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阅读基础知识:散文阅读考查内容及特点(一) 散文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也是感觉的结果。散文在形式上的特点,一是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二是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三是往往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四是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一、散文阅读的考点分析:1、 突出散文的文学性,注重对语言的揣摩、品析。2、突出
2、散文的思想性,注重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的领悟。3、突出散文的艺术性,注重对表达技巧、写作手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理解。通过对近年来的中考散文阅读题型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中考散文阅读题的考查呈现出细节化的特点, 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理解字词的含义及表达作用。2、理解字词的感情色彩。3、理解字词的准确运用。4、分析关键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5、分析散文的线索及常见的表现手法。6、分析散文所蕴涵的哲理。7、分析领会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8、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这些考点多以主观题的形式见诸试题,它们着重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普遍性、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面对这样的阅读题,首要的步
3、骤是对文章进行整体式阅读,即从整体的角度对材料反复扫读、领会,从而达到熟悉材料的目的。第二步再根据出题的要求,对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细节化分析,在进行分析的同时应联系全文,充分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来展开“品析”。二、散文阅读的方法:1.找“要素”。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对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准。2.理顺序。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
4、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3.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4.品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感情历程,表达心灵之声,因此,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即使是
5、叙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触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5.析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诸方面:文中的警句;篇末的结束语三、典例解析课内散文阅读典例解析1我说道
6、:“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 ( 他戴着黑布小帽 , 穿着黑布大马褂 ), 生深青布棉袍,确册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 。我赶紧拭 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 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7、。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 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予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 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l )选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A. 肖像描写 B. 动作描写 C. 心理描写( 2 )选文中先后两次写到“我”的流泪,这泪水是()A. 伤感愧疚的泪 B. 伤心悲痛的泪 C. 离别忧伤的泪 D. 感激动情的泪( 3 )选文中写“父亲
8、”外貌时,先后写了“戴黑布小帽”“穿黑布大马褂”,对其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因为才替祖母办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B. 家景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反映了家境困顿。C. 着力刻画父亲生活方式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D. 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4 )选文着重写了父亲买橘子和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两处“背影”,对这样写的主要原因,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 因“我”的观察角度无法从正面看到父亲。B. 因“背影”是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形象。父亲的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父爱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C. 因“我”与父亲告别,感情悲伤,使我只能从“背影”
9、中默默地向父亲表达怀念、祝福之情。D. 因“背影”给人的感觉是模糊的,与全文感情基调形成明显的对照。解题参考 第( l )题,选文是从“我”的视角来写的,当然不可能有对父亲的心理描写, C 项应该排除。文中虽然有对父亲的肖像描写,但相当简略,所以 A 项也应排除。文中大量的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如爬月台过铁道等等。所以答案应该选 B 。第( 2 )题,“我”两次流泪都出于对父亲送行时所作所为的感激,不是一般的伤心悲痛,也不是出于离别或愧疚之情,所以这泪应该是感激动情之泪。答案应该选 D 。第( 3 )题的四个选项中, A 、 B 、 D 三项都有道理,只有 C 项认为写“父亲”戴黑布小帽,穿黑布
10、大马褂是着力刻画他的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显然是错误的。答案应该选 C 。第( 4 )题的四个选项分析文中着重写“背影”的原因, A 项当然是错误的,“我”与“父亲”告别,不可能看不到父亲的正面。 D 项也很牵强,文章没有必要表现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 B 、 C 两项相比, B 项对作者着意写父亲“背影”的原因分析更为透彻,所以答案应该选 B 。课内散文阅读典例解析2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抗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11、”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 ;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 )以上文字主要写了玩耍和 _ 两种情景,其中都写到气氛,最
12、能体现各自气氛特点的词语是 _ 和 _( 2 )下面四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 ()A. 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B. 他有一条戒尺,可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C. 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D. 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 )为何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而先生读的有标点?下面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A. 学生读的文字是间接引用,而先生读的文字是直接引用。B. 学生读得快,先生读得慢。C. 学生是放开喉咙读,先生是大声朗读。D. 学生没读懂,先生读得懂。( 4 )下面说法错
13、误的一项是()A. 上文对先生进行了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B. 文中的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C.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句话表明少年鲁迅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心领神会。D. 段末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先生读书时无限陶醉的神态。解题参考 第( 1 )题第一处空白应填“读书”;第二处和第三处空白分别应填“静悄悄”和“人声鼎沸”。第( 2 )题中的四个选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应是 B 项。 D 项是写先生读书时的神情的,与“严而不厉”无关,可排除。 A 、 B 、 C 三项之中, A 、 C 两项看不出先生的“严”,只有 B 项最能表现先生的“严而不厉”。第( 3
14、)题分析为何学生读的文字无标点,先生读的有标点。A 项中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学生读的文字和先生读的文字都是直接引用。B 、 C 两项说的也不成其为理由。只有 D 项,说学生没读懂,先生读得懂,所以前者未加标点,后者却加了标点,比较有道理。第( 4 )题的四个选项中, A 、 B 、 D 三项都是正确的,只有 C 项是不对的,因为“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个看法只是“我”从先生读书的神态中得出的结论,并不能说明少年鲁迅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已能心领神会。所以答案应该选 C 。课内散文阅读典例解析3为了交流经验,共同提高,纺线也开展竞赛。 ( 三五十辆或者百几十辆纺车摆在一起 , 在同一段
15、时间里比纺线的数量和质量 )。 成绩好的有奖励,譬如奖一辆纺车,奖手巾、肥 皂、笔记本之类。那是很光荣的。更光荣的是被称为纺毛突击手、纺纱突击手。举行竞赛, ( 有的时候在礼堂 , 有的时候 ) 在窑洞前边,有的时候在山根河边的坪坝上。在坪坝上竞赛的场面最壮阔,“沙场秋点兵”或者能有那种气派。不,阵容相似,热闹不够。那是盛大的节日赛会的场面。只要想想,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拱,世界上哪个地方哪个纺织厂有那样的规模呢?你看,整齐的纺车队列,精神饱满的竞赛者队伍,一声号令,百车齐鸣,别的不说,只那嗡嗡的响声就有飞机场上机群起飞的气势。那哪里是竞赛,那是万马奔腾,在共同完成一项战斗
16、任务。因此竞赛结束的时候,无论纺得多的还是纺得少的,得奖的还是没有得奖的,大家都感到胜利的快乐。( 1 )文中句点明了纺线竞赛的 _ ;句点明纺线竞赛的 _ ;句点明了纺线竞赛的 _ ;句点明纺线竞赛后大家的心情是 _( 2 )下列对纺线竞赛场面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沙场秋点兵”作比,形容纺线竞赛的阵容。B. 用节日赛会作比,形容纺线竞赛的热闹。C. 用纺织厂作比,形容纺线竞赛的范围。D. 用机群起飞、万马奔腾作比,形容纺线竞赛的气势。( 3 )最能概括竞赛场面特点的词语是()A. 壮阔 B. 热闹 C. 盛大 D. 欢腾( 4 )下列对本段文字中心意思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
17、是 ()A.写纺线竞赛的场面,表现参赛者对纺线劳动的兴趣。B.写纺线竞赛的场面,表现延安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C.写纺线竞赛,表现参赛者对纺线劳动的兴趣。D.写纺线竞赛,表现延安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 5 )本段文字所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A. 记叙 B. 议论 C. 描写 D. 抒情解题参考 第( 1 )题比较好填。句点明了纺线竞赛的目的,句点明了纺线竞赛的形式,句点明了纺线竞赛的地点,句点明了纺线竞赛后大家的心情是快乐的。第( 2 )题的四个选项中, A 、 B 、 D 三项都是对的,只有 C 项不对,文中把组线竞赛的场面同纺织厂作对比,是为了说明竞赛的规模,而不是形容纺线竞赛的范
18、围。第( 3 )题的四个选项用于形容竞赛场面都是可以的。但是最能概括竞赛场面特点的还是“壮阔”一词。“热闹”、“盛大”、“欢腾”都只能说明一个方面的特点。第( 4 )题中的四个选项中, A 、 B 两项中都说本段文字是“写纺线竞赛的场面”,这就不如 C 、 D 两项的概括“写纺线竞赛”完整。所以 A 、 B 两项可以先行排除。在 C 、 D 两项中“表现参赛者对纺线劳动的兴趣”当然不如“表现延安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概括得准确 . 所以答案应该选 D 。第( 5 )题问本段文字的表达方式。 B 、 D 两项比较容易排除。关键是在 A 、 C 两项中作选择。应当说记叙和描写在文中都是有的,不过
19、,记叙部分大都在开头或结尾,而描写却是在文段的主体部分。所以,相比之下,还是以描写为主。 课内散文阅读典例解析4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给纭得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子,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结果,这一切答案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粒种子可以主现出来的力,简直超越一切。这儿又是一个故事。甲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 12 ,生物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都没有成功。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与温度和湿度,使种子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
20、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乙 那么你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的一棵小草的生长吗?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总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里钻,它的芽往地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丙 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世界无比。这种力量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它,因为这是一种 长期抗战”的力 ,3 ,能屈能伸的力, 4 ,不达目的不止的力。丁 如果不落在肥土中而落在瓦砾中,有生
21、命的种子绝不会悲观、叹气,它想念有了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着斗志而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对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嗤笑。( l )本文是一篇()A. 科学小品 B. 叙事散文 C. 托物言志的散文 D. 写景抒情的散文( 2 )文中 12 空缺处应填的词语是()A. 紧密坚硬 B. 紧凑坚实 C. 致密坚固 D. 严密坚韧( 3 )文中 3 、 4 空缺处应填的词语是()A. 有弹性有韧性 B. 有柔性有韧性 C. 有柔性有刚性 D. 有弹性有刚性( 4 )“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一句应还原到文中的()处A. 甲 B. 乙 C. 丙 D. 丁( 5 )
22、第 5 段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 说明机械力不如种子力量大。B 介绍将头盖骨分开的巧妙方法。C. 说明植物种子具有可怕的力量。D. 赞扬植物种子力量的巨大。( 6 )作者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A. 赞扬种于萌芽的巨大力量和野草生长的坚忍不拔,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力的歌颂。B. 赞扬种子萌芽的巨大力量,鼓励广大读者以此为榜样,振奋精神,坚持“长期抗战”。C. 赞扬野草生长的坚忍不拔,鼓励广大读者以此为榜样,振奋精神,坚持“长期抗战”。D. 赞扬种子萌芽的巨大力量和野草生长的坚忍不拔,鼓励广大读者以此为榜样,振奋精神,坚持“长期抗战”。解题参考 第( l )题让我们对本文的文体作
23、出判断。它的中心不在于向读者传达科学知识,所以不是科学小品。同时它又不是以叙事为主,不是叙事散文;没有描写具体的景物,不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它集中写的是野草的生命力,同时通过野草的生命力给我们以思想上的启迪。所以它应该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答案应该选 C 。第( 2 )题选词填空, A 项中的“坚硬”用在文中显然不合适,所以 A 项可以排除。 B 项中的“紧凑”用于头盖骨的结合,也不恰当, B 项也可排除。 D 项中的“坚韧”也有明显的毛病。只有 C 项中的“致密”、“坚固”合乎上下文的需要,所以答案应该选动第( 3 )题也是选词填空, B 项中的“有柔性”与下文的“能屈能伸”不能搭配,可以排除
24、。 C 项不仅有同样的问题,而且“有刚性”与下文的“不达目的不止”之间的搭配也不太合适。 D 项中的“有刚性”与 C 项的毛病相同。只有 A 项,“有弹性”、“有韧性”各自与下文搭配得比较完美。所以答案应该选 A 。第( 4 )题,这句话应还原到乙处,因为“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这句话只能是对第段中故事的评说,而不可能是对段、段的评说,也不可能插在这个故事之前(甲处)。第( 5 )题的四个选项对第 5 段内容的概括, A 、 B 两项没有考虑到这一段文字最后一句的总结,所以显然应该排除。 C 、 D 两项的区别在于 C 项强调了“说明”,而 D 项强调了“赞扬”,本文不是一篇说明文
25、,而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不是要客观地说明野草的生命力,而是要热情地赞颂野草的生命力。所以答案应该选 D 。第( 6 )题的选项对本文主旨的概括,包含四个要点,一是赞扬种子萌芽的巨大力量,二是赞扬野草生长的坚忍不拔,三是表达作者对生命力的歌颂,四是鼓励广大读者以此为榜样,振奋精神,坚持“长期抗战”。前两个要点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缺一不可。由此来看, B 、 C 两项都可以排除。后两个要点中,第四点比第三点更深刻地说出了作者的立意、所以在 A 、 D 两项中,应该选 D 。课内散文阅读典例解析5我打猎回来,沿着花园的林阴路行走,我的狗跑在我的前面。忽然,它缩短步伐,开始潜行,似乎在寻觅猎物。
26、我沿着林阴路望去,见有一只嘴部嫩黄、头生柔毛的小麻雀。它是从巢中掉下来的(因为风势很猛,正狂摇着路旁的桦树),立着不能动弹,失望地拍拍尚不丰满的羽翼。我的狗慢慢走近它,当时,突然从身旁的树木上落下一只头毛灰黑的老麻雀,势如飞石一般,正投到狗的鼻前来。它惊惶万状,倒竖了全身的羽毛,发出绝望而哀求的叫声,两次投向那齿牙发光的张大的口边。它为 _ 而来,用它自己的身体庇护自己的小雀儿但它整个的小身躯为着恐怖而战栗了!它的音调哽咽而怪异。它虽恐怖失神,却还是愿意牺牲自己。在它看来,这狗是多么庞大的怪物啊!但它不能因为危险,就高高地躲在树枝上有一种比它的自卫本能更强的力,使它扑下身来。 甲 我的铁莱莎(
27、狗名)呆呆地立住了,倒退了显然也认识这一种力。 乙 我急忙唤回了这惊愕的狗,而且怀着敬意走开了。 丙 是啊 ! 请勿见笑。我怀着敬意,对于那悲壮的小鸟,对于它那爱子的冲动。 丁 (1 )下面的句子是原文中的一个自然段,其恰当的位置应在甲、乙、丙、丁的哪一处?爱,我想比死或者比死的恐怖还要强烈,全靠这个,全靠爱,物类的生命才能团结和进步。(2)通读全文,文中空白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反抗 B. 战斗 C. 救护 D. 牺牲(3) “有一种比它的自卫本能更强的力,使它扑下身来。”这种力是指( )A. 必胜的信念 B. 爱的力量 C. 见义勇为的勇气 D. 不怕牺牲的精神( 4 )判断下列说法的
28、正误,对的打“” , 错的打“”。第 2 自然段括号中的内容起补注作用,交代了小麻雀掉下来的原因。( )“我怀着敬意”的原因,是小麻雀临危不惧的悲壮和老麻雀舍身救子的崇高。( )老麻雀对铁莱莎发出“哀求的叫声”,她是在哀求铁莱莎:你要吃就吃掉我吧,别伤了我的孩子。( )第( 1 )题列出的自然段中提到的“爱”,就是指老麻雀对小麻雀那种类型的爱。( )文中在记叙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奋力拼搏的同时,进行了议论和抒情。( )文中写老麻雀的献身行动,表达了作者的敬佩和赞颂之情。( )解题参考 第( l )题是段落的复位,需要插入的段落是一段议论。而甲、乙两处都在叙事过程之中,上下文衔接得很紧,无法插入议
29、论,所以这两处可以排除。而丙处的前后两段文字也不可分割,前面写我“怀着敬意”,后面写“敬意”的内容,中间也不可能插入关于爱的议论。只有丁处,叙事过程已经完成,用关于“爱”的议论结束全文,恰到好处。第( 2 )题是选词填空,“反抗”、“战斗”对于一只弱小的麻雀来说,都显得太大。“牺牲”一词,也不能表达老麻雀的本意,只有“救护”这个词才适合这里的语言环境。第( 3 )题中对“一种比它的自卫本能更强的力”的解释,四个选项中 A 、 C 、 D 三项都把老麻雀的“思想”拔得太高, B 项说是“爱的力量”,才符合老麻雀的实际。第( 4 )题中第 2 句是错的,因为文中并没有写到小麻雀临危不惧的悲壮。第
30、4 句也是错的,因为作者所说的爱,并不只是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其内涵更为广泛。其余几句都是对的。课外散文阅读典例解析1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花一片、一片,洒落得变成赤裸的了。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闪着时隐时现的光。我心里稍稍有了些安慰。啊,我的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1 )文中写小桃树“千百
31、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暗示的是A. 暗示小桃树生活艰难。B. 暗示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C. 暗示作者自己生活中经受了许多磨难,但是自己还是从磨难中挺过来了。D. 暗示作者对小桃树的同情,表达对自己经受的遭遇的慨叹。( 2 )作者充满激情地赞美“一个欲绽的花苞”,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A. 赞美这个花苞与众不同,有顽强的生命力。B. 赞美这个花苞经过风雨之后,显得更加鲜艳、美丽。C. 赞美小书匕树的顽强生命力。D. 赞美小桃树的顽强生命力,赞美小胡匕树虽经摧残,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的希望。( 3 )“我”为什么要赞美小桃树?答: _解题参考 第( 1 )题,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
32、于百次地挣扎起来”所暗示的是什么?四个选项中, A 项显然可以排除, B 项实际上也没有回答“暗示”什么的问题,也可以排除。 C 项离开小桃树谈作者自己,不合乎作品实际,只有 D 项,把作者对小桃树的同情和对自己遭遇的慨叹结合起来谈,才真正理解了作品。第( 2 )题,作者对“一个欲绽的花苞”的赞美,当然不只是对这个花苞的赞美,而是对这棵小桃树的赞美,所以, A 、 B 两项可先行排除。相比之下, C 项的概括稍嫌简略, D 项就比较完整了。因此,答案应该选 D 。第 (3 )题是个简答题。可根据情况自由发挥,但也要把握住要点。主要是“我”从小桃树的顽强生命力中看到了希望,受到了鼓舞,坚定了信心
33、,知道尽管生活的道路曲折坎坷,但是只要坚持不屈不挠的奋斗,就一定能创造美好的未来,一定能像小桃树那样,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甜美的果实。记叙文(小说与散文)阅读指导知识导读一、记叙文阅读的细分普通写人记事类文章阅读、狭义散文阅读、小小说阅读二、记叙常识1、记叙的要素2、记叙的人称3、记叙的顺序4、记叙的线索5、记叙与其它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1抒情与议论2描写6、记叙的中心7、常见修辞格在记叙文中的运用三、关于小小说阅读的指导1、故事情节的把握。 2、人物形象的揣摩。3、环境描写的作用。 4、作品主题的挖掘。5、精妙技巧的捕捉。 四、狭义散文阅读的指导(一)、散文的基本概念广义:除骈文以外的以散句为
34、主的文章。狭义:属记叙文中的一种,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可分为写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借物抒情和托物言志)、哲理散文等。(二)、散文的基本特征“形散而神不散” 1、在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2、从表现的感情来看:作者情思贯穿始终,散文表达的感情有的直露,有的含蓄;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3、在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描写、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文章的结尾来看,往往在结尾侧面暗示,激发联想,点击中心;(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5)从
35、具体的写作方法上,散文往往安排两类材料主体材料和辅助材料。运用对比(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衬托(正衬和反衬)、渲染(烘托)等手法来表现主体材料。(三)、散文的表现手法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咏物类托物言志有时也见对比、衬托(烘托)、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悬念设置、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照应、渲染、细节描写手法等。(四)、散文常见考题体味情感类赏析语言类评价感悟类牛刀小试无法不对你残酷(安宁)弟弟考上北京的大学时,与我当年一样大,17岁。母亲要我回去接他上学,我想起这么多年一个人走过的路,便坚决地拒绝了。我
36、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弟弟不善言语,略略羞涩,普通话又说得蹩脚,扫一下眉眼,便知道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在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旅程之后,弟弟终于站在了学校门口,我笑脸迎上来,他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眼前这个瘦弱青涩的少年,头发蓬松,满脸汗水,嘴唇干裂,额头上有一道轻微的伤痕,看着他我有一刹那的心疼,抬手给他温暖的一掌,说:“祝贺你,终于一个人闯到北京来了!” 临走的时候,只给他留了两个月的生活费。我看见他站在衣着光鲜的学生群里,因为素朴而显得那么落寞和孤单。多么像刚入大学的我,因为卑微,进而自卑。我笑笑说:“北京是残酷的,也是宽容的,只要你用心、努力,你也会
37、像姐姐那样,自己养活自己。”我知道弟弟年少,对此不会有太多的理解。他只是难过,为什么那么爱他的姐姐,在北京待了几年,便变得如此不近人情?一个月后,弟弟打电话来,求我给找份兼职。我说:“你的同学也都有姐姐可以找吗?”他没说什么话,便啪的挂断了电话。顷刻,母亲的长途便打了过来,她几乎愤怒地说:“你不给他钱就算了,连份工作也不帮着找,他不依靠你还能依靠谁?”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才能让母亲明白,我只是觉得我所吃过的苦他也应该能吃。因为我们都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如果自己不能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留下无穷的恐惧。我最终还是答应母亲,给弟弟一定的帮助。但也只写了封信,告诉他所有可以
38、收集到兼职信息的方法。这些我用了四年的时间积累起来的“财富”,终于让弟弟在一个星期后,找到了一份在杂志社做校对的兼职。在他领了第一份工资后,我去赖他饭吃,他仔细地将要用的钱算好,剩下的,只够在学校食堂里吃顿“小炒”,但我还是很高兴,不住地夸他。他低头不语,忽然像吐粒沙子似的狠狠吐出一句:“同学们都可怜我,这么辛苦地自己养活自己;别人都上网聊天,我还得熬夜看稿子;钱又那么少,连你工资的零头都不到!”我笑道:“可怜算什么,我还被别人耻笑过呢!在现实面前,你如果不用心、不努力,连腰板都挺不直的。”之后的日子,弟弟很少再打电话来。有一次我打电话去,他不在,他的舍友很惊讶地说,他从来没有说过有个在北京工
39、作的姐姐。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学期末,我们再见面,是弟弟约的我。在一家算得上档次的咖啡吧里,他很从容地请我“随便点”。面前这个衣着素朴但充满自信的男生,嘴角,很持久地上扬着;言语,也是淡定沉稳;眉宇里,竟是有了点男人的味道,终于不再是那个说话吞吐遇事慌乱的小男孩。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做过校对,卖过杂志,当过家教,刷过盘子,而今,他又拿起了笔,记录青春里的欢笑与泪水,并因此赢得更高的报酬和荣光。他的成熟,比初到北京的我,整整提前了一年。外面飘起了雪花,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苦中带甜的咖啡,慢慢地欣
40、赏着这个美丽的城市。 1. 阅读文章,概括“我”对弟弟所做的几件残酷的事。(每件事不能超过12个字)(3分)答: 我拒绝回家接他上学;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段加点的“愤怒”都写出了什么。(2分) 3.文章第段和第段都有对弟弟的具体描写,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4. 阅读文章,说出作者对弟弟“残酷”的理由,以及作者对弟弟的做法带给你的启示。(不超过150字)(4分)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查一路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去了沉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冈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在等待父亲,和父亲手中的
41、鱼。胖头鱼,头重尾轻,一种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所以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他的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整条的鱼被分成小块。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散开来时,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我们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的叫声,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
42、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上做作业;二姐的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气升高,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父亲还在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开始吹锅盖上的蒸气。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地盖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气闷在锅里,鱼骨就渗出骨髓和异香。母亲只用鱼汤淘饭。她拨开贪婪的交叉
43、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他说辣椒太辣,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同样是一个冬夜,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最后的时刻是在这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冈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1、整体感知(3 分)A文章以 为线索,把 、 、 、 、 等材料组成一
44、个有机的整体。B、文章人物虽多,但是几乎没有言语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事情叙述与 描写来表现的。C、结尾中与开头“我们”在山冈上等待父亲的情景首尾呼应的句子是 。2、情感体验(4 分)根据煮鱼时相关人物的具休表现和心理状态摘录原文语句填写下表。人物具体表现心理状态大姐不忘做弟妹们的表率二姐吃鱼的渴望越来越强我和妹妹绕着灶台打架父亲沉默独坐,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3、语言品味(6 分)(l)第 段中“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裹挟着晚风,逐渐清晰”一句有多个妙处,请选择两个妙处予以评析,( 2 分) ( 2 )第段“她拨开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之中,”贪婪”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筷子“交叉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