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认知失调.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239501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失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认知失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认知失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认知失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认知失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概述 编辑本段 (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其中有两个重点或难点:一是认知成分,即所谓人们的思维、态度和信念等等;二是推断,即所谓逻辑推理是否正确。这两点同时又是产生失调的原因。随着认知失调的不断增加,一个要求减少和消除失调的压力就越来越大。减少和消除这种由失调而产生的压力和心理紧张,通常采取以下三种途径:减少不协调认知成分;增加协调的认知成分;改变一种不协调的认知成分,使之不再与另一个认知成分矛盾。 认知失调是一个心理

2、学上的名词,用来描述在同一时间有着两种相矛盾的想法,因而产生了一种不甚舒适的紧张状态。更精确一点来说,是两种认知中所产生的一种不兼容的知觉,这里的“认知”指的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型式,包含看法、情绪、信仰,以及行为等。认知失调的理论表示相冲突的认知是一种原动力,会强迫心灵去寻求或发明新的思想或信仰,或是去修改已在心里存在的信仰,好让认知间相冲突的程度减到最低。已有实验试图去量化此一理论上的趋动力。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在1956年首次于其著作当预言失灵中提出了此一理论,其观察幽浮末日教派的成员们对这种反直觉信仰的坚持,以及其领导人的预言失败后,改信人数的增加。因为地球灭亡的预言失败,“预期落空”

3、增加了认知间的失调,结果使得大多数没有心理准备的成员们,为了减缓此一心理失调而改去接受新的预言;亦即,外星人已经因为他们而饶恕了这个星球。关于认知失调理论 编辑本段 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一种,它最早由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 1957)提出来的一种理论。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费斯廷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如尽管你很不喜欢你的上司夸夸其谈,但为了怕他报复你

4、而恭维他。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以戒烟为例,你很想戒掉你的烟瘾,但当你的好朋友给你香烟的时候你又抽了一支烟,这时候你戒烟的态度和你抽烟的行为产生了矛盾,引起了认知失调。我们大概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减少由于戒烟而引起的认知失调:1.改变态度改变自己对戒烟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我喜欢吸烟,我不想真正戒掉)。2.增加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3.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

5、知变得不重要(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4.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只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压力,我只能靠吸烟来缓解,别无他法)。5.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我将再次戒烟,即使别人给也不再抽烟)。由费斯廷格L.提出的阐释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是认知相符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其思想基础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 基本内容 每个人的心理空间中包含多种多样的认知因素。这些因素是人对外部世界和对自我的种种认识包括观念信仰价值观态度等许多方面同时也可以是某种行为的表

6、象或再现 甚至是对未来事件的期待。随着人当前社会活动的内容不同各种有关的认知因素会以各种组合方式并存于人的当前意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有3种可能性即协调 失调和不相关。协调和失调是针对认知因素之间是否在心理上存在相互矛盾而言。所谓两个认知因素相互失调是指这两个因素之间不一致偏重的是心理意义上的矛盾。 认知失调理论研究当人具有相互失调的认知因素时的心理体验的特点以及在这种体验作用下的心理活动变化。费斯廷格认为相互失调的认知因素会引起人的心理上的紧张并产生不愉快体验他将其定义为失调感。例如一个平日吸很多烟的人读了论证吸烟可能导致患肺癌的文章後心理体验是不愉快的。因为“我平日吸许多烟”与“研究证明吸烟

7、很可能引起肺癌”这两个认知因素相互失调。失调感的程度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两个认知因素矛盾的程度二是从个人角度看两个认知因素的重要性。给人带来不愉快心理体验的失调感可成为动机作用于人使人努力减弱或消除它。采用的方法有4种改变认知因素之一的方向使其与另一个相协调采取新的行动获得协调收集新的认知因素重新调整原来的认知系统改变认知因素的重要性。费斯廷格提出人在减弱或消除失调感的过程中一般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状态缺乏明确的意识。 相关的研究 费斯廷格在提出认知失调理论的同时也给出了实验证据加以验证。 不充分合理化实验 让被试做 1小时枯燥无味的绕线工作在其离开工作室时实验者请他告诉在外面等候参加实验的“被试”

8、(其实是实验助手)绕线工作很有趣吸引人为此说谎的被试得到一笔酬金。然後实验者再请他填写一张问卷以了解他对绕线工作的真实态度。结果发现得报酬多的被试对绕线工作仍持有低的态度评价得报酬少的被试提高了对绕线工作的评价变得喜欢这个工作了。 费斯廷格的解释是当被试对别人说绕线工作很有趣时心口不一致。他头脑中有了两个认知因素:“我本不喜欢绕线工作”和“我对别人说这话有趣”两者是相互失调的。为了消除心理上的失调感他便要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费斯廷格认为得钱多的(20美元)被试会用这笔不小的酬金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认为自己之所以对别人说绕线有趣是因为有明显的外部好处这样说是值得的。心口不一致所带来的失调感就削弱了。

9、可是对得钱少的(1美元)被试来说用这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开脱就较困难。由於失调感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他会再审视两个相互矛盾的认知因素。其中第 2个是对自己行为的认知做出的事不易收回第1个对自己内部态度的认识相对来说要较为容易改变。所以被试便不自觉地提高了对绕线工作的态度评价。新的认知因素“我比较喜欢绕线工作”与“我对别人说绕线工作很有趣”就相互协调了。结果得报酬少的人比得报酬多的人更喜欢绕线工作。这种情况被称为在不充分的合理化条件下因认知失调引起的态度改变。 决断后效应 人对几个各有利弊的事物做出唯一的选择是个决断过程。如果在决断之前每个事物的价值在决策者心目中大致相近则难于决断其优劣但在作出选择之

10、後决策者对这些事物的态度评价就发生了改变。人对被他选中的事物更加偏爱对未选中的事物易於采取贬低的态度。认知失调理论认为这种现象也反映了人内部解除失调感的过程。人作出选择意味著他放弃了未被选择事物的利处接受了被选择事物的弊处对这一结果的认知与他自己对自身的评价(“我是个理智而能干的人”) 之间所产生的矛盾造成人的失调感。为了消除它他可以采取行动改变原来的选择但在很多情况下所作选择是难於改变的於是便采取重新评价各种事物的方式收集新的信息缓解由於决策造成的失调感。这时他更多地意识到被选事物的优点和被拒绝事物的缺点致使对两种事物的评价在态度上就有了明显的区别。 以削弱失调感增强信念 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

11、另一情形是人为了某个目标作出种种努力但後来发现结果与原来所期待的相差甚远。当面对与期待不一致的结果时有的人不能正确地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却坚持原来的看法。费斯廷格和他的同事做过一次现场调查研究偶然的机会他读了报上一篇报导说某个地区的宗教团体向人们宣布了上帝的意思在一个特殊日子人类生存的这个世界将被一场洪水彻底摧毁。费斯廷格随後来到这个地区观察当地的人们为迎接这个特殊日子所做的种种准备活动。当这个日子到来时世界并没有毁灭。随后他发现人们不但没有改变原来对上帝的信仰反而更加虔诚地敬仰崇拜他因为他们认为世界之所以没有被毁灭是因为他们积极的努力和热情的迎接死亡的态度感动了上帝使之改变了原来的计画。人对

12、某种目标怀著坚定的信念并为此投入了很多精力但最终发现那个目标根本没有实现这会引起很强的失调感。消除这种由於徒劳的努力引起的失调感也是很困难的。因为已经付出的努力是不可挽回的即使改变原来的信念也无法消除失调感:“我曾为某种信念投入了巨大的劳动”与“事实证明这种信念是不真实的”。这时人只好寻求其他方式可作的选择是对已有的事实作少许让步。比如说找些看上去还说得过去的理由为已存在的开脱或是简单地承认在这次活动中有些小的失误但总的信念系统是正确的。在对事实作出小的让步的基础上以更加坚定的方式信奉原来的信念并更加努力地宣传它和维护它以此缓解人内心中怀有的失调感。费斯廷格指出以削弱失调感的方式增强人的信念这

13、种现象可以在历史上的许多群众运动中发现。 引起的争论 认知失调理论在学科中也引起很多争议。其中有两种反对的观点较有影响一是以M.J.罗森伯格等人为代表的强化观点二是以D.J.比姆为首的自我知觉观点。争论主要围绕著不充分合理化实验展开的。持强化观点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态度是由人所得到的酬赏数量决定的。人喜爱一事物是因为该事物给他带来较多的酬赏。人对没有酬赏的事物自然不喜欢。这当中不存在失调感及其影响。他们批评原来的实验在方法上有问题并且从强化原则的角度出发重新设计实验获取有利强化原则的证据。自我知觉论的观点是对认知失调理论的另一种批评它接受不充分合理化实验所获得的结果但不赞成用认知失调观点所作的解

14、释。比姆指出 人评价自己对某事物的态度与他评价他人对该事物的态度的方式是一样的他作为观察者观察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推论出自己或他人对该事物的态度。他对别人说绕线工作有趣并得到少量的钱这时他会从观察者的角度评价自己对绕线的态度既然在很少好处的条件下说了此话则自己对绕线的态度是喜爱的。反之若是在较多好处的条件下说绕线有趣则是自己并不喜欢绕线只是为得到好处。这种解释也否定了失调理论。 反对意见和相应的实验证据引起了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心理学家对失调理论本身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这些研究丰富了支持失调理论的实验证据并且从理论上探讨了认知失调理论适用的领域和场合。由争论引起的各种研究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突出作用是

15、它们极大地促进了研究方法的发展和改善。反覆的争论和探索终於使心理学家认识到人的社会心理活动是极为复杂的现象每一种理论都是对这种复杂性的探索它们作为人的问题的理解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谬误之处。在此处适用的观点在彼处不一定适用但它们相互之间不是完全不相容的它们对人的问题的理解依赖於当时现象的特点和存在的条件。认知失调理论探讨人对自身活动的认识与外界事物发生过程之间的联系强调人的行为对态度转变或持续的先行作用这在理论上是对心理学科的一项贡献。在此之前人们强调的是态度先於行为 有什麼样的态度就有什麼样的行动。但认知失调理论提醒人们注意另一方面的情况。人的行为也可以是态度改变或更加坚定的先行条件已做出

16、的行为引起人的内部失调感从而发生态度的改变。这一看法对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也有指导意义。 认知失调理论自身的弊端是在语言表达上不够明确特别是关於认知“失调”这一重要概念始终没能给出明确的定义只是说两个认知因素在心理上不一致。这给进一步严格的科学研究带来困难。在有关的实验中研究者不能用可观察的指标定义被试内部产生的认知失调感只能假定或推测它的存在。在学科中一个好的理论不仅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规律性而且应包含良好的证明手段认知失调理论在後一点上是薄弱的。 80年代以来人们对认知失调理论的讨论转向新的方面。其中较为引起重视的课题有两个一是认知失调现象与人格的自我评价之间的联系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认知失调

17、感的发生通常伴随著人的自我形像的损害二是认知失调感作为一种负性的情绪它的发生伴随著何种特有的生理唤醒状态。认知失调的实证研究 编辑本段 已有一些实验方法被用来证明认知失调,其为:诱导性的服从的研究,之中的研究对象被要求做出和其看法相背的行为Festinger & Carlsmith, 1959; Harmon-Jones, Brehm, Greenberg, Simon, & Nelson, 1996; 决策后的研究,研究在决策后对反对的另一种选择的看法Brehm, 1956; Harmon-Jones & Harmon-Jones, 2002; 研究人类如何以其自身的观点来找寻协和的资讯,而

18、不是不协和的资讯,以防止认知失调的发生Frey, 1986; 研究人类对与其坚信的信仰、看法等不协和的资讯是如何反应的Festinger, Riecken, & Schachter, 1956; Batson, 1975; Burris, Harmon-Jones, Tarpley, 1997。 诱导性的服从的研究 编辑本段起源和第一个测试理论的实验在费斯廷格与美瑞尔卡尔史密斯1959年的一个经典实验中,学生们被要求进行烦琐且无意义的工作,包括把书翻转四分之一圈,以及另一个,把汤匙放在盘子上,清空盘子,再把盘子放满汤匙,如此不断地重复。参加这个实验的人都很消极地反覆这些工作。过了一段时间后,学

19、生们会被告知实验已经结束,他们可以离开了。这是诱导性的服从的研究的一个例子。不过,实验者随后向实验对象做了一个小小的请求。即他们被告知某位必要的研究助理无法进行这个实验,而这位参加者被要求去代为说服另一位接受实验者(此人实际上是知情者)这项刚刚才被完成的单调的,无聊的工作其实是有趣的且吸引人的。某些参加者受雇以20元的代价,另一组则是1元,而对照组不能被要求去执行此任务。当之后被要求去评价拔钉子工作时,那些在1元组的人比起其他在20元组以及对照组之评价显得更加地肯定。这被Festinger和Carlsmith解释成为认知失调的证明。实验者理论化了人们在感受到介于矛盾认知的不一致 ”我告诉某人这

20、项工作是有趣的,而实际上我却发现它是无聊的”。 当只被给予1元时,学生们被强迫内在化他们被诱导表现而产生的态度,因为他们没有其他正当的理由。那些在20元组的情况中,这是有争议的,即为此行为有着一个外在正当的理由。行为内在化是唯一一个方式去解释受试者对于此任务的评价。这项研究已经被延伸于往后几年之中。现今被相信的是有一个冲突介于认知当中即 ”我不是一个说谎者,但我却说了谎”。 因此,这事实已经被带向靠近谎言一步了,更可以说,即此任务评价往上升了。研究者更进一步地推测只有1元组的受测者面临到不足的理由以致于产生”认知失调”,所以当他们被要求对于这些任务而说谎,他们借由改变他们的态度以寻求抒发这些假

21、定的压力.这种过程让受测者真正地相信这些工作是有趣的。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费斯廷格与他的认知失调理论2007-4-8 8:04:23明月 1957年,当时任斯坦福大学心理教授利昂费斯廷格知写的认知失调理论(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一书出版。社会心理学中新近对研究工作最有激励作用的概念莫过于认知失调这一概念。利昂费斯廷格1919年5月8日生于纽约市。1939年在纽约市立学院完成大学教育之后,他去衣阿华州立大学,1940年得硕士学位,1942年得博士学位。先后在衣阿华大学、罗切斯特大学、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密歇根大学和明

22、尼苏达大学担任教学和研究工作之后,于1955年任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1968年,他参加了纽约市社会研究新学校的教授会。费斯廷格认为,人基本上是一个试图使其生活协调有序的有思维的个体。设想一下下述情境:甲和乙是两成年男友,他们在辩论年轻一代的品行。甲先生认为年轻一代都是坏家伙,不负责任、不守纪律、衣着邋遢、语言粗野、懒懒散散。而乙却认为这些人并不比老第一辈人年轻时坏,在某些方面可能还更好些。这种不一致,费斯廷格标名为认知失调。 费斯廷格利昂(Festinger,Leon 1919-198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1919年8月5日生于纽约市。1939年获纽约市立大学心理学士学位。嗣后,前往衣阿华州

23、立大学,在K.勒温的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分别于1940年和1942年获得碛士和博士学位。1943-1948年先后在罗切斯特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任职。1951年起任密执安大学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1965年到斯坦福大学任心理学教授。1968年起转任美国社会研究新学院心理学教授。自此,他离开社会心理学领域而专注于对知觉问题的生理心理学研究。1989年2月11日卒于纽约。 费斯廷格早年随勒温参与团体动力学研究。他在继承勒温动力论思想的同时,于1957年正式提出认知失调概念,从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他认为认知上的失调(或称矛盾),例如人们在意见、信念和价值观上的不协调,会造成特定的心理压力,产生心理上的

24、不愉快,从而促使人们去减少失调。减少失调,意味着改变现存的认知关系,消除心理失调体验。根据这种理论,如果人们的行为不符合其思想,那么他们不是重组自己的思想以与行为保持一致,就是要改变行为以与思想保持一致。他首先在动机领域里引进认知失调,实现了把行为动因从交与作用动力观到认知矛盾动力观的转变,把动机理论的参照点从需求水平转移到认知水平。认知失调是一种动机状态,认知失调理论是动力心理学的一种新观点1月7日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由费斯汀格提出的。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叫做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首先是由费斯汀格提出,并成为以后许多理论的基础,他指出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

25、相对立,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叫做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态度与行为。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如做了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或没做想做的事,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个体会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 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通常有4种: 1.改变认知 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他与另一个相一致。 2.增加新的认知 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 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 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

26、4.改变行为 认知失调也可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但一般情况下,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英语学习的毅力与认知失调理论 (2006-11-23 22:50:00) 标签:教育教学口语英语外语人生宇宙科学神秘佛教佛学管理就业 分类:我的口语学习方法-请进!今天中午在南四环开车,突然看到前面一辆车很奇怪,离近了,原来是翻了!撞得很惨,四脚朝天。从驾驶楼伸出了一只胳膊在挣扎。我放慢了速度,心里在震撼和犹豫-是停下车帮助救人还是继续走赴约?-约会重要?犹豫中已经走过了。心里很是不舒服,内疚,自责自己不能见义勇为。想起了前几天讲的课,关于组织行为学里的心理学部分-认知失调理论,自我剖析了自己。认知失调理论是一个人

27、采取的行为与自己的价值观或者态度不一致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三个因素构成:元素的重要性,控制性和回报性。比如,当采访一个人的时候,问他环境保护重要吗,90%以上的人都会说重要。但是90%的人生活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环境的行为。比如乱扔纸片,烟头,不按分类处理垃圾等。这是由于以上三个变量引起的。元素一,我们可能觉得一个小的事物的重要性没有那么严重,比如觉得仅仅一个烟头不会造成严重的破坏。二,我们也可能觉得整个环境面临的问题远比这个严重,自己的行为不会减轻整体的环境状况,自己是不可控的。三,我们觉得自己的做法回报力度不够,没有奖赏,所以还是采取了捷径的处理方法。很多西方国家如德国,就在矿泉水瓶上

28、写了回收20欧分的字样,效果很明显。以上现象也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我不扔,别人也要扔,还不如我也扔。所以我们想彻底改变自己的意识看来难度不小,正如一个口号所倡导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英语学习,亦复如是。每一个要决心学习的人,从价值观到态度都不会觉得不应该刻苦学习。但是,为什么学着学着学不进去了?以上理论很适合。一,元素的重要性,还是没有真正相信英语学习成功会给自己带来变化,所以对重要性认识不够。另外,其他的五花八门成功诱惑和繁杂的生活以及娱乐也会降低学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以前接待很多学生都是这种心态,没有感觉真正重要。二,不可控,不可知,认为自己可能无法掌控未来学习中的变数,对方法和内容产生了怀疑。三,看不到回报,由于学习的日积月累特点,还没有到了质变就觉得没有效果,灰心了。这个理论,在组织行为学里被应用于员工满意度调查-不要轻信调查的结论!如同我们看到的电视访谈节目-真是“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我们最难征服的东西是自己的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