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常州词派与北派的交融:姜亮夫先生词学观念初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91640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词派与北派的交融:姜亮夫先生词学观念初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常州词派与北派的交融:姜亮夫先生词学观念初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常州词派与北派的交融:姜亮夫先生词学观念初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昭 通 学 院 学 报第 45 卷 第 4 期Vol.45 No.4Journal of Zhaotong University2023 年 8 月Aug.202368姜亮夫(1902-1995),云南昭通人。原名寅清,以字行。近代著名音韵学家、楚辞学家、敦煌学家。1922 年中学毕业后进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26 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同年十月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从王国维先生学习文字声韵之学1。1935 年前往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考古学,后来集中精力搜集流散在外的故国文物,主要是对敦煌卷子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工作2。后曾任教于东北大学,父丧后任云南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又任教于昆明师范学院。解放后调

2、任杭州大学中文系。姜亮夫先生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涉及历史学、语言学、音韵学、楚辞学、敦煌学诸多方面,而词学仅是姜亮夫先生“宽无涯矣”(李学勤先生语,见姜亮夫全集序)的知识系统中的一小部分。而今针对姜亮夫先生敦煌学、音韵学、楚辞学等方面的研究可谓多矣,乃至针对其 昭通方言疏证这一方言学著作也有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然对于姜亮夫先生的词学观念和词学方面的学术观念鲜有人论及,故此文针对姜亮夫先生在词学研究方面的成就进行初步探究,抛砖引玉,以待词学研究者进一步深入探讨。按姜亮夫自传后附姜亮夫主要著作目录查考,汇辑之属中第 54 条有词调溯源一书,小注曰:“本秋英所为,创例后,未尽其业;余为补之,然亦未尽。

3、”查考姜亮夫全集(下收稿日期:2023-04-05作者简介:崔 婕(1999),女,浙江温岭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文学艺术研究常州词派与北派的交融:姜亮夫先生词学观念初探崔婕(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摘要:姜亮夫先生以语言学、音韵学、楚辞学、敦煌学的学问著称,而对于他的词学观念和实践,今人研究较少。通过对姜亮夫先生词学相关作品的查考,从重要性和资料可及性的角度,以文学概论讲述第六章和词选笺注为研究姜亮夫先生词学观念的主要材料,可知姜亮夫先生的词学鉴赏中有着常州派的学术底色,同时对词律的研究也有作为音韵学家的研究视角,而思想和观念上则继承了王国维、胡适一脉的北派传

4、统。关键词:姜亮夫;词选笺注;现代词学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7408(2023)04-0068-06称全集)未见是书。又考其女姜昆武所编原目录注为“存稿四巨册。原本母氏创例,老人续为之未竟,有众伤。”3检索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大图书馆、浙大图书馆数据库未得是书,故推测该稿本尚未出版,惜不得见。若得此稿本,对完善姜亮夫先生的词学研究体系将有较大作用。在全集中收录且值得关注的著作有文学概论讲述第六章与词选笺注两部分。另其发表在报刊上的词选笺注自序(民国日报1931 年 12 月 21 日与 28 日)和“词”的原始与形成(现代文学(上海 1930)第 1

5、 卷第 5 期,51-58 页),二者均可见于全集第二十一册。前者附于词选笺注文末;而以“词”的原始与形成对照文学概论讲述第二编第六章第二节词史部分来看,二者实为一文。故而文学概论讲述第六章和词选笺注即为研究姜亮夫先生词学思想和词学观念的重要材料。另外,根据词选笺注温庭筠词评中的按语,知姜亮夫先生曾作金奁集笺,然今亦暂未寻得,若需进一步深入对姜亮夫先生词学观念的研究,可对此书进行查考。一、文学概论讲述第六章:常州派的学术底色文学概论讲述一书最初是姜亮夫先生在69第 4 期崔婕常州词派与北派的交融:姜亮夫先生词学观念初探南通中学和无锡中学的讲稿,据其序言知,该书最早成稿于 1929 年,而排印完

6、成于 1931 年,最终出版在 1934 年。但姜亮夫先生预先设计的分别讲文学演变交流的第三部和讲文学鉴赏的第四部最终未能成书。第二编第六章属于其序言中预先设计的第二部“用述而论的态度,把中国各种重要文学分别叙说”42的内容。第六章词分六节,分别为词总说、词史、词体、词律、概说与乐府说。其研究重心主要在于词的形成和词的音乐性研究方面。词总说一节对“词”这一字进行考释,指出“词”可以称为“诗余”,但和“长短句”不同。长短句仍然是上通于律诗,下通于词的一种文体,既不是诗也不是词,而是词的雏形。并指出了词与诗、曲的区别。词史一节则其实主要是讨论词的由来和成型,并未直接讨论词的整体发展变化过程,因此此

7、节以现代文学所刊“词”的原始与形成为题更为恰切。姜亮夫先生认为词首先受到六朝以后声律的制约。六朝以前长短句的自然歌诗,到了唐初,受声律的影响而与声诗相近。中唐以后,声调逐渐成熟,代替绝句成为新的乐府。他认为自然长短句是词的正宗,而民间的自然诗歌与宫廷的乐府绝句并行发展到了唐代,古曲亡佚、四夷乐器传入以及绝句入乐,使得唐人的长短句不免受到了声律的影响,有了“诗”的胎气。于是姜亮夫先生指出词的来源大致有二:用胡乐的调子或加以改变填词;采用民间已有(旧有或新生)的词,谱入乐中。此二者之外,甚至还有自度腔调的词。这种观点既是对宋代以来“古乐府者,诗之旁行也;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5(胡寅向芗林酒边集

8、后序)一类词出于乐府说的扬弃,既肯定了词的产生受到了乐府的影响,并融合了绝句说的观点,又指出了胡乐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充分认识到了词这一文体生成的多源性,对词之形成与来源的讨论是颇有见地的。随后,姜亮夫先生具体分析了词形成阶段绝句如何加减变调而形成与乐曲相配的形态,其中不仅有对传世文献中唐人长短句的分析,也有对新材料敦煌云谣集的讨论。而他认为绝句向词的演化是从盛唐中唐至晚唐时期,而唐末五代仍不算大成,因此花间尊前仍以小令为主,需到宋代词才算真正成熟。词体一节,主要从词在音乐上的分类来进行讨论。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可增损的、因为音乐而稍有增损的两类算作正格。而把许多词调集合起来,以吟一事一物的

9、第三类是变格,即一曲里有许多调。词律一节,从音律、四声和韵三个方面展开了讨论。作为语言学家和音韵学家,姜亮夫先生在此处探讨的内容将西方乐理和中国传统的乐律结合起来,摒弃了张炎词源中阴阳五行之说,而是专注于乐律上。于是,通过将中国传统的五音十二律与西方的七音十二律绘制在同一张表格中,首先可以获得中国传统音名、律名以及俗乐名和现代西方乐理音名、律名的对应关系。通过这张表格可以确定中国传统律名和西方十二平均律的对应关系。而中国的五音加上清角和变宫的七声正好对应西方的七音。以十二律为外圈,七音为内圈,两圈相转,以内圈之音对应外圈之律为均,可次序推出词律所列八十四调。其原理和现代西方乐理中的大调本质是相

10、同的,即黄钟宫为今日所称之 C 大调的 do。然全集所列之表存在编辑疏漏,对照姜亮夫先生的文字叙述,可推导得,第 363 页表格中吕即西律音名 F 对应的中音名当作“清角”,全集脱“角”字,364页外圈“姑射E”对应的内圈当作“角”而非“商”,外圈“中吕F”对应的内圈当作“清角”而非“清内”。虽然通过推导,可以大致了解词调术语,但因为词谱的散佚音律问题也很难进一步继续深入。姜亮夫先生继而指出,元明词人只能依四声平仄填词了。在这里姜先生进一步展现了他语言学家和音韵学家的视角,重视对声韵和词律之间的关系考察,讨论了四声音高调值的变化对应乐曲音符走向的高低变化,并指出阴声清上,阳声重拙,对应到乐曲中

11、前者宜高,后者宜低。最后他指出,全集此处再次出现了编辑错误,第 376 页与 377 页两组图中的“董”和“动”二字对应的图发生了错位,董为上声,动为去声,音高变化和对应的乐谱分别应为升调和降调。因此处对本文正文影响不大,故仅在注释中勘误。70第 45 卷昭 通 学 院 学 报2023 年(总第 209 期)词韵大概是平声独押,上去通押,入声与其他三声独立。第五节概说其实是是对晚唐到北宋几位重要词人作品风格和地位的介绍,包括温庭筠、李后主、柳永,其中还穿插了几段冯延巳、晏殊、欧阳修、张先和苏轼等人的介绍。通过对他们具体词作的赏析,姜亮夫先生指出温李柳三人分别代表了词的三个重要阶段,即词之始有集

12、、小令的成熟和词体的扩大(慢词出现)。而苏柳以后,词的题材也得到了扩大,不仅是绮靡艳情之作。此处代表人物的选取,其实已经透露出姜亮夫先生对词人和词体正宗的评判标准,即以温庭筠为始祖,以李后主的小令和柳永的慢词为标杆。第六节乐府则是未完之章,姜亮夫先生仅完成了对乐府史的叙述。乐府体制的分类仅是沿袭郭茂倩乐府诗集的十二类,中国音乐的几个时期则只是提出了命题和设想,并未进行讨论。但将乐府放入词的统摄之下,这一点,和张惠言 词选序开篇所言“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词”6的观念是吻合的,可知姜亮夫先生还是基本上认同六朝以来的乐府对词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影响的传统理论,以及秉持重视词的

13、音乐性的观点。文学概论讲述虽是从给学生上课的讲义而来,并不直言各派观点,但从尊唐五代北宋、轻南宋,以乐府为词之起源等观点上看,姜亮夫先生先生所秉持的学术底色与常州派是大致吻合的。但姜亮夫先生并不止于此,而是加入了敦煌遗书、西洋乐理等新材料和新理论,既有着敦煌学与音韵学学者的学养,也展现了姜亮夫先生的精深通达。二、词选笺注:常州为骨,北派作魂选本往往透露着一个作选本之人所持的学术观点与文学理念。张惠言所作词选是常州词派所标举的典例,而词选序即龙榆生先生所言常州派“所标之特殊宗旨”7的宣言。从中国注疏传统来看,注此书,至少表明对于常州词派的词学基本观念,姜亮夫先生是并不反对的。且对于词选序所标举的

14、希望词“与诗赋之流同类而风诵之”6的尊体宗旨,姜亮夫先生也直接承续了,直言“宋词之价值,至少当不在诗赋之下”4404。词选笺注自序讨论五代两宋词之大势,推崇北宋而言南宋衰颓,大体上继承了常州词派的观点。而后讨论清词常州派的特点:重造意、轻声律、戒淫词、戒鄙词、戒游词,还着重指出轻声律一条,“此非通观词选,不易知。”4408这一点,可见姜先生作为音韵学家的敏感性,也必然是先生反复体味词选而得。但是姜亮夫先生反对常州派以说理的经学旨归来“理词人之言情”,也反对以张惠言以汉儒注经之法解词,即所谓“夫纯情感之文学,在表暴起内心煞那之感,岂必先计为经为史?”4405。总体而言,重抒情,反说理,“以文学论

15、文学”;重五代北宋,轻南宋是从词选笺注自序中透露出的姜亮夫先生的词学观点。从词选笺注一书的体例和具体注文上看,可以归纳出以下特点:作者小传无一定之规。虽然序言中说“详其居里、生世、著述”,但从具体的小传中可见姜亮夫先生并没有严格遵循这一条例。有着重叙生平趣闻的,如李白;有格要素齐全且精炼的,如苏轼;有缺少著述记载而其他要素齐全的,如温庭筠;有极端简练而只言号的,如黄孝迈。总体而言,姜先生所作小传多精炼简要,但无一定之规。除序言条例所言外,部分作者小传末会附上前人论断之语抑或姜亮夫先生的数句评语。词评,按序言条例所言为“略选精当之语,附本传之后,以佐省览。然无门户之争,故有时列两相反对之语,其论

16、单篇者,附单篇之后。”4410词评主要选择了历代诗话词话或前人评论,此外还包含了部分考证的内容,如对李白的词评即包括了对“词非始于太白”的考证。总体上,姜亮夫先生的词评受王国维先生的影响较大,词评中引“静安先生曰”的条目最多。例如评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先引冷斋夜话记载的苏东坡评语,而后引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4447其中,如有和常州派观点不同之处,姜亮夫先生也多从王国维先生,如评温庭筠引王静安先生曰:“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余谓此四字惟冯正中足以当之,71第 4 期崔婕常州词派与北派的交融:姜亮夫先生词学观念初探刘融斋谓飞卿惊艳绝人,差近之耳。”4416可以说,姜亮

17、夫先生即使承继了常州派对词体标准评判上的大致框架,但在词的鉴赏分析上,他是更接近王国维先生为代表的北派一脉的。当然,少量词评也包括了姜先生自己的观点,以“亮按”记于词评最后。而姜亮夫先生的按语,以介绍词人地位与艺术特色为主。偶有一例为王沂孙眉妩新月一词后,言“张选王词四首,皆咏物,其意境晦塞,未尝道著一语,惟此首差胜后三首!”4470知在审美风格上,姜亮夫先生不喜晦涩空言,因此他重五代北宋,轻南宋的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题解则是姜亮夫先生对词牌来源故事的查考和记录,他在序言中说“此为人最易忽视之事”,而几乎所有的词牌在首次出现的时候,姜亮夫先生都找到了关于此词牌缘起的相关记载附于其后,同时查考并

18、附上了别名。而根据姜昆武所作目录可知,词调溯源本姜亮夫先生的夫人陶秋英女士所作,而姜先生加以缮补,最终未能完成全书。不过从题解可以看出,在写作词选笺注的时候,姜亮夫先生就已经有了对词牌进行查考本事来源的意识和想法,并已经开展了初步的相关工作。若能有幸获得 词调溯源 的稿本,或可与 词选笺注中的题解进行对照,以考察姜亮夫先生词学认识的前后继承与变化。本事是对具体词作创作的考证。但是在序言中,姜亮夫先生说“作因不明,则全词无由理解然文学为欣赏之品,故无取于考定。即有可笑之处,苟有助于读者之兴趣,亦并录焉。”4411此处再次展现了他不同于清儒以经学治学来研究词的态度,他认为词是兴趣欣赏的文学作品,不

19、应处处考定,当做学问来字字较真。这与他在自序中对张惠言为代表的的常州派的批评一致。“注者,指其故实之出处,辨其字句之异同。笺者,明其词旨之微意,评骘张氏之得失。”4411这是姜亮夫先生对笺注所下的定义。纵观全篇笺注,姜亮夫先生更注重对常见语汇在词中容易造成的误解进行注解,并没有对部分字词和名物加以一一注释。如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对“颇黎”注了异文:“颇黎,金奁集 作 珊瑚。”但并不解释颇黎二字。菩萨蛮翠翘金缕双鸂鶒中也未对“鸂鶒”这一名物进行注解。少部分笺注也会涉及词的评析。而对于典故的注释,事典往往只注出人,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笺注,“马上二句,用王嫱事。将军三句,用李陵事。易水三句,用荆

20、轲事。”这是事典的笺注方法。而同篇注“看燕燕,送归妾。”一句:“诗序:燕燕送妾也。古者嫁女以娣姪从,盖姊妹。此以喻兄弟也。”4461出自诗文的语典姜亮夫先生往往会注明到具体诗句出处,而不是只言诗题或作者。名物注释后,部分词有“亮按”,多是分析词的整体结构、写法与词旨。总体上看,这种不同于清代汉学注解诗词的方法让注文简练明快,但有时也失于简略,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并无笺注,而此词几乎句句用典。尽管词选笺注的理想状态也是为初学者而作的,姜先生在体例说明中推举绝妙好词笺为词集笺注之典范,却又说其“但详里居、本事,抄撮遗闻,支言漫衍,以为博学之翻检则可,以为初学之理会,则尚有当补者。”4410虽规

21、避了清人以学问注词的弊端,但部分笺注未免失于过简,亦不能完全实现“为初学之理会”的最初目标。词选笺注出版于 1931 年,在自序最后,姜亮夫先生说“年始十六,固尝为之,廿年以后,遂又废置。近年以来偶因偏好,略为笺注,事等钞胥,非关著述,望读者谅之。”4411知此书写作时间跨度较大,且为姜亮夫先生闲时所为,在他看来并不能以学术著作视之。而其中确实也有一些疏漏之处。除了前文所言体例不一之外,还存在部分异文漏注的情况,如范仲淹 苏幕遮碧云天 一词,查考张惠言 词选 首句确为“碧云天,红叶地”,姜亮夫先生保留了词选的版本,但并没有注明存在“黄叶地”的版本。另外,部分注释引书不采原始文献,如笺注周邦彦兰

22、陵王柳时言周邦彦在李师师家而徽宗至,匿床下一事,所引材料为词苑丛谈。但此事最早记载见宋人张端义的贵耳集卷下:“道君幸李师师家,偶周邦彦先在焉,知道君至,遂匿于床下”。而 词选笺注 在注辛弃疾 祝英台近宝钗分时,考本事即使用了贵耳集的材料,则知姜亮夫先生并非没有曾接触到原始文献的可能,而是或疏漏或转抄前人评注。且对于周邦彦72第 45 卷昭 通 学 院 学 报2023 年(总第 209 期)这一故事,郑文焯、王国维、陈思等人已经产生了怀疑9。如清真先生遗事中说:“此条所言,尤失实。徽宗微行,始于政和,而极于宣和。政和元年,先生已五十六岁,官至列卿,应无冶游之事。所云开封府监税,亦非卿监侍从所为。

23、至大晟乐正,与大晟乐府待制,宋时亦无此官也。”10但姜亮夫先生的注文并没有指出这一传闻的失实之处,也没有引用王国维先生的观点,而是仅引词苑丛谈的材料而不加按语或其他注文。虽然未必需取文献考据的路径来注词,但所引材料还是需帮助读者辨明真伪,此处当为姜先生疏漏矣。三、小结:对常州词派的扬弃与对北派的吸收纵观姜亮夫先生的词学思想及其词学研究实践,可以看出他曾受清代常州词派的影响。这不仅体现在他选择为 词选 作笺注这一具体实践上,而且体现于他在序言中承继了对常州词派的词的尊体意识,以及尊五代北宋,轻南宋的观点。在 文学概论讲述的概说部分中,姜亮夫先生也直言:“姜白石、吴文英诸人而后,南宋以后的词,又成

24、了不好救药的已入膏肓之病。”4380可见对于词的标准和典范的选取上,他承续了常州词派对浙西词派“家白石而户玉田”之风的拨乱反正,推崇温庭筠、李后主和柳永而批判姜夔、吴文英。不过,他对常州派继承也是具有批判性的,即反对以经学考据的思想和方法进入文学鉴赏的范畴。常州词派通经致用的“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11已经被姜亮夫先生扬弃,而是重视非功利的、纯文学的审美体验与不晦涩空言的具体词作。而在理论建设上,他从音韵学、语音学以及西方现代乐理的角度提供了词律的观察视角。相较于传统在曲调亡佚后只能依对词律进行泛泛而谈或依托阴阳五行之说的强为之解,姜亮夫先生将传统五音十二律与宫调和西洋的七音十二律结合,通过寻找

25、对应,让现代人能对词的音乐性与声律特征有了更为具体客观的参考标准和感知途径。这一点上,既是对乾嘉朴学以来对词韵、词律全面整理之风的承继,更是现代学者以量化与客观的方式对探求传统文艺原始样貌一种不断接近与尝试。在具体的词学鉴赏上,他基本上继承了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的观点,但对于王国维后期的观点未曾选入。如周邦彦词评引 人间词话:“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4453这一阶段,王国维先生对周邦彦的评价虽不低,但仍算不得推崇备至。不过,在清真先生遗事一文中这一观点已有所改变:北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

26、。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先生之词,文字之外,须兼味其音律。惟词中所注宫调,不出教坊十八调之外。则其音非大晟乐府之新声,而为隋唐以来之燕乐,固可知也。今其声虽亡,读其词者,犹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会相宣;清浊抑扬,辘轳交往:两宋之间,一人而已。10王国维在完成人间词话之后,部分对于词与词人的评价观点存在发展变化,其中包括了对周邦彦地位的评价,已经变成了“词中老杜”和“两宋之间,一人而已”。但姜亮夫先生作词选笺注时或只参考了人间词话,而未继承王国维先生之后散见于报刊论文的观点转变

27、。但总体上看,在词评和鉴赏方面,姜亮夫先生还是吸收了较多王国维先生的理论的,这与他的求学经历与师承有关。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时,姜亮夫先生曾求教于王国维、梁启超等先生,与这些先生的交游之中,他实实在在地受到了北派的影响。除了在词选笺注序言中评五代两宋词时直引胡适的观点:“综上所陈,略见五代两宋词学之大较。大抵五代开其绪,词人之词,北宋吐其艳,诗人之词。至于南宋,则秋风落木,已是衰征。倘亦胡适所谓词匠者欤?”4407之外,在文学概论讲述中,讨论诗词曲时,姜亮夫先生也沿袭了胡适一脉以白话俗语更为解放的观念:“曲本来就是由词推演出去的,但是它比词更解放得多。在就用字用语上来看,曲可以用俗语,而词则必须清

28、雅等都是。”4331而在讨论词的产生,涉及乐府时,姜先生也是推崇天73第 4 期崔婕常州词派与北派的交融:姜亮夫先生词学观念初探真自然的:“于是这种本来是很天真自然的长短句,因了胡乐的介绍,与律体一类的诗结合而生的所谓词。后来竟失去了自由,成了文人的附属。”4356这种以白话俗语为解放和进步的观点为基准而讨论词的产生时,姜先生明显是受到了胡适的影响。从目前可以找到的有关材料中,姜亮夫先生在诗词的鉴赏的角度秉持了对王国维境界说的沿袭,并加入了对常州词派经学入词的反对以及对情感和白话的肯定,大致和胡适“以白话、情感、意境为衡量词史的三大标准”12的观点相符,但对白话的推崇还远没有达到像胡适大力推崇

29、苏辛,认为柳永、黄庭坚是“淫亵习气”13的程度,而是仍奉温庭筠、李后主和柳永为正宗。因此可以说姜亮夫先生的词学观念中有着常州派的学术底色,而在思想和观念上则继承了王国维、胡适一脉的北派传统,故可称其词学观点其实是常州词派和民国时期北派学者观念交融的产物,是一种褪去功利主义后的常州词派评判标准与北派王国维人间词话鉴赏理念、胡适“以白话为解放”思想的折中。参考文献:1 姜亮夫.姜亮夫自传 J.文献,1980(04):187-195.2 姜亮夫.姜亮夫全集:第 24 册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77.3 昭通文史资料选辑:第 5 辑 M.昭通:昭通市政协,1990:53.4 姜亮夫.姜

30、亮夫全集:第 21 册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506.5 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一百八十九册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358.6 唐圭璋.词话丛编 M.北京:中华书局,1986:1617.7 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 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428.8 庄绰,张义端.鸡肋编贵耳集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25.9 罗忼烈.周邦彦三题 J.文学评论,1993(01):44-54+89.10 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 J.国学丛刊,1911(02):82-142.11 朱惠国.晚清、民国词风演进历程及其反思 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

31、11,64(01):68-75.12 陈水云.现代词学的师承与谱系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01):38-45.13 胡适.南宋的白话词 N.晨报副刊,1922-12-1:9-12.The Integration of Changzhou School and Northern School:A Study on Jiang Liangfus Ideas on Ci PoetryCUI Jie(College of Literature,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Abstract:Jiang Liangfu is kno

32、wn for his expertise in linguistics,phonology,Chu Ci studies,and Dunhuang studies.However,there has been relatively little research on his ideas and practices regarding Ci,a form of Chinese poetry.By examining Mr.Jiangs Ci-related works in terms of their importance and availability,this paper focuse

33、s on his Ci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angzhou School,while also incorporating his research on the rules of Ci as a phonologist.Besides,as for his ideas and concepts,Mr.Jiang inherited the Northern School tradition of Wang Guowei and Hu Shi.The main materials used for this study are Chapter Six of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and Annotations on Ci Anthology.Key words:Jiang Liangfu;Annotations on Ci Anthology;modern Ci poetic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