)
11.【材料2】中划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1分)
12.【材料1】中“《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一句中,“大约”和“可能”两个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3.读了【材料3】中划横线的句子,你肯定会想到所学过的陶渊明的《 》这篇课文。文中也描写了一个“怡然自得”、“与外界无所争执的小世界”,请将这篇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写出来。(2分)
14.【材料3】中的楹联“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人家”与我们所学过的《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在语言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写出这几句。(3分)
15.【材料1】和【材料3】都写到了“桥”,但重点不同。【材料1】重在说明石拱桥及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材料3】则重在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6.【材料2】中划波浪线的①②两个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任选一句联系文段内容说说其作用。(3分)
我选第( )句。说明方法: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材料1】和【材料2】虽然都是说明文,但语言风格却不同,【材料1】语言_______,【材料2】语言_______。(2分)
三、阅读《种春风》一文,回答问题。(14分)
种 春 风
虹 莲
①那天正好是立春。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心情很好。邮局里人不多,我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后面是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人,戴副老花镜,穿着破烂又邋遢。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的。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来没读过的一份报纸。
②老人的外套油渍斑斑,我不由得站远了一些,以免蹭脏自己新买的“宝姿”风衣。我正戴着MP3耳机听歌呢,老人忽然伸出手来,我忙摘下耳机。他说:“姑娘,麻烦你帮我取张汇款单。”我拿了一张给他,他又说:“姑娘,你能帮我写一下吗﹖人老了,戴上花镜也怕写错。”我有点儿无可奈何,但看他恳请,也只好从命。
③“寄到哪里﹖”我问。“就照这报纸上印的地址寄吧。”他指着巴掌大的一篇文章说。我很快看完了那则煽情的报道——原来是说某村的一个小女孩,父母去县城卖菜的途中出了车祸,肇事司机至今没有消息,她只好跟着80岁的奶奶生活,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④“多可怜啊!”老人说。
⑤“骗你呢,大伯。这肯定是骗局,连照片都没有,哪能信?”老人很固执:“肯定是真的。以前我也寄过,人家都给回信了。你说,谁要有活着的办法会这么求你呢﹖一定是过不去这个坎了,对吧,姑娘﹖”
⑥我抬起头来,打量着这个猛然打动了我的老人。他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的,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老人叹口气说:“小的时候家里穷啊,要不是别人帮我,我肯定活不到现在。人帮人是天经地义的,古人都说,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⑦保险起见,我拨通了那家报社的电话,他们不仅知道老人的大名,还说,他每月都要寄钱来,他们对他非常感激。
⑧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元,但那天他寄出的钱是300元。我有些震惊,300元对我而言无所谓,一篇稿子而已,可对老人几乎是倾其所有。老人说:“下个月我还要寄,让她们祖孙俩起码能吃上饭。”不知为什么,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如果不是亲手填写这张汇款单,我很难相信一个也刚刚吃饱的人,正在把钱寄往一个更穷的地方。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一个买瓶CD香水就要花上千儿八百的女人,是越来越爱自己了,却对他人越来越铁石心肠。
⑨那天,我领取的稿费将近2000元,我也要了一张汇款单,写了同一个地址,寄去了一点儿钱。老人非常感动,一个劲地说:“姑娘,我替她们祖孙俩谢谢你!”我连忙摇头。哪里用他替陌生人感谢我,我才要感谢他,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漠的、斤斤计较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信任,它就会是热情的、柔软的。
⑩和老人告别后,我的心头别样的温暖。外面春风乍起,心里的春天也悄悄来了,我想起三毛的一首老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
⑾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首歌,但一直不明白,春风怎么可以种﹖但那天我在风中走着,终于知道,春风是可以种的,只要在心里播下爱的种子,它就会悄悄发芽,绿意摇曳,让你的心田吹拂起温暖的春风……
18.第①段和第②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19.联系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揣摩“我”的心理活动。(4分)
⑴我有点儿无可奈何,但看他恳请,也只好从命。
⑵不知为什么,我的眼角有些湿润。
20.第⑧段中,作者说:“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请联系语境,说说“我”为什么感到“隐隐不安”?(2分)
21.第⑥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与一个成语的意思相同,请写出这个成语。(2分)
22.你是否曾经“种”过“春风”?请具体说说。(50字以内)(3分)
四、阅读《书韵》一文,回答问题。(18分)
书 韵
吕宜鹏
①读书,是一个对书籍意蕴的把握与接纳的过程。
②读书是人生命的必须。我想,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把读书作为生命的组成部分,没有这种必须,“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书,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
③古往今来,勤苦读书总是流风不辍,总为人津津乐道。汉匡衡把家里的墙壁凿个小洞,借邻居的灯光来看书;晋孙康在晚上映着雪光勤读;车胤在夏天捉几十个萤火虫,装入绢袋,照览卷册;南齐江泌,则携书上房顶,随月而观。他们俱以刻苦读书,取得成就。
④书似一面神秘的魔镜,折射出迷宫似的世界。从金庸的侠骨,琼瑶的柔情,余秋雨的苦旅,马尔克斯的孤独,乃至泰山之巅,秋毫之末,南飞的雁阵,故枝的新叶,悱恻缠绵的少妇春梦,隽永曲折的真人妙谛,都是书的世界中的藏品。若唐诗宋词:唐代的环佩,宋代的衣裙,在字里行间轻灵飞动,----读去,仿佛听到了幽远的天lài( ),看到了水月的姿影,人面桃花爱情三分色,才子边将潇潇古愁;安祥地枕在唐风宋韵里,一不小心便一篙从周邦彦的烟柳长堤撑到了欧阳修的深深庭院……
⑤伟大、优秀的艺术,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自是美的“无尽藏。”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所以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古人谓之“读书有间”,即指能由字里行间,窥见作者立意用心之所在,读书的重点在于“通”:融会贯通,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由此及彼。如唐张旭因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悟出笔法而书益精工;吴道子因见裴将军舞剑变化无常,联系到画里面画更大进。读书,特别需要这种举一反三的悟性。
⑥读书还应“反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就要温故而知新,就要回味。每读一次有新的收获与心得,有余音绕梁之绝响,有“食已毕而味愈浓,言犹尽而意无穷”之妙不可言。
⑦“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几本好书,让熠熠闪光的文字照透你的身体以及灵魂,乃至生命。
2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⑴ 隽( )永 ⑵天lài( )
24.给第②段划波浪线的句子加上三个标点,使句子读起来顺畅,句意明晰。(3分)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25.联系句中加点的词语,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4分)
⑴读书还应“反刍”。
⑵……没有这种必须,“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
2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27.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一句。(2分)
读书,一不小心便一篙从周邦彦的烟柳长堤撑到了欧阳修的深深庭院。
28. 根据第③段划横线句子的提示,写出与之内容相关的两个成语。(2分)
29.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中写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几本好书,让熠熠闪光的文字照透你的身体以及灵魂,乃至生命。”请从下面这些“熠熠闪光的文字”中任选一句,说说它是如何“照透你的身体以及灵魂,乃至生命”的。(3分)
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第三部分 写作(5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国以和为贵,家以和为美,人以和为善……“和”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追求。
《现代汉语词典》中“和”字有以下几个主要词条:
⑴和衷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度难关。
⑵和洽:和睦融洽。
⑶和解:停止争执,归于和好。
⑷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请选择其中一个词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600字左右,力求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
2008年秋季宜昌市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第一部分 汉字(10分)
1.(4分)⑴chāi ⑵bó ⑶匿 ⑷斓
2.(2分)⑴ B ⑵ B
3.(2分)⑴作战时受的外伤
⑵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此题考查学生随文解词的能力,意近即可。)
4.(2分)篆书 隶书
第二部分 阅读(60分)
一、(11分)
5.(2分)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6.(2分)⑴逆流而上 ⑵飞奔的马
7.(2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8.(3分)侧面(或“间接”) 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
9.(2分)示例: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 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啼。(从文中任选两处景物仿写。)
二、(17分)
10.(1分)不但(不仅) 而且
11.(1分)承上启下(或“过渡”)
12.(3分)不能删去。“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3.(2分)桃花源记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3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5.(2分)“同里的桥”的特点。
16.(3分)第①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很好地支撑了观点,使之更具说服力。第②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数字的变化清楚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任选一句进行说明即可。)
17.(2分)平实 生动
三、(14分)
18.(3分)外貌描写。突出了老人的寒酸贫穷,更能反衬出老人的无私与善良,为下文写老人寄钱帮助别人埋下伏笔。
19.(4分)⑴嫌老人麻烦,内心不情愿,但面对这样一位老人,自己又不好推辞。 ⑵“我”被老人的善举及对他人的关爱所感动。
20.(2分)老人的做法触动了“我”的良知,“我”为自己平日的奢侈、自私及对人的冷漠感到惭愧和不安。
21.(2分)投桃报李
22.(3分)讲述自己帮助他人经历,语言流畅即可。
四、(18分)
23.(2分)⑴juàn ⑵籁
24.(3分)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对一处得0.5分,全对得2分。)
25.(4分)⑴告诉我们读书应反复品味、咀嚼,才能悟出其中的真谛。⑵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告诫我们,要用读书来充实我们的头脑,丰富我们的精神,滋养我们的生命。否则,生命将失去意义。(联系加点词语,谈读书的作用,理解正确即可。)
26.(2分)作者从读书的重要性及方法等方面入手,告诫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意近即可)
27.(2分)示例:读书,一不小心便一脚从陆游的沈园跨到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作家与作品内容一致,句式基本相同即可。)
28.(2分)凿壁借光、孙康映雪、车胤囊萤、随月读书。(任写两个即可。)
29.(3分)诗句理解正确,能说出诗句对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作用,语言流畅即可。
第三部分 写 作(50分)
【评分总则】
一、评分应注重作文的语言和内容,淡化文体要求,不求全责备。
二、对表达有创意的作文实行奖励评分。凡立意新颖、构思别致、语言表达有品位的作文可在拟评分的基础上奖励2分。奖励后得分以该题总分为最高限。
三、要敢于给高分,要严格控制低分层。
【评分细则】
一类文:45—50分 构思精巧,感触独到,结构严谨,材料精当,语言优美。
二类文:40—44分 构思新颖,感触深刻,结构合理,材料具体,语言流畅。
三类文:34—39分 构思一般,感触清晰,结构一般,材料贫乏,语言通顺。
四类文:25—33分 有所思考,感触模糊,结构散乱,材料空洞,语病较多。
(命题人:李祖贵 审题人:徐咏梅 朱莉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