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节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不同节日中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传统节日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一、听词猜节日,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放鞭炮,拿红包(春节,农历正月初一)祭祖、扫墓(清明节,公历4
2、月3日5日)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3、师小结:像这些风俗习惯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4、板书课题:传统节日师:上课前,老师请大家去收集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问: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对呀,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早在唐朝就有诗人写下了清明这一首诗(引:清明时节)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3、1、自读课文,自读要求:(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将生字读熟。(2)圈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3)把课文读熟,不重读,不漏字。(4)用横线画出文中提到的节日。2、学生自读课文。3、汇报自学情况。(1)同桌互读生字,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2)交流不认识的生字,重点指导。(3)指导识字:翘舌音:传、舟、赏后鼻韵:统、巷、堂、郎、饼、赏乞:它与哪个字相似,它可以组哪些词?4、开火车读生字。三、送生字进课文,初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2、师生对读课文,看谁读得更流利。3、分小组对读课文。4、男女生对读课文。5、找出文中所讲到的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
4、、重阳节。)、勾出各种节日的主要活动。四、畅谈春节,导入课文内容。1、在众多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喜庆的是哪一个节日?(春节)2、春节的浓浓年味至今还让我们回味无穷,文中介绍了春节的哪些习俗呢?、你还能说说春节有哪些习俗活动吗?(贴窗花、放鞭炮、贴春联、贴倒福、吃年夜饭、守岁、给压岁钱、看春节联欢晚会、走亲戚等)4、闯年关活动第一关:年的故事谁来闯关?第二关:背一幅春联或一首春节的诗。第三关:说出一首和春节有关的歌,并唱出一句。第四关:设计一句春节的祝福语。五、品读课文,了解其余几个传统节日、了解元宵节时间习俗(时间在农历的正月十五。)(1)元宵节:吃汤圆(元宵)、看花灯(2)赏花灯的热闹场面。
5、(3)体会“大街小巷人如潮”。(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人流比作潮水,说明大街小巷里的人非常多。)(4)指导朗读。、了解清明节。(时间在公历的4月35日)(1)清明节:祭祀、扫墓。(2)介绍扫墓这个习俗,是为了祭奠死去的先人。(3)同学们参加过扫墓吗?主要准备些什么?怎么做?、了解端午节。(时间在农历的五月初五。)(1)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2)观看赛龙舟的热闹场面。(3)指导朗读课文中的语句,读出喜庆的语气。、了解乞巧节。(时间在农历的七月初七,又叫七夕节。)(1)讲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2)指导朗读课文中的语句。、了解中秋节。(时间在农历的八月十五。)(1)吃月饼、赏月亮,欢度中秋佳节。
6、(2)请学生试着说出有关中秋节的古诗词。(北宋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说说你家里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了解重阳节。(时间在农历的九月初九。)(1)讲解重阳节的习俗:登高望远、插茱萸、赏菊、喝菊花酒。(2) 请学生试着说出有关重阳节的古诗词。(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教育学生学会孝敬亲人、尊敬长辈。六、再读课文,感受传统节日。1、学生齐读。 2、师生对读。 3、男女生对读。八、拓展延伸。1、说说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2、这些节日都有哪些主要的庆祝活动?九、总结全文。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的传统节日,这是我们的历史财富,希望同学们能珍视我们的财富,热爱我们的传统节日,能够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十、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2、抄写你喜欢的句子。